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仲曜當街直接招攬,豪爽贈銀,朱導倒是一愣,他低頭沉思,就算拿了這幾兩銀子,迴到鄉裏,自己無地無家,難不成吃光了之後做個乞丐?他下定決心,便躬身道:“謝張判官抬愛,朱導願投歸義軍。”他既然拿定主意,無處著落的頹唐氣息一掃而空,百戰悍卒的氣概顯現出來。
張仲曜不易今日竟然收了一個得力手下,心下大為高興,拍著朱導的肩膀道:“今後便是一家人,不必客氣,這位是我家將,安思道都頭。”朱導當過節度使的牙兵,也上過些場麵,見安思道緊隨張仲曜身後,衣飾不比普通軍漢,便知是張仲曜的心腹,恭敬地抱拳道:“安都頭。”
安思道見他腿腳粗壯,右手掌心和指頭都有厚厚的胼胝,顯是常習弓馬所致,也含笑抱拳道:“朱兄弟請了。”又對張仲曜道:“恭喜公子募得勇士。”
張仲曜哈哈大笑,伸手指著旁邊一座酒樓道:“今日有緣法,不如上這酒樓一醉方休。”朱導和安思道抬頭一看,隻見酒樓匾額上書三個大字“魁星樓”,都驚吸了一口氣,這魁星樓乃是東京城中酒菜最貴的一處所在,現時還好,若是趕考的時節,為圖個好口彩,士子們大都要來坐上一坐,簡直要把門框擠開五分,門檻卻踩下三寸。
張仲曜混不在意這些,敦煌地處沙漠之中,卻是東西商旅繁盛之處,許多汴京日常所用之物都奇貴無比,這魁星樓中酒飯的花費在他看來,還算是便宜的。
舉步登樓,打賞了小二,十文大錢,便揀了最高處的一個雅閣,推窗望遠,隻見汴京城,車水馬龍日夜川流不息,到處是熙熙攘攘的人群,高門顯第混雜而居,遙遙隻見門庭若市,分不清哪是高官顯貴,哪是富商巨賈,夕陽的金光照著鱗次櫛比的屋簷,映照著奪目的光芒。坐在這高閣之中,把酒臨風,一派盛世太平景象,酒未入喉,人已醉了。
小二殷勤地端上冷盤果腹,替三人添上茶湯,正待報出本店的招牌好菜之時,旁邊雅間卻有人朗聲道:“諸位同年,此地魁星樓,正合吾等新科進士相聚,傳將出去,又是一番佳話。”
“今科取士一百零九人,乃是前所未有之盛舉,正是陛下求賢若渴,勵精圖治之兆,吾等同年及第,當守望相助,不負官家之期望。”
“馬兄,臧兄說得甚是,可歎一幫饒舌的小人,竟說陛下居然是為了取張齊賢,才一股腦兒將我等排名在齊賢之前的都取了,當真可惱!不說其他,呂兄,你是金榜魁首,才高八鬥,難道還沾了張齊賢的光不成?”
原來隔壁是一群新科進士正在宴飲。
以唐朝文華之盛,進士科每年應舉者少則八九百人,多則一二千人,而其中能及第者寥寥,從不滿十人到三十人左右。當朝太祖年間,乾德六年隻六人中進士,中進士最多的開寶八年也不過區區三十一人。誰知太宗太平興國二年,一科進士竟然取了一百零九人,難怪民間議論紛紛,說什麽的都有,也令這些得意揚揚的天子驕子心中有一些異樣的味道,明明是十年寒窗苦讀贏迴來的進士,卻似加了錫的劣質銅錢似地。
聽著旁間的進士們議論紛紛,張仲曜微微一笑,手腕一翻,將大碗黃酒像水似地喝將下去,胸中豪氣幹雲,耳畔呱噪之聲漸隱,迴響起一首敦煌流傳的曲子:
攻書學劍能幾何?爭如沙場騁僂囉。手持綠沉槍似鐵明月,龍泉三尺斬新磨。堪羨昔時軍伍,謾誇儒士徳能多。四塞忽聞狼煙起,問儒士,誰人敢去定風波。張仲曜與朱導、安思道也不理隔壁的新科進士如何聯詩作對,自顧叫上好酒好菜,酒足飯飽之後,張仲曜問及朱導住處,讓他不妨搬到驛館中來,朱導言道尚需迴旅舍取了行囊,二人便約好次日相見。
有道是好事成雙,告別朱導,迴到驛館,都亭西驛的小吏告知,皇帝諭旨,明日讓歸義軍使臣一同觀看禁軍校閱,校閱後召見使臣。張仲曜大喜過望,賞了那小吏十兩銀子,思及次日便得見聖上,滿心歡喜,一晚好睡到天明。
次日清晨,張仲曜直覺神清氣爽,潔麵沐浴之後,細心換上平常舍不得穿用的正五品朱紅官衣,帶上係銀魚袋,對鏡自照,完全是朝廷命官的氣派,與驛館中其它番邦使臣粗鄙的氣質完全不同,方才危襟正坐著閉目養神,等了小半個時辰,方才隨前來通知的禮部官員登車前往城南楊村校場。
還未入內,隻聽聞軍鼓如同戈壁上的悶雷一般,翻翻滾滾而來,夾雜著不少人喧馬嘶之聲,張仲曜端坐車中,微閉的雙眸精芒一閃,強忍住撩開車簾觀看大宋軍威的衝動,隻想著一會兒覲見天顏,如何奏對,又如何為苦撐河西的歸義軍將士百姓請援。
車輛似乎在校場側麵緩緩而行,停穩之後,外麵的禮部官員請使臣出來觀禮,張仲曜方才深吸一口氣,俯身鑽出車廂。舉步登上閱兵台,剛剛直起身來放眼望出去,頓時被校場之中宏大壯觀的軍陣給驚呆了,從台上往下看去,層層疊疊的都是大宋禁軍頭上的範陽帽,帽頂紅纓飄舞,如同一片紅色的火海,向南望不到頭,向北望不到尾。張仲曜在河西哪裏見過如此強盛的軍強盛,饒他強自鎮靜,一時間竟然也激動得手微微地顫抖起來,心道,這便是我家國之邦的雷霆天威。
過了好一會兒,他才平複了心緒,暗罵自己養氣功夫不足。他生於亂世,長於軍中,靜下心來後便仔細觀摩起校閱場中人馬,足有十數萬軍士按照指揮結成了數百個小陣,小陣之前的掌旗官肅然挺立,旗色有朱、黑、赭、青、紫五種,各色小旗軍陣聚成一個大陣,五個大陣結成了一座嚴整的龐大軍陣。
掌管大軍校閱的天武左廂都指揮使崔翰開始用令旗發令,各色掌旗官根據信號,引領各小陣開始進退移動,靜如徐林,動如怒海,絲毫不亂,即使是騎兵,也按捺著坐騎,與步卒徐徐配合而行,五個大陣中刀槍劍戟弓弩等兵器依次羅列擺設,自成體係,陣中有扛鼎翹關之雄,落鵑穿楊之拔,影纓鳴劍之銳,各效其能,敵人任擊其中一陣都將遭受重大損失,五陣合力,便有雷霆萬鈞之勢。
“陛下天縱神武,此陣一成,就算是北國數萬精騎當前,也很難討得了好去。”殿前東西班指揮使傅潛奏道。
趙光義身穿銀絲金龍黃袍,外罩件通紅的大氅,見見台下眾軍進退如一,各陣園轉如意,麵上雖然隻是淡然,心中卻大為得意,微笑道:“此陣雖好,也要前方統兵大將懂得運使才行,”他看了看環衛在側的左衛上將軍向拱、張永德,左驍衛上將軍張美,右驍衛上將軍劉廷讓等人,傲然道:“朕少年時頗習弓馬,曾經擊殺賊人無數,束發讀書以後,參聖人之道,曉文武之機,思慮頗為精密,此陣大成,所慮者,布陣乃兵家成法,小人或有非議姑且不論,唯邊將兵之人不聽成算,以致敗績。”
張仲曜不易今日竟然收了一個得力手下,心下大為高興,拍著朱導的肩膀道:“今後便是一家人,不必客氣,這位是我家將,安思道都頭。”朱導當過節度使的牙兵,也上過些場麵,見安思道緊隨張仲曜身後,衣飾不比普通軍漢,便知是張仲曜的心腹,恭敬地抱拳道:“安都頭。”
安思道見他腿腳粗壯,右手掌心和指頭都有厚厚的胼胝,顯是常習弓馬所致,也含笑抱拳道:“朱兄弟請了。”又對張仲曜道:“恭喜公子募得勇士。”
張仲曜哈哈大笑,伸手指著旁邊一座酒樓道:“今日有緣法,不如上這酒樓一醉方休。”朱導和安思道抬頭一看,隻見酒樓匾額上書三個大字“魁星樓”,都驚吸了一口氣,這魁星樓乃是東京城中酒菜最貴的一處所在,現時還好,若是趕考的時節,為圖個好口彩,士子們大都要來坐上一坐,簡直要把門框擠開五分,門檻卻踩下三寸。
張仲曜混不在意這些,敦煌地處沙漠之中,卻是東西商旅繁盛之處,許多汴京日常所用之物都奇貴無比,這魁星樓中酒飯的花費在他看來,還算是便宜的。
舉步登樓,打賞了小二,十文大錢,便揀了最高處的一個雅閣,推窗望遠,隻見汴京城,車水馬龍日夜川流不息,到處是熙熙攘攘的人群,高門顯第混雜而居,遙遙隻見門庭若市,分不清哪是高官顯貴,哪是富商巨賈,夕陽的金光照著鱗次櫛比的屋簷,映照著奪目的光芒。坐在這高閣之中,把酒臨風,一派盛世太平景象,酒未入喉,人已醉了。
小二殷勤地端上冷盤果腹,替三人添上茶湯,正待報出本店的招牌好菜之時,旁邊雅間卻有人朗聲道:“諸位同年,此地魁星樓,正合吾等新科進士相聚,傳將出去,又是一番佳話。”
“今科取士一百零九人,乃是前所未有之盛舉,正是陛下求賢若渴,勵精圖治之兆,吾等同年及第,當守望相助,不負官家之期望。”
“馬兄,臧兄說得甚是,可歎一幫饒舌的小人,竟說陛下居然是為了取張齊賢,才一股腦兒將我等排名在齊賢之前的都取了,當真可惱!不說其他,呂兄,你是金榜魁首,才高八鬥,難道還沾了張齊賢的光不成?”
原來隔壁是一群新科進士正在宴飲。
以唐朝文華之盛,進士科每年應舉者少則八九百人,多則一二千人,而其中能及第者寥寥,從不滿十人到三十人左右。當朝太祖年間,乾德六年隻六人中進士,中進士最多的開寶八年也不過區區三十一人。誰知太宗太平興國二年,一科進士竟然取了一百零九人,難怪民間議論紛紛,說什麽的都有,也令這些得意揚揚的天子驕子心中有一些異樣的味道,明明是十年寒窗苦讀贏迴來的進士,卻似加了錫的劣質銅錢似地。
聽著旁間的進士們議論紛紛,張仲曜微微一笑,手腕一翻,將大碗黃酒像水似地喝將下去,胸中豪氣幹雲,耳畔呱噪之聲漸隱,迴響起一首敦煌流傳的曲子:
攻書學劍能幾何?爭如沙場騁僂囉。手持綠沉槍似鐵明月,龍泉三尺斬新磨。堪羨昔時軍伍,謾誇儒士徳能多。四塞忽聞狼煙起,問儒士,誰人敢去定風波。張仲曜與朱導、安思道也不理隔壁的新科進士如何聯詩作對,自顧叫上好酒好菜,酒足飯飽之後,張仲曜問及朱導住處,讓他不妨搬到驛館中來,朱導言道尚需迴旅舍取了行囊,二人便約好次日相見。
有道是好事成雙,告別朱導,迴到驛館,都亭西驛的小吏告知,皇帝諭旨,明日讓歸義軍使臣一同觀看禁軍校閱,校閱後召見使臣。張仲曜大喜過望,賞了那小吏十兩銀子,思及次日便得見聖上,滿心歡喜,一晚好睡到天明。
次日清晨,張仲曜直覺神清氣爽,潔麵沐浴之後,細心換上平常舍不得穿用的正五品朱紅官衣,帶上係銀魚袋,對鏡自照,完全是朝廷命官的氣派,與驛館中其它番邦使臣粗鄙的氣質完全不同,方才危襟正坐著閉目養神,等了小半個時辰,方才隨前來通知的禮部官員登車前往城南楊村校場。
還未入內,隻聽聞軍鼓如同戈壁上的悶雷一般,翻翻滾滾而來,夾雜著不少人喧馬嘶之聲,張仲曜端坐車中,微閉的雙眸精芒一閃,強忍住撩開車簾觀看大宋軍威的衝動,隻想著一會兒覲見天顏,如何奏對,又如何為苦撐河西的歸義軍將士百姓請援。
車輛似乎在校場側麵緩緩而行,停穩之後,外麵的禮部官員請使臣出來觀禮,張仲曜方才深吸一口氣,俯身鑽出車廂。舉步登上閱兵台,剛剛直起身來放眼望出去,頓時被校場之中宏大壯觀的軍陣給驚呆了,從台上往下看去,層層疊疊的都是大宋禁軍頭上的範陽帽,帽頂紅纓飄舞,如同一片紅色的火海,向南望不到頭,向北望不到尾。張仲曜在河西哪裏見過如此強盛的軍強盛,饒他強自鎮靜,一時間竟然也激動得手微微地顫抖起來,心道,這便是我家國之邦的雷霆天威。
過了好一會兒,他才平複了心緒,暗罵自己養氣功夫不足。他生於亂世,長於軍中,靜下心來後便仔細觀摩起校閱場中人馬,足有十數萬軍士按照指揮結成了數百個小陣,小陣之前的掌旗官肅然挺立,旗色有朱、黑、赭、青、紫五種,各色小旗軍陣聚成一個大陣,五個大陣結成了一座嚴整的龐大軍陣。
掌管大軍校閱的天武左廂都指揮使崔翰開始用令旗發令,各色掌旗官根據信號,引領各小陣開始進退移動,靜如徐林,動如怒海,絲毫不亂,即使是騎兵,也按捺著坐騎,與步卒徐徐配合而行,五個大陣中刀槍劍戟弓弩等兵器依次羅列擺設,自成體係,陣中有扛鼎翹關之雄,落鵑穿楊之拔,影纓鳴劍之銳,各效其能,敵人任擊其中一陣都將遭受重大損失,五陣合力,便有雷霆萬鈞之勢。
“陛下天縱神武,此陣一成,就算是北國數萬精騎當前,也很難討得了好去。”殿前東西班指揮使傅潛奏道。
趙光義身穿銀絲金龍黃袍,外罩件通紅的大氅,見見台下眾軍進退如一,各陣園轉如意,麵上雖然隻是淡然,心中卻大為得意,微笑道:“此陣雖好,也要前方統兵大將懂得運使才行,”他看了看環衛在側的左衛上將軍向拱、張永德,左驍衛上將軍張美,右驍衛上將軍劉廷讓等人,傲然道:“朕少年時頗習弓馬,曾經擊殺賊人無數,束發讀書以後,參聖人之道,曉文武之機,思慮頗為精密,此陣大成,所慮者,布陣乃兵家成法,小人或有非議姑且不論,唯邊將兵之人不聽成算,以致敗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