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是一個連傻瓜都會努力的時代。沒有思考、沒有總結的努力是不會帶來迴報的,反而會讓你越來越累。隻有少數人才願意停下腳步,思考一下自己的目標是什麽,怎樣可以用最低的成本達到自己的目標。
時間觀:學會把你的一份時間賣5次
1
把你的一份時間賣5次,我在之前出版的書《從零開始做內容》中提到過,在這裏之所以要重申,是因為對我而言,這個底層邏輯真的很重要,而我的那本書也幫助很多人改變了自己的生活。
同時,我發現,其實很多人對這個概念的理解有偏差。針對偏差,我想就一些關鍵問題做一些補充。
把一份時間賣5次,簡單來說,你需要搭建自己的飛輪係統,有了飛輪係統才能產生飛輪效應。
因此,首先要有個主業叫啟動輪。
之前有一個機構找我合作,開設一門培訓課,前期需要有幾節引流[7]課。對方找到我說,你按照我們之前寫好的文稿錄製一遍,之後可以把這個視頻放5次、10次甚至100次。這樣我們讓你錄製一次,你花一份時間,就能賣很多次。這看似符合我把一份時間賣5次的邏輯了,其實不然。
我說,既然我們要做,為什麽不直接給大家上課?
所以,我這些引流課都是現場錄製的,甚至找了同行業的朋友一起給大家做分享。通過這個方式,我把本來特別枯燥、尷尬,甚至可能都起不到引流作用的內容變成了很有氛圍的分享,甚至還有好幾位學員找我做個案諮詢。
這就是我想說的把一份時間賣5次的關鍵點,你要打造好自己的啟動輪。
2
我和很多學員聊過,聊完以後,我非常鼓勵大家把聊天、複盤的內容,或者我讓他們深入思考的內容寫下來,以後做分享。
把內容寫下來,你可能第一次就能賣出去,很多人可能因為內容開始欣賞你。
寫下來以後,還可以再做一次分享。因為別人看你的文字,有時候無法和你產生共鳴。你可以建一個微信群,或邀請朋友參加一次線下聚會,然後再分享一次。
你向別人分享的時候,一定會產生信息增量。一開始你獲得的內容是1,然後你結合別人提供的信息再去與其他人聊,這時候你獲得的內容是2,內容在不斷擴充,你對這件事的理解在不斷加深。
寫作和分享本來就可以把一件事變成很多份,這樣你最少能賣出去5次。
你分享完以後,把分享的內容錄音,可以再送給身邊的朋友,這又是一次“出售”。
3
每一次參與一件事情之前,如果你發現做這件事不能讓你賣5次,那你就可以考慮用更高效的方法來做,或者安排別人來做。
相反,如果你發現這件事有很大的潛在價值,可以實現一份時間賣5次,那麽這件事可能就值得你投入足夠多的時間和精力來做。把這件事做好,可能會成功打造出屬於自己的啟動輪。
大部分人隻會以眼前的迴報來評估價值,比如可以帶來多少薪水,或者覺得老板隻給這麽多錢,我就幹這些活就足夠了,但其實這樣可能會讓你失去訓練機會。
做一件事時,要跳出公司kpi(關鍵績效指標)的束縛,將它放到自己的人生裏來看。如果一件事可以帶給你高價值,哪怕多付出時間和精力去做,從長遠來看,也絕對是節約時間的選擇。
盡早全力以赴,打造屬於你自己的啟動輪,你的時間價值會遠遠超過同齡人。並且因為你的啟動輪更有意義,你也能更早地為這個社會做貢獻。
思維落地:打造你的啟動輪
打造你的啟動輪,你需要了解自己手頭有哪些資源可以利用,以及自己大部分時間在關注哪些方麵。
1.從你的工作和接觸的人裏做評估,你現在在做的事情,怎樣才可以做得更好?行業裏的專家們是如何做出自己的代表作品的?你是否有足夠的資源可以做出類似的東西?比如,你是一個短視頻編輯,那麽你是否可以先嚐試做出點讚量超過50萬的短視頻。
2.你需要多留意自己的思考角度。比如,看一部電影,有的人希望自己可以向朋友介紹這部電影,他可能適合做電影解說員;有的人喜歡看電影畫麵,他會留意布景、燈光、鏡頭銜接方式,他可能適合做剪輯師;還有的人對電影裏的故事、情節設定等感興趣,他可能適合做編劇;等等。你的思考角度會反映出你對哪方麵的內容感興趣,從這些地方入手,更容易打造出你的啟動輪。
如果你找到了自己的啟動輪,就需要全力以赴地把它打造好,因為它會是撬動你時間價值的有力杠杆。
成長觀:時間+複利=原子彈爆發式的成長爆發力
1
有天晚上看微信朋友圈的時候,我看到了一條推送,是關於新榜大會的一個講述者,他現在擔任一個擁有600萬粉絲的公眾號的主編。
在運營微信公眾號兩年多的時間內,他漲了很多粉絲,關鍵是因為堅持。
在這個年代,我看1分鍾的視頻都想用兩倍速看。但有這樣一群人,他們仍然願意花5分鍾以上的時間,閱讀2000字以上的文字信息。這是多麽難能可貴啊。除了微信公眾號,如今還有哪個平台能聚集這麽一群難能可貴的人?所以,我堅信微信公眾號的商業價值。
我看完推送之後,發了好一會兒呆,不是因為推送的內容有多好,而是因為我感覺自己錯過了一個時代。
那天晚上,我發了一條朋友圈動態:“脫離公眾號的圈子太久了,剛剛看到這篇文章,內容很棒,但脫離文章中涉及的內容而言,我最深的一個感悟就是,相信時間的複利。做很多事情都是堅持,堅持,再堅持,然後才會爆發……”
很遺憾,我運營微信公眾號,隻堅持到了第二個“堅持”的階段。
2
2018年10月,有一個朋友給我投資,讓我運營微信公眾號。我兼職創業,找了幾個實習生幫我。當時,我們寫了一篇文章,叫《國慶朋友圈鄙視指南》。通過各種推送和轉發,160個粉絲,第一篇文章閱讀量就達到“10萬+”,甚至還出了幾篇閱讀量“30萬+”的文章。當時意氣風發,感覺一切都在手中。
後來,增長量的提升漸漸進入瓶頸期,再加上有很多其他事情,我的壓力變得越來越大。
有一次,我和在新榜大會演講的那個老哥聊天。我說,你們這個微信公眾號做得還可以啊。他說,一般吧。我問他累不累。他說,累啊。我說,我也累。後來我們又聊了很多,無非就是大家都一樣焦慮。
剛發完工資那天,有一個給人感覺不可能會離職的成員,也是我特別信任的成員——可樂,大晚上忽然跟我說他想迴去考研,想去追逐一下自己的夢想,想停下來等一等。我跟他聊了一個小時。第二天,我又去公司跟他聊了很久。最後,他還是決定要離職。當然,後來他也沒去考研,他說當時是因為壓力太大才離職。
又一天下午,團隊的兩個核心成員離職,我們在創業不到三個月的時候解散了。
解散前的那天是聖誕節,我給每個人都買了一本書,給每個人的書上都寫了一句話。送給小冰的是一本網易雲歌詞組成的書,給他寫的話是:聽什麽歌都像在唱自己。
送給真實性格和現實反差特別大的八姐的是《涉過忘川》。我沒看過這本書,但當時看到封麵上的話,便一下就想起她來,那句話是:時間有巨大的貫通傷,文字在傷口裏逃亡,前麵是母親的哭聲,後麵是忘川水漲。
我把《偷影子的人》送給了一個很內向的設計師大哥,並寫了這樣一句話:你是一個可以和別人的影子說話的人。
其實那天我自己也拿了一本書——村上春樹的《我的職業是小說家》,書上有一句話,我把它送給自己:假如你立誌寫小說,就請細心環顧四周,呂白,希望有一天你也可以是個小說家。
3
後來,我還在為未來奔波,一次又一次跳槽,一次又一次更換不同的賽道。當我還在為自己取得的一些小成就沾沾自喜的時候,那個新榜大會的演講者已經是擁有600萬粉絲的公眾號主編了。
我才感覺到,人生的複利效應真的很大,時間造成的差距是極難在很短的時間內彌補的。就比如寫公眾號文章,可能這個主編一開始沒有我們做得好,也沒有我們那麽努力,但他比我們多寫了一年,這一年的時間就讓我們和他之間產生了很大的差距。
之前我總以為自己是聰明的,在某個新行業剛開始發展的時候踩中紅利,獲得溢價,再拿著溢價去更新的行業裏,讓溢價發揮最大的作用。但其實我隻看到了一時的增長,卻忘記了在行業裏的積累所產生的複利。
就像愛因斯坦說的那樣,世界上最強大的力量不是原子彈爆炸的威力,而是“複利”。
與時間做朋友,不要再錯過了。
思維落地:管理好你的時間賬戶
堅持是最簡單的事,也是最難的事。當你找到了正確的人生方向之後,在以後的人生道路上,堅持是不可或缺的。現在,請你:
1.迴顧自己過去的人生,想想你在做什麽事的時候最能保持專注,並且沒有壓力。這樣的事情甚至可以包括打遊戲、購物等。
2.把這件事作為原點,來打造你的人生坐標。想象一下,如果你堅持做這件事10年、20年、30年,會有什麽樣的結果。或者在這件事上,你佩服的人取得過什麽樣的成就。
大家往往高估了3天努力的成果,卻低估了3年努力的爆發力。所以,希望你花時間寫下自己想要花時間去做,並且會產生複利價值的事情。
事物觀:用最小成本解決一件事
1
實不相瞞,我最努力的時候,是我賺錢最少的時候。
上大三時,我自己創業辦的公司倒閉,我負債來到北京,蝸居在青年旅舍的上鋪,帶著寫作的夢想來到行業內一家知名的微信公眾號公司實習。
當時,我每天6點半起床,在車上時也不閑著,看當天發生的熱點新聞,以每天3篇文章的速度寫作,中午就趴在桌子上簡單地午睡一下。晚上同事相約吃火鍋,相約泡澡,相約吃小龍蝦,我都拒絕了。我選擇在公司加班,每天晚上工作到11點半。我退出word(文字處理應用程序)文檔界麵,一分一秒都不敢浪費。
初入公司的那一個月,我交了54篇稿子,比第二名多交了42篇稿子。那個月,我的日均睡眠時間為4小時。按照正常的邏輯,我那個月的績效考核應該排第一,應該領2萬元的“標題王”獎金和5萬元的“發文最多”獎金。
然而實際情況是,我那個月的確拿了“第一”,除了一篇文章的兩個標題被選中,我的文章和標題錄用率為倒數第一。此外,我還收到了hr[8]的一封郵件,那封郵件說,如果我下個月還是這樣,就隻能退出團隊,因為我可能不適合做這份工作。
那是我最努力的日子,也是我最失敗的日子。
2
那個月,月度會議後,我被主管留下來了。
她打印了我寫的文章,厚厚一遝,旁邊是其他三個實習生寫的文章,三個人的加起來都沒有我的厚。主管問我:“小白,你覺得自己很努力嗎?”
我點點頭說:“我不知道是不是審稿的同事不喜歡我的文章風格,我覺得自己寫得很不錯了,也很努力,但是她每次都把我的稿子退迴來,讓我重改。她是不是對我有意見?”
“那你是怎麽重改的呢?”
“讀一下她覺得我寫得不好的地方,改一下表述。後來覺得她可能是不喜歡我文章的話題,我便看看當天的熱點,再重新寫一篇。”
“你寫一篇文章要花多久?她讓你改又要花多久?”
“寫一篇大概需要3小時,改稿大概需要15分鍾。”
“好的,我知道了。你這篇文章寫的是北京狀元接受采訪時的言論,你花了多久寫這篇文章?”
“3~4個小時吧,我找到了他話裏最核心的東西。”
“當時我們沒有選你的文章,而是選了小熊的。你知道他寫了多久嗎?”
“小熊上個月好像就寫了6篇文章吧,能寫多久?兩天?三天?”
“他寫了一星期。你可以看看,這些是他當時打印的關於這個話題的其他公眾號文章,其中他覺得有用的便用紅筆圈出來。這是他當時標記的微博、知乎上關於這個問題的獲讚最高的語句。看到一些特別好的迴答,他還會去找迴答者私聊。”
“他的文章第一個版本已經沒什麽問題了,我看完之後提出標題有幾個詞可能需要換一下。他便去百度搜索了這幾個詞的搜索熱度,以及這幾個詞的具體含義,一般在什麽場合用。然後又去我們的粉絲群讓大家為這幾個標題投票,最後才確定了標題。雖然他寫這篇文章花了一星期時間,但是,他花的每一分鍾都是為了讓這篇文章有更多的閱讀量,都是為了進步而努力。”
“你看看你這幾篇文章,說實話,我覺得你的開頭、結尾甚至裏麵的句子都隻是換了一下主語和詞語搭配。你自己有把這些文章給不同的人看嗎?我感覺你這54篇文章隻是在複製粘貼,稍微改動幾個字就完成了,沒有本質的區別。你看上去很努力,每天很早來,很晚走,但是你真的花心思在怎樣提升文章的閱讀量上了嗎?你知道自己努力的目標是什麽嗎?你現在和目標的差距有多大?怎麽達成這個目標?”
我被一連串的問題問倒了。我搖搖頭,盯著桌上的紙張,沒有說話。
“沒有目標的努力,隻是自我欺騙。”主管看了我一眼,把打印的文章給我,示意我出去。
我低著頭,走出辦公室,耳邊迴響著那句話:沒有目標的努力,隻是自我欺騙。
3
第二個月,我搬出了青年旅舍,借錢租了一個離公司很近,有獨立衛生間的一居室。
我每天早上7點起床,晚上7點迴家看書“充電”,或者和公司的朋友一起出去聊天,記錄下自己覺得有趣和值得思考的話。
前半個月我都沒有寫文章,我去新榜網站、知乎把閱讀量排在前100位的文章打印出來,用紅筆標注出寫得精彩的句子,用藍筆拆解文章的結構,用黑筆總結文章能火是結合了哪幾個點,再用一個專門的文檔記錄自己總結的規律。比如,熱點文章的內容都是地域、人群、情感相結合,微博和知乎的熱點中獲讚較多的評論可以直接改寫成文中的金句。
半個月後,我開始寫一篇自己關注了很久的話題的文章,我擬了5個標題,發到了有260多人的微信群裏,請群裏的人投票選出其中最好的一個標題。我寫了一整天的文章,並且邊寫邊參考自己總結的規律,從開頭如何精練地引入熱點,到中間講故事如何將人物、地域、事件幾個元素結合好,再到結尾如何唿應開頭,通過有規則的句式和押韻讓金句更容易被記住。
我發給負責審稿的同事之後,除了幾個地方的表述改了一下,當天晚上,這篇結合了地域、人群、懷舊元素的名為《曾幫我打架的兄弟,現在和我不再聯係》的文章就被發出去了。文章發布半小時後,閱讀量破萬;3小時後,閱讀量破10萬。最後閱讀量累計達到300多萬。
旁邊的同事笑著對我說:“深藏不露啊,小白!沒想到你輕輕鬆鬆過了半個月,一鳴驚人啊!”
我看著手機上的閱讀量數據,笑著迴了一句:“其實我比上個月努力多了。”
我看似沒有之前努力,其實我將每一分力氣都用在了目標的實現上。
我雖然半個月隻寫了一篇文章,但是這一篇文章達到了之前50篇文章都沒有達到的效果。
我看似做了很多與寫文章無關的事情,保證良好的休息,多體驗生活,看別人的文章總結規律,其實正是這些讓我最終獲得了迴報。
現在是一個連傻瓜都會努力的時代。沒有思考、沒有總結的努力是不會帶來迴報的,反而會讓你越來越累。
隻有少數人才願意停下腳步,思考一下自己的目標是什麽,怎樣可以用最低的成本達到自己的目標。這就是做事的底層邏輯,學會關注事物的本質,用最小成本去解決一件事。
思維落地:關注不變的東西
請你思考現在手頭的工作,有哪些規律是不變的,是可以解決80%的問題,而隻占用你20%的時間?
在這裏,給大家提供兩個策略:
1.要學會求助。如果你剛剛接觸業務線,什麽都不知道,那麽想要發現本質,最好去找公司裏的高手。如果沒有,就去找行業裏的專家。
2.不斷試錯。敢於試錯,發現一個你覺得可以用的方法後,請立刻用起來。很多時候,你不需要知道那麽多道理,隻需要一個行動。
當你真正用這個思考方式去解決工作中的問題時,一切阻礙都會變成挑戰,激發出你無窮的創造力。
時間觀:學會把你的一份時間賣5次
1
把你的一份時間賣5次,我在之前出版的書《從零開始做內容》中提到過,在這裏之所以要重申,是因為對我而言,這個底層邏輯真的很重要,而我的那本書也幫助很多人改變了自己的生活。
同時,我發現,其實很多人對這個概念的理解有偏差。針對偏差,我想就一些關鍵問題做一些補充。
把一份時間賣5次,簡單來說,你需要搭建自己的飛輪係統,有了飛輪係統才能產生飛輪效應。
因此,首先要有個主業叫啟動輪。
之前有一個機構找我合作,開設一門培訓課,前期需要有幾節引流[7]課。對方找到我說,你按照我們之前寫好的文稿錄製一遍,之後可以把這個視頻放5次、10次甚至100次。這樣我們讓你錄製一次,你花一份時間,就能賣很多次。這看似符合我把一份時間賣5次的邏輯了,其實不然。
我說,既然我們要做,為什麽不直接給大家上課?
所以,我這些引流課都是現場錄製的,甚至找了同行業的朋友一起給大家做分享。通過這個方式,我把本來特別枯燥、尷尬,甚至可能都起不到引流作用的內容變成了很有氛圍的分享,甚至還有好幾位學員找我做個案諮詢。
這就是我想說的把一份時間賣5次的關鍵點,你要打造好自己的啟動輪。
2
我和很多學員聊過,聊完以後,我非常鼓勵大家把聊天、複盤的內容,或者我讓他們深入思考的內容寫下來,以後做分享。
把內容寫下來,你可能第一次就能賣出去,很多人可能因為內容開始欣賞你。
寫下來以後,還可以再做一次分享。因為別人看你的文字,有時候無法和你產生共鳴。你可以建一個微信群,或邀請朋友參加一次線下聚會,然後再分享一次。
你向別人分享的時候,一定會產生信息增量。一開始你獲得的內容是1,然後你結合別人提供的信息再去與其他人聊,這時候你獲得的內容是2,內容在不斷擴充,你對這件事的理解在不斷加深。
寫作和分享本來就可以把一件事變成很多份,這樣你最少能賣出去5次。
你分享完以後,把分享的內容錄音,可以再送給身邊的朋友,這又是一次“出售”。
3
每一次參與一件事情之前,如果你發現做這件事不能讓你賣5次,那你就可以考慮用更高效的方法來做,或者安排別人來做。
相反,如果你發現這件事有很大的潛在價值,可以實現一份時間賣5次,那麽這件事可能就值得你投入足夠多的時間和精力來做。把這件事做好,可能會成功打造出屬於自己的啟動輪。
大部分人隻會以眼前的迴報來評估價值,比如可以帶來多少薪水,或者覺得老板隻給這麽多錢,我就幹這些活就足夠了,但其實這樣可能會讓你失去訓練機會。
做一件事時,要跳出公司kpi(關鍵績效指標)的束縛,將它放到自己的人生裏來看。如果一件事可以帶給你高價值,哪怕多付出時間和精力去做,從長遠來看,也絕對是節約時間的選擇。
盡早全力以赴,打造屬於你自己的啟動輪,你的時間價值會遠遠超過同齡人。並且因為你的啟動輪更有意義,你也能更早地為這個社會做貢獻。
思維落地:打造你的啟動輪
打造你的啟動輪,你需要了解自己手頭有哪些資源可以利用,以及自己大部分時間在關注哪些方麵。
1.從你的工作和接觸的人裏做評估,你現在在做的事情,怎樣才可以做得更好?行業裏的專家們是如何做出自己的代表作品的?你是否有足夠的資源可以做出類似的東西?比如,你是一個短視頻編輯,那麽你是否可以先嚐試做出點讚量超過50萬的短視頻。
2.你需要多留意自己的思考角度。比如,看一部電影,有的人希望自己可以向朋友介紹這部電影,他可能適合做電影解說員;有的人喜歡看電影畫麵,他會留意布景、燈光、鏡頭銜接方式,他可能適合做剪輯師;還有的人對電影裏的故事、情節設定等感興趣,他可能適合做編劇;等等。你的思考角度會反映出你對哪方麵的內容感興趣,從這些地方入手,更容易打造出你的啟動輪。
如果你找到了自己的啟動輪,就需要全力以赴地把它打造好,因為它會是撬動你時間價值的有力杠杆。
成長觀:時間+複利=原子彈爆發式的成長爆發力
1
有天晚上看微信朋友圈的時候,我看到了一條推送,是關於新榜大會的一個講述者,他現在擔任一個擁有600萬粉絲的公眾號的主編。
在運營微信公眾號兩年多的時間內,他漲了很多粉絲,關鍵是因為堅持。
在這個年代,我看1分鍾的視頻都想用兩倍速看。但有這樣一群人,他們仍然願意花5分鍾以上的時間,閱讀2000字以上的文字信息。這是多麽難能可貴啊。除了微信公眾號,如今還有哪個平台能聚集這麽一群難能可貴的人?所以,我堅信微信公眾號的商業價值。
我看完推送之後,發了好一會兒呆,不是因為推送的內容有多好,而是因為我感覺自己錯過了一個時代。
那天晚上,我發了一條朋友圈動態:“脫離公眾號的圈子太久了,剛剛看到這篇文章,內容很棒,但脫離文章中涉及的內容而言,我最深的一個感悟就是,相信時間的複利。做很多事情都是堅持,堅持,再堅持,然後才會爆發……”
很遺憾,我運營微信公眾號,隻堅持到了第二個“堅持”的階段。
2
2018年10月,有一個朋友給我投資,讓我運營微信公眾號。我兼職創業,找了幾個實習生幫我。當時,我們寫了一篇文章,叫《國慶朋友圈鄙視指南》。通過各種推送和轉發,160個粉絲,第一篇文章閱讀量就達到“10萬+”,甚至還出了幾篇閱讀量“30萬+”的文章。當時意氣風發,感覺一切都在手中。
後來,增長量的提升漸漸進入瓶頸期,再加上有很多其他事情,我的壓力變得越來越大。
有一次,我和在新榜大會演講的那個老哥聊天。我說,你們這個微信公眾號做得還可以啊。他說,一般吧。我問他累不累。他說,累啊。我說,我也累。後來我們又聊了很多,無非就是大家都一樣焦慮。
剛發完工資那天,有一個給人感覺不可能會離職的成員,也是我特別信任的成員——可樂,大晚上忽然跟我說他想迴去考研,想去追逐一下自己的夢想,想停下來等一等。我跟他聊了一個小時。第二天,我又去公司跟他聊了很久。最後,他還是決定要離職。當然,後來他也沒去考研,他說當時是因為壓力太大才離職。
又一天下午,團隊的兩個核心成員離職,我們在創業不到三個月的時候解散了。
解散前的那天是聖誕節,我給每個人都買了一本書,給每個人的書上都寫了一句話。送給小冰的是一本網易雲歌詞組成的書,給他寫的話是:聽什麽歌都像在唱自己。
送給真實性格和現實反差特別大的八姐的是《涉過忘川》。我沒看過這本書,但當時看到封麵上的話,便一下就想起她來,那句話是:時間有巨大的貫通傷,文字在傷口裏逃亡,前麵是母親的哭聲,後麵是忘川水漲。
我把《偷影子的人》送給了一個很內向的設計師大哥,並寫了這樣一句話:你是一個可以和別人的影子說話的人。
其實那天我自己也拿了一本書——村上春樹的《我的職業是小說家》,書上有一句話,我把它送給自己:假如你立誌寫小說,就請細心環顧四周,呂白,希望有一天你也可以是個小說家。
3
後來,我還在為未來奔波,一次又一次跳槽,一次又一次更換不同的賽道。當我還在為自己取得的一些小成就沾沾自喜的時候,那個新榜大會的演講者已經是擁有600萬粉絲的公眾號主編了。
我才感覺到,人生的複利效應真的很大,時間造成的差距是極難在很短的時間內彌補的。就比如寫公眾號文章,可能這個主編一開始沒有我們做得好,也沒有我們那麽努力,但他比我們多寫了一年,這一年的時間就讓我們和他之間產生了很大的差距。
之前我總以為自己是聰明的,在某個新行業剛開始發展的時候踩中紅利,獲得溢價,再拿著溢價去更新的行業裏,讓溢價發揮最大的作用。但其實我隻看到了一時的增長,卻忘記了在行業裏的積累所產生的複利。
就像愛因斯坦說的那樣,世界上最強大的力量不是原子彈爆炸的威力,而是“複利”。
與時間做朋友,不要再錯過了。
思維落地:管理好你的時間賬戶
堅持是最簡單的事,也是最難的事。當你找到了正確的人生方向之後,在以後的人生道路上,堅持是不可或缺的。現在,請你:
1.迴顧自己過去的人生,想想你在做什麽事的時候最能保持專注,並且沒有壓力。這樣的事情甚至可以包括打遊戲、購物等。
2.把這件事作為原點,來打造你的人生坐標。想象一下,如果你堅持做這件事10年、20年、30年,會有什麽樣的結果。或者在這件事上,你佩服的人取得過什麽樣的成就。
大家往往高估了3天努力的成果,卻低估了3年努力的爆發力。所以,希望你花時間寫下自己想要花時間去做,並且會產生複利價值的事情。
事物觀:用最小成本解決一件事
1
實不相瞞,我最努力的時候,是我賺錢最少的時候。
上大三時,我自己創業辦的公司倒閉,我負債來到北京,蝸居在青年旅舍的上鋪,帶著寫作的夢想來到行業內一家知名的微信公眾號公司實習。
當時,我每天6點半起床,在車上時也不閑著,看當天發生的熱點新聞,以每天3篇文章的速度寫作,中午就趴在桌子上簡單地午睡一下。晚上同事相約吃火鍋,相約泡澡,相約吃小龍蝦,我都拒絕了。我選擇在公司加班,每天晚上工作到11點半。我退出word(文字處理應用程序)文檔界麵,一分一秒都不敢浪費。
初入公司的那一個月,我交了54篇稿子,比第二名多交了42篇稿子。那個月,我的日均睡眠時間為4小時。按照正常的邏輯,我那個月的績效考核應該排第一,應該領2萬元的“標題王”獎金和5萬元的“發文最多”獎金。
然而實際情況是,我那個月的確拿了“第一”,除了一篇文章的兩個標題被選中,我的文章和標題錄用率為倒數第一。此外,我還收到了hr[8]的一封郵件,那封郵件說,如果我下個月還是這樣,就隻能退出團隊,因為我可能不適合做這份工作。
那是我最努力的日子,也是我最失敗的日子。
2
那個月,月度會議後,我被主管留下來了。
她打印了我寫的文章,厚厚一遝,旁邊是其他三個實習生寫的文章,三個人的加起來都沒有我的厚。主管問我:“小白,你覺得自己很努力嗎?”
我點點頭說:“我不知道是不是審稿的同事不喜歡我的文章風格,我覺得自己寫得很不錯了,也很努力,但是她每次都把我的稿子退迴來,讓我重改。她是不是對我有意見?”
“那你是怎麽重改的呢?”
“讀一下她覺得我寫得不好的地方,改一下表述。後來覺得她可能是不喜歡我文章的話題,我便看看當天的熱點,再重新寫一篇。”
“你寫一篇文章要花多久?她讓你改又要花多久?”
“寫一篇大概需要3小時,改稿大概需要15分鍾。”
“好的,我知道了。你這篇文章寫的是北京狀元接受采訪時的言論,你花了多久寫這篇文章?”
“3~4個小時吧,我找到了他話裏最核心的東西。”
“當時我們沒有選你的文章,而是選了小熊的。你知道他寫了多久嗎?”
“小熊上個月好像就寫了6篇文章吧,能寫多久?兩天?三天?”
“他寫了一星期。你可以看看,這些是他當時打印的關於這個話題的其他公眾號文章,其中他覺得有用的便用紅筆圈出來。這是他當時標記的微博、知乎上關於這個問題的獲讚最高的語句。看到一些特別好的迴答,他還會去找迴答者私聊。”
“他的文章第一個版本已經沒什麽問題了,我看完之後提出標題有幾個詞可能需要換一下。他便去百度搜索了這幾個詞的搜索熱度,以及這幾個詞的具體含義,一般在什麽場合用。然後又去我們的粉絲群讓大家為這幾個標題投票,最後才確定了標題。雖然他寫這篇文章花了一星期時間,但是,他花的每一分鍾都是為了讓這篇文章有更多的閱讀量,都是為了進步而努力。”
“你看看你這幾篇文章,說實話,我覺得你的開頭、結尾甚至裏麵的句子都隻是換了一下主語和詞語搭配。你自己有把這些文章給不同的人看嗎?我感覺你這54篇文章隻是在複製粘貼,稍微改動幾個字就完成了,沒有本質的區別。你看上去很努力,每天很早來,很晚走,但是你真的花心思在怎樣提升文章的閱讀量上了嗎?你知道自己努力的目標是什麽嗎?你現在和目標的差距有多大?怎麽達成這個目標?”
我被一連串的問題問倒了。我搖搖頭,盯著桌上的紙張,沒有說話。
“沒有目標的努力,隻是自我欺騙。”主管看了我一眼,把打印的文章給我,示意我出去。
我低著頭,走出辦公室,耳邊迴響著那句話:沒有目標的努力,隻是自我欺騙。
3
第二個月,我搬出了青年旅舍,借錢租了一個離公司很近,有獨立衛生間的一居室。
我每天早上7點起床,晚上7點迴家看書“充電”,或者和公司的朋友一起出去聊天,記錄下自己覺得有趣和值得思考的話。
前半個月我都沒有寫文章,我去新榜網站、知乎把閱讀量排在前100位的文章打印出來,用紅筆標注出寫得精彩的句子,用藍筆拆解文章的結構,用黑筆總結文章能火是結合了哪幾個點,再用一個專門的文檔記錄自己總結的規律。比如,熱點文章的內容都是地域、人群、情感相結合,微博和知乎的熱點中獲讚較多的評論可以直接改寫成文中的金句。
半個月後,我開始寫一篇自己關注了很久的話題的文章,我擬了5個標題,發到了有260多人的微信群裏,請群裏的人投票選出其中最好的一個標題。我寫了一整天的文章,並且邊寫邊參考自己總結的規律,從開頭如何精練地引入熱點,到中間講故事如何將人物、地域、事件幾個元素結合好,再到結尾如何唿應開頭,通過有規則的句式和押韻讓金句更容易被記住。
我發給負責審稿的同事之後,除了幾個地方的表述改了一下,當天晚上,這篇結合了地域、人群、懷舊元素的名為《曾幫我打架的兄弟,現在和我不再聯係》的文章就被發出去了。文章發布半小時後,閱讀量破萬;3小時後,閱讀量破10萬。最後閱讀量累計達到300多萬。
旁邊的同事笑著對我說:“深藏不露啊,小白!沒想到你輕輕鬆鬆過了半個月,一鳴驚人啊!”
我看著手機上的閱讀量數據,笑著迴了一句:“其實我比上個月努力多了。”
我看似沒有之前努力,其實我將每一分力氣都用在了目標的實現上。
我雖然半個月隻寫了一篇文章,但是這一篇文章達到了之前50篇文章都沒有達到的效果。
我看似做了很多與寫文章無關的事情,保證良好的休息,多體驗生活,看別人的文章總結規律,其實正是這些讓我最終獲得了迴報。
現在是一個連傻瓜都會努力的時代。沒有思考、沒有總結的努力是不會帶來迴報的,反而會讓你越來越累。
隻有少數人才願意停下腳步,思考一下自己的目標是什麽,怎樣可以用最低的成本達到自己的目標。這就是做事的底層邏輯,學會關注事物的本質,用最小成本去解決一件事。
思維落地:關注不變的東西
請你思考現在手頭的工作,有哪些規律是不變的,是可以解決80%的問題,而隻占用你20%的時間?
在這裏,給大家提供兩個策略:
1.要學會求助。如果你剛剛接觸業務線,什麽都不知道,那麽想要發現本質,最好去找公司裏的高手。如果沒有,就去找行業裏的專家。
2.不斷試錯。敢於試錯,發現一個你覺得可以用的方法後,請立刻用起來。很多時候,你不需要知道那麽多道理,隻需要一個行動。
當你真正用這個思考方式去解決工作中的問題時,一切阻礙都會變成挑戰,激發出你無窮的創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