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不是短跑,比起堅持,更重要的是找對方向。我們總是高舉著“堅守初心”的大旗,卻忽略了有時我們需要重新審視問題。
重新定義問題
1
前些年,從小就被視為家族驕傲的表弟連做了三個讓全家人瞠目結舌的決定:
放棄保送研究生的機會;
放棄學了四年的金融專業;
跨學科、跨學校、跨國界申請研究生。
聽到這個消息的時候,我正在一邊喝咖啡,一邊看短視頻部門提交上來的視頻拍攝腳本,結果下一秒咖啡就與腳本完美融為一體了,就連辦公桌也未能幸免。
相信我,這絕不是因為我年紀輕輕就有患上帕金森綜合征的前兆,也絕不是因為我做事毛手毛腳,而是這個消息的衝擊力太強,實在太不符合表弟的“人設”了。
從小學到高中,表弟一路直升重點學校的重點班,是我們那裏有名的“拚命三郎”。九年義務教育加三年高中,但凡有排名的考試,表弟一直穩居年級前三名,全市前五名。
我高考那年超常發揮,考上了省內的一本學校。表弟高考那年發揮失常,與清華失之交臂,最後去了僅次於清華、北大的某“985工程”院校的金融學院。
大學期間,表弟在三年內兩次出國做交換生,年年都是國家獎學金的獲得者,成績績點高達4.0,參加各種大賽的成績在一張簡曆上都寫不完。
最讓人“生氣”的是,表弟並非書呆子。他愛好廣泛,就連打個籃球都能獲得校級聯賽的冠軍。
可惜我空長了年紀,明明是哥哥,卻聽著弟弟的輝煌成績長大,到現在都免不了被家裏人嫌棄:“現在賺錢多有什麽用!看看你表弟,有潛力,那才是‘金飯碗’。”
每次逢年過節家庭聚會,我都會跟表弟開玩笑:“以後你買什麽股票一定記得跟我說一聲,我跟著你一起買,你吃肉,我喝湯就行。”
2
還沒等我從對表弟這些年全方位“碾壓”我的迴憶裏迴過神來,小姨已經連續打了好幾個電話。
“呂白啊,你可一定要幫小姨勸勸你弟弟啊。他們輔導員說,以他的績點和簡曆,保送是板上釘釘的事,甚至還有很大的可能被保送去清華。他高考的時候沒能考上清華,現在喜歡的學校和喜歡的專業都擺在眼前了,怎麽能突然放棄呢?”
聽著小姨的啜泣聲,我也鼻頭一酸,連忙應道:“好的小姨,你別擔心,我先和表弟聊聊。”
再三思考後,我還是給表弟打了電話。“表弟,你是怎麽想的?怎麽突然決定放棄學金融了?這不是你從小的夢想嗎?”
“不是突然決定的,是我發現從前的方向是錯的。”
“以前我也覺得自己喜歡金融,也適合從事金融行業。我記得那時候我才念初三,假期裏,別的男生都在看各種動漫,隻有我每天盯著報紙的財經版塊看。就連我媽看電視劇插播廣告的時間,我都要調到財經頻道看一看。”
“高中時,每到星期六、星期日放假的時候,我最愛去舅舅家看書,因為舅舅有一整個書櫃的書,全都與經濟相關。”
“報誌願的時候,老師說,除了清華、北大之外,可以隨便報。為了去分數範圍內最好的金融學院,我還是選了一所綜合實力相對弱一點的學校。”
“但當我真正進入金融學院,開始學金融以後,我發現事情好像偏離我的預想了。我喜歡研究股票的波動,喜歡利用一個又一個複雜的經濟學公式算出賬目,喜歡做風險評估。但是我並不擅長,或者說不喜歡和人打交道。我討厭那種明確的階層感,不擅長應付與甲方的交際,每次創業比賽的路演也讓我感到頭疼。所以,大二那年,我去銀行和證券公司實習,想要消除心中的迷茫。”
“很遺憾,我發現,現實中的金融業隻會比學校中的模擬複雜十倍、百倍。後來,我作為交換生去美國學習。機緣巧合下,我修了一門與數據科學相關的課程。”
“那段單純和數字打交道的日子是我大學裏最開心的時光,沒人在意我來自哪個國家,會不會應酬。我和同學們走在一起,討論的隻有數據和算法。”
“直到那時,我才突然意識到,這麽多年來,我喜歡的不是金融,而是數學。在基礎科學的世界裏,1就是1,2就是2,我不需要每天麵對不同的人,扮演不同的角色,猜測他們的心思。”
3
他繼續說:“表哥,我不反對要堅守初心,可前提是初心是對的,不是嗎?如果初心就是錯的,堅守豈不是在錯誤的路上越走越遠嗎?”
掛斷電話後,表弟的話還在我的耳邊迴響。沒錯,堅守初心是一件很酷的事情,但前提是初心是對的。
我有很多同學都在堅持考研,一次沒考上考兩次,兩次沒考上考三次。可是細究為什麽要考研,大多數人都給不出具體、清晰的迴答,往往隻能擠出一句話:因為一開始就選擇了考研。再細問,他們的迴答很可能是:為了以後能有一份好工作。
可是,對他們來說,考研真的是一個好方向嗎?
有了一份高學曆就等於有一份好工作嗎?這樣的初心,我們需要堅持嗎?
如果你熱愛學術,並能找到願意為之努力的方向,那我非常敬佩你,支持你。但如果你什麽都沒有想清楚就盲目去做,那你可能就需要重新思考一下自己初心了。
我也遇到過很多來向我諮詢職場問題的人,他們經常向我拋出一個問題:“我要不要辭職?”
其實,他們拋出這個問題的時候,心裏基本都有了答案。隻不過,離開,放不下現有的成就,不願意承擔風險成本;留下,不知道堅持對不對,總幻想著有新的可能性。
這樣的初心,我們需要堅持嗎?
人生不是短跑,比起堅持,更重要的是找對方向。
我們總是高舉著“堅守初心”的大旗,卻忽略了有時我們需要重新審視問題。
當我們重新審視問題,發現真正的問題並解決時,才做到了徹底、完美地解決問題。
思維落地:羅列清單,擺脫情緒的控製
人生會在取舍的選擇中不斷向前。很多時候,你得到了一些東西,不是因為你爭取到了什麽,而恰恰是因為你割舍了一些東西,比如長輩的期許、社會的目光,而這些都會對你定義問題造成一定的影響。
建議你使用清單法,擺脫情緒的枷鎖,找到你真正想要實現的目標。
1.準備一張白紙,在中間畫一條豎線,左邊寫下你目前在做的事情,右邊寫下你一直想做但沒有去做的事情。
2.在兩邊寫下你做了和沒做的原因,以及如果做了,會有什麽樣的影響。
當你清晰地寫下這些的時候,你會發現,其實做你想要做的事情,或者進行一次新的嚐試,根本沒有你想的那麽困難,困住你的是你的情緒,是你對思考問題的抗拒,而不是問題本身。
學會連問幾個為什麽
1
我一般不太願意迴家,因為我媽在家特別喜歡吩咐我做事,隻要我在家,她就讓我幫她找東西。
有一次,我在家打遊戲,正在開團[4],她讓我幫她找打蛋器,我隻好放下手機去找。我想著快點找到就能迴去打遊戲,結果找了20多分鍾,把廚房和冰箱全都翻了一遍,還是沒找到打蛋器。最後實在找不到了,我就問我媽為什麽找打蛋器。她說,把生雞蛋攪勻。我就問她,找不到打蛋器,用筷子是不是也能攪勻?她說,好像是啊。
後來,我又問她為什麽要攪雞蛋。她說,蒸蛋糕。然後我又問她為什麽蒸蛋糕。她生氣地對我說,當然是吃啊,這是今天的午飯。我說,午飯是不是可以吃點別的?
我媽的表麵需求是找打蛋器,問了幾次問題後,我發現她真正的需求其實是做一頓飯,是填飽肚子。
其實,我在幫她找打蛋器的時候浪費了很長時間,而且沒有找到。從找打蛋器這個問題看,是我輸了。但是,本來打蛋器就隻有一個解法,我問了第一個問題之後,發現了好幾個解法,比如攪雞蛋可以用筷子,可以用礦泉水瓶。然後我問第二個、第三個、第四個甚至第五個問題的時候,我發現解法變得越來越多,思考的空間也變得越來越大。
雕塑《大衛》是米開朗琪羅創作的藝術極品,從誕生到現在一直廣受讚譽。作品誕生之初,有記者采訪米開朗琪羅是如何在石頭上把大衛雕琢出來的,米開朗琪羅說,其實這形體本就存在於大理石中,他隻是把不需要的部分去掉而已。
拋棄多餘的部分,直擊本質。
其實,就像《大衛》一樣,我們真實的需求被很多外在的東西包裹。作為一個內容生產者,應該直麵真實需求。你要做的就是從問題的石頭裏刨去多餘的部分,讓真正的需求——“大衛”清晰地呈現出來。
2
後來我讀mba(工商管理碩士),老師在講豐田“五問法”的時候,我猛的一下醒悟,這與觸及本源的方法殊途同歸。
豐田“五問法”的故事如下:
有一次,豐田汽車公司副社長大野耐一發現,有一條生產線上的機器總是停轉,原因是保險絲被燒斷了。雖然每次都及時更換保險絲,但用不了多久又會被燒斷,嚴重影響整條生產線的效率。他覺得,更換保險絲並沒有解決根本問題。於是,大野耐一與工人進行了問答對話。
一問:“為什麽機器停了?”答:“因為超負荷,保險絲被燒斷了。”
二問:“為什麽超負荷呢?”答:“因為軸承的潤滑不夠。”
三問:“為什麽潤滑不夠?”答:“因為潤滑泵吸不上油。”
四問:“為什麽吸不上油?”答:“因為油泵軸磨損鬆動。”
五問:“為什麽磨損了呢?”答:“因為沒有安裝過濾器,混進了鐵屑等雜質。”
經過連續五次追問“為什麽”,才找到問題的真正原因,解決的辦法就是在油泵軸上安裝過濾器。
如果沒有這種追根溯源、刨根問底、打破砂鍋問到底的精神,就不可能真正解決問題。
3
其實,做內容運營很多時候也是這樣。2017年,我們與一家聲音社交軟件公司合作做活動。在我參與之前,公關公司和那家聲音社交軟件公司一直爭論h5[5]要怎麽做。
後來我們聚在一個地方,聊了幾個問題。
我問他們:為什麽要做h5?他們答:感覺h5比較“高大上”,能擺脫比較低端的感覺。
我問他們:怎麽樣才能擺脫低端的感覺?他們答:被主流媒體認可或討論,因為主流媒體都是比較正麵的。
怎麽被主流媒體認可呢?傳達一種積極向上的社會戀愛觀。
怎樣傳達一種社會戀愛觀?找不同職業的人來參加活動。
需要找什麽職業呢?社會中有熱度的職業。
最後我們定了以護士、軍人、外賣員、作家、網紅、總裁助理等為主要人群,然後安排不同的人進行對話,他們隱去收入、年齡、職業這些信息,談了一場戀愛。
就這樣通過不斷地問問題,不斷地洞察事物的本質,了解真正的需求,最後這次活動因為身份的衝突、價值觀的碰撞,引起了社會熱議,最後居然成為公務員時政考題熱點。
看不到彼此長相,僅憑對方的聲音做判斷;不清楚對方的學曆、職業和收入,僅憑對方的個人魅力做評估,你能否選中戀愛對象?近日,某app聯合某微信公眾號發起了一個名為“戀愛盲測”的實驗……
後來,在做內容創意工作的過程中,我也多次告誡我的同事,不要拘泥於傳播的形式,要著重了解營銷的本質,想做出爆款內容,不一定要費盡心機地寫一篇文章,要明確目的,一張截圖,或一張皺巴巴的紙,同樣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比如區塊鏈的爆發,其實就是因為群裏的一張寫著“禁止外傳”的截圖。如果截圖上不加“禁止外傳”四個字,它可能就不會傳播得這麽迅速,“禁止外傳”這四個字其實就是告訴看到這張截圖的人:這個信息很稀缺,你快告訴別人。這給了用戶非常好的“社交貨幣”,給別人發完信息以後,還要告訴別人:你不要告訴別人哦。這種神秘感更促進了信息的傳播。
我曾經聽朋友們說,他們運作了一些綜藝節目的熱搜,就是拿紙歪歪扭扭地寫了幾個人的名次,然後團起來,編輯一段話,說是有人在現場不小心撿到,便說節目有黑幕,發給各大營銷號,最後果然引發很多熱搜,既滿足了節目的熱度需求、營銷號的流量需求,還滿足了觀眾的“吃瓜”[6]需求。
以上這些無一不是通過不斷去問為什麽而洞悉本質,“大衛”就從石頭裏自然而然地顯現出來了。
思維落地:豐田“五問法”
列出你目前要解決的關鍵問題,同時參照本小節給出的提問方式,不斷深入,看看是否能得到新的答案。
1.一問:
答:
2.二問:
答:
3.三問:
答:
4.四問:
答:
5.五問:
答:
未來你遇到新的問題時,可以隨時拿出這個列表,來幫助自己清晰地定義問題。
重新定義問題
1
前些年,從小就被視為家族驕傲的表弟連做了三個讓全家人瞠目結舌的決定:
放棄保送研究生的機會;
放棄學了四年的金融專業;
跨學科、跨學校、跨國界申請研究生。
聽到這個消息的時候,我正在一邊喝咖啡,一邊看短視頻部門提交上來的視頻拍攝腳本,結果下一秒咖啡就與腳本完美融為一體了,就連辦公桌也未能幸免。
相信我,這絕不是因為我年紀輕輕就有患上帕金森綜合征的前兆,也絕不是因為我做事毛手毛腳,而是這個消息的衝擊力太強,實在太不符合表弟的“人設”了。
從小學到高中,表弟一路直升重點學校的重點班,是我們那裏有名的“拚命三郎”。九年義務教育加三年高中,但凡有排名的考試,表弟一直穩居年級前三名,全市前五名。
我高考那年超常發揮,考上了省內的一本學校。表弟高考那年發揮失常,與清華失之交臂,最後去了僅次於清華、北大的某“985工程”院校的金融學院。
大學期間,表弟在三年內兩次出國做交換生,年年都是國家獎學金的獲得者,成績績點高達4.0,參加各種大賽的成績在一張簡曆上都寫不完。
最讓人“生氣”的是,表弟並非書呆子。他愛好廣泛,就連打個籃球都能獲得校級聯賽的冠軍。
可惜我空長了年紀,明明是哥哥,卻聽著弟弟的輝煌成績長大,到現在都免不了被家裏人嫌棄:“現在賺錢多有什麽用!看看你表弟,有潛力,那才是‘金飯碗’。”
每次逢年過節家庭聚會,我都會跟表弟開玩笑:“以後你買什麽股票一定記得跟我說一聲,我跟著你一起買,你吃肉,我喝湯就行。”
2
還沒等我從對表弟這些年全方位“碾壓”我的迴憶裏迴過神來,小姨已經連續打了好幾個電話。
“呂白啊,你可一定要幫小姨勸勸你弟弟啊。他們輔導員說,以他的績點和簡曆,保送是板上釘釘的事,甚至還有很大的可能被保送去清華。他高考的時候沒能考上清華,現在喜歡的學校和喜歡的專業都擺在眼前了,怎麽能突然放棄呢?”
聽著小姨的啜泣聲,我也鼻頭一酸,連忙應道:“好的小姨,你別擔心,我先和表弟聊聊。”
再三思考後,我還是給表弟打了電話。“表弟,你是怎麽想的?怎麽突然決定放棄學金融了?這不是你從小的夢想嗎?”
“不是突然決定的,是我發現從前的方向是錯的。”
“以前我也覺得自己喜歡金融,也適合從事金融行業。我記得那時候我才念初三,假期裏,別的男生都在看各種動漫,隻有我每天盯著報紙的財經版塊看。就連我媽看電視劇插播廣告的時間,我都要調到財經頻道看一看。”
“高中時,每到星期六、星期日放假的時候,我最愛去舅舅家看書,因為舅舅有一整個書櫃的書,全都與經濟相關。”
“報誌願的時候,老師說,除了清華、北大之外,可以隨便報。為了去分數範圍內最好的金融學院,我還是選了一所綜合實力相對弱一點的學校。”
“但當我真正進入金融學院,開始學金融以後,我發現事情好像偏離我的預想了。我喜歡研究股票的波動,喜歡利用一個又一個複雜的經濟學公式算出賬目,喜歡做風險評估。但是我並不擅長,或者說不喜歡和人打交道。我討厭那種明確的階層感,不擅長應付與甲方的交際,每次創業比賽的路演也讓我感到頭疼。所以,大二那年,我去銀行和證券公司實習,想要消除心中的迷茫。”
“很遺憾,我發現,現實中的金融業隻會比學校中的模擬複雜十倍、百倍。後來,我作為交換生去美國學習。機緣巧合下,我修了一門與數據科學相關的課程。”
“那段單純和數字打交道的日子是我大學裏最開心的時光,沒人在意我來自哪個國家,會不會應酬。我和同學們走在一起,討論的隻有數據和算法。”
“直到那時,我才突然意識到,這麽多年來,我喜歡的不是金融,而是數學。在基礎科學的世界裏,1就是1,2就是2,我不需要每天麵對不同的人,扮演不同的角色,猜測他們的心思。”
3
他繼續說:“表哥,我不反對要堅守初心,可前提是初心是對的,不是嗎?如果初心就是錯的,堅守豈不是在錯誤的路上越走越遠嗎?”
掛斷電話後,表弟的話還在我的耳邊迴響。沒錯,堅守初心是一件很酷的事情,但前提是初心是對的。
我有很多同學都在堅持考研,一次沒考上考兩次,兩次沒考上考三次。可是細究為什麽要考研,大多數人都給不出具體、清晰的迴答,往往隻能擠出一句話:因為一開始就選擇了考研。再細問,他們的迴答很可能是:為了以後能有一份好工作。
可是,對他們來說,考研真的是一個好方向嗎?
有了一份高學曆就等於有一份好工作嗎?這樣的初心,我們需要堅持嗎?
如果你熱愛學術,並能找到願意為之努力的方向,那我非常敬佩你,支持你。但如果你什麽都沒有想清楚就盲目去做,那你可能就需要重新思考一下自己初心了。
我也遇到過很多來向我諮詢職場問題的人,他們經常向我拋出一個問題:“我要不要辭職?”
其實,他們拋出這個問題的時候,心裏基本都有了答案。隻不過,離開,放不下現有的成就,不願意承擔風險成本;留下,不知道堅持對不對,總幻想著有新的可能性。
這樣的初心,我們需要堅持嗎?
人生不是短跑,比起堅持,更重要的是找對方向。
我們總是高舉著“堅守初心”的大旗,卻忽略了有時我們需要重新審視問題。
當我們重新審視問題,發現真正的問題並解決時,才做到了徹底、完美地解決問題。
思維落地:羅列清單,擺脫情緒的控製
人生會在取舍的選擇中不斷向前。很多時候,你得到了一些東西,不是因為你爭取到了什麽,而恰恰是因為你割舍了一些東西,比如長輩的期許、社會的目光,而這些都會對你定義問題造成一定的影響。
建議你使用清單法,擺脫情緒的枷鎖,找到你真正想要實現的目標。
1.準備一張白紙,在中間畫一條豎線,左邊寫下你目前在做的事情,右邊寫下你一直想做但沒有去做的事情。
2.在兩邊寫下你做了和沒做的原因,以及如果做了,會有什麽樣的影響。
當你清晰地寫下這些的時候,你會發現,其實做你想要做的事情,或者進行一次新的嚐試,根本沒有你想的那麽困難,困住你的是你的情緒,是你對思考問題的抗拒,而不是問題本身。
學會連問幾個為什麽
1
我一般不太願意迴家,因為我媽在家特別喜歡吩咐我做事,隻要我在家,她就讓我幫她找東西。
有一次,我在家打遊戲,正在開團[4],她讓我幫她找打蛋器,我隻好放下手機去找。我想著快點找到就能迴去打遊戲,結果找了20多分鍾,把廚房和冰箱全都翻了一遍,還是沒找到打蛋器。最後實在找不到了,我就問我媽為什麽找打蛋器。她說,把生雞蛋攪勻。我就問她,找不到打蛋器,用筷子是不是也能攪勻?她說,好像是啊。
後來,我又問她為什麽要攪雞蛋。她說,蒸蛋糕。然後我又問她為什麽蒸蛋糕。她生氣地對我說,當然是吃啊,這是今天的午飯。我說,午飯是不是可以吃點別的?
我媽的表麵需求是找打蛋器,問了幾次問題後,我發現她真正的需求其實是做一頓飯,是填飽肚子。
其實,我在幫她找打蛋器的時候浪費了很長時間,而且沒有找到。從找打蛋器這個問題看,是我輸了。但是,本來打蛋器就隻有一個解法,我問了第一個問題之後,發現了好幾個解法,比如攪雞蛋可以用筷子,可以用礦泉水瓶。然後我問第二個、第三個、第四個甚至第五個問題的時候,我發現解法變得越來越多,思考的空間也變得越來越大。
雕塑《大衛》是米開朗琪羅創作的藝術極品,從誕生到現在一直廣受讚譽。作品誕生之初,有記者采訪米開朗琪羅是如何在石頭上把大衛雕琢出來的,米開朗琪羅說,其實這形體本就存在於大理石中,他隻是把不需要的部分去掉而已。
拋棄多餘的部分,直擊本質。
其實,就像《大衛》一樣,我們真實的需求被很多外在的東西包裹。作為一個內容生產者,應該直麵真實需求。你要做的就是從問題的石頭裏刨去多餘的部分,讓真正的需求——“大衛”清晰地呈現出來。
2
後來我讀mba(工商管理碩士),老師在講豐田“五問法”的時候,我猛的一下醒悟,這與觸及本源的方法殊途同歸。
豐田“五問法”的故事如下:
有一次,豐田汽車公司副社長大野耐一發現,有一條生產線上的機器總是停轉,原因是保險絲被燒斷了。雖然每次都及時更換保險絲,但用不了多久又會被燒斷,嚴重影響整條生產線的效率。他覺得,更換保險絲並沒有解決根本問題。於是,大野耐一與工人進行了問答對話。
一問:“為什麽機器停了?”答:“因為超負荷,保險絲被燒斷了。”
二問:“為什麽超負荷呢?”答:“因為軸承的潤滑不夠。”
三問:“為什麽潤滑不夠?”答:“因為潤滑泵吸不上油。”
四問:“為什麽吸不上油?”答:“因為油泵軸磨損鬆動。”
五問:“為什麽磨損了呢?”答:“因為沒有安裝過濾器,混進了鐵屑等雜質。”
經過連續五次追問“為什麽”,才找到問題的真正原因,解決的辦法就是在油泵軸上安裝過濾器。
如果沒有這種追根溯源、刨根問底、打破砂鍋問到底的精神,就不可能真正解決問題。
3
其實,做內容運營很多時候也是這樣。2017年,我們與一家聲音社交軟件公司合作做活動。在我參與之前,公關公司和那家聲音社交軟件公司一直爭論h5[5]要怎麽做。
後來我們聚在一個地方,聊了幾個問題。
我問他們:為什麽要做h5?他們答:感覺h5比較“高大上”,能擺脫比較低端的感覺。
我問他們:怎麽樣才能擺脫低端的感覺?他們答:被主流媒體認可或討論,因為主流媒體都是比較正麵的。
怎麽被主流媒體認可呢?傳達一種積極向上的社會戀愛觀。
怎樣傳達一種社會戀愛觀?找不同職業的人來參加活動。
需要找什麽職業呢?社會中有熱度的職業。
最後我們定了以護士、軍人、外賣員、作家、網紅、總裁助理等為主要人群,然後安排不同的人進行對話,他們隱去收入、年齡、職業這些信息,談了一場戀愛。
就這樣通過不斷地問問題,不斷地洞察事物的本質,了解真正的需求,最後這次活動因為身份的衝突、價值觀的碰撞,引起了社會熱議,最後居然成為公務員時政考題熱點。
看不到彼此長相,僅憑對方的聲音做判斷;不清楚對方的學曆、職業和收入,僅憑對方的個人魅力做評估,你能否選中戀愛對象?近日,某app聯合某微信公眾號發起了一個名為“戀愛盲測”的實驗……
後來,在做內容創意工作的過程中,我也多次告誡我的同事,不要拘泥於傳播的形式,要著重了解營銷的本質,想做出爆款內容,不一定要費盡心機地寫一篇文章,要明確目的,一張截圖,或一張皺巴巴的紙,同樣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比如區塊鏈的爆發,其實就是因為群裏的一張寫著“禁止外傳”的截圖。如果截圖上不加“禁止外傳”四個字,它可能就不會傳播得這麽迅速,“禁止外傳”這四個字其實就是告訴看到這張截圖的人:這個信息很稀缺,你快告訴別人。這給了用戶非常好的“社交貨幣”,給別人發完信息以後,還要告訴別人:你不要告訴別人哦。這種神秘感更促進了信息的傳播。
我曾經聽朋友們說,他們運作了一些綜藝節目的熱搜,就是拿紙歪歪扭扭地寫了幾個人的名次,然後團起來,編輯一段話,說是有人在現場不小心撿到,便說節目有黑幕,發給各大營銷號,最後果然引發很多熱搜,既滿足了節目的熱度需求、營銷號的流量需求,還滿足了觀眾的“吃瓜”[6]需求。
以上這些無一不是通過不斷去問為什麽而洞悉本質,“大衛”就從石頭裏自然而然地顯現出來了。
思維落地:豐田“五問法”
列出你目前要解決的關鍵問題,同時參照本小節給出的提問方式,不斷深入,看看是否能得到新的答案。
1.一問:
答:
2.二問:
答:
3.三問:
答:
4.四問:
答:
5.五問:
答:
未來你遇到新的問題時,可以隨時拿出這個列表,來幫助自己清晰地定義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