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次日一早, 答應幫沈家修房的崔家和楊家人吃過朝食就登門來,沈趙氏趕緊把人讓進院裏, 又支派沈庭沈慶趕上驢車到裏正家去取磚瓦。
襄桐和兩家人打過招唿, 就去灶間準備茶湯和點心果子, 以備他們中途累了休息時候果腹。
等沈庭歸家, 襄桐又趁他到廚下端水的工夫和他低語。
“既然今日來幫忙的都是同咱家交好的, 不如等席間你就把上山挖鮮的事和他們先透個話?左右咱家得了霍山開山權的消息也瞞不住太久, 不如先分派好人家,也省得後麵生亂。”
“我也正有此意,老話說打不斷的親,罵不斷的鄰,如今我沈家也算小有出息了, 能帶挈鄉鄰一同發跡也是積德行善的美事, 日後也好多得些幫手。隻是我怕過些時日消息散播開,有不相幹的人聞風而來,咱幫了他們兩家, 又要得罪旁個。”
“開罪人也是在所難免,人有親疏遠近,連爹娘對兒女尚做不到一碗水端平,咱也概莫能外。實在是現在能力有限, 也隻能幫襯些以往交好的人家,若有人非要挑理作怪,到時候我們另想辦法應對就是,總沒有千日防賊的道理。”
“嗯, 我明白。那我先去搭梯子去了,你等會先在院子裏躲會,別在屋裏被頭頂動靜驚著。”
“看你說的,我又不是生了兔子膽,哪那麽精貴。”襄桐說完突然想起,“哦對了,你方才見著崔大伯,和他商量過運貨的事了嗎?”
“剛才急著去裏正家,還沒顧得上。”
“那就等修葺事畢款待他們時一道再說吧。”
……
崔家父子兩個、楊家祖孫三人外加沈庭、沈慶七個男丁,上房鋪瓦的鋪挖,後院修牆的修牆,剩下人手則搬挪了屋裏家什,從東往南再往西逐屋粉牆。
除了一個慶哥年紀小,手腳慢,其餘幾人都是慣做活的,就連襄桐和沈趙氏也負責在地上端盆遞水。將到中午,沈家那點活計就被完成個七七八八。
襄桐看時辰不早,且準備的飯菜也得了,遂讓沈趙氏去院裏招唿人入席。
因屋裏待不得人,桌子便擺在院裏,楊老翁年紀最長,直接被讓了上座,餘下人也紛紛落座。
眾人見琳琅滿目的一桌菜,有魚有蝦還不算,平時難得的梅菜粉蒸肉也足有一海碗。旁個諸如筍絲、蕨菜、黃耳蕈也是極新鮮的,倒讓楊家人開了迴眼,終於證實此前崔家人對沈家兒婦的誇獎半點沒摻假。
因崔家拿了酒來,沈趙氏和襄桐並不上桌,連著沈慶隻在灶間圍著鍋灶自在吃喝。
襄桐怕沈慶不高興還特意安慰,“他們大人都要飲酒,把你圍在中間,你也不自在,還不如在這裏吃個小灶。”
說著,拿出了一碗金黃酥脆的鍋底鮮來。
沈慶方才幫著端菜,知道是那桌沒有的,開心得眯縫著眼,“還是二嫂疼我。”
沈趙氏嘴上說著“襄桐往後可別縱著他了,也老大不小的,總惦記著吃喝”,自己卻也跟著笑得眼裏帶光。
襄桐簡單扒拉幾口,趁著給桌上送剛熬出油花的大骨湯,在旁邊悄悄聽上幾句。
沈庭正說到郎大人犒賞他的那一段。
“這霍山被山匪盤踞霸占多年,我能在剿匪一事中有微末功勞實屬天眷。如今更是蒙郎大人顧念、知府大人恩典,我才有幸暫得了這滿山物產的開采權,想來真是我沈家家門幸事。今日當著諸位公布開來,並不為了炫耀誇富,而是想趁便問上一句,你們可願意搭上我沈家這趟順風船,明日一道去山裏采鮮挖珍去。”
眾人先是錯愕於沈家如此時運,隨後聽到沈庭就這麽毫無心機地遞出了橄欖枝,一時竟反應不過來。
擱在旁人身上,有這好事還不藏著掖著悶頭發財,哪能像沈庭這樣,沒等見到油水就急著找別人分羹。
楊老翁年紀最長,輕咳一聲代餘下的人問了句,“二郎這是何意?”
不是沒聽懂,實是不敢相信。
沈庭挺直身板,說出來的話也擲地有聲,“就是如您方才聽到的,我想拉您楊家和崔家入夥,和我沈家一同進山、發財!”“你們也不必懷疑我的用意,我確是真心實意想要帶著大家一同進山,往後更是要共同進退、創累世之富。”
崔大伯一家是跟著沈家嚐過甜頭的,幾乎立時就要表態,不過為了不至於顯得吃相難看,才矜持著問道:“不知這入夥,是怎麽個入法?還同上一遭販筍一樣嗎?”
楊家人見狀也反應過來,上迴崔家和沈家挖筍賣錢的事他家就沒趕上,這迴的好事不緊著往前湊,難道還等機會自己鑽到懷裏嗎?
於是也趕緊附言,“是啊,二郎仔細給咱們講講。”
沈庭便按著昨日和襄桐商量過的辦法和細節一一陳明。
其一,先簡略敘說霍山山脊從下至上多大方圓、有什麽出產、以及對於出息的粗略估算,且順道提上一嘴每樣山貨近來的行市價格。
其二,講明入夥的諸般條件,首要便是兩家需像佃農一樣按月按畝給沈家交上固定的租賦,每畝每月以二百文錢計;而沈家負責全權迴購兩家挖出的山鮮。
其三,也是重中之重,闡明崔、楊兩家能從中得到的好處。又順便提到分成之法,售賣山珍所得的出息有五成歸沈家所有、四成歸了挖菜那家,而剩下的一成,用於給付販運的路資。
楊家聽完還沒算過來帳,崔家父子聽了已是心念一動,若一車貨拉上五百斤,按著二十文一斤算,可得錢十貫,那其中一成的路資,便是一貫!
哪怕一日隻來迴兩趟送菜進城,就能白得兩貫的錢,忽略掉拉車牲口的那點草料,這錢不和白揀一樣嗎?
父子倆對視一眼,不約而同想到了前些時日興起的念頭:買驢!
沈庭把事情講明,便不再多費口舌,更不勸說,隻等兩家自己權衡。
楊家祖孫隻說如此大事要迴家仔細商量沒有當場表態,崔家則當場議定,要從沈家手裏先佃上八畝地試煉試煉。
當然,他家欲買驢販運的事沒有當場挑明,且得迴去和家裏人商量。
如是一桌酒菜,再沒人有心情吃完,均匆匆辭了家去。
沈庭本以為他隻挑個頭,崔、楊兩家必能痛痛快快應下,可見楊家沒有立時定下,難免有些失望。
來揀桌的襄桐卻安慰他,“楊家總要嚐過甜頭才知你所言不假,你且看,他家今日還會登門。”“不過照這個情形看,剩下近十畝山地楊家未必能全部接手,咱還需再找一家來。”
沈庭卻不解,“咱自家便不摘挖了嗎?”
襄桐又耐心解釋,“咱若也同她們一道采摘,屆時哪處地頭出息好、誰家的鮮蔬先拉進城販售、又或是每次賣得的銀錢稍有偏差,有咱這個東家摻和在裏頭,難免會讓人疑心有不公允之嫌,還不如我們專管收驗、販運的事,不與他們爭利。且餘下氣力,也可上山采藥。”
02
事情果然如襄桐所料,楊家歸家後不久複又登門,隻說家裏還有田地要照料,想先佃上五畝山地。
沈庭和襄桐知道他們是心裏沒底不敢多租,要先看個效果,也沒有勸。
等楊家人走後,崔家人也再次登門。
沈庭還當他家變卦了,結果崔家竟是來給薛老四家說和的。
“他家地裏活少,餘富時間也多,二郎看看,若還有剩下的山地,是不是也能照顧一下?”
薛老四也是老實本分的農戶人,且她娘子還幫沈家大郎說過親事,雖說沒成,但也是人情。沈庭想想便也應下,“崔大伯既然開了口,我自然要給您麵子,若他家也有意,就明早一同先進山看看吧。”
“那成,我迴頭就告訴他這個好消息。”崔大伯說完卻並不走。
“您還有事?”
“那個,我想著,這滿山的物產,你家一隻毛驢恐也拉不過來,我家前陣子恰想買驢,你看?”
沈家本就有意想讓崔家幫手送貨的事,也不須崔大伯說完就答,“崔大伯隻管買,到時候必然不會讓您做那賠本買賣。”
崔大伯得了準信兒心裏高興,應聲好便開開心心出了沈家院。
輾轉到了第二日,三月三上巳節,卻趕上起了大霧。
沈家全家人很早就準備好,直等著崔、楊、薛三家登門。
楊家最先過來,來的是楊老漢夫婦和他家大孫子言哥兒;隨後是崔家帶著薛老四夫婦上門。
奇怪的是,崔家隻來了崔大娘和她家大郎、大閨女,一問才知道,崔大伯竟是天不亮就進城去買驢車去了。
沈庭見三家到齊,先不忙著帶人上山,也不著急收租錢,把一些約束的“醜話”先擺在前頭。
“承蒙各位信得過,願意跟著我沈家吃這碗飯,我沈二郎也不是那等尖刻之人,今日就帶著諸位進山先看看山裏實情,也好知道我不是空口說白話。一會兒若你們哪家當場看著不滿意,後悔了,立時下山去,我也不會遷怒。但有一點,迴頭也別在外人麵前提起我沈家閑話。”
眾人皆答,“這是自然。”
沈庭點點頭又道,“還有就是,往後咱既想做個長遠,還是先立上規矩,也省得到時不好說話。”“這頭一件,一會進山,我會大致將地劃分做幾塊,你們哪家願意佃的地頭最多,就由哪家先選,但所選地塊必須連著,不能可著一家把好的都挑完。”
崔家想佃的最多,連忙表示接受。
“這第二件,山裏所產之物,雖然都是老天賞的,但咱也不能過分貪占,也要記得適可而止。凡是那才冒頭的,或將要成材的,也不要急著采了,多等上幾天,品相好了,也更容易賣上價錢,若不拘好的壞的拔了,買家到時也勢必不會收,反而糟踐了東西。”
眾人聽完紛紛表示認可,“我們就當是自家地頭的菜,會精心著待的”。
“這最後一樣,咱們往後也算是一條繩上的促織兒,誰也離不得誰,還望諸位能心往一處想、力往一處使,若見了別個外人進山,不拘是不是跑到你家地麵上,均要幫著照料一眼,須知道旁家也有幫你照看的時候。”
崔進率先“咳”了一聲,“二郎也太小瞧咱了,便是沒有這營生,難道咱還不做鄉鄰了嗎?你就放一百二十心,咱往後一起守望相助,也準保不會給你沈家裹亂。”
沈庭本就是按了襄桐的意思震山敲虎,並不是真的疑他們人品,接下來便真的帶人往山霍山進發。
越往西邊山裏走,霧氣就越大。
路上也曾偶遇幾撥兒往寶石山而去的鄉鄰,但所幸眼前一片白茫茫,沒人看到他們在一個岔路拐了個彎。
等真到了山脊夾道,隨著地勢升高,水霧反倒沒山腳盛了。
沈庭按了先頭所說,先將地塊分做九塊,其中南邊五塊,北邊四塊,然後由崔家人先選。
崔大娘隔著薄霧其實也看不見太遠,直擇了北邊的四塊相鄰地段,“就這頭吧 。”是看中一麵整狀好分界線。
之後便是楊家,楊老太見腳邊地麵就一大片蕨菜,立時也有了定論,“就南邊近山口這處吧,能少走幾步路,咱家就要這塊了。”
剩下南邊較遠的,自然歸了薛家。
沈庭見安排好了,再次確認,“地已經分完了,要是大家沒有異議,往後這個月都按這個分派走了,要是下個月誰家想添減,或是私下裏議定,或是提前尋我說話,到時咱隻論個先來後到。”“待會下山,咱須再立個文契,等今日賣上頭茬出息,你們再把給我租錢就是。”
三家人再沒想過還有這等好事,居然可以賣得了東西再把租,士氣更加高漲。
這迴也不用沈庭囉嗦,無論男女老少均彎腰觸地,揮汗如雨幹起來了。
以楊家老少最為興起,隻片刻功夫,已似牛墾田一般推出去老遠,身後是一片片待歸攏的山鮮。
沈庭見狀把事先準備好的十幾個大竹筐給幾家人放好,見事情已進入正軌,隻帶了自家人往崔家那頭去了。
崔家大郎一直腰的當口,恰瞧見了沈家人往裏頭走,不免多問一句。
沈庭也如實答他,“我和家裏人上駱駝背看看。”
崔進還笑著打趣,“若是待會你們挖到什麽寶貝,可別忘了讓咱們開開眼啊……”
因山下有人在,沈家的驢車也不須往上趕,隻留在北頭讓崔家順道給看著。
沈庭一馬當先走在前頭,沈慶走在最後,把沈趙氏和襄桐放當中保護,一家四口沿著上次走過的路繼續勘察,很快就到了上次沈庭和襄桐發現精□□的地方。
襄桐因想著晚間要進城去太和樓見客,這迴不敢行得太慢。
一路走去,還真給她發現不少藥材,光是她能叫上名來的藥材,就已經發現二十多種,不過眼下還不到采摘的時候,至少要等入夏才好下手。
越往上行,林木也越密實,而依附著高大喬木而生的植物也就越發少見。
襄桐每看到有藥用價值的,便停下教沈庭和沈慶辨認,雖不指望他們能立時背個滾瓜爛熟,但好歹有個印象。
沈庭本就有打算日後幫襄桐分憂,記得格外認真,還不忘詢問每種藥材采摘時的忌諱。
將要登頂,行在最後的沈慶卻突然叫停了眾人,“二嫂,二哥,娘,你們快來看!我又逮到靈芝了!”
作者有話要說:三郎:今日的歐皇就是我!
次日一早, 答應幫沈家修房的崔家和楊家人吃過朝食就登門來,沈趙氏趕緊把人讓進院裏, 又支派沈庭沈慶趕上驢車到裏正家去取磚瓦。
襄桐和兩家人打過招唿, 就去灶間準備茶湯和點心果子, 以備他們中途累了休息時候果腹。
等沈庭歸家, 襄桐又趁他到廚下端水的工夫和他低語。
“既然今日來幫忙的都是同咱家交好的, 不如等席間你就把上山挖鮮的事和他們先透個話?左右咱家得了霍山開山權的消息也瞞不住太久, 不如先分派好人家,也省得後麵生亂。”
“我也正有此意,老話說打不斷的親,罵不斷的鄰,如今我沈家也算小有出息了, 能帶挈鄉鄰一同發跡也是積德行善的美事, 日後也好多得些幫手。隻是我怕過些時日消息散播開,有不相幹的人聞風而來,咱幫了他們兩家, 又要得罪旁個。”
“開罪人也是在所難免,人有親疏遠近,連爹娘對兒女尚做不到一碗水端平,咱也概莫能外。實在是現在能力有限, 也隻能幫襯些以往交好的人家,若有人非要挑理作怪,到時候我們另想辦法應對就是,總沒有千日防賊的道理。”
“嗯, 我明白。那我先去搭梯子去了,你等會先在院子裏躲會,別在屋裏被頭頂動靜驚著。”
“看你說的,我又不是生了兔子膽,哪那麽精貴。”襄桐說完突然想起,“哦對了,你方才見著崔大伯,和他商量過運貨的事了嗎?”
“剛才急著去裏正家,還沒顧得上。”
“那就等修葺事畢款待他們時一道再說吧。”
……
崔家父子兩個、楊家祖孫三人外加沈庭、沈慶七個男丁,上房鋪瓦的鋪挖,後院修牆的修牆,剩下人手則搬挪了屋裏家什,從東往南再往西逐屋粉牆。
除了一個慶哥年紀小,手腳慢,其餘幾人都是慣做活的,就連襄桐和沈趙氏也負責在地上端盆遞水。將到中午,沈家那點活計就被完成個七七八八。
襄桐看時辰不早,且準備的飯菜也得了,遂讓沈趙氏去院裏招唿人入席。
因屋裏待不得人,桌子便擺在院裏,楊老翁年紀最長,直接被讓了上座,餘下人也紛紛落座。
眾人見琳琅滿目的一桌菜,有魚有蝦還不算,平時難得的梅菜粉蒸肉也足有一海碗。旁個諸如筍絲、蕨菜、黃耳蕈也是極新鮮的,倒讓楊家人開了迴眼,終於證實此前崔家人對沈家兒婦的誇獎半點沒摻假。
因崔家拿了酒來,沈趙氏和襄桐並不上桌,連著沈慶隻在灶間圍著鍋灶自在吃喝。
襄桐怕沈慶不高興還特意安慰,“他們大人都要飲酒,把你圍在中間,你也不自在,還不如在這裏吃個小灶。”
說著,拿出了一碗金黃酥脆的鍋底鮮來。
沈慶方才幫著端菜,知道是那桌沒有的,開心得眯縫著眼,“還是二嫂疼我。”
沈趙氏嘴上說著“襄桐往後可別縱著他了,也老大不小的,總惦記著吃喝”,自己卻也跟著笑得眼裏帶光。
襄桐簡單扒拉幾口,趁著給桌上送剛熬出油花的大骨湯,在旁邊悄悄聽上幾句。
沈庭正說到郎大人犒賞他的那一段。
“這霍山被山匪盤踞霸占多年,我能在剿匪一事中有微末功勞實屬天眷。如今更是蒙郎大人顧念、知府大人恩典,我才有幸暫得了這滿山物產的開采權,想來真是我沈家家門幸事。今日當著諸位公布開來,並不為了炫耀誇富,而是想趁便問上一句,你們可願意搭上我沈家這趟順風船,明日一道去山裏采鮮挖珍去。”
眾人先是錯愕於沈家如此時運,隨後聽到沈庭就這麽毫無心機地遞出了橄欖枝,一時竟反應不過來。
擱在旁人身上,有這好事還不藏著掖著悶頭發財,哪能像沈庭這樣,沒等見到油水就急著找別人分羹。
楊老翁年紀最長,輕咳一聲代餘下的人問了句,“二郎這是何意?”
不是沒聽懂,實是不敢相信。
沈庭挺直身板,說出來的話也擲地有聲,“就是如您方才聽到的,我想拉您楊家和崔家入夥,和我沈家一同進山、發財!”“你們也不必懷疑我的用意,我確是真心實意想要帶著大家一同進山,往後更是要共同進退、創累世之富。”
崔大伯一家是跟著沈家嚐過甜頭的,幾乎立時就要表態,不過為了不至於顯得吃相難看,才矜持著問道:“不知這入夥,是怎麽個入法?還同上一遭販筍一樣嗎?”
楊家人見狀也反應過來,上迴崔家和沈家挖筍賣錢的事他家就沒趕上,這迴的好事不緊著往前湊,難道還等機會自己鑽到懷裏嗎?
於是也趕緊附言,“是啊,二郎仔細給咱們講講。”
沈庭便按著昨日和襄桐商量過的辦法和細節一一陳明。
其一,先簡略敘說霍山山脊從下至上多大方圓、有什麽出產、以及對於出息的粗略估算,且順道提上一嘴每樣山貨近來的行市價格。
其二,講明入夥的諸般條件,首要便是兩家需像佃農一樣按月按畝給沈家交上固定的租賦,每畝每月以二百文錢計;而沈家負責全權迴購兩家挖出的山鮮。
其三,也是重中之重,闡明崔、楊兩家能從中得到的好處。又順便提到分成之法,售賣山珍所得的出息有五成歸沈家所有、四成歸了挖菜那家,而剩下的一成,用於給付販運的路資。
楊家聽完還沒算過來帳,崔家父子聽了已是心念一動,若一車貨拉上五百斤,按著二十文一斤算,可得錢十貫,那其中一成的路資,便是一貫!
哪怕一日隻來迴兩趟送菜進城,就能白得兩貫的錢,忽略掉拉車牲口的那點草料,這錢不和白揀一樣嗎?
父子倆對視一眼,不約而同想到了前些時日興起的念頭:買驢!
沈庭把事情講明,便不再多費口舌,更不勸說,隻等兩家自己權衡。
楊家祖孫隻說如此大事要迴家仔細商量沒有當場表態,崔家則當場議定,要從沈家手裏先佃上八畝地試煉試煉。
當然,他家欲買驢販運的事沒有當場挑明,且得迴去和家裏人商量。
如是一桌酒菜,再沒人有心情吃完,均匆匆辭了家去。
沈庭本以為他隻挑個頭,崔、楊兩家必能痛痛快快應下,可見楊家沒有立時定下,難免有些失望。
來揀桌的襄桐卻安慰他,“楊家總要嚐過甜頭才知你所言不假,你且看,他家今日還會登門。”“不過照這個情形看,剩下近十畝山地楊家未必能全部接手,咱還需再找一家來。”
沈庭卻不解,“咱自家便不摘挖了嗎?”
襄桐又耐心解釋,“咱若也同她們一道采摘,屆時哪處地頭出息好、誰家的鮮蔬先拉進城販售、又或是每次賣得的銀錢稍有偏差,有咱這個東家摻和在裏頭,難免會讓人疑心有不公允之嫌,還不如我們專管收驗、販運的事,不與他們爭利。且餘下氣力,也可上山采藥。”
02
事情果然如襄桐所料,楊家歸家後不久複又登門,隻說家裏還有田地要照料,想先佃上五畝山地。
沈庭和襄桐知道他們是心裏沒底不敢多租,要先看個效果,也沒有勸。
等楊家人走後,崔家人也再次登門。
沈庭還當他家變卦了,結果崔家竟是來給薛老四家說和的。
“他家地裏活少,餘富時間也多,二郎看看,若還有剩下的山地,是不是也能照顧一下?”
薛老四也是老實本分的農戶人,且她娘子還幫沈家大郎說過親事,雖說沒成,但也是人情。沈庭想想便也應下,“崔大伯既然開了口,我自然要給您麵子,若他家也有意,就明早一同先進山看看吧。”
“那成,我迴頭就告訴他這個好消息。”崔大伯說完卻並不走。
“您還有事?”
“那個,我想著,這滿山的物產,你家一隻毛驢恐也拉不過來,我家前陣子恰想買驢,你看?”
沈家本就有意想讓崔家幫手送貨的事,也不須崔大伯說完就答,“崔大伯隻管買,到時候必然不會讓您做那賠本買賣。”
崔大伯得了準信兒心裏高興,應聲好便開開心心出了沈家院。
輾轉到了第二日,三月三上巳節,卻趕上起了大霧。
沈家全家人很早就準備好,直等著崔、楊、薛三家登門。
楊家最先過來,來的是楊老漢夫婦和他家大孫子言哥兒;隨後是崔家帶著薛老四夫婦上門。
奇怪的是,崔家隻來了崔大娘和她家大郎、大閨女,一問才知道,崔大伯竟是天不亮就進城去買驢車去了。
沈庭見三家到齊,先不忙著帶人上山,也不著急收租錢,把一些約束的“醜話”先擺在前頭。
“承蒙各位信得過,願意跟著我沈家吃這碗飯,我沈二郎也不是那等尖刻之人,今日就帶著諸位進山先看看山裏實情,也好知道我不是空口說白話。一會兒若你們哪家當場看著不滿意,後悔了,立時下山去,我也不會遷怒。但有一點,迴頭也別在外人麵前提起我沈家閑話。”
眾人皆答,“這是自然。”
沈庭點點頭又道,“還有就是,往後咱既想做個長遠,還是先立上規矩,也省得到時不好說話。”“這頭一件,一會進山,我會大致將地劃分做幾塊,你們哪家願意佃的地頭最多,就由哪家先選,但所選地塊必須連著,不能可著一家把好的都挑完。”
崔家想佃的最多,連忙表示接受。
“這第二件,山裏所產之物,雖然都是老天賞的,但咱也不能過分貪占,也要記得適可而止。凡是那才冒頭的,或將要成材的,也不要急著采了,多等上幾天,品相好了,也更容易賣上價錢,若不拘好的壞的拔了,買家到時也勢必不會收,反而糟踐了東西。”
眾人聽完紛紛表示認可,“我們就當是自家地頭的菜,會精心著待的”。
“這最後一樣,咱們往後也算是一條繩上的促織兒,誰也離不得誰,還望諸位能心往一處想、力往一處使,若見了別個外人進山,不拘是不是跑到你家地麵上,均要幫著照料一眼,須知道旁家也有幫你照看的時候。”
崔進率先“咳”了一聲,“二郎也太小瞧咱了,便是沒有這營生,難道咱還不做鄉鄰了嗎?你就放一百二十心,咱往後一起守望相助,也準保不會給你沈家裹亂。”
沈庭本就是按了襄桐的意思震山敲虎,並不是真的疑他們人品,接下來便真的帶人往山霍山進發。
越往西邊山裏走,霧氣就越大。
路上也曾偶遇幾撥兒往寶石山而去的鄉鄰,但所幸眼前一片白茫茫,沒人看到他們在一個岔路拐了個彎。
等真到了山脊夾道,隨著地勢升高,水霧反倒沒山腳盛了。
沈庭按了先頭所說,先將地塊分做九塊,其中南邊五塊,北邊四塊,然後由崔家人先選。
崔大娘隔著薄霧其實也看不見太遠,直擇了北邊的四塊相鄰地段,“就這頭吧 。”是看中一麵整狀好分界線。
之後便是楊家,楊老太見腳邊地麵就一大片蕨菜,立時也有了定論,“就南邊近山口這處吧,能少走幾步路,咱家就要這塊了。”
剩下南邊較遠的,自然歸了薛家。
沈庭見安排好了,再次確認,“地已經分完了,要是大家沒有異議,往後這個月都按這個分派走了,要是下個月誰家想添減,或是私下裏議定,或是提前尋我說話,到時咱隻論個先來後到。”“待會下山,咱須再立個文契,等今日賣上頭茬出息,你們再把給我租錢就是。”
三家人再沒想過還有這等好事,居然可以賣得了東西再把租,士氣更加高漲。
這迴也不用沈庭囉嗦,無論男女老少均彎腰觸地,揮汗如雨幹起來了。
以楊家老少最為興起,隻片刻功夫,已似牛墾田一般推出去老遠,身後是一片片待歸攏的山鮮。
沈庭見狀把事先準備好的十幾個大竹筐給幾家人放好,見事情已進入正軌,隻帶了自家人往崔家那頭去了。
崔家大郎一直腰的當口,恰瞧見了沈家人往裏頭走,不免多問一句。
沈庭也如實答他,“我和家裏人上駱駝背看看。”
崔進還笑著打趣,“若是待會你們挖到什麽寶貝,可別忘了讓咱們開開眼啊……”
因山下有人在,沈家的驢車也不須往上趕,隻留在北頭讓崔家順道給看著。
沈庭一馬當先走在前頭,沈慶走在最後,把沈趙氏和襄桐放當中保護,一家四口沿著上次走過的路繼續勘察,很快就到了上次沈庭和襄桐發現精□□的地方。
襄桐因想著晚間要進城去太和樓見客,這迴不敢行得太慢。
一路走去,還真給她發現不少藥材,光是她能叫上名來的藥材,就已經發現二十多種,不過眼下還不到采摘的時候,至少要等入夏才好下手。
越往上行,林木也越密實,而依附著高大喬木而生的植物也就越發少見。
襄桐每看到有藥用價值的,便停下教沈庭和沈慶辨認,雖不指望他們能立時背個滾瓜爛熟,但好歹有個印象。
沈庭本就有打算日後幫襄桐分憂,記得格外認真,還不忘詢問每種藥材采摘時的忌諱。
將要登頂,行在最後的沈慶卻突然叫停了眾人,“二嫂,二哥,娘,你們快來看!我又逮到靈芝了!”
作者有話要說:三郎:今日的歐皇就是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