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遷都具茨山,在具茨山生活了整整十二年;在十二年中,黃帝在政權建設、法製建設、軍隊建設、經濟建設等方麵,都取得了巨大成就,出現了囯泰民安的盛景;但黎民百姓安居樂業、衣食無憂後,對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越來越強烈;黃帝審時度勢,在文化建設上又邁出了新的步伐,創造了燦爛輝煌的中華文化。


    在建築文化上,黃帝施展了規劃才能,把具茨山打造成當時最完美、最堅固、最具想象力的都城。


    具茨山有山有水,有川有原,有林有草,各種地貌應有盡有;要在這麽複雜的地貌上建都城,規劃十分重要。


    根據黃帝的思想和追求,他在具茨山建設上的總體設想是:“天知城”。


    什麽是天知?


    黃帝認為,自己是上天派到地上來當黃帝的,那麽自己在地上所作的一切,應該讓天知道;怎樣讓天知道呢?就是在具茨山設計規劃上,層層向上,向上天展示業績;層層向天敞開心扉,表示他對上天的忠誠。


    按黃帝的規劃設計,在具茨山的一塊平原上,修建了供黎民百姓居住的黃帝城,讓上天知道,黃帝與民同住一座城,了解民間疾苦,才製定了以民為本的建國思想;


    在具茨山中的一座園形山包上,修建了接待黎民百姓的軒轅丘,讓上天知道,他與黎民百姓心連心;


    在具茨山的幾個風景美麗的地方,黃帝設計建造了倉頡造字台、風後嶺、大鴻屯兵處、黃帝訪賢任賢處、黃帝拜訪大仙華蓋童子處;這些都向上天表明,他是個尊重、重用有德有才的人的黃帝,才出現了黃帝任賢,五湖四海人才投奔的局麵;


    黃帝在幾個風水寶地,設計建造了供黎民百姓燒香祈福的軒轅廟、黃帝祠、嫘祖祠、天壽宮,向上天表明,他為黎民百姓辦事,黎民百姓為他祈福的和偕的君民、君臣關係;


    黃帝在一塊風水極好的山坡上,設計建造了少典祠;為父親少典修造祠堂,是他向上天表明,他不是一個數典忘祖的不孝之子,而是一個尊宗孝祖的有孝道的黃帝;


    黃帝在一個山清水秀的地方,建造了黃帝修道論道處;他在這裏,與大仙華蓋童子論道;在這裏,他創立了“尊天法祖” 、“天人合一”的道德教,他是道德教的始祖;道德教早於釋迦牟尼佛教2180年,早於耶酥創建的基督教2793年;到了東漢時期,有些人打著道德教的牌子,利用邪術騙取錢財,東漢的統治者認為,用道德教的邪術騙取錢財,道德教失去了德;從此,東漢統治者取消了道德教中的“德”字,成為道教;


    黃帝在具茨山的頂峯,在女媧娘娘登高觀水台旁,選擇了一塊巨大的園石,取名天心石;每年的立夏、冬至之日,黃帝都要帶領文武大臣,來天心石祈天;立夏之日,是黃帝祈求上天風調雨順,保佑黎民百姓五穀豐登,六畜興旺;冬至之日,是黃帝向上天匯報自己一年的政績,祈求上天來年給黎民百姓幸福;黃帝時期的天心石,發展到後來就成了祈天的天壇;西安和北京的天壇,就是從黃帝的天心石發展而來的;


    黃帝規劃設計的具茨山都城,就是一個層層向天祈求、層層向天匯報的天知城;天心石就是天知城的最好證明;天知城流傳到後來,就有了“天知道”一詞;再後來就有了“天知、地知、你知、我知” 的說法。


    從那以後,不少人專門研究建築規劃、建築設計、建築藝術、建築文化。


    具茨山的建築文化,對炎黃子孫、中華文化帶來了巨大影響。


    在岩畫藝術上,軒轅黃帝作了大膽嚐試。


    黃帝在具茨山的十二年中,除了繁重的工作外,讓他最揪心、最重視的是具茨山的石刻藝術;他多次與大仙大隗、風後、倉頡等同行,研究具茨山的石刻藝術;


    在研究中,黃帝發現,這些岩畫,不是畫上去的,都是用堅硬、銳利的石器或銅器刻劃上去的;


    他還發現,刻的這些東西,不是山、水、花、鳥、草、蟲、魚或人的畫,而是某個地方的江、河水域圖,或某個地方的江、河、村莊、城廓規劃圖;


    他還發現,有的刻畫,可能是某個人準備發明創造的設計圖;


    他還發現,很多刻畫內容,都與女媧娘娘煉石補天有關,……


    在一次大臣和州長會上,黃帝講:“具茨山的石刻畫,雖然我們沒有完全看懂,但可以肯定,刻的是女媧娘娘煉石補天的曆史;我們都是女媧娘娘的子孫後代,我們要保護這些石刻,就是保護祖宗的曆史;我聽倉頡說,他也想去具茨山刻畫,是嗎?”


    倉頡說:“是的,我想把黃帝五十三戰、統一三大部落、建立橋國的曆史,也刻出來,供後代子孫學習!”


    大家齊聲讚同:“好啊!……”


    黃帝也說:“你想刻,我也想刻;我想把橋國的遼闊疆域、各地的風土人情、鑄、送炎黃寶鼎的熱烈場麵刻出來;還想把橋國的刑法、各種發明創造刻出來;隻是,這用刀具刻石,十分費時,不知有沒有那麽多時間!哎,要是有種東西,像寫字的墨一樣,畫在石頭上,風吹不掉,雨水衝不掉就好了!”


    一個西北來的州長說:“黃帝,我們西北的賀蘭山裏,有一種紅石粉,用水調了,在石岩上畫畫,風吹不掉,雨衝不掉!”


    黃帝說:“好啊!你迴去給我們挖些紅石粉送來,大家都可以畫岩畫了!今後,願意用刀具刻的,就繼續去刻;願意用紅石粉畫的,就用紅石粉去畫;想畫馬、牛、羊的,就去畫馬、牛、羊;想畫男人、女人、小孩的,就去畫男人、女人、小孩;……”


    從那以後,一個在岩石上刻石畫畫、紅石粉畫畫的文化運動開始了;這些畫,曆經五千年的滄桑,還保存至今,給中華文化寶庫,留下了珍貴的、豐富的遺產。


    黃帝遷都前,當時人們的時間概念比較模糊,比如對一年的概念,就是從本年的下雪開始,到第二年下雪,為一年;當時橋國疆域遼闊,各地下雪時間不統一,對一年的起止時間也不統一;南方不少地方不下雪,一年的時間怎麽算?


    黃帝了解這一情況後,令管理祭祀、禮儀的容成,研究解決這一問題。


    容成領受任務後,研究過下雪結冰,也研究過烈日洪水,但都不理想;最後,他通過長時間的觀察日、月的運行,終於製定一年365天,四時八節,一年有春、夏、秋、冬四季,一年有24個節氣的曆法;如夏至,就是夏天的白天,時間最長了,長到最長就得終止,就是夏至,夏天到了;冬至,就是到了冬天,白天的時間短得不能再短了,就是冬至,冬天到了。


    容成從橋山研究到具茨山,化了幾年的功天,終於將曆法研究出來了;這部曆法,不僅是中國的首部曆法,也是世界的首部曆法。


    在一次大臣會上,容成向黃帝匯報了他的研究成果,黃帝肯定了這部曆法,並頒布全國實行。


    由於這部曆法,是在黃帝執政時期下令研究成功的,又是黃帝下令頒布全國實行的,所以人們尊稱它為“黃曆”;到了秦始皇改“黃帝”為“皇帝”後,“黃曆”也隨之改為“皇曆”,直到今天。


    黃帝對曆法研究成功,起了重要的促進作用,對中華民族的曆法文化,作出了重要貢獻。


    黃帝對中華文化中的音律的發明,起了促進作用。


    黃帝建國後,國力日益強盛,黎民百姓的生活日益改善,加之杜康酒的釀造成功,人們急需豐富的文化生活,來改變單調、鬱悶的環境。


    黃帝任命伶倫發明音律。


    伶倫是黃帝身邊的侍臣,就是黃帝煩了、累了,給黃帝解悶的;伶


    倫解悶,除了講幾個笑話,就是學幾聲動物的鳴叫,給黃帝逗樂;時間長了,伶倫還是那兩套,不僅逗不了樂,還更叫人煩惱;於是,黃帝叫伶倫發明音律,像百靈鳥那樣會唱歌,像畫眉鳥那樣聲音好聽。


    伶倫接受任務後,學百靈鳥和畫眉唱歌,學了很長時間,會了幾聲鳥鳴;他學給黃帝聽,黃帝說:“我不是叫你學鳥叫,而是製定音律;要聽你學鳥叫,我不如去樹林裏,直接聽鳥叫好了!”


    伶倫離開黃帝,去了很多地方,都未製定出音律來,他怕黃帝批評,躲進鳳嶺,不敢出來。


    鳳嶺的梧桐樹上,經常棲息著一對對鳳凰夫婦,鳳凰的叫聲抑揚頓挫,悠雅好聽;他天天躺在樹下,聽鳳凰鳴叫;時間長了,伶倫發現,鳳凰中的“鳳”是雌鳥,“凰”是雄鳥;每次鳴叫,都有規律,那就是鳳叫三聲,聲聲悠揚悅耳;然後凰叫三聲,聲聲雄狀低沉;最後,鳳凰合叫一聲,聲音悠長;鳳凰共叫七聲,聲聲不同;它們合叫起來,那聲音一會兒像潺潺的流水,一會兒像電閃雷鳴,悠美極了,好聽極了。


    伶倫想把這些聲音記錄下來,可沒什麽工具,他十分著急。


    有一天,他路過一片竹林,突然一陣風吹來,從竹林中傳出幾聲像鳳凰一樣的鳴叫聲,他十分奇怪,進林尋找,不見鳳凰的影子,也不見人和其他動物的影子,他想:“這聲音是從哪來的?我一定要找到這種聲音!”


    於是,伶倫坐在竹林裏,眼觀六路,耳聽八方,等那聲音出現。


    等了三天,仍不見那聲音出現,伶倫有些失望了,正準備起身離開;這時,奇跡出現了,一陣風吹來,他麵前的一根半截斷竹,又發出了鳳凰鳴叫的聲音;他圍著斷竹節研究起來;他發現,凡是有風吹來,那竹節就叫;風大,竹節叫聲大;風小,竹節叫聲小,他想:“這叫聲跟風有關,而且,風的大小,跟聲音的大小有關!”


    他又發現,其他竹子不叫,偏這半截斷竹要叫呢?他研究了很久發現,半截斷竹節上,有三個小園孔,那是竹節蟲啃的;風從小園孔吹進去,便發出聲音來;他等風又吹時,用手指堵住一個小孔,那聲音變了;堵住兩個小孔,那聲音又變了;堵住三個小孔,就沒有聲音了。


    研究到這裏,伶倫一下倒在竹葉上大叫:“我找到音律了!我找到記錄音律的工具了!”


    用了一年多時間,伶倫砍了幾大堆竹管,終於吹出了音律:1234567;那記錄音律的竹管,後來取名竹笛。


    伶倫用竹笛吹出了不少優美的聲音,像鳳鳴,像鳥叫,像狂風暴雨,像黃河咆哮,……


    伶倫趕到具茨山,在愛鶴坪的炎黃寶鼎下,吹起了竹笛;那笛聲引來成群仙鶴,在炎黃寶鼎上空盤旋,與笛聲合鳴;笛聲引來了群群小鳥,棲在枝頭,與笛聲合唱;笛聲引來具茨山的黎民百姓和大臣,為笛聲叫好;……


    黃帝聽到笛聲,尋聲而來,也為笛聲叫好。


    伶倫見到黃帝,笛聲“嘎”然而止;他上前跪到黃帝麵前,說:“黃帝,我是伶倫,你叫我研製的音律,我研製出來了,我給你吹一曲!”


    黃帝扶起伶倫,見伶倫的頭發、胡子又白又長,人又幹又瘦,感動地說:“你用十年時間,吃盡苦頭,終於研製出音律和記錄音律的竹笛,立了大功!倉頡,你記下,任命伶倫為黃宮樂正,派人在黃宮給他收抬幾間好房子,再派二十個人給他當學徒,學製竹笛,學吹笛子;等徒弟們學會了,就可以當眾吹奏了,大家都來聽!”


    伶倫創立的1234567七字音律,是中華民族的首創,也是世界的首創。


    黃帝為音律的研製成功,起了催化和促進作用,為中華民族的文化發展和繁榮,功不可沒,永載史冊。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軒轅黃帝傳奇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巴山秀才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巴山秀才並收藏軒轅黃帝傳奇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