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彥神思急轉,想起自幼與王禪相處,他待己至誠,從無二心,不覺疑竇頓生,道:“老師請講。”
王禪搖頭笑道:“老臣知公子心中所想,自以為霸天下者,非神族莫屬。非也,非也,公子豈不知木秀於林,風必摧之?”
韓彥聽罷,知自己錯怪了王禪,當即躬身道:“學生陡遭大變,一時難以自拔。以至胡言亂語,還請老師切勿見責。”
王禪一麵將韓彥扶起,一麵說道:“神族確是強大無匹,更兼神族天賦異稟,相較咱們人族更易修煉,隻是若想橫掃六合,一統諸天,力量卻是不夠。”
韓彥奇道:“學生愚鈍,還請老師指點。”
王禪道:“神族雖強者輩出,更有神皇領袖群倫,然神族人丁單薄,遠不如人族勢眾。我人族隻需一二強者,團結諸國,統一號令,未必不可無神族分庭抗禮。”
韓彥歎道:“唉,惜哉,自夏帝身隕,似這等人物,世間再難一見。”
王禪道:“公子遭逢大難,若能百折不撓,他日必成大器。老臣倒是有一些謀劃,或可使公子中興複國……”
未等王禪說完,韓彥急道:“是何計策?老師請快快說來。”
王禪道:“誠如公子方才所言,現今人族諸國各自為政,隻是散沙一盤,如何是神族的敵手?老臣以為,欲與神族抗衡,隻得使合縱之策。”
韓彥素知他這位老師智慧卓絕,人不能及,他既說有對策,想來非同凡響,不禁心生好奇,道:“老師,何為合縱之策?”
王禪道:“咱們人族不計楚、燕、魏、薑五雄,尚有百餘個諸侯國,其中雖不乏樓蘭七國之流,餘者十之八九卻是不服神族統轄。隻須有一能言善辯之士,出使各國,使其結成聯盟,合眾弱以攻一強。其時盟國揮師西出,同時燕、魏、韓幾國並起,我大韓再舉一隻義旗,與之唿應,公子更何愁複國無望?”
韓彥沉吟片刻,搖頭道:“老師所言雖不錯,然我人族諸國各不相謀,又豈是三言兩語能改變?再說現今諸天之勢,神族勢大,諸國又怎敢與之為敵?”
王禪道:“若神族未滅我大韓,天下大勢或者難說。現今神族一舉滅了我大韓這般千乘之國,得地十數萬裏,使國力劇增,又有樓蘭七國為其附庸之邦,兵勢盛極一時。大韓之戰,乃是滅國之戰,神族之威,已震動天下,人族諸侯怕是各個膽寒,隻覺國家危如累卵。如此一來,諸國要麽膽怯於神族,隻求苟延殘喘,旋而為其逐一掃滅,要麽就隻有摒棄前嫌,組合縱之盟,共抗神族,才能使得國祚延續。咱們要做的便是因勢利導,遊說諸國,組合縱聯盟,西伐神族。屆時龍族、妖族等野心之輩,亦會隨之響應。”
韓彥何等樣人,方才所以失態,隻因陡遭大變,心神慌亂之故。
此時得王禪一番開解,登時豁然開朗,讚道:“老師胸藏之謀,足可興邦安國,學生遠不及矣。那依老師之意,咱們現今該當如何?”
王禪正要說話,忽聞馬匹嘶鳴之聲若有若無般傳了過來,心中頓時凜然,直唿悔矣。
韓彥奇道:“老師因何事如此大驚失色?”
王禪道:“我早知羊元華此人,生性多疑,先前被我使詐騙跑,此番定已醒悟過來,重整旗鼓,追將而來。”說罷,便令甲士以樹枝掃雪,掩去足跡,往山林深處隱藏。
果如其言,那羊元華中了他伏兵之計,倉皇而逃,直奔到建安城下。
其時城外之戰已然結束。神族騎軍皆已下了戰馬,正將戰死的韓軍人頭顱割下,有的提在手上,有的掛在腰間晃蕩,恍若常物。
神族以首級論功,故而人族諸國與神族作戰之時,亦常見其甲士一手提著人頭,一手揮劍衝鋒,兇神惡煞般,使人未戰先怯。
適值此時,羊元華便已迴過神來,自己於韓軍不說了若指掌,少說可知十之七八,值此國破家亡之際,哪裏來得伏兵?想來不過是一夥散兵遊勇,使的瞞天過海之計。
他念及於此,頓時懊惱不已,又見輕騎軍棄馬於野,忙著收割首級,大怒道:“你們都在幹什麽?還不隨我追擊!捉住了韓國公子,不比這些無名小卒強上百倍?”
輕騎軍見羊元華狼狽而迴,皆甚感不解,那韓國公子不過二三人,怎的一隊騎兵仍不能將他捉住,卻不敢多言,紛紛上馬,隨他疾馳而去。
待羊元華率軍離去,遠處曠野之中,一匹倒在地上的馬屍,忽然被掀開,一個渾身傷痕的武將杵著寶劍站起來,正是韓彥門客雷霸天。
雷霸天環顧四周,搖了搖頭,仰天長歎一聲,拖著寶劍朝西麵而去。
羊元華一路疾馳,來到方才被伏的山道,卻早沒了韓軍的身影,他命人四處查看,果如所料,並無大隊軍士行軍的跡象。
羊元華麵帶恨色,心知已經追不上韓彥,冷哼一聲,心中恨意頓生,道:“就算教你逃至青丘又如何?我便不信妖帝會為一個亡國的公子,而開罪神族!”說罷,便引兵迴轉。
韓彥、王禪等人見羊元華退走,不由得舒了口氣,忙整軍退走,往韓國邊境而去。
韓彥道:“虧得老師在此,使得學生幸免於難。此番學生能否複國,可全倚仗老師啦。”
王禪心中尋思:“公子氣度恢弘,非常人能及。若天不佑公子,此行終於失敗,那我王禪便從公子於地下,以報公子知遇之恩。”
韓彥見王禪並不言語,歎了口氣,道:“唉,老師難道嫌棄學生愚笨,不願輔佐我麽?若是這般,還請老師直言相告,韓彥好另做打算。”
王禪急道:“公子休要多想。老臣之謀,不過謀國。公子雅量,卻可容天下。老臣此生,定全心全意輔佐公子,相助公子複國。”
他頓了頓,道:“老臣適才卻在思索,合縱須有強國為縱長。咱們人族諸侯如此眾多,可是除了五雄,餘者都是半斤八兩,算不得大國。”
韓彥道:“咱們何不請青丘……”話至一半,搖了搖頭,並不再說。
王禪知他心意,也是搖頭,道:“青丘於當世諸天之中,雖不遜色於神族,卻不適合作我人族領袖。”
韓彥道:“若為縱長,且不說國力強盛,更應有過人之勇,敢與神族一戰。”
王禪點頭稱是,道:“公子所言甚是。依老臣愚見,魏國為五雄之一,且自胡服騎射之後,兵勇將悍,可為縱長。”
韓彥沉吟道:“隻是不知魏王此人如何?”
王禪道:“老臣素聞魏王其人,豐額駢齒,一目重瞳,更才高八鬥,堪稱諸王之最。隻是到底如何,須見過方能決斷。”
韓彥道:“說到魏國,我從前之時,常聽人說起魏國相國張信此人,讚其辯才無雙,有高世之智。老師可曾聽說此人?”
王禪聞言,神情微動,心中暗忖:“公子現今初遭大難,心神未定,許多事情還是暫且不要讓他知曉罷。”
韓彥見王禪不語,不禁疑惑,道:“老師,莫非張信此人有什麽問題麽?”
王禪搖頭道:“張信雖是魏國人,卻甚是神秘。世人多聞其名,而未見其人。老臣曾數次出使魏國,與其也不過點頭之交,並未深談。公子若是好奇,何不待到了魏國,再至府中拜訪一二,便知其深淺。”
韓彥歎道:“也隻能如此啦。”
二人又談了一會,議定當先前往魏國國都金陵,待見過魏王後,再做打算。
王禪唯恐人多暴露,引來神族追殺,便隻留了三名武藝高強的心腹武將隨行,其餘部卒就地遣散,吩咐他們留在韓地,保存實力,聯絡故舊。
這一行五人改換裝束,扮作商賈,又將戰馬從附近的市集倒賣,買了輛轀輬車,便走小路投魏國而去。
不過數日,韓彥等五人一路疾行,便已出了韓國,來到魏國邊境。
這日,韓彥見天色已晚,人饑馬疲,便要停下歇息,尋覓夜宿之處。
王禪卻搖頭道:“此時萬萬不可。咱們隻要未到魏國,便不可輕言脫離險境,當連夜趕路。”
韓彥見王禪神色堅定,便不再堅持,當下連夜趕往金陵。又過了三日,韓彥一行便已來到金陵。
這金陵城原非魏國都城,乃是當今魏王唐煜稱王前的封地。
唐煜本為先魏王次子,初封金陵郡公,因太子病逝,群臣以唐煜貌有奇表,乃聖人之相為由,上疏請封為太子。
先魏王因唐煜得臣下擁戴,心生忌憚,遂封唐煜為煬侯,封地金陵,使之遠離當時的國都江寧。
後先魏王病逝,群臣擁立唐煜於金陵稱王,魏國自此定都金陵。
自唐煜為魏王,定都金陵,已有三十餘載。
魏國貴族盡遷於此,城中極盡繁榮,街道錯綜,樓宇相接,觀之不盡,果不愧是當世大國的都城。
待進金陵,韓彥一行卻不先到王宮拜謁魏王,隻將三名隨從安頓後,便驅車徑直來到魏國上將項顏的府邸。
王禪為韓國相國,曾出使魏國,與魏國名將項顏頗有私交。
這項顏原為羋姓,隻因家族世代為魏將,受封於項,後引為姓氏。
王禪不知魏王對韓國持何態度,唯恐韓彥為亡國公子而受辱,便隻與閽者說韓國故人來訪。
那項顏得報,心中甚感疑惑,自己在韓國哪裏來的故交?一番思索之後,便知是王禪來到,當即引其二子項渠、項梁,親身出迎。
項顏見果是王禪來到,喜不自勝,拉著王禪的手便向正堂走去。
韓彥扮作隨從跟在王禪身後,借著走路的光景,不禁細細打量了項顏幾眼。
隻見其人身材魁狀,紅臉虯髯,雙目似電,卻非尋常武將所能比得。
項顏領著諸人走進正堂,分主賓落座。韓彥卻立於王禪身後,神情儼然。
待侍女獻上酒食,項顏方才問道:“韓國與神族交戰正酣,王禪先生既為韓國相國,社稷重臣,怎地不在國中督戰,卻來金陵看我?”
項顏為魏國上將,更兼當初唐煜稱王,項顏有從龍之功,因此深得魏王信任。
魏國廷議之時,多有項顏所見,便是魏王所見,項顏於魏國大事常有決斷之權。
王禪先找上項顏,便是想一探其意。他並未有所隱瞞,直直言道:“項公有所不知,神族大軍已破建安,我大韓……大韓亡矣!”
他說著,不禁淚流滿麵,以襟拭麵,道:“王禪此番來魏國,便是想請魏王庇護我,另請魏王相助我大韓複國。”
“你……你說什麽!韓國亡啦!”項顏大吃一驚,陪坐的長子項渠、次子項梁也滿是驚愕。
項顏奇道:“我大魏與韓國乃是形親之國,素有鷹隼傳訊,互通消息。依我所知,自神族對韓國動兵,相國引兵十萬,迎戰神族大軍於洛水河畔。不過旬月光景,怎的韓國如此泱泱大國,便已亡國?”
王禪歎道:“神族此番精銳盡出,士卒個個修為精持,悍不畏死,又有樓蘭七國為其爪牙,鋒芒所向,實難抗拒。”
項顏搖頭道:“相國勿要誆我,欺我項顏不知軍事。便是神族大軍如何悍勇,以韓國國力之強盛,更有虎賁軍這等威震天下的第一等精銳輕騎,縱然不敵,也不能在旬月間便即敗亡?”
王禪道:“項公乃魏國上將,一生征戰沙場,智勇雙全,王禪又豈敢謊言相欺。隻是……隻是……”
他沉吟一會,道:“也罷,事已至此,王禪也隻能實言相告。我大韓之亡,其實亡於國人之手。隻因那牧野郡守羊斟叛國,以太行之南、洛水之北的國土進獻神族,才使得我大韓全無反擊之力,竟致亡國。”
項顏聽罷,不甚唏噓,道:“相國,項顏頗為不解,那羊斟我曾聽聞一二,雖算不得高義之士,也頗有幾分傲骨,怎麽做出這等叛主求榮之事?”
王禪搖頭笑道:“老臣知公子心中所想,自以為霸天下者,非神族莫屬。非也,非也,公子豈不知木秀於林,風必摧之?”
韓彥聽罷,知自己錯怪了王禪,當即躬身道:“學生陡遭大變,一時難以自拔。以至胡言亂語,還請老師切勿見責。”
王禪一麵將韓彥扶起,一麵說道:“神族確是強大無匹,更兼神族天賦異稟,相較咱們人族更易修煉,隻是若想橫掃六合,一統諸天,力量卻是不夠。”
韓彥奇道:“學生愚鈍,還請老師指點。”
王禪道:“神族雖強者輩出,更有神皇領袖群倫,然神族人丁單薄,遠不如人族勢眾。我人族隻需一二強者,團結諸國,統一號令,未必不可無神族分庭抗禮。”
韓彥歎道:“唉,惜哉,自夏帝身隕,似這等人物,世間再難一見。”
王禪道:“公子遭逢大難,若能百折不撓,他日必成大器。老臣倒是有一些謀劃,或可使公子中興複國……”
未等王禪說完,韓彥急道:“是何計策?老師請快快說來。”
王禪道:“誠如公子方才所言,現今人族諸國各自為政,隻是散沙一盤,如何是神族的敵手?老臣以為,欲與神族抗衡,隻得使合縱之策。”
韓彥素知他這位老師智慧卓絕,人不能及,他既說有對策,想來非同凡響,不禁心生好奇,道:“老師,何為合縱之策?”
王禪道:“咱們人族不計楚、燕、魏、薑五雄,尚有百餘個諸侯國,其中雖不乏樓蘭七國之流,餘者十之八九卻是不服神族統轄。隻須有一能言善辯之士,出使各國,使其結成聯盟,合眾弱以攻一強。其時盟國揮師西出,同時燕、魏、韓幾國並起,我大韓再舉一隻義旗,與之唿應,公子更何愁複國無望?”
韓彥沉吟片刻,搖頭道:“老師所言雖不錯,然我人族諸國各不相謀,又豈是三言兩語能改變?再說現今諸天之勢,神族勢大,諸國又怎敢與之為敵?”
王禪道:“若神族未滅我大韓,天下大勢或者難說。現今神族一舉滅了我大韓這般千乘之國,得地十數萬裏,使國力劇增,又有樓蘭七國為其附庸之邦,兵勢盛極一時。大韓之戰,乃是滅國之戰,神族之威,已震動天下,人族諸侯怕是各個膽寒,隻覺國家危如累卵。如此一來,諸國要麽膽怯於神族,隻求苟延殘喘,旋而為其逐一掃滅,要麽就隻有摒棄前嫌,組合縱之盟,共抗神族,才能使得國祚延續。咱們要做的便是因勢利導,遊說諸國,組合縱聯盟,西伐神族。屆時龍族、妖族等野心之輩,亦會隨之響應。”
韓彥何等樣人,方才所以失態,隻因陡遭大變,心神慌亂之故。
此時得王禪一番開解,登時豁然開朗,讚道:“老師胸藏之謀,足可興邦安國,學生遠不及矣。那依老師之意,咱們現今該當如何?”
王禪正要說話,忽聞馬匹嘶鳴之聲若有若無般傳了過來,心中頓時凜然,直唿悔矣。
韓彥奇道:“老師因何事如此大驚失色?”
王禪道:“我早知羊元華此人,生性多疑,先前被我使詐騙跑,此番定已醒悟過來,重整旗鼓,追將而來。”說罷,便令甲士以樹枝掃雪,掩去足跡,往山林深處隱藏。
果如其言,那羊元華中了他伏兵之計,倉皇而逃,直奔到建安城下。
其時城外之戰已然結束。神族騎軍皆已下了戰馬,正將戰死的韓軍人頭顱割下,有的提在手上,有的掛在腰間晃蕩,恍若常物。
神族以首級論功,故而人族諸國與神族作戰之時,亦常見其甲士一手提著人頭,一手揮劍衝鋒,兇神惡煞般,使人未戰先怯。
適值此時,羊元華便已迴過神來,自己於韓軍不說了若指掌,少說可知十之七八,值此國破家亡之際,哪裏來得伏兵?想來不過是一夥散兵遊勇,使的瞞天過海之計。
他念及於此,頓時懊惱不已,又見輕騎軍棄馬於野,忙著收割首級,大怒道:“你們都在幹什麽?還不隨我追擊!捉住了韓國公子,不比這些無名小卒強上百倍?”
輕騎軍見羊元華狼狽而迴,皆甚感不解,那韓國公子不過二三人,怎的一隊騎兵仍不能將他捉住,卻不敢多言,紛紛上馬,隨他疾馳而去。
待羊元華率軍離去,遠處曠野之中,一匹倒在地上的馬屍,忽然被掀開,一個渾身傷痕的武將杵著寶劍站起來,正是韓彥門客雷霸天。
雷霸天環顧四周,搖了搖頭,仰天長歎一聲,拖著寶劍朝西麵而去。
羊元華一路疾馳,來到方才被伏的山道,卻早沒了韓軍的身影,他命人四處查看,果如所料,並無大隊軍士行軍的跡象。
羊元華麵帶恨色,心知已經追不上韓彥,冷哼一聲,心中恨意頓生,道:“就算教你逃至青丘又如何?我便不信妖帝會為一個亡國的公子,而開罪神族!”說罷,便引兵迴轉。
韓彥、王禪等人見羊元華退走,不由得舒了口氣,忙整軍退走,往韓國邊境而去。
韓彥道:“虧得老師在此,使得學生幸免於難。此番學生能否複國,可全倚仗老師啦。”
王禪心中尋思:“公子氣度恢弘,非常人能及。若天不佑公子,此行終於失敗,那我王禪便從公子於地下,以報公子知遇之恩。”
韓彥見王禪並不言語,歎了口氣,道:“唉,老師難道嫌棄學生愚笨,不願輔佐我麽?若是這般,還請老師直言相告,韓彥好另做打算。”
王禪急道:“公子休要多想。老臣之謀,不過謀國。公子雅量,卻可容天下。老臣此生,定全心全意輔佐公子,相助公子複國。”
他頓了頓,道:“老臣適才卻在思索,合縱須有強國為縱長。咱們人族諸侯如此眾多,可是除了五雄,餘者都是半斤八兩,算不得大國。”
韓彥道:“咱們何不請青丘……”話至一半,搖了搖頭,並不再說。
王禪知他心意,也是搖頭,道:“青丘於當世諸天之中,雖不遜色於神族,卻不適合作我人族領袖。”
韓彥道:“若為縱長,且不說國力強盛,更應有過人之勇,敢與神族一戰。”
王禪點頭稱是,道:“公子所言甚是。依老臣愚見,魏國為五雄之一,且自胡服騎射之後,兵勇將悍,可為縱長。”
韓彥沉吟道:“隻是不知魏王此人如何?”
王禪道:“老臣素聞魏王其人,豐額駢齒,一目重瞳,更才高八鬥,堪稱諸王之最。隻是到底如何,須見過方能決斷。”
韓彥道:“說到魏國,我從前之時,常聽人說起魏國相國張信此人,讚其辯才無雙,有高世之智。老師可曾聽說此人?”
王禪聞言,神情微動,心中暗忖:“公子現今初遭大難,心神未定,許多事情還是暫且不要讓他知曉罷。”
韓彥見王禪不語,不禁疑惑,道:“老師,莫非張信此人有什麽問題麽?”
王禪搖頭道:“張信雖是魏國人,卻甚是神秘。世人多聞其名,而未見其人。老臣曾數次出使魏國,與其也不過點頭之交,並未深談。公子若是好奇,何不待到了魏國,再至府中拜訪一二,便知其深淺。”
韓彥歎道:“也隻能如此啦。”
二人又談了一會,議定當先前往魏國國都金陵,待見過魏王後,再做打算。
王禪唯恐人多暴露,引來神族追殺,便隻留了三名武藝高強的心腹武將隨行,其餘部卒就地遣散,吩咐他們留在韓地,保存實力,聯絡故舊。
這一行五人改換裝束,扮作商賈,又將戰馬從附近的市集倒賣,買了輛轀輬車,便走小路投魏國而去。
不過數日,韓彥等五人一路疾行,便已出了韓國,來到魏國邊境。
這日,韓彥見天色已晚,人饑馬疲,便要停下歇息,尋覓夜宿之處。
王禪卻搖頭道:“此時萬萬不可。咱們隻要未到魏國,便不可輕言脫離險境,當連夜趕路。”
韓彥見王禪神色堅定,便不再堅持,當下連夜趕往金陵。又過了三日,韓彥一行便已來到金陵。
這金陵城原非魏國都城,乃是當今魏王唐煜稱王前的封地。
唐煜本為先魏王次子,初封金陵郡公,因太子病逝,群臣以唐煜貌有奇表,乃聖人之相為由,上疏請封為太子。
先魏王因唐煜得臣下擁戴,心生忌憚,遂封唐煜為煬侯,封地金陵,使之遠離當時的國都江寧。
後先魏王病逝,群臣擁立唐煜於金陵稱王,魏國自此定都金陵。
自唐煜為魏王,定都金陵,已有三十餘載。
魏國貴族盡遷於此,城中極盡繁榮,街道錯綜,樓宇相接,觀之不盡,果不愧是當世大國的都城。
待進金陵,韓彥一行卻不先到王宮拜謁魏王,隻將三名隨從安頓後,便驅車徑直來到魏國上將項顏的府邸。
王禪為韓國相國,曾出使魏國,與魏國名將項顏頗有私交。
這項顏原為羋姓,隻因家族世代為魏將,受封於項,後引為姓氏。
王禪不知魏王對韓國持何態度,唯恐韓彥為亡國公子而受辱,便隻與閽者說韓國故人來訪。
那項顏得報,心中甚感疑惑,自己在韓國哪裏來的故交?一番思索之後,便知是王禪來到,當即引其二子項渠、項梁,親身出迎。
項顏見果是王禪來到,喜不自勝,拉著王禪的手便向正堂走去。
韓彥扮作隨從跟在王禪身後,借著走路的光景,不禁細細打量了項顏幾眼。
隻見其人身材魁狀,紅臉虯髯,雙目似電,卻非尋常武將所能比得。
項顏領著諸人走進正堂,分主賓落座。韓彥卻立於王禪身後,神情儼然。
待侍女獻上酒食,項顏方才問道:“韓國與神族交戰正酣,王禪先生既為韓國相國,社稷重臣,怎地不在國中督戰,卻來金陵看我?”
項顏為魏國上將,更兼當初唐煜稱王,項顏有從龍之功,因此深得魏王信任。
魏國廷議之時,多有項顏所見,便是魏王所見,項顏於魏國大事常有決斷之權。
王禪先找上項顏,便是想一探其意。他並未有所隱瞞,直直言道:“項公有所不知,神族大軍已破建安,我大韓……大韓亡矣!”
他說著,不禁淚流滿麵,以襟拭麵,道:“王禪此番來魏國,便是想請魏王庇護我,另請魏王相助我大韓複國。”
“你……你說什麽!韓國亡啦!”項顏大吃一驚,陪坐的長子項渠、次子項梁也滿是驚愕。
項顏奇道:“我大魏與韓國乃是形親之國,素有鷹隼傳訊,互通消息。依我所知,自神族對韓國動兵,相國引兵十萬,迎戰神族大軍於洛水河畔。不過旬月光景,怎的韓國如此泱泱大國,便已亡國?”
王禪歎道:“神族此番精銳盡出,士卒個個修為精持,悍不畏死,又有樓蘭七國為其爪牙,鋒芒所向,實難抗拒。”
項顏搖頭道:“相國勿要誆我,欺我項顏不知軍事。便是神族大軍如何悍勇,以韓國國力之強盛,更有虎賁軍這等威震天下的第一等精銳輕騎,縱然不敵,也不能在旬月間便即敗亡?”
王禪道:“項公乃魏國上將,一生征戰沙場,智勇雙全,王禪又豈敢謊言相欺。隻是……隻是……”
他沉吟一會,道:“也罷,事已至此,王禪也隻能實言相告。我大韓之亡,其實亡於國人之手。隻因那牧野郡守羊斟叛國,以太行之南、洛水之北的國土進獻神族,才使得我大韓全無反擊之力,竟致亡國。”
項顏聽罷,不甚唏噓,道:“相國,項顏頗為不解,那羊斟我曾聽聞一二,雖算不得高義之士,也頗有幾分傲骨,怎麽做出這等叛主求榮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