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一生充滿試煉,大致不是常人可忍;人雖不知我的苦艱,我卻知道自己堅韌;我想我是丟棄自己,但我不忘自己經曆。
------------------------------------------------------------------------------------------------------------------------------------------------------------------------
25o、
開始磨了,隻見他三人圍著石磨,每個人伸出一隻手握住木把,均勻的朝一個方向用力,石磨很輕鬆的就飛轉起來。郭懷銀叔叔左手拿著小勺,石磨一邊飛轉,他一邊往磨眼裏舀豆瓣,豆沫兒稠了,就趕緊舀一勺湯倒進磨眼裏。他的動作很熟練,幾乎不用看就一勺一勺的把豆和湯倒進飛轉的磨眼裏。因為屋子小,燈掛的低,把他們轉磨的身影映在北牆上。那身影非常高大,腦袋都頂著梁,胳膊粗壯,轉磨時相當威風。他們邊幹邊聊。郭懷銀叔叔說:
“我有個同事,她的脾氣不好。有一天,她和丈夫領著孩子走娘家。落腳之後,她丈夫領著孩子出去玩,他們玩的很開心。迴到家裏臉上還掛著笑容。而她呢?在家遭到母親的訓斥,窩了一肚子火。當她看到丈夫笑時,終於忍不住了。她端起臉盆潑了丈夫一頭子水。還嘟囔著,別人正不高興呢,你還笑哩,我叫你笑!”說完他們都笑了。
另一個叔叔接著說:“我從蘇莊過,遇見兩口子吵架。男的說:我打折你的狗腿。女的迴敬道:我的腿不是狗腿,是人腿。”說罷,又是一陣笑。
此時,從門外又來了好幾個人。郭懷銀叔叔邊笑邊熱情的招唿他們,請他們先到裏屋裏歇著。石磨持續飛轉,雪白的豆沫兒從石磨中間的縫隙裏擠出來,越聚越多,沿著石磨四周徐徐下降,撲通撲通的掉進缸裏。就這樣他們三人還沒覺得累,一盆子豆和湯就磨完了。
開始換班,郭懷義的老婆又挖了一盆子豆和湯放在桌上,石磨又重新啟動。就這樣,一班一班的,邊幹邊聊,談笑風生,都還沒覺得累,便愉快的磨完了。之後,大家還不想走,是啊,鄰裏情深何忍走,油燈小屋話深夜。
從今天開始,每天晚上,這群朝氣蓬勃的青壯年將圍著這個小石磨轉遍山莊的每一戶,並灑下一路歡歌。啊!小石磨,是你幫我們把豆瓣磨成沫兒,又年年把這群人吸引到一起。拉近了彼此之間的距離,共享人間最美好的真情,感受互助合作的快樂。二十多年過去了,這群人再沒有這樣合作過,聚全過,郭蘭平至今懷念那時的歡聚!
常聽人說,現在吃什麽都不香了,這沒胃口那沒胃口的。但豆腐依然是當今社會深受人們喜愛的美食。縣城大大小小的飯店,郭蘭平幾乎都去過,不但小飯店酒桌上有家常豆腐、麻辣豆腐、香椿拌豆腐,而且大飯店也一樣不缺,並且花樣更多。比如:刷羊肉,也要點兩份豆腐涮著吃。小菜裏還有腐乳豆腐和臭豆腐等。再看縣城的豆腐市場,還不到中午,豆腐就全賣光了。所以,每次打算中午熬菜或者吃麵條炒菜需要豆腐時,你就得早早去買,決不能晚於十一點半。 有一次炒菜,郭蘭平想放些豆腐,一看表快十二點了,趕緊去買,轉了半天,哪兒都沒有,真是乘興而來,掃興而歸!試想:在飲食如此豐富的今天,人們尚且如此。更何況七十年代初,那時,物質極為貧乏,一年到頭除了參加婚禮能吃到豆腐外,再想吃就得等到臘月二十三做豆腐這一天了。作為愛吃豆腐的我們,其盼望程度可想而知。聞著豆腐味就能讓人陶醉!
城裏人常說,山裏人好吃豆腐。郭蘭平愛人是城裏人,他每次去嶽父家,嶽母總說:
“蘭平愛吃豆腐,熬菜時多放點。”給郭蘭平盛飯時,勺子好像長了眼,一舀就是一勺豆腐,當然肉也不少。很順他的心。郭蘭平過喜事時,席桌上豆腐多。這話說的不假,做了兩道豆腐,少說也得六七十斤,還殺了頭一百來斤的豬,買了三十多斤粉條兒。非常的豐盛。不過山裏和城裏人過事的風俗不同。
山裏人過事,時興兩頓飯,並且一頓比一頓強,隻坐席不喝酒。每頓飯每張桌上都是四盤八碗,七八個人,一盤一盤的上,盤子上完了,再一碗一碗的上,直到上夠八碗為止,小夥子們端著饅頭筐穿插在席與席之間,隨吃隨拿,熱情服務。盤子裏大部分是廚師用豬下水加工成的。其餘的則是炸一些小果子和丸子等。碗裏全是大鍋熬菜。十二點半以後,開吃第一頓,人們吃的飽飽的。因為有路遠的親戚,所以沒過多長時間,又該吃二頓了。還是向第一頓那樣上夠四盤八碗,肉和豆腐越放越多,並且每張桌上還新增一碗蒸肉塊。結果人們盡管放開吃,桌上還是剩那麽多菜,鍋裏也剩那麽多,造成很大的浪費。灶上的人整整一天準備盤子菜和大鍋熬菜。而吃飯的還飽著呢,就又開飯了,隻得硬吃。
現在過喜事,不鬧四盤八碗了,也不一盤一碗的往上上了。而是頭頓飯,每張桌上有幾個人就上幾碗熬菜,吃不飽的自己去盛,吃多少盛多少。坐二頓也是如此。這樣,桌子上就不剩菜了。這個變化讓灶上的人清閑了很多,也減少了主家不必要的浪費。但吃二頓飯的習慣依舊沒變,主家累,親戚朋友也累啊!
相比之下,郭蘭平更喜歡城裏人的習俗。新娘娶到家,男女雙方的親朋好友到達之後,主家便組織大家入席落座。然後敬香茶遞香煙。不一會兒就上酒菜,緊接著一桌一桌的就開始了。大家推杯換盞,劃拳行令,笑語聲喧,好不熱鬧!正是男人飲酒多豪邁,美人進食百媚生。那一張張笑臉把婚禮的歡樂氣氛推向**。酒足菜飽之後,每人再上一小碗大鍋熬菜,裏麵的豆腐也很多。吃一個饅頭,也就飽飽的了。之後散席,婚禮結束。
今天又是做豆腐的日子。郭蘭平的父母早早的起來了。父親劈柴,母親做飯。繁重的一天開始了。郭蘭平和兩個姐姐也早早的起來了,飯後父母做豆腐,他們在院裏院外玩,有時看父母幹活。隻見父母先把炕上的被褥、席子以及席子下麵那厚厚的一層穀桔弄到安全的地方。因為今天灶裏要燒一天的幹柴大火。水脫坯上麵的溫度很高,容易引起被褥著火。其次是燒白湯鍋。把豆沫兒倒進大鐵鍋裏,用幹柴火燒,直至開鍋。第三是揉豆渣。把燒開的白湯用瓢舀到小布袋裏,然後把布袋口纏在大擀麵杖上,把布袋放在揉豆腐架上,兩個人使勁壓擀麵杖,把豆汁壓進水缸裏,壓壓纏纏,壓的差不多了,再用手去揉,直至把豆汁揉淨。
小時候,郭蘭平總是看父親揉,長大後他也揉過,才知道,揉豆腐原來這麽痛苦。因為白湯鍋是開的,溫度很高,盡管用擀麵杖把豆汁壓的差不多了,但是剩下的豆汁依然很燙。父親的手不怕燙,也不知道累,他們揉多少袋也沒事。而郭蘭平隻揉了他們揉剩下的最後兩袋,手就紅紅的,疼的不能揉了。再揉手就破了,並且連東西都不能拿了。下邊開始鹵點豆腐了,點上鹵之後,不一會兒,水缸裏的白湯就稠乎乎的,用擀麵杖攪了一下,濃濃的豆腐味撲鼻而來。
這對郭蘭平來說是個激動人心的時刻,他知道那已成了豆腐腦了。因為每年這個時候,父母總要給他們幾個孩子每人舀上一碗,滴上一滴香油,讓他們吃。郭蘭平和兩個姐姐每年都在盼望,在等待這一時刻的到來。他們絕不會錯過這個喝豆腐腦的機會。那時,豆腐做好後,也和殺過豬一樣,隻是炒一大小鍋豆腐菜解解饞。
在郭蘭平的記憶裏,那時父母從沒讓他們飽飽的吃一頓豆腐。盡管做兩大道豆腐,足有上百斤。最後,把豆腐腦舀進大包單裏,把口綁好,上麵放上平板,板上壓一塊大石頭。壓一天一夜,那豆腐吃著才有勁呢!父母把這些豆腐,一部分油炸一下淹起來。預備著過年親戚來了招待吃。如有剩餘,俗下再嚐嚐,但大多都招待了幫忙幹活的鄉親們。其餘的白豆腐則用於一般的炒菜和自家吃時的熬菜。
豆腐渣怎麽辦呢?蒸餅子。有山藥麵的、棒子麵的、米麵的、還有摻著麥子麵的。豆渣餅子,圓圓的,就像小車腳似的。所有的豆渣全部蒸成餅子,蒸一個下午,好幾大鍋呢!也有幾十斤重。和年糕一樣,也放在一個大氣傻貓筐子裏,滿滿的一氣傻貓啊!當時,更爛平感覺豆渣餅子也很好吃,比純棒子麵餅子好吃多了,他一頓能吃好幾個呢!並且每頓都想吃。沒有記得吃煩過。
從做好豆腐這一天起,人們餐桌上的食物更豐富了,不但能吃到紅棗年糕,還能吃到豆渣餅子,並且菜鍋裏也能吃到豆腐了。許多年過去了,紅棗年糕還能吃到,豆腐也常吃,但豆渣餅子卻從來沒有吃過,並且也沒有見過。郭蘭平現在仍然認為那是很好的食物。
------------------------------------------------------------------------------------------------------------------------------------------------------------------------
環山笑容正在招我安歇,我漸脫離累贅;我的捆綁好像都在溶解,我歸,我要即歸。
------------------------------------------------------------------------------------------------------------------------------------------------------------------------
25o、
開始磨了,隻見他三人圍著石磨,每個人伸出一隻手握住木把,均勻的朝一個方向用力,石磨很輕鬆的就飛轉起來。郭懷銀叔叔左手拿著小勺,石磨一邊飛轉,他一邊往磨眼裏舀豆瓣,豆沫兒稠了,就趕緊舀一勺湯倒進磨眼裏。他的動作很熟練,幾乎不用看就一勺一勺的把豆和湯倒進飛轉的磨眼裏。因為屋子小,燈掛的低,把他們轉磨的身影映在北牆上。那身影非常高大,腦袋都頂著梁,胳膊粗壯,轉磨時相當威風。他們邊幹邊聊。郭懷銀叔叔說:
“我有個同事,她的脾氣不好。有一天,她和丈夫領著孩子走娘家。落腳之後,她丈夫領著孩子出去玩,他們玩的很開心。迴到家裏臉上還掛著笑容。而她呢?在家遭到母親的訓斥,窩了一肚子火。當她看到丈夫笑時,終於忍不住了。她端起臉盆潑了丈夫一頭子水。還嘟囔著,別人正不高興呢,你還笑哩,我叫你笑!”說完他們都笑了。
另一個叔叔接著說:“我從蘇莊過,遇見兩口子吵架。男的說:我打折你的狗腿。女的迴敬道:我的腿不是狗腿,是人腿。”說罷,又是一陣笑。
此時,從門外又來了好幾個人。郭懷銀叔叔邊笑邊熱情的招唿他們,請他們先到裏屋裏歇著。石磨持續飛轉,雪白的豆沫兒從石磨中間的縫隙裏擠出來,越聚越多,沿著石磨四周徐徐下降,撲通撲通的掉進缸裏。就這樣他們三人還沒覺得累,一盆子豆和湯就磨完了。
開始換班,郭懷義的老婆又挖了一盆子豆和湯放在桌上,石磨又重新啟動。就這樣,一班一班的,邊幹邊聊,談笑風生,都還沒覺得累,便愉快的磨完了。之後,大家還不想走,是啊,鄰裏情深何忍走,油燈小屋話深夜。
從今天開始,每天晚上,這群朝氣蓬勃的青壯年將圍著這個小石磨轉遍山莊的每一戶,並灑下一路歡歌。啊!小石磨,是你幫我們把豆瓣磨成沫兒,又年年把這群人吸引到一起。拉近了彼此之間的距離,共享人間最美好的真情,感受互助合作的快樂。二十多年過去了,這群人再沒有這樣合作過,聚全過,郭蘭平至今懷念那時的歡聚!
常聽人說,現在吃什麽都不香了,這沒胃口那沒胃口的。但豆腐依然是當今社會深受人們喜愛的美食。縣城大大小小的飯店,郭蘭平幾乎都去過,不但小飯店酒桌上有家常豆腐、麻辣豆腐、香椿拌豆腐,而且大飯店也一樣不缺,並且花樣更多。比如:刷羊肉,也要點兩份豆腐涮著吃。小菜裏還有腐乳豆腐和臭豆腐等。再看縣城的豆腐市場,還不到中午,豆腐就全賣光了。所以,每次打算中午熬菜或者吃麵條炒菜需要豆腐時,你就得早早去買,決不能晚於十一點半。 有一次炒菜,郭蘭平想放些豆腐,一看表快十二點了,趕緊去買,轉了半天,哪兒都沒有,真是乘興而來,掃興而歸!試想:在飲食如此豐富的今天,人們尚且如此。更何況七十年代初,那時,物質極為貧乏,一年到頭除了參加婚禮能吃到豆腐外,再想吃就得等到臘月二十三做豆腐這一天了。作為愛吃豆腐的我們,其盼望程度可想而知。聞著豆腐味就能讓人陶醉!
城裏人常說,山裏人好吃豆腐。郭蘭平愛人是城裏人,他每次去嶽父家,嶽母總說:
“蘭平愛吃豆腐,熬菜時多放點。”給郭蘭平盛飯時,勺子好像長了眼,一舀就是一勺豆腐,當然肉也不少。很順他的心。郭蘭平過喜事時,席桌上豆腐多。這話說的不假,做了兩道豆腐,少說也得六七十斤,還殺了頭一百來斤的豬,買了三十多斤粉條兒。非常的豐盛。不過山裏和城裏人過事的風俗不同。
山裏人過事,時興兩頓飯,並且一頓比一頓強,隻坐席不喝酒。每頓飯每張桌上都是四盤八碗,七八個人,一盤一盤的上,盤子上完了,再一碗一碗的上,直到上夠八碗為止,小夥子們端著饅頭筐穿插在席與席之間,隨吃隨拿,熱情服務。盤子裏大部分是廚師用豬下水加工成的。其餘的則是炸一些小果子和丸子等。碗裏全是大鍋熬菜。十二點半以後,開吃第一頓,人們吃的飽飽的。因為有路遠的親戚,所以沒過多長時間,又該吃二頓了。還是向第一頓那樣上夠四盤八碗,肉和豆腐越放越多,並且每張桌上還新增一碗蒸肉塊。結果人們盡管放開吃,桌上還是剩那麽多菜,鍋裏也剩那麽多,造成很大的浪費。灶上的人整整一天準備盤子菜和大鍋熬菜。而吃飯的還飽著呢,就又開飯了,隻得硬吃。
現在過喜事,不鬧四盤八碗了,也不一盤一碗的往上上了。而是頭頓飯,每張桌上有幾個人就上幾碗熬菜,吃不飽的自己去盛,吃多少盛多少。坐二頓也是如此。這樣,桌子上就不剩菜了。這個變化讓灶上的人清閑了很多,也減少了主家不必要的浪費。但吃二頓飯的習慣依舊沒變,主家累,親戚朋友也累啊!
相比之下,郭蘭平更喜歡城裏人的習俗。新娘娶到家,男女雙方的親朋好友到達之後,主家便組織大家入席落座。然後敬香茶遞香煙。不一會兒就上酒菜,緊接著一桌一桌的就開始了。大家推杯換盞,劃拳行令,笑語聲喧,好不熱鬧!正是男人飲酒多豪邁,美人進食百媚生。那一張張笑臉把婚禮的歡樂氣氛推向**。酒足菜飽之後,每人再上一小碗大鍋熬菜,裏麵的豆腐也很多。吃一個饅頭,也就飽飽的了。之後散席,婚禮結束。
今天又是做豆腐的日子。郭蘭平的父母早早的起來了。父親劈柴,母親做飯。繁重的一天開始了。郭蘭平和兩個姐姐也早早的起來了,飯後父母做豆腐,他們在院裏院外玩,有時看父母幹活。隻見父母先把炕上的被褥、席子以及席子下麵那厚厚的一層穀桔弄到安全的地方。因為今天灶裏要燒一天的幹柴大火。水脫坯上麵的溫度很高,容易引起被褥著火。其次是燒白湯鍋。把豆沫兒倒進大鐵鍋裏,用幹柴火燒,直至開鍋。第三是揉豆渣。把燒開的白湯用瓢舀到小布袋裏,然後把布袋口纏在大擀麵杖上,把布袋放在揉豆腐架上,兩個人使勁壓擀麵杖,把豆汁壓進水缸裏,壓壓纏纏,壓的差不多了,再用手去揉,直至把豆汁揉淨。
小時候,郭蘭平總是看父親揉,長大後他也揉過,才知道,揉豆腐原來這麽痛苦。因為白湯鍋是開的,溫度很高,盡管用擀麵杖把豆汁壓的差不多了,但是剩下的豆汁依然很燙。父親的手不怕燙,也不知道累,他們揉多少袋也沒事。而郭蘭平隻揉了他們揉剩下的最後兩袋,手就紅紅的,疼的不能揉了。再揉手就破了,並且連東西都不能拿了。下邊開始鹵點豆腐了,點上鹵之後,不一會兒,水缸裏的白湯就稠乎乎的,用擀麵杖攪了一下,濃濃的豆腐味撲鼻而來。
這對郭蘭平來說是個激動人心的時刻,他知道那已成了豆腐腦了。因為每年這個時候,父母總要給他們幾個孩子每人舀上一碗,滴上一滴香油,讓他們吃。郭蘭平和兩個姐姐每年都在盼望,在等待這一時刻的到來。他們絕不會錯過這個喝豆腐腦的機會。那時,豆腐做好後,也和殺過豬一樣,隻是炒一大小鍋豆腐菜解解饞。
在郭蘭平的記憶裏,那時父母從沒讓他們飽飽的吃一頓豆腐。盡管做兩大道豆腐,足有上百斤。最後,把豆腐腦舀進大包單裏,把口綁好,上麵放上平板,板上壓一塊大石頭。壓一天一夜,那豆腐吃著才有勁呢!父母把這些豆腐,一部分油炸一下淹起來。預備著過年親戚來了招待吃。如有剩餘,俗下再嚐嚐,但大多都招待了幫忙幹活的鄉親們。其餘的白豆腐則用於一般的炒菜和自家吃時的熬菜。
豆腐渣怎麽辦呢?蒸餅子。有山藥麵的、棒子麵的、米麵的、還有摻著麥子麵的。豆渣餅子,圓圓的,就像小車腳似的。所有的豆渣全部蒸成餅子,蒸一個下午,好幾大鍋呢!也有幾十斤重。和年糕一樣,也放在一個大氣傻貓筐子裏,滿滿的一氣傻貓啊!當時,更爛平感覺豆渣餅子也很好吃,比純棒子麵餅子好吃多了,他一頓能吃好幾個呢!並且每頓都想吃。沒有記得吃煩過。
從做好豆腐這一天起,人們餐桌上的食物更豐富了,不但能吃到紅棗年糕,還能吃到豆渣餅子,並且菜鍋裏也能吃到豆腐了。許多年過去了,紅棗年糕還能吃到,豆腐也常吃,但豆渣餅子卻從來沒有吃過,並且也沒有見過。郭蘭平現在仍然認為那是很好的食物。
------------------------------------------------------------------------------------------------------------------------------------------------------------------------
環山笑容正在招我安歇,我漸脫離累贅;我的捆綁好像都在溶解,我歸,我要即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