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是怎樣吸收經典裏的精華,化而為自己血液的?
老舍是所有大作家中,使用漢字時最少用到難字的。他追求的是俗而有力。他認為大作家的作品都是“俗而有力的”。
這裏的大作家包括本土作家,也包括其他世界各地的作家。老舍是能直接閱讀原典的人,他是現代文學史上受外國文學影響最深的作家之一,他一生創作生涯的四分之一時間是在國外,有三分之一的長篇,成於異域,早期受荷馬、狄更斯、康拉德、陀思妥耶夫斯基等作家影響,因此,他的話是真切的體會,而不是二手轉述。
英國之行對老舍來說,其最大意義在於,它是他真正閱讀經典的地方,也是他開始真正創作的地方。但早在天津南開中學任教時,他就發表了處女作,短篇小說《小鈴兒》,應校刊編者之約而寫,署名舍予。對這個作品,他認為隻是充數兒的,不算真的創作。
繼而,在南開他又翻譯了老朋友寶廣林的論文《基督教的大同之義》。
到英國教書後,老舍受東方學院之邀,參加過一次公開的學術講演,題為《唐代愛情小說》,十分成功,後來就發表在燕京書院學刊上,是老舍的第一篇談文學的論文。
1925年,他和艾支頓合租時,又曾不遺餘力地幫助艾支頓完成《金瓶梅》的翻譯,但老舍從來不提這事。
上述作品都是額外收獲,起碼不是他有意進行獨立寫作的成果,他的第一部作品是長篇小說《老張的哲學》,取材於自己當勸學員時的一段生活,寫一個地痞、高利貸者老張,小學校長,隻信仰金錢,以錢為本位,以及他做的一些傷天害理的事。內容從學界深入社會,筆調詼諧,刻畫出老北京市民的生活與世相。
寫作第一部長篇時,許地山已去牛津上學,老舍孑然一身,也沒有多餘的錢出外消遣,新鮮感已失,便拿了筆寫起來,自己和自己講笑話,借以排解苦悶與寂寞。寫出來有好幾本文字後,許地山又來玩,沒什麽題目好談,他便拿出本子來念了幾段,許地山敦促他寫下去。
許地山是文學研究會會員,遵守“為人生而藝術”的“會規”,作品早已蜚聲文壇,代表作有小說《命命鳥》等。他的話對老舍自然是個激勵。
此外,老舍一向熱愛、喜歡文學,早在師範學校時,就開始有所偏向地進行研習,“偷偷的”寫,“用白話寫:而且字句之間要放上新的標點符號,那是多麽痛快有趣的事啊!”(《老舍選集》自序,《老舍文集》16卷,221頁。)這使他得到訓練。
此後有閑時老舍就寫。大約1926年春,他把它寫出來了,立即寄給國內的羅常培和白滌洲看。羅把它轉呈魯迅,魯迅批評說地方色彩濃了,但技巧上尚有商量的地方。當時,北新書局很想出版,結果《小說月報》的主編鄭振鐸搶了先,是由於許地山看過後,沒提意見,就讓老舍寄給了他。
老舍自己沒抱太大期望,隨便那麽一卷,扔進郵局,都沒掛號。沒想到兩三個月後,居然在《小說月報》上連載,令人耳目一新,很快印成書,暢了銷。
看到自己的第一部作品誕生,老舍快活得連話都說不出,心裏笑,而淚就在眼圈中,就去一家中國餐館犒勞自己一頓。
可以說,這小說順利出世,意義非凡。它是老舍創作的真正起點,和那時候的長篇比一比,也是比較勝出的。其獨到的北京方言,俏皮尖刻,已初露語言大師端倪。其中有關北京生活、自然風光和青年人愛情心理的描寫,尤為精彩。
所缺的和寫《貓》、《圍城》之前的錢鍾書一樣,隻在小說的布局與構思;有時“幽默”太過,流於油腔滑調。這在初學者,往往是難免的,也是必須經曆的磨練過程。
這以後,他覺得自己是要真正當個作家了,對未來有了希望和追求,在許地山介紹下,加入文學研究會。一邊拚命讀外國名著,一邊寫第二部探索國民性的長篇《趙子曰》,隻不過,這次的主角是年輕人,學生。
閱讀名著的經曆使老舍感到,並非是個名著,就能給好處,對有的作品,他根本讀不進,也有的讀得很痛苦,即使歌德與莎士比亞,他都不能忍受。
他慢慢發現到自己所愛的作家和作品。但丁的《神曲》讓他受益最大,明白了何謂偉大的文藝,和文藝能夠達到的真正深度。
1926年夏,寫了一年多時間,《趙子曰》脫稿。老舍先把稿子給朋友看,提提意見,朋友看得直笑。他更有了信心,依舊給鄭振鐸。1927年春在《小說月報》上連載。
最初的創作,在老舍是比較功利的,為了拿一點稿費,解決吃飯問題。
許多作家起步時也都很功利,他們不清楚自己將到達什麽地方,會取得怎樣的成就,能不能成功。他們的自信和追求,是隨著外界的肯定、獎許而不斷提升的。
但在那樣的年代,國內正爆發北伐戰爭,任誰都不能忘記國家大事,原先的底層體驗中注進了愛國內容,成為他寫作時的思想傾向。
9月底,鄭振鐸到了倫敦,過去二人隻有書信往來,一直未謀麵,這次老舍就請他出去吃飯,鄭振鐸作了迴請,互道傾慕,非常親密。
1928年,老舍開始閱讀康拉德、威爾斯、狄更斯、福樓拜等作家的作品,這都是他喜愛的作家。他們讓他明白了文藝的真正深度,懂得了那些能夠傳之久遠的作品,不管什麽派別,都是健康、崇高、真實的。
狄更斯是他的第一位“老師”,二人在秉性、才情、經曆上很相似,使他起步就找到了自己。在《老張的哲學》裏,留有對這位老師的“摹仿”痕跡。魯迅、沈從文、鬱達夫等人,也都有過類似的食而不化,但這並不妨礙他們都成了大師。事實上,到《趙子曰》時,老舍就已有了突破。
在國外作家中,康拉德是老舍最崇敬的人。他那寫實的風格,尖刻的筆調,很得老舍心意。又使他懂得了怎樣去豐富自己的經驗,寫作不是遊戲等。
經典作家注重社會生活的觀察與體驗,也使老舍注意並發現了許多旅居國外的知識分子的屈辱、苦難,並直接促成他著手寫作了第三部長篇小說,開始形成自己風格特色的《二馬》。
寫它差不多用了一年的時間。當時,老舍已搬到了托林頓廣場附近的一座公寓裏了。
朋友給他講過許多窮苦的中國人,到處被人瞧不起的故事。他感觸很深,寫了父子倆在倫敦的遭遇,比較了中英兩國的國民性,探索了中國人的出路問題。
他一邊寫,一邊念給朋友聽,請他們提意見。
和前兩部不一樣的是,它引入了康拉德的倒敘法,起首就見了最後一幕,對故事先有了通盤設計,寫來節奏緊湊嚴密,人物心理描寫精致入微,把背景倫敦的環境、氛圍,寫得那樣細膩真切,在狄更斯式俏皮的外殼下,有了真理的苦味,又用了清淺簡練的白話,第一次保持完全意義上的老北京人的活的、出味的語言,在質上,是一個大的飛躍。當然,它隻是一部在藝術上初步成熟的作品,某些人物尚嫌單薄。計劃6月要離開英國,這小說他是狠心“硬行結束”的,以便離開前就寄給《小說月報》,不留心病,所以時間過於倉促,來不及作深入開掘。
1929年5月,《二馬》開始連載。
同時,他還寫了一個短篇《旅遊》,在《留英學報》上發表了。
到了新加坡後,老舍再也看不到中國人的愚弱了,相反,他看到的是希望,是中國人無窮的創造力和抗爭精神。他不再看好寫愛情小說,以為世界比愛情大得多,愛情的分量很輕,或許是他一直沒有愛情生活的緣故,這樣,他開始以明快的筆調寫《小坡的生日》。
寫到五萬多字時,學校放假,合約到期,他雖然想留下來,人家卻排擠,他不得不迴了上海,住在鄭振鐸那裏,用半個月時間完成了它的最後部分,交《小說月報》發表。
老舍認為,這是他的得意之作,並說直到寫了這部作品,他才真正明白了白話的力量,可以用最簡單的話,來描寫一切。
可以說,有了這幾部大作品,老舍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地位,就得到了初步的確定。
但如果沒有許地山這個關鍵性人物的出現,再往前說,如果不是老舍參加了基督教教堂的英文夜校,又認識主持人寶廣林,並在那時候就結識許地山,後來通過寶廣林認識艾溫士,受艾溫士推薦出國,在英國有如此有利、優越的文化環境、條件,那麽,很難說老舍就能出去,出去了就能選擇走寫作這條路,寫了作品就能這樣順利出生。
如此,一個天才的成長與出來,確是需要許多方麵的因素來成就的。有時候,哪怕是極其偶然的東西悄然而來,不期然而至,任何人都意識不到將意味什麽。
事後去想想,也會發現它出現得多麽不可思議,多麽神奇神異,仿佛是造物者上帝的靈感!也隻能是一個“靈感”!
同時,主觀的努力和外界的提攜、激勵,我們很難說誰更重要,對不同的人,二者的意義不一樣。
譬如出身世家的人,後一個不很缺乏,所缺的是前者,對來自後一方麵的幫助,就沒有太大價值。可是,對像老舍這樣出身的人來說,在那樣一種環境條件下,身邊要沒有了許地山、寶廣林,那麽他起碼還要摸索多年,去等待其他機會。也可能在摸索、等待過程中,一次次飽受煎熬,一次次灰心絕望,太久了,掙紮的力都會喪失掉,到可以起飛騰躍時,那翅膀卻可能再難舉動了。
老舍是所有大作家中,使用漢字時最少用到難字的。他追求的是俗而有力。他認為大作家的作品都是“俗而有力的”。
這裏的大作家包括本土作家,也包括其他世界各地的作家。老舍是能直接閱讀原典的人,他是現代文學史上受外國文學影響最深的作家之一,他一生創作生涯的四分之一時間是在國外,有三分之一的長篇,成於異域,早期受荷馬、狄更斯、康拉德、陀思妥耶夫斯基等作家影響,因此,他的話是真切的體會,而不是二手轉述。
英國之行對老舍來說,其最大意義在於,它是他真正閱讀經典的地方,也是他開始真正創作的地方。但早在天津南開中學任教時,他就發表了處女作,短篇小說《小鈴兒》,應校刊編者之約而寫,署名舍予。對這個作品,他認為隻是充數兒的,不算真的創作。
繼而,在南開他又翻譯了老朋友寶廣林的論文《基督教的大同之義》。
到英國教書後,老舍受東方學院之邀,參加過一次公開的學術講演,題為《唐代愛情小說》,十分成功,後來就發表在燕京書院學刊上,是老舍的第一篇談文學的論文。
1925年,他和艾支頓合租時,又曾不遺餘力地幫助艾支頓完成《金瓶梅》的翻譯,但老舍從來不提這事。
上述作品都是額外收獲,起碼不是他有意進行獨立寫作的成果,他的第一部作品是長篇小說《老張的哲學》,取材於自己當勸學員時的一段生活,寫一個地痞、高利貸者老張,小學校長,隻信仰金錢,以錢為本位,以及他做的一些傷天害理的事。內容從學界深入社會,筆調詼諧,刻畫出老北京市民的生活與世相。
寫作第一部長篇時,許地山已去牛津上學,老舍孑然一身,也沒有多餘的錢出外消遣,新鮮感已失,便拿了筆寫起來,自己和自己講笑話,借以排解苦悶與寂寞。寫出來有好幾本文字後,許地山又來玩,沒什麽題目好談,他便拿出本子來念了幾段,許地山敦促他寫下去。
許地山是文學研究會會員,遵守“為人生而藝術”的“會規”,作品早已蜚聲文壇,代表作有小說《命命鳥》等。他的話對老舍自然是個激勵。
此外,老舍一向熱愛、喜歡文學,早在師範學校時,就開始有所偏向地進行研習,“偷偷的”寫,“用白話寫:而且字句之間要放上新的標點符號,那是多麽痛快有趣的事啊!”(《老舍選集》自序,《老舍文集》16卷,221頁。)這使他得到訓練。
此後有閑時老舍就寫。大約1926年春,他把它寫出來了,立即寄給國內的羅常培和白滌洲看。羅把它轉呈魯迅,魯迅批評說地方色彩濃了,但技巧上尚有商量的地方。當時,北新書局很想出版,結果《小說月報》的主編鄭振鐸搶了先,是由於許地山看過後,沒提意見,就讓老舍寄給了他。
老舍自己沒抱太大期望,隨便那麽一卷,扔進郵局,都沒掛號。沒想到兩三個月後,居然在《小說月報》上連載,令人耳目一新,很快印成書,暢了銷。
看到自己的第一部作品誕生,老舍快活得連話都說不出,心裏笑,而淚就在眼圈中,就去一家中國餐館犒勞自己一頓。
可以說,這小說順利出世,意義非凡。它是老舍創作的真正起點,和那時候的長篇比一比,也是比較勝出的。其獨到的北京方言,俏皮尖刻,已初露語言大師端倪。其中有關北京生活、自然風光和青年人愛情心理的描寫,尤為精彩。
所缺的和寫《貓》、《圍城》之前的錢鍾書一樣,隻在小說的布局與構思;有時“幽默”太過,流於油腔滑調。這在初學者,往往是難免的,也是必須經曆的磨練過程。
這以後,他覺得自己是要真正當個作家了,對未來有了希望和追求,在許地山介紹下,加入文學研究會。一邊拚命讀外國名著,一邊寫第二部探索國民性的長篇《趙子曰》,隻不過,這次的主角是年輕人,學生。
閱讀名著的經曆使老舍感到,並非是個名著,就能給好處,對有的作品,他根本讀不進,也有的讀得很痛苦,即使歌德與莎士比亞,他都不能忍受。
他慢慢發現到自己所愛的作家和作品。但丁的《神曲》讓他受益最大,明白了何謂偉大的文藝,和文藝能夠達到的真正深度。
1926年夏,寫了一年多時間,《趙子曰》脫稿。老舍先把稿子給朋友看,提提意見,朋友看得直笑。他更有了信心,依舊給鄭振鐸。1927年春在《小說月報》上連載。
最初的創作,在老舍是比較功利的,為了拿一點稿費,解決吃飯問題。
許多作家起步時也都很功利,他們不清楚自己將到達什麽地方,會取得怎樣的成就,能不能成功。他們的自信和追求,是隨著外界的肯定、獎許而不斷提升的。
但在那樣的年代,國內正爆發北伐戰爭,任誰都不能忘記國家大事,原先的底層體驗中注進了愛國內容,成為他寫作時的思想傾向。
9月底,鄭振鐸到了倫敦,過去二人隻有書信往來,一直未謀麵,這次老舍就請他出去吃飯,鄭振鐸作了迴請,互道傾慕,非常親密。
1928年,老舍開始閱讀康拉德、威爾斯、狄更斯、福樓拜等作家的作品,這都是他喜愛的作家。他們讓他明白了文藝的真正深度,懂得了那些能夠傳之久遠的作品,不管什麽派別,都是健康、崇高、真實的。
狄更斯是他的第一位“老師”,二人在秉性、才情、經曆上很相似,使他起步就找到了自己。在《老張的哲學》裏,留有對這位老師的“摹仿”痕跡。魯迅、沈從文、鬱達夫等人,也都有過類似的食而不化,但這並不妨礙他們都成了大師。事實上,到《趙子曰》時,老舍就已有了突破。
在國外作家中,康拉德是老舍最崇敬的人。他那寫實的風格,尖刻的筆調,很得老舍心意。又使他懂得了怎樣去豐富自己的經驗,寫作不是遊戲等。
經典作家注重社會生活的觀察與體驗,也使老舍注意並發現了許多旅居國外的知識分子的屈辱、苦難,並直接促成他著手寫作了第三部長篇小說,開始形成自己風格特色的《二馬》。
寫它差不多用了一年的時間。當時,老舍已搬到了托林頓廣場附近的一座公寓裏了。
朋友給他講過許多窮苦的中國人,到處被人瞧不起的故事。他感觸很深,寫了父子倆在倫敦的遭遇,比較了中英兩國的國民性,探索了中國人的出路問題。
他一邊寫,一邊念給朋友聽,請他們提意見。
和前兩部不一樣的是,它引入了康拉德的倒敘法,起首就見了最後一幕,對故事先有了通盤設計,寫來節奏緊湊嚴密,人物心理描寫精致入微,把背景倫敦的環境、氛圍,寫得那樣細膩真切,在狄更斯式俏皮的外殼下,有了真理的苦味,又用了清淺簡練的白話,第一次保持完全意義上的老北京人的活的、出味的語言,在質上,是一個大的飛躍。當然,它隻是一部在藝術上初步成熟的作品,某些人物尚嫌單薄。計劃6月要離開英國,這小說他是狠心“硬行結束”的,以便離開前就寄給《小說月報》,不留心病,所以時間過於倉促,來不及作深入開掘。
1929年5月,《二馬》開始連載。
同時,他還寫了一個短篇《旅遊》,在《留英學報》上發表了。
到了新加坡後,老舍再也看不到中國人的愚弱了,相反,他看到的是希望,是中國人無窮的創造力和抗爭精神。他不再看好寫愛情小說,以為世界比愛情大得多,愛情的分量很輕,或許是他一直沒有愛情生活的緣故,這樣,他開始以明快的筆調寫《小坡的生日》。
寫到五萬多字時,學校放假,合約到期,他雖然想留下來,人家卻排擠,他不得不迴了上海,住在鄭振鐸那裏,用半個月時間完成了它的最後部分,交《小說月報》發表。
老舍認為,這是他的得意之作,並說直到寫了這部作品,他才真正明白了白話的力量,可以用最簡單的話,來描寫一切。
可以說,有了這幾部大作品,老舍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地位,就得到了初步的確定。
但如果沒有許地山這個關鍵性人物的出現,再往前說,如果不是老舍參加了基督教教堂的英文夜校,又認識主持人寶廣林,並在那時候就結識許地山,後來通過寶廣林認識艾溫士,受艾溫士推薦出國,在英國有如此有利、優越的文化環境、條件,那麽,很難說老舍就能出去,出去了就能選擇走寫作這條路,寫了作品就能這樣順利出生。
如此,一個天才的成長與出來,確是需要許多方麵的因素來成就的。有時候,哪怕是極其偶然的東西悄然而來,不期然而至,任何人都意識不到將意味什麽。
事後去想想,也會發現它出現得多麽不可思議,多麽神奇神異,仿佛是造物者上帝的靈感!也隻能是一個“靈感”!
同時,主觀的努力和外界的提攜、激勵,我們很難說誰更重要,對不同的人,二者的意義不一樣。
譬如出身世家的人,後一個不很缺乏,所缺的是前者,對來自後一方麵的幫助,就沒有太大價值。可是,對像老舍這樣出身的人來說,在那樣一種環境條件下,身邊要沒有了許地山、寶廣林,那麽他起碼還要摸索多年,去等待其他機會。也可能在摸索、等待過程中,一次次飽受煎熬,一次次灰心絕望,太久了,掙紮的力都會喪失掉,到可以起飛騰躍時,那翅膀卻可能再難舉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