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十二章蘇寧(中)
與張孝準將軍政方麵迫切的事宜好好商量安排完了,劉繼業沒等到去部隊視察的蔣方震。想著最近兩天內部隊不會有太大調動,暫時還不需要他這個參謀總長做報告,劉繼業便趁著有時間去拜訪老搭檔張謇去了。
江蘇軍政府民政部的地址就臨時設在原諮議局裏,倒是方便了身為議長的張謇辦公。
江蘇光複後,前清的諮議局就停會了下來,在被改成民政部後,許多議員也在張謇的推薦下搖身一變成了軍政府的文官。也正是憑借大量的士紳、以及對前清的許多官員的留用,使得張謇這個民政總長在極短的時間裏就勉強搭起了一個政府班子。
對於人人才幾乎全部集中在軍事範圍的劉繼業而言,在成功培養出一套自己的文官班底之前,他暫時實際上也隻有依靠以張謇為代表的地方士紳維持統治。
而重用地方士紳和留用清廷官員雖然會帶來不少隱患,但短期內的第一個好書就是,當前清江蘇巡撫程德全反正並擔任民政次長兼稅務廳長後,憑借他的威望以及軍政府的兵力,民政部成功地傳檄四方,基本上將長江以南的整個蘇南部分納入了統治中。
程德全更派出了他原本當巡撫時的一群師爺幕僚前往蘇北各地做說客,而張謇則派了專員到各地進行政權更迭的交接。
這種相對和平的政權交接,若非有程德全和張謇的努力,單憑劉繼業是很難做到的。
不過隻有當江蘇軍政府真正在各州各縣駐軍了,劉繼業的統治才真正牢固。
依然是坐馬車來到民政部,由於事先與張謇通知了一番,因此門口已經站了一個小官在等候,待劉繼業下車後上前殷勤地迎入:“總長大人已在內久候總製大人了。”
劉繼業看了對方以一眼,雖然已經穿起了一身洋裝,隻覺得有些眼熟。
那官吏笑了一下,長相和態度都給人很陽光的感覺。他不卑不亢道:“下官曾任前清xxx,曾協助籌辦南洋勸業會,可能都督在那時見過下官。”
“現在呢?”
“蒙總長大人賞識,下官現暫時擔任工商廳實業處處長。”
劉繼業對此人來了興趣,倒是不急著往裏麵走,而是問道:“現在民政部結構是什麽?”
那年輕官吏有點意外,不過還是老實迴答道:“民政部總長下,共設有六個廳,分別為財稅、工商、司法、教育、勸農、及政務。各廳下再按需求設各處,如工商廳便下設管理處、實業處、商業處、市惠處。”
“那你……”劉繼業停頓了一下,那官吏微笑地接過話道:“下官的實業處目前無甚工作,隻是先把架構給搭建起來,待滿清被推翻、全國安定後再行負責規劃發展資助實業的事項。因此目前,下官主要是哪裏有事哪裏去幫忙。”
“那現在民政部在忙什麽?”
那官吏咧嘴笑道:“總製大人不是已經下令清繳全江蘇滿貴之財產、向滿人征收每人十五銀元的光複捐、而且清查各地倉庫存餘麽……現在我們民政部上下都在忙這幾件事情,下官被調去幫忙核算征收光複捐的款項。”
“那目前財政狀況如何?”
劉繼業並未指望對方能夠迴答這一問題,卻沒想到那官吏毫不變色張嘴就報道:“單就江寧城算,光複後接收各衙門的款子在五百十八萬,其中主要是各地集繳給兩江的丁稅占了大頭。此外,江蘇各地欠繳稅款在一百六十八萬,這是前清官款方麵。由於總製大人您將江蘇滿人按八旗內的職務劃分為滿貴和滿人,目前已經全部沒收了江寧城內的滿貴財產,約在一百六十戶左右……這其中,收繳現銀八十三萬元、古董字畫珠寶首飾等估算價值在二百三十萬至六百萬之間……地產田產則分別為一千九百畝及十八萬畝左右,估算價值合計在七百萬至一千八百萬之間……”
一連串的數字從那官吏的口中流暢地報出,絲毫不帶停頓。
“……滿貴之外,江寧城查實的滿人在二萬八千六百人,按照計劃就應上繳四十二萬九千元光複捐。然而實際上由於許多滿人本就窮困潦倒無法繳納,或者已逃離江寧城,至昨天隻收繳了二十四萬五千元,有九千多人依然無法繳納,依然被困在滿城內。”
由於江寧城的滿人都住在滿城內並禁止漢人入內,因此在江寧光複後革命軍得以非常便捷地控製住全城的滿人,也因此得以做出非常精準的統計和核算光複捐。按照文學社的規定,所有滿人都必須繳納光複捐,隻有繳納完成拿到憑證後,才能夠帶著行李離開滿城……至於他們的房產,那也是一並沒收了。而未能繳納光複捐的,就隻能暫時被困在滿城內,等待軍政府下一步的安排。
“除此三項,江寧的商紳也廣泛捐款支持,還有許多民眾自發捐款,至目前看捐款總量在四十四萬元左右。即是說,目前我軍政府在江寧總共有現銀六百六十九萬五千銀元、應收款項一百六十八萬、可變買的資產視物價變動在數百萬至上千萬不等。”
“而按照臨時協定,軍政府之款項三分之二用於軍事、三分之一用於民事,因此去除轉交給軍政部的款項,民政部總共可支配現銀在二百二十三萬銀元左右……”
這官吏一口氣說了這許多沒有半點打結,無數數字如同深印腦海中一樣張口就出,條理清晰讓人一聽就懂。
就在劉繼業以為對方說完了,卻聽他繼續道:“然而這隻是江寧一地,蘇南各地亦有相當數額,不過在專員接管帶迴賬目資料之前無法進一步統算。”
那官吏說完了,劉繼業停頓了片刻,待確認對方真的說完了,這才感歎地問道:“為何沒讓你入財稅廳?”
若說天才,若說極聰明的人,劉繼業也見了不少。但是像這個官吏一樣將所有關鍵數字的來龍去脈摸得一清二楚,然而再倒背如流地說出來,實在是少見!
“下官祖輩經商,而且從小對算學感興趣,隻是在協助財稅廳統算時記了點數字……”
仔細打量一番,這官吏看著年紀並不算太大、不到三十歲的樣子,精明卻不讓人覺得鋒芒畢露,反而有種儒雅的感覺,令劉繼業對其感官不差。
“有你做下屬,季直的工作就要輕鬆多了!本都督就不耽誤你時間了。”劉繼業朝對方友好地笑了笑,拍了拍對方的肩膀走入了民政部內。
張謇原來擔任諮議局議長時的辦公室如今正好改成了民政總長辦公室,劉繼業此前也曾來過,不過這次會見張謇的地點卻放到了原諮議局議員開會的地方,由民政部全體廳長以上前來會見。
一方麵是劉繼業作為江蘇都督第一次正式見自己的民政班底,而這些新政府官員也是第一次見他們的老板,所以一切規格都要更正式一點、另一方麵,張謇未嚐沒有打著以人多的方式表露某種態度。
年輕官吏將會議室大門打開,迎劉繼業進去後,碩大的會議室內坐著的八人立即從座位上站了起來,朝門口走進的劉繼業鼓掌致意。
“江蘇軍政府民政部總長張謇,攜民政部全體廳長歡迎總製長官蒞臨!”
站在中間,穿著一身大禮服的張謇親自將劉繼業引入上座。私底下,劉繼業與張謇的關係不錯,因此大家隨意些也沒什麽。但是在正式場合下,久經官場的張謇自然明白什麽該說、什麽該做,因此言行舉止中給足了劉繼業麵子。
而張謇一旁的,如今反正投靠革命後獲任民政部次長的程德全卻麵色有點尷尬;不單單是因為他曾經是劉繼業的直接上司、更是因為蘇州起義的那一夜劉繼業拿著槍頂在頭上的事情。
不過這個時候,也隻有努力擠出笑臉,不顧老臉麵鼓掌歡迎而已。
張謇側過身子朝向一旁的程德全,溫聲道:“且讓謇為總製長官介紹一下……這位是民政次長程德全。”
程德全此刻已將心情平複下去,神色正常地朝劉繼業鞠躬致意。
“當初本都督在蘇州時,純如公多有照顧啊!”
劉繼業的態度和善,程德全也隻能說些客氣話迴應。
接下來,張謇依次將手下民政部的各個廳長介紹了一遍,分別是財稅廳長張壽齡、工商廳長熊希齡、司法廳長江紹烈、教育廳長應德閎、勸農廳長張一麐以及政務廳長季新益。
劉繼業雖自1905年就迴到江寧擔任官職,但一直在軍界中,與政界的一群人以及士紳並不熟悉。此刻在場眾人中半數是士紳半數是前清官吏,有的是素未謀麵、有的是一麵之緣。
不過劉繼業為了革命成功後江蘇的建設,還是花了一番心思了解省內有名號的名流士紳和官吏,因此對眾人都有一些了解。
待張謇介紹完畢,劉繼業一拍手,朝在場眾人含笑道:“以前的事就不去說了,今後大家共同為革命努力!”
與張孝準將軍政方麵迫切的事宜好好商量安排完了,劉繼業沒等到去部隊視察的蔣方震。想著最近兩天內部隊不會有太大調動,暫時還不需要他這個參謀總長做報告,劉繼業便趁著有時間去拜訪老搭檔張謇去了。
江蘇軍政府民政部的地址就臨時設在原諮議局裏,倒是方便了身為議長的張謇辦公。
江蘇光複後,前清的諮議局就停會了下來,在被改成民政部後,許多議員也在張謇的推薦下搖身一變成了軍政府的文官。也正是憑借大量的士紳、以及對前清的許多官員的留用,使得張謇這個民政總長在極短的時間裏就勉強搭起了一個政府班子。
對於人人才幾乎全部集中在軍事範圍的劉繼業而言,在成功培養出一套自己的文官班底之前,他暫時實際上也隻有依靠以張謇為代表的地方士紳維持統治。
而重用地方士紳和留用清廷官員雖然會帶來不少隱患,但短期內的第一個好書就是,當前清江蘇巡撫程德全反正並擔任民政次長兼稅務廳長後,憑借他的威望以及軍政府的兵力,民政部成功地傳檄四方,基本上將長江以南的整個蘇南部分納入了統治中。
程德全更派出了他原本當巡撫時的一群師爺幕僚前往蘇北各地做說客,而張謇則派了專員到各地進行政權更迭的交接。
這種相對和平的政權交接,若非有程德全和張謇的努力,單憑劉繼業是很難做到的。
不過隻有當江蘇軍政府真正在各州各縣駐軍了,劉繼業的統治才真正牢固。
依然是坐馬車來到民政部,由於事先與張謇通知了一番,因此門口已經站了一個小官在等候,待劉繼業下車後上前殷勤地迎入:“總長大人已在內久候總製大人了。”
劉繼業看了對方以一眼,雖然已經穿起了一身洋裝,隻覺得有些眼熟。
那官吏笑了一下,長相和態度都給人很陽光的感覺。他不卑不亢道:“下官曾任前清xxx,曾協助籌辦南洋勸業會,可能都督在那時見過下官。”
“現在呢?”
“蒙總長大人賞識,下官現暫時擔任工商廳實業處處長。”
劉繼業對此人來了興趣,倒是不急著往裏麵走,而是問道:“現在民政部結構是什麽?”
那年輕官吏有點意外,不過還是老實迴答道:“民政部總長下,共設有六個廳,分別為財稅、工商、司法、教育、勸農、及政務。各廳下再按需求設各處,如工商廳便下設管理處、實業處、商業處、市惠處。”
“那你……”劉繼業停頓了一下,那官吏微笑地接過話道:“下官的實業處目前無甚工作,隻是先把架構給搭建起來,待滿清被推翻、全國安定後再行負責規劃發展資助實業的事項。因此目前,下官主要是哪裏有事哪裏去幫忙。”
“那現在民政部在忙什麽?”
那官吏咧嘴笑道:“總製大人不是已經下令清繳全江蘇滿貴之財產、向滿人征收每人十五銀元的光複捐、而且清查各地倉庫存餘麽……現在我們民政部上下都在忙這幾件事情,下官被調去幫忙核算征收光複捐的款項。”
“那目前財政狀況如何?”
劉繼業並未指望對方能夠迴答這一問題,卻沒想到那官吏毫不變色張嘴就報道:“單就江寧城算,光複後接收各衙門的款子在五百十八萬,其中主要是各地集繳給兩江的丁稅占了大頭。此外,江蘇各地欠繳稅款在一百六十八萬,這是前清官款方麵。由於總製大人您將江蘇滿人按八旗內的職務劃分為滿貴和滿人,目前已經全部沒收了江寧城內的滿貴財產,約在一百六十戶左右……這其中,收繳現銀八十三萬元、古董字畫珠寶首飾等估算價值在二百三十萬至六百萬之間……地產田產則分別為一千九百畝及十八萬畝左右,估算價值合計在七百萬至一千八百萬之間……”
一連串的數字從那官吏的口中流暢地報出,絲毫不帶停頓。
“……滿貴之外,江寧城查實的滿人在二萬八千六百人,按照計劃就應上繳四十二萬九千元光複捐。然而實際上由於許多滿人本就窮困潦倒無法繳納,或者已逃離江寧城,至昨天隻收繳了二十四萬五千元,有九千多人依然無法繳納,依然被困在滿城內。”
由於江寧城的滿人都住在滿城內並禁止漢人入內,因此在江寧光複後革命軍得以非常便捷地控製住全城的滿人,也因此得以做出非常精準的統計和核算光複捐。按照文學社的規定,所有滿人都必須繳納光複捐,隻有繳納完成拿到憑證後,才能夠帶著行李離開滿城……至於他們的房產,那也是一並沒收了。而未能繳納光複捐的,就隻能暫時被困在滿城內,等待軍政府下一步的安排。
“除此三項,江寧的商紳也廣泛捐款支持,還有許多民眾自發捐款,至目前看捐款總量在四十四萬元左右。即是說,目前我軍政府在江寧總共有現銀六百六十九萬五千銀元、應收款項一百六十八萬、可變買的資產視物價變動在數百萬至上千萬不等。”
“而按照臨時協定,軍政府之款項三分之二用於軍事、三分之一用於民事,因此去除轉交給軍政部的款項,民政部總共可支配現銀在二百二十三萬銀元左右……”
這官吏一口氣說了這許多沒有半點打結,無數數字如同深印腦海中一樣張口就出,條理清晰讓人一聽就懂。
就在劉繼業以為對方說完了,卻聽他繼續道:“然而這隻是江寧一地,蘇南各地亦有相當數額,不過在專員接管帶迴賬目資料之前無法進一步統算。”
那官吏說完了,劉繼業停頓了片刻,待確認對方真的說完了,這才感歎地問道:“為何沒讓你入財稅廳?”
若說天才,若說極聰明的人,劉繼業也見了不少。但是像這個官吏一樣將所有關鍵數字的來龍去脈摸得一清二楚,然而再倒背如流地說出來,實在是少見!
“下官祖輩經商,而且從小對算學感興趣,隻是在協助財稅廳統算時記了點數字……”
仔細打量一番,這官吏看著年紀並不算太大、不到三十歲的樣子,精明卻不讓人覺得鋒芒畢露,反而有種儒雅的感覺,令劉繼業對其感官不差。
“有你做下屬,季直的工作就要輕鬆多了!本都督就不耽誤你時間了。”劉繼業朝對方友好地笑了笑,拍了拍對方的肩膀走入了民政部內。
張謇原來擔任諮議局議長時的辦公室如今正好改成了民政總長辦公室,劉繼業此前也曾來過,不過這次會見張謇的地點卻放到了原諮議局議員開會的地方,由民政部全體廳長以上前來會見。
一方麵是劉繼業作為江蘇都督第一次正式見自己的民政班底,而這些新政府官員也是第一次見他們的老板,所以一切規格都要更正式一點、另一方麵,張謇未嚐沒有打著以人多的方式表露某種態度。
年輕官吏將會議室大門打開,迎劉繼業進去後,碩大的會議室內坐著的八人立即從座位上站了起來,朝門口走進的劉繼業鼓掌致意。
“江蘇軍政府民政部總長張謇,攜民政部全體廳長歡迎總製長官蒞臨!”
站在中間,穿著一身大禮服的張謇親自將劉繼業引入上座。私底下,劉繼業與張謇的關係不錯,因此大家隨意些也沒什麽。但是在正式場合下,久經官場的張謇自然明白什麽該說、什麽該做,因此言行舉止中給足了劉繼業麵子。
而張謇一旁的,如今反正投靠革命後獲任民政部次長的程德全卻麵色有點尷尬;不單單是因為他曾經是劉繼業的直接上司、更是因為蘇州起義的那一夜劉繼業拿著槍頂在頭上的事情。
不過這個時候,也隻有努力擠出笑臉,不顧老臉麵鼓掌歡迎而已。
張謇側過身子朝向一旁的程德全,溫聲道:“且讓謇為總製長官介紹一下……這位是民政次長程德全。”
程德全此刻已將心情平複下去,神色正常地朝劉繼業鞠躬致意。
“當初本都督在蘇州時,純如公多有照顧啊!”
劉繼業的態度和善,程德全也隻能說些客氣話迴應。
接下來,張謇依次將手下民政部的各個廳長介紹了一遍,分別是財稅廳長張壽齡、工商廳長熊希齡、司法廳長江紹烈、教育廳長應德閎、勸農廳長張一麐以及政務廳長季新益。
劉繼業雖自1905年就迴到江寧擔任官職,但一直在軍界中,與政界的一群人以及士紳並不熟悉。此刻在場眾人中半數是士紳半數是前清官吏,有的是素未謀麵、有的是一麵之緣。
不過劉繼業為了革命成功後江蘇的建設,還是花了一番心思了解省內有名號的名流士紳和官吏,因此對眾人都有一些了解。
待張謇介紹完畢,劉繼業一拍手,朝在場眾人含笑道:“以前的事就不去說了,今後大家共同為革命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