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光得到一個不錯的機會,局裏要召開一年一度的先進生產者和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借他去幫助搞材料。


    因為他給采石場的陳書記寫過一個先進民兵指導員的材料,人家記住他了。


    可是,陳書記不同意李春光去,陳書記先說采石場生產很緊張,采石工人一個蘿卜一個坑,抽不出人來。


    上麵的人是打電話通知陳書記的,陳書記大概對上邊的人沒說通,就關了門,說李春光這個人是有問題的,他叔叔是現行反革命分子,被槍斃了,李春光本人小資產階級思想也比較嚴重,不適合為大會服務。


    打電話的人說借李春光是大會籌備組的領導定的,還要跟領導匯報一下,就把電話掛了。


    全采石場隻有一部電話,安在書記辦公室裏。


    電話是手搖式的,通話效果極差,不論是打電話還是接電話,都要對著話筒大聲喊叫。


    書記接電話時,在對麵屋子坐著的場長聽見了,場長問書記什麽事。


    書記把上麵要借李春光幫忙的事對場長說了,並說他不同意李春光去。


    場長說他也不同意。


    書記說,據下麵的同誌反映,李春光和董瑞雪的關係很不正常,上著班還眉來眼去的,這是一個很嚴重的動向。


    場長說,他也聽到了一些反映,董瑞雪下鄉插隊的時候就在李春光老家那個村。


    書記又提供了一個更嚴重的情況,說他了解過了,那個破壞上山下鄉運動的壞蛋就是李春光的二叔,和董瑞雪發生關係的也是李春光的二叔。


    場長神情嚴肅起來,他認為這是階級鬥爭問題。


    但局裏很快又來了電話,還是讓場裏馬上通知李春光到大會材料組報到。


    這次打電話的是局裏政工組組長,是一位軍代表,口氣非常武斷,上來就強調了下級服從上級,一切行動聽指揮。


    書記說,他是不是和場長…塊到局裏,把李春光的情況匯報一下。


    軍代表說不要匯報,他什麽都不聽,李春光隻要不是現行反革命分子,他就要使用,今天下班之前他若見不到李春光,就拿書記、場長是問。


    書記臉色黑下來了,很難看,還罵了人。


    沒辦法,他隻得讓班長通知了李春光。


    這對李春光來說是一個很不錯的消息,他有些激動,意識到這是一個機會,他要抓住這個機會好好幹,給上麵的人留下一個好印象。


    得到這樣的好消息,他首先想到了董瑞雪,想馬上讓董瑞雪知道,分享一下他的喜悅。


    他到董瑞雪的宿舍找董瑞雪去了。


    董瑞雪不在宿舍,小王告訴他,董瑞雪洗衣服去了。


    洗衣服的地方是在食堂旁邊,那裏有一個兩人高的水泥方形水倉,水倉四周有水管、水池,還有用水泥做成的搓板,采石場的工人都是去那裏洗衣服。


    李春光去那裏找董瑞雪。


    去幫忙的消息,他沒告訴劉德玉,也沒告訴史然,隻急於告訴董瑞雪。


    他不知不覺地就把董瑞雪看成和自己最近的人,最知心的人。


    他沒深想過為什麽會這樣,也沒有過多考慮他和董瑞雪的前景,一切都好像有一隻無形的手牽引著他,把他往董瑞雪那裏牽。


    要不是好消息鼓舞著他,他不敢明目張膽地到處找董瑞雪。


    年輕人共有的虛榮心也推動著他,他急於讓董瑞雪知道,他不光會采石頭,還會寫材料,他是有才華的。


    他的才華在上麵已掛了號,上麵的領導是看重他的。


    從這個意義上說,他在地位上和董瑞雪又靠近了一層。


    董瑞雪是幹部家庭,他是農民家庭。


    也許有朝一日,他也會成為幹部。


    去局裏幫忙,不能說不是一個好兆頭。


    另外,他這次去幫忙,時間沒有定死,也許二十天,也許一個月,這期間他就見不到董瑞雪了。


    而在此之前,他倆天天一個車裝石頭,推石頭,每天至少有八個鍾頭在一起,彼此的心靈已達成一種默契,一個不為別人所察覺的動作和眼神,都夠他們欣慰半天的。


    這種默契也是一種交流,他們習慣了這種交流,仿佛交流成了每天的必需,他們誰也離不開誰了。


    李春光去局裏幫忙,難免是一種分別。


    分別盡管是暫時的,但分別的性質是不可以改變的。


    在李春光這方麵,分別前不與董瑞雪說一下,無論如何是講不過去的。


    元旦過去了,水是冰涼的,有的池子裏還有冰渣。


    洗衣服的董瑞雪挽著袖子,手和胳膊都凍得通紅。


    洗衣服的隻有董瑞雪一個人,李春光過去了,先沒說去幫忙的事,他說水這麽涼,幹嗎不去茶爐房打點熱水,水太涼了,會凍得手和胳膊發癢。


    董瑞雪從李春光輕柔的語氣裏感到了一種從未有過的親人式的關切,她有些驚喜地看著李春光,滿臉頓時紅得比凍紅的胳膊還紅。


    她說沒事,她都是用涼水洗。


    李春光的關切也使她提高了勇氣似的,問李春光有什麽衣服要洗,拿來一塊兒洗,李春光覺得有人在什麽地方看他倆,一迴頭,看見了食堂裏玻璃窗內的炊事員,那些炊事員都不幹活了,饒有興致地看著他倆,其中還有和董瑞雪同宿舍的小。


    李春光說他沒什麽衣服要洗,才把局裏借他幫忙的事跟董瑞雪說了。


    董瑞雪對這件事並不十分驚喜,她說這是好事,讓李春光去吧,好好幹,爭取留在那裏。


    李春光說,留在那裏他還不敢想,他還是願意迴來,跟董瑞雪一塊兒幹活兒。


    董瑞雪說:“說不定你一到局裏就把我忘了。”


    李春光搖頭說:“這不像你說的話。”


    董瑞雪也發現了食堂裏的人在看他們,說:“有人看咱們呢。”


    李春光說讓他們看吧。


    董瑞雪對李春光說,要是去得時間長了,就給她來封信。


    李春光答應了。


    李春光往自己宿舍走的時候,見陳書記迎麵走來,他正要跟陳書記打個招唿,見陳書記臉往一邊一扭,走過去了。


    他看見陳書記眉頭皺著,臉色很難看,兩條腿也很生硬。


    他心裏一沉,想到臨去局裏幫忙之前,應該跟陳書記打個招唿,看看陳書記有什麽話要交代。


    他轉來轉去在陳書記辦公室門口等,終於把陳書記等迴來了。


    他喊了聲陳書記,陳書記也不抬眼,問他有什麽事。


    他說了去局裏幫忙的事。


    陳書記說他知道,是他讓班長通知李春光的。


    李春光說謝謝陳書記的推薦。


    陳書記仍不放臉子,隻說到那裏好好幹,完成任務後,早點迴來上班。


    李春光覺出陳書記對他態度有變,似乎不願意讓他到上級單位幫忙。


    他不知道陳書記對他有什麽意見,他怎麽得罪了陳書記。


    這從反麵激發了他的上進心,使他得到了刻苦工作的動力。


    “雙先”會籌備小組的辦公地點設在局招待所,包了十幾個房間,辦公在招待所,住在招待所,吃也在招待所。


    會議籌備小組是一個挺火的班子,下設好幾個組,有審查組、材料組、宣傳組、會務組,還有後勤組。


    材料組下麵又分為兩個小組,一個是為領導起草報告的秘書組;另一個是先進生產者和先進工作者事跡材料組。


    李春光被分到了事跡材料小組。


    因為每個先進分子代表都要有字事跡材料,工作量很大,光事跡材料組就從基層單位借用了好幾個人。


    李春光隻是其中之一。


    李春光是個不怕吃苦的人,每天一大早,打水是他,擦地是他。


    他雖然不抽煙,倒煙灰缸的也是他。


    他不聲不響地把事跡材料小組的勤雜事務包起來了。


    有時晚上有電影,別人都去看電影,他不去,在辦公室裏幹一些登記材料和抄寫稿子的工作。


    李春光是個謙虛的人。


    下麵的人來通材料,一個人念,事跡材料小組的幾個人聽。


    他們把這種方法叫作會診。


    材料念完了,參加“會診”的人一個個給材料提意見,如果材料相去甚遠,就打迴去讓人家重寫。


    提意見的時候,李春光一般是不發言的,他知道自己年輕,人微言輕。


    其實李春光對每份材料都聽得很認真,也有自己的看法,是準備發言的,負責人沒點到他,他不主動發占。


    負責人注意到了他的耐心,有時也讓他說一說。


    他一說就說到了點子上,說得很有道理。


    別人稍稍有些驚奇地看著他,知道了他是個有心的人。


    李春光對一些事情是暗暗地上心。


    有的材料先報上來了,他反複地看,吃得很透,甚至把錯別字都挑出來了。


    這樣在通材料時,他都是有的放矢,不說廢話,也不說模棱兩可的話。


    負責人對他的工作表示滿意,認為他有一定水平。


    說來李春光還是喜歡和字打交道,他覺得每個字部是有來曆的,都值得尊重,看去都很順眼。


    他對由字排列組合成的語言格外**,有什麽新的語言,他一看就記住了。


    字還是那些字,在不同人的筆下,寫出來的話就不一樣。


    他之所以對那些在別人看來千篇一律、很枯燥的字材料不厭倦,在於他總能看出一些不同的語言來。


    有的基層單位報來的材料很差,一改再改都達不到要求。


    遇到這種情況,事跡材料組的人就得親自出去到基層單位去開座談會,重新搜集事跡材料,稿子也由事跡材料組的人來寫。


    別的人都不願意幹這種事,因為太費力了,還不一定能討好。


    一遇到這種事,事跡材料組的人就顯得很謙虛,你推我,我推你。


    他們推來推去,就推薦了李春光。


    李春光作出不自信的樣子,心裏卻很願意去試一試。


    領導派他去了,他搜集到的材料很多,很生動,稿子一出手就獲得了成功。


    這份材料原來沒安排作大會宣講用,因事跡材料比較突出,就提出來,成了大會宣講用的材料。


    李春光的才能就這樣一步一步顯露出來。


    他心裏激蕩著,對這個小城充滿熱愛之情。


    登了招待所的樓頂,他把四麵八方都看了一遍。


    招待所的樓頂比較高,他覺得自己也比較高了。


    他想他一定要調到市裏來,真正成為這個小城的一員。


    董瑞雪的家早就在這座城市了,可惜他沒問過董瑞雪,不知道董瑞雪家的門牌號碼。


    要是知道的話,他很願意悄悄地到董瑞雪家門口看一看,認一認從董瑞雪家裏進出的人。


    董瑞雪家的人他都知道了,他相信,不用董瑞雪指點,出來一個他就能認出一個。


    這樣想著,他就使勁往城市的東方看,試圖看到他們的采石場。


    時值冬日,城市的上空一片霧蒙蒙的,他不可能看到幾十裏外的采石場。


    但他仿佛已經看見董瑞雪了,董瑞雪正站在石坑裏,對著樓頂上的他招手,不知董瑞雪是要上樓,還是要他下石坑。


    李春光不由地往樓下看了一眼,下麵沒有石坑,當然也沒有董瑞雪。


    樓前的馬路上正駛過一輛大卡車,卡車的鬥子裏坐滿了人,都灰禿禿的,像是進城辦辜的農民,其中有男也有女。


    李春光不知道他們迸城幹什麽,也許是觀光的吧。


    這天晚上,李春光給董瑞雪寫了一封信,他迴顧和記述的是他和董瑞雪到山溝、山頂遊玩的情景。


    他思如泉湧,用了許多比喻和美麗的句子。


    他並沒有讚美董瑞雪,讚美的是山是水是陽光是雲霞,讚美的是田園的莊稼是樹木是果實,但每讚美一樣東西,他都想到董瑞雪,都是獻給董瑞雪的。


    他采取的不是通常寫信用的平鋪直敘的寫法,而是斷了行,一句一行,很像是詩歌的形式。


    在此之前,他從沒有寫過詩,他不知不覺就把信寫成了詩。


    仿佛他天生就是有詩心的,他的詩心在成長著成長著,遇到適當機會,他一夜之間就成了詩人。


    連他自己也很吃驚,那麽多美妙的句子,還有那麽多整齊的韻腳,都向他紛至遝來,頗使他有應接不暇之感。


    如此一來,李春光把“信”寫長了,一下寫了十幾頁稿紙。


    寫完了,他還兩頰通紅,心潮難平,對自己心裏流出來的東西欣賞不已。


    對李春光來說,這是他的一個創造,本意要寫信,卻寫成了詩。


    他把信和詩的意義混為一體。


    他隱約有些明白,原來信就是詩,詩就是信,她們都是為了傾述,為了傳遞情感的。


    這樣他的興奮和愉悅就不僅是因為情感得到表達,好像上升到一個新的層麵,使情感得到升華,升華到詩的高度,並得到了創造的快樂。


    第二天早上,郵局剛一開門,就把信發走了。


    他的信封裝得有些鼓,像一隻鴿子。


    他擔心他的信超重了,問過郵電人員,人家說沒有超重。


    他貼了郵票,往郵筒裏放信時,竟有些舍不得,像是怕他的“鴿子”在郵筒裏摔疼了。


    “鴿子”放進生鐵鑄成的郵筒後,他又退到一邊,守護似地看了一會兒,見“鴿子”沒有飛出來,他才戀戀不舍地走了。


    信剛放進郵筒,他就開始計算信的行程。


    因為發信和收信在同一個市,有兩天時間就到采石場了。


    最長也不會超過三天。


    他接著開始想象董瑞雪收信的情景。


    采石場職工的信,都是由傳達室門口那位老工人收發。


    老工人不識字,他隻管收,不管發,不把信送到收信人手裏。


    他的辦法是用破木條釘成一個橫長的小木盒,把信件豎著放在小木盒裏,掛在傳達室門口一側的牆上,有誰的信,誰自己去取。


    反正采石場的職工每天都從門口進出,有信是會看到的。


    逢到下雨天氣,老傳達會及時把信盒取下來,放在傳達室屋內的窗台上。


    李春光相信,董瑞雪一定會及時把信取走。


    董瑞雪說過讓他給她寫信,他也答應了,說不定董瑞雪每天都在等他的信呢!他想象不出,董瑞雪讀了他的信會高興成什麽樣子,反正董瑞雪會把他的信好好保存的。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落英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劉慶邦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劉慶邦並收藏落英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