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是怎樣從一個貧苦小兒一步步登上文學聖殿的高峰的?在此過程中有哪人和哪機會起到了關鍵作用?為什麽說一個不怎麽相幹的闊大爺,成就了老舍?
老舍曾說,他真正的老師是母親:“生命是母親給我的。我之能長大成人,是母親的血汗灌養的。我之能成為一個不十分壞的人,是母親感化的。我的性格,習慣,是母親傳給的。”“從私塾到小學,到中學,我經曆過起碼有百位教師吧……但是我的真正的教師,把性格給我的,是我的母親。母親不識字,她給我的是生命的教育。” (《我的母親》。下麵涉及母親的文字,皆出於此。)老舍的母親姓馬,生在德勝門外,通往大鍾寺大路上的一個小村子裏。
當時鄉下農家規矩,女人都需幹活。這養成她勤儉誠實、清潔守序、愛護花草樹木的習慣。把小院掃 一得清清爽爽、幹幹淨淨,叫舊桌麵上不存一星兒塵土,連破櫃門上的銅活兒也叫它永遠閃著光,並且有求必應、熱情好客、自尊有同情心,講義氣,能伸手幫別人一把的時候從不推脫,身體也好。
丈夫去世後,時不時有內戰、兵變,滿城血光火焰,一家上下要吃要喝,精神緊張,恐慌不安,全憑母親一人橫著心擔起來,“不慌不哭,要從無辦法中想出辦法來”。
她的性格既軟又硬,對人對事取和平態度,把吃虧看成是當然,不僅從不跟旁人為小事鬥氣,甚至伺候守寡的大姑子好多年,完了還把大姑子的所有遺物交給突然冒出來的大姑子的“侄兒”。
她很愛麵子,“有客人來,無論手裏怎麽窘,母親也要設法弄一點東西去款待。舅父與表哥們往往是自己掏錢買酒肉食,這使她臉上羞得飛紅……遇上親友家有喜喪事,母親必把大褂洗得千幹淨淨,親自去賀吊——份禮也許隻是兩吊小錢。”
然而“窮講究”的母親在貧困之中一向樂觀:家裏夏天佐餐的菜往往是鹽拌小蔥,冬天是醃白菜幫子放點辣椒油,過年了,包頓餃子也擱不起肉,她總是自信地告訴兒女們:咱們的餃子肉少菜多,但是最好吃!苦中尋樂,是下層旗人們非常普遍的特點,他們不這樣做,就很難飽聚生氣地渡過一道道生活難關。
她還把尊嚴看得很重,平時想起見官就緊張,可到了非找衙門裏辦交涉不可的地步,她又能毫不示弱地挺身而往。
要不是有這樣一個母親,“我恐怕也就要大大的打個折扣了”。
不過對子女的愛,抵不過貧困更有力量,她雖然知道讀書重要,可是為了每個月的三四吊錢發愁為難,不得不讓兒子留在家裏,不去上學。一直到9歲(應該是虛歲。),老舍還一字不識。
這時候,一個十分重要的人物出場了,老天爺讓他來到這個世上,讓他最初那樣富有,目的隻為通過他來“資助”一顆不朽的靈魂——貧窮隻使這靈魂強健,讓它充滿對底層貧民的博愛。
真正成就老舍的是這個人:
有一天,劉大叔偶然的來了。我說“偶然的”,因為他不常來看我們。他是個極富的人,盡管他心中並無貧富之別,可是他的財富使他終日不得閑,幾乎沒有功夫來看窮朋友。一進門,他看見了我。“孩子幾歲了?上學沒有?”他問我的母親。他的聲音是那麽洪亮,……他的衣服是那麽華麗,他的眼是那麽亮,他的臉是那麽白嫩肥胖,使我感到我大概犯了什麽罪。我們的小屋,破桌凳,土炕,幾乎禁不住他的聲音的震動。等我母親迴答完,劉大叔馬上決定:“明天早上我來,帶他上學,學錢、書籍,大姐你都不必管!”我的心跳起多高,誰知道上學是怎麽一迴事呢!
第二天,我像一條不體麵的小狗似的,隨著這位闊人去上學。學校是一家改良私塾,在離我的家有半裏多的一座道士廟裏。廟不甚大,而充滿了各種氣味:一進山門先有一股大煙味,緊跟著便是糖精味,……再往裏,是廁所味,與別的臭味。學校是在大殿裏。大殿兩旁的小屋住著道士,和道士的家眷。大殿裏很黑、很冷。神像都用黃布擋著,供桌上擺著孔聖人的牌位。學生都麵朝西坐著,一共有三十來人。西牆上有一塊黑板一這是“改良”私塾。老師姓李,一位極死板而極有愛心的中年人。劉大叔和李老師“嚷”了一頓,而後叫我拜聖人及老師。老師給了我一本《地球韻言》和一本《三字經》。我於是,就變成了學生(《宗月大師》)。
這位劉大叔劉壽錦,後來出家為僧的宗月大師,就演繹成了自傳體小說《正紅旗下》裏的人物定大爺,一個慈善家、闊大爺,他其實早在老舍滿月前,就專程來看過,留下印象。
不過,那次他並不真是“偶然的來了”,而是自己新得愛女,又聽說舒家生了個小子,比他女兒晚一天出世,才興然光顧。
可他從不經營,樂善好施,大筆的家私最後空空如也。
其人格、品性、追求、思想,對老舍成長、成才、創作的影響、意義和作用,我覺得甚至和老舍的母親不相上下。
並且,劉壽錦的女兒和老舍初戀,人生遭際波瀾曲折,成為老舍筆下許多人物的原型,所以,他的出場與事跡,就很值得大記特記。
《正紅旗下》是這樣描述的:正在這時候,來了一輛咯噔咯噔響的轎車,在我們的門外停住。緊跟著,一陣比雁聲更清亮的笑聲,由門外一直進到院中。大家都吃了一驚隨著笑聲,一段彩虹光芒四射,向前移動。朱紅的帽結子發著光,青緞小帽發著光,帽沿上的一顆大珍珠發著光,二藍團龍段麵的灰鼠袍子發著光,米色緞子坎肩發著光,雪青的褡包在身後放著光,粉底官靴發著光。眾人把彩虹擋住,請安的請安,問候的問候,這才看清一張眉清目秀的圓胖潔白的臉,與漆黑含笑的一雙眼珠,也都發著光。聽不清他說了什麽,雖然他的噪音很清亮。他的話每每被他的哈哈哈與啊啊啊擾亂;雪白的牙齒一閃一閃地發著光。
光彩進了屋,走到炕前,照到我的臉上。哈哈哈,好!好!他不肯坐下,也不肯喝一口茶,白胖細潤的手從懷中隨便摸出一張二兩的銀票,放在我的身旁。他的大拇指戴著個翡翠扳指(象牙齒或晶玉的裝飾品,原為射箭鉤弓時的用其),發出柔和溫潤的光澤。好!好啊!哈哈哈!隨著笑聲,那一身光彩往外移動。不送,不送,都不送!哈哈哈!笑著,他到了街門口。笑著,他跨上車沿。鞭子輕響,車輪轉動,咯噔咯噔……笑聲漸遠,車出了胡同,車後留下一些飛塵。
姑母急忙跑迴來,立在炕前,呆呆地看著那張銀票,似乎有點不大相信自己的眼睛。大家全迴來了。出了聲:“定大爺,定大爺!他怎麽會來了呢?他由哪兒聽說的呢?”
大家都要說點什麽,可都想不起說什麽才好。我們的胡同裏沒來過那樣體麵的轎車。我們從來沒有接過二兩銀子的“喜敬”——那時候,二兩銀子可以吃一桌高級的酒席!
父親很後悔:“你看,我今年怎麽會忘了給他去拜年呢?怎麽呢?”
“你沒拜年去,他聽誰說的呢?”姑母還問那個老問題。
“你放心吧,”母親安慰父親,“他既來了,就一定沒挑了眼!定大爺是肚子裏撐得開船的人!”
“他到底聽誰說的呢?”姑母又追問一次。
沒人能夠迴答姑母的問題,她就默默地迴到自己屋中,心中既有點佩服我,又有點妒意。無可如何地點起蘭花煙,她不住地罵賊禿子。
我的曾祖母不是跟過一位滿族大員,到雲南等處去過嗎?那位大員不是帶迴數不清的元寶嗎?
定大爺就是這位到處拾元寶的大員的後代。
他的官印(原指官府所用之印,後以敬稱人的大名)是定祿。他有好幾個號:子豐、裕齋、富臣、少甫,有時候還自稱霜清老人,雖然他剛過二十歲。剛滿六歲,就有三位名儒教導他,一位教滿文,一位講經史,一位教漢文詩賦。先不提宅院有多麽大,光說書房就有帶廊子的六大間。書房外有一座精致的小假山,霜清老人高興便到山巔拿個大頂。山前有牡丹池與芍藥池,每到春天便長起香蒿子與兔兒草,頗為茂盛;牡丹與芍藥都早被“老人”揪出來,看看離開土還能開花與否。書房東頭的粉壁前,種著一片翠竹,西頭兒有一株紫荊。竹與紫荊還都活著。好幾位滿族大員的子弟,和兩三位漢族富家子弟,都來此附學。他們有的中了秀 -老舍作品封麵。才,有的得到差事,隻有霜清老人才學出眾,能夠唱整出的《當鐧賣馬》(京劇。唱的是《隋唐演義》中秦叔寶的故事。),文武雙全。他是有才華的。他喜歡寫字,高興便叫書童研一大海碗墨,供他寫三尺大的福字與壽字,賞給他的同學們;若不高興,他就半年也不動一次筆,所以他的字寫得很有力量,隻是偶然地缺少兩筆,或多了一撇。他也很愛吟詩。
靈感一來,他便寫出一句,命令同學們補足其餘。他沒學會滿文,也沒學好漢文,可是自信隻要一使勁,馬上就都學會,於是暫且不忙著使勁。他也偶然地記住一二古文中的名句,如“落霞與孤騖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之類,隨時引用,出口成章。興之所至,他對什麽學術、學說都感興趣,對什麽三教九流的人物都樂意交往。他自居為新式的旗人,既有文化,又寬宏大量。他甚至同情康、梁的維新的主張與辦法。他的心地善良,隻要有人肯叫“大爺”,他就肯賞銀子。
他不知道他父親比祖父更闊了一些,還是差了一些。他不知道他們給他留下多少財產。每月的收支,他隻聽管事的一句話。他不屑於問一切東西的價值,隻要他愛,花多少錢也肯買。
自幼兒,他就拿金銀錁子與瑪瑙翡翠作玩具,所以不知道它們是貴重物品。因此,不少和尚與道士都說他有仙根,海闊天空,悠然自得。他一看到別人為生活發愁著急,便以為必是心田狹隘,不善解脫。
他似乎記得,又似乎不大記得,他的祖輩有什麽好處,有什麽缺點,和怎麽拾來那些元寶。
他隻覺得生下來便被綢緞裹著,男女仆伺候著,完全因為他的福大命大造化大。他不能不承認自己是滿人,可並不過度地以此自豪,他有時候編出一些刻薄的笑話,譏誚旗人。他渺茫地感到自己是一種史無前例的特種人物,既記得幾個滿州字,又會作一兩句漢文詩,而且一使勁便可以成聖成佛。他沒有能夠取得功名,似乎也無意花錢去捐個什麽官銜,他願意無牽無掛,像行雲流水那麽閑適而又忙碌。
他與我們的關係是頗有趣的。雖然我的曾祖母在他家幫過忙,我們可並不是他的家奴(包衣,指在藩鄖勳門永世為奴的人。)。他的祖父、父親,與我的祖父、父親,總是那麽似斷似續地有點關係,又沒有多大關係。一直到他當了家,這種關係還沒有斷絕。我們去看他,他也許接見,也許不接見,那全憑他的高興與否。他若是一時心血來潮呢,也許來看看我們。這次他來賀喜,後來我們才探聽到,原來是因為他自己得了個女娃娃,也是臘月生的,比我早一天。他非常高興,覺得世界上隻有他們夫婦才會生個女娃娃,別人不會有此本領與福氣。大概是便宜坊的老王掌櫃,在給定宅送賬單去,走漏了消息:在祭灶那天,那個時辰,一位文曲星或掃帚星降生在一個窮旗兵家裏。
是的,老王掌櫃和定宅的管事的頗有交情。每逢定大爺想吃熏雞或烤鴨,管事的總是照顧王掌櫃,而王掌櫃總是送去兩隻或三隻,便在賬上記下四隻或六隻。到年節要賬的時候,即使按照三隻或四隻還賬,王掌櫃與管事的也得些好處。老王掌櫃有時候受良心的遣責,認為自己頗欠誠實,可是管事的告訴他:你想想吧,若是一節隻欠你一兩銀子,我怎麽向大爺報賬呢?大爺會說:怎麽,憑我的身份就欠他一兩?沒有的事!不還!告訴你,老掌櫃,至少開十兩,才像個樣子!受了這點教育之後,老掌櫃才不再受良心的遣責,而安心地開花賬了。
定大爺看見了我,而且記住了我。是的,當我已經滿了七歲(本書作者以為此即實歲7歲,虛歲應該是9歲。),而還沒有人想起我該入學讀書,就多虧他又心血來潮,忽然來到我家。哈哈了幾聲,啊啊了幾聲,他把我扯到一家改良私塾裏去,叫我給孔夫子與老師磕頭。他替我交了第一次的學費。第二天,他派人送來一管“文章一品”,一塊“君子之風”,三本小書,和一丈藍布——摸不清是作書包用的呢,還是叫我作一身褲褂。
這中間許多事,除了老舍自己的記憶與想象外,當然還有家人的補述。可見得這位闊大爺的脾氣。
比較參照散文《宗月大師》裏的真實記錄,就更可以明白劉壽錦對老舍人品、性格、思想養成上的影響了,這些都做了一個相對完整的藝術世界的底蘊:自從作了學生以後,我時常的到劉大叔的家中去。他的宅子有兩個大院子,院中幾十間房屋都是出廊的。院後,還有一座相當大的花園。宅子的左右前後全是他的房屋,若是把那些房子齊齊的排起來,可以占半條大街。此外,他還有幾處鋪店。每逢我去,他必招唿我吃飯,或給我一些我沒有看見過的點心。他絕不以我為一個苦孩子而冷淡我,他是闊大爺,但是他不以富傲人。
在我由私塾轉入公立學校去的時候,劉大叔又來幫忙。這時候.他的財產已大半出了手。他是闊大爺,他隻懂得花錢,而不知道計算。人們吃他,他甘心教他們吃;人們騙他,他付之一笑。他的財產有一部分是賣掉的,也有一部分是被人騙了去的。他不管;他的笑聲照舊是洪亮的。
到我在中學畢業的時候,他已一貧如洗,什麽財產也沒有了,隻剩了那個後花園。不過,在這個時候,假若他肯用用心思,去調整他的產業,他還能有辦法教自己豐衣足食,因為他的好多財產是被人家騙了去的。可是,他不肯去請律師。貧與富在他心中是完全一樣的。假若在這 時候,他要是不再隨便花錢,他至少可以保住那座花園,和城外的地產。
可是,他好善。盡管他自己的兒女受著饑寒,盡管他自己受盡折磨,他還是去辦貧兒學校,粥廠,等等慈善事業。他忘了自己。就是在這個時候,我和他過往的最密。他辦貧兒學校,我去作義務教師。他施舍糧米,我去幫忙調查及散放。在我的心裏,我很明白:放糧放錢不過隻是延長貧民的受苦難的日期,而不足以阻攔住死亡。但是,看劉大叔那麽熱心,那麽真誠,我就顧不得和他辯論,而隻好也出點力了。即使我和他辯論,我也不會得勝,人情是往往能戰敗理智的。
在我出國以前,劉大叔的兒子死了。而後,他的花園也出了手。他入廟當僧,夫人與小姐入庵為尼。由他的性格來說,他似乎勢必走入避世學禪的一途。但是由他的生活習慣上來說,大家總以為他不過能念念經,布施布施僧道而已,而絕對不會受戒出家。他居然出了家。
在以前,他吃的是山珍海味,穿的是綾羅綢緞。他也嫖也賭。現在,他每日一餐,入秋還穿著件夏布道袍。這樣苦修,他的臉上還是紅紅的,笑聲還是洪亮的。對佛學,他有多麽深的認識,我不敢說。我卻真知道他是個好和尚,他知道一點便去作一點,能作一點便作一點。
他的學問也許不高,但是他所知道的都能見諸實行。
出家以後,他不久就作了一座大寺的方丈。可是沒有好久就被驅除出來。他是要作真和尚,所以他不惜變賣廟產去救濟苦人。廟裏不要這種方丈。一般的說,方丈的責任是要擴充廟產,而不是救苦救難的。離開大寺,他到一座沒有任何產業的廟裏作方丈。他自己既沒有錢,他還須天天為僧眾們找到齋吃。
同時,他還舉辦粥廠等等慈善事業。他窮,他忙,他每日隻進一頓簡單的素餐,可是他的笑聲還是那麽洪亮。他的廟裏不應佛事,趕到有人來請,他便領著僧眾給人家去唪真經,不要報酬。他整天不在廟裏,但是他並沒忘了修持;他持戒越來越嚴,對經義也深有所獲。他白天在各處籌錢辦事,晚間雀小室裏作工夫。誰見到這位破和尚也不曾想到他曾是個在金子裏長起來的闊大爺。
如果說,父親的慘死,八國聯軍的燒與搶,貧寒的家世,堅強的母親,都對老舍的童年人格增添了色彩,萌發了他的愛國愛民心的話,那麽,讓他知道把這愛心落為社會性行動的,正是這位宗月大師劉壽錦。
老舍的宗教情結,對佛教教義的領悟,拯世救民的人道主義信念,以及作品中理想人物的設計,都帶了這位大師的影子。雖然這理想,是那樣脆弱,那樣稚嫩,那樣微不足道,那樣難以普及,但畢竟代表了一種希望,一種追求,一種信念。
更為難得的是,所有這一切身體力行,不著痕跡,都是以人的行動來表露的。
老舍追隨大師所做的那些慈善事業,也是他抗日時期,參與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1949年以後參與朝鮮戰爭、社會建設、大躍進等重大曆事件宣傳活動的預演。
通過早年的一些社會活動,老舍的組織能力也得到培養、訓練,拓寬了社會接觸麵,加深了對社會的認識,擴展了視野,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他作品藝術性、思想性的純澈度。
後來的人會驚訝、禮敬於造物的神奇:“資助者”出現的概率已極低,讓老舍遇見劉壽錦,並在他心中占據一定地位,其解釋得清的原因隻能用“迷信”的態度來信仰,信仰它是主的恩賜——老舍將來就成為了基督徒。
進而,一切教育都不能靠純粹的政府投資行為來實現,那樣不僅發展渠道單一、模式單一、所學內容單一,而且也不利於民間慈善事業的成長、進步,許多潛在的天才,單因一個沒錢,又沒有渠道獲取讚助、得到教育的機會,而永遠埋沒,作為了社會長期積弱積貧的重要淵源之一。
這種係列性的“因果報應”,是對世界的警示。
老舍曾說,他真正的老師是母親:“生命是母親給我的。我之能長大成人,是母親的血汗灌養的。我之能成為一個不十分壞的人,是母親感化的。我的性格,習慣,是母親傳給的。”“從私塾到小學,到中學,我經曆過起碼有百位教師吧……但是我的真正的教師,把性格給我的,是我的母親。母親不識字,她給我的是生命的教育。” (《我的母親》。下麵涉及母親的文字,皆出於此。)老舍的母親姓馬,生在德勝門外,通往大鍾寺大路上的一個小村子裏。
當時鄉下農家規矩,女人都需幹活。這養成她勤儉誠實、清潔守序、愛護花草樹木的習慣。把小院掃 一得清清爽爽、幹幹淨淨,叫舊桌麵上不存一星兒塵土,連破櫃門上的銅活兒也叫它永遠閃著光,並且有求必應、熱情好客、自尊有同情心,講義氣,能伸手幫別人一把的時候從不推脫,身體也好。
丈夫去世後,時不時有內戰、兵變,滿城血光火焰,一家上下要吃要喝,精神緊張,恐慌不安,全憑母親一人橫著心擔起來,“不慌不哭,要從無辦法中想出辦法來”。
她的性格既軟又硬,對人對事取和平態度,把吃虧看成是當然,不僅從不跟旁人為小事鬥氣,甚至伺候守寡的大姑子好多年,完了還把大姑子的所有遺物交給突然冒出來的大姑子的“侄兒”。
她很愛麵子,“有客人來,無論手裏怎麽窘,母親也要設法弄一點東西去款待。舅父與表哥們往往是自己掏錢買酒肉食,這使她臉上羞得飛紅……遇上親友家有喜喪事,母親必把大褂洗得千幹淨淨,親自去賀吊——份禮也許隻是兩吊小錢。”
然而“窮講究”的母親在貧困之中一向樂觀:家裏夏天佐餐的菜往往是鹽拌小蔥,冬天是醃白菜幫子放點辣椒油,過年了,包頓餃子也擱不起肉,她總是自信地告訴兒女們:咱們的餃子肉少菜多,但是最好吃!苦中尋樂,是下層旗人們非常普遍的特點,他們不這樣做,就很難飽聚生氣地渡過一道道生活難關。
她還把尊嚴看得很重,平時想起見官就緊張,可到了非找衙門裏辦交涉不可的地步,她又能毫不示弱地挺身而往。
要不是有這樣一個母親,“我恐怕也就要大大的打個折扣了”。
不過對子女的愛,抵不過貧困更有力量,她雖然知道讀書重要,可是為了每個月的三四吊錢發愁為難,不得不讓兒子留在家裏,不去上學。一直到9歲(應該是虛歲。),老舍還一字不識。
這時候,一個十分重要的人物出場了,老天爺讓他來到這個世上,讓他最初那樣富有,目的隻為通過他來“資助”一顆不朽的靈魂——貧窮隻使這靈魂強健,讓它充滿對底層貧民的博愛。
真正成就老舍的是這個人:
有一天,劉大叔偶然的來了。我說“偶然的”,因為他不常來看我們。他是個極富的人,盡管他心中並無貧富之別,可是他的財富使他終日不得閑,幾乎沒有功夫來看窮朋友。一進門,他看見了我。“孩子幾歲了?上學沒有?”他問我的母親。他的聲音是那麽洪亮,……他的衣服是那麽華麗,他的眼是那麽亮,他的臉是那麽白嫩肥胖,使我感到我大概犯了什麽罪。我們的小屋,破桌凳,土炕,幾乎禁不住他的聲音的震動。等我母親迴答完,劉大叔馬上決定:“明天早上我來,帶他上學,學錢、書籍,大姐你都不必管!”我的心跳起多高,誰知道上學是怎麽一迴事呢!
第二天,我像一條不體麵的小狗似的,隨著這位闊人去上學。學校是一家改良私塾,在離我的家有半裏多的一座道士廟裏。廟不甚大,而充滿了各種氣味:一進山門先有一股大煙味,緊跟著便是糖精味,……再往裏,是廁所味,與別的臭味。學校是在大殿裏。大殿兩旁的小屋住著道士,和道士的家眷。大殿裏很黑、很冷。神像都用黃布擋著,供桌上擺著孔聖人的牌位。學生都麵朝西坐著,一共有三十來人。西牆上有一塊黑板一這是“改良”私塾。老師姓李,一位極死板而極有愛心的中年人。劉大叔和李老師“嚷”了一頓,而後叫我拜聖人及老師。老師給了我一本《地球韻言》和一本《三字經》。我於是,就變成了學生(《宗月大師》)。
這位劉大叔劉壽錦,後來出家為僧的宗月大師,就演繹成了自傳體小說《正紅旗下》裏的人物定大爺,一個慈善家、闊大爺,他其實早在老舍滿月前,就專程來看過,留下印象。
不過,那次他並不真是“偶然的來了”,而是自己新得愛女,又聽說舒家生了個小子,比他女兒晚一天出世,才興然光顧。
可他從不經營,樂善好施,大筆的家私最後空空如也。
其人格、品性、追求、思想,對老舍成長、成才、創作的影響、意義和作用,我覺得甚至和老舍的母親不相上下。
並且,劉壽錦的女兒和老舍初戀,人生遭際波瀾曲折,成為老舍筆下許多人物的原型,所以,他的出場與事跡,就很值得大記特記。
《正紅旗下》是這樣描述的:正在這時候,來了一輛咯噔咯噔響的轎車,在我們的門外停住。緊跟著,一陣比雁聲更清亮的笑聲,由門外一直進到院中。大家都吃了一驚隨著笑聲,一段彩虹光芒四射,向前移動。朱紅的帽結子發著光,青緞小帽發著光,帽沿上的一顆大珍珠發著光,二藍團龍段麵的灰鼠袍子發著光,米色緞子坎肩發著光,雪青的褡包在身後放著光,粉底官靴發著光。眾人把彩虹擋住,請安的請安,問候的問候,這才看清一張眉清目秀的圓胖潔白的臉,與漆黑含笑的一雙眼珠,也都發著光。聽不清他說了什麽,雖然他的噪音很清亮。他的話每每被他的哈哈哈與啊啊啊擾亂;雪白的牙齒一閃一閃地發著光。
光彩進了屋,走到炕前,照到我的臉上。哈哈哈,好!好!他不肯坐下,也不肯喝一口茶,白胖細潤的手從懷中隨便摸出一張二兩的銀票,放在我的身旁。他的大拇指戴著個翡翠扳指(象牙齒或晶玉的裝飾品,原為射箭鉤弓時的用其),發出柔和溫潤的光澤。好!好啊!哈哈哈!隨著笑聲,那一身光彩往外移動。不送,不送,都不送!哈哈哈!笑著,他到了街門口。笑著,他跨上車沿。鞭子輕響,車輪轉動,咯噔咯噔……笑聲漸遠,車出了胡同,車後留下一些飛塵。
姑母急忙跑迴來,立在炕前,呆呆地看著那張銀票,似乎有點不大相信自己的眼睛。大家全迴來了。出了聲:“定大爺,定大爺!他怎麽會來了呢?他由哪兒聽說的呢?”
大家都要說點什麽,可都想不起說什麽才好。我們的胡同裏沒來過那樣體麵的轎車。我們從來沒有接過二兩銀子的“喜敬”——那時候,二兩銀子可以吃一桌高級的酒席!
父親很後悔:“你看,我今年怎麽會忘了給他去拜年呢?怎麽呢?”
“你沒拜年去,他聽誰說的呢?”姑母還問那個老問題。
“你放心吧,”母親安慰父親,“他既來了,就一定沒挑了眼!定大爺是肚子裏撐得開船的人!”
“他到底聽誰說的呢?”姑母又追問一次。
沒人能夠迴答姑母的問題,她就默默地迴到自己屋中,心中既有點佩服我,又有點妒意。無可如何地點起蘭花煙,她不住地罵賊禿子。
我的曾祖母不是跟過一位滿族大員,到雲南等處去過嗎?那位大員不是帶迴數不清的元寶嗎?
定大爺就是這位到處拾元寶的大員的後代。
他的官印(原指官府所用之印,後以敬稱人的大名)是定祿。他有好幾個號:子豐、裕齋、富臣、少甫,有時候還自稱霜清老人,雖然他剛過二十歲。剛滿六歲,就有三位名儒教導他,一位教滿文,一位講經史,一位教漢文詩賦。先不提宅院有多麽大,光說書房就有帶廊子的六大間。書房外有一座精致的小假山,霜清老人高興便到山巔拿個大頂。山前有牡丹池與芍藥池,每到春天便長起香蒿子與兔兒草,頗為茂盛;牡丹與芍藥都早被“老人”揪出來,看看離開土還能開花與否。書房東頭的粉壁前,種著一片翠竹,西頭兒有一株紫荊。竹與紫荊還都活著。好幾位滿族大員的子弟,和兩三位漢族富家子弟,都來此附學。他們有的中了秀 -老舍作品封麵。才,有的得到差事,隻有霜清老人才學出眾,能夠唱整出的《當鐧賣馬》(京劇。唱的是《隋唐演義》中秦叔寶的故事。),文武雙全。他是有才華的。他喜歡寫字,高興便叫書童研一大海碗墨,供他寫三尺大的福字與壽字,賞給他的同學們;若不高興,他就半年也不動一次筆,所以他的字寫得很有力量,隻是偶然地缺少兩筆,或多了一撇。他也很愛吟詩。
靈感一來,他便寫出一句,命令同學們補足其餘。他沒學會滿文,也沒學好漢文,可是自信隻要一使勁,馬上就都學會,於是暫且不忙著使勁。他也偶然地記住一二古文中的名句,如“落霞與孤騖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之類,隨時引用,出口成章。興之所至,他對什麽學術、學說都感興趣,對什麽三教九流的人物都樂意交往。他自居為新式的旗人,既有文化,又寬宏大量。他甚至同情康、梁的維新的主張與辦法。他的心地善良,隻要有人肯叫“大爺”,他就肯賞銀子。
他不知道他父親比祖父更闊了一些,還是差了一些。他不知道他們給他留下多少財產。每月的收支,他隻聽管事的一句話。他不屑於問一切東西的價值,隻要他愛,花多少錢也肯買。
自幼兒,他就拿金銀錁子與瑪瑙翡翠作玩具,所以不知道它們是貴重物品。因此,不少和尚與道士都說他有仙根,海闊天空,悠然自得。他一看到別人為生活發愁著急,便以為必是心田狹隘,不善解脫。
他似乎記得,又似乎不大記得,他的祖輩有什麽好處,有什麽缺點,和怎麽拾來那些元寶。
他隻覺得生下來便被綢緞裹著,男女仆伺候著,完全因為他的福大命大造化大。他不能不承認自己是滿人,可並不過度地以此自豪,他有時候編出一些刻薄的笑話,譏誚旗人。他渺茫地感到自己是一種史無前例的特種人物,既記得幾個滿州字,又會作一兩句漢文詩,而且一使勁便可以成聖成佛。他沒有能夠取得功名,似乎也無意花錢去捐個什麽官銜,他願意無牽無掛,像行雲流水那麽閑適而又忙碌。
他與我們的關係是頗有趣的。雖然我的曾祖母在他家幫過忙,我們可並不是他的家奴(包衣,指在藩鄖勳門永世為奴的人。)。他的祖父、父親,與我的祖父、父親,總是那麽似斷似續地有點關係,又沒有多大關係。一直到他當了家,這種關係還沒有斷絕。我們去看他,他也許接見,也許不接見,那全憑他的高興與否。他若是一時心血來潮呢,也許來看看我們。這次他來賀喜,後來我們才探聽到,原來是因為他自己得了個女娃娃,也是臘月生的,比我早一天。他非常高興,覺得世界上隻有他們夫婦才會生個女娃娃,別人不會有此本領與福氣。大概是便宜坊的老王掌櫃,在給定宅送賬單去,走漏了消息:在祭灶那天,那個時辰,一位文曲星或掃帚星降生在一個窮旗兵家裏。
是的,老王掌櫃和定宅的管事的頗有交情。每逢定大爺想吃熏雞或烤鴨,管事的總是照顧王掌櫃,而王掌櫃總是送去兩隻或三隻,便在賬上記下四隻或六隻。到年節要賬的時候,即使按照三隻或四隻還賬,王掌櫃與管事的也得些好處。老王掌櫃有時候受良心的遣責,認為自己頗欠誠實,可是管事的告訴他:你想想吧,若是一節隻欠你一兩銀子,我怎麽向大爺報賬呢?大爺會說:怎麽,憑我的身份就欠他一兩?沒有的事!不還!告訴你,老掌櫃,至少開十兩,才像個樣子!受了這點教育之後,老掌櫃才不再受良心的遣責,而安心地開花賬了。
定大爺看見了我,而且記住了我。是的,當我已經滿了七歲(本書作者以為此即實歲7歲,虛歲應該是9歲。),而還沒有人想起我該入學讀書,就多虧他又心血來潮,忽然來到我家。哈哈了幾聲,啊啊了幾聲,他把我扯到一家改良私塾裏去,叫我給孔夫子與老師磕頭。他替我交了第一次的學費。第二天,他派人送來一管“文章一品”,一塊“君子之風”,三本小書,和一丈藍布——摸不清是作書包用的呢,還是叫我作一身褲褂。
這中間許多事,除了老舍自己的記憶與想象外,當然還有家人的補述。可見得這位闊大爺的脾氣。
比較參照散文《宗月大師》裏的真實記錄,就更可以明白劉壽錦對老舍人品、性格、思想養成上的影響了,這些都做了一個相對完整的藝術世界的底蘊:自從作了學生以後,我時常的到劉大叔的家中去。他的宅子有兩個大院子,院中幾十間房屋都是出廊的。院後,還有一座相當大的花園。宅子的左右前後全是他的房屋,若是把那些房子齊齊的排起來,可以占半條大街。此外,他還有幾處鋪店。每逢我去,他必招唿我吃飯,或給我一些我沒有看見過的點心。他絕不以我為一個苦孩子而冷淡我,他是闊大爺,但是他不以富傲人。
在我由私塾轉入公立學校去的時候,劉大叔又來幫忙。這時候.他的財產已大半出了手。他是闊大爺,他隻懂得花錢,而不知道計算。人們吃他,他甘心教他們吃;人們騙他,他付之一笑。他的財產有一部分是賣掉的,也有一部分是被人騙了去的。他不管;他的笑聲照舊是洪亮的。
到我在中學畢業的時候,他已一貧如洗,什麽財產也沒有了,隻剩了那個後花園。不過,在這個時候,假若他肯用用心思,去調整他的產業,他還能有辦法教自己豐衣足食,因為他的好多財產是被人家騙了去的。可是,他不肯去請律師。貧與富在他心中是完全一樣的。假若在這 時候,他要是不再隨便花錢,他至少可以保住那座花園,和城外的地產。
可是,他好善。盡管他自己的兒女受著饑寒,盡管他自己受盡折磨,他還是去辦貧兒學校,粥廠,等等慈善事業。他忘了自己。就是在這個時候,我和他過往的最密。他辦貧兒學校,我去作義務教師。他施舍糧米,我去幫忙調查及散放。在我的心裏,我很明白:放糧放錢不過隻是延長貧民的受苦難的日期,而不足以阻攔住死亡。但是,看劉大叔那麽熱心,那麽真誠,我就顧不得和他辯論,而隻好也出點力了。即使我和他辯論,我也不會得勝,人情是往往能戰敗理智的。
在我出國以前,劉大叔的兒子死了。而後,他的花園也出了手。他入廟當僧,夫人與小姐入庵為尼。由他的性格來說,他似乎勢必走入避世學禪的一途。但是由他的生活習慣上來說,大家總以為他不過能念念經,布施布施僧道而已,而絕對不會受戒出家。他居然出了家。
在以前,他吃的是山珍海味,穿的是綾羅綢緞。他也嫖也賭。現在,他每日一餐,入秋還穿著件夏布道袍。這樣苦修,他的臉上還是紅紅的,笑聲還是洪亮的。對佛學,他有多麽深的認識,我不敢說。我卻真知道他是個好和尚,他知道一點便去作一點,能作一點便作一點。
他的學問也許不高,但是他所知道的都能見諸實行。
出家以後,他不久就作了一座大寺的方丈。可是沒有好久就被驅除出來。他是要作真和尚,所以他不惜變賣廟產去救濟苦人。廟裏不要這種方丈。一般的說,方丈的責任是要擴充廟產,而不是救苦救難的。離開大寺,他到一座沒有任何產業的廟裏作方丈。他自己既沒有錢,他還須天天為僧眾們找到齋吃。
同時,他還舉辦粥廠等等慈善事業。他窮,他忙,他每日隻進一頓簡單的素餐,可是他的笑聲還是那麽洪亮。他的廟裏不應佛事,趕到有人來請,他便領著僧眾給人家去唪真經,不要報酬。他整天不在廟裏,但是他並沒忘了修持;他持戒越來越嚴,對經義也深有所獲。他白天在各處籌錢辦事,晚間雀小室裏作工夫。誰見到這位破和尚也不曾想到他曾是個在金子裏長起來的闊大爺。
如果說,父親的慘死,八國聯軍的燒與搶,貧寒的家世,堅強的母親,都對老舍的童年人格增添了色彩,萌發了他的愛國愛民心的話,那麽,讓他知道把這愛心落為社會性行動的,正是這位宗月大師劉壽錦。
老舍的宗教情結,對佛教教義的領悟,拯世救民的人道主義信念,以及作品中理想人物的設計,都帶了這位大師的影子。雖然這理想,是那樣脆弱,那樣稚嫩,那樣微不足道,那樣難以普及,但畢竟代表了一種希望,一種追求,一種信念。
更為難得的是,所有這一切身體力行,不著痕跡,都是以人的行動來表露的。
老舍追隨大師所做的那些慈善事業,也是他抗日時期,參與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1949年以後參與朝鮮戰爭、社會建設、大躍進等重大曆事件宣傳活動的預演。
通過早年的一些社會活動,老舍的組織能力也得到培養、訓練,拓寬了社會接觸麵,加深了對社會的認識,擴展了視野,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他作品藝術性、思想性的純澈度。
後來的人會驚訝、禮敬於造物的神奇:“資助者”出現的概率已極低,讓老舍遇見劉壽錦,並在他心中占據一定地位,其解釋得清的原因隻能用“迷信”的態度來信仰,信仰它是主的恩賜——老舍將來就成為了基督徒。
進而,一切教育都不能靠純粹的政府投資行為來實現,那樣不僅發展渠道單一、模式單一、所學內容單一,而且也不利於民間慈善事業的成長、進步,許多潛在的天才,單因一個沒錢,又沒有渠道獲取讚助、得到教育的機會,而永遠埋沒,作為了社會長期積弱積貧的重要淵源之一。
這種係列性的“因果報應”,是對世界的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