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了三天,黃帝在議事廳講軍事,大臣和守都城的將士們都來聽了。


    黃帝一生經曆了五十三戰,統一了三大部落,建立了橋國;他總結了過去在戰爭中的經驗教訓,提出了富民強國又強兵的的軍事思想。


    黃帝講“萬民和輯而樂為主上用,地廣、人眾、兵強,天下無敵”。


    黃帝的意思是,全國的黎民百姓,由於國家依法治國,又重視土地和農業生產,民眾有吃有穿,生活幸福;在這種情況下,國家若遭受侵略,全國民眾就會挺身閃出,聽從黃帝調遣,為國殺敵立功;加之國家麵積大、人口多、兵強馬壯,可以天下無敵。黃帝的治國思想,明確地主張富民強國;他的軍事思想,就是必須走強兵道路。強調隻有民富才能國富,隻有國富才能強兵,隻有民富、國富、兵強,才能算是國強。才能做到戰無不勝,攻無不克,使國家立於安定和不敗之地。


    在戰略戰術上,黃帝講:“因天之殺也以伐死”,“守弱節而堅之,胥雄節之窮而困之” 。


    黃帝的意思是,在戰爭中,要學會掌握天氣、地形等自然狀況,利用客觀自然規律,為戰爭服務,否則,是自尋死路。作為一個國家,即使是處於敵強我弱的不利形勢之下,也要樹立敢打必勝的堅強信念。這就要注重分析形勢,掌握和利用好自然規律於戰爭,促使戰爭形勢、軍力對比,都向著有利於我而不利於敵的方向轉變,然後抓住有利時機,奮力戰而勝之。


    黃帝反對稱霸與好戰,他講:“好兇器”,“縱心欲”,“伐無罪”,“殺服民”,“戮降人”。


    黃帝的意思是,在戰爭與和平的問題上,他明確反對以強淩弱,窮兵黷武,肆意侵占別國領土、殺戮別國民眾、殺戮繳械的戰俘、搶掠別國財富的稱霸行為,並將窮兵黷武、隨意侵略、倒行逆施的“好兇器”、“縱心欲”、“行逆德”列為治國之中的“三兇”。說“三兇”是:“一國而備‘三兇’者,禍反自及也”。就是說,若一個國家“三兇”齊備,那這個國家就會自取滅亡了。


    軒轅黃帝不僅是一位偉大的哲學家、政治家,更是一位具有非凡才能和豐富戰爭經驗的軍事家。他在與蚩尤的涿鹿之戰中,以靜製動,妙用天時、地利、人和,巧擺戰場,密布伏兵,部層層天機、人謀、地利的神鬼莫測之術,開以少勝多、以弱勝強、轉危為安戰例的先河,迄今仍令我國現代軍事專家所折服。他除了在治國之策之中談到一點戰略戰術思想外,他不專門談軍事,又很少談戰術。這實際上就是他視戰爭為“兇器”,恐遺戰術理論於後世,被那種“好兇器”、“縱心欲”、“行逆德”者掌握,而危害人類社會的憂慮有關。所以,對於黃帝的軍事思想,隻能從他熱愛和平、反對侵略戰爭、反對稱霸中去尋找;今天,中國黨和政府,向全世界宣布,永遠不稱霸的思想,就來自於五千年前的軒轅黃帝。


    在以“道”治軍上,黃帝講:“以有餘守,不可拔也。以不足攻,反自伐也。天有死 生之時,國有死生之政。因天之生也以養生,謂之文;因天之殺也以伐死,謂之武。文武並行,則天下從矣。”


    黃帝的意思是,我有很多軍隊在防守陣地,這個陣地就固若金湯。用少量的人去攻防守嚴密的陣地,就等於自殺。自然界中有生有死,囯家之中的政策也有好有壞。因為適應客觀自然規律,客觀自然規律就任你發展生存,這就是文治;若果違背客觀自然規律,客觀自然規律就懲罰你,叫你無法生存,這就是武治。治國和治軍一樣,要文武結合,這樣,大家就服從你的領導了,天下也太平了。


    黃帝的治軍,就是加強軍隊建設,其理同於治國之道。黃帝的以道治軍觀點,是建立在以民為本,以道治國的基礎上的。他的治軍觀點是:順應民心,施以德政,使民獲利,選賢任能,連什為伍,嚴明號令,用刑法去懲罰罪犯、用政紀去糾正犯錯的人。以及教育軍隊要遵守客觀自然規律,審時度勢,明“知己知彼之理”,懂得文武結合這些基本道理。


    黃帝反對侵略,他講:“用國而恃其強者,弱。興兵失理,所伐不當,天降二殃:逆節不成,是謂失天;逆節果成,天將不盈其命,而重其刑”;“所伐當罪,其禍五之;所伐不當,其禍什之”。


    黃帝的意思,一個國家恃強淩弱,實際是軟弱的表現。出兵攻打別國,又沒有理由,這就是侵略,必將遭到上天的雙重懲罰:侵略失敗,失去道義,遭天遣;侵略得手,上天不會承認你勝利,而將遭到更嚴重的懲罰;即使你出兵討伐有理由,也要帶來五倍的災禍;如果無理出兵侵略,將帶來十倍的災禍。


    黃帝認為,治國必須富國而強兵。強兵的最根本目的,絕非興殺伐,行掠奪,圖霸業,窮兵黷武。而是為了保證國家的安全,絕對不受強國之侵犯。假如因國富兵強而恃強淩弱,大興殺伐,就是逆道之行,就是違天道而積人怨,禍反及己,謂之“自伐”,就是自殺。故言殺伐多禍。


    在戰術上,黃帝主張當機立斷,他講:“兵不刑天,兵不可動;兵不伐地,兵不可措;刑法不入,兵不可成。參之天地,正之雌雄,聖人則之,天地形之,聖人因而成之。聖人之功,時為之庸。因時秉天地,必有成功。聖人不達刑,不襦專,因天時,與之皆斷。當斷不斷,反受其亂”。


    黃帝的意思,戰爭是雙方的事,必須要了解雙方的情況,不了解對方的國情,軍隊不要行動;不了解當地的地理環境,軍隊不要隨便調動;不了解當地的法律法規,軍隊不要參於。要取得戰爭的勝利,就要掌握客觀自然規律,就要正視雙方力量的對比,加之國家、軍隊領導人在戰鬥中,以身作則衝鋒在前,天氣、地形條件又有利,所以,聰明的領導人抓住時機,就會成功。聰明的領導人為什麽能成功?就是抓住了有利的時機。因為掌握了客觀自然規律,必然成功。聰明的領導人不用嚴法浚律,也不膽小怕事,隻要你抓住了天時地利,就應該當機立斷。該決斷時不決斷,猶柔寡斷之人,最後必遭禍亂。


    黃帝是說,戰爭是交戰雙方的事,並不是你不想要戰爭,戰爭就不會發生。有時候,敵對的一方,就是要把戰火燒到你的身邊,將戰爭強加在你的頭上,你想避也避不開。在這方麵,黃帝的觀點是,要想避免戰爭,隻有強兵不懈,震懾敵人,遏阻戰爭的發生。若是做不到這一點,也要先禮而後兵,先雌而後雄。戰爭中要抓住有利戰機,當機立斷,堅決消滅對方,以戰而去戰。


    黃帝講:“戰示不敢,能示不能”;“實者示以虛,不足者示以有餘”。


    黃帝的意思是,在戰場上要把自己偽裝起來,顯示自己怯懦無能;本來有實力,卻要顯示出無實力,本來力量不足,卻要顯示出力量十足。


    黃帝說,戰爭,不僅是交戰雙方政治、經濟、軍力、科技等方麵實力的綜合性較量,更是交戰雙方軍隊素質的較量,是雙方指揮者勇與智的較量。戰爭與治國正好相反,治國用正道,戰爭用奇道;治國用明道,戰爭用詭道。所以,它要求指揮者,盡一切方法、手段,詳細、全麵、及時地了解對方的情況,而又使用一切可以使用的手段,將自己一方的情況嚴密封鎖,不使敵方知道。並要極其巧妙地利用敵方指揮者的心理、性格、弱點,欺騙對方,誘使對方做出錯誤的判斷,造成其指揮上的失誤。虛虛實實,因時、因事、因人、因情,變通而用,一切以誘使對方上當為準則,以最終戰而勝之為目的。


    黃帝還講:“夫作爭者兇,不爭者也無成功。於是,出其將士,奮之戎兵,身提鼓鞄,以禦蚩尤”。“立於不敢,行於不能”,“慎案其象,不擅斷疑”,“守弱節而堅之,胥雄節之窮而困之” ,“其民勞而不怠,


    饑不飴,死不怨……戰勝於外,福生於內,用力甚少,名聲彰明,順之至也”


    黃帝的意思是,在強敵麵前,要樹立不畏敵,敢打敢拚的精神,沒這種精神,肯定不會成功。在戰場上,無論是官或是兵,都要奮勇殺敵,手持武器,以打擊敵人。在軍事部署時,作最壞的打算;製定作戰計劃時,要十分謹慎;戰爭最困難時,要有信心堅持,等待時機反擊;為了支持戰爭,黎民百姓支援前線積極,饑餓時不叫餓,戰死也無怨言;這樣,在外麵取勝,國內平安幸福,用的財力人力少,卻在國內外影響巨大,一切都會順利到來。


    敢與不敢,不是僵死不變的,而是一個辨證應用、同時交互作用的觀點。黃帝認為,當戰爭強加在自己頭上的時候,在強敵麵前,在戰略上一定要樹立敢打必勝、一決雌雄的信念。在戰前的一切軍事部署,則是慎之又慎,,絕不能有半點輕敵思想。而是做最周密的軍事部署,絕不給敵人留半點可乘之機。這,又是敢中之“不敢”。在整個戰爭的過程之中 ,則是敢與不敢的交互為用;既教兵以一當十,敢戰敢拚,有以弱勝強的決心,又在每一戰爭發展環節上,善用敢與不敢,這就是黃帝把哲學思想,用在指揮戰爭上。


    關於戰爭的性質,黃帝講:“諸庫藏兵之國,皆有兵道。世兵道三:有為利者,有為義者,有行忿者。所謂為利者,見(其國)民饑已極,國家不暇,上下不當,舉兵而伐之。雖無大害,亦無大利焉;所謂為義者,伐亂禁暴,起賢廢不肖。”對此,若“誅禁當罪,而不私其利,能令行天下,而莫敢不聽。自此以下,兵戰力爭,(則)危亡無日,而莫知其所從來。”因為,此時之所謂“義者,眾之所死也。是故,以一國攻天下,萬乘之主兼並,稀不自此始,鮮能終之。非心之(不)恆也,窮而反矣;所謂行忿者,心雖忿,不能徒怒,怒必有為也。成功無以求也。即始兼並矣,非道也”。故,“天下有三死:忿不量力,死;嗜欲無窮,死;寡不避眾,死。”


    黃帝是說,世上所有擁有軍隊的國家,都有共同的用兵理由。這些理由有三種:有為謀利的,有為取義的,有為泄忿的。那些用戰爭謀利的,因為本國民窮國貧,黎民百姓處在餓死的邊緣,國家又無力解決,各級領導又無適當辦法,於是便派軍隊侵略別國。這種戰爭,對本國雖然沒有大的危害,但他卻留下了侵略者的壞名聲,後患無窮;那種為正義而戰的,就是為討伐暴亂、扶持賢君,廢掉暴君的正義戰爭。這種正義戰爭,殺掉的和廢掉的,是罪有應得,在戰爭中又不謀取私利,這樣的國家和國君,就會受到世人的稱讚,他們發的號令,天下人都遵循,沒有人敢違背。除了正義的戰爭外,其他戰爭都是十分危險的,國破家亡隨時都有可能,到那時後悔已經晚了。因為正義戰爭,大家知道為誰而戰,就是戰死,也死得其所。所以,一個國家用戰爭占領天下,一個國君用戰爭去統治全世界,希望今後不要再發生,從此結束這種稱霸世界的野心。這種野心不去掉,世界就沒有寧靜的日子。那些為泄忿而發動戰爭的,心中雖有氣,但不能遷怒於民眾,這種泄忿,會造成嚴重後果,即使泄忿成功了,也沒什麽好處。即使你占領了別國,這確是違背道德的。所以,天下有三種人該死:一種人,因忿而衝昏了頭腦,不自量力而發動戰爭,這種人該死;二種人,貪得無厭,為謀私利而發動戰爭,該死;三種人,明知自己力量弱小,明知寡不敵眾,還發動戰爭者,該死。


    黃帝對當時社會上所存在的不同性質之戰,以及可能發生的性質轉變及後果,進行分析,而將戰爭性質列為三種:為利,為義,行忿。認為:為利者,事實上得不到多大利益,甚至因此而受害;為義者,往往不容易把握分寸,因此而導致不斷地擴張與兼並,最後所造成的是眾之所死,和發動戰爭者的危亡;至於行忿者,不僅不合道義,還極其容易由此而喪失理智,因忿而自不量力,結果是自取滅亡。


    在當時的自然環境和曆史局限下,黃帝對戰爭的起源、結果、性質、戰略戰術等,在“道”的指導下,進行了分析和總結,對當時的戰爭有指導意義,對今天的戰爭與和平,仍有指導意義;我國現在宣布的不稱霸的口號,就是黃帝五千年前不稱霸的繼承和發展。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軒轅黃帝傳奇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巴山秀才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巴山秀才並收藏軒轅黃帝傳奇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