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的最終學曆是什麽?為什麽學曆那樣低還能出國?


    照現在的學曆教育看,老舍的最終學曆隻算得中等師範學、校畢業,文憑相當於中專,在校學習時間攏總11年,從1907至1918年,中間在1913年初,由於經濟困難,曾退學半年,夏天才考入免費供應膳宿、製服、學費和書籍的北京師範學校(北京工業大學的前身),5年製。


    從受教內容看,他上過兩年私塾,背下許多古詩文,1909年後,轉入具有半傳統、半現代意義的學校,為後來讀師範,廣泛涉獵中國古典文學和漢族市民文學,學習用文言文寫詩歌、散文打下了紮實的基礎。


    他有個表舅開茶館,他愛到小學附近的天橋蹭戲,去茶館聽說書,為“小五義”、“楊家將”、“包公案”、“蘇三起解”、“水漫金山”等故事所迷,喜歡滿人、漢人的樂器、拳腳、雜耍等民間文藝;自小作文和演講都好,受到國文老師稱讚,常被老師指定為低年級同學的“代課”老師。


    一天,他和同學相約考完作文後去放風箏,恰好作文題目就是《說紙鳶》,老舍很快寫完,看到同學不知如何下筆,就給他起了頭,好早點交卷。幾天後,老師孫煥文把同學的作文拿出來大加誇讚,說破題得體,很稱人心,就念了那段開頭語,老舍和同學偷望竊笑,被孫老師抓住,那同學隻好如實招供了。孫先生聽後,未發火,點頭讚道,我教書多年,慶春文章奇才奇思,時至今日,沒有哪一個,作文能超過他的。


    這些吸收與激勵,都使他可貴的文學天賦,得到了陪護、養育,終而修煉成有用之才。


    當然,即使是讀書,老舍也不是什麽都喜歡,他小學時的同學、語言學家羅常培曾介紹說,老舍不愛讀《三字經》、《百家姓》,這和現在有些天才兒童不愛學英語單詞一樣,它們都枯燥、幹巴,如果把它們做成趣味性的“遊戲”,那麽,接受就相對容易多了,也不會為人所不愛了。


    錢鍾書考清華時數學隻有十幾分,英語和語文卻是滿分,最初他學英語就不是一上來先背生詞,而是通過閱讀林琴南翻譯的外國小說,發現那裏麵故事情節更吸引人,學好它就不必翻譯了,從而愛上英語學習的。老舍同樣愛有趣、好玩的東西,不愛學起來就頭疼,又毫無情趣的“知識”,像算術、繪畫,為此,他不惜逃學、挨板子。


    被老師打過後,即使他“疼得眼淚在眼睛裏亂轉,也不肯流下一滴淚珠或討半句饒”,“天生灑脫,豪放,有勁,把力量蘊蓄在裏麵而不輕易表現出來”。


    此外,家庭也發生了一些變故,為哥哥娶親典出舒家祖墳地,三姐出嫁,姑母去世,他們生活更困難了。母親為養家,供兒子上學,出去當過女仆,做過女工,燒飯、打掃衛生。


    常常,老舍中午放學迴來,母親會內疚地說,今兒中午沒飯了,他總是扭頭就走,餓肚子上學,不願看到母親痛苦的眼神,也不想讓同學知道自己沒飯吃,強打精神聽課。


    考北京師範學校,也是他偷偷考進去的,旗人子弟很少考這樣的學校。


    但他沒想到,學校要預交保證金10元,他猶豫再三,把這事告訴了母親,母親起早貪黑忙了半個月,嫂子把自己結婚陪嫁的木箱子賣了才湊夠。


    因為窮,更因為旗人姥姥不疼、舅舅不愛的“末世人”境遇,和本質上的善良,性格上他特別孤高、溫厚、寬容,“軟而硬”,形容舉止嚴肅、老成,愛獨自沉思,每每很悲觀、抑鬱。


    尤其到年關時,別人家都能歡度,他的心頭卻滿是辛酸、淒楚,給人留下了比較謹慎膽小、有點古怪和神經質的印象。


    他自身的一些“病”,後來也給了筆下的人物。其所創造的最成功的三個長篇小說人物——老李、祥子、祁瑞宣,基本性格特征也都是沉鬱壓抑的,內心豐富而矛盾,作者以偏愛的感情寫其樸拙,把自己的生活片段給了他們,讓他們都具有了天然生成的超越生活環境的孤獨孤高。


    但老舍的光芒直到此時還是內斂的,到轉入北京師範學校後才漸漸放射出來。人們常看到他演說,參加辯論會,各科都好,成為校長方唯一的得意門生。


    而且,學校本就偏重古文教育,老師中有幾位出色的“才子”,引導老舍對《十八家詩抄》、《陸放翁詩集》等愛不釋手。在其他課上別人演題或背單詞時,他總是在那裏讀古文,學著做詩,記住了不少典故。


    五四運動前……我的散文是學桐城派,我的詩歌是學陸放翁與吳 梅村”(《我的創作經驗》。《刁鬥》1卷4期,1934年12月15日出版。)。


    這裏也開設了外語、心理學、地理、植物學等新式課程。課餘,他還去幫劉壽錦大叔辦貧兒學校,施放糧米。


    1918年6月,老舍以優秀成績、優良品質,畢業於北京師範學校本科第一部第四班,永遠結束了他的學生生活。但他的自學遠沒有結束,近五十歲到美國後,也還在不斷學習,認真研究著福克納等作家的經典作品。


    反映為小說裏的世界,他的多數優秀作品都固執地把背景選在“北平”。幽深的胡同、嘈雜的茶館、破敗的大雜院,市民風俗,世態人情,都是她的象征。


    1918年7月,經老師推舉,被委派公立第十七高等小學兼國民學校校長,這時他19歲。赴任前,他和母親一夜沒合眼,他對母親說:此後,您可以歇一歇了。


    就任後,老舍力主改革,對學生采用新教材,開設新課程,實行新的管理辦法,用新思想啟發、教育學生。


    他吃住在校,參加各種活動,澆花種草,深得學生家長稱讚。


    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那天是星期日,他像往常一樣在學校,不知道,第二天上課時,才聽說了,受到極大震動,思想、感情發生很大變化,從此“裝備”了一雙新的眼睛和一顆新的心靈,打破了原先相對局限而閉塞的世界,來開放性地觀察、體認這個社會了。


    他後來是這樣說的:假如沒有五四運動,我可能終生隻是兢兢業業辦小學,恭恭順順奉老母,規規矩矩結婚生子,決不會想到去搞文藝,做作家,敢於懷疑聖人,知道應該反抗誰、反抗什麽,並懂得“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選取不同於才子佳人類型的題材,去批判黑暗了。


    1920年9月,老舍被任命為京師郊外北區勸學員,除了處理公務外,還要進行調查,把發現的問題寫成報告,提出解決方法。但是學務局一片死氣,人們都不喜歡這個年輕人,對他冷嘲熱諷,他們關心的是做交易、撈油水、搶肥缺,維持現狀。他的處女作《老張的哲學》大部分就取材於這時候的見聞。


    到1922年時,老舍收斂起鋒芒,變得苦悶消沉、心灰意懶了,常去看戲、打牌、逛公園、喝酒,隻是不嫖。那樣,“當深夜捫心自問的時候,才不至於把自己整個地放到荒唐鬼之群裏麵去”。


    這是許多年輕人渡不過去的“關”——人生中有一段“危險時刻”,是用來曆練心誌、情性的,過不去的人就會栽下來。


    母親很為他擔心,覺得治療兒子弊病的辦法就是給他說個媳婦,便開始了張羅。找到—個佐領家的不識字的小姐,長得好看,辦妥後才告訴兒子,更讓老舍苦不堪言,頭一次和母親大吵一頓。


    當時,老舍正與劉壽錦大叔的女兒產生了甜美的戀情,又怕母親傷心,為退婚陷於苦惱。在姐姐的幫助下,才解除婚約。老舍本人則大病一場,脫光了頭發,害得半年不敢脫帽。


    養病期間,他終於有了悔悟,決心戒除不良嗜好,覺得像現在這樣,清閑而報酬優厚,隻能毀了自己,該找些正經事做,便義務擔任了劉壽錦貧兒學校的教員,學會了打拳、練劍。


    1912年,老舍領洗人教,做了一名基督徒,隸屬北京缸瓦市中華基督教會,當過缸瓦市中華基督教主日學主任,還寫過一篇《北京缸瓦市倫敦會改建中華教會經過紀略》,宣傳“華人自辦教會”,主張自培自立。這是發表的第一篇作品,可惜沒能存留下來。


    他又參加英文夜校的學習,義務為它做些服務,在這裏認識了後來對他有巨大人生影響的許地山、白滌洲和夜校主持人剛由英國迴國的缸瓦市監督教會主持、北京監督教聯合會會長寶廣林,一起討論教育、文學、宗教和改造社會、為社會服務等問題。


    即使這樣,他依然受到冷遇和申斥,齷齪而烏煙瘴氣的官場,容不下老舍不亢不卑、不吹不拍的“窮酸味”。他憤然辭職,去了天津南開中學做國文教員。原先他一月賺一百多元,現在隻能到50元,可是他很快活,接觸的是可愛的學生,在學校活動,做的事多,有規律。


    南開中學思想活躍,自由氣息甚濃,老舍在這裏恢複了自信,遇到了頗有魅力的基督教紳士張佰苓教授。張也曾激勵過學生時期的周恩來,後來老舍和周的交情,可能始於對張共同的感激和結識。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老舍之謎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蔣泥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蔣泥並收藏老舍之謎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