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未來成就的大小並不取決於他現在的年齡、收入、學曆,而取決於他內心真正的渴望。
我的自信都是騙子給的
1
3歲那年,奶奶帶我從菜市場路過,一位“大師”攔住她,看著我,說道:“這孩子眉清目秀,尤其是這個酒窩,可謂點睛之筆!”末了,又撚了撚胡子,總結道:“未來成就不可限量!”
但到現在我都很納悶,就連26個英文字母都花了半個月時間才記住的我,為何居然牢牢地記住了這句話。
此後,每當我考試考砸了被我爸打,跟人單挑被揍,或者在學校早戀被老師訓斥的時候,我都會淡然一笑。笑完,身上又增加了我爸的手印、仇人的腳印,耳邊又響起了老師的“叫你爸來學校一趟”的命令。
即使學習成績不好,即使遊戲也沒打好,即使談戀愛被甩,即使我媽不給我零花錢……如此多的成長“挫折”,都絲毫沒能動搖我的信念。
我堅信自己將來會成為一個很厲害、很厲害、很厲害——三個“很厲害”一個都不能少——的人。
2
然後,奇跡真的一點一點地在我身上發生了:高考後,我踩著眾多學霸的肩膀升入本省的重點本科學校;大一軍訓時,正步都踢不利索的我最後拿下了學院的軍訓團嘉獎,並力壓群雄當了班長;跟別人合夥創業,大學就拿了人生的第一筆投資;實習時就拿過5萬元的月薪;大學畢業後,我去了一線“大廠”上班;先後出版了4本書,大學還沒畢業就年入百萬了。
其實,在這些看起來很光鮮的成績背後,真實情況是這樣的:所謂重點本科學校,在省外隻能算是普通本科學校;當班長不到一年,老師就說“你別幹了吧”;創業最終失敗,團隊也解散了;實習時,最“牛”的不是我,而是同事;出版的4本書是慢慢步入暢銷書行列的。
與賺錢相關的是無數次的晝夜顛倒、嘔心瀝血和一份不敢看的體檢報告。
我感覺我的人生每次都是差一點就成功了。
後來,每當我快堅持不下去的時候,我就會找阿冬幫我“算”一下,讓他告訴我,我是天之驕子,我是難遇的天才,未來不可限量;讓他告訴我,我將來會優秀到說“我感覺有錢一點都不快樂,我最快樂的時候是一個月賺3000塊錢的時候,或者定一個小目標,先賺它一個億”。
然後,阿冬說:“加錢!”
3
以上,自我洗腦完畢。
其實,我早就知道我3歲那年見到的“大師”對我們村的二花、狗蛋、李明說過同樣的話。我自己也根本不是什麽天縱奇才,我不夠自律,很懶,不夠努力,記性不好,智商不高。
就連寫作這件事情,還是因為我實在不想做空乘,又沒什麽特長,冥思苦想失眠整整三個晚上,才想起來小學的時候寫作文被老師表揚過,還有當年風靡全市初中生qq空間的文章《xx初中風雲人物榜》,我才決定,去寫作。
我確實沒什麽天賦,我也沒有像小說、電影裏那樣成功逆襲。因為,我在入職新媒體公司後,寫的稿子被“斃”了五六十篇,不服氣就繼續寫,然後繼續被“斃”,繼而拚命寫作,卻依然寫出一堆不合格的文章,差點被勸退。但最後,我忽然開竅了,研究了一些方法,弄清楚了是先有雞還是先有蛋,後來寫出了一些閱讀量和質量都還不錯的有誠意的文章,這才“一不小心”成了很多人的勵誌榜樣。
我來自四線小城市,智商不高,普通大學畢業,從住青年旅舍開始,北漂2年8個月零8天,被超過1000個人說過不行。
記不清有多少次與成功隻差一步。我也想過放棄,後來感覺確實不能放棄。
那就努力吧,努力讓自己變“聰明”,然後再努力。
4
從我人生的前20年中可以總結出一句話:
一個人未來成就的大小並不取決於他現在的年齡、收入、學曆,而取決於他內心真正的渴望。
也可以是另一句話:因為相信,所以看見。
思維落地:101個人生目標
如何讓你相信的世界具象化?可以做以下練習:
1.打開一個文檔,想象自己已經年邁,迴顧這一生,你最想記住的是什麽?你最想留在墓碑上的是什麽?你最想留在別人心裏的是什麽?
2.把這些內容分點寫下來。
不需要有任何負擔,把你心裏最直接的想法寫下來。比如:
我想去冰島看一次極光。
我想賺到人生中的第一個100萬。
我想出版一本自己的書。
可以先不考慮時間和金錢成本,允許自己麵對內心最深處的渴望。
3.寫夠101個人生目標。不要求一口氣寫完,可以給自己預留兩星期的時間,每天都花一點時間來寫一寫。這是你第一次誠實地麵對自己的內心,請你耐心對待,別著急。
靠“心靈雞湯”係列書籍享譽全球的作者馬克·漢森說過,人要設定101個目標,如果堅決貫徹執行,那麽將會受益無窮。受此啟發,當時還是無名之輩的梁凱恩每半年更新一次自己的101個人生目標,最終成為亞洲演說家,在上海萬人體育館進行演講,這也是他的目標之一。
即使你覺得寫起來吃力,也很正常,因為你的心被不重要的事情蔽蓋太久了。現在你可以試試從事業、工作、生活、家庭、享樂5個方麵入手,每個方麵寫夠20條,將它們拚在一起,100條就出來了。當你落筆寫下第一條時,相信你的生活已經開始發生變化。
自信是培養出來的
1
前一段時間,我受邀去一個線下活動做演講。在自由提問環節時,有一個女孩問我:“呂老師,我該怎麽做才能和您一樣有自信?”
通過女孩的講述,我了解到,雖然她已經工作5年了,卻還隻是單位的一名普通員工,與她同一時期入職的同事如今大都已經成了她的上級。她習慣了被動地接受工作任務,即使是在自己擅長的領域,也不會主動爭取,在機會麵前常常產生“我不配”的自卑感。
望著女孩略顯緊張的樣子,我笑著鼓勵她說:“所有的自信都是靠慢慢積累的,你要做的就是從細小的、瑣碎的成功中發現它,然後不斷積累,相信你以後一定會成為一個有自信的職場人。”
其實,半年前我參加另一個演講活動時,現場也有朋友問過我類似的問題,那一次我給出了截然不同的答案。
我說:“一個人自信的程度和他內心對成功的渴望程度成正比,你不是缺乏自信,你隻是對成功的渴望程度還不夠。”
當時,我將這句話視為至理名言,因為我認為自己就是依靠對成功的絕對渴望才一次又一次地從職場的殘酷競爭中殺出重圍。
大學創業的時候,因為對拿到天使投資有著極度渴望,即使是第一次參與商業運作,我也強迫自己不能露出一絲慌亂,被甲方誇獎“初生牛犢不怕虎”。
在知名自媒體公司實習的時候,因為特別渴望留下,即使稿子被連續“斃”掉50多次,我仍相信自己能夠從數百篇爆款文章裏找到“成功秘籍”,最終我迎來了第一篇閱讀量達到“10萬+”的文章。
寫第一本書的時候,因為對出版圖書的渴望,雖然我從未涉足圖書領域,但我憑借在內容創作中積累的自信和經驗去寫作,圖書上市不久就登上了亞馬遜圖書熱銷榜單。
因為渴望,所以自信;因為自信,所以成功。
2
直到一個星期六的晚上,我在整理電腦文檔時發現了一個文件夾,這個文件夾打破了我一直以來堅信的道理。
那天,北京下大雨,難得不加班,我打算歸類整理一下“逼死強迫症”的電腦桌麵,整理著整理著,就讀起了之前做新媒體工作時寫過的文章。
“存在的意義”——這個文件夾裏有什麽?我不記得自己寫過這篇文章啊。我一邊在大腦裏飛速檢索,猜測裏麵的內容,一邊拖動鼠標點擊文件夾。
2017年7月8日
今天的文章標題起得特別好,讓人一看就有打開的欲望。
2017年8月5日
今天在選題會上被主編誇了,她說從反麵角度切入的想法很不錯。
2017年8月30日
今天,公眾號後台有讀者留言說特別喜歡我寫的這個故事,她前段時間也經曆了類似的事情,讀完這篇文章感覺自己被治愈了。
……
我忽地記起,這個文件夾裏保存的是我實習時的工作隨筆。我索性暫停了手頭的整理工作,打開桌邊的空氣加濕器,又倒了杯紅酒,窩在椅子上,抱著筆記本電腦,一字一句地讀起自己當初寫的隨筆。原來,我那時好像也沒有記憶裏那麽“慘”。
雖然稿子經常被“斃”,但我是同組人中寫稿最快的,經常因為提前交稿而受到同期實習生的“嫉妒”。
每次選題會上,我都會爭著發言。漸漸地,主編在會上會習慣性地問一句:“呂白有什麽想法嗎?”發表第一篇文章的時候,我收到了好久不聯係的朋友的消息:“以前隻覺得你小子長得帥,沒想到寫東西也有兩把刷子,我這一米八六的山東大漢差點看哭。”
3
微醺中,我忽然想起自己在演講上中對於自信的那個問題的迴答。
一直以來,我都將內心的極度渴望歸結為自信的來源,卻忽略了日常工作中看似微不足道的成功。如果沒有這些近乎微不可察的成功,我還會像今天一樣自信嗎?
答案顯而易見。
如果下一次演講現場還有人提問如何才能變得自信,我大概會迴答:擁有對成功的絕對渴望,也別忘了積累細小的成功所帶來的喜悅,因為所有的自信都是慢慢積累出來的。
細微之處往往最為珍貴,成功與自信,往往成正相關。
思維落地:“3+3”練習
其實,成為一個自信的人並沒有那麽難,你隻需要用“3+3”的方法就可以用最小的成本改變現在的生活。
具體來說,“3+3”是什麽呢?其實就是3個成功練習+3個感恩練習。
1.每天晚上,迴顧一下當天發生的事情。
2.寫下3件你覺得值得驕傲,帶給你強烈自信的事。比如:
今天,我厘清了畢業論文框架,一直害怕做的事被我幹掉了。
今天,我向老板匯報了工作的關鍵成果,並帶有數據,我太厲害了。
今天,我完成了一次外出拍攝,一直想做的事終於開始做了。
3.寫下3個你覺得需要感恩的人,或3件需要感恩的事。比如:
謝謝項目組的mary(瑪麗)給我的行業報告,這對我非常有幫助。
謝謝導師的指導,他幫我節省了很多寫畢業論文框架的時間。
謝謝樓下小攤的小哥,他攤煎餅的手藝太棒了。
這個方法每天隻耗費你幾分鍾時間。當然,你做得越多,對自己的生活觀察得越細致,耗費的時間就會越少。
用這個方法建立你的自信手賬本和感恩手賬本。每次不自信的時候,拿出來看一看,你會獲得特別實在的滿足感,而且你也會發現,日子遠沒有自己想的那麽糟糕。
自信可以來自巨大的成就,也可以來自數十次小小的肯定。
我的自信都是騙子給的
1
3歲那年,奶奶帶我從菜市場路過,一位“大師”攔住她,看著我,說道:“這孩子眉清目秀,尤其是這個酒窩,可謂點睛之筆!”末了,又撚了撚胡子,總結道:“未來成就不可限量!”
但到現在我都很納悶,就連26個英文字母都花了半個月時間才記住的我,為何居然牢牢地記住了這句話。
此後,每當我考試考砸了被我爸打,跟人單挑被揍,或者在學校早戀被老師訓斥的時候,我都會淡然一笑。笑完,身上又增加了我爸的手印、仇人的腳印,耳邊又響起了老師的“叫你爸來學校一趟”的命令。
即使學習成績不好,即使遊戲也沒打好,即使談戀愛被甩,即使我媽不給我零花錢……如此多的成長“挫折”,都絲毫沒能動搖我的信念。
我堅信自己將來會成為一個很厲害、很厲害、很厲害——三個“很厲害”一個都不能少——的人。
2
然後,奇跡真的一點一點地在我身上發生了:高考後,我踩著眾多學霸的肩膀升入本省的重點本科學校;大一軍訓時,正步都踢不利索的我最後拿下了學院的軍訓團嘉獎,並力壓群雄當了班長;跟別人合夥創業,大學就拿了人生的第一筆投資;實習時就拿過5萬元的月薪;大學畢業後,我去了一線“大廠”上班;先後出版了4本書,大學還沒畢業就年入百萬了。
其實,在這些看起來很光鮮的成績背後,真實情況是這樣的:所謂重點本科學校,在省外隻能算是普通本科學校;當班長不到一年,老師就說“你別幹了吧”;創業最終失敗,團隊也解散了;實習時,最“牛”的不是我,而是同事;出版的4本書是慢慢步入暢銷書行列的。
與賺錢相關的是無數次的晝夜顛倒、嘔心瀝血和一份不敢看的體檢報告。
我感覺我的人生每次都是差一點就成功了。
後來,每當我快堅持不下去的時候,我就會找阿冬幫我“算”一下,讓他告訴我,我是天之驕子,我是難遇的天才,未來不可限量;讓他告訴我,我將來會優秀到說“我感覺有錢一點都不快樂,我最快樂的時候是一個月賺3000塊錢的時候,或者定一個小目標,先賺它一個億”。
然後,阿冬說:“加錢!”
3
以上,自我洗腦完畢。
其實,我早就知道我3歲那年見到的“大師”對我們村的二花、狗蛋、李明說過同樣的話。我自己也根本不是什麽天縱奇才,我不夠自律,很懶,不夠努力,記性不好,智商不高。
就連寫作這件事情,還是因為我實在不想做空乘,又沒什麽特長,冥思苦想失眠整整三個晚上,才想起來小學的時候寫作文被老師表揚過,還有當年風靡全市初中生qq空間的文章《xx初中風雲人物榜》,我才決定,去寫作。
我確實沒什麽天賦,我也沒有像小說、電影裏那樣成功逆襲。因為,我在入職新媒體公司後,寫的稿子被“斃”了五六十篇,不服氣就繼續寫,然後繼續被“斃”,繼而拚命寫作,卻依然寫出一堆不合格的文章,差點被勸退。但最後,我忽然開竅了,研究了一些方法,弄清楚了是先有雞還是先有蛋,後來寫出了一些閱讀量和質量都還不錯的有誠意的文章,這才“一不小心”成了很多人的勵誌榜樣。
我來自四線小城市,智商不高,普通大學畢業,從住青年旅舍開始,北漂2年8個月零8天,被超過1000個人說過不行。
記不清有多少次與成功隻差一步。我也想過放棄,後來感覺確實不能放棄。
那就努力吧,努力讓自己變“聰明”,然後再努力。
4
從我人生的前20年中可以總結出一句話:
一個人未來成就的大小並不取決於他現在的年齡、收入、學曆,而取決於他內心真正的渴望。
也可以是另一句話:因為相信,所以看見。
思維落地:101個人生目標
如何讓你相信的世界具象化?可以做以下練習:
1.打開一個文檔,想象自己已經年邁,迴顧這一生,你最想記住的是什麽?你最想留在墓碑上的是什麽?你最想留在別人心裏的是什麽?
2.把這些內容分點寫下來。
不需要有任何負擔,把你心裏最直接的想法寫下來。比如:
我想去冰島看一次極光。
我想賺到人生中的第一個100萬。
我想出版一本自己的書。
可以先不考慮時間和金錢成本,允許自己麵對內心最深處的渴望。
3.寫夠101個人生目標。不要求一口氣寫完,可以給自己預留兩星期的時間,每天都花一點時間來寫一寫。這是你第一次誠實地麵對自己的內心,請你耐心對待,別著急。
靠“心靈雞湯”係列書籍享譽全球的作者馬克·漢森說過,人要設定101個目標,如果堅決貫徹執行,那麽將會受益無窮。受此啟發,當時還是無名之輩的梁凱恩每半年更新一次自己的101個人生目標,最終成為亞洲演說家,在上海萬人體育館進行演講,這也是他的目標之一。
即使你覺得寫起來吃力,也很正常,因為你的心被不重要的事情蔽蓋太久了。現在你可以試試從事業、工作、生活、家庭、享樂5個方麵入手,每個方麵寫夠20條,將它們拚在一起,100條就出來了。當你落筆寫下第一條時,相信你的生活已經開始發生變化。
自信是培養出來的
1
前一段時間,我受邀去一個線下活動做演講。在自由提問環節時,有一個女孩問我:“呂老師,我該怎麽做才能和您一樣有自信?”
通過女孩的講述,我了解到,雖然她已經工作5年了,卻還隻是單位的一名普通員工,與她同一時期入職的同事如今大都已經成了她的上級。她習慣了被動地接受工作任務,即使是在自己擅長的領域,也不會主動爭取,在機會麵前常常產生“我不配”的自卑感。
望著女孩略顯緊張的樣子,我笑著鼓勵她說:“所有的自信都是靠慢慢積累的,你要做的就是從細小的、瑣碎的成功中發現它,然後不斷積累,相信你以後一定會成為一個有自信的職場人。”
其實,半年前我參加另一個演講活動時,現場也有朋友問過我類似的問題,那一次我給出了截然不同的答案。
我說:“一個人自信的程度和他內心對成功的渴望程度成正比,你不是缺乏自信,你隻是對成功的渴望程度還不夠。”
當時,我將這句話視為至理名言,因為我認為自己就是依靠對成功的絕對渴望才一次又一次地從職場的殘酷競爭中殺出重圍。
大學創業的時候,因為對拿到天使投資有著極度渴望,即使是第一次參與商業運作,我也強迫自己不能露出一絲慌亂,被甲方誇獎“初生牛犢不怕虎”。
在知名自媒體公司實習的時候,因為特別渴望留下,即使稿子被連續“斃”掉50多次,我仍相信自己能夠從數百篇爆款文章裏找到“成功秘籍”,最終我迎來了第一篇閱讀量達到“10萬+”的文章。
寫第一本書的時候,因為對出版圖書的渴望,雖然我從未涉足圖書領域,但我憑借在內容創作中積累的自信和經驗去寫作,圖書上市不久就登上了亞馬遜圖書熱銷榜單。
因為渴望,所以自信;因為自信,所以成功。
2
直到一個星期六的晚上,我在整理電腦文檔時發現了一個文件夾,這個文件夾打破了我一直以來堅信的道理。
那天,北京下大雨,難得不加班,我打算歸類整理一下“逼死強迫症”的電腦桌麵,整理著整理著,就讀起了之前做新媒體工作時寫過的文章。
“存在的意義”——這個文件夾裏有什麽?我不記得自己寫過這篇文章啊。我一邊在大腦裏飛速檢索,猜測裏麵的內容,一邊拖動鼠標點擊文件夾。
2017年7月8日
今天的文章標題起得特別好,讓人一看就有打開的欲望。
2017年8月5日
今天在選題會上被主編誇了,她說從反麵角度切入的想法很不錯。
2017年8月30日
今天,公眾號後台有讀者留言說特別喜歡我寫的這個故事,她前段時間也經曆了類似的事情,讀完這篇文章感覺自己被治愈了。
……
我忽地記起,這個文件夾裏保存的是我實習時的工作隨筆。我索性暫停了手頭的整理工作,打開桌邊的空氣加濕器,又倒了杯紅酒,窩在椅子上,抱著筆記本電腦,一字一句地讀起自己當初寫的隨筆。原來,我那時好像也沒有記憶裏那麽“慘”。
雖然稿子經常被“斃”,但我是同組人中寫稿最快的,經常因為提前交稿而受到同期實習生的“嫉妒”。
每次選題會上,我都會爭著發言。漸漸地,主編在會上會習慣性地問一句:“呂白有什麽想法嗎?”發表第一篇文章的時候,我收到了好久不聯係的朋友的消息:“以前隻覺得你小子長得帥,沒想到寫東西也有兩把刷子,我這一米八六的山東大漢差點看哭。”
3
微醺中,我忽然想起自己在演講上中對於自信的那個問題的迴答。
一直以來,我都將內心的極度渴望歸結為自信的來源,卻忽略了日常工作中看似微不足道的成功。如果沒有這些近乎微不可察的成功,我還會像今天一樣自信嗎?
答案顯而易見。
如果下一次演講現場還有人提問如何才能變得自信,我大概會迴答:擁有對成功的絕對渴望,也別忘了積累細小的成功所帶來的喜悅,因為所有的自信都是慢慢積累出來的。
細微之處往往最為珍貴,成功與自信,往往成正相關。
思維落地:“3+3”練習
其實,成為一個自信的人並沒有那麽難,你隻需要用“3+3”的方法就可以用最小的成本改變現在的生活。
具體來說,“3+3”是什麽呢?其實就是3個成功練習+3個感恩練習。
1.每天晚上,迴顧一下當天發生的事情。
2.寫下3件你覺得值得驕傲,帶給你強烈自信的事。比如:
今天,我厘清了畢業論文框架,一直害怕做的事被我幹掉了。
今天,我向老板匯報了工作的關鍵成果,並帶有數據,我太厲害了。
今天,我完成了一次外出拍攝,一直想做的事終於開始做了。
3.寫下3個你覺得需要感恩的人,或3件需要感恩的事。比如:
謝謝項目組的mary(瑪麗)給我的行業報告,這對我非常有幫助。
謝謝導師的指導,他幫我節省了很多寫畢業論文框架的時間。
謝謝樓下小攤的小哥,他攤煎餅的手藝太棒了。
這個方法每天隻耗費你幾分鍾時間。當然,你做得越多,對自己的生活觀察得越細致,耗費的時間就會越少。
用這個方法建立你的自信手賬本和感恩手賬本。每次不自信的時候,拿出來看一看,你會獲得特別實在的滿足感,而且你也會發現,日子遠沒有自己想的那麽糟糕。
自信可以來自巨大的成就,也可以來自數十次小小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