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一個寬闊的巷子,就看到挨家挨戶的門前都掛著燈籠,有的亮著,有的暗著。見了這副景象,李芳澤還有什麽不清楚的?這裏肯定就是縣裏的紅燈區了!
這個陳婆竟然做了起拉皮條的活,真是可惡!
隻不過她現在對古代的風塵之地的確很感興趣,暫時不能發作!她扭過頭似笑非笑地俯視陳婆,而對方也正偷偷地拿眼睛瞟她。
陳婆嘻嘻笑道:“不瞞小官人說,咱們這的花中魁元鍾桃兒今日出閣,遠近的才子財子都過來觀禮,好不熱鬧!這桃兒年方二八,識文斷字,吟詩作畫樣樣在行,多少才子讀了她一首詞就念念不忘!才且不說,單說那樣貌,就是和兩京裏的姑娘比,也是比不下去的!”
“小官人正年少有為,身邊也沒個花解語,今天若是和鍾桃兒結個緣分,也多個知心人兒!”
李芳澤笑而不語。
陳婆見她不說話,心下尷尬。她知道李芳澤是個有錢又大方的主,好不容易遇上這樣貴人,怎麽著也得想方設法從她身上多撈點。這不,她就和娼行搞起合作來了,就想弄點中介費,成了個幫閑的,但現在看李芳澤什麽態也不表,心裏有點打鼓。
於是又補了一句:“這裏讀書人多,小官人也可交些朋友。”
等走到門口,李芳澤問:“陳婆,姑娘要出閣,隨多少禮錢合適?”
“看小官人說的,今日您是客,哪裏還收您的錢?隻管直著進去就是!”
此時天已經黑了,整個院子裏掛滿了紅燈籠,十分明亮。裏頭有音樂聲飄出,隨著聲音過了穿堂就到了人滿為患的後院。
院子裏擺了七八張圓桌兒,桌上擺放著糕點果品和酒水。每張圍坐著四五個人男人,其中幾張有女人相陪。正前方有個不高不矮的台,空蕩蕩的卻沒有人。
一個風韻成熟的女人手執團扇穿梭在客人之間,或低聲說幾句情話,或高聲嬌媚的笑起來,十分熱鬧。
這女人正是這裏的主人,鍾蘭。因她排行老二,別人常常叫她鍾二姐,她上麵本還有個姐姐,去年已從良嫁人。
鍾二姐見李芳澤進來了,踩著小碎步迎上去,行了個萬福。
她落落大方地瞅著李芳澤,說:“這可是陳媽媽說了千遍萬遍的李公子?”
李芳澤含著微笑作揖:“正是。”
鍾二姐團扇捂嘴,眉眼皆是風情:“奴家今日見了您這樣的玉麵公子,怕是日日都要睡不著覺了!”
陳婆接話問道:“這話怎麽說的?”
“哎呀,奴家見了李公子,一顆心都是自己的了,若不天天見著,豈不是天天要掛念的,那晚上怎麽還睡得著?”
她剛說完,一個年輕小生離桌搖著扇子過來:“二姐,這話小生聽著怎麽這般耳熟?唔,想起來了,當日二姐見了小生,也是這般說的!”
鍾二姐被人拆穿,也不尷尬,反而笑的更加開心:“陳哥兒好不曉事,拆奴家的台,仔細奴家在小妹跟前吹耳風,說你的不是,叫你日後再見不著小妹的麵。♀”
說完毫不認生地拉著李芳澤走到其中一張桌的旁邊,坐著的人都起了身與李芳澤見禮。
鍾二姐向眾人介紹:“這位是北直隸來的李公子,也是讀書人,還請哥兒們幫忙照看些!”
其中一個道:“既是讀書人,便是同道中人,正所謂有朋至遠方來不亦樂乎也哉!”又向李芳澤說:“不才姓何名明德,字懷仁。”
李芳澤也自我介紹:“某姓李名芳澤,字純陽。”
而後一桌的人輪流介紹。
之前那被稱為陳哥兒的名叫陳景,待人都坐下之後,向李芳澤問道:“北直隸天子腳下,人才輩出,李兄風采斐然,想來早已中舉?”
李芳澤搖頭:“沒有。”
“那必然也是秀才了,中舉也是遲早的事。”
李芳澤繼續搖頭:“也不是秀才,不才現在隻是個白身,沒有功名。”
聽她這麽說,桌上的氣氛頓時有點微妙,眾人了然一笑後便不再理會她,聊起其他話題。
李芳澤被人不經意之間輕視了心裏稍有些不爽。古代文人清高,與人相交講究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一聽她連秀才也不是,心裏就覺得她水平不高,不值得相交。這樣想,心裏的芥蒂就少了些。
枯坐無趣,她自然就開始聽同桌上的人聊天。
聊的什麽?無非是你現在讀什麽書,有什麽心得,寫了什麽詩作了什麽詞,然後拿出來念念,再相互吹捧一番,再一通子曰孟子曰程子曰朱子曰……
本來李芳澤想這些人身穿襴衫,至少都是秀才,四書五經肯定是通的,學識是有的,聊起天來應該有些意思。
誰想說出的讀後感都是老生常談,做的詩詞也平淡無彩,偏偏一個個還讚揚的厲害。
哎呀呀,李芳澤聽不下去了,開始走神,想著什麽時候去拜訪王陽明大師,記憶中搜索關於他老人家的資料,如今是正德十二年八月,王先生應該在福建剿匪,剿匪後會來江西贛州,就是不知道是什麽時候。
正想著,樂聲突然換了調,音量也大了起來。眾人也停止了討論,往一處看去。
李芳澤順著方向看過去,鍾二姐扶著一個少女慢騰騰出來。少女一身紅,不過都不是正紅,上麵的交領襖是暗紅色的,底下的馬麵裙是銀紅色的。想必這個少女就是陳婆說的鍾桃兒,今天的主角。
所謂的“出閣”就是開始接客了,即將成為娼女大軍中的一員。
李芳澤有點扛不住,雖然知道古人早熟早婚早當家,真正目睹一個十六歲的少女將隆重地轉變為女人還是十分別扭的。
等鍾桃兒上了台子,李芳澤才看清她的長相,五官精致小巧,的確長的很漂亮,對比了場中過來賀喜的同行們,她還真當得起陳婆說的花中魁元。
明朝江西浙江江蘇北直隸讀書人多,所以這些地方的娼行女子也格外的文氣。玉山縣的瓷器業和造紙業是行中的翹楚,經濟發達,人民富足,讀書人自然也多,所以玉山縣的行院女子寫寫詩作作詞都不在話下。
比如這個鍾桃兒,顯然是個中好手。她一上台就說自己最近寫了一首詩,請諸位評價評價,然後輕聲細語地念了出來。
念到“拋開煩惱即歡愉,世人偏道歡愉少”時,場中響起一片片恭維的聲音,什麽三妹真是才情橫溢什麽才氣過人雲雲……李芳澤也忍不住點頭表讚,這句寫的的確好。
的確有水平呀!
不過李芳澤的行為卻引來可別人的揶揄,何明德言語頗為尖酸:“李兄聖賢書尚未學全,也懂得品詩乎?”
陳景接話道:“懷仁,此言謬矣!”
何明德自然知道陳景有意搭腔,便笑著問:“怎麽說?”
陳景答:“小試裏有試貼詩,李兄雖不是生員,詩總還是會做會品的,隻是差了一些罷了。”
何明德道:“對對對,倒是我的不是了!”
陳景說的小試是指童生試,考過了就是生員,也就是秀才,而試貼詩是考試中的一部分。
話說當事人李芳澤,聽了這段雙簧,心中的怒氣真不是隻有一點點,這群酸儒,滿口聖賢言語,做事說話可沒有一點君子風度,怎麽尖酸怎麽來,倒像是市井潑婦?
她站起身,表麵上維持著謙虛的笑容,問道:“敢問何兄貴庚?”
何明德問言,臉色一變,李芳澤這麽一問他們就知道她是要拿年齡說事了。何明德今年三十四,鄉試考了六次至今沒過,且他孫子都有了,但還沒中舉,雖然這個年紀還沒中舉算不得什麽事,四五十歲不中舉的如過江之鯽,但真上綱上線說起來還是有點都麵子的。
但既然別人問了,何明德又不好不答,於是隻得冷著臉照實說了。
這麽好反擊的機會,李芳澤自然會好好利用:“某不才,三歲啟蒙,讀書二十三載,”接著又真真假假地編了一段謊話:“經史子集皆有所略,本欲參考報效國家,然家父卻說某雖滿口聖賢,然所行之事尚不及,既知行不合一也,若是憑著才學中了進士點了翰林,也隻是虛有其名而已,遂囑咐某,雖知聖賢言而不行聖賢事,不準科考。昨夜家父托夢,明年二月,科舉可行矣,若行必接連三中也!某想,待某進士及第之時,正三十而立,比二位要年輕許多,某心甚慰。”
此話一出,周圍為之一靜。
這話太狠了!幾乎得罪了在場的所有還沒中舉讀書人……
她一來解釋自己現在還沒功名,不是因為沒才,是自己老爹因為她行為不達聖賢標準,所以不讓;又說老爹現在托夢準了考試,那間接說明她言行都符合聖賢的要求了!這還不止,這一考,還能連續三中,這不是暗貶那些沒能連中的學子們才學不及她麽?
陳景稍好點,畢竟他還年輕,而何明德盯著李芳澤雙眼冷得幾乎要結冰了,狠狠道:“好的很!我等且看明年李高才榜上有名哩!”
而李芳澤,說了這堆話後的確很爽,但是後知後覺自己牛皮吹大了!雖然她的確想參加科舉看看新鮮的,但考不考得過並不在意,現在好了,必須得考過了,不然豈不是要成為大笑話了?她自忖因為祖父老爸的原因從小習詩書,大學研究生讀的又是史學專業,才學是有一點的,但和古人比起來還是自信不足啊……可是包票已打……
現場氣氛有點詭異,鍾二姐立刻上前做和事老。
這時,一個獨坐的人朝李芳澤喊道:“李兄弟,若是不嫌棄,與某同桌如何?”
現場大多數人都和李芳澤“反目成仇”了,有人願意替她解圍,敢與她同伍,她自然是求之不得的,於是離開座位過去了。
李芳澤見這人身穿綠色圓領深衣,留了一把好胡須,長及胸前,非常英武,要是麵色再紅一點,就和關公沒兩樣了。
“閣下必定十分仰慕關雲長。”
對方模著長須點頭:“某是武夫,李兄弟莫嫌我不通文墨。”
李芳澤雙手抱拳:“某是文人,閣下莫嫌我身無武功。
“哈哈哈!某叫周葛,本是廣信千戶所下的一個百戶,因得罪了上司,迴來在家做些小本生意。”
兩人交談,十分融洽。在場的讀書人本瞧不上軍漢,李芳澤卻和軍漢打得火熱,連帶著也被看輕了。
當年明英宗土木堡戰敗,五十萬大軍全覆沒,開國名將的後裔大多死於此戰,導致武將貴族直接落沒,自此文武不和,且文官集團迅速崛起,直壓武官之上,對武人十分輕視。
李芳澤不管這些酸儒的看法,在她看來,和周葛這樣的人相處更加自在。
不過周葛倒讓她大吃了已經。她本以為周葛也隻是為尋歡作樂而來,沒想到是為了自己的兒子。他獨子周匯成今年十四,正是少年維特之煩惱的青春年紀,自從見了鍾桃兒之後茶飯不思得了相思病,現在臥病在床,說什麽這輩子要是不和鍾桃兒過一晚,寧願去死!結果被他爹打了一頓,被打的結果不是醒悟了,而是更加別扭,天天嚷著要去死!
周葛雖然對這個兒子不滿,但到底是新骨肉,總不能真正看著他去死吧?所以今天來這裏,是打算把鍾桃兒弄迴家給自己兒子的,雖然親爹上陣來到這麽個地方實在不像樣,不過人命關天,也沒辦法了不是?
聊了這麽一會,周葛一直在長籲短歎,說什麽都說老子英雄兒好漢,怎麽他就養出了這麽個不成器的東西。
李芳澤對這麽個事情表示愛莫能助,這個情況太特殊了,一個十四歲的少年一定要和一個十六歲的少女睡一晚,不然就去死,她聽著都打冷戰!
突然場中靜了下來,原來是到了競價比才的時候了。鍾桃兒是走文藝路線的,所以看中才,所以現場的大多數人是讀書人。能吟詩作詞又有幾個閑錢的,才是最佳人選。
鍾桃兒定了詞牌和韻腳後現場陷入了安靜之中,都在思考呢。
李芳澤問周葛:“周兄帶了多少錢?”
周葛沉吟道:“六十兩,怕是不夠。今天又還得做什麽詞,情況不妙啊!”
李芳澤笑道:“小弟不才,能作詞,閑錢也帶了幾十兩。我與周兄有緣,今晚咱倆合作,就把這個小姑娘帶迴去與匯成小侄見一麵,也好讓他快點好起來。”
周葛大喜,模著胡須說道:“這樣事必成矣!哥哥便也不與你客氣,等那小畜生好了之後一定記得你這個叔叔的大恩!”
現場倒有些急才的,比如先前的陳景和何明德,讀書這麽多年了,詩詞也寫了不少,這種題材做起來還不是信手拈來?
隻是內容在李芳澤看來實在沒什麽出彩,很一般。
唐宋朝之後,似乎把所有的才就用盡了,明朝除了一個唐伯虎有詩才之外,其他的和唐宋名家相比那可真是螢火之光與日月爭輝呀,繼明之後的清朝,也隻有一個納蘭性德。至於近代現代,那更不用說了,又至於李芳澤自己,那也不用說了。雖然唐詩宋詞背了不少,寫幾首詩詞也不難,但也隻偏偏外行罷了,比現場的讀書人寫的好不到哪裏去。
雖然如此,但李芳澤會討巧。
就算內容注定不會給人眼前一亮的感覺,但至少要看那個鍾桃兒喜歡,那就得寫到她的心坎裏去。那麽……青樓姑娘的心思是什麽?
正想著,何明德就來找茬了。
(
這個陳婆竟然做了起拉皮條的活,真是可惡!
隻不過她現在對古代的風塵之地的確很感興趣,暫時不能發作!她扭過頭似笑非笑地俯視陳婆,而對方也正偷偷地拿眼睛瞟她。
陳婆嘻嘻笑道:“不瞞小官人說,咱們這的花中魁元鍾桃兒今日出閣,遠近的才子財子都過來觀禮,好不熱鬧!這桃兒年方二八,識文斷字,吟詩作畫樣樣在行,多少才子讀了她一首詞就念念不忘!才且不說,單說那樣貌,就是和兩京裏的姑娘比,也是比不下去的!”
“小官人正年少有為,身邊也沒個花解語,今天若是和鍾桃兒結個緣分,也多個知心人兒!”
李芳澤笑而不語。
陳婆見她不說話,心下尷尬。她知道李芳澤是個有錢又大方的主,好不容易遇上這樣貴人,怎麽著也得想方設法從她身上多撈點。這不,她就和娼行搞起合作來了,就想弄點中介費,成了個幫閑的,但現在看李芳澤什麽態也不表,心裏有點打鼓。
於是又補了一句:“這裏讀書人多,小官人也可交些朋友。”
等走到門口,李芳澤問:“陳婆,姑娘要出閣,隨多少禮錢合適?”
“看小官人說的,今日您是客,哪裏還收您的錢?隻管直著進去就是!”
此時天已經黑了,整個院子裏掛滿了紅燈籠,十分明亮。裏頭有音樂聲飄出,隨著聲音過了穿堂就到了人滿為患的後院。
院子裏擺了七八張圓桌兒,桌上擺放著糕點果品和酒水。每張圍坐著四五個人男人,其中幾張有女人相陪。正前方有個不高不矮的台,空蕩蕩的卻沒有人。
一個風韻成熟的女人手執團扇穿梭在客人之間,或低聲說幾句情話,或高聲嬌媚的笑起來,十分熱鬧。
這女人正是這裏的主人,鍾蘭。因她排行老二,別人常常叫她鍾二姐,她上麵本還有個姐姐,去年已從良嫁人。
鍾二姐見李芳澤進來了,踩著小碎步迎上去,行了個萬福。
她落落大方地瞅著李芳澤,說:“這可是陳媽媽說了千遍萬遍的李公子?”
李芳澤含著微笑作揖:“正是。”
鍾二姐團扇捂嘴,眉眼皆是風情:“奴家今日見了您這樣的玉麵公子,怕是日日都要睡不著覺了!”
陳婆接話問道:“這話怎麽說的?”
“哎呀,奴家見了李公子,一顆心都是自己的了,若不天天見著,豈不是天天要掛念的,那晚上怎麽還睡得著?”
她剛說完,一個年輕小生離桌搖著扇子過來:“二姐,這話小生聽著怎麽這般耳熟?唔,想起來了,當日二姐見了小生,也是這般說的!”
鍾二姐被人拆穿,也不尷尬,反而笑的更加開心:“陳哥兒好不曉事,拆奴家的台,仔細奴家在小妹跟前吹耳風,說你的不是,叫你日後再見不著小妹的麵。♀”
說完毫不認生地拉著李芳澤走到其中一張桌的旁邊,坐著的人都起了身與李芳澤見禮。
鍾二姐向眾人介紹:“這位是北直隸來的李公子,也是讀書人,還請哥兒們幫忙照看些!”
其中一個道:“既是讀書人,便是同道中人,正所謂有朋至遠方來不亦樂乎也哉!”又向李芳澤說:“不才姓何名明德,字懷仁。”
李芳澤也自我介紹:“某姓李名芳澤,字純陽。”
而後一桌的人輪流介紹。
之前那被稱為陳哥兒的名叫陳景,待人都坐下之後,向李芳澤問道:“北直隸天子腳下,人才輩出,李兄風采斐然,想來早已中舉?”
李芳澤搖頭:“沒有。”
“那必然也是秀才了,中舉也是遲早的事。”
李芳澤繼續搖頭:“也不是秀才,不才現在隻是個白身,沒有功名。”
聽她這麽說,桌上的氣氛頓時有點微妙,眾人了然一笑後便不再理會她,聊起其他話題。
李芳澤被人不經意之間輕視了心裏稍有些不爽。古代文人清高,與人相交講究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一聽她連秀才也不是,心裏就覺得她水平不高,不值得相交。這樣想,心裏的芥蒂就少了些。
枯坐無趣,她自然就開始聽同桌上的人聊天。
聊的什麽?無非是你現在讀什麽書,有什麽心得,寫了什麽詩作了什麽詞,然後拿出來念念,再相互吹捧一番,再一通子曰孟子曰程子曰朱子曰……
本來李芳澤想這些人身穿襴衫,至少都是秀才,四書五經肯定是通的,學識是有的,聊起天來應該有些意思。
誰想說出的讀後感都是老生常談,做的詩詞也平淡無彩,偏偏一個個還讚揚的厲害。
哎呀呀,李芳澤聽不下去了,開始走神,想著什麽時候去拜訪王陽明大師,記憶中搜索關於他老人家的資料,如今是正德十二年八月,王先生應該在福建剿匪,剿匪後會來江西贛州,就是不知道是什麽時候。
正想著,樂聲突然換了調,音量也大了起來。眾人也停止了討論,往一處看去。
李芳澤順著方向看過去,鍾二姐扶著一個少女慢騰騰出來。少女一身紅,不過都不是正紅,上麵的交領襖是暗紅色的,底下的馬麵裙是銀紅色的。想必這個少女就是陳婆說的鍾桃兒,今天的主角。
所謂的“出閣”就是開始接客了,即將成為娼女大軍中的一員。
李芳澤有點扛不住,雖然知道古人早熟早婚早當家,真正目睹一個十六歲的少女將隆重地轉變為女人還是十分別扭的。
等鍾桃兒上了台子,李芳澤才看清她的長相,五官精致小巧,的確長的很漂亮,對比了場中過來賀喜的同行們,她還真當得起陳婆說的花中魁元。
明朝江西浙江江蘇北直隸讀書人多,所以這些地方的娼行女子也格外的文氣。玉山縣的瓷器業和造紙業是行中的翹楚,經濟發達,人民富足,讀書人自然也多,所以玉山縣的行院女子寫寫詩作作詞都不在話下。
比如這個鍾桃兒,顯然是個中好手。她一上台就說自己最近寫了一首詩,請諸位評價評價,然後輕聲細語地念了出來。
念到“拋開煩惱即歡愉,世人偏道歡愉少”時,場中響起一片片恭維的聲音,什麽三妹真是才情橫溢什麽才氣過人雲雲……李芳澤也忍不住點頭表讚,這句寫的的確好。
的確有水平呀!
不過李芳澤的行為卻引來可別人的揶揄,何明德言語頗為尖酸:“李兄聖賢書尚未學全,也懂得品詩乎?”
陳景接話道:“懷仁,此言謬矣!”
何明德自然知道陳景有意搭腔,便笑著問:“怎麽說?”
陳景答:“小試裏有試貼詩,李兄雖不是生員,詩總還是會做會品的,隻是差了一些罷了。”
何明德道:“對對對,倒是我的不是了!”
陳景說的小試是指童生試,考過了就是生員,也就是秀才,而試貼詩是考試中的一部分。
話說當事人李芳澤,聽了這段雙簧,心中的怒氣真不是隻有一點點,這群酸儒,滿口聖賢言語,做事說話可沒有一點君子風度,怎麽尖酸怎麽來,倒像是市井潑婦?
她站起身,表麵上維持著謙虛的笑容,問道:“敢問何兄貴庚?”
何明德問言,臉色一變,李芳澤這麽一問他們就知道她是要拿年齡說事了。何明德今年三十四,鄉試考了六次至今沒過,且他孫子都有了,但還沒中舉,雖然這個年紀還沒中舉算不得什麽事,四五十歲不中舉的如過江之鯽,但真上綱上線說起來還是有點都麵子的。
但既然別人問了,何明德又不好不答,於是隻得冷著臉照實說了。
這麽好反擊的機會,李芳澤自然會好好利用:“某不才,三歲啟蒙,讀書二十三載,”接著又真真假假地編了一段謊話:“經史子集皆有所略,本欲參考報效國家,然家父卻說某雖滿口聖賢,然所行之事尚不及,既知行不合一也,若是憑著才學中了進士點了翰林,也隻是虛有其名而已,遂囑咐某,雖知聖賢言而不行聖賢事,不準科考。昨夜家父托夢,明年二月,科舉可行矣,若行必接連三中也!某想,待某進士及第之時,正三十而立,比二位要年輕許多,某心甚慰。”
此話一出,周圍為之一靜。
這話太狠了!幾乎得罪了在場的所有還沒中舉讀書人……
她一來解釋自己現在還沒功名,不是因為沒才,是自己老爹因為她行為不達聖賢標準,所以不讓;又說老爹現在托夢準了考試,那間接說明她言行都符合聖賢的要求了!這還不止,這一考,還能連續三中,這不是暗貶那些沒能連中的學子們才學不及她麽?
陳景稍好點,畢竟他還年輕,而何明德盯著李芳澤雙眼冷得幾乎要結冰了,狠狠道:“好的很!我等且看明年李高才榜上有名哩!”
而李芳澤,說了這堆話後的確很爽,但是後知後覺自己牛皮吹大了!雖然她的確想參加科舉看看新鮮的,但考不考得過並不在意,現在好了,必須得考過了,不然豈不是要成為大笑話了?她自忖因為祖父老爸的原因從小習詩書,大學研究生讀的又是史學專業,才學是有一點的,但和古人比起來還是自信不足啊……可是包票已打……
現場氣氛有點詭異,鍾二姐立刻上前做和事老。
這時,一個獨坐的人朝李芳澤喊道:“李兄弟,若是不嫌棄,與某同桌如何?”
現場大多數人都和李芳澤“反目成仇”了,有人願意替她解圍,敢與她同伍,她自然是求之不得的,於是離開座位過去了。
李芳澤見這人身穿綠色圓領深衣,留了一把好胡須,長及胸前,非常英武,要是麵色再紅一點,就和關公沒兩樣了。
“閣下必定十分仰慕關雲長。”
對方模著長須點頭:“某是武夫,李兄弟莫嫌我不通文墨。”
李芳澤雙手抱拳:“某是文人,閣下莫嫌我身無武功。
“哈哈哈!某叫周葛,本是廣信千戶所下的一個百戶,因得罪了上司,迴來在家做些小本生意。”
兩人交談,十分融洽。在場的讀書人本瞧不上軍漢,李芳澤卻和軍漢打得火熱,連帶著也被看輕了。
當年明英宗土木堡戰敗,五十萬大軍全覆沒,開國名將的後裔大多死於此戰,導致武將貴族直接落沒,自此文武不和,且文官集團迅速崛起,直壓武官之上,對武人十分輕視。
李芳澤不管這些酸儒的看法,在她看來,和周葛這樣的人相處更加自在。
不過周葛倒讓她大吃了已經。她本以為周葛也隻是為尋歡作樂而來,沒想到是為了自己的兒子。他獨子周匯成今年十四,正是少年維特之煩惱的青春年紀,自從見了鍾桃兒之後茶飯不思得了相思病,現在臥病在床,說什麽這輩子要是不和鍾桃兒過一晚,寧願去死!結果被他爹打了一頓,被打的結果不是醒悟了,而是更加別扭,天天嚷著要去死!
周葛雖然對這個兒子不滿,但到底是新骨肉,總不能真正看著他去死吧?所以今天來這裏,是打算把鍾桃兒弄迴家給自己兒子的,雖然親爹上陣來到這麽個地方實在不像樣,不過人命關天,也沒辦法了不是?
聊了這麽一會,周葛一直在長籲短歎,說什麽都說老子英雄兒好漢,怎麽他就養出了這麽個不成器的東西。
李芳澤對這麽個事情表示愛莫能助,這個情況太特殊了,一個十四歲的少年一定要和一個十六歲的少女睡一晚,不然就去死,她聽著都打冷戰!
突然場中靜了下來,原來是到了競價比才的時候了。鍾桃兒是走文藝路線的,所以看中才,所以現場的大多數人是讀書人。能吟詩作詞又有幾個閑錢的,才是最佳人選。
鍾桃兒定了詞牌和韻腳後現場陷入了安靜之中,都在思考呢。
李芳澤問周葛:“周兄帶了多少錢?”
周葛沉吟道:“六十兩,怕是不夠。今天又還得做什麽詞,情況不妙啊!”
李芳澤笑道:“小弟不才,能作詞,閑錢也帶了幾十兩。我與周兄有緣,今晚咱倆合作,就把這個小姑娘帶迴去與匯成小侄見一麵,也好讓他快點好起來。”
周葛大喜,模著胡須說道:“這樣事必成矣!哥哥便也不與你客氣,等那小畜生好了之後一定記得你這個叔叔的大恩!”
現場倒有些急才的,比如先前的陳景和何明德,讀書這麽多年了,詩詞也寫了不少,這種題材做起來還不是信手拈來?
隻是內容在李芳澤看來實在沒什麽出彩,很一般。
唐宋朝之後,似乎把所有的才就用盡了,明朝除了一個唐伯虎有詩才之外,其他的和唐宋名家相比那可真是螢火之光與日月爭輝呀,繼明之後的清朝,也隻有一個納蘭性德。至於近代現代,那更不用說了,又至於李芳澤自己,那也不用說了。雖然唐詩宋詞背了不少,寫幾首詩詞也不難,但也隻偏偏外行罷了,比現場的讀書人寫的好不到哪裏去。
雖然如此,但李芳澤會討巧。
就算內容注定不會給人眼前一亮的感覺,但至少要看那個鍾桃兒喜歡,那就得寫到她的心坎裏去。那麽……青樓姑娘的心思是什麽?
正想著,何明德就來找茬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