老舍的婚姻經曆了什麽樣的曲折?
1930年,老舍初迴國,因為發表了三部長篇小說,已是名人,迴北平後,日程安排很滿,會見親友,接受來訪,找工作。
7月7日,又應邀到北京師範大學作了題為《論創作》的報告,表達了他正視現實與民間疾苦的文學主張,受到熱烈歡迎。
而這次去邀請他來作講演的人,正是胡絮青(參見王行之:《老舍夫人談老舍》。《老舍生活與創作自述》,三聯書店香港分店1980年4月第一版),時為師大學生,差一年畢業,25歲,愛好新文藝,和同學一起,組織了一個文學團體,叫“真社”,有散文、詩歌等在《京報》副刊上發表。他們是聽說老舍從國外迴來後,以“真社”的名義作的邀請。
那時,老舍怕煩擾母親,就住在北京師範學校教務長、老朋友白滌洲家,胡絮青因課餘在那裏兼課,同學們就公推她出麵。她去了,沒說幾句話,老舍就答應了,定下演講的日期。
到家後,她母親就打聽見到老舍沒有,是怎麽個人。胡絮青很奇怪,平素裏老太太很保守,連大學都不樂意女兒去上,常叮囑女兒別和男生來往,這次反常了,就說他又瘦又弱,人倒很老實。後來才知道,她被蒙在鼓裏了,老太太見她靦腆老實、不認識人,害怕把姑娘“擱老了”,早就托了她哥哥的朋友羅常培給留意物色個女婿。羅常培一口答應,想到了頂要好的知己老舍,看出二人為人和性情、愛好很接近,合得來,就對胡家老太太講了,老太太同意,隻瞞著女兒一個,老舍講演時也不知情,她去約老舍,也就是順理成章的天作之合。
但老舍卻未想過結婚上的事,朋友們都急了,說:你要是再不結婚,會變成個脾氣古怪的人,我們再不理你了!
老舍覺得經濟情況已好轉,不至於因他結婚使母親的生活受到影響,這才丟掉獨身思想,同意他們幫自己去找(參見胡絮青、舒乙:《老舍和朋友們》,《十月》1985年3期),恰好胡家也來托親,羅常培沒費什麽事,撮合成功。
這真是打不斷的姻緣!
沒幾天,老舍去了濟南齊魯大學教書,任國學研究所文學主任兼文學院教授(《齊大月刊》1930年10月10日創刊號。 )。
寒假時,二人受請,一起吃過幾頓飯,老舍就給胡絮青去信,讓彼此以信交流,說出心裏的話。迴濟南後,就每天起碼要去一封信。
1931年暑假,胡絮青大學畢業,老舍從濟南迴到北平,和她成親。當時,親朋到了一百多位,用了土洋結合的儀式來辦,迎了親,磕了頭,才去飯莊裏吃喜宴。
按老舍本意,他想旅行結婚,在香山或頤和園租間房,免去一切俗禮,省得結婚時像猴兒似的被人捉弄,可胡家老太太不依,老舍不想讓老人太傷心難過,聽了話。
半個月後,夫妻去了濟南,胡絮青1937年9月底,日本人人侵山東,局勢危急,學生、友人紛紛辭別逃難,老舍也想走,濟南一旦失陷,他就有被逼為漢奸的危險。可是三個孩子,一個4歲,一個2歲,一個才3個月,還有老人,怎麽走呢?
胡絮青理解丈夫,一肩擔過來。
老舍自述道:“平日,她的膽子並不大。可是,當我要走的那天,鋪子關上了門,飛機整天在飛鳴,人心恐慌到極度,她卻把淚落在肚中,沉靜的給我打點行李。她曉得必須放我走……”(《自述》,《老舍文集》14卷,180頁)至於要走的理由,《四世同堂》裏有所表述,是小說裏的老大瑞宣,鼓勵三弟出去時說的:在國旗下吃糞,也比在太陽旗下吃肉強。五分鍾的熱氣能使任何人登時成為英雄,真正的英雄卻是無論受多麽久,多麽大的困苦,都仍舊毫無悔意或灰心的人老舍這一走,注定要飽受戰亂離別之苦,而在精神上做了“真正的英雄”!同時,也把巨大的苦難留給了胡絮青。
走的那天是11月15日,能聽到驚天動地的爆炸聲了,老舍覺得不能再遲疑,把一點積蓄都留在家裏,隻身帶了五十塊錢,才提了皮箱出家門,開始了流亡。
在那些流亡的日子裏,他始終擔心留在敵區的家眷,想接他們出來,卻沒有路費,不少人為生計所迫,已放棄寫作。
直到老舍母親在北平去世,胡絮青為老人辦完喪事,才拖兒帶女,拉扯三個孩子,跋涉幾千裏,曆時五十餘天,穿過重重封鎖,逃出來,於1943年11月17日,輾轉到重慶。並在朋友幫助下安了家。這時,夫妻分別已整整六年。
6年裏,老舍沒有一天不在牽掛,覺得對不起妻子,“可是在無可奈何之中,我感謝她,我必須拚命的去作事,好對得起她。由懸念而自勵,一個有欠摩登的夫人,是怎樣的能幫助像我這樣的人哪!”“國難時期……男兒是兵,女子也是兵,都須把最崇高的情緒生活獻給這血雨刀山的大時代。”(《一封信》,《老舍文集》14卷,121頁。)胡絮青留在北平淪陷區5年,當了四年多的中學教員,嚐夠了國亡家破的苦楚,孩子也改姓胡,即使這樣仍常受日本孩子欺負。當時的北京,成了活人遭殃,狐鬼橫行的活地獄。
其迴報就是,胡絮青細心介紹了北平的生活,方方麵麵,說了兩三個月時間,才把幾年間的見聞、感觸對一批批朋友嘮叨完,促成老舍的排除一切幹擾,在離重慶五十多公裏的北碚小鎮,開始了近一百萬字的《四世同堂》的創作。
對此,胡絮青是這樣進行描述的:“慢慢地,朋友們之間這方麵的話題談得不多了,老舍卻開始忙碌起來。他仔細地詢問日本侵略者在北京的所作所為,市民的反應如何,挨著個兒地和我漫談北京親友和一切熟人的詳細情況。我說某家死了人,大家怎麽樣熱心地去幫忙,他就把那家辦喪事的一些細節繪聲繪色地補充上去;我說某人當了漢奸,他就把那個人吃什麽,穿什麽,見了什麽人說什麽的神情,一一表演給我看,好像他也在淪陷區的北京住了四五年似的。我佩服他對北京和北京人的了解,那麽深,那麽細,那麽真。這種漫無邊際的漫談,又談了很久。終於,有一天他對我說:謝謝你,你這次九死一生地從北京來,給我帶來了一部長篇小說,我從來未寫過的大部頭。’……他這個人從不亂吹‘想寫這個“想寫那個’,而是有了十成把握再對別人宣布,對我也是如此。
他一說,我準知道這部‘空前大部頭’的長篇小說算是有了。”(王行之:《老舍夫人談老舍》)有這樣一個妻子從旁告知細節,這部小說就踩住了“實景”,而不是懸空的了。它也是老舍一生所寫最長的,還可能是“最好的”(這是老舍的自我評價。參見舒乙《老舍在美國》,《文藝報》1999年5月1日)一部“完整的”(《正紅旗下》應該比《四世同堂》更偉大,可惜隻有個開頭,沒寫完))作品。第一、二部寫了兩年,第三部則是在美國講學期間完成的。
1945年3月,老舍應邀去美國,為期一年,誰也料不到此去會長達四年多,他決意留下,將《四世同堂》的最後一部做完,還組織人翻譯出來,並著手寫長篇小說《鼓書藝人》等。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他做完了想做的事,才坐上船,1949年l0月13日從舊金山出發,12月12日迴到闊別14年之久的北京。
不久,胡絮青母子自重慶到北京,一家人方結束聚少離多、動蕩不定的生活。
正因為家人、尤其是妻子做出了巨大犧牲,老舍才能有如此斐然卓的成就,其多數作品,都寫成於離群索居的環境下。
做一個作家的妻子,看來是很不容易的。
做老舍這樣的以寫作為生命,寫起來不要命的作家的妻子則尤難。
僅以此說,當初要是選人不適,老舍要不是娶了胡絮青這樣外柔內剛、富有節氣和犧牲精神的知識女性,他的事跡怕是要遜色很多的。
1930年,老舍初迴國,因為發表了三部長篇小說,已是名人,迴北平後,日程安排很滿,會見親友,接受來訪,找工作。
7月7日,又應邀到北京師範大學作了題為《論創作》的報告,表達了他正視現實與民間疾苦的文學主張,受到熱烈歡迎。
而這次去邀請他來作講演的人,正是胡絮青(參見王行之:《老舍夫人談老舍》。《老舍生活與創作自述》,三聯書店香港分店1980年4月第一版),時為師大學生,差一年畢業,25歲,愛好新文藝,和同學一起,組織了一個文學團體,叫“真社”,有散文、詩歌等在《京報》副刊上發表。他們是聽說老舍從國外迴來後,以“真社”的名義作的邀請。
那時,老舍怕煩擾母親,就住在北京師範學校教務長、老朋友白滌洲家,胡絮青因課餘在那裏兼課,同學們就公推她出麵。她去了,沒說幾句話,老舍就答應了,定下演講的日期。
到家後,她母親就打聽見到老舍沒有,是怎麽個人。胡絮青很奇怪,平素裏老太太很保守,連大學都不樂意女兒去上,常叮囑女兒別和男生來往,這次反常了,就說他又瘦又弱,人倒很老實。後來才知道,她被蒙在鼓裏了,老太太見她靦腆老實、不認識人,害怕把姑娘“擱老了”,早就托了她哥哥的朋友羅常培給留意物色個女婿。羅常培一口答應,想到了頂要好的知己老舍,看出二人為人和性情、愛好很接近,合得來,就對胡家老太太講了,老太太同意,隻瞞著女兒一個,老舍講演時也不知情,她去約老舍,也就是順理成章的天作之合。
但老舍卻未想過結婚上的事,朋友們都急了,說:你要是再不結婚,會變成個脾氣古怪的人,我們再不理你了!
老舍覺得經濟情況已好轉,不至於因他結婚使母親的生活受到影響,這才丟掉獨身思想,同意他們幫自己去找(參見胡絮青、舒乙:《老舍和朋友們》,《十月》1985年3期),恰好胡家也來托親,羅常培沒費什麽事,撮合成功。
這真是打不斷的姻緣!
沒幾天,老舍去了濟南齊魯大學教書,任國學研究所文學主任兼文學院教授(《齊大月刊》1930年10月10日創刊號。 )。
寒假時,二人受請,一起吃過幾頓飯,老舍就給胡絮青去信,讓彼此以信交流,說出心裏的話。迴濟南後,就每天起碼要去一封信。
1931年暑假,胡絮青大學畢業,老舍從濟南迴到北平,和她成親。當時,親朋到了一百多位,用了土洋結合的儀式來辦,迎了親,磕了頭,才去飯莊裏吃喜宴。
按老舍本意,他想旅行結婚,在香山或頤和園租間房,免去一切俗禮,省得結婚時像猴兒似的被人捉弄,可胡家老太太不依,老舍不想讓老人太傷心難過,聽了話。
半個月後,夫妻去了濟南,胡絮青1937年9月底,日本人人侵山東,局勢危急,學生、友人紛紛辭別逃難,老舍也想走,濟南一旦失陷,他就有被逼為漢奸的危險。可是三個孩子,一個4歲,一個2歲,一個才3個月,還有老人,怎麽走呢?
胡絮青理解丈夫,一肩擔過來。
老舍自述道:“平日,她的膽子並不大。可是,當我要走的那天,鋪子關上了門,飛機整天在飛鳴,人心恐慌到極度,她卻把淚落在肚中,沉靜的給我打點行李。她曉得必須放我走……”(《自述》,《老舍文集》14卷,180頁)至於要走的理由,《四世同堂》裏有所表述,是小說裏的老大瑞宣,鼓勵三弟出去時說的:在國旗下吃糞,也比在太陽旗下吃肉強。五分鍾的熱氣能使任何人登時成為英雄,真正的英雄卻是無論受多麽久,多麽大的困苦,都仍舊毫無悔意或灰心的人老舍這一走,注定要飽受戰亂離別之苦,而在精神上做了“真正的英雄”!同時,也把巨大的苦難留給了胡絮青。
走的那天是11月15日,能聽到驚天動地的爆炸聲了,老舍覺得不能再遲疑,把一點積蓄都留在家裏,隻身帶了五十塊錢,才提了皮箱出家門,開始了流亡。
在那些流亡的日子裏,他始終擔心留在敵區的家眷,想接他們出來,卻沒有路費,不少人為生計所迫,已放棄寫作。
直到老舍母親在北平去世,胡絮青為老人辦完喪事,才拖兒帶女,拉扯三個孩子,跋涉幾千裏,曆時五十餘天,穿過重重封鎖,逃出來,於1943年11月17日,輾轉到重慶。並在朋友幫助下安了家。這時,夫妻分別已整整六年。
6年裏,老舍沒有一天不在牽掛,覺得對不起妻子,“可是在無可奈何之中,我感謝她,我必須拚命的去作事,好對得起她。由懸念而自勵,一個有欠摩登的夫人,是怎樣的能幫助像我這樣的人哪!”“國難時期……男兒是兵,女子也是兵,都須把最崇高的情緒生活獻給這血雨刀山的大時代。”(《一封信》,《老舍文集》14卷,121頁。)胡絮青留在北平淪陷區5年,當了四年多的中學教員,嚐夠了國亡家破的苦楚,孩子也改姓胡,即使這樣仍常受日本孩子欺負。當時的北京,成了活人遭殃,狐鬼橫行的活地獄。
其迴報就是,胡絮青細心介紹了北平的生活,方方麵麵,說了兩三個月時間,才把幾年間的見聞、感觸對一批批朋友嘮叨完,促成老舍的排除一切幹擾,在離重慶五十多公裏的北碚小鎮,開始了近一百萬字的《四世同堂》的創作。
對此,胡絮青是這樣進行描述的:“慢慢地,朋友們之間這方麵的話題談得不多了,老舍卻開始忙碌起來。他仔細地詢問日本侵略者在北京的所作所為,市民的反應如何,挨著個兒地和我漫談北京親友和一切熟人的詳細情況。我說某家死了人,大家怎麽樣熱心地去幫忙,他就把那家辦喪事的一些細節繪聲繪色地補充上去;我說某人當了漢奸,他就把那個人吃什麽,穿什麽,見了什麽人說什麽的神情,一一表演給我看,好像他也在淪陷區的北京住了四五年似的。我佩服他對北京和北京人的了解,那麽深,那麽細,那麽真。這種漫無邊際的漫談,又談了很久。終於,有一天他對我說:謝謝你,你這次九死一生地從北京來,給我帶來了一部長篇小說,我從來未寫過的大部頭。’……他這個人從不亂吹‘想寫這個“想寫那個’,而是有了十成把握再對別人宣布,對我也是如此。
他一說,我準知道這部‘空前大部頭’的長篇小說算是有了。”(王行之:《老舍夫人談老舍》)有這樣一個妻子從旁告知細節,這部小說就踩住了“實景”,而不是懸空的了。它也是老舍一生所寫最長的,還可能是“最好的”(這是老舍的自我評價。參見舒乙《老舍在美國》,《文藝報》1999年5月1日)一部“完整的”(《正紅旗下》應該比《四世同堂》更偉大,可惜隻有個開頭,沒寫完))作品。第一、二部寫了兩年,第三部則是在美國講學期間完成的。
1945年3月,老舍應邀去美國,為期一年,誰也料不到此去會長達四年多,他決意留下,將《四世同堂》的最後一部做完,還組織人翻譯出來,並著手寫長篇小說《鼓書藝人》等。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他做完了想做的事,才坐上船,1949年l0月13日從舊金山出發,12月12日迴到闊別14年之久的北京。
不久,胡絮青母子自重慶到北京,一家人方結束聚少離多、動蕩不定的生活。
正因為家人、尤其是妻子做出了巨大犧牲,老舍才能有如此斐然卓的成就,其多數作品,都寫成於離群索居的環境下。
做一個作家的妻子,看來是很不容易的。
做老舍這樣的以寫作為生命,寫起來不要命的作家的妻子則尤難。
僅以此說,當初要是選人不適,老舍要不是娶了胡絮青這樣外柔內剛、富有節氣和犧牲精神的知識女性,他的事跡怕是要遜色很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