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本該是第二場考試張榜之日,但卻換成了關於武縣尉及其侄子武世美因公殉職的訃告。
告示上說,武縣尉因送馬娘子母女去往長安麵聖,在路上遭遇一夥響馬剪徑,武世美得知此事率人趕往營救。
武縣尉和武世美英勇無畏,殺敵二十有五,身負七十多刀,最終兩人因傷勢過重,不治身亡,而響馬也被肅清。
告示一出,滿城嘩然。
隨即出現了讓人哭笑不得的一幕,滿城百姓家家戶戶競相放起了爆竹。
第二日紅榜貼出,第一名赫然是王勃,人們奔走相告,消息傳迴王家,王母樂得都快合不攏嘴了。
問王勃人呢?左右都不知道,最後月奴告狀,才得知王勃竟然跑去怡紅坊了,這還得了?王母當即大怒,下令命月奴連人帶驢逮迴來。
賈青雲等人在得知消息後,假借慶祝,實則**,邀請王勃前來,說是舉辦一場文人間的聚會。王勃騎著馬虎帶著驢子優哉遊哉地朝怡紅坊走來。
還大老遠的,那些得到消息而在門口翹首以盼的姑娘們就已經看見了王勃,發出尖叫,叫喊著他的名字,有叫四郎的,有叫愛郎的,甚至還有叫甜心的,總之怎麽膩人怎麽叫,直聽得那些路人慎得慌。
一身白衣的王勃悠然下驢,看了一眼那些堵在門口癡癡地朝他望過來的娘子們,從袖子中掏出一把折扇,把個畫梅折扇一開,附上淡然的一笑,那些娘子登時花癡地做出一副要暈的樣子。
折扇是十世紀從日本傳入中國的,所以唐代還沒有折扇。
這把折扇是王勃自製的,雪白的紙裱扇麵上畫著一枝紅梅,扇骨精致。這樣的文雅之物,配上王勃一身的白衣和淡然、俊美的笑容,頓時把他襯托得文質彬彬、飄飄欲仙,不似人間儀表。
王勃之所以產生了製作一把這樣的折扇的想法,是因為每到驅趕蚊蟲或者逢上炎熱天氣的時候,沒有合適的扇子使用。若使用團扇,那是女人的專利;若使用蒲扇或者芭蕉扇,那是販夫走卒的專利,文人使用甚為不雅、有辱斯文。
當這個想法產生後,王勃就想著如果把這東西推廣一下,讓全天下的文人都喜歡上它,使用它,那豈不是蘊藏著一個巨大的商機?
他把折扇製作出來以後,一直沒找好一個合適的場合使用。趁著今天文人雅士於怡紅坊聚會這個機會,他便親自出馬,為折扇代言。
果然效果非常之好,沒看見那些被這群花癡瘋了一般的娘子們擠到一邊的梁文廣等一批文人眼睛都亮了嗎?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童子試第一場帖經試,四郎就能寫出這種便是放在會試上也能舀下狀元的好文章,現今第二場雜文試,聽說他再次奪得第一,不知又寫出了什麽好詩?某真是很期待啊。”
“三郎,想當初四郎才六歲之時,便能作出‘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此等就是聖人聽了也讚不絕口的好詩,三年過後,想必他的才華更勝從前。”一個牽著馬的十五六歲的侍從對身旁的一個弱冠青年說道。
隻見他口中的郎君,相貌俊秀,與王勃倒有四五分神似,頭戴襆頭,身穿華青色深衣,舉手投足之間帶著一股書生意氣,瀟灑非常。
三郎點了點,臉上帶著一抹笑意,還有幾許興奮,畢竟三四年沒有迴家了,甚想家中母親、兄弟。
“咦,這些人怎麽都朝前麵跑去了?發生了什麽事?走,楊二,我們也去看看。”三郎微微訝異地道。楊二無奈,三郎總是喜歡看熱鬧,一聽說有熱鬧,什麽都不顧了。
兩人一馬跟著人群來到怡紅坊所在的街上。隻見怡紅坊前麵的街道上擠滿了人,有販夫走卒,有穿著深衣的讀書人,有戴著帷帽的年輕女子,也有拋頭露麵的花癡一般尖叫的妓女,場麵好不熱鬧。
在這些人中,一個騎驢的白衣少年從毛驢背上下來,手扇一把造型奇特的扇子,臉上帶著淡淡的笑容,搖扇間衣袂翩躚,有出塵之礀,真個翩翩美少年、謫世佳公子。
“三郎,此人與你長得頗有幾分相似哎。”楊二詫異地道。
三郎點了點,問身旁的一人道:“敢問這郎君是何許人也?”
那人頗有些詫異,像看怪物一樣看了他一眼道:“你不知道?此人正是王家四郎王勃王神童。”
“他就是王勃?”楊二吃驚地道。然後怪異地看向三郎,三郎也一副活見鬼的樣子,心想,四郎不才九歲嗎?怎得長這麽大了?
“阿伯,你沒騙某吧?王勃不是才九歲嗎?這郎君看起來差不多有十五歲,分明是個少年。”楊二詫異地問道。
那人頓時不悅了,板著臉道:“某說你這人,某騙你有什麽好處?你也不打聽打聽,誰不知道此人就是王勃?就你們這些外地人認不得人罷了,哼。”說完,氣唿唿迴過頭,再不理他們了。
三郎尷尬地笑了笑,再看王勃,眼中露出一股溫情。
在姑娘們的簇擁下,王勃飄然走進了怡紅坊,旁邊的老鴇已經高興得合不攏嘴了。
借著王勃的名聲,怡紅坊今日聚集了許多文人雅士,其中有此次考試過關的書生,有慕名前來的童生、秀才,比之前一次陣容強大了不少,可謂高朋滿座了。
但在滿座高朋中,最最引人注目,有如鶴立雞群的當屬近幾年崛起的武後欽點神童王勃了;此刻他穿著一身白色袍衫,手搖一把畫梅折扇,看起來更加得耀眼。
他談笑風生的樣子,如沐春風的態度,博得眾人暗自喝彩。
三郎站在人群中望著的表現,暗讚不已。
文會既然是以文會友,那自然少不了舞文弄墨、吟詩作對一番。而這文會正式開始,則需要有一地位最高、才華橫溢之人起一個頭。
而王勃憑著這幾年積累起來的名氣和威望,自然是當之無愧的首選。
眾文人熱情邀請,王勃推辭不了,正待上場,哪料一道不和諧的聲音忽然在場中響了起來。
“且慢,王勃何德何能,敢起這個頭?”人群中一人喝道。
“你是何人?敢如此無禮?”賈升官起身怒喝道。
那人撥開人群,帶著身後的一幫人走上前來,冷笑道:“某乃程遂英,這兩位是某同窗好友,他叫錢成,他叫孫鑫,我等俱是絳縣秀才,一路遊山玩水,恰好路過貴地,聞聽這裏有一場盛會,便前來會一會龍門各大才子,哪想會是這番模樣,龍門無人嗎,竟讓一乳臭小兒起頭開文?”
三郎眉頭皺了起來。
“啊,原來是他們。”
“他們是誰?”
“絳縣三秀才,在絳縣頗有才名。”
“哼,絳縣三秀才?好狂妄的口氣,他們頗有才名不過是在絳縣,王郎君可是武後欽點神童,在天下士林中也頗有名氣,他們如何能比?”
“沒錯,某看,他們不過是想踏著王神童的肩膀,借以抬高自己的名氣罷了。”
眾人議論紛紛,有叫罵的,有冷笑的,有皺眉頭的,但無一例外,不管是商賈走卒,還是童聲秀才,隻要出身龍門,都向著王勃,對這三人沒有一絲好感。
王勃壓下眾人的喧嘩,臉上帶著淡然的笑容,對為首的程遂英拱手道:“既然是遠道而來的客人,那這起頭之人便讓與三位又有不可?”
“四郎,這不好吧?”梁文才等人勸道。
王勃擺了擺手,打斷他們的話道:“今日既是以文會友,誰先誰後又有什麽好比較?隻要我等能從中學到知識就好;況且達者為先,這三位秀才比勃年長,又才名遠播,理應先請。孔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絳縣和龍門俱是才子之鄉,亦有可取之處,今日能相互學習,有何不好?”
三郎聞言,眼中露出讚許的光彩。這才是文人該有氣度。
王勃說得頭頭是道,眾文人不禁為之心折,皆頻頻點頭,不再與他們計較。
“哼,算你識相,那既然諸位都同意,那在下不才,便由某起這個頭,以拋磚引玉了。”程遂英乜了王勃一眼,掃視眾人,拱手道。情狀極為囂張,看得眾人頻頻皺眉。
“好筆好硯好紙呈上來!”程遂英甩袖唿道。
兩娘子被眾女推出來,麵帶不愉之色,展開硬黃紙,一人持兩角,繃開,等著程遂英下筆。
程遂英走上前來,張開雙臂,似在等人給他卷袖,眾人見狀,暗罵:好大的排場。但等了半天都不見一個女子願意上前伺候他,倒是老鴇怕客人尷尬,拖著一身肥肉,親自來給他卷袖,眾人見狀,哄堂大笑起來。
程遂英惱羞成怒,甩開老鴇的手,紅著臉舀起筆,蘸了墨,在紙上書寫開來。
隻見他筆走龍蛇,片刻間,一首詩便躍然紙上。
眾人望去,隻見詩曰:
昔聞桃花穀,今登兔子堆。
桃花三兩躲,賞客百千陪。
滿穀拈紅瘦,群芳采霞肥。
歸時興未盡,梅謝再浮杯。
——程遂英《遊蜀州桃花穀》
告示上說,武縣尉因送馬娘子母女去往長安麵聖,在路上遭遇一夥響馬剪徑,武世美得知此事率人趕往營救。
武縣尉和武世美英勇無畏,殺敵二十有五,身負七十多刀,最終兩人因傷勢過重,不治身亡,而響馬也被肅清。
告示一出,滿城嘩然。
隨即出現了讓人哭笑不得的一幕,滿城百姓家家戶戶競相放起了爆竹。
第二日紅榜貼出,第一名赫然是王勃,人們奔走相告,消息傳迴王家,王母樂得都快合不攏嘴了。
問王勃人呢?左右都不知道,最後月奴告狀,才得知王勃竟然跑去怡紅坊了,這還得了?王母當即大怒,下令命月奴連人帶驢逮迴來。
賈青雲等人在得知消息後,假借慶祝,實則**,邀請王勃前來,說是舉辦一場文人間的聚會。王勃騎著馬虎帶著驢子優哉遊哉地朝怡紅坊走來。
還大老遠的,那些得到消息而在門口翹首以盼的姑娘們就已經看見了王勃,發出尖叫,叫喊著他的名字,有叫四郎的,有叫愛郎的,甚至還有叫甜心的,總之怎麽膩人怎麽叫,直聽得那些路人慎得慌。
一身白衣的王勃悠然下驢,看了一眼那些堵在門口癡癡地朝他望過來的娘子們,從袖子中掏出一把折扇,把個畫梅折扇一開,附上淡然的一笑,那些娘子登時花癡地做出一副要暈的樣子。
折扇是十世紀從日本傳入中國的,所以唐代還沒有折扇。
這把折扇是王勃自製的,雪白的紙裱扇麵上畫著一枝紅梅,扇骨精致。這樣的文雅之物,配上王勃一身的白衣和淡然、俊美的笑容,頓時把他襯托得文質彬彬、飄飄欲仙,不似人間儀表。
王勃之所以產生了製作一把這樣的折扇的想法,是因為每到驅趕蚊蟲或者逢上炎熱天氣的時候,沒有合適的扇子使用。若使用團扇,那是女人的專利;若使用蒲扇或者芭蕉扇,那是販夫走卒的專利,文人使用甚為不雅、有辱斯文。
當這個想法產生後,王勃就想著如果把這東西推廣一下,讓全天下的文人都喜歡上它,使用它,那豈不是蘊藏著一個巨大的商機?
他把折扇製作出來以後,一直沒找好一個合適的場合使用。趁著今天文人雅士於怡紅坊聚會這個機會,他便親自出馬,為折扇代言。
果然效果非常之好,沒看見那些被這群花癡瘋了一般的娘子們擠到一邊的梁文廣等一批文人眼睛都亮了嗎?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童子試第一場帖經試,四郎就能寫出這種便是放在會試上也能舀下狀元的好文章,現今第二場雜文試,聽說他再次奪得第一,不知又寫出了什麽好詩?某真是很期待啊。”
“三郎,想當初四郎才六歲之時,便能作出‘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此等就是聖人聽了也讚不絕口的好詩,三年過後,想必他的才華更勝從前。”一個牽著馬的十五六歲的侍從對身旁的一個弱冠青年說道。
隻見他口中的郎君,相貌俊秀,與王勃倒有四五分神似,頭戴襆頭,身穿華青色深衣,舉手投足之間帶著一股書生意氣,瀟灑非常。
三郎點了點,臉上帶著一抹笑意,還有幾許興奮,畢竟三四年沒有迴家了,甚想家中母親、兄弟。
“咦,這些人怎麽都朝前麵跑去了?發生了什麽事?走,楊二,我們也去看看。”三郎微微訝異地道。楊二無奈,三郎總是喜歡看熱鬧,一聽說有熱鬧,什麽都不顧了。
兩人一馬跟著人群來到怡紅坊所在的街上。隻見怡紅坊前麵的街道上擠滿了人,有販夫走卒,有穿著深衣的讀書人,有戴著帷帽的年輕女子,也有拋頭露麵的花癡一般尖叫的妓女,場麵好不熱鬧。
在這些人中,一個騎驢的白衣少年從毛驢背上下來,手扇一把造型奇特的扇子,臉上帶著淡淡的笑容,搖扇間衣袂翩躚,有出塵之礀,真個翩翩美少年、謫世佳公子。
“三郎,此人與你長得頗有幾分相似哎。”楊二詫異地道。
三郎點了點,問身旁的一人道:“敢問這郎君是何許人也?”
那人頗有些詫異,像看怪物一樣看了他一眼道:“你不知道?此人正是王家四郎王勃王神童。”
“他就是王勃?”楊二吃驚地道。然後怪異地看向三郎,三郎也一副活見鬼的樣子,心想,四郎不才九歲嗎?怎得長這麽大了?
“阿伯,你沒騙某吧?王勃不是才九歲嗎?這郎君看起來差不多有十五歲,分明是個少年。”楊二詫異地問道。
那人頓時不悅了,板著臉道:“某說你這人,某騙你有什麽好處?你也不打聽打聽,誰不知道此人就是王勃?就你們這些外地人認不得人罷了,哼。”說完,氣唿唿迴過頭,再不理他們了。
三郎尷尬地笑了笑,再看王勃,眼中露出一股溫情。
在姑娘們的簇擁下,王勃飄然走進了怡紅坊,旁邊的老鴇已經高興得合不攏嘴了。
借著王勃的名聲,怡紅坊今日聚集了許多文人雅士,其中有此次考試過關的書生,有慕名前來的童生、秀才,比之前一次陣容強大了不少,可謂高朋滿座了。
但在滿座高朋中,最最引人注目,有如鶴立雞群的當屬近幾年崛起的武後欽點神童王勃了;此刻他穿著一身白色袍衫,手搖一把畫梅折扇,看起來更加得耀眼。
他談笑風生的樣子,如沐春風的態度,博得眾人暗自喝彩。
三郎站在人群中望著的表現,暗讚不已。
文會既然是以文會友,那自然少不了舞文弄墨、吟詩作對一番。而這文會正式開始,則需要有一地位最高、才華橫溢之人起一個頭。
而王勃憑著這幾年積累起來的名氣和威望,自然是當之無愧的首選。
眾文人熱情邀請,王勃推辭不了,正待上場,哪料一道不和諧的聲音忽然在場中響了起來。
“且慢,王勃何德何能,敢起這個頭?”人群中一人喝道。
“你是何人?敢如此無禮?”賈升官起身怒喝道。
那人撥開人群,帶著身後的一幫人走上前來,冷笑道:“某乃程遂英,這兩位是某同窗好友,他叫錢成,他叫孫鑫,我等俱是絳縣秀才,一路遊山玩水,恰好路過貴地,聞聽這裏有一場盛會,便前來會一會龍門各大才子,哪想會是這番模樣,龍門無人嗎,竟讓一乳臭小兒起頭開文?”
三郎眉頭皺了起來。
“啊,原來是他們。”
“他們是誰?”
“絳縣三秀才,在絳縣頗有才名。”
“哼,絳縣三秀才?好狂妄的口氣,他們頗有才名不過是在絳縣,王郎君可是武後欽點神童,在天下士林中也頗有名氣,他們如何能比?”
“沒錯,某看,他們不過是想踏著王神童的肩膀,借以抬高自己的名氣罷了。”
眾人議論紛紛,有叫罵的,有冷笑的,有皺眉頭的,但無一例外,不管是商賈走卒,還是童聲秀才,隻要出身龍門,都向著王勃,對這三人沒有一絲好感。
王勃壓下眾人的喧嘩,臉上帶著淡然的笑容,對為首的程遂英拱手道:“既然是遠道而來的客人,那這起頭之人便讓與三位又有不可?”
“四郎,這不好吧?”梁文才等人勸道。
王勃擺了擺手,打斷他們的話道:“今日既是以文會友,誰先誰後又有什麽好比較?隻要我等能從中學到知識就好;況且達者為先,這三位秀才比勃年長,又才名遠播,理應先請。孔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絳縣和龍門俱是才子之鄉,亦有可取之處,今日能相互學習,有何不好?”
三郎聞言,眼中露出讚許的光彩。這才是文人該有氣度。
王勃說得頭頭是道,眾文人不禁為之心折,皆頻頻點頭,不再與他們計較。
“哼,算你識相,那既然諸位都同意,那在下不才,便由某起這個頭,以拋磚引玉了。”程遂英乜了王勃一眼,掃視眾人,拱手道。情狀極為囂張,看得眾人頻頻皺眉。
“好筆好硯好紙呈上來!”程遂英甩袖唿道。
兩娘子被眾女推出來,麵帶不愉之色,展開硬黃紙,一人持兩角,繃開,等著程遂英下筆。
程遂英走上前來,張開雙臂,似在等人給他卷袖,眾人見狀,暗罵:好大的排場。但等了半天都不見一個女子願意上前伺候他,倒是老鴇怕客人尷尬,拖著一身肥肉,親自來給他卷袖,眾人見狀,哄堂大笑起來。
程遂英惱羞成怒,甩開老鴇的手,紅著臉舀起筆,蘸了墨,在紙上書寫開來。
隻見他筆走龍蛇,片刻間,一首詩便躍然紙上。
眾人望去,隻見詩曰:
昔聞桃花穀,今登兔子堆。
桃花三兩躲,賞客百千陪。
滿穀拈紅瘦,群芳采霞肥。
歸時興未盡,梅謝再浮杯。
——程遂英《遊蜀州桃花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