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沈家三口在太和樓一樓吃過飯, 隨後又被安掌櫃請到了樓上的雅間敘話,旨在商榷往後山鮮供給的細情。


    “說起來安某和樊娘子也算是見過患難了, 彼時市麵上一筍難求, 還承蒙您家不棄, 拉拔著我太和樓花市分號渡過難關, 所以某在此以茶代酒, 敬諸位一杯。”


    襄桐和沈庭均明白這是安掌櫃的自謙抬舉之辭, 當不得真。


    太和樓那時缺筍不假,但離了春筍頂多差些收益,且淪落不到關門大吉的地步。如今人家刻意誇大襄桐送筍的意義,等於是把台階鋪好擺在眼前,沈家隻邁出腿踩實了, 這買賣也就成了一大半。


    “安掌櫃這麽說真是折煞我了, 我那時也不過是誤打誤撞尋到太和樓,且喜歡和公道的明白人打交道,要說拉拔, 倒是安掌櫃此後多有照拂,才讓我們沈家能一直吃著這口飯。”


    “樊娘子也不必過謙,您家送來的山珍曆來是品相頂頂好的,非旁家能比, 我就是多把上些許銀錢也是物有所值、心甘情願的。”


    安掌櫃鋪墊得差不離,又順勢引入正題,“方才在樓下聽沈郎提到,城西霍山的匪患已絕, 且您家已得來整座山的開采權,這當真是可喜可賀啊。”


    沈庭不了解襄桐心中打算,並不隨意插話,寒暄一句“同喜”之後,隻把交涉的事仍交給襄桐。


    襄桐見沈庭信任,也不裝假。


    “不瞞您說,我家自得知得了這山地,心裏真是喜憂參半,那天竟夜未曾合眼。”


    安掌櫃不禁訝異,“哦?樊娘子這話安某便不懂了。您家得了山怎還覺得憂慮?這可是尋常人求之不得的大好事啊。”


    “是好事,卻也是麻煩。您也知道,我沈家不過山野村戶,曆來沒什麽大本事,此番喜從天降,憑白有了一座山的出息,還真怕自己承接不來……”


    安掌櫃見襄桐說有難處,也不禁易地而處,很快猜到了她的隱憂。


    “樊娘子想來,是擔心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如此樹大招風,怕引來旁人嫉恨?”


    “這確是我所擔心之事,不過隻占其一,且也想了個應急之法。還有另一件煩心事,卻未能排解。”


    “隻是其一?那還有什麽隱憂,您若是方便,說出來聽聽,若我安某幫得上忙,定會傾力相助。”


    “我要說之事,還真要煩勞安掌櫃援手才能辦成……”


    “安某願聞其詳。”


    “您也知,霍山這些年一直被山匪占著,山頭物產豐饒,不拘果木、花卉、藥草、山鮮,林林種種讓人應接不暇,非是一朝一夕就可用盡。可天時有限,若那些珍寶憑白荒廢於山,或萎靡在院,到時必不能物盡其用,隻怕最終落得個暴殄天物的結果。就如您方才見到的玉蕈,平日裏,三五十文一斤也難尋的稀罕物,眼下隻隨手摘上片刻便能得一籃,當真讓人欣喜;可若是不及時采摘,用不得幾日,就會徹底腐化敗落,我光是想想,就心疼得不行。”


    安掌櫃能經營著幾家店麵,也不是白給,很快明白襄桐潛藏的訴求。


    “樊娘子的意思,安某聽明白了。您是想說,隻憑我太和樓一家,恐怕吃不下整座霍山的體量。”


    襄桐和聰明人說話,也不兜圈子。


    “我並非輕忽太和樓,而是確實力有不逮,擔心不能物盡其用。”


    這話說了,幾乎是在告訴安掌櫃,往後沈家的山貨,不會隻供給太和樓一家,且看那意思,這樊娘子還想透過太和樓的關係,幫她多介紹些買家?


    安掌櫃猶豫片刻,當真仔細考慮了一下,最後也不為難。


    “既然樊娘子如此開誠布公,我安某也自當盡我所能。再有兩日,是三月三上巳節,我那日酉時邀了本地食店商會中的幾位耆老到我這間新開的店麵飲宴,席間也有幾位相熟的同行作陪,屆時樊娘子和沈郎若得空,可擇盞間之隙前來遞帖,我再代為引薦一二,兩位看這樣可行?”


    襄桐見安掌櫃答應的如此痛快,心下十分動容。


    按說商會裏別個酒樓無論麵上關係遠近,到了商場上都算是他太和樓的對手,沈家若往後將更好的山鮮販售給那些人,雖不足以對太和樓造成致命打擊,但也勢必要帶來一定的影響。


    安掌櫃和沈家非親非友,僅作為一個合作夥伴,能做到這般田地,實在難能可貴。


    “安掌櫃高義,我和我官人給您施禮拜謝了。”襄桐說著就要拉著沈庭起身給他作揖。


    安掌櫃卻先一步站起來,壓住沈庭肩膀。


    “你們這是做什麽?不過是介紹個把生意場上的朋友認識,算不上大忙。”“況且,以樊娘子您的大能,再加上一整座霍山的物產在手,哪愁找不到門路認識各位酒樓的東家?安某不過是拋磚引玉,因勢乘便罷了。”


    襄桐越發佩服安掌櫃率性和豁達胸襟。


    或許按安掌櫃所說,她兜兜轉轉,最終能攀上關係見到正主,但說不定那時早過了仲春時節,很多山貨早爛在地裏不得出手。襄桐這謝意也就更加真心實意。


    “安掌櫃肯仗義相助,我們也不是那等忘恩負義的無恥小人,斷做不出那過橋拆板的事來。我樊氏雖隻是女流之輩,但願以我和我夫家聲名立誓,往後凡是霍山所產諸物,必先極盡太和樓所需,您安老板無論何時何地也必為我沈家客座上賓。”


    “誒,樊娘子言重了,能和你沈家結識,我已覺三生有幸。”“那接下來,我隻等和您繼續愉快合作,共襄大舉。”


    02


    從太和樓出來的時候,日頭已經漸漸西去。


    沈慶方才在雅間聽了一腦門口舌官司,正頭疼欲裂,便失了繼續在市井中消磨的意趣;


    而襄桐方促成了心頭一件大事,心裏也有千頭萬緒要細細理清,也無心多逛。


    到了沈庭這兒,因上午精□□箭和番邦信簽的餘波,更是無暇旁顧。


    所以一行三人達成共識,盡快家去。


    按照慣例,襄桐又在菜市橋買了些骨、肉、湖鮮便往迴趕。


    等進了門,沈趙氏已備好了一鍋山藥粥和醃筍、辣菜等著,她趁著襄桐迴屋收放文契的工夫,把在院子裏擦洗的沈庭單獨叫到一邊。


    “二郎,今日見襄桐她姐婿家裏人,可還順利?她家親戚都算和善吧?”


    說辭早就套好,沈庭隻答,“一切都順利,老壽星慈和,一高興留了我們吃酒席,我們後來在城裏又逛了一會兒,順道取迴了霍山開山權的憑契,然後就歸家來了。那文契在桐娘手裏,娘可想看看?”


    沈趙氏不在意這個,連連擺手,“本就是你憑本事得來的東西,你們小兩口自己收好就行。”“娘叫你來,還有件大事商量。你看,你如今已經將要大好了,是不是該挑個好日子,找了媒人去八裏鋪樊家,把你和襄桐的大禮補全?老這麽懸著娘實在不踏實……”


    沈庭當然恨不能立時就和襄桐做那名正言順貨真價實的夫妻,但襄桐這會兒隻說要考慮,還沒真正點頭,他怕操之過急反而適得其反,隻得敷衍,“我想著,眼下霍山遍地的時蔬等人采摘,且我的大事,也希望大哥能親自到場幫我送定,才顯鄭重。左右離大哥衣錦還鄉不過這個把月的事,且再等等,再等等吧。”


    沈趙氏一想,若大郎能高中歸家,屆時再去樊家登門確實更有體麵,且見沈庭已經把事情安排的明明白白,也留沒法反駁,“那成吧,你心裏有數就行,你自己的事,定比娘上心。不過襄桐押在梁家人手裏的身契,總該盡早取迴來吧?”


    “這事我也惦記著呢,隻待過了三月三上巳節,我親自去趟梁家把事情挈結,當天再順道去府衙把襄桐附在梁家的戶籍銷了。”


    襄桐當時不是賣斷到梁家,所以自己在八裏鋪的戶籍並沒銷戶,而在梁家則是隻以仆役的身份作為“附戶”暫掛名在梁家名下,雖說眼下看不出什麽影響,但也盡早和他家劃清界限為好。


    沈趙氏和沈庭商量完這些,襄桐已經從屋裏出來,正在廚下帶著三郎盛粥。


    一家子便在南邊堂屋擺了飯。


    沈趙氏惦記著霍山還有大片的野菜和菌蕈沒采,直等到所有人撂下碗筷,才咳咳兩聲提議。


    “今日咱進山,不及把山頭巡完,還不知有多少出息沒算到。我想著,明日若天頭好,咱還去山裏,也順手挖些時蔬給城裏送去,總這麽斷續著怕是不好。”


    沈庭卻不認同,因他不知道白日那精□□的來曆,有些不放心,便推說,“也不急在這一日,我屋裏的瓦片漏了,這兩日直往下鑽風,我想趁著雨季沒來先把房修了吧。”


    襄桐也勸,“二郎說的正是,還有大哥那兩間屋也該好好修修,等大嫂進門也好住新屋。”


    沈趙氏見正主都不急,頓時也泄了氣。


    “那成吧,我一會兒就去問問你崔大伯明日得不得空,順道把外院前幾日塌的那處牆補好,別迴頭見親家時不好看。”


    沈趙氏說幹就幹,不止去了崔家,還把對門住著的楊家人也叫上了,隻因楊家大小子有個鋪房頂的手藝,經他壘的瓦片,既省料又緊密,輕易不會漏雨。


    瓦片青磚也易得,年前裏正家修房子買多了,還剩下不少,她隻上門說上一聲就成,一貫錢能買上近百片瓦當、上百塊磚,填缺補漏盡夠用了;至於粉牆的白灰,後院就有,這麽一看,這活計不消一日就能做完。


    沈趙氏出門後,沈庭也沒閑著,帶著三郎沈慶主動把鍋碗給刷了,隻讓襄桐先屋去歇歇。


    襄桐沒和他們爭,迴到屋裏不歇乏,而是把紙筆找出來,借著窗下最後一絲光亮斟酌著下筆寫著什麽。


    沈庭打外頭進來,看到的正是襄桐半垂著眼憑筆尖遊龍走鳳的恬靜側顏,在半明半暗的光暈裏柔美得似一幅流淌的畫卷,生動而有些失真。


    也不知看了多久,襄桐終於擱下筆,拿起幾頁才寫好的湖宣輕輕抖幹墨跡,臉上綻出躊躇滿誌的光彩。


    沈庭不自覺上前一步,伸出手去,想要確認眼前並非幻想。


    襄桐餘光裏見有人接近,半扭過頭。


    “你來的正好,我有些想法,想同你商量。”


    說是商量,但她眼裏有光,分明是深思熟慮,早有了成竹在胸。


    “你說,我都聽著呢。”


    襄桐先拿起最先寫好的那一張擺到兩人眼前。


    “今日咱們去霍山一行,我大致看了看,可供采摘、利用的物產很多。呐,我把已經發現的且重要的都寫在這兒了。”


    沈庭沒想到襄桐是忙這個,依言把紙拿近了瞧,上頭竟事無巨細羅列了幾十樣。


    襄桐見沈庭看得認真,又在一旁解釋,“所謂吃不窮、穿不窮、算計不到一世窮,有些事雖然沒迫在眉睫,但先有了計劃,到時也不至抓瞎。”


    沈庭從頭到尾攏了一遍,上頭大約寫著物產和產出季候。


    【枇杷樹,藥食同源,果肉可食,葉可入藥,春可采;


    山梨樹,藥食同源,果肉可食可入藥,夏秋采;


    酸棗樹,藥食同源,果肉可食可入藥,夏秋采;


    金橘樹,藥食同源,果肉可食,筋皮可入藥,秋采;


    山胡桃,藥食同源,堅果肉可食,果莢可入藥,秋采;


    ……


    野蕈、蕨菜、香椿、蒲蘆、野芹、萵筍、芥、萁豆、野葵、山茭、芋艿、山藥、野薑、苦苣……】


    沈庭不可置信,“有這麽多東西可用?”


    襄桐點點頭,又搖頭,“可不止呢,這是今日見著的,還有南邊的半片沒去過,而且大半藥材多是根莖可用,今日沒工夫細找,若到了季候還不知多少。”


    沈庭頓時也頭大起來,“這還真是采不完啊。”


    “本來就是啊,你還當白天我和安掌櫃胡扯牛皮呢?除去入夏和上秋才能得的,隻野蔬果一樣,咱家四個人就是累斷腰也做不完。”


    “這可不好辦啊,難道真要讓這些出息爛在地裏。”“或者,咱分些出去給關係近邊的鄉鄰?也省得白白浪費了。”


    襄桐聞言又從拿出一張紙來給沈庭看。


    “我有個粗淺想法,你看看使得不使得。”


    沈庭看紙上的蠅頭小楷密密麻麻,急著知道襄桐的計劃,索性等著她解釋。


    “你向來周到,定比我想的妥帖百套。”


    襄桐將手指了指用筆圈中的一處。


    “就從這夾道兩邊林子裏這些野蔬野果說起吧。我今日拿眼粗粗看過去,東西兩邊林木沿山勢由下而上,鋪展開來約有個十六七畝的樣子,而諸多野菜陳雜其間,舉目皆是。我們不妨隻取個大約數目,唔,就按著每畝出息五百斤算吧,這十幾畝就約有個八千多斤的出產,其中菌蕈價高,在十幾到五十文不等;野菜略低,隻在十幾文左右,而野果長在樹上,春日出產有限,暫不考量。這大約一攏,出息總有個一百六七十兩。”


    沈庭一聽,“一百六七十兩,這麽一說,卻也沒有想象中值錢到離譜……”


    “和它們在正店、食鋪裏做成佳肴後的售價比,確實十不足一,但你也別忘了,這些菌蕈也好,野菜也好,並不是采了一茬就完,一場雨水過去,便又能長出不少新的來,一季下來,總能采上兩三迴,那就值上三五百兩銀,夠咱們整個村子吃用一季了。”


    “還真的是,是我貪心不足了,想從前,我沈家一年到頭也見不著二十兩銀子的整錢,如今竟也有一日覺得一百多兩銀隻是小數目了。”


    “也不怪你,放眼兩座山頭看過去,任誰不覺得是捧了座金山銀山,還真會當做一步登天了。”


    “桐娘說的是,那這八千餘斤的野鮮,我們又當如何采摘?”


    “不急,你先聽我把話說完。方才隻說了山脊林地,咱還有兩座山頭不曾親自勘察。若我猜測不錯,真正珍稀的出產應多是集中在那兩處才對。”


    “珍稀的出產,你是指靈芝嗎?”


    “也不單單是靈芝。咱們杭州從吳越時起就是天下名都,鍾靈毓秀,所產諸物更令世人歎為觀止,我隻拿城南的鳳凰山舉例,那裏常年出產的藥材有上百種之多,諸如枸杞、白術、石菖蒲、茯苓、黃精、山芎、麥冬、決明子、首烏……一時難以道盡,哦,還有方才你提到的野靈芝,隻碗口大的一株,藥鋪收市就近百兩,轉手售賣給急需活命的富貴人,價錢又會漲個幾番不止。”


    沈庭有些發懵,“你這麽一說,我倒真信,咱得的是座寶山了。”轉而蹙眉,“那也就是說,惦記它的人也更多。”


    “所以,我這才想個法子出來。”“這山地勢廣袤,咱家裏不過四口人八隻手,想要獨個兒把整個山墾完是不能夠的,所以必須還要借助外力。”


    “桐娘是說,想雇了鄉鄰幫著摘挖?”


    “也不算雇傭,姑且看做是佃租吧。”


    “租出去?”


    “對,是把山脊林地租出去,不過他們采完不需操心後續,我們統一管收,管聯係買家,他們隻按戶付一定的租錢,無論出產多少我們都按品相,以市價三成到五成稱量付賬。”“當然,這法子也要先趟著走,畢竟眼下山裏出產不比秋日多,用不上幾家人。若效果看著尚可,我們入秋豐收之時再如法炮製。”


    “那兩座山頭呢?也要佃出去?”


    “這個恐怕有些難,畢竟藥材不比野菜,人人都識得,尤其有些藥材隻取根莖,而有些又需要小心保管,若不知藥性的人碰了還易有妨礙,所以暫時隻能我自己先上山兼顧。”


    “或者,我和三郎跟你學著些?也省得你一個人太過辛苦。”


    “等細細看了再說吧,萬許沒有我想的那般樂觀,山裏也並沒有太多藥材出產呢。”


    “沒有藥材,也少不得野菜,大不了,我以後伐木賣薪炭,那兩個山頭,隻砍了一半也盡夠城裏人燒上數月。”


    “你又作怪,山都被你伐禿了,往後還哪裏有水土養藥。”


    “我隻同你玩笑的,不過既要把山佃出去,還有不少事情需要提前商定好,諸如每畝租約多久,作價幾何?采來的東西如何交割,又怎樣販運進城……這麽說來,咱家裏一頭驢似也不夠用了。”


    襄桐聽他碎碎念,又拿出最後一張紙來。


    “呐,你看,你說的這些,我都有些想法,若是有什麽不妥,你再改改。”


    沈庭連忙表示,“已是盡善盡美,都是我白擔心了。”


    心裏卻越發忐忑,他沈家何德何能,得來個如此賢德有能的佳婦人,往後定要百倍、千倍愛惜。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寒門典妻(種田)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舴舟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舴舟並收藏寒門典妻(種田)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