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見太史慈真想突圍,而自己又別無猛將出去請援兵,隻好答應他的請求。
不答應也沒辦法,總不能白白被困死吧?
其他人認為,太史慈這是送死。
孔融心底也有同樣的想法。
但,太史慈就是太史慈,他找到了一個突圍的辦法。
天明之後,守城的黃巾軍忽然看到了一個年輕人牽著三匹馬,馬身上放著箭矢,年輕人手上拿著弓,就這樣慢悠悠來到了城壕前。黃巾軍的弓箭手做好了準備,打算跟這個年輕人對射。
可很奇怪,年輕人並沒有對射的欲望,隻是拉弓,射箭,再拉弓,再射箭。射完了,轉身迴到了都昌城內。
黃巾軍很訝異,此人莫不是瘋子吧?
都昌城內的孔融和其他武將也很訝異,這人之前不是說要突圍嗎?怎的隻是射箭?
太史慈隻是笑笑,並沒有給他們上課解惑。
第二天天明之後,黃巾軍又看到了這名年輕人,在他們的注視下,年輕人依舊拉弓,射箭,再拉弓,再射箭。射完,轉身迴到城內。
黃巾軍開始確信,這名年輕人隻是想出來透透風,他們認為,如果沒猜錯,年輕人在第三天依舊會出來,然後,拉弓,射箭,再拉弓,再射箭。射完後,就會轉身進入城內。
為此,還有幾個喜好賭博的人士,開了一個賭局,賭的就是年輕人第三天還會出現。
果不其然,第三天天明之後,年輕人照舊牽著馬,拿著弓,出現在了他們麵前。黃巾軍圍坐一團,笑嘻嘻的看著年輕人的動作。賭徒們開始大聲爭執,問莊家拿錢。就在這一切看似平常的時日裏,黃巾軍沒有發現,今天的年輕人跟昨天有了一個微小的變化——他翻身坐在了馬上。
於是,一切就這樣發生,一切已然發生——太史慈快馬加鞭,向著黃巾軍的軍隊衝了過去,還沒反應過來的黃巾軍,自動被衝擊成了兩半,任太史慈在自己眼皮子底下,華麗麗的跑過。
黃巾軍和他們的小夥伴們驚呆了。
這個人也太不地道了吧!說好的隻拉弓射箭呢?
其實,太史慈之所以有信心,敢攬下這麽危險的活兒,除了想要報答孔融的恩情外,最重要的就是基於他對黃巾軍的認識。
黃巾軍都是什麽人?開篇已經說過了,大都是農民。
對於太史慈而言,這條計謀能否成功,關鍵就是這些人的本質身份。
出於當局需要,古代政府對待農民實行的政策隻有一條:自生自滅。這也就注定了,農民們愚昧的知識,和對事物慣性的看法。
太史慈十分清醒的認識到了這一點,所以,連續兩天做同樣的事情,目的就是,讓黃巾軍在第三天放鬆警惕。
有的人問了:“既然太史慈能看到這一點,其他如孔融看不到嗎?”
這其實跟身份有關。
太史慈這種接地氣的做法,孔融和其他高級將領是不可能想到的,因為他們的身份高端、飽讀詩書、思想遠闊,軍事手段,從來都是大戰略、大縱深、大戰術——太史慈這種做法,丟麵兒,忒丟麵兒。
盡管丟麵兒,但管用。
換句話說,當一個人在某個身份上占據的時間太長,就會脫離以前的群體,相對等,也會脫離以前的想法。
屌絲逆襲高富帥後,第一等事,就是泡妞與報複:泡天下之妞,報受欺之辱!這第二等事,因人而異,但大多會選擇享受,如美食、美景。
還會有人居陋巷、吃泡麵、去工地、打零工,對著女神照片狂擼不止,而不敢表白嗎?
沒辦法,誰讓咱現在的身份不同了?打住,扯遠了。
黃巾軍將領自然不肯放過太史慈,欺人太甚!騙子!大騙子!追!給我追!
太史慈要是僅僅智商合格,大概是很難名留青史的,他的功夫更合格。
具體來說,就是射箭。
幾百黃巾軍騎馬狂追太史慈,可還沒追出幾裏地,不追了,撤了。
因為,太史慈的箭法太高超,太恐怖。
隻見太史慈身騎白馬,一往無前,黃巾軍離的近了,轉身就是一箭,箭到人亡。再一箭,再人亡,再一箭,再人亡。照這樣下去,等太史慈到了平原,追擊的人也就玩完了。所以,黃巾軍不玩了,迴去了。
就這樣,太史慈平安抵達了平原,並見到了尚處籍籍無名時期的劉備。
劉備當然不信太史慈,當時又沒身份證,還沒孔融的介紹信,僅憑一人之口,如何讓劉備相信?
太史慈沒辦法,隻好將事情的前因後果統統告訴劉備,並曉之以情外加稍微威脅道:“孔北海素聞劉平原為人忠義,才讓鄙人突圍求救。我跟北海素昧平生,僅僅因為錯愛,北海才納入帳下,照顧老母。如此恩情,我又怎會不報?如今事在緊急,望平原以天下為重,以忠義為先!”
這種軟中帶刺的話,讓劉備很不受用:怎麽?你說我忠義,我就忠義?忠義又不能當飯吃!倒是有一點你說對了,我應該出兵去解圍孔融,因為他是士族的領頭羊。
想罷,劉備一臉嚴肅道:“沒想到孔北海還知人間有一劉備者!”
這種違心的話,劉備要比曹操說得多。這是沒辦法的事,嚴格來講,曹操之於劉備,就是富二代之於窮二代。在富二代風花雪月之時,窮二代連吃飯都是個問題。好容易有了翻身的資本,又如何敢同富二代一樣,任性妄為?
起點本身就低,過程隻好委屈,以求結果有利。
太史慈領著劉備迴到了都昌,此時的都昌已經解圍了——黃巾軍撤了。
之所以撤,是因為黃巾軍不僅孬,還很孬很孬。
聽說援軍在路上了,也不安排一個探子刺探下情報,黃巾將領就帶兵滾了。
這樣的軍隊,活該被滅。
太史慈的母親聽說這件事後,十分高興,拉著兒子的手,不住的說道:“知恩圖報,當為大丈夫立於天地間第一等事!”
而他之所以跟隨劉繇,阻撓孫策,僅僅是出於同鄉之誼。
他是劉繇的老鄉。
公元195年,正在孫策想要攻擊劉繇的時候,太史慈過來看望劉繇。
誤會,純粹的誤會。
不答應也沒辦法,總不能白白被困死吧?
其他人認為,太史慈這是送死。
孔融心底也有同樣的想法。
但,太史慈就是太史慈,他找到了一個突圍的辦法。
天明之後,守城的黃巾軍忽然看到了一個年輕人牽著三匹馬,馬身上放著箭矢,年輕人手上拿著弓,就這樣慢悠悠來到了城壕前。黃巾軍的弓箭手做好了準備,打算跟這個年輕人對射。
可很奇怪,年輕人並沒有對射的欲望,隻是拉弓,射箭,再拉弓,再射箭。射完了,轉身迴到了都昌城內。
黃巾軍很訝異,此人莫不是瘋子吧?
都昌城內的孔融和其他武將也很訝異,這人之前不是說要突圍嗎?怎的隻是射箭?
太史慈隻是笑笑,並沒有給他們上課解惑。
第二天天明之後,黃巾軍又看到了這名年輕人,在他們的注視下,年輕人依舊拉弓,射箭,再拉弓,再射箭。射完,轉身迴到城內。
黃巾軍開始確信,這名年輕人隻是想出來透透風,他們認為,如果沒猜錯,年輕人在第三天依舊會出來,然後,拉弓,射箭,再拉弓,再射箭。射完後,就會轉身進入城內。
為此,還有幾個喜好賭博的人士,開了一個賭局,賭的就是年輕人第三天還會出現。
果不其然,第三天天明之後,年輕人照舊牽著馬,拿著弓,出現在了他們麵前。黃巾軍圍坐一團,笑嘻嘻的看著年輕人的動作。賭徒們開始大聲爭執,問莊家拿錢。就在這一切看似平常的時日裏,黃巾軍沒有發現,今天的年輕人跟昨天有了一個微小的變化——他翻身坐在了馬上。
於是,一切就這樣發生,一切已然發生——太史慈快馬加鞭,向著黃巾軍的軍隊衝了過去,還沒反應過來的黃巾軍,自動被衝擊成了兩半,任太史慈在自己眼皮子底下,華麗麗的跑過。
黃巾軍和他們的小夥伴們驚呆了。
這個人也太不地道了吧!說好的隻拉弓射箭呢?
其實,太史慈之所以有信心,敢攬下這麽危險的活兒,除了想要報答孔融的恩情外,最重要的就是基於他對黃巾軍的認識。
黃巾軍都是什麽人?開篇已經說過了,大都是農民。
對於太史慈而言,這條計謀能否成功,關鍵就是這些人的本質身份。
出於當局需要,古代政府對待農民實行的政策隻有一條:自生自滅。這也就注定了,農民們愚昧的知識,和對事物慣性的看法。
太史慈十分清醒的認識到了這一點,所以,連續兩天做同樣的事情,目的就是,讓黃巾軍在第三天放鬆警惕。
有的人問了:“既然太史慈能看到這一點,其他如孔融看不到嗎?”
這其實跟身份有關。
太史慈這種接地氣的做法,孔融和其他高級將領是不可能想到的,因為他們的身份高端、飽讀詩書、思想遠闊,軍事手段,從來都是大戰略、大縱深、大戰術——太史慈這種做法,丟麵兒,忒丟麵兒。
盡管丟麵兒,但管用。
換句話說,當一個人在某個身份上占據的時間太長,就會脫離以前的群體,相對等,也會脫離以前的想法。
屌絲逆襲高富帥後,第一等事,就是泡妞與報複:泡天下之妞,報受欺之辱!這第二等事,因人而異,但大多會選擇享受,如美食、美景。
還會有人居陋巷、吃泡麵、去工地、打零工,對著女神照片狂擼不止,而不敢表白嗎?
沒辦法,誰讓咱現在的身份不同了?打住,扯遠了。
黃巾軍將領自然不肯放過太史慈,欺人太甚!騙子!大騙子!追!給我追!
太史慈要是僅僅智商合格,大概是很難名留青史的,他的功夫更合格。
具體來說,就是射箭。
幾百黃巾軍騎馬狂追太史慈,可還沒追出幾裏地,不追了,撤了。
因為,太史慈的箭法太高超,太恐怖。
隻見太史慈身騎白馬,一往無前,黃巾軍離的近了,轉身就是一箭,箭到人亡。再一箭,再人亡,再一箭,再人亡。照這樣下去,等太史慈到了平原,追擊的人也就玩完了。所以,黃巾軍不玩了,迴去了。
就這樣,太史慈平安抵達了平原,並見到了尚處籍籍無名時期的劉備。
劉備當然不信太史慈,當時又沒身份證,還沒孔融的介紹信,僅憑一人之口,如何讓劉備相信?
太史慈沒辦法,隻好將事情的前因後果統統告訴劉備,並曉之以情外加稍微威脅道:“孔北海素聞劉平原為人忠義,才讓鄙人突圍求救。我跟北海素昧平生,僅僅因為錯愛,北海才納入帳下,照顧老母。如此恩情,我又怎會不報?如今事在緊急,望平原以天下為重,以忠義為先!”
這種軟中帶刺的話,讓劉備很不受用:怎麽?你說我忠義,我就忠義?忠義又不能當飯吃!倒是有一點你說對了,我應該出兵去解圍孔融,因為他是士族的領頭羊。
想罷,劉備一臉嚴肅道:“沒想到孔北海還知人間有一劉備者!”
這種違心的話,劉備要比曹操說得多。這是沒辦法的事,嚴格來講,曹操之於劉備,就是富二代之於窮二代。在富二代風花雪月之時,窮二代連吃飯都是個問題。好容易有了翻身的資本,又如何敢同富二代一樣,任性妄為?
起點本身就低,過程隻好委屈,以求結果有利。
太史慈領著劉備迴到了都昌,此時的都昌已經解圍了——黃巾軍撤了。
之所以撤,是因為黃巾軍不僅孬,還很孬很孬。
聽說援軍在路上了,也不安排一個探子刺探下情報,黃巾將領就帶兵滾了。
這樣的軍隊,活該被滅。
太史慈的母親聽說這件事後,十分高興,拉著兒子的手,不住的說道:“知恩圖報,當為大丈夫立於天地間第一等事!”
而他之所以跟隨劉繇,阻撓孫策,僅僅是出於同鄉之誼。
他是劉繇的老鄉。
公元195年,正在孫策想要攻擊劉繇的時候,太史慈過來看望劉繇。
誤會,純粹的誤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