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漢已經三歲多了。駱旦和西茅一早就帶上孩子到廣利寺禮佛求簽。方丈大通禪師認識將軍夫婦,親自接待。他捧出簽筒,西茅動手要代孩子抽取,大通將筒閃開“讓他自己來吧。”大通見孩子的注意力不在簽筒而在那些金光燦爛的神佛塑像上,故意把簽筒搖得嘩啦作響。此著果然有效,駱漢的注意力被吸引過來,一陣手舞足蹈之後,一根簽被他打落出來。駱旦拾起看時,上麵畫著幾個圖案,象字,也象畫;駱旦自然不懂,雙手交給大通;大通看後,沉吟片刻,突然,爆出哈哈大笑“妙,妙!”
西茅忙問“可是大富大貴?”
大通說“你們已經富貴如此,還求什麽富貴?”
駱旦說“可是壽長命大?”
大通卻不正麵迴答“佛光普照之處,自多龜齡鶴壽。”
駱旦、西茅又問了一些別的事,大通隻說了一句“佛光照耀。妙不可言”,羅石、西茅還要追問,大師隻是微笑,並不迴答。西茅心有不甘,還想繼續問下去,大通合掌欠身,禮送三人。
寶應聽說,忙從西茅手裏接過小侄,駱漢果然長得相貌非凡:方頭大臉,濃眉大鼻,臂粗腰圓;雖然隻有三歲,儼然一尊金剛。孩子雖小,也不畏生,任憑寶應親熱,兩眼裏那一對菩提珠兒,盯著寶應,臉上露出甜甜的笑容。
西茅見寶應如此喜歡羅漢,非常高興,對寶應說道“王嫂,我有一個想法,但不敢開口。”
寶應微笑著說“妹妹有什麽可顧忌的呢,我們兩家,誰跟誰呀!”
西茅說“王嫂也快臨盆了。如果是男,他與羅漢自然是兄弟;如果是女孩,可否讓他二人……”
寶應已知其意,微笑著問“怎樣?”
西茅說“小妹鬥膽請求王嫂允許再親上加親。”
寶應滿臉笑容,連連應道“好嗬,好嗬,這事從頭到尾都是好的。”沉思了一下,又接著說“兒女的事,雖說是要靠父母,但也要看他們自身的造化。”
“那是。”見著寶應高興,羅石、西茅更加高興。
和駱旦、西茅分手以後,寶應重新上轎,去寺裏進香。
到了山門,寶應吩咐落轎,自己向寺裏走去。
寶應剛一進入山門,驚得正在講經的大通住持從禪床上站了起來,移動腳步下山迎接。
眾僧對大通的舉動甚是不解,但見方丈都是這樣,便按照寺規,自覺地排成兩列,合掌胸前,跟在大通方丈身後。從山門到大雄寶殿列成一支長長的僧隊。
寶應連忙施禮“為求母子平安,特來寶刹進香,何敢勞煩高僧!”
大通此時臉上現出一絲困惑,但隻一瞬,連忙迴話“國母蒞臨,乃山寺之幸,禮當相迎,豈敢說勞煩?”
大通帶寶應在佛前進香完畢,問寶應道“可求一簽?”
寶應搖頭。
大通又問“可測一字?”
寶應迴答“今日裏,隻焚香禮佛,其他的事,改日再來向佛爺問個明白。”
大通把寶應安排在眾生堂休息。小和尚捧出茶來,大通陪寶應說話。寶應把腹中的孩子已經滿了一年的事告訴了大通,臉上自有憂慮的神色。大通好似猛然醒悟,安慰寶應說“我佛至聖,廣受眾生;瓜熟而蒂自落,水到而渠已成;春風既然已暖大地,花開自在早晚之間。”
聽到一個“花”字,寶應想,莫非我果真又要生一個女孩?想細問,又覺得大通是一個得道高僧,該說的,不問也說;不該說的,問也未必會說。大家又佛呀、寺呀、茶呀,找了一些話題,客氣地應酬了一會。寶應覺得時辰不早,起身告辭。
大通又親送寶應到山門,眾僧雖然不滿,但又不能違規,隻好再次列隊。
但是,這件事卻在廣利寺內部引起了爭議。
廣利寺從來沒有接送香客的先例。雖然寶應貴為王後,但她今天隻是一個平平常常的香客。
早在寶應跨進山門,大通從禪床上站起來時,眾僧就很詫異:方丈今日裏怎麽啦?他們隨著大通的目光看去:山門裏走進一個婦人,翩若驚鴻,矯若遊龍;瑰姿嫻靜,儀態端莊;似幽蘭離深穀,如太陽出朝霞。眾僧私下裏皆想,平日裏,方丈自詡佛性如何了得,不料今日見此麗婦,竟然如此失態。正竊笑,又見住持下山迎接,雖然不滿,但隻能按照山寺規矩,在慌亂中排成長隊,跟隨在住持身後。待眾僧知道來者是當今王後時,大家又換了一種想法:雖說是王後,但今日隻是平平常常一香客,不該享受如此禮儀。方丈平日裏自詡清高,體內卻留有幾分媚骨。
正通身為監寺,見到住持今日舉止,又聽見寺裏沸沸揚揚,議論不息,便來大通處詢問。這大通、正通,原是師兄師弟,平日裏親如一人。正通正要開口,大通先說道“師弟,你不必說了,請迴去吧。”說這話時,大通仍是打座之姿,頭不曾抬,眼也不曾睜。
正通說道“今日之事,還是該給大家有個解釋,不然,寺院裏沸沸揚揚,不易平息。”
大通說道“三千世界,八百乾坤,幾人能識真佛性?風吹浪湧,浪自風生,風自過,浪自息耳。”
正通是相信師兄的。大通的迴答,雖然他並不滿意,但他相信師兄本來就有一般僧眾所不及的過人之處,便退了出去。眾僧問及此事時,正通隻是說“山寺禮儀,有可變者,也有不可變者;變就是不變,不變也就是變。佛門之事,我等誰比方丈師兄更高明呢?”眾僧中,即使那些執法長老的修煉也遠比正通差,更不說輩分兒,見正通如此說法,誰還敢再在背後議論。
其實,大通住持對今日之事也是既疑且惑。
早間駱旦、西茅為孩子求簽,大通就看出這個孩子的佛性廣大,自歎弗如,更非眾僧可比;不過此間玄機,不可泄漏,隻好以“佛光照耀,妙不可言”把羅石、西茅搪塞過去;過了不久,山門外竟然飄來祥雲一朵,好似有佛降臨,慌得他舉止失態,下山迎接。但是,沒有接到佛,隻接到王後;大通不甘心自己看花了眼,帶王後燒香禮佛之後,又要王後測字求簽,想解出其中的奧秘,卻又遭王後婉拒;大通隻好在眾生堂一邊陪話陪茶,一邊察言觀色,最後恍然大悟:佛在王後的腹內。
禮送王後下山,自然就成了大通自覺的行動。眾僧雖然不解,大通又怎會明言。
當日裏,大通洗浴焚香,靜坐參禪。
第二天,日出之際,大通望見,前山東麵,湧起萬丈光華,大地輕輕地抖動了兩下,滿山樹葉嘩啦歡唿,一陣幽香迅速在山寺中彌漫。大通即刻通知眾生,齊聚大雄寶殿前麵,向著紅日,望空祭拜。
這又是一此破例的禮儀。正通代眾僧向大同詢問破例的理由,大通說“有佛降臨,這是興林國眾生的大幸,怎能不拜?”眾僧中,有的相信,有的不相信。相信者認為,大通通禪入佛,自是一代高僧;不相信者認為,大通在誆人,在自我提高形象。大通對那些心存懷疑的人說“你們被塵沙蒙了慧眼,自然見不到真佛。”當有僧問他佛今在何方,又將去何處時,大通又閉口不言。眾僧暗笑:主持畢竟年老了,春季裏山風吹得花香入寺,也引起他的大驚小怪。
這天晚上,大通洗浴之後,坐在禪床上圓寂了。他活了一百二十八歲。師弟正通接替了他的方丈之位。
大通還真的說對了。這年二月十九日日出之際,也就是大通望見涪江之上湧起萬丈光華的奇異景象,嗅到芝蘭之香充滿天地之間的那一刻,寶應王後生下一個後來取名為妙善的女兒。這個女兒就是前世的正法明如來,今生將在涪江邊興林國修煉成正果的觀世音菩薩。
這天寅時,妙莊王去看望寶應王後時,寶應都還沒有分娩的跡象。妙莊王放心地去上早朝,會見各位大臣。丞相管能出班奏道“倒流河口二十多戶百姓,把一片長滿蘆荻野草的土地開墾
出來,種上油菜;昨日裏,兩百多畝菜花燦爛開放,比天上的雲霞還美麗。大王若得閑暇,不妨去觀賞一迴,一則的確賞心悅目,二則,也可借機勸農。”
妙莊王非常高興。他想:這二十多戶百姓中有一半是從神鷹山哈巴湖帶來的,讓他們和當地土著雜居就是為了互相學習。這才過了多久,居然學會了開荒種地。是應當去看望他們,多給他們一些鼓勵。當下決定:提前散朝,帶上幾個主要官員去倒流河口賞菜花。
晨風吹拂,楊柳拂麵。倒淌河口距離王城就那麽幾裏路。官員們騎的差不多都是從神鷹山帶來的汗血馬,隻那麽喝一杯茶的工夫,就到了油菜田邊。
紅日將出,朝霞漫天。滿眼菜花還噙著晨露,花枝顯得有些沉重。空氣中彌漫著的菜花香味雖然有點薰人,但妙莊王卻感到特別神旺:這畢竟預示著豐收嗬!有的官員雖然不堪忍受過分濃鬱的菜花香味,但看見妙莊王高興,也振作精神跟著高興。
紅日升起之際,大地在輕微抖動。經曆過神鷹山那場地震的人們,立刻緊張起來。但轉瞬之間,大地又歸於平靜,一切如初。隻有山林樹葉,滿地菜花在嘩嘩搖擺,好似在起舞歌唱。大家長長地舒了一口氣,相視而笑。
空氣裏充滿芝蘭之氣。清香撲鼻,爽心提神。聯想到剛才的地動,大家紛紛議論這是怎麽一迴事。妙莊王問管能,管能搖頭,建議問國師;國師忙占上一卦。妙莊王問“卦象怎麽說?”巫師說“好象說的有神仙路過,又好象說有聖人降臨。”
王城那邊,一騎快馬絕塵,頃刻,來到妙莊王跟前,原來是王宮派來的信使“大王,王後生了!”
大臣們紛紛議論“天降聖人!”
妙莊王冷靜地問信使“生個什麽?”
信使迴答“公主。”
大臣們又懷疑了。聖人應該是男人。哪有女子成為聖人的?也許卦象主的是神仙路過吧。大家又紛紛抬頭望天。
一朵祥雲自西而來,在王城上停留片刻以後又向東而去。大臣們仿佛聽到了蕭韶鼓樂之聲。個個都認為卦象主的是神仙路過。
妙莊王仍沉浸在喜悅之中“哈哈,我又得一公主,興林國之興旺可待也!”
那時,興林國為了發展人口,正在鼓勵多生女子。
剛才那朵祥雲之上,確有神仙,那是王母和女媧。
妙善誕生之際,涪江上的萬丈光華,直衝河漢,驚動了南天門上的天師、天王,靈霄殿上的玉皇,瑤池裏的王母和在瑤池作客的女媧。
玉皇大帝派千裏眼觀看,問地上究竟發生了什麽事,竟然出現如此之靈瑞?千裏眼不敢怠慢,來到南天門上看了一迴後,報告說“興林國王後寶應生下一個女嬰。”玉皇大帝甚是不解,一個女嬰誕生,怎麽會有如此景象?托塔天王知道一些情況,出班奏道“釋迦牟尼如來和正法明如來近來在興林國活動頻繁,正法明要投生人間,意欲永駐東土,弘揚佛法。此女應為正法明轉世。”
玉皇大帝感慨係之,對天師、天王們說“這是如來們的一大善舉,值得大家仿效。為了神與佛的友好,緊急時,你們可以助其一臂之力。”天師、天王們連聲稱喏。
女媧這些天應王母的邀請,住在瑤池,給王母講一些人間趣事。其間,女媧特意把正法明轉世的事給王母講了。王母非常感動。觀音誕生這天,女媧告訴王母,要到興林國上空,向觀音表示一點心意。王母說,整天呆在瑤池裏,悶得慌,也想出去走動走動,就同女媧一道來了。
王母出行,排場當然不同一般:鳳凰開路,青龍與白虎扶攆,仙姬仙娥跟上一大群。一路上,管弦嘔啞,笙蕭齊鳴。到了興林國上空,王母在一塊杏黃色的彩雲上坐定,仙姬仙娥們站在一快紅雲上。女媧站在一片白雲上,向著興林國王宮深情地三鞠躬。
王母來到雲間,滿天祥雲驚動興林國眾生。國王抬頭,百官仰望;走路的,停下腳步,種田的,忘了犁鋤;連釣魚的也不看水麵而抬頭望著天空,王母想,神仙不應打擾凡人生活,正準備起駕迴瑤池,忽然看見江邊有一少年,騎在一頭獨角青牛上,短笛橫吹,流出了一段既有幾分歡愉又有句分哀婉的音樂,心裏詫異“這少年不同尋常。當此時候,大家都在仰望天庭,他卻依舊我行我素,一邊放牛,一邊吹笛,自得其樂。”不禁讚歎“這是誰家的孩子,竟然如此歡樂?”
女媧上前說道“他就是牽牛星君,你怎麽也忘記了?”
王母聽說,瞟了身邊的天孫一眼,說道“神仙是不應該有戀情的。他不合犯了天規,被貶下界,你們可要牢記他的教訓。”見眾人不曾迴話,王母又問道“不知他現在過的怎麽樣?”
女媧是地母,自然知道世上的許多事,迴答說道“他到人間以後,生出許多故事呢,王母可願意聽?”
家居的人希望自己能夠遠足,流浪兒則想有一個家;鄉下人愛進城看熱鬧,城裏人則喜歡鄉下明麗清新。凡人喜歡神仙的生活,神仙也喜歡聽人間的故事。王母最喜歡聽人間的趣聞逸事,便對女媧說道“你既然了解他,不妨講來聽聽。”
女媧說道“牛郎下凡以後,投身到一個複姓公孫的人家。這公孫家也是黃帝之後帝堯的子孫。他生下來才三個月,父親就死了。一年後,帶著他流浪的母親也餓死在道路。他是靠著大家你拉我扯才長大的。”王母不勝傷感,說“聽你所言,甚是可憐。”
女媧說道“更可憐的事還在後麵呢。”王母說“你慢滿講來。”
女媧繼續講道“長大一點後,族長房虎見牛郎的牛放得好,以為他一定也會放馬,就把他弄迴自己的家,把自己的一匹青聰馬交給牛郎去放。可是,牛郎隻會放牛,不會放馬。幾個月後,牛郎的那條獨角牛依然長的瞟肥體壯,房虎的青聰馬卻骨瘦如柴。房虎說牛郎有意糟蹋他的馬,叫人把牛郎打得遍體鱗傷。房虎還想殺了牛郎以解心頭之恨。他的續弦夫人扈容攔著說”人各有所長,打漁的人不一定會打虎,放牛的人未必會放馬。你殺了他,有什麽用?“房虎問”你說該怎麽辦?“扈容說道”我們家不是有那麽多牛嗎,有的用來耕田,有的用來推磨,有的用來擠奶,有的用來吃肉,何不叫他放牛好了。“房虎就讓牛郎去放家裏的二十多條牛。”
王母聽後感慨地說“那扈容倒是一個好人。”女媧說道“其實,扈容更壞呢。”王母詫異道“什麽,她更壞,比房虎還壞嗎?”
女媧說道“這扈容原是在山林裏修煉了近三千年的狐妖,能變成各種人形。這些年來,她要吸取一百個男人的精血,然後長生不老,君臨天下。每個男人她都隻陪十年,然後弄死,另尋新歡。現在,一百個男人還不到半數。十年前,房虎三十五歲,死了夫人,狐妖就變成一個二十歲的美貌女子。房虎上山打獵發現了她,被她的美色所迷,讓她續了弦。去年,房虎剛四十五歲,就死了。”
王母說道“房虎這樣的惡人,死不足惜。你且說那扈容是怎樣對待牛郎的。”
女媧望著王母笑了笑,依舊不慌不忙地講道“扈容見牛郎年輕英俊,竟然生出邪念。牛郎也認為扈容救了自己,心存感激,對她吩咐的事,也盡力去辦,還替扈容上街買過頭梳一類梳洗用品。直到有一天,扈容把牛郎騙進屋裏,要與他一道上床,牛郎才明白了扈容心裏所懷的鬼胎,奪門而去。以後,扈容千方百計糾纏牛郎,都被牛郎堅拒。”
王母說道“牛郎品行甚佳,恐怕難免遭遇扈容的毒手了。”女媧說道“王母聖明,所眼極是。房虎死後,扈容堅持用活人殉葬,選中了房虎的一個小妾和牛郎。”王母說道“牛郎是怎樣逃出來的呢?”
女媧感慨地說道“這也許就是緣分。下葬那天,王後寶應帶著駱旦等人出城郊遊,撞見了扈容正準備活埋牛郎和房虎的那個小妾,就把他們給救
了出來。”
王母聽了,長長地舒了一口氣,問“那狐妖現在何處?”女媧說“正在查訪。她好象又變成一個十七八歲的女子,嫁給一個總兵,實施著她吸取一百個男人精血的計劃。”
王母嚴肅地說道“這等事,你為什麽也不管一管?”女媧搖頭道“大千世界,紅塵滾滾,這類事多如牛毛,我豈能管得過來?許多將要發生或正在發生的事,甚至我也不知道。就哪這件事來說吧,我也是後來才知道的。況且……”女媧說到這裏,停下來,不再說了。
王母笑道“女媧向來爽快,今日為什麽吞吞吐吐的?”
女媧依舊微笑,沒有再講。
女媧和王母談論牛郎的時候,仙姬仙娥們在一邊靜靜地聽著。天孫織女也在其間。聽了女媧的介紹,不由動了舊情。
西茅忙問“可是大富大貴?”
大通說“你們已經富貴如此,還求什麽富貴?”
駱旦說“可是壽長命大?”
大通卻不正麵迴答“佛光普照之處,自多龜齡鶴壽。”
駱旦、西茅又問了一些別的事,大通隻說了一句“佛光照耀。妙不可言”,羅石、西茅還要追問,大師隻是微笑,並不迴答。西茅心有不甘,還想繼續問下去,大通合掌欠身,禮送三人。
寶應聽說,忙從西茅手裏接過小侄,駱漢果然長得相貌非凡:方頭大臉,濃眉大鼻,臂粗腰圓;雖然隻有三歲,儼然一尊金剛。孩子雖小,也不畏生,任憑寶應親熱,兩眼裏那一對菩提珠兒,盯著寶應,臉上露出甜甜的笑容。
西茅見寶應如此喜歡羅漢,非常高興,對寶應說道“王嫂,我有一個想法,但不敢開口。”
寶應微笑著說“妹妹有什麽可顧忌的呢,我們兩家,誰跟誰呀!”
西茅說“王嫂也快臨盆了。如果是男,他與羅漢自然是兄弟;如果是女孩,可否讓他二人……”
寶應已知其意,微笑著問“怎樣?”
西茅說“小妹鬥膽請求王嫂允許再親上加親。”
寶應滿臉笑容,連連應道“好嗬,好嗬,這事從頭到尾都是好的。”沉思了一下,又接著說“兒女的事,雖說是要靠父母,但也要看他們自身的造化。”
“那是。”見著寶應高興,羅石、西茅更加高興。
和駱旦、西茅分手以後,寶應重新上轎,去寺裏進香。
到了山門,寶應吩咐落轎,自己向寺裏走去。
寶應剛一進入山門,驚得正在講經的大通住持從禪床上站了起來,移動腳步下山迎接。
眾僧對大通的舉動甚是不解,但見方丈都是這樣,便按照寺規,自覺地排成兩列,合掌胸前,跟在大通方丈身後。從山門到大雄寶殿列成一支長長的僧隊。
寶應連忙施禮“為求母子平安,特來寶刹進香,何敢勞煩高僧!”
大通此時臉上現出一絲困惑,但隻一瞬,連忙迴話“國母蒞臨,乃山寺之幸,禮當相迎,豈敢說勞煩?”
大通帶寶應在佛前進香完畢,問寶應道“可求一簽?”
寶應搖頭。
大通又問“可測一字?”
寶應迴答“今日裏,隻焚香禮佛,其他的事,改日再來向佛爺問個明白。”
大通把寶應安排在眾生堂休息。小和尚捧出茶來,大通陪寶應說話。寶應把腹中的孩子已經滿了一年的事告訴了大通,臉上自有憂慮的神色。大通好似猛然醒悟,安慰寶應說“我佛至聖,廣受眾生;瓜熟而蒂自落,水到而渠已成;春風既然已暖大地,花開自在早晚之間。”
聽到一個“花”字,寶應想,莫非我果真又要生一個女孩?想細問,又覺得大通是一個得道高僧,該說的,不問也說;不該說的,問也未必會說。大家又佛呀、寺呀、茶呀,找了一些話題,客氣地應酬了一會。寶應覺得時辰不早,起身告辭。
大通又親送寶應到山門,眾僧雖然不滿,但又不能違規,隻好再次列隊。
但是,這件事卻在廣利寺內部引起了爭議。
廣利寺從來沒有接送香客的先例。雖然寶應貴為王後,但她今天隻是一個平平常常的香客。
早在寶應跨進山門,大通從禪床上站起來時,眾僧就很詫異:方丈今日裏怎麽啦?他們隨著大通的目光看去:山門裏走進一個婦人,翩若驚鴻,矯若遊龍;瑰姿嫻靜,儀態端莊;似幽蘭離深穀,如太陽出朝霞。眾僧私下裏皆想,平日裏,方丈自詡佛性如何了得,不料今日見此麗婦,竟然如此失態。正竊笑,又見住持下山迎接,雖然不滿,但隻能按照山寺規矩,在慌亂中排成長隊,跟隨在住持身後。待眾僧知道來者是當今王後時,大家又換了一種想法:雖說是王後,但今日隻是平平常常一香客,不該享受如此禮儀。方丈平日裏自詡清高,體內卻留有幾分媚骨。
正通身為監寺,見到住持今日舉止,又聽見寺裏沸沸揚揚,議論不息,便來大通處詢問。這大通、正通,原是師兄師弟,平日裏親如一人。正通正要開口,大通先說道“師弟,你不必說了,請迴去吧。”說這話時,大通仍是打座之姿,頭不曾抬,眼也不曾睜。
正通說道“今日之事,還是該給大家有個解釋,不然,寺院裏沸沸揚揚,不易平息。”
大通說道“三千世界,八百乾坤,幾人能識真佛性?風吹浪湧,浪自風生,風自過,浪自息耳。”
正通是相信師兄的。大通的迴答,雖然他並不滿意,但他相信師兄本來就有一般僧眾所不及的過人之處,便退了出去。眾僧問及此事時,正通隻是說“山寺禮儀,有可變者,也有不可變者;變就是不變,不變也就是變。佛門之事,我等誰比方丈師兄更高明呢?”眾僧中,即使那些執法長老的修煉也遠比正通差,更不說輩分兒,見正通如此說法,誰還敢再在背後議論。
其實,大通住持對今日之事也是既疑且惑。
早間駱旦、西茅為孩子求簽,大通就看出這個孩子的佛性廣大,自歎弗如,更非眾僧可比;不過此間玄機,不可泄漏,隻好以“佛光照耀,妙不可言”把羅石、西茅搪塞過去;過了不久,山門外竟然飄來祥雲一朵,好似有佛降臨,慌得他舉止失態,下山迎接。但是,沒有接到佛,隻接到王後;大通不甘心自己看花了眼,帶王後燒香禮佛之後,又要王後測字求簽,想解出其中的奧秘,卻又遭王後婉拒;大通隻好在眾生堂一邊陪話陪茶,一邊察言觀色,最後恍然大悟:佛在王後的腹內。
禮送王後下山,自然就成了大通自覺的行動。眾僧雖然不解,大通又怎會明言。
當日裏,大通洗浴焚香,靜坐參禪。
第二天,日出之際,大通望見,前山東麵,湧起萬丈光華,大地輕輕地抖動了兩下,滿山樹葉嘩啦歡唿,一陣幽香迅速在山寺中彌漫。大通即刻通知眾生,齊聚大雄寶殿前麵,向著紅日,望空祭拜。
這又是一此破例的禮儀。正通代眾僧向大同詢問破例的理由,大通說“有佛降臨,這是興林國眾生的大幸,怎能不拜?”眾僧中,有的相信,有的不相信。相信者認為,大通通禪入佛,自是一代高僧;不相信者認為,大通在誆人,在自我提高形象。大通對那些心存懷疑的人說“你們被塵沙蒙了慧眼,自然見不到真佛。”當有僧問他佛今在何方,又將去何處時,大通又閉口不言。眾僧暗笑:主持畢竟年老了,春季裏山風吹得花香入寺,也引起他的大驚小怪。
這天晚上,大通洗浴之後,坐在禪床上圓寂了。他活了一百二十八歲。師弟正通接替了他的方丈之位。
大通還真的說對了。這年二月十九日日出之際,也就是大通望見涪江之上湧起萬丈光華的奇異景象,嗅到芝蘭之香充滿天地之間的那一刻,寶應王後生下一個後來取名為妙善的女兒。這個女兒就是前世的正法明如來,今生將在涪江邊興林國修煉成正果的觀世音菩薩。
這天寅時,妙莊王去看望寶應王後時,寶應都還沒有分娩的跡象。妙莊王放心地去上早朝,會見各位大臣。丞相管能出班奏道“倒流河口二十多戶百姓,把一片長滿蘆荻野草的土地開墾
出來,種上油菜;昨日裏,兩百多畝菜花燦爛開放,比天上的雲霞還美麗。大王若得閑暇,不妨去觀賞一迴,一則的確賞心悅目,二則,也可借機勸農。”
妙莊王非常高興。他想:這二十多戶百姓中有一半是從神鷹山哈巴湖帶來的,讓他們和當地土著雜居就是為了互相學習。這才過了多久,居然學會了開荒種地。是應當去看望他們,多給他們一些鼓勵。當下決定:提前散朝,帶上幾個主要官員去倒流河口賞菜花。
晨風吹拂,楊柳拂麵。倒淌河口距離王城就那麽幾裏路。官員們騎的差不多都是從神鷹山帶來的汗血馬,隻那麽喝一杯茶的工夫,就到了油菜田邊。
紅日將出,朝霞漫天。滿眼菜花還噙著晨露,花枝顯得有些沉重。空氣中彌漫著的菜花香味雖然有點薰人,但妙莊王卻感到特別神旺:這畢竟預示著豐收嗬!有的官員雖然不堪忍受過分濃鬱的菜花香味,但看見妙莊王高興,也振作精神跟著高興。
紅日升起之際,大地在輕微抖動。經曆過神鷹山那場地震的人們,立刻緊張起來。但轉瞬之間,大地又歸於平靜,一切如初。隻有山林樹葉,滿地菜花在嘩嘩搖擺,好似在起舞歌唱。大家長長地舒了一口氣,相視而笑。
空氣裏充滿芝蘭之氣。清香撲鼻,爽心提神。聯想到剛才的地動,大家紛紛議論這是怎麽一迴事。妙莊王問管能,管能搖頭,建議問國師;國師忙占上一卦。妙莊王問“卦象怎麽說?”巫師說“好象說的有神仙路過,又好象說有聖人降臨。”
王城那邊,一騎快馬絕塵,頃刻,來到妙莊王跟前,原來是王宮派來的信使“大王,王後生了!”
大臣們紛紛議論“天降聖人!”
妙莊王冷靜地問信使“生個什麽?”
信使迴答“公主。”
大臣們又懷疑了。聖人應該是男人。哪有女子成為聖人的?也許卦象主的是神仙路過吧。大家又紛紛抬頭望天。
一朵祥雲自西而來,在王城上停留片刻以後又向東而去。大臣們仿佛聽到了蕭韶鼓樂之聲。個個都認為卦象主的是神仙路過。
妙莊王仍沉浸在喜悅之中“哈哈,我又得一公主,興林國之興旺可待也!”
那時,興林國為了發展人口,正在鼓勵多生女子。
剛才那朵祥雲之上,確有神仙,那是王母和女媧。
妙善誕生之際,涪江上的萬丈光華,直衝河漢,驚動了南天門上的天師、天王,靈霄殿上的玉皇,瑤池裏的王母和在瑤池作客的女媧。
玉皇大帝派千裏眼觀看,問地上究竟發生了什麽事,竟然出現如此之靈瑞?千裏眼不敢怠慢,來到南天門上看了一迴後,報告說“興林國王後寶應生下一個女嬰。”玉皇大帝甚是不解,一個女嬰誕生,怎麽會有如此景象?托塔天王知道一些情況,出班奏道“釋迦牟尼如來和正法明如來近來在興林國活動頻繁,正法明要投生人間,意欲永駐東土,弘揚佛法。此女應為正法明轉世。”
玉皇大帝感慨係之,對天師、天王們說“這是如來們的一大善舉,值得大家仿效。為了神與佛的友好,緊急時,你們可以助其一臂之力。”天師、天王們連聲稱喏。
女媧這些天應王母的邀請,住在瑤池,給王母講一些人間趣事。其間,女媧特意把正法明轉世的事給王母講了。王母非常感動。觀音誕生這天,女媧告訴王母,要到興林國上空,向觀音表示一點心意。王母說,整天呆在瑤池裏,悶得慌,也想出去走動走動,就同女媧一道來了。
王母出行,排場當然不同一般:鳳凰開路,青龍與白虎扶攆,仙姬仙娥跟上一大群。一路上,管弦嘔啞,笙蕭齊鳴。到了興林國上空,王母在一塊杏黃色的彩雲上坐定,仙姬仙娥們站在一快紅雲上。女媧站在一片白雲上,向著興林國王宮深情地三鞠躬。
王母來到雲間,滿天祥雲驚動興林國眾生。國王抬頭,百官仰望;走路的,停下腳步,種田的,忘了犁鋤;連釣魚的也不看水麵而抬頭望著天空,王母想,神仙不應打擾凡人生活,正準備起駕迴瑤池,忽然看見江邊有一少年,騎在一頭獨角青牛上,短笛橫吹,流出了一段既有幾分歡愉又有句分哀婉的音樂,心裏詫異“這少年不同尋常。當此時候,大家都在仰望天庭,他卻依舊我行我素,一邊放牛,一邊吹笛,自得其樂。”不禁讚歎“這是誰家的孩子,竟然如此歡樂?”
女媧上前說道“他就是牽牛星君,你怎麽也忘記了?”
王母聽說,瞟了身邊的天孫一眼,說道“神仙是不應該有戀情的。他不合犯了天規,被貶下界,你們可要牢記他的教訓。”見眾人不曾迴話,王母又問道“不知他現在過的怎麽樣?”
女媧是地母,自然知道世上的許多事,迴答說道“他到人間以後,生出許多故事呢,王母可願意聽?”
家居的人希望自己能夠遠足,流浪兒則想有一個家;鄉下人愛進城看熱鬧,城裏人則喜歡鄉下明麗清新。凡人喜歡神仙的生活,神仙也喜歡聽人間的故事。王母最喜歡聽人間的趣聞逸事,便對女媧說道“你既然了解他,不妨講來聽聽。”
女媧說道“牛郎下凡以後,投身到一個複姓公孫的人家。這公孫家也是黃帝之後帝堯的子孫。他生下來才三個月,父親就死了。一年後,帶著他流浪的母親也餓死在道路。他是靠著大家你拉我扯才長大的。”王母不勝傷感,說“聽你所言,甚是可憐。”
女媧說道“更可憐的事還在後麵呢。”王母說“你慢滿講來。”
女媧繼續講道“長大一點後,族長房虎見牛郎的牛放得好,以為他一定也會放馬,就把他弄迴自己的家,把自己的一匹青聰馬交給牛郎去放。可是,牛郎隻會放牛,不會放馬。幾個月後,牛郎的那條獨角牛依然長的瞟肥體壯,房虎的青聰馬卻骨瘦如柴。房虎說牛郎有意糟蹋他的馬,叫人把牛郎打得遍體鱗傷。房虎還想殺了牛郎以解心頭之恨。他的續弦夫人扈容攔著說”人各有所長,打漁的人不一定會打虎,放牛的人未必會放馬。你殺了他,有什麽用?“房虎問”你說該怎麽辦?“扈容說道”我們家不是有那麽多牛嗎,有的用來耕田,有的用來推磨,有的用來擠奶,有的用來吃肉,何不叫他放牛好了。“房虎就讓牛郎去放家裏的二十多條牛。”
王母聽後感慨地說“那扈容倒是一個好人。”女媧說道“其實,扈容更壞呢。”王母詫異道“什麽,她更壞,比房虎還壞嗎?”
女媧說道“這扈容原是在山林裏修煉了近三千年的狐妖,能變成各種人形。這些年來,她要吸取一百個男人的精血,然後長生不老,君臨天下。每個男人她都隻陪十年,然後弄死,另尋新歡。現在,一百個男人還不到半數。十年前,房虎三十五歲,死了夫人,狐妖就變成一個二十歲的美貌女子。房虎上山打獵發現了她,被她的美色所迷,讓她續了弦。去年,房虎剛四十五歲,就死了。”
王母說道“房虎這樣的惡人,死不足惜。你且說那扈容是怎樣對待牛郎的。”
女媧望著王母笑了笑,依舊不慌不忙地講道“扈容見牛郎年輕英俊,竟然生出邪念。牛郎也認為扈容救了自己,心存感激,對她吩咐的事,也盡力去辦,還替扈容上街買過頭梳一類梳洗用品。直到有一天,扈容把牛郎騙進屋裏,要與他一道上床,牛郎才明白了扈容心裏所懷的鬼胎,奪門而去。以後,扈容千方百計糾纏牛郎,都被牛郎堅拒。”
王母說道“牛郎品行甚佳,恐怕難免遭遇扈容的毒手了。”女媧說道“王母聖明,所眼極是。房虎死後,扈容堅持用活人殉葬,選中了房虎的一個小妾和牛郎。”王母說道“牛郎是怎樣逃出來的呢?”
女媧感慨地說道“這也許就是緣分。下葬那天,王後寶應帶著駱旦等人出城郊遊,撞見了扈容正準備活埋牛郎和房虎的那個小妾,就把他們給救
了出來。”
王母聽了,長長地舒了一口氣,問“那狐妖現在何處?”女媧說“正在查訪。她好象又變成一個十七八歲的女子,嫁給一個總兵,實施著她吸取一百個男人精血的計劃。”
王母嚴肅地說道“這等事,你為什麽也不管一管?”女媧搖頭道“大千世界,紅塵滾滾,這類事多如牛毛,我豈能管得過來?許多將要發生或正在發生的事,甚至我也不知道。就哪這件事來說吧,我也是後來才知道的。況且……”女媧說到這裏,停下來,不再說了。
王母笑道“女媧向來爽快,今日為什麽吞吞吐吐的?”
女媧依舊微笑,沒有再講。
女媧和王母談論牛郎的時候,仙姬仙娥們在一邊靜靜地聽著。天孫織女也在其間。聽了女媧的介紹,不由動了舊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