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一生充滿試煉,大致不是常人可忍;人雖不知我的苦艱,我卻知道自己堅韌;我想我是丟棄自己,但我不忘自己經曆。﹤
----------------------------------------------------------------------------------------------------------------------------------------------------------------------------------
248、
星期天,張寅到郭蘭英家吃晚飯。晚飯還沒做好,郭蘭英就把碗筷拿到房上準備好了。飯做好後,郭懷義用水桶把飯提到房上。一般吃三碗亂麵飯就飽了,他們當時稱之為小飽;在加兩三碗,他們稱之為大飽。郭蘭平吃了三碗,肚子就圓了。郭蘭平的母親衝著他說:
“飽了就算了,別強吃了。”
郭蘭平說:“不行,這才是小飽,我要吃大飽。”就這樣,他又加了兩碗,直到飯頂住嗓子眼為止。
郭懷義的鄰居即郭蘭平的叔叔,他家也是六個孩子,每天晚上也是三角麵片飯。他們比郭懷義家吃的還多。他們家吃飯也很熱鬧,男孩兒們都嚷著要吃大飽。所以每天晚上一上房,郭蘭平的叔叔就衝著郭蘭平笑著喊:
“今天晚上吃大飽還是吃小飽啊!”
郭蘭平說:“當然是吃大飽了。”他們那時的感覺真是太幸福了。
現在,經濟展了,物質豐富了,想吃什麽有什麽,麥子麵更是隨便吃,但郭蘭平卻找不到那時的食欲感覺了。這不能不說是一個悲哀!也許是工作、生活以及孩子們的就業壓力太大的緣故吧!
這個時期,穆柯寨莊的風景依然秀麗。經濟上表麵看還行,但實際上正如著名作家王安憶所描述的那樣:我們這裏並不窮,隻是沒有錢。晚上點的是煤油燈,像螢火蟲似的。澆地還是很原始的工具,像殼老、水車等。而山外村裏都已通了電,家家戶戶都按上了電燈。
晚上,你要是站在村外的高坡上看山下村裏的夜景,猶如夜空裏閃爍的繁星,好美啊!看著看著,你會情不自禁的想起郭沫若寫的《天上的街市》。這不正是郭老描述的天上的街市嗎?張寅被眼前的景色陶醉了。不過,在當時,電除了用於照明和放映電影外,還看不到別的用處。
另外,村裏已有了兩三台柴油機,並培訓了機手,可以用它澆地了。村裏的經濟正在迅展,他們的生活將生質的變化。郭蘭平的叔叔在公社衛生院工作,他迴來說:“公社有一台小電影機,裏麵的人很小。”人們都瞪大好奇的眼睛聽著,感到無比的神秘。當時人們還不知道它叫什麽,實際上就是今天的電視機。此時,穆柯寨莊的大人們還沒有看到電的廣泛應用將對未來生活產生的重大影響,他們習慣了黑咕隆咚的煤油燈生活,覺得這種生活方式也挺好,反正比村裏吃的好穿的好。
說的也沒錯,村裏的生活還不如他們。郭蘭平的外婆家就住在山外的村裏。他有兩個舅舅,大舅是村幹部,二舅是村電工。在郭蘭平的記憶裏,此時,舅舅他們經常來他家,來的時候肩上常常搭著布袋。郭蘭平的母親總是給他們做幹挑麵炒雞蛋,或者包餃子。這在當時的農村是規格較高的飯食。記得有個農村婦女曾說過:“誰要是想娶俺閨女,他家的條件得讓俺女兒一天三頓能吃到幹挑麵。”當時的確如此。郭蘭平舅舅他們走的時候,不是背些麥子,就是背些黃豆、穀子之類的糧食。尤其是逢年過節,更是必不可少。有時過不去年,還向郭懷義家借錢。這不,中秋節到了,郭蘭平的舅舅他們又來了……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中秋節到了,郭懷義讓張寅到他家去吃晚飯,一起過節。他們吃過晚飯,便圍坐在院子北邊的飯桌旁,準備吃月餅看月亮。桌子上就放著兩個月餅和幾個石榴。郭懷義家四口人,他把一個月餅切成四塊,每人正好一塊。另一個月餅給張寅。張寅感覺月餅太好吃了,又脆又甜。但他把月餅拿在手裏半天都舍不得吃,看了又看,愛不釋手。最後,他也把月餅掰開,隻拿了一小塊嚐嚐。他把剩下的月餅都給了郭蘭平。郭蘭平吃的時候也是一點一點的吃,慢慢的品嚐。吃完後,還舔嘴咂舌的,還想吃呢。他真想痛痛快快的吃個月餅飽。
改革開放不久,郭蘭平聽母親說二舅在做月餅,他就非常羨慕。他想二舅一定吃過月餅飽了,自己什麽時候才能飽飽的吃一頓呢?郭蘭平想,總有那麽一天的。他仰起頭,深藍的天空懸掛著一輪金黃的圓月,把大地照的如同白天一般。張寅和郭懷義一家人坐在如水的月光下,拉著家常,歡聲笑語溢出小院,飄向空中……
殺豬過年,殺豬日即為改善生活日和快樂日。這裏年年都是臘月初十殺豬。每到這一天,大人孩子都是歡天喜地的,臉上洋溢著燦爛的笑容。說實話,那段時期孩子們一年到頭都吃不到嘴裏幾塊肉,大人們更是如此。今天殺豬,就意味著要過年了,家家戶戶都要割下一大塊來,炒一大小鍋菜香香的吃一頓,好好的解解饞。再想吃肉就得等到臘月二十八煮肉那一天。
看殺豬是孩子們的快樂往事之一。殺豬那天要是不讓他們去看著玩,他們會很傷心的。他們就像著了魔似的想著殺豬的事。有一次殺豬,郭懷義讓郭蘭平去拾柴火,不讓他看了,他急的都快哭了。郭懷義輦了幾次,每次都是走不了多遠郭蘭平就又返迴來了。後來郭懷義沒法了,才允許郭蘭平看。
先把豬窩口用閘板擋住,然後一個人先跳下去,在豬背或著豬屁股上給豬撓癢癢,沒撓幾下,豬就臥下不動了。隨後又跳下幾個人,他們趁機將豬按住。有拽後腿和尾巴的,有捉前腿和耳朵的。與此同時豬就張著大嘴拚命的吱兒吱兒起來,伴隨著豬的嚎叫,他們齊心協力把豬舉到豬圈牆上,上邊的兩個人便拽住豬的兩條後腿把豬扯到門板跟前,然後,把豬而在門板上,豬頭伸向板外。
郭蘭平身穿棉褲棉襖,頭戴大耳朵棉帽,迎著深冬的太陽,站在東房跟的台上。太陽明亮的照在他的身上,他感到既溫暖又舒適。偶爾抬頭望一下太陽,陽光刺的我眼前一片漆黑。他趕緊把目光轉移到殺豬那裏。隻見他二叔,綁著圍腰,手拿明晃晃的殺豬刀,熟練的把刀捅進豬的脖子裏。當二叔把刀抽出來時,鮮血順著刀就噴了出來,嘩嘩的向流水一樣流進主家提前準備的盆裏。豬拚命的吱兒吱兒,但叫聲越來越小。一會兒,血流幹了,豬就不動彈了。此時,大人孩子的心情都是快樂的。
緊接著,郭蘭平的二叔在豬後小腿上割了個大口子,然後用一個頭兒是圓的長鐵棍從口子處開始捅進去,向豬的頭部、耳朵、肚子、背部和四肢捅來捅去的。完了之後,他用嘴對住那個大口子,彎著腰,弓著背,使勁往裏吹氣。吹兩下住住,一隻手攥緊豬小腿,另一隻手在豬身上拍拍這兒拍拍那兒的。之後,繼續吹,直至把豬吹圓。然後用麻繩把小腿綁緊。
門板不遠處有口大甕,此時,主家正好把燒好的開水倒進翁立。郭蘭平個二叔等便把豬頭朝上係進甕裏。頓時,熱氣騰騰的開水就把豬淹沒了。大一點的豬露出頭來也沒關係。大人們就用鐵棍捅住豬頭把它摁在水裏。豬頭上的毛難拔,所以,在豬出甕之前,先拔豬頭上的毛。拔不下來的,再摁進水裏燙燙。等豬頭上的毛拔的差不多了,再把整個豬弄出來。
拔毛開始了。豬身上熱氣騰騰。大人們一齊動手,甩開膀子,以最快的度,一把一把的往下抓,一會兒就拔掉一半。然後讓豬翻個滾。轉眼間,整個豬身上的毛就被拔光了。然後,再用熱水衝一下。有絨毛的地方,郭蘭平的二叔拿起鐵刮子,在那地方蹭蹭蹭幾下子就刮幹淨了,那利索勁兒,真令人驚歎。
門板不遠處有個掛豬的木架子。郭蘭平的二叔熟練的用兩個鐵鉤子扒住豬的兩條大腿,隨後幾個大人一起頭朝下把豬掉了起來。孩子們目不轉睛的看著。看二叔如何給豬開膛?如何摘除五髒?如何用砍刀把豬從中間劈開?等。
看殺豬還有一大快樂,那就是等著拿豬水泡玩。郭蘭平的二叔每殺一頭豬,就把豬水泡取出來,當場就吹成氣泡。它就像一個粉白色的氣球。用線把水泡口綁緊拴在一根高粱秸稈的一頭。誰家的豬水泡歸誰家的孩子。孩子們分別拿到豬水泡後,高興的把它高高的舉起來,四處亂跑。有時,從高粱杆頭上解下來,用手往高處彈,孩子們仰著頭,等落到頭上時,他們繼續往高處彈,球跑到哪裏他們就追到哪裏,不讓它落到地上。孩子們玩得很開心。
-------------------------------------------------------------------------------------------------------------------------------------------------------------------------
環山笑容正在招我安歇,我漸脫離累贅;我的捆綁好像都在溶解,我歸,我要即歸。
----------------------------------------------------------------------------------------------------------------------------------------------------------------------------------
248、
星期天,張寅到郭蘭英家吃晚飯。晚飯還沒做好,郭蘭英就把碗筷拿到房上準備好了。飯做好後,郭懷義用水桶把飯提到房上。一般吃三碗亂麵飯就飽了,他們當時稱之為小飽;在加兩三碗,他們稱之為大飽。郭蘭平吃了三碗,肚子就圓了。郭蘭平的母親衝著他說:
“飽了就算了,別強吃了。”
郭蘭平說:“不行,這才是小飽,我要吃大飽。”就這樣,他又加了兩碗,直到飯頂住嗓子眼為止。
郭懷義的鄰居即郭蘭平的叔叔,他家也是六個孩子,每天晚上也是三角麵片飯。他們比郭懷義家吃的還多。他們家吃飯也很熱鬧,男孩兒們都嚷著要吃大飽。所以每天晚上一上房,郭蘭平的叔叔就衝著郭蘭平笑著喊:
“今天晚上吃大飽還是吃小飽啊!”
郭蘭平說:“當然是吃大飽了。”他們那時的感覺真是太幸福了。
現在,經濟展了,物質豐富了,想吃什麽有什麽,麥子麵更是隨便吃,但郭蘭平卻找不到那時的食欲感覺了。這不能不說是一個悲哀!也許是工作、生活以及孩子們的就業壓力太大的緣故吧!
這個時期,穆柯寨莊的風景依然秀麗。經濟上表麵看還行,但實際上正如著名作家王安憶所描述的那樣:我們這裏並不窮,隻是沒有錢。晚上點的是煤油燈,像螢火蟲似的。澆地還是很原始的工具,像殼老、水車等。而山外村裏都已通了電,家家戶戶都按上了電燈。
晚上,你要是站在村外的高坡上看山下村裏的夜景,猶如夜空裏閃爍的繁星,好美啊!看著看著,你會情不自禁的想起郭沫若寫的《天上的街市》。這不正是郭老描述的天上的街市嗎?張寅被眼前的景色陶醉了。不過,在當時,電除了用於照明和放映電影外,還看不到別的用處。
另外,村裏已有了兩三台柴油機,並培訓了機手,可以用它澆地了。村裏的經濟正在迅展,他們的生活將生質的變化。郭蘭平的叔叔在公社衛生院工作,他迴來說:“公社有一台小電影機,裏麵的人很小。”人們都瞪大好奇的眼睛聽著,感到無比的神秘。當時人們還不知道它叫什麽,實際上就是今天的電視機。此時,穆柯寨莊的大人們還沒有看到電的廣泛應用將對未來生活產生的重大影響,他們習慣了黑咕隆咚的煤油燈生活,覺得這種生活方式也挺好,反正比村裏吃的好穿的好。
說的也沒錯,村裏的生活還不如他們。郭蘭平的外婆家就住在山外的村裏。他有兩個舅舅,大舅是村幹部,二舅是村電工。在郭蘭平的記憶裏,此時,舅舅他們經常來他家,來的時候肩上常常搭著布袋。郭蘭平的母親總是給他們做幹挑麵炒雞蛋,或者包餃子。這在當時的農村是規格較高的飯食。記得有個農村婦女曾說過:“誰要是想娶俺閨女,他家的條件得讓俺女兒一天三頓能吃到幹挑麵。”當時的確如此。郭蘭平舅舅他們走的時候,不是背些麥子,就是背些黃豆、穀子之類的糧食。尤其是逢年過節,更是必不可少。有時過不去年,還向郭懷義家借錢。這不,中秋節到了,郭蘭平的舅舅他們又來了……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中秋節到了,郭懷義讓張寅到他家去吃晚飯,一起過節。他們吃過晚飯,便圍坐在院子北邊的飯桌旁,準備吃月餅看月亮。桌子上就放著兩個月餅和幾個石榴。郭懷義家四口人,他把一個月餅切成四塊,每人正好一塊。另一個月餅給張寅。張寅感覺月餅太好吃了,又脆又甜。但他把月餅拿在手裏半天都舍不得吃,看了又看,愛不釋手。最後,他也把月餅掰開,隻拿了一小塊嚐嚐。他把剩下的月餅都給了郭蘭平。郭蘭平吃的時候也是一點一點的吃,慢慢的品嚐。吃完後,還舔嘴咂舌的,還想吃呢。他真想痛痛快快的吃個月餅飽。
改革開放不久,郭蘭平聽母親說二舅在做月餅,他就非常羨慕。他想二舅一定吃過月餅飽了,自己什麽時候才能飽飽的吃一頓呢?郭蘭平想,總有那麽一天的。他仰起頭,深藍的天空懸掛著一輪金黃的圓月,把大地照的如同白天一般。張寅和郭懷義一家人坐在如水的月光下,拉著家常,歡聲笑語溢出小院,飄向空中……
殺豬過年,殺豬日即為改善生活日和快樂日。這裏年年都是臘月初十殺豬。每到這一天,大人孩子都是歡天喜地的,臉上洋溢著燦爛的笑容。說實話,那段時期孩子們一年到頭都吃不到嘴裏幾塊肉,大人們更是如此。今天殺豬,就意味著要過年了,家家戶戶都要割下一大塊來,炒一大小鍋菜香香的吃一頓,好好的解解饞。再想吃肉就得等到臘月二十八煮肉那一天。
看殺豬是孩子們的快樂往事之一。殺豬那天要是不讓他們去看著玩,他們會很傷心的。他們就像著了魔似的想著殺豬的事。有一次殺豬,郭懷義讓郭蘭平去拾柴火,不讓他看了,他急的都快哭了。郭懷義輦了幾次,每次都是走不了多遠郭蘭平就又返迴來了。後來郭懷義沒法了,才允許郭蘭平看。
先把豬窩口用閘板擋住,然後一個人先跳下去,在豬背或著豬屁股上給豬撓癢癢,沒撓幾下,豬就臥下不動了。隨後又跳下幾個人,他們趁機將豬按住。有拽後腿和尾巴的,有捉前腿和耳朵的。與此同時豬就張著大嘴拚命的吱兒吱兒起來,伴隨著豬的嚎叫,他們齊心協力把豬舉到豬圈牆上,上邊的兩個人便拽住豬的兩條後腿把豬扯到門板跟前,然後,把豬而在門板上,豬頭伸向板外。
郭蘭平身穿棉褲棉襖,頭戴大耳朵棉帽,迎著深冬的太陽,站在東房跟的台上。太陽明亮的照在他的身上,他感到既溫暖又舒適。偶爾抬頭望一下太陽,陽光刺的我眼前一片漆黑。他趕緊把目光轉移到殺豬那裏。隻見他二叔,綁著圍腰,手拿明晃晃的殺豬刀,熟練的把刀捅進豬的脖子裏。當二叔把刀抽出來時,鮮血順著刀就噴了出來,嘩嘩的向流水一樣流進主家提前準備的盆裏。豬拚命的吱兒吱兒,但叫聲越來越小。一會兒,血流幹了,豬就不動彈了。此時,大人孩子的心情都是快樂的。
緊接著,郭蘭平的二叔在豬後小腿上割了個大口子,然後用一個頭兒是圓的長鐵棍從口子處開始捅進去,向豬的頭部、耳朵、肚子、背部和四肢捅來捅去的。完了之後,他用嘴對住那個大口子,彎著腰,弓著背,使勁往裏吹氣。吹兩下住住,一隻手攥緊豬小腿,另一隻手在豬身上拍拍這兒拍拍那兒的。之後,繼續吹,直至把豬吹圓。然後用麻繩把小腿綁緊。
門板不遠處有口大甕,此時,主家正好把燒好的開水倒進翁立。郭蘭平個二叔等便把豬頭朝上係進甕裏。頓時,熱氣騰騰的開水就把豬淹沒了。大一點的豬露出頭來也沒關係。大人們就用鐵棍捅住豬頭把它摁在水裏。豬頭上的毛難拔,所以,在豬出甕之前,先拔豬頭上的毛。拔不下來的,再摁進水裏燙燙。等豬頭上的毛拔的差不多了,再把整個豬弄出來。
拔毛開始了。豬身上熱氣騰騰。大人們一齊動手,甩開膀子,以最快的度,一把一把的往下抓,一會兒就拔掉一半。然後讓豬翻個滾。轉眼間,整個豬身上的毛就被拔光了。然後,再用熱水衝一下。有絨毛的地方,郭蘭平的二叔拿起鐵刮子,在那地方蹭蹭蹭幾下子就刮幹淨了,那利索勁兒,真令人驚歎。
門板不遠處有個掛豬的木架子。郭蘭平的二叔熟練的用兩個鐵鉤子扒住豬的兩條大腿,隨後幾個大人一起頭朝下把豬掉了起來。孩子們目不轉睛的看著。看二叔如何給豬開膛?如何摘除五髒?如何用砍刀把豬從中間劈開?等。
看殺豬還有一大快樂,那就是等著拿豬水泡玩。郭蘭平的二叔每殺一頭豬,就把豬水泡取出來,當場就吹成氣泡。它就像一個粉白色的氣球。用線把水泡口綁緊拴在一根高粱秸稈的一頭。誰家的豬水泡歸誰家的孩子。孩子們分別拿到豬水泡後,高興的把它高高的舉起來,四處亂跑。有時,從高粱杆頭上解下來,用手往高處彈,孩子們仰著頭,等落到頭上時,他們繼續往高處彈,球跑到哪裏他們就追到哪裏,不讓它落到地上。孩子們玩得很開心。
-------------------------------------------------------------------------------------------------------------------------------------------------------------------------
環山笑容正在招我安歇,我漸脫離累贅;我的捆綁好像都在溶解,我歸,我要即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