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有很多種做法。這位領導,是王宵獵惟一見過的,被所有人誇讚會做官的人。年紀輕輕,便就做到了副市級領導,前途光明。被下屬讚揚稱頌,被上級賞識,他自己也自視甚高。
所有的人中,隻有王宵獵不認可這領導。那次開會,明顯看得出來,他對工作完全不熟。是靠著自己的個人能力,給人造成一種假象。這種假象可以鎮懾住絕大部分人,但騙不過王宵獵。
官要想做好,有各種各樣的辦法。有人靠本事,有人靠關係,有人靠人脈,有人靠秘書,還有人靠能力。領導的能力不用懷疑,除了王宵獵,所有人都誇,能力自然出眾。
但是,這樣的能力王宵獵不喜歡。為什麽所有的人都誇,王宵獵不想明白。在自己的世界,不應該是這樣的。王宵獵需要的,是不一樣的官員。
王宵獵從來沒有覺得世人皆醉我獨醒,而是一直堅定認為,世上的人沒有什麽特別。記得前世考研究生的時候,王宵獵沒有複習政治。隻是每天買一份《參考消息》,然後閑時上網看一看新聞,最後考了八十稍多一點的分數。
政治沒有特別地複雜,隻要明白了其中的邏輯,什麽事情都可以理出頭緒來。領導就是這樣。對於他來說,不管什麽樣的工作,都可以迅速理出裏麵的頭緒,組織得井井有條。這不是能力嗎?這當然是能力,而且是許多人可望而不可及的能力。
隻是王宵獵的政治裏,不需要這種能力。人或許就是這麽奇怪,我能夠做到的事情,就覺得沒有什麽了不起。特別是對於自己來說,不需要努力可以輕易做到,那更加不行。
理了理思緒,王宵獵道:“此次賭船一案,許多官員心中不滿。有的人害怕,怕將來有一天自己也會這樣被處理。有的人好心,覺得想的比我更加周全,這樣做以後會吃苦頭的。更多的人,則沒有想這麽多,隻是覺得這不是官場上的通常做法,覺得我不會當官。”
說到這裏,王宵獵笑了笑。道:“他們怎麽想,是他們的事。但有一點可以確定,隻要我還管著這一切,官場跟以前必然大不同。能夠適應的,就一起走下。不能適應的,就及早分開。以後做官的人,要主動想清楚,自己能不通適應這種官場。如果不能適應,就及早辭職,不要鬧到最後大家不好看。”
“跟你們說這麽多,是讓你們明白,以後的衙門跟以前不同。或者說,我們正做一件前人沒有做過的、了不起的大事。許多以前的觀念,心須改變。從哪裏改,當然是要先從思想上改。”
“很多人認為,思想問題沒什麽好講的。做官的人,哪個不明白?甚至有些人還很討厭,覺得講的人是看不起自己。但實際上,最容易出現的問就是在思想上麵。”
“司馬君實麵聖時,曾經講過一句話。宰相以道佐人主,安用例?苟用例,則胥吏矣!這句話對不對呢?是對的。不要說是宰相了,對於官員我們一般不要求用例。如果用例,就是吏的工作了。事情過去幾十年了,司馬光當宰相的時候,有沒有實現國富民強?國泰民安?有沒有四夷賓服?沒有。那麽問題出在哪裏?我想最大的問題,是司馬光懂道嗎?”
這句話說完,下麵的人被嚇了一跳,不由議論紛紛。
趙構當政,認為宋朝之所以被金軍攻破,新黨改革造成的混亂是很大原因。他推崇元祐黨人,理政用元祐法,提拔人才也喜歡偏元祐舊黨的。王宵獵雖然沒有正麵支持新黨,但看不起元祐黨人。特別是元祐黨人的精神領袖司馬光,多次被當作反麵典型來講。
趙構對王宵獵的印象惡劣,是以兩人對新黨舊黨的不同態度開始的。
王宵獵道:“道是什麽?很多人覺得自己懂,說起來滔滔不絕,有一大套理論。但怎麽用道指導我們的實際工作,就沒有幾個人能說明白了。坦白講,一直到現在,這樣的人我一個也沒有見過。所以講起當官,我總是從道講起。”
“道是什麽?老子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萬物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我們是當官的人,所理解的道當然與老子不同。但原則上,不應該有太大的差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這兩句話,必須格外留意。後世講《道德經》的人,經常要講道是什麽,從天地玄黃到世間百態,無所不包。好像老子講不清楚,他就能講清楚了。怎麽可能呢?人在這個世界上,要學習知識,要先從說我不知道開始。”
“我記得第一次入學,跟蒙學先生學了一天,學會了三個字:一、二、三。下了學,很開心到父親麵前,說我學會一二三了。父親讓我寫給他看。我便在地上劃了幾道杠,說這就是一、二、三字。父親笑了笑道,那四怎麽寫?我想了想,便在地上劃了四道杠,說是四。父親笑笑,點了點頭,什麽也沒說。”
“後來我才知道,四不是那麽寫的。當然,現在知道,四也可以那麽寫,隻是不常用。我們學習很多知識,都是這樣。學了一二三,就覺得自己也會寫四了,甚至覺得能寫五六七八九。小孩子難免是這個樣子,明明學一點知識,就覺得什麽都會了。過了小學,做大人了,就不能這樣。”
很多學問,經常是這樣。一開始學的時候,覺得自己學了很多,這學問什麽都懂了。等到學得深了,才覺得這學問很難,怎麽也學不會。
有一個西方的寓言故事,被人經常引用。說是一個大學問家,畫了一個圓。說初學時,認識的是一個點,覺得什麽都懂。等到學得多了,就成了一個圓,接觸的未知更多。
這個故事被王宵獵記住,不是因為這個道理多麽的深刻,而是很多人錯。很多人講的時候,會說初學的時候知識少,但未知的也少。等到學的知識多了,未知的也多了。怎麽可能呢?學的知識多了,未知的當然少了,還會變多?明明是開始學的時候,未知的雖然多,但是接觸的少。後邊未知少了,但接觸的多了。學了還會未知的更多,那學的是什麽?
這樣簡單一個故事,王宵獵不知道聽多少人講錯。講的時候,講的人還特別自豪,覺得自己見多識廣。如果聽的人中有人也知道這個故事,兩人還會會心一笑。
笑你個頭啊。這個故事講的道理簡單之極,隻能是講給孩子聽的,大人會煩才是正常的。然而世界跟王宵獵理解的差異很大。不但是有大人講,還有很多人講錯。
有的時候,王宵獵會懷疑自己不正常。為什麽自己認為淺顯至極的事情,為什麽有人講,為什麽聽的人還興高彩烈。後來終於明白,大部分人對自己講的東西,從來沒有仔細想過。而聽的人也不在乎對與錯,隻是聽著而已。
所有的人中,隻有王宵獵不認可這領導。那次開會,明顯看得出來,他對工作完全不熟。是靠著自己的個人能力,給人造成一種假象。這種假象可以鎮懾住絕大部分人,但騙不過王宵獵。
官要想做好,有各種各樣的辦法。有人靠本事,有人靠關係,有人靠人脈,有人靠秘書,還有人靠能力。領導的能力不用懷疑,除了王宵獵,所有人都誇,能力自然出眾。
但是,這樣的能力王宵獵不喜歡。為什麽所有的人都誇,王宵獵不想明白。在自己的世界,不應該是這樣的。王宵獵需要的,是不一樣的官員。
王宵獵從來沒有覺得世人皆醉我獨醒,而是一直堅定認為,世上的人沒有什麽特別。記得前世考研究生的時候,王宵獵沒有複習政治。隻是每天買一份《參考消息》,然後閑時上網看一看新聞,最後考了八十稍多一點的分數。
政治沒有特別地複雜,隻要明白了其中的邏輯,什麽事情都可以理出頭緒來。領導就是這樣。對於他來說,不管什麽樣的工作,都可以迅速理出裏麵的頭緒,組織得井井有條。這不是能力嗎?這當然是能力,而且是許多人可望而不可及的能力。
隻是王宵獵的政治裏,不需要這種能力。人或許就是這麽奇怪,我能夠做到的事情,就覺得沒有什麽了不起。特別是對於自己來說,不需要努力可以輕易做到,那更加不行。
理了理思緒,王宵獵道:“此次賭船一案,許多官員心中不滿。有的人害怕,怕將來有一天自己也會這樣被處理。有的人好心,覺得想的比我更加周全,這樣做以後會吃苦頭的。更多的人,則沒有想這麽多,隻是覺得這不是官場上的通常做法,覺得我不會當官。”
說到這裏,王宵獵笑了笑。道:“他們怎麽想,是他們的事。但有一點可以確定,隻要我還管著這一切,官場跟以前必然大不同。能夠適應的,就一起走下。不能適應的,就及早分開。以後做官的人,要主動想清楚,自己能不通適應這種官場。如果不能適應,就及早辭職,不要鬧到最後大家不好看。”
“跟你們說這麽多,是讓你們明白,以後的衙門跟以前不同。或者說,我們正做一件前人沒有做過的、了不起的大事。許多以前的觀念,心須改變。從哪裏改,當然是要先從思想上改。”
“很多人認為,思想問題沒什麽好講的。做官的人,哪個不明白?甚至有些人還很討厭,覺得講的人是看不起自己。但實際上,最容易出現的問就是在思想上麵。”
“司馬君實麵聖時,曾經講過一句話。宰相以道佐人主,安用例?苟用例,則胥吏矣!這句話對不對呢?是對的。不要說是宰相了,對於官員我們一般不要求用例。如果用例,就是吏的工作了。事情過去幾十年了,司馬光當宰相的時候,有沒有實現國富民強?國泰民安?有沒有四夷賓服?沒有。那麽問題出在哪裏?我想最大的問題,是司馬光懂道嗎?”
這句話說完,下麵的人被嚇了一跳,不由議論紛紛。
趙構當政,認為宋朝之所以被金軍攻破,新黨改革造成的混亂是很大原因。他推崇元祐黨人,理政用元祐法,提拔人才也喜歡偏元祐舊黨的。王宵獵雖然沒有正麵支持新黨,但看不起元祐黨人。特別是元祐黨人的精神領袖司馬光,多次被當作反麵典型來講。
趙構對王宵獵的印象惡劣,是以兩人對新黨舊黨的不同態度開始的。
王宵獵道:“道是什麽?很多人覺得自己懂,說起來滔滔不絕,有一大套理論。但怎麽用道指導我們的實際工作,就沒有幾個人能說明白了。坦白講,一直到現在,這樣的人我一個也沒有見過。所以講起當官,我總是從道講起。”
“道是什麽?老子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萬物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我們是當官的人,所理解的道當然與老子不同。但原則上,不應該有太大的差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這兩句話,必須格外留意。後世講《道德經》的人,經常要講道是什麽,從天地玄黃到世間百態,無所不包。好像老子講不清楚,他就能講清楚了。怎麽可能呢?人在這個世界上,要學習知識,要先從說我不知道開始。”
“我記得第一次入學,跟蒙學先生學了一天,學會了三個字:一、二、三。下了學,很開心到父親麵前,說我學會一二三了。父親讓我寫給他看。我便在地上劃了幾道杠,說這就是一、二、三字。父親笑了笑道,那四怎麽寫?我想了想,便在地上劃了四道杠,說是四。父親笑笑,點了點頭,什麽也沒說。”
“後來我才知道,四不是那麽寫的。當然,現在知道,四也可以那麽寫,隻是不常用。我們學習很多知識,都是這樣。學了一二三,就覺得自己也會寫四了,甚至覺得能寫五六七八九。小孩子難免是這個樣子,明明學一點知識,就覺得什麽都會了。過了小學,做大人了,就不能這樣。”
很多學問,經常是這樣。一開始學的時候,覺得自己學了很多,這學問什麽都懂了。等到學得深了,才覺得這學問很難,怎麽也學不會。
有一個西方的寓言故事,被人經常引用。說是一個大學問家,畫了一個圓。說初學時,認識的是一個點,覺得什麽都懂。等到學得多了,就成了一個圓,接觸的未知更多。
這個故事被王宵獵記住,不是因為這個道理多麽的深刻,而是很多人錯。很多人講的時候,會說初學的時候知識少,但未知的也少。等到學的知識多了,未知的也多了。怎麽可能呢?學的知識多了,未知的當然少了,還會變多?明明是開始學的時候,未知的雖然多,但是接觸的少。後邊未知少了,但接觸的多了。學了還會未知的更多,那學的是什麽?
這樣簡單一個故事,王宵獵不知道聽多少人講錯。講的時候,講的人還特別自豪,覺得自己見多識廣。如果聽的人中有人也知道這個故事,兩人還會會心一笑。
笑你個頭啊。這個故事講的道理簡單之極,隻能是講給孩子聽的,大人會煩才是正常的。然而世界跟王宵獵理解的差異很大。不但是有大人講,還有很多人講錯。
有的時候,王宵獵會懷疑自己不正常。為什麽自己認為淺顯至極的事情,為什麽有人講,為什麽聽的人還興高彩烈。後來終於明白,大部分人對自己講的東西,從來沒有仔細想過。而聽的人也不在乎對與錯,隻是聽著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