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為什麽要出國?又為什麽能出國?


    1923年2月,老舍應邀迴北京,到民間團體教育會做了文書,並在羅常培所在京師第一中學兼任教員,但薪水加起來尚不足學員時的三分之一,不得不賣掉皮袍,給母親添置寒衣米麵。


    這時他開始發奮讀書了,曾到燕大旁聽。


    經寶廣林推薦,他認識了缸瓦市倫敦會成員、燕京大學英籍教授艾溫士(又譯“易文思”),他的勤奮好學給教授留下了很好的印象,他自己也漸漸改變了對洋鬼子的成見,兩人成為好朋友。


    1924年夏,26歲時,機會再次降臨到老舍身上。艾溫士告訴他,英國倫敦大學東方學院想在中國聘請中文講師,他有意推薦老舍去。


    老舍猶豫再三,放心不下母親,最後還是答應了,他考慮到,出國除了收入穩定外,還能考察各國情形,尋求救國道路。


    最主要的,連他自己也未意料到的是,他在那裏“有閑”了,繼續了自己的“學業”時代,讀了大量的書,找到了創作上的“情人”,愛上它、結交它、模仿它,走進世界最前沿的現代作家的世界,開始了真正意義上的創作,形成自己的風格特色。


    這也是創作所必須要經曆的道路。


    環節似乎又是緊緊相扣的,在他寫作時,一個重要人物始終在場,為他的小說找到了能在國內發表的地方。


    老舍是1924年9月14日坐客輪到達英國的,檢查官查完了自己人,才查“外國人”,因此,老舍是最後一個。


    先是審,他說的是“華英官話”,藝術地把幾個英國字勻在中國字裏,人家很難聽懂,折騰半天才放行,隨大家去火車站。


    大概30分鍾後,火車進入倫敦市區,在車站停住,艾溫士教授已先在那裏等候,告訴他,房子找好了,而且是和許地山住在一起。


    那是在巴威特卡那路18號,二層小樓的第二層上。房東是兩位老姑娘。妹妹四十上下,做過教師,尊敬艾溫士教授,感謝他介紹客人。姐姐則需要人照顧,妹妹不能出去做事,給大家洗衣、收拾房子、買東西、做飯,其勤苦和獨立精神,深為老舍敬佩,了解到英國社會下層貧民的生活,但她做牛肉半生不熟,使老舍見到就暈。


    老友許地山畢業於燕京大學,是位比較有影響的作家,曾留校任教,在老舍之先出國留學,拿到美國的碩士後,又到牛津研究宗教,兩年後拿到碩士學位,就迴了國。


    現在因為沒開學,就在倫敦住了幾天,寫寫小說,是個性格隨和,愛說笑話,知道什麽說什麽,毫無保留的人。


    他有時很厭惡外國人,連英國人喝湯時不準出聲,都當作愚蠢可笑。這影響了老舍看待外麵世界的態度。畢竟,他不是出來讀大學,無需要由學生向成人期過渡,而是做教師的,在社會上已有過6年的工作經曆,是一種成年期的再社會化過程,在其中融合兩大文化與生活方式。


    初到國外的老舍,隻覺得一切很新鮮,還來不及進行判斷,有許地山帶他遊覽城內城外,老舍既可看到“古跡”,也能留意到它陰暗的方麵。


    倫敦大學的東方學院,位於菲斯波裏廣場北側,是一座三層高的大樓,教授東方世界的一切語言文字,學生沒有任何入學限製,從十幾到六七十歲,老舍能接觸到各式各樣的人。班級、課程的劃分也是按學生的選擇決定,他們程度不同,需要學習的功課不同,課時不同,所要的老師也就不同。有的一人一班,讓幾位老師忙得團團轉,也讓老舍接觸到形形色色、五花八門的英國人。這些中等人家子弟,與八旗子弟差不多,學習隻為混資格。他在倫敦時的最後一部小說《二馬》裏,有不少這一類的人,可供比較。


    在這裏,老舍講授的課程包括口語、翻譯、曆史、道教、佛教和唐代愛情小說等。


    學生也有整班上課的,大多是軍人,會一種語言每年能加金一百英鎊,或繼續在國內任職,或派往外國占領地。大英帝國野心勃勃,如此處心積慮地訓練人才!這形成老舍救國救民,必先改革教育的思想,寫進了後來的《二馬》、《貓城記》中。


    1925年春,老舍搬到荷蘭公園聖詹姆斯廣場31號,與漢學家克萊門特·艾支頓合租一層小樓。此人曾是牛津大學補習學校教員,頗有才華。老舍遇見時,逢他鬧離婚被解職,很落魄,他提議“交換知識”,讓老舍教他中文,他教老舍英文,住在一起。二人便合租了,建立了深厚友誼,是老舍在英國最親密的朋友。


    老舍在倫敦共呆過5年,在這裏就3年。他幫助艾支頓翻譯了《金瓶梅》,寫出了兩部長篇《老張的哲學》、《趙子曰》和半部《二馬》。


    2003年1 1月,這裏遂被英國遺產委員會正式鑲上圓形藍牌,列為“名人故居”。老舍成為了第一位在英住所被定為“名人故居”的中國作家。其創意則源於舒乙。


    在英國,故居被鑲掛藍牌的名人需要具備的條件比較苛刻:需是業內多數成員公認的傑出人物;為人類福祉做出過重要和積極的貢獻;具有一定知名度,可為“才識廣博”的過路人認出;誕辰超過100年並且已經逝世;如是非英國公民,則還應具有國際聲望或在本國聲名卓著;且在此居住的時期是其生平事業中的一個重要階段。無疑,老舍符合以上條件。


    1997年12月5日,老舍的兒子舒乙,便委托旅英華人陳小瀅女士處理相關法律事宜,又經中國駐英大使館從中斡旋,大英圖書館中文部主任弗蘭斯·伍德(france wood)女士等英國的中國通推介,經6年努力,才如願以償。


    在這裏,通過艾支頓,老舍認識了許多英國朋友,善良、務實、獨立、勤苦,都富有才華,懂幾國語言,卻就是找不到工作。那些遠不及他們的人,找個事情做,就更難了!


    老舍自己的薪水一年也才250英鎊,不夠一個普通學生的生活費,還得寄錢養活老母。


    有一次多寄了一點,就不夠了,隻好請朋友代付兩周的房錢。


    1928年秋,老舍搬到托林頓廣場14號公寓,這裏條件很差,租著的都是窮人、苦學生,使他切身體會到中國人在異國的生活狀況。


    1929年春,為省房租,老舍再搬至蒙特利爾路,度過最後半年異國生活。那是個交通不便的地方,到學校需轉幾次車。按合同,7月31日期滿。他忙申請至到80磅迴國旅費,看望了朋友,6月底就離開倫敦,花一個多月時間,遊覽了荷蘭、比利時、瑞士、德國、意大利等國家,最後在巴黎住下,想找個工作,適逢經濟恐慌,大小企業破產,失業者巨多,一個多月後離開了。


    幸虧這裏的朋友還拿著老舍幾個錢,僅夠買三等票到英屬殖民地新加坡。他就開路走了。


    行二十餘天,到達後,他身無分文,決定先去商務印書館。語言不通,他不認路,由著車夫往前拉,巧的是商務印書館恰在這條路上,他高興地下來,找到經理,介紹了自己,說是《小說月報》的作者,說明來意。


    經理很客氣,把他輾轉介紹到一家華僑中學做教員。


    他的學生十五六歲,膚淺,思想上卻很激進,讓人覺得新思想不在西方,而在東方。


    他在那裏呆了近半年,合約到期了,有人從中破壞,他幹不下去,加上母親不斷來信,2月底,他隻得離開那個給了他“魔力”的地方.在1930年3月到達上海。


    後在母親催促下,搭船北上,於4月19日,迴到闊別已久的北平。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老舍之謎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蔣泥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蔣泥並收藏老舍之謎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