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證據證明,夏並不存在。
由於考古學提供的實物證據不足,夏的存在一直遭到質疑。它甚至被懷疑是周人捏造出來的,目的則是為了證明推翻殷商的合理性和合法性。這當然有道理。問題是,如果沒有夏,殷商就成了“天上掉下來的林妹妹”,講得通嗎?[1]
當然講不通。事實上,從史前的堯舜到文明的殷商,中間必有一個重要的轉折關頭和過渡時期。叫不叫“夏”,就像夏之前叫不叫“堯舜”,反倒是無所謂的。
同樣,把夏看作一個發育成熟的“王朝”,也是自作多情。不但夏不是,商和周也不是。準確地說,夏是“部落國家”,商是“部落國家聯盟”,周是“半獨立國家聯盟”。夏商周可以叫“三代”,卻不能叫“三朝”。
事實上,夏商周都不是統一國家,也不是領土國家,甚至不是完全形成的國家。獨立主權國家的出現要到戰國,完全做到“按照地區劃分國民”和“依靠權力處理事務”,則要到秦漢甚至秦漢以後。標誌,就是“中央集權的郡縣製”。
之前,是漫長的成長期。
催生這古老文明的助產士是夏啟。由於夏的君主稱為“後”,所以又叫“夏後啟”。夏是國號,後是王銜,啟是人名。後,不是前後之“後”的簡體字。它原本就是“後”,意思是誕育者。在傳說中,正是夏啟這位誕育者廢除了禪讓製,開創了世襲製,把堯舜時代的部落聯盟變成了部落國家,中華民族從此進入文明時代。
這就叫“啟廢禪讓”,是中華史上的第一次大革命。
啟,真是個好名字。
不過,司馬遷在敘述這段曆史時,恐怕很糾結。
作為曆史學家,太史公不能不實事求是;而儒家的影響,又像揮之不去的夢魘。按照儒家的說法,堯舜禹,都是溫良恭儉讓的。讓,十分重要。交權的要禪讓,接手的要謙讓。所以,舜接班,先要守喪三年,然後是避讓,一個人跑到南河之濱躲起來。讓誰?堯的兒子丹朱。可惜“同誌們”不幹。各部落的酋長,談工作、打官司、唱讚歌,都找舜,沒人理睬丹朱。舜,這才正式接替堯,做了部落聯盟的ceo。
這個程序,禹也走了一遍。隻不過他是躲在陽城(在今河南省登封市),避讓的則是商均。
不客氣地說,這是胡扯!
堯舜禹時代,製度不是禪讓嗎?父死子繼,不是還沒變成規矩嗎?那麽請問,舜和禹,憑什麽要避讓前任的兒子?所以這事根本就子虛烏有。就算有,也是做秀,還是後來那些篡改曆史的儒生幫他們做的。
其實這又何必!
我們要問:避讓就一定是美德嗎?擔任部落聯盟的一把手當然好處多多,至少能滿足男人的雄心和權欲。要不然,堯和舜為什麽死不放手,夏後啟又為什麽當仁不讓?但從法理上講,接過權杖,畢竟首先意味著責任和擔當,尤其是在那個多事之秋。那麽再請問:舜和禹的避讓,或謙讓,或禮讓,是負責呢,還是不負責?是有擔當呢,還是沒有?
何況就算想當老大,又如何?男兒本自重橫行。男人雄心勃勃就像他性欲旺盛,既不光榮,也不可恥,隻不過正常。但如果裝腔作勢,就虛偽。可惜這種虛偽根深蒂固。後來曹操當魏王,曹丕做皇帝,便都“三讓之”。
這是一種惡俗。
永遠讓人尊敬的司馬遷,也未能免俗。
[1]美國曆史學家伊佩霞著《劍橋插圖中國史》認為,由於沒有確定的夏遺址能與文獻記載相符,因此不能確定商以前是否有一個發育成熟的夏朝。但確定無疑的是,中國曆史上在這個時期發生著巨大的轉折。這個說法是科學的。
由於考古學提供的實物證據不足,夏的存在一直遭到質疑。它甚至被懷疑是周人捏造出來的,目的則是為了證明推翻殷商的合理性和合法性。這當然有道理。問題是,如果沒有夏,殷商就成了“天上掉下來的林妹妹”,講得通嗎?[1]
當然講不通。事實上,從史前的堯舜到文明的殷商,中間必有一個重要的轉折關頭和過渡時期。叫不叫“夏”,就像夏之前叫不叫“堯舜”,反倒是無所謂的。
同樣,把夏看作一個發育成熟的“王朝”,也是自作多情。不但夏不是,商和周也不是。準確地說,夏是“部落國家”,商是“部落國家聯盟”,周是“半獨立國家聯盟”。夏商周可以叫“三代”,卻不能叫“三朝”。
事實上,夏商周都不是統一國家,也不是領土國家,甚至不是完全形成的國家。獨立主權國家的出現要到戰國,完全做到“按照地區劃分國民”和“依靠權力處理事務”,則要到秦漢甚至秦漢以後。標誌,就是“中央集權的郡縣製”。
之前,是漫長的成長期。
催生這古老文明的助產士是夏啟。由於夏的君主稱為“後”,所以又叫“夏後啟”。夏是國號,後是王銜,啟是人名。後,不是前後之“後”的簡體字。它原本就是“後”,意思是誕育者。在傳說中,正是夏啟這位誕育者廢除了禪讓製,開創了世襲製,把堯舜時代的部落聯盟變成了部落國家,中華民族從此進入文明時代。
這就叫“啟廢禪讓”,是中華史上的第一次大革命。
啟,真是個好名字。
不過,司馬遷在敘述這段曆史時,恐怕很糾結。
作為曆史學家,太史公不能不實事求是;而儒家的影響,又像揮之不去的夢魘。按照儒家的說法,堯舜禹,都是溫良恭儉讓的。讓,十分重要。交權的要禪讓,接手的要謙讓。所以,舜接班,先要守喪三年,然後是避讓,一個人跑到南河之濱躲起來。讓誰?堯的兒子丹朱。可惜“同誌們”不幹。各部落的酋長,談工作、打官司、唱讚歌,都找舜,沒人理睬丹朱。舜,這才正式接替堯,做了部落聯盟的ceo。
這個程序,禹也走了一遍。隻不過他是躲在陽城(在今河南省登封市),避讓的則是商均。
不客氣地說,這是胡扯!
堯舜禹時代,製度不是禪讓嗎?父死子繼,不是還沒變成規矩嗎?那麽請問,舜和禹,憑什麽要避讓前任的兒子?所以這事根本就子虛烏有。就算有,也是做秀,還是後來那些篡改曆史的儒生幫他們做的。
其實這又何必!
我們要問:避讓就一定是美德嗎?擔任部落聯盟的一把手當然好處多多,至少能滿足男人的雄心和權欲。要不然,堯和舜為什麽死不放手,夏後啟又為什麽當仁不讓?但從法理上講,接過權杖,畢竟首先意味著責任和擔當,尤其是在那個多事之秋。那麽再請問:舜和禹的避讓,或謙讓,或禮讓,是負責呢,還是不負責?是有擔當呢,還是沒有?
何況就算想當老大,又如何?男兒本自重橫行。男人雄心勃勃就像他性欲旺盛,既不光榮,也不可恥,隻不過正常。但如果裝腔作勢,就虛偽。可惜這種虛偽根深蒂固。後來曹操當魏王,曹丕做皇帝,便都“三讓之”。
這是一種惡俗。
永遠讓人尊敬的司馬遷,也未能免俗。
[1]美國曆史學家伊佩霞著《劍橋插圖中國史》認為,由於沒有確定的夏遺址能與文獻記載相符,因此不能確定商以前是否有一個發育成熟的夏朝。但確定無疑的是,中國曆史上在這個時期發生著巨大的轉折。這個說法是科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