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沈慶一聲吆喝, 頓時讓前頭幾人圍攏過來。


    襄桐走到最前,果然見一棵枯敗老鬆根基處有一株碗口大的靈芝, 她並不上手去摘, 反倒從四周又挖些濕潤的泥土培上它的根柄加固。


    沈慶不禁疑惑, “二嫂, 這靈芝咱不采嗎?”


    “你不知道, 這長在枯木底下的靈芝難得, 且藥性最好,若這個時候就拔了,太過可惜。咱不妨先再養它些時日,等它再長大些再摘。”


    沈慶咂舌,“這還不夠大?比上迴賣得那隻足大了一倍。”


    “應是還能再長上許多, 我聽說, 前朝曾經現世最大一株靈芝就是在咱們杭州吳山出產的,足有銅盆大小,當時被蘇州富商以萬貫的高價買了去, 也不為了救人治病,隻供養在他家的看盆裏供人觀賞,竟還有人不遠萬裏去他家隻為一覽。”


    沈慶眼睛瞪了溜圓,“萬貫錢!一萬貫夠咱家花上多少輩子啊?啊不是, 夠咱全村花好幾輩子吧?”


    “對富足人而言,這錢財也不過是筆尖上的一片墨痕,你覺得萬貫是那見不著影的大數目,卻不知如今汴京城裏, 隨便一處帶庭院水榭的四進甲第都不止這個數,且有多少當官做宰的人家窮其一生買不起,隻能選擇住官邸或賃屋而居。便是咱們杭州城裏,像是虞家的秀園那種有宅有景有池塘的地方,也值上千貫了。不過秀園是接過王駕的地方,占地也有十幾畝大,聽說光是宅舍就有三四十間,也非旁處可比肩。”


    沈慶聞言迴頭再看眼前的靈芝,心態已大不相同,他小心得不敢上前,“我看出來了,咱這養的不是靈芝,這活脫脫一座城裏的大宅啊。”


    襄桐又一次成功被他逗樂,“也不能這麽比,畢竟銅盆大的靈芝世所罕見,一百年未見得有一隻,咱想把眼下這隻養到盤口大,少說也得用上一年半載,要是真想養成個芝中祖宗,少說,幾十年吧。”


    “啊,幾十年嗬,那算了吧,到時我成了個沒牙的老丈,連肉都吃不動,不等了,咱不等了。”


    襄桐聽他獻寶,又破功一笑,隨後隻順勢起身,和沈庭要了根麻繩,直接綁在枯木樹幹上做個記號,解釋道,“省得下迴來找不見。”


    因有了這發現,沈家人均提起百倍精神繼續尋摸起來,且還是專找那枯敗的古木細瞧。


    不覺山巔在望,果然又給他們發現了三株,比方才那株隻大不小。


    其中最大的那一株,便是沈庭發現的,足有個手掌大小。他終於揚眉吐氣一迴,直拉著襄桐邀功,卻也學會了拐彎抹角,“娘子看,這隻靈芝可還使得?能值上五十兩銀否?”


    襄桐見他叫娘子,當了沈趙氏也不好反駁,隻用話嗆他,“你若五十兩把它賣了,人家定會笑你是個癡傻的,轉手十倍再賣了去。”


    沈庭也不惱,摸摸頭嘿嘿一笑,“賣得多少都是咱家收成,迴頭好讓你和娘買大宅、穿綢衣。”


    沈趙氏卻在一旁拆了他的台,“娘可不住什麽大宅,娘就喜歡咱家的土炕,院子裏再養些雞鴨和幾隻看家的大鵝。”


    襄桐也借機擠兌他,“漫說大屋要按製才能建,便是綢衣也不是咱們平頭百姓穿得的。”


    沈慶機靈,在一旁提醒,“等大哥當了官老爺,咱家就能住帶藻井的宅子,穿絲綢的袍服了。”“大哥走之前這麽和我說呢。”


    沈趙氏觸景生情,不禁往北望了望,“說起來今日就是三月三,也不知大郎此刻是不是已進了考場。要是他真能高中,娘也算對得起沈家的祖宗了。”


    “娘放心,待過上些時日放榜,大哥定會先著人捎來喜信的。”


    幾個人在山間又停留了一會兒,並不把找到的靈芝帶下山,隻沿途采了些賣相上佳的菌蕈裝在隨身帶來的布袋裏。


    眼見日頭往頭頂去,沈庭和幾個人商量,“時間差不多了吧,咱還要先迴家換身見人的衣裳,別耽擱太久反讓人等。”


    說的是一會兒要去赴安掌櫃的約,托他引薦酒樓商會的耆老的事。


    襄桐把布袋紮緊遞給沈庭,“嗯,這就下山吧。”


    等到了山脊,崔、楊、薛三家的人還在忙碌,而他們地頭的竹筐皆已裝滿,還有不少堆放在一旁。


    沈慶先去牽驢車過來,也好過秤裝車,待會直接拉去太和樓。


    等到了驢車跟前,他猛然發現,拴車的地方不知何時又多了一隻和“銀子”長得差不多的小黑驢,崔大郎也正在旁邊給它順毛。


    “崔大哥,這是你家新買的驢?可真俊!”沈慶不吝誇獎崔家的新驢,且還圍著看起來。


    “銀子”本來在一旁低頭啃草皮,聞聲似聽懂了一樣,大概不滿小主人誇獎旁家的驢,隻從大鼻孔裏哼哼兩聲,還繞著樹幹轉騰起來。


    沈慶趕緊迴身拔了把青草遞到“銀子”眼前,“你這家夥脾氣還不小呢!我誇旁家驢那是客套,客套懂不懂?在我眼裏啊,就屬你最俊!”


    “銀子”倒跟聽懂了是的,果真平息下來,看的一旁的崔家大郎直樂嗬。


    “你家驢是成了精吧?”


    這時沈家其他人也被引了過來,見崔家的驢車已經就緒,索性當場決定,一會兒先把三家頭午采的山鮮都拉去城裏賣個熱乎的。


    就算太和樓收不完,還有幾家往來過的店鋪。


    崔家前陣子和沈家合作過十多日,路數也清楚,最先把采來的山鮮按類分裝好,又從車上抬下來個大秤。


    崔大伯解釋說,“方才買車時偶然看見,想著往後咱們也常用,索性就買了下來。”


    倒讓沈家有些過意不去。


    沈庭本是打算今日進城由沈家出錢買秤的。


    “那這秤錢多少,我直接在租子裏扣吧。”


    崔家並不在意,“我家水田出息多,每年秋上都要從裏正家借秤稱量,也怪不方便,如今趕上正事,先買來預備著,也不白費。”


    楊家和薛家見他們兩家大度,也不好意思斤斤計較,等過秤時並不仔細爭辯,均放心沈、崔兩家的準頭。


    稱量過後,沈庭拿出事先備好的紙筆出來錄個數目,又讓每家出人簽押,隨後才帶著眾人分別往兩輛車上搬抬。


    迴去路上也曾遇見一兩個途經的村鄰,看見兩車山鮮不免閑打聽幾句。


    眾人也不細說,隻答,“山裏采的。”


    旁人不知霍山匪患已絕,隻當他們說的山是寶石山,均躍躍欲試明日也去。


    襄桐見車上分別已有三四百斤的出息,又根據采摘的地界兒推算,先頭估算的八千斤還真是太保守了。


    按著這個速度,每日三家人采摘個千餘斤是不成問題的。


    看來一會兒在太和樓和酒樓的商會耆老們見麵,要多下些功夫才行。


    02


    這趟進城,崔家由崔大伯駕車,沈家則是沈庭趕驢,襄桐跟車,幾家其餘的人則繼續留在山裏。


    抵達太和樓,還不到未時,迎客的夥計見沈家人帶了兩整車山鮮上門,事先也沒聽人安排過,隻得趕緊進去把掌櫃的請出來。


    安掌櫃也頗意外,之前和沈家人約在酉時,他們這麽早就登門,且還帶了少說七八百斤的山貨,倒讓他一時有些抓瞎。


    “樊娘子、沈郎、崔大伯,方才夥計說你們拉了一座山來,我本還不信,原來真是給我送鮮貨來了。”


    襄桐聽出他的“驚喜”之意,也上前問禮。


    “這是從霍山挖得頭一茬山貨,我就想著,以咱們兩家的關係,必然要趁著新鮮給您送些過來,隻是鄉鄰們一貫實誠,也沒想著挑揀分派就囫圇著混著。這兩車貨您看著收,隻挑去好的算數,不須您強留。”“此前說過有了好物要盡了您挑,我可不是假客套。”


    安掌櫃見過世麵的人,知道人家已聽出太和樓的勉強之意,難得他被話拿了一迴,也不煩惱帶笑答道,“樊娘子也太過小瞧,誰說我太和樓用不上這些許百餘斤的山菜,好歹我城裏已有了五家鋪麵,隻隨意分派了,不出一日就要用盡。”


    五家鋪麵不假,但每家分店總還有從前固定的菜農供應,這些山鮮菜蔬比筍求量小不說,價格也貴些,最最要緊的是不易久存,多說隻能放一兩日,沒理由一次購進過多。


    襄桐見安掌櫃願意全收,也不論他是真心實意,或是想撐場麵,當即致謝。


    “那敢情好,您肯一次全收,我便不須再往旁家跑顛費口舌了,我代鄉鄰們謝過您如此照顧,往後您若需要,我每次再挑了頂好的一車半車的給您送些來。”


    安老板知道這樊娘子曆來識趣,不會順杆爬,下次準不會變本加厲,也說些場麵話客套。


    接下來的事便容易,安掌櫃之把驗貨的事交給底下人處置。


    最後掐整去零一清算,兩車山鮮統共六百四十八斤的量,每樣菜蔬從十幾文錢一斤到五十文錢一斤不等,其中最貴的要數一種碗口大的玉蕈,其次是鬆茸和蕨菜,剩下諸如雞頭菜、萵苣、野薑之類隻統按了十二文一斤核算。


    最後十八貫加上四百二十文錢到手,沈庭又特意讓管事給寫了個明細,也好帶迴去給沒在場的楊、薛兩家人過目。


    襄桐又借了筆墨,在先頭錄好的采摘明細後麵把幾家的收入分派清楚。


    其中沈家是東家,且管著收買收賣,義不容辭高居首位,而後是出了驢車的崔家,再後是祖孫三人上陣的楊家,而墊底的夫妻檔的薛家,隻有兩貫又六百多文錢。


    沈庭怕薛家有什麽想法,隻囑咐崔大伯迴去好好解釋一下其中的差異是怎麽得來的。


    崔家既敢拉薛家入夥,自然站出來做保,“他們兩口子再不會有二話的,一天兩貫錢的出息,和白揀來一樣,他們若不稀罕這營生,迴頭也不須你們為難,我第一個攆他滾蛋。”


    襄桐在一旁也提醒一句,“也不算是白揀,我這不收了租錢嗎?”


    崔大伯連連擺手,“二郎他媳婦兒,你就別拿話臊我們了,就一畝地一月二百文的租錢,貓腰摘菜幹上一兩個時辰就掙出來了,和把地白讓給咱們有什麽區別?”


    襄桐見崔大伯領情,也道明真意,“其實這租錢,我沈家原本可以不收的,但又怕外人說嘴,或是來搶占便宜,我到時難道能舍了你們這些最親近的人家而換了旁人嗎?所以就早早立契把錢,憑著文書和租錢說話,堂堂正正告訴旁人,你們是我家正經租戶,旁人惦記眼紅也沒用。”


    崔大伯倒沒想過這一層,立時又高看她一眼,“還是你想得周到。”


    03


    沈庭和襄桐要留在城裏等酉時去太和樓赴約,崔大伯惦記著把錢帶迴去幫著眾人分了,就攜了賬本趕車迴去。


    沈庭和襄桐兩個看還有兩個時辰要等,索性決定在城裏逛逛:主要是尋些備選的酒家,以防晚間和商會的人談不攏。


    兩個人漫無目,隻慢悠悠趕著驢車,從西往東走下去,不覺就來到花市橋左近。


    襄桐見到了此地,不覺想起山上見過的靈芝,便和沈慶商量,“我家舊時有位鄰居燕二伯,就在前頭不遠開了間藥鋪子,我想登門去看看。”


    沈庭聽是襄桐家的故交,便提議,“總不好空手上門,咱買些什麽吧。”


    襄桐一眼看到了路邊有賣掛爐鴨的正拎出來,“那就買隻鴨吧。”


    這迴上門,百草居內守著櫃台坐著的卻不是燕小武,而是他娘燕陳氏,她見襄桐登門,忙不迭起身招唿。


    “桐丫頭!你今日怎麽得空進城來了?”隨即又瞧見一旁拎著鴨子的沈庭,“這位是?”


    襄桐克服著心裏的抵觸,勉強介紹,“這是我官人,沈庭,您喚他沈二郎便是。”又幫著沈庭引薦,“這位是燕二伯娘,是這百草居的東家娘子。”


    沈慶見過禮隨後把鴨子遞了過去,“來的匆忙,也沒預備什麽,這鴨子是路口新出爐的,您留著晚間添個菜。”


    “看你們,這麽客套做什麽。”燕陳氏說著又朝後堂吆喝,“當家的,快出來,桐丫頭領著他官人來看咱們了。”


    最先出來的,卻是滿手藥泥的燕小武,他在裏頭隱約隻聽見他娘喊“桐丫頭”,便迫不及待跑出來,連手都顧不上擦洗,待一看見襄桐身邊還站著個氣宇軒昂的少年郎,心裏便是咯噔一聲。


    襄桐免不了又給介紹一番。


    燕小武支支吾吾問了聲好,沈庭眯著眼打量,隱約覺得這燕小武有什麽不對。


    他出門後就直勾勾盯著襄桐看,臉色由白轉紅,又由紅轉黑的,十分不對勁。


    燕陳氏見他兒子連手都沒洗,又找個借口把他攆迴去,“這是沈二郎特意給咱買的鴨子,你不是最喜食這一口嗎?還不拿到灶下切了,晚上娘再多做幾個菜,咱兩家一道熱鬧熱鬧。”


    說著不由分說把拴鴨子的掛繩遞將過去。


    燕小武又是不舍,又是難受,一步兩迴頭去了後院,沈庭心裏就更不是滋味了,襄桐方才提議買鴨,是趕了巧了,還是特意為那燕小武買的?


    襄桐這邊卻還在和燕趙氏寒暄,“今日晚間還有事,卻不能在家裏頭用飯,我這趟來,是有些藥材的事情拿不準,特意來請教燕二伯的。”


    “成,我這就去後頭給你叫人去。”


    沈庭又不免多想,襄桐她大伯就是做製藥營生的,怎麽放著家裏人不問,巴巴跑來這百裏居問燕家人,會不會,也是專程來見那燕小武的?


    可他卻不想想,樊家在城北二十裏地之外,一來一迴少說幾個時辰,哪容襄桐大老遠特意過去。


    等到燕陳氏再次出來,燕家三口人一起齊齊整整出來待客。


    襄桐一心隻有藥材的事,客套兩句之後便直言問了。


    “燕二伯,我今日在山間無意間尋得了幾隻靈芝,沒有著急摘挖,想再養些時日,不知道眼下靈芝的行市如何?”


    “是多大的靈芝?長在何處?”


    “看著起碼四年了,大概比碗口大些,均長在霍山的積年枯木腳下。”


    “枯木下的靈芝啊,若冬日裏大約能值個兩三百兩銀,不過開春靈芝價賤,你不妨多養些時日。”


    “我也正這麽想呢……”


    “不過我聽說,霍山被山匪所占,你怎麽敢涉險進山呢?也太冒失了。”


    “謝燕二伯關心,不過霍山的匪患已平,早已沒有危險,所以再事的。”


    說到這裏,難免要把沈家得山的事再粗粗講上一次,而燕二伯也難免要誇讚沈庭一番。


    “真是後生可畏,後生可畏啊。”


    敬陪末座的燕小武扯出個比哭還難看的笑容,桐丫頭這個官人少年英偉,又有一座山的身家,他原本那點想望,怕是半點機會都無了……


    沈庭見燕小武盯著襄桐的眼色越發幽怨纏綿,心裏那股邪火終於憋不住。


    “娘子,時辰不早了,咱也該去尋安掌櫃赴約了。”


    作者有話要說:沈二憨:這小子定然對娘子心懷不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寒門典妻(種田)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舴舟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舴舟並收藏寒門典妻(種田)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