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章誠實與浮囂
我念大學本科時,我哥哥在讀研究生。我是學理科的,我哥哥是學邏輯學的。有一迴我問他:依你之見,在中國人寫的科學著作中,哪本最值得一讀?他毫不猶豫地答道:費孝通的《江村經濟》。現在假如有個年輕人問我這個問題,不管他是學什麽的,我的迴答還是《江村經濟》——但我覺得這本書的名字還是叫做《中國農民的生活》為好。它的長處在於十分誠實地描述了江南農村的生活景象,像這樣的誠實在中國人寫的書裏還未曾有過。同是社會學界的前輩,李景漢先生做過《定縣調查》,把一個縣的情況搞得清清楚楚。學社會學的人總該讀讀《定縣調查》——但若不學社會學,我覺得可以不讀《定縣調查》,但不讀《江村經濟》可不成。中國的讀書人有種毛病,總要對某些事實視而不見,這些事實裏就包括了中國農民的生活。讀書人喜歡做的事情是埋首於故紙堆裏,好像故紙之中什麽都有了。中國的典籍倒是浩若煙海,但假若沒人把事實往紙上寫,紙上還是什麽都沒有。《江村經濟》的價值就在於它把事實寫到了紙上,在中國這個地方,很少有人做這樣的事。馬林諾夫斯基給《江村經濟》作序,也稱讚了費先生的誠實。所以費先生這項研究中的誠實程度,已經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
這篇章的主旨不是談《江村經濟》,而是談誠實。以我之見,誠實就像金子一樣,有成色的區別。就以費先生的書為例,在海外發表時,叫做《中國農民的生活》,這是十足赤金式的誠實。在國內發表時叫做《江村經濟》,成色就差了一些,雖然它還是誠實的,而且更對中國人的口味。我們這裏有種傳統,對十足的誠實甚為不利。有人說,朱熹老夫子做了一世的學問,什麽叫做“是”(be),什麽叫做“應該是”(shouldbe),從來就沒搞清楚過。我們知道,前者是指事實,後者是指意願,兩者是有區別的。人不可能一輩子遇上的都是合心意的事,如果朱夫子總把意願和事實混為一談,那他怎麽生活呢。所以,當朱夫子開始學術思維時,他把意願和事實當成了一迴事——學術思維確有這樣一種特點,不做學問時,意願和現實又能分開了。不獨朱夫子,中國人做學問時都是如此。自打孔子到如今,寫章時都要拿一股勁,討論國計民生乃至人類的前途這樣的大題目,得到一片光明的結論,在這一片光明下,十足的誠實倒顯得可羞。在所有重大題目上得出一片光明的結論固然很好,但若不把意願和現實混為一談,這卻是很難做到的。
人忠於已知事實叫做誠實,不忠於事實就叫做虛偽。還有些人隻忠於經過選擇的事實,這既不叫誠實,也不叫虛偽,我把它叫做浮囂。這是個含蓄的說法,乍看起來不夠貼切,實際上還是合乎道理的:人選擇事實,總是出於浮囂的心境。有一迴,我讀一位海外新儒家學者的集(我對海外的新儒學並無偏見,隻是舉個例子),作者一會兒引東,一會兒引西,從馬克斯·韋伯到現代美國黑人的“尋根學”引了一個遍,所舉例子都不甚貼切,真正該引用的事例他又沒有引到。我越看越不懂,就發了狠,非看明白不可。最終看到一篇他在台北的答記者問,把自己所治之學和台灣當局的“化建設”掛上了鉤——看到這裏,我算是看明白了。我還知道台灣當局拉攏海外學人是不計工本的,這就是浮囂的起因——當然,更遠的起因還能追溯到科舉、八股,人若把學問當作進身之本來做,心就要往上浮。誠實不是學術界的長處,因為太誠實了,就顯得不學術。像費先生在《江村經濟》裏表現出的那種誠實,的確是鳳毛顧角。有位外國記者問費先生:你覺得中國再過幾時才能再出一個費孝通?他答:五十年。這話我真不想信,但恐怕最終還是不得不信。
第四十九章不新的《萬曆十五年》
黃仁宇先生的《萬曆十五年》很早就在中國出版了,因為選了家好的出版社,所以能夠不斷重印。我手裏這一本是九五年底第四次印刷的,以後還有可能再印。這是本老書,但以新書的麵目麵市。這兩年市麵上好書不多,還出了些“說不”的破爛。相比之下我寧悪說說不新的《萬曆十五年》:舊的好書總比新的爛書好。
黃先生以明朝的萬曆十五年為橫斷麵,剖開了中國的傳統社會,這個社會雖然表麵上尊卑有序,實際上是亂糟糟的。書裏有這麽個例子,有一天北京城裏哄傳說皇上要午朝了,所有的官員(這可是一大群人)趕緊都趕到城市的中心,擠在一起像個騾馬大集,把皇宮的正門堵了個嚴嚴實實,但這件事皇上自己都不知道,把他氣得要撒癔症。假如哪天早上你推門出去,看到外麵樓道上擠滿了人,都說是你找來的,但你自己不知道有這麽迴事,你也要冒火,何況是皇上。他老人家一怒之下罰了大家的俸銀——這也沒有什麽,反正大家都有外快。再比方說,中國當時軍隊很多,機構重疊,當官的很威武,當兵的也不少,手裏也都有家夥,但都是些廢物,極少數的倭寇登了陸,就能席卷半個中國。黃先生從政治、經濟、軍事、化各個方麵來考察,到處都是亂糟糟;偏偏明朝理學盛行,很會擺排場,高調也唱得很好。用儒學的標準來看,萬曆年間不能說是初級階段,得說是高級階段,但國家的事辦得卻是最不好,要不然也不會被區區幾個八旗兵亡掉。由此得出一個結論說,僅靠儒家的思想管理一個國家是不夠的,還得有點別的;中國必須從一個靠尊卑有序來管理的國家,過渡到靠數目字來管理的國家。
我不是要和黃先生扳杠,若說中國用數字來管理就會有前途,這個想法未免太過天真——數數誰不會呢?“大躍進”時畝產三十萬斤糧,這不是數目字嗎?用這種數字來管理,比沒有數字更糟,這是因為數字可以是假的,尤其是阿拉伯數字,在後麵添起0來太方便,讓人看了打怵。萬曆年間的人不識數嗎?既知用原則去管理社會不行,為什麽不用數字來管?
黃先生又說,中國儒家的原則本意是善良的,很可以做道德的根基,但在治理國家時,宗旨的善良不能彌補製度的粗疏。這話我相信後半句,不信前半句。我有個例子可以證明它行不通。這例子的主要人物是我的嶽母,一個極慈愛的老太太;次要人物是我,我是我丈母娘的女婿,用老話來說,我是她老人家的“半子”——當然不是下圍棋時說的半個子,是指半個兒子——她對我有權威,我對她有感情,這是不言而喻的。我家的衛生間沒有掛鏡子,因為是水泥牆,釘不進釘子。有一天老太太到我們家來,拿來了一麵鏡子和一根釘子,說道:拿錘子來,你把釘子釘進牆裏,把鏡子掛上。我一看這釘子,又粗又鈍。除非用射釘槍來發射,決釘不進牆裏——實際上這就是這釘子的正確用途。細心考慮了一下,我對嶽母解釋道:媽,你看這水泥,又硬又脆,差不多和玻璃一樣。我呢,您是知道的,不是一支射釘槍,肯定不能把它一下打進牆裏,要打很多下,水泥還能不碎嗎?結果肯定是把牆鑿個坑,釘子也釘不上——我說得夠清楚的了吧?老太太聽了瞪我一眼道:我給你買了釘子,又這麽大老遠給你送來,你連試都不試?我當然無話可說。過了一會兒,地上落滿了水泥碎塊,牆上出現了很多淺坑。老太太滿意了,說道:不釘了,去吃飯。結果是我家浴室的牆就此變成麻子,成了感情和權威的犧牲品。過些時候,遇到我的大舅子,才知道他家衛生間也是水泥牆,上麵也有很多坑,也是用鈍釘子釘出來的;他不願毀壞自己的牆,但更不願傷害老太太的感情。按儒家的標準,我嶽母對待我們符合仁的要求,我們對待我嶽母也符合仁的標準,結果在牆上打了些窟窿。假設她連我的pc機也管起來,這東西肯定是在破爛市上也賣不出去,我連吃飯的家夥都沒有了。善良要建立在真實的基礎上,所以讓我去選擇道德的根基,我願選實事求是。
我說《萬曆十五年》是本好書,但又這樣雞蛋裏挑骨頭式地找它的毛病,這是因為此書不會因我的歪批而貶值,它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它是一麵鏡子,照見了我們的前輩——古時候的讀書人,或者叫做儒生們——是怎樣做人做事的。古往今來的讀書人,從經典中學到了一些粗淺的原則,覺得自己懂了春秋大義,站出來管理國家,妄斷天下的是非曲直,結果把一切都管得一團糟。大明帝國是他們交的學費,大清帝國又是他們交的學費。老百姓說:罐子裏養王八,養也養不大。儒學的罐子裏長不出現代國家來。萬曆十五年是今日之鑒,尤其是人知識分子之鑒,我希望他們讀過此書之後,收拾起胸中的狂妄之氣,在書齋裏發現粗淺原則的熱情會有所降低,把這些原則套在國家頭上的熱情也會降低。少了一些造罐子的,大家的日子就會好過了。
我念大學本科時,我哥哥在讀研究生。我是學理科的,我哥哥是學邏輯學的。有一迴我問他:依你之見,在中國人寫的科學著作中,哪本最值得一讀?他毫不猶豫地答道:費孝通的《江村經濟》。現在假如有個年輕人問我這個問題,不管他是學什麽的,我的迴答還是《江村經濟》——但我覺得這本書的名字還是叫做《中國農民的生活》為好。它的長處在於十分誠實地描述了江南農村的生活景象,像這樣的誠實在中國人寫的書裏還未曾有過。同是社會學界的前輩,李景漢先生做過《定縣調查》,把一個縣的情況搞得清清楚楚。學社會學的人總該讀讀《定縣調查》——但若不學社會學,我覺得可以不讀《定縣調查》,但不讀《江村經濟》可不成。中國的讀書人有種毛病,總要對某些事實視而不見,這些事實裏就包括了中國農民的生活。讀書人喜歡做的事情是埋首於故紙堆裏,好像故紙之中什麽都有了。中國的典籍倒是浩若煙海,但假若沒人把事實往紙上寫,紙上還是什麽都沒有。《江村經濟》的價值就在於它把事實寫到了紙上,在中國這個地方,很少有人做這樣的事。馬林諾夫斯基給《江村經濟》作序,也稱讚了費先生的誠實。所以費先生這項研究中的誠實程度,已經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
這篇章的主旨不是談《江村經濟》,而是談誠實。以我之見,誠實就像金子一樣,有成色的區別。就以費先生的書為例,在海外發表時,叫做《中國農民的生活》,這是十足赤金式的誠實。在國內發表時叫做《江村經濟》,成色就差了一些,雖然它還是誠實的,而且更對中國人的口味。我們這裏有種傳統,對十足的誠實甚為不利。有人說,朱熹老夫子做了一世的學問,什麽叫做“是”(be),什麽叫做“應該是”(shouldbe),從來就沒搞清楚過。我們知道,前者是指事實,後者是指意願,兩者是有區別的。人不可能一輩子遇上的都是合心意的事,如果朱夫子總把意願和事實混為一談,那他怎麽生活呢。所以,當朱夫子開始學術思維時,他把意願和事實當成了一迴事——學術思維確有這樣一種特點,不做學問時,意願和現實又能分開了。不獨朱夫子,中國人做學問時都是如此。自打孔子到如今,寫章時都要拿一股勁,討論國計民生乃至人類的前途這樣的大題目,得到一片光明的結論,在這一片光明下,十足的誠實倒顯得可羞。在所有重大題目上得出一片光明的結論固然很好,但若不把意願和現實混為一談,這卻是很難做到的。
人忠於已知事實叫做誠實,不忠於事實就叫做虛偽。還有些人隻忠於經過選擇的事實,這既不叫誠實,也不叫虛偽,我把它叫做浮囂。這是個含蓄的說法,乍看起來不夠貼切,實際上還是合乎道理的:人選擇事實,總是出於浮囂的心境。有一迴,我讀一位海外新儒家學者的集(我對海外的新儒學並無偏見,隻是舉個例子),作者一會兒引東,一會兒引西,從馬克斯·韋伯到現代美國黑人的“尋根學”引了一個遍,所舉例子都不甚貼切,真正該引用的事例他又沒有引到。我越看越不懂,就發了狠,非看明白不可。最終看到一篇他在台北的答記者問,把自己所治之學和台灣當局的“化建設”掛上了鉤——看到這裏,我算是看明白了。我還知道台灣當局拉攏海外學人是不計工本的,這就是浮囂的起因——當然,更遠的起因還能追溯到科舉、八股,人若把學問當作進身之本來做,心就要往上浮。誠實不是學術界的長處,因為太誠實了,就顯得不學術。像費先生在《江村經濟》裏表現出的那種誠實,的確是鳳毛顧角。有位外國記者問費先生:你覺得中國再過幾時才能再出一個費孝通?他答:五十年。這話我真不想信,但恐怕最終還是不得不信。
第四十九章不新的《萬曆十五年》
黃仁宇先生的《萬曆十五年》很早就在中國出版了,因為選了家好的出版社,所以能夠不斷重印。我手裏這一本是九五年底第四次印刷的,以後還有可能再印。這是本老書,但以新書的麵目麵市。這兩年市麵上好書不多,還出了些“說不”的破爛。相比之下我寧悪說說不新的《萬曆十五年》:舊的好書總比新的爛書好。
黃先生以明朝的萬曆十五年為橫斷麵,剖開了中國的傳統社會,這個社會雖然表麵上尊卑有序,實際上是亂糟糟的。書裏有這麽個例子,有一天北京城裏哄傳說皇上要午朝了,所有的官員(這可是一大群人)趕緊都趕到城市的中心,擠在一起像個騾馬大集,把皇宮的正門堵了個嚴嚴實實,但這件事皇上自己都不知道,把他氣得要撒癔症。假如哪天早上你推門出去,看到外麵樓道上擠滿了人,都說是你找來的,但你自己不知道有這麽迴事,你也要冒火,何況是皇上。他老人家一怒之下罰了大家的俸銀——這也沒有什麽,反正大家都有外快。再比方說,中國當時軍隊很多,機構重疊,當官的很威武,當兵的也不少,手裏也都有家夥,但都是些廢物,極少數的倭寇登了陸,就能席卷半個中國。黃先生從政治、經濟、軍事、化各個方麵來考察,到處都是亂糟糟;偏偏明朝理學盛行,很會擺排場,高調也唱得很好。用儒學的標準來看,萬曆年間不能說是初級階段,得說是高級階段,但國家的事辦得卻是最不好,要不然也不會被區區幾個八旗兵亡掉。由此得出一個結論說,僅靠儒家的思想管理一個國家是不夠的,還得有點別的;中國必須從一個靠尊卑有序來管理的國家,過渡到靠數目字來管理的國家。
我不是要和黃先生扳杠,若說中國用數字來管理就會有前途,這個想法未免太過天真——數數誰不會呢?“大躍進”時畝產三十萬斤糧,這不是數目字嗎?用這種數字來管理,比沒有數字更糟,這是因為數字可以是假的,尤其是阿拉伯數字,在後麵添起0來太方便,讓人看了打怵。萬曆年間的人不識數嗎?既知用原則去管理社會不行,為什麽不用數字來管?
黃先生又說,中國儒家的原則本意是善良的,很可以做道德的根基,但在治理國家時,宗旨的善良不能彌補製度的粗疏。這話我相信後半句,不信前半句。我有個例子可以證明它行不通。這例子的主要人物是我的嶽母,一個極慈愛的老太太;次要人物是我,我是我丈母娘的女婿,用老話來說,我是她老人家的“半子”——當然不是下圍棋時說的半個子,是指半個兒子——她對我有權威,我對她有感情,這是不言而喻的。我家的衛生間沒有掛鏡子,因為是水泥牆,釘不進釘子。有一天老太太到我們家來,拿來了一麵鏡子和一根釘子,說道:拿錘子來,你把釘子釘進牆裏,把鏡子掛上。我一看這釘子,又粗又鈍。除非用射釘槍來發射,決釘不進牆裏——實際上這就是這釘子的正確用途。細心考慮了一下,我對嶽母解釋道:媽,你看這水泥,又硬又脆,差不多和玻璃一樣。我呢,您是知道的,不是一支射釘槍,肯定不能把它一下打進牆裏,要打很多下,水泥還能不碎嗎?結果肯定是把牆鑿個坑,釘子也釘不上——我說得夠清楚的了吧?老太太聽了瞪我一眼道:我給你買了釘子,又這麽大老遠給你送來,你連試都不試?我當然無話可說。過了一會兒,地上落滿了水泥碎塊,牆上出現了很多淺坑。老太太滿意了,說道:不釘了,去吃飯。結果是我家浴室的牆就此變成麻子,成了感情和權威的犧牲品。過些時候,遇到我的大舅子,才知道他家衛生間也是水泥牆,上麵也有很多坑,也是用鈍釘子釘出來的;他不願毀壞自己的牆,但更不願傷害老太太的感情。按儒家的標準,我嶽母對待我們符合仁的要求,我們對待我嶽母也符合仁的標準,結果在牆上打了些窟窿。假設她連我的pc機也管起來,這東西肯定是在破爛市上也賣不出去,我連吃飯的家夥都沒有了。善良要建立在真實的基礎上,所以讓我去選擇道德的根基,我願選實事求是。
我說《萬曆十五年》是本好書,但又這樣雞蛋裏挑骨頭式地找它的毛病,這是因為此書不會因我的歪批而貶值,它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它是一麵鏡子,照見了我們的前輩——古時候的讀書人,或者叫做儒生們——是怎樣做人做事的。古往今來的讀書人,從經典中學到了一些粗淺的原則,覺得自己懂了春秋大義,站出來管理國家,妄斷天下的是非曲直,結果把一切都管得一團糟。大明帝國是他們交的學費,大清帝國又是他們交的學費。老百姓說:罐子裏養王八,養也養不大。儒學的罐子裏長不出現代國家來。萬曆十五年是今日之鑒,尤其是人知識分子之鑒,我希望他們讀過此書之後,收拾起胸中的狂妄之氣,在書齋裏發現粗淺原則的熱情會有所降低,把這些原則套在國家頭上的熱情也會降低。少了一些造罐子的,大家的日子就會好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