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仲曜未敢妄自揣測聖意,隻著力整理此番進貢的西域物產,因為沙洲勢力日漸窘迫,這次貢品較為寒酸,有上好玉石三千斤,玉帶十副,白玉璧二十對,龍腦香藥五百斤,夜明珠二十個,河西健馬三百匹。張美、劉延讓在汴京城內外有多處府邸,這二人在驛館駐留一夜,次日便各自迴府。沒過幾日,都亭西驛的官員便來安排沙洲歸義軍使節隊伍到汴京城中驛館住下,順便將貢品登記造。隻是,因為皇帝忙於朝政,暫時還未安排會見,這張仲曜又在汴梁開始了漫長的等待。
天下繁華聚汴京,張仲曜時常四處走動遊玩,倒也不覺日子難熬。
汴京外城是顯德二年世宗柴榮下令營建的,距今不過二十餘年,有著簇新夯土城牆的汴京,與與久經戰亂和滄桑長安、洛陽相比,年輕而充滿活力,仿佛如日方升的大宋。發達的水係,暢通的漕運,越來越多的官員和禁軍,都使得汴京的商業異常繁榮,五代的戰亂和朝廷製度的崩壞,反而使商販們突破街坊的限製,汴京的街市一改長安和洛陽的肅穆莊嚴,從早至晚,小商小販沿街叫賣不絕。
蹴鞠是汴京城中最受歡迎的運動,上至達官貴人,下至市井閑漢,頗有樂此不疲的,不過張仲曜喜歡地還是更劇烈的馬球,隻好奇地駐足旁觀半晌便帶著安思道離開。他日日便帶著安思道在這汴京城中徜徉,若不是他每日還堅持不懈地舞劍開弓騎馬,安思道簡直就要以為久居河西的張仲曜已被繁華的汴京所迷醉。
這日清晨,風和日麗,張仲曜帶著安思道從郊外騎馬,看汴河兩岸楊柳依依,綠草茵茵,隻見芳樹之下,園囿之間,遊子仕女徜徉來去,羅列杯盤,互相勸酬,歌兒舞女,遍滿園亭,一派太平盛世的景象。張仲曜樂而忘返,縱馬馳騁,直至黃昏時分方才迴城,等閑人等在城中不得乘馬,張仲曜便和安思道都牽馬而行。
行至一處酒樓之前,張仲曜“咦”了一聲,停在一個路旁的漢子跟前。
此時不光朝廷為官民都規定了嚴格的服色,就連各行各業穿著打扮各有規矩,比如香鋪裏的裹香人,一定是頂帽披背,而質庫(當鋪)掌事,則是著皂(黑)衫角帶,不戴帽子。這漢子形貌潦倒不堪,一看那穿著卻是軍漢,他麵前攤了一塊破布,一把刀抽出了鞘來,和刀鞘一起整整齊齊地擺在破布之上,一看便是個賣刀的架勢。
吸引了張仲曜駐足觀看的,卻是這把刀。刀身布滿脈絡猶如絲綢織紋,光澤奪目,更暗暗隱現出一層血光。張仲曜久居敦煌,見識過四方兵器,識得這刀上花紋,此刀乃是出自波斯,雖不是經名匠之手雕琢的寶刀,卻也是難得的利刃,與寶刀的差異也隻在沒有鑲金嵌玉而已。張仲曜俯身拿起刀仔細觀看,那漢子也不阻止,隻見刀上血光隱然,可見雖然刀的主人細心擦拭,但此刀時常飲血,日積月累,便留下血紋。屈指一彈,刀身微彎挺直,竟如長劍一般發出“嗡”的一聲鳴叫。
“好刀!”張仲曜心中暗讚,再看這漢子身上破舊的軍袍,問道:“壯士,你這刀賣多少錢?”
那漢子抬起頭來,張仲曜才看清他麵目粗豪,額上有銅錢大小一塊箭疤,胡子拉茬,滿是風塵之色,顯然日子過得頗為窘迫。見張仲曜手上牽著一匹河西健馬,馬鞍上掛著弓箭,那漢子臉色一喜,有牽強地笑道:“公子若看得上眼,五十貫拿去吧。”
“五十貫?”張仲曜眉頭皺了起來,以他眼力,這刀至少要值一百貫。四方紛亂,沒有一柄利刃防身,錢財再多,也是為別人保管而已。這漢子看樣子出身軍旅,當是識貨之人,怎舍得將這好刀如此賤賣?
見他臉色猶疑,那漢子心裏便有些著慌,他若不是窮困潦倒,也舍不得來賣刀,可他這把刀雖好,可願意拿出一大筆錢來買的人著實不多。“吾看公子也是習武之人,寶刀配英雄,四十貫。”見張仲曜仍然沉吟未決,這漢子愁眉苦臉地,都賣了三天刀了,除了幾個市井閑漢前來打趣之外,竟是乏人問津。太平年月,如要解決麻煩,刀還不如銀子好使。
“三十貫,不能再低了,公子給小的留點還鄉的路費吧。”那漢子都要哭了,不停地搓著雙手,一臉期冀地望著張仲曜。
“這刀是你所有麽?”聽他報出如此低價,張仲曜疑心更起,擰緊眉頭,厲聲逼問道。他出身高貴,久在軍旅,這一問自有一番淩人的氣勢。可那漢子適才苦苦央求,吃他這質疑,忙道:“公子可是疑心這刀來路不正?”見張仲曜不置可否,便解釋道:“公子有所不知,小人乃是關南巡檢蔡漢超將軍帳下牙兵,名喚朱導,上月故主離世,吾等將軍生前爪牙之士護送靈柩迴京,誰知將軍府上說太平年月不便收留勇士,隻給了些盤纏打發吾等兄弟迴鄉。小人一不會耕田,二不會經商,迴鄉也隻是坐吃山空而已,原想憑著這身武藝,另找主家投奔,誰想道流落汴京已有半月,卻四處碰壁,蔡將軍府上贈送的盤纏也所剩無幾,無奈之下,隻等將這柄傍身數載的寶刀變賣。”
見朱導越說臉色越是黯然,張仲曜暗歎,朝廷忌憚元勳重臣之心昭然若揭,正是風聲鶴唳之時,京中誰家還敢招來勇士?此人能蒙關南巡檢蔡漢超賞識,選為牙兵,乃是我漢人中的壯士,卻落得如此潦倒,當真可悲。
須知這關南巡檢中的關,是瓦橋關、益津關、淤口關,乃是宋遼接壤的要衝之地,每年每月,圍繞著三關大大小小衝突不計其數,隻因過了這關南之地,便是無險可守的冀北平原,遼國騎兵可以通行無阻。而關南巡檢蔡漢超麾下兵不過三千,卻能克製契丹人不能南下劫掠漢民,可見其精銳。這朱導若當真如他所言,是蔡漢超的牙兵話,便是一等一的勇士。
張仲曜沉吟片刻,將那柄刀還給朱導,沉聲道:“我乃河西沙洲歸義軍判官張仲曜,歸義軍地處群胡之中,日日礪兵,月月有戰,你如無他出去,可願意隨我西歸敦煌?吾必不薄待了壯士!”他不待朱導迴答,從懷中取出一塊五兩左右的銀錠交給朱導,又道:“些許銀錢,聊表對關南壯士的敬意。”此時中原尚通行錢帛,民間不大使用銀兩,但敦煌商旅繁盛,西方好用金銀為貨幣的習俗,卻也傳入了漢人之中,張仲曜一路跋涉奔波,深感錢帛攜帶不便,隨身就帶了一些輕便的銀錠,以備不時之需。
天下繁華聚汴京,張仲曜時常四處走動遊玩,倒也不覺日子難熬。
汴京外城是顯德二年世宗柴榮下令營建的,距今不過二十餘年,有著簇新夯土城牆的汴京,與與久經戰亂和滄桑長安、洛陽相比,年輕而充滿活力,仿佛如日方升的大宋。發達的水係,暢通的漕運,越來越多的官員和禁軍,都使得汴京的商業異常繁榮,五代的戰亂和朝廷製度的崩壞,反而使商販們突破街坊的限製,汴京的街市一改長安和洛陽的肅穆莊嚴,從早至晚,小商小販沿街叫賣不絕。
蹴鞠是汴京城中最受歡迎的運動,上至達官貴人,下至市井閑漢,頗有樂此不疲的,不過張仲曜喜歡地還是更劇烈的馬球,隻好奇地駐足旁觀半晌便帶著安思道離開。他日日便帶著安思道在這汴京城中徜徉,若不是他每日還堅持不懈地舞劍開弓騎馬,安思道簡直就要以為久居河西的張仲曜已被繁華的汴京所迷醉。
這日清晨,風和日麗,張仲曜帶著安思道從郊外騎馬,看汴河兩岸楊柳依依,綠草茵茵,隻見芳樹之下,園囿之間,遊子仕女徜徉來去,羅列杯盤,互相勸酬,歌兒舞女,遍滿園亭,一派太平盛世的景象。張仲曜樂而忘返,縱馬馳騁,直至黃昏時分方才迴城,等閑人等在城中不得乘馬,張仲曜便和安思道都牽馬而行。
行至一處酒樓之前,張仲曜“咦”了一聲,停在一個路旁的漢子跟前。
此時不光朝廷為官民都規定了嚴格的服色,就連各行各業穿著打扮各有規矩,比如香鋪裏的裹香人,一定是頂帽披背,而質庫(當鋪)掌事,則是著皂(黑)衫角帶,不戴帽子。這漢子形貌潦倒不堪,一看那穿著卻是軍漢,他麵前攤了一塊破布,一把刀抽出了鞘來,和刀鞘一起整整齊齊地擺在破布之上,一看便是個賣刀的架勢。
吸引了張仲曜駐足觀看的,卻是這把刀。刀身布滿脈絡猶如絲綢織紋,光澤奪目,更暗暗隱現出一層血光。張仲曜久居敦煌,見識過四方兵器,識得這刀上花紋,此刀乃是出自波斯,雖不是經名匠之手雕琢的寶刀,卻也是難得的利刃,與寶刀的差異也隻在沒有鑲金嵌玉而已。張仲曜俯身拿起刀仔細觀看,那漢子也不阻止,隻見刀上血光隱然,可見雖然刀的主人細心擦拭,但此刀時常飲血,日積月累,便留下血紋。屈指一彈,刀身微彎挺直,竟如長劍一般發出“嗡”的一聲鳴叫。
“好刀!”張仲曜心中暗讚,再看這漢子身上破舊的軍袍,問道:“壯士,你這刀賣多少錢?”
那漢子抬起頭來,張仲曜才看清他麵目粗豪,額上有銅錢大小一塊箭疤,胡子拉茬,滿是風塵之色,顯然日子過得頗為窘迫。見張仲曜手上牽著一匹河西健馬,馬鞍上掛著弓箭,那漢子臉色一喜,有牽強地笑道:“公子若看得上眼,五十貫拿去吧。”
“五十貫?”張仲曜眉頭皺了起來,以他眼力,這刀至少要值一百貫。四方紛亂,沒有一柄利刃防身,錢財再多,也是為別人保管而已。這漢子看樣子出身軍旅,當是識貨之人,怎舍得將這好刀如此賤賣?
見他臉色猶疑,那漢子心裏便有些著慌,他若不是窮困潦倒,也舍不得來賣刀,可他這把刀雖好,可願意拿出一大筆錢來買的人著實不多。“吾看公子也是習武之人,寶刀配英雄,四十貫。”見張仲曜仍然沉吟未決,這漢子愁眉苦臉地,都賣了三天刀了,除了幾個市井閑漢前來打趣之外,竟是乏人問津。太平年月,如要解決麻煩,刀還不如銀子好使。
“三十貫,不能再低了,公子給小的留點還鄉的路費吧。”那漢子都要哭了,不停地搓著雙手,一臉期冀地望著張仲曜。
“這刀是你所有麽?”聽他報出如此低價,張仲曜疑心更起,擰緊眉頭,厲聲逼問道。他出身高貴,久在軍旅,這一問自有一番淩人的氣勢。可那漢子適才苦苦央求,吃他這質疑,忙道:“公子可是疑心這刀來路不正?”見張仲曜不置可否,便解釋道:“公子有所不知,小人乃是關南巡檢蔡漢超將軍帳下牙兵,名喚朱導,上月故主離世,吾等將軍生前爪牙之士護送靈柩迴京,誰知將軍府上說太平年月不便收留勇士,隻給了些盤纏打發吾等兄弟迴鄉。小人一不會耕田,二不會經商,迴鄉也隻是坐吃山空而已,原想憑著這身武藝,另找主家投奔,誰想道流落汴京已有半月,卻四處碰壁,蔡將軍府上贈送的盤纏也所剩無幾,無奈之下,隻等將這柄傍身數載的寶刀變賣。”
見朱導越說臉色越是黯然,張仲曜暗歎,朝廷忌憚元勳重臣之心昭然若揭,正是風聲鶴唳之時,京中誰家還敢招來勇士?此人能蒙關南巡檢蔡漢超賞識,選為牙兵,乃是我漢人中的壯士,卻落得如此潦倒,當真可悲。
須知這關南巡檢中的關,是瓦橋關、益津關、淤口關,乃是宋遼接壤的要衝之地,每年每月,圍繞著三關大大小小衝突不計其數,隻因過了這關南之地,便是無險可守的冀北平原,遼國騎兵可以通行無阻。而關南巡檢蔡漢超麾下兵不過三千,卻能克製契丹人不能南下劫掠漢民,可見其精銳。這朱導若當真如他所言,是蔡漢超的牙兵話,便是一等一的勇士。
張仲曜沉吟片刻,將那柄刀還給朱導,沉聲道:“我乃河西沙洲歸義軍判官張仲曜,歸義軍地處群胡之中,日日礪兵,月月有戰,你如無他出去,可願意隨我西歸敦煌?吾必不薄待了壯士!”他不待朱導迴答,從懷中取出一塊五兩左右的銀錠交給朱導,又道:“些許銀錢,聊表對關南壯士的敬意。”此時中原尚通行錢帛,民間不大使用銀兩,但敦煌商旅繁盛,西方好用金銀為貨幣的習俗,卻也傳入了漢人之中,張仲曜一路跋涉奔波,深感錢帛攜帶不便,隨身就帶了一些輕便的銀錠,以備不時之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