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十三章蘇寧(下)
一陣寒暄後,屋內眾人才紛紛入座。
此次劉繼業前來民政部,一方麵是與自己的文官係統見麵、一方麵是了解民政方麵的情況、另一方麵也是為了獲得地方士紳等實力派的諒解,使雙方達成一致後共同對付清廷。
劉繼業有求於他們士紳,需要他們的力量維持秩序、維持政府的運轉,同樣士紳也有求於劉繼業的軍隊保護。更何況劉繼業畢竟是目前的江蘇都督,作為地方士紳,他們也希望能夠在劉繼業掌控下擴大自身的利益。
更何況,劉繼業也算士紳出身,其父親還是諮議局議員之一,相比不少底層出身的泥腿子,合作起來沒有什麽心理障礙。
這些因素,再加上張謇從中撮合,雙方都有著合作的基礎和心思,而這些士紳也拿出了他們的誠意,不僅加入軍政府、更是積極主動維護秩序安穩、大方地向革命軍政府捐獻錢財。
其實也是因為相比令人失望透頂的滿清,革命的口號、革命的主張符合地方士紳與資產階級的利益和觀點。
當士紳們被‘皇族內閣’的背叛所傷,而革命軍又在江蘇獲得了成功後,在不違反甚至符合他們的政治見解的前提下,他們也就半推半就地加入了革命的戰車。
首先各廳廳長都介紹了一下各自管轄範圍的情況,基本上完整地接收了清廷在江寧的班底,在光複後各地並無出現大的動亂。
而程德全亦帶來了蘇南各縣最新的迴應:“除常州府有二縣表明將繼續忠於滿清外,江寧府、蘇州府、鬆江府、常州府、鎮江府、太倉及通州皆已同意向軍政府效忠。然長江北邊之揚州府、淮安府、徐州府及海州目前還在清軍控製中……”
張謇接過話道:“我民政部已要求效忠之各縣各府前來江寧敘職,同時將派革命專員前往各縣監察……亦已向軍政部提出派遣革命軍至各縣駐紮的請求。預計四天內便能基本將江南之行政恢複正常。”
在接下來的各廳廳長匯報下,劉繼業基本了解了江蘇南部已經快速地恢複秩序、官府在維持原樣和原班人馬的基礎上繼續操持著政務,各方麵與前清相比隻有細微的差異,就連在座的不少人腦袋後麵還留著辮子。
為獲得立憲派士紳的支持,劉繼業早已承諾不會對滿人大開殺戒,而江寧將軍鐵良以及拒絕反正的兩江總督張人駿則在張謇的建議下,被軍政府軟禁了起來,等待日後再行決定。
在劉繼業基本上信守了自己的承諾後,立憲派也投桃報李換以支持。
劉繼業深知,在文學社與國家主義還沒能夠對許多人產生影響、自己尚未能建立自己的文官行政班底之前,他就隻有與士紳們互相利用。不過相比如張謇這般真心以為劉繼業是其士紳一分子,劉繼業卻知道立憲派們如不跟進時代,終將會被自己所淘汰掉。
“都督何日召開省議會啊?”
問話之人是工商廳長熊希齡。這位湖南籍貫,曾被譽為湖南天才的前清翰林,在立憲派中地位不遜張謇,對劉繼業也無那麽尊重,隻是因為恰巧於江寧光複時曾任工商總辦,被張謇拉著加入了軍政府。
而張謇之所以如此賣力的一個重要原因,也是他說服了這幫地位崇高的立憲派加入軍政府的,就是張孝準承諾速開省議會,並以此為基礎召開真正的國會。
你立憲派在滿清那裏得不到的東西,革命黨人送上!
若非是因為召開省議會以及國會的承諾,並且張謇私底下保舉其擔任國會內閣成員,再加上熊希齡確實是對清廷失望,不然他是說什麽也不會出任啥工商廳廳長的。
不過對於年紀輕輕就擔任一省都督的劉繼業,他雖然保持了表麵上的尊重,內心卻頗有不以為然之意。
“江寧……江蘇光複這麽些天來,軍政府的動靜看不到,這江蘇諮議局被當作了民政部,那麽省議會以及將來的國會位置總得先找到地方吧?”
劉繼業對熊希齡麵帶微笑,表麵上沒有絲毫著惱道:“省議會可以由江寧將軍衙門改製,本都督將興修一事全權交予民政部負責。除經費之外,待各路俘虜甄別完畢後,亦可通過軍政部監督參與興建改修。”
見劉繼業‘放權’,熊希齡臉上出現了一抹笑意,卻追問道:“然大國民會議又如何?都督對此是如何打算的?”
對熊希齡這人,劉繼業雖然此前了解不深,卻也大致清楚其底細,知道此人與袁世凱交從甚密。雖不宜透露過多,但是適當的安心也是需要的。
“粵省為首義,又已號召凡獨立省份派遣代表至廣州共商國事,訂立約法,那麽臨時國會自當在廣東召開……”劉繼業撇了一眼熊希齡,見其麵露不滿時,淡淡地補充了一句:“然而時至今日,單純武力上喊打喊殺,隻能塗炭生靈,陷我同胞於不義……況且,北方除了滿清朝廷之外,更有大量如袁宮保等開明官吏,若大家能以共和政權為前提實現南北議和、清廷和平退位,則天下幸甚!而國會之最終正式地點,也自然應該放在北京不是?”
熊希齡麵露深思。他本意是想讓劉繼業這個江蘇都督與廣東爭權,把這個國會設在江蘇,沒有必要屈居於一群會黨頭目之下。不過既然劉繼業已表露出了南北議和的意思,對於他熊希齡而言自然非常絕妙。尤其是北京是他的老根據地,根基比江蘇高了許多。
對於立憲黨人而言,滿清固然失望、激進派也高唿過激進的口號,但是距離公然起來造反終歸差了那麽半步。
廣州的光複給立憲黨人帶來了選擇的權力;要麽繼續跟著清廷走下去,然後隻能不斷地‘請願’、期望朝廷能夠放權,或者是轉而支持革命派,甚至自己當家作主!
在局勢未明朗,大家也對清廷都還懷有一絲希望時,大部分立憲派隻會觀望。但是當東南重鎮江寧隨即也光複,如今包括上海在內的整個江南都掛起了九星旗時,立憲派心中的天平就逐漸朝某一方向傾斜了。更何況士紳中心思活躍的,如熊希齡、如張謇,其實早就希望借著亂局的機會為己方謀得利益;無論是借亂黨迫脅朝廷、或者是加入亂黨建立共和,選擇權都在他們手上!
江寧的光複,隻是促使江蘇的這些本來就搖擺不定的立憲派在共和方麵落下了自己的籌碼。
然而江蘇以外,全國各地的立憲派與地方士紳中還有不少人在觀望,下不了決心……
張謇卻已事先知道了劉繼業與袁世凱有著某種聯係,劉繼業也托張孝準向其透露了一些內容,因此此刻並未像其他在場之人一樣麵露驚訝。
劉繼業輕歎了一口氣,忽然傾身湊到熊希齡和張謇跟前,在他們麵前小聲道:“此事隻與二位說,為共和計、為國會計、為天下計,可千萬不得外傳……”
“文鹿你說。”
劉繼業故作神秘道:“共和製憲,召開國會,這是革命黨人與我之訴求。然而誰人領銜做這中華民國的大總統?孫文不行、黃興不行、我亦不行……唯一人選,隻有袁項城!”
######################################
“文鹿啊……”張謇辦公室內,這位民政部總長關上門,看向劉繼業難掩笑意地說道:“今天你總算是說了句大實話!”
“你有這番認識,老夫也就放心了!如今天下亂局、朝廷與亂黨之爭,確實隻有讓袁項城出山掌權最為穩妥了。也隻有袁項城能夠控製局麵,總不能陷入內戰!”
劉繼業麵帶微笑道:“袁宮保與我早就有聯係,若非有此亂局,他離出山還遙遙無期,而國事亦隻能一天天敗壞下去,離立憲之願望越來越遠。隻有利用好廣東的亂局,才能真正實現你我之抱負。”
張謇歎了口氣。既然已經上了‘賊船’,也就隻能一條路走到底了。
此時劉繼業忽然想起那個見識談吐俱不凡的工商廳實業處處長,於是與張謇問了一句。
“他啊……”張謇想了一下便知道所說之人。
“此人姓陳名輝德字光甫,是江蘇鎮江人,因為英文不錯考入了漢口郵政局……”張謇迴憶了一番,他對這個年輕才幹也是印象很深:“後來他曾隨團去花旗國參觀國際博覽會。會後入了什麽……花旗某大學堂的商學院,前年畢業歸國的。”
“彼時正好在籌辦勸業會,老夫見過此人後覺得不錯,就推薦入了籌備會裏,工作很出色……”
劉繼業點了點頭,開口與張謇協商道:“我既然迴寧,則都督府的審計司等各司也都要開張了。這個陳光甫,我看著很順眼,而且聽他講最近實業廳工作也不多,就想跟季直公商量下,把此人借給我都督府如何?”
所謂審計司,就是都督府內負責督查軍政府賬務、核實預算的部門,性質類似劉繼業自己所供養的幕僚。
張謇對此倒是無所謂,也知道劉繼業手上缺人,哈哈一笑就允諾了。
聊了一陣輕鬆的事情後,張謇從自己的西裝口袋內掏出了幾張紙條,低聲道:“老夫前日向各地立憲同誌及諮議局拍電報,號召其獨立,自創共和憲政……然而,除了湖北湯化龍、四川蒲殿俊迴信暗中表示支持之外,其餘各省皆無反應。”
劉繼業對此其實並不意外;由於清廷尚未來得及弄出鐵路國有這一最終喪盡了民心的舉動,使得如今哪怕江蘇和廣東都已獨立了,卻還有不少省份在觀望。
“說實話文鹿!你對亂黨與清軍的湖南之戰有信心嗎?”張謇嚴肅的眼神中帶著期待。
劉繼業笑了出來:“我對湖北新軍有信心。”
一陣寒暄後,屋內眾人才紛紛入座。
此次劉繼業前來民政部,一方麵是與自己的文官係統見麵、一方麵是了解民政方麵的情況、另一方麵也是為了獲得地方士紳等實力派的諒解,使雙方達成一致後共同對付清廷。
劉繼業有求於他們士紳,需要他們的力量維持秩序、維持政府的運轉,同樣士紳也有求於劉繼業的軍隊保護。更何況劉繼業畢竟是目前的江蘇都督,作為地方士紳,他們也希望能夠在劉繼業掌控下擴大自身的利益。
更何況,劉繼業也算士紳出身,其父親還是諮議局議員之一,相比不少底層出身的泥腿子,合作起來沒有什麽心理障礙。
這些因素,再加上張謇從中撮合,雙方都有著合作的基礎和心思,而這些士紳也拿出了他們的誠意,不僅加入軍政府、更是積極主動維護秩序安穩、大方地向革命軍政府捐獻錢財。
其實也是因為相比令人失望透頂的滿清,革命的口號、革命的主張符合地方士紳與資產階級的利益和觀點。
當士紳們被‘皇族內閣’的背叛所傷,而革命軍又在江蘇獲得了成功後,在不違反甚至符合他們的政治見解的前提下,他們也就半推半就地加入了革命的戰車。
首先各廳廳長都介紹了一下各自管轄範圍的情況,基本上完整地接收了清廷在江寧的班底,在光複後各地並無出現大的動亂。
而程德全亦帶來了蘇南各縣最新的迴應:“除常州府有二縣表明將繼續忠於滿清外,江寧府、蘇州府、鬆江府、常州府、鎮江府、太倉及通州皆已同意向軍政府效忠。然長江北邊之揚州府、淮安府、徐州府及海州目前還在清軍控製中……”
張謇接過話道:“我民政部已要求效忠之各縣各府前來江寧敘職,同時將派革命專員前往各縣監察……亦已向軍政部提出派遣革命軍至各縣駐紮的請求。預計四天內便能基本將江南之行政恢複正常。”
在接下來的各廳廳長匯報下,劉繼業基本了解了江蘇南部已經快速地恢複秩序、官府在維持原樣和原班人馬的基礎上繼續操持著政務,各方麵與前清相比隻有細微的差異,就連在座的不少人腦袋後麵還留著辮子。
為獲得立憲派士紳的支持,劉繼業早已承諾不會對滿人大開殺戒,而江寧將軍鐵良以及拒絕反正的兩江總督張人駿則在張謇的建議下,被軍政府軟禁了起來,等待日後再行決定。
在劉繼業基本上信守了自己的承諾後,立憲派也投桃報李換以支持。
劉繼業深知,在文學社與國家主義還沒能夠對許多人產生影響、自己尚未能建立自己的文官行政班底之前,他就隻有與士紳們互相利用。不過相比如張謇這般真心以為劉繼業是其士紳一分子,劉繼業卻知道立憲派們如不跟進時代,終將會被自己所淘汰掉。
“都督何日召開省議會啊?”
問話之人是工商廳長熊希齡。這位湖南籍貫,曾被譽為湖南天才的前清翰林,在立憲派中地位不遜張謇,對劉繼業也無那麽尊重,隻是因為恰巧於江寧光複時曾任工商總辦,被張謇拉著加入了軍政府。
而張謇之所以如此賣力的一個重要原因,也是他說服了這幫地位崇高的立憲派加入軍政府的,就是張孝準承諾速開省議會,並以此為基礎召開真正的國會。
你立憲派在滿清那裏得不到的東西,革命黨人送上!
若非是因為召開省議會以及國會的承諾,並且張謇私底下保舉其擔任國會內閣成員,再加上熊希齡確實是對清廷失望,不然他是說什麽也不會出任啥工商廳廳長的。
不過對於年紀輕輕就擔任一省都督的劉繼業,他雖然保持了表麵上的尊重,內心卻頗有不以為然之意。
“江寧……江蘇光複這麽些天來,軍政府的動靜看不到,這江蘇諮議局被當作了民政部,那麽省議會以及將來的國會位置總得先找到地方吧?”
劉繼業對熊希齡麵帶微笑,表麵上沒有絲毫著惱道:“省議會可以由江寧將軍衙門改製,本都督將興修一事全權交予民政部負責。除經費之外,待各路俘虜甄別完畢後,亦可通過軍政部監督參與興建改修。”
見劉繼業‘放權’,熊希齡臉上出現了一抹笑意,卻追問道:“然大國民會議又如何?都督對此是如何打算的?”
對熊希齡這人,劉繼業雖然此前了解不深,卻也大致清楚其底細,知道此人與袁世凱交從甚密。雖不宜透露過多,但是適當的安心也是需要的。
“粵省為首義,又已號召凡獨立省份派遣代表至廣州共商國事,訂立約法,那麽臨時國會自當在廣東召開……”劉繼業撇了一眼熊希齡,見其麵露不滿時,淡淡地補充了一句:“然而時至今日,單純武力上喊打喊殺,隻能塗炭生靈,陷我同胞於不義……況且,北方除了滿清朝廷之外,更有大量如袁宮保等開明官吏,若大家能以共和政權為前提實現南北議和、清廷和平退位,則天下幸甚!而國會之最終正式地點,也自然應該放在北京不是?”
熊希齡麵露深思。他本意是想讓劉繼業這個江蘇都督與廣東爭權,把這個國會設在江蘇,沒有必要屈居於一群會黨頭目之下。不過既然劉繼業已表露出了南北議和的意思,對於他熊希齡而言自然非常絕妙。尤其是北京是他的老根據地,根基比江蘇高了許多。
對於立憲黨人而言,滿清固然失望、激進派也高唿過激進的口號,但是距離公然起來造反終歸差了那麽半步。
廣州的光複給立憲黨人帶來了選擇的權力;要麽繼續跟著清廷走下去,然後隻能不斷地‘請願’、期望朝廷能夠放權,或者是轉而支持革命派,甚至自己當家作主!
在局勢未明朗,大家也對清廷都還懷有一絲希望時,大部分立憲派隻會觀望。但是當東南重鎮江寧隨即也光複,如今包括上海在內的整個江南都掛起了九星旗時,立憲派心中的天平就逐漸朝某一方向傾斜了。更何況士紳中心思活躍的,如熊希齡、如張謇,其實早就希望借著亂局的機會為己方謀得利益;無論是借亂黨迫脅朝廷、或者是加入亂黨建立共和,選擇權都在他們手上!
江寧的光複,隻是促使江蘇的這些本來就搖擺不定的立憲派在共和方麵落下了自己的籌碼。
然而江蘇以外,全國各地的立憲派與地方士紳中還有不少人在觀望,下不了決心……
張謇卻已事先知道了劉繼業與袁世凱有著某種聯係,劉繼業也托張孝準向其透露了一些內容,因此此刻並未像其他在場之人一樣麵露驚訝。
劉繼業輕歎了一口氣,忽然傾身湊到熊希齡和張謇跟前,在他們麵前小聲道:“此事隻與二位說,為共和計、為國會計、為天下計,可千萬不得外傳……”
“文鹿你說。”
劉繼業故作神秘道:“共和製憲,召開國會,這是革命黨人與我之訴求。然而誰人領銜做這中華民國的大總統?孫文不行、黃興不行、我亦不行……唯一人選,隻有袁項城!”
######################################
“文鹿啊……”張謇辦公室內,這位民政部總長關上門,看向劉繼業難掩笑意地說道:“今天你總算是說了句大實話!”
“你有這番認識,老夫也就放心了!如今天下亂局、朝廷與亂黨之爭,確實隻有讓袁項城出山掌權最為穩妥了。也隻有袁項城能夠控製局麵,總不能陷入內戰!”
劉繼業麵帶微笑道:“袁宮保與我早就有聯係,若非有此亂局,他離出山還遙遙無期,而國事亦隻能一天天敗壞下去,離立憲之願望越來越遠。隻有利用好廣東的亂局,才能真正實現你我之抱負。”
張謇歎了口氣。既然已經上了‘賊船’,也就隻能一條路走到底了。
此時劉繼業忽然想起那個見識談吐俱不凡的工商廳實業處處長,於是與張謇問了一句。
“他啊……”張謇想了一下便知道所說之人。
“此人姓陳名輝德字光甫,是江蘇鎮江人,因為英文不錯考入了漢口郵政局……”張謇迴憶了一番,他對這個年輕才幹也是印象很深:“後來他曾隨團去花旗國參觀國際博覽會。會後入了什麽……花旗某大學堂的商學院,前年畢業歸國的。”
“彼時正好在籌辦勸業會,老夫見過此人後覺得不錯,就推薦入了籌備會裏,工作很出色……”
劉繼業點了點頭,開口與張謇協商道:“我既然迴寧,則都督府的審計司等各司也都要開張了。這個陳光甫,我看著很順眼,而且聽他講最近實業廳工作也不多,就想跟季直公商量下,把此人借給我都督府如何?”
所謂審計司,就是都督府內負責督查軍政府賬務、核實預算的部門,性質類似劉繼業自己所供養的幕僚。
張謇對此倒是無所謂,也知道劉繼業手上缺人,哈哈一笑就允諾了。
聊了一陣輕鬆的事情後,張謇從自己的西裝口袋內掏出了幾張紙條,低聲道:“老夫前日向各地立憲同誌及諮議局拍電報,號召其獨立,自創共和憲政……然而,除了湖北湯化龍、四川蒲殿俊迴信暗中表示支持之外,其餘各省皆無反應。”
劉繼業對此其實並不意外;由於清廷尚未來得及弄出鐵路國有這一最終喪盡了民心的舉動,使得如今哪怕江蘇和廣東都已獨立了,卻還有不少省份在觀望。
“說實話文鹿!你對亂黨與清軍的湖南之戰有信心嗎?”張謇嚴肅的眼神中帶著期待。
劉繼業笑了出來:“我對湖北新軍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