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應生了以後,王宮籠罩在喜慶之中。妙莊王迴宮後就到寶應寢宮探望。他先見寶應氣色不錯,從奶媽手裏接過三公主,又見女兒生得眉清目秀,心裏非常喜歡。那三公主看見妙莊王竟然象舊曾相識,衝著他一笑,妙莊王更加高興,他高高舉起女兒嚷道:“我一生殺戮,冤孽甚重。如今生了個愛笑的女兒,她今後必定多行善事,就取名叫妙善吧。”滿宮的人都說,妙善這個名字好。
幾天後,妙莊王和寶應發現妙善與別的孩子不大一樣。別的孩子生下後,隻會哭,要過上一段時間才會笑;妙善卻隻能笑,不會哭。他們不禁心頭憂慮,怕孩子得了什麽病。妙莊王找來宮裏的幾個太醫給妙善會診以後,有的說有病,有的說沒病。說有病的又說不出究竟是什麽病,不敢下藥;說沒病的,也說不出個所以然。妙莊望隻好張榜招賢:有能治好妙善的病者,賞金五百。告示雖然貼滿了王城,但半個月過去,沒有一人揭榜。
轉眼到了妙善滿月的日子。寶應對妙莊王說道:“國家剛剛遷到這裏,百廢待興。大臣們多不富裕,老百姓更是生計維艱。這滿月的慶賀就不舉行了。”妙莊王說道:“好,好,你和我想到一塊去了。不止是不喝滿月酒,明年的周歲紀念也一並不舉行。”文武百官和全國百姓聽了,都說國王仁德,王後賢明。丞相慕容能還抓住這件事大肆宣傳,說當今國王堪比堯舜。
但是,妙善滿月這天還是有人進宮祝賀。這人不是別人,是妙莊王的妹妹,寶應王後的弟媳,大將軍駱旦的夫人——西茅。西茅本在宮中長大,進宮就是迴娘家。宮中侍衛誰不認識,誰敢阻攔?聽說西茅帶著駱漢進宮,寶應連忙起身迎接。姐妹倆相見,親熱得沒完。西茅嚷著要見侄女兒。寶應讓奶媽把妙善抱給西茅。西茅見了一個勁兒地說道:“好漂亮嗬,跟你媽媽一樣,比仙女還漂亮;好會笑嗬,比彌勒佛還會笑,哪個見了都喜歡。”寶應則把駱漢拉了過來,摟在懷裏,心兒肝兒地疼著。
西茅逗著妙善,妙善始終對西茅笑著。西茅心裏疼愛,迴頭對寶應說道:“王嫂,我保證這孩子沒病,你放心好了。”寶應說出自己的憂慮:“別的孩子都會哭,她不會,就會笑。”西茅說道:“她該笑呀。別的孩子生在窮苦之家,一生將要受苦受難,當然要哭;她是什麽人?是公主。父親是一國之君王,母親是王後,當然該笑。”寶應笑道:“那麽,當年你生下來的時候,也隻會笑,不會哭了?”西茅不禁失笑,說道:“我當然也笑,笑比哭好嗬!”她見駱漢正在寶應懷裏,又找到了話題:“就拿我這兒子說吧,手臂比別人長一點,也有人說不正常,有病——有什麽病嗬,手臂長總比手臂短好,打架都占便宜。”
駱漢是駱旦和西茅在神鷹山所生。駱漢生得濃眉大眼,臂粗腰圓,宛如寺院裏的羅漢。夫妻倆十分歡喜,故取名駱漢,以諧其音。美中不足的是駱漢長臂過膝,背地裏有人議論說駱漢四肢不成比例,象山林裏的猴子。天下沒有不愛兒女的父母。西茅聽了,睜圓杏眼,嚷道:“臂長有什麽不好?臂長好抓東西!”有人問她抓什麽呀,她雙手按在腰間,說:“抓金抓銀,抓官轉權——想抓什麽,就抓什麽。”大家隻好恭維:“是嗬,令郎生得不凡,將來肯定大有作為。”
瑞雲進來報告,白雀寺住持妙明禪師來了。西茅立刻停止了笑,反問瑞雲道:“姑姑來了?”寶應馬上吩咐:“快請!”瑞雲出去,帶著妙明進來,也不待寶應吩咐,忙著去給禪師設座,西茅早把自己的座位讓了出來,請姑姑坐下。瑞雲便給西茅另設了一座。
這妙明住持雖然是白雀寺的住持,卻是妙莊王和西茅的親姑姑。年紀也比妙莊王長十多歲。早年,妙莊王的祖父妙威王曾答應波衣王子的求婚,把妙明許配給了波衣王子。後來,興林國和波衣之間的關係惡化,爆發了大規模的戰爭。其時,妙威王已經亡故,妙莊王的父親妙武王還是打算如約把妙明送到波衣去,想不到妙明卻受了刺激,看破紅塵,遁入空門,落發當了比丘尼。妙武王死後,妙莊王登基,妙明已經成了孔雀寺的住持。興林國從神鷹山遷到涪江邊,妙明也隨之把孔雀寺建在了船山上。當地人習慣上把這座寺院叫著“北厥寺”。妙明性情通達隨和。一天清晨,她見成群的白雀在寺院屋頂翔集,便諧其音,把孔雀寺改名為白雀寺。妙明既然是妙莊王的姑姑,寺院裏的一切需求都由妙莊王囑托丞相慕容能在國庫裏支付,因此,白雀寺事實上是興林國的皇家寺院。妙明進出王宮裏自然也十分方便。
妙明落座後,寶應問道:"姑姑今日怎麽想起來看我們?"妙明說道:“侄孫女已經一個月了,尚未謀麵,我來看看侄孫女兒。”西茅當即把嘴翹起說道:“姑姑自出家以後,幾曾動過凡心?一年裏,她涉入紅塵是有次數的,心裏哪裏有我們?”妙明說道:“阿彌陀佛,賢侄女不要生氣,這不是連你也看見了嗎?”西茅說道:“那也不過是遇緣罷了。”妙明說道:“世上萬事中,唯緣難求,有緣就是大善——其實呢,我早就料定你此時此刻定然在這裏。”西茅立即高興起來:“真的嗎?你怎麽會知道我在這裏?”妙明說道:“今天是侄孫女滿月之期,你會不來?”西茅學著妙明剛才的神情,說道:“阿彌陀佛,姑姑真是個活菩薩!”她的滑稽表演,把大家都惹笑了。
妙明要抱妙善,西茅連忙送上。妙明接了過去,抱在懷裏。早在妙明進屋時,妙善的眼睛就盯著妙明身上的佛衣和手裏的拂塵。妙明走到哪裏,妙善的眼睛就轉到哪裏。當妙明伸出一雙手要抱她時,妙善在西茅懷裏揚著手,瞪著腳,向著妙明撲去。妙明接過妙善。妙明笑,妙善也笑;妙明作出和妙善說話的樣子,妙善高興得手舞腳蹈。看到妙善的一雙眼珠象菩提珠子,又明又亮,眉宇間流露出智慧與慈祥,妙明不禁讚揚道:“阿彌陀佛,前世不知是那路菩薩,今生到紅塵受苦受難來了。”佛家認為,人生下地,就是來受苦受難的。寶應和西茅知道姑姑是佛門中人,說的佛門中話,也不見怪。誰知原本不會哭的妙善卻蠕動著嘴唇,大哭起來。妙明大驚,輕輕拍打著妙善,讓她撲在自己懷裏。
寶應見妙善哭了,開始一驚,接著轉喜,再接下去,又稍顯憂慮。西茅卻很痛快,衝著寶應直嚷:“你不是成天擔心孩子不會哭嗎,現在怎麽樣,,你還憂慮什麽呢?”她走到妙明跟前,輕輕地拍著妙善道:“要哭就哭個夠,哭出個樣子來,看你母後心疼不。”那妙善好象聽懂了西茅的話,哭得更加響亮了。寶應早沉不住氣,起身要把孩子從妙明懷裏抱迴去。
妙善是正法明轉世。雖然轉世前喝過忘事水,要把前世的一切忘得幹幹淨淨,但到底是前世的如來,這世的觀音,骨血秉性沒法改變。生下來以後,王宮裏的一切都使她感到新鮮,她便以微笑看著這個陌生的世界。妙明進來以後,她看到妙明身上的佛衣,手中的拂塵,生出一種如見親人的感覺;及至聽了妙明那句久違的佛門子弟語言,既感到親切,又生出一種滄桑,就忍不住大哭起來。寶應此時要把孩子從妙明懷裏抱迴去,妙善的小手卻緊緊地抓著妙明。寶應一伸手,妙善就大哭。寶應不忍心,隻好把手收迴。妙明輕輕地拍著妙善對寶應說道:“你別性急,就讓我多抱一會兒吧。”西茅說道:“姑姑是佛,抱過的孩子多福,待會兒你也得抱抱駱漢,才公平。”
妙善在妙明懷裏睡著了。寶應抱過孩子轉身交給奶媽,叫她抱迴寢宮,侍侯著孩子睡覺。西茅則慫恿駱漢過去讓姑祖母抱。駱漢看了看姑祖母,見姑祖母微笑著伸出雙手,一躍而起,正好落在妙明懷裏。眾人大笑。駱漢奪下妙明手裏的拂塵,在妙明頭上臉上不停地掃著。寶應的眼淚都笑出來了,說:“男孩子,就是野。”西茅怕妙明年紀大了,禁受不住駱漢折騰,忙叫駱漢下來。駱漢正玩得興頭
上,不肯下來。妙明說,“就讓我把他多抱一會吧。”寶應笑著對西茅說道:“駱漢該多福了吧?”西茅心裏樂滋滋的。
中午,寶應留妙明在宮裏用齋飯。駱漢吃得很香。西茅很詫異:“這孩子在家裏很挑食,今天卻吃這麽多,到底是王宮裏的飯香。”寶應卻說:“孩子都這樣,隔鍋香。”西茅覺得有理,也不再說什麽,隻一個勁地要駱漢多吃些,再多吃些。午飯後,寶應叫過自己的轎夫把妙明送迴了白雀寺。
太陽升起又落下,月亮落下又升起。日複一日,年複一年,轉瞬五年過去了。五歲的妙善,眉清目秀,容貌端莊,滿宮的人都說她很有氣質。寶應見女兒溫柔敦厚、天資穎悟,心裏喜愛。她常在妙莊王麵前提起妙善。妙莊王對天降聖人之說還記憶猶新,經常歎氣說:“可惜她是個女子。”
妙善不吃葷腥,這也讓妙莊王不太喜歡她。妙莊王所帶的部落原本是在馬背上生活慣了的。部落裏的人,無論男女都喜歡大塊吃肉,大碗喝酒。即使象妙明那樣的人,未出家前,也一樣吃肉喝酒,隻是在出家以後,才按照佛家戒律,戒酒戒肉的。妙善卻生下來就不食葷腥。妙莊王常想,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涪江邊,百穀豐茂,妙善因此就厭食酒肉,喜歡百穀吧?但是,當地的土人也常食肉類,這又該作何解釋呢?
妙善不吃葷腥,寶應埋怨開葷那天依從了妙莊王,沒有給妙善成功開葷。原來,按照神鷹山的風俗,吃奶的孩子滿百天時都要讓他嚐嚐牛羊肉的味道。那天,寶應親自叫人烹調了一碗羹,用小勺給妙善喂。妙善大哭,雙手亂舞,一下把寶應手裏的勺子打掉了。奶媽說孩子剛奶過。寶應說:“少喂點,就一勺。”正好妙莊王進來,看見每當寶應手裏的勺子深向妙善時,妙善就大哭,雙手也亂舞,多次打落寶應手裏的勺子。他看著妙善痛苦,心裏不忍,便說道:“算了,算了,以後再說吧。”因此,妙善沒有成功開葷。
隔奶後,妙善最喜歡吃麥餅、米飯,喝玉米粥,從不吃葷腥。開始,妙莊王和寶應還遷就著她,時間久了,難免生出許多顧忌。妙莊王想,長期不食葷腥,今後定然體質很差。妙善三歲那年生日,寶應特意吩咐禦膳房烹調了好幾分牛羊肉,外加一隻熊掌,準備好好給妙善慶賀生日。妙莊王親自挾了一塊羊肉,要妙善吃下。妙善不吃。妙莊王瞪著眼,沉默著。寶應一邊鼓勵著:“這羊肉可香呢,你把它吃下吧。”妙善見父王生氣,母後作急,隻好噙著淚把父王挾的那塊羊肉吃下。妙莊王和寶應都很高興,正要開口誇獎妙善,卻見女兒下席在一邊嘔吐。妙莊王和寶應都十分著急,奶媽忙端來一個盆子盛著妙善所吐之物。妙善嘔吐了好一陣,直吐得眼青麵白。妙莊王忙喚來醫生給妙善診治。醫生說,著了涼,忌食葷腥。
類似的情況,以後還多次發生。無論什麽時候,妙莊王和寶應隻要逼著妙善吃了葷腥,妙善就會嘔吐的臉青麵白。寶應暗裏想著自己在懷上妙善時,也不吃肉食,而孩子一旦生下來後,自己又大塊吃肉,大碗喝酒,心裏未免生疑,感慨地說:“難道這孩子是佛祖轉世?”妙莊王聽了老大不滿意:“佛祖會轉世?佛祖轉世成一個女子幹什麽?”寶應也覺得自己的想法荒謬:“是嗬,佛祖能轉世成女子?”
妙善除了不食葷腥外,還天性慈悲。平常,看見那些蜂呀,蝶呀,鳥呀,總是特別喜愛。在禦花園裏,有時那些蜂呀,蝶呀,甚至鳥兒誤把她當成花枝,停歇在她的頭上,肩上,為了不打擾它們,她經常一動不動,任它們棲息。王子妙雄經常來禦花園裏捕鳥。妙善常要妙雄把那些捕到的鳥兒放了,否則,就不依不饒。以後,隻要禦花園裏有妙善的身影,妙雄就不去捕鳥。
一天,妙善在禦花園裏看見兩隊黑螞蟻在拚死相搏,傷亡慘重。妙善急了,想分開兩隊螞蟻,可是怎麽也分不開。她留心觀察,發現兩隊螞蟻原來在爭奪一塊蔗皮,忙去禦膳房要來一塊麵餅,放在地上。兩隊螞蟻見有那麽多食物,便停止了戰爭,各自搬運著麵餅迴巢去了。妙善見一場惡戰以後,留下許多螞蟻屍體,心裏難過,就在花園裏挖了一個小坑,埋葬了那些戰死的螞蟻。大家都說妙善天性善良,妙莊王卻搖頭:“哪裏象我的女兒!我在戰場上殺敵如割草,她卻憐惜螻蟻的生命。”
妙善五歲這年夏天,當地有一個叫鵠蒼的神漢,善馴鳥。他把一對白雀馴養得比鸚鵡還能人雲亦雲。鵠蒼把這對白雀獻給丞相慕容能。鵠蒼說:“祝丞相福壽康寧。”話音剛落,白雀也說:“祝丞相福壽康寧。”慕容能大喜,說:“這樣神奇?”畫眉也說:“這樣神奇。”慕容能拿出千金買這對畫眉。鵠蒼卻說:“不願得金,隻願意送給丞相。”慕容能高高興興地收下了白雀,封鵠蒼擔任兩河鎮守使,鵠蒼高高興興上任去了。慕容能把這對白雀獻給妙莊王,口稱“大王萬歲”,那對白雀也跟著喊“大王萬歲”。妙莊王想,從古到金,未聽說畫眉白雀能如人言的。他想測試一下白雀的本領,便順口說道:“天降祥瑞。”那白雀也說:“天降祥瑞。”妙莊王又說:“國泰民安”,白雀也說:“國泰民安。”妙莊王龍顏大悅,重賞了慕容能。他叫人給白雀作了一個金絲籠,經常提著,變著法兒讓白雀說話。
一天,妙莊王和丞相慕容能去江東視察,把白雀交給寶應代管。寶應倦了,到花園散步時,把白雀籠子掛在寢宮窗上。妙善到母後寢宮問安,聽見白雀在說:“苦嗬,苦嗬!”妙善心裏不忍,便打開籠子,把白雀放了。白雀出籠後,撲楞著翅膀,並不飛走。妙善看見白雀的翅膀都用金線紮著,便又替白雀解了金線。兩隻白雀繞著妙善飛了一圈。妙善說:“去吧,去吧!”兩隻白雀好象聽懂了妙善的話,撲撲地飛走了。
妙善放走白雀,寶應恰好從花園裏迴來看見,大驚,說:“你怎麽敢放走你父王心愛的白雀?”妙善說道;“它們關在籠子裏多苦嗬!”寶應道:“鳥兒又不是人,知道什麽苦不苦?”妙善迴答:“魚愛水,鳥愛天。各種生靈如果沒有了自由,就象人被關進了牢房一樣,都會感到痛苦的。”寶應說;“你還強。你父王知道了,不知會怎樣呢!”恰好妙莊王迴宮,聽見寶應的話,問道:“發生了什麽事?”寶應原想把這件事攬在自己頭上,不曾想讓妙莊王撞見了,不知所措,妙善勇敢地站了上前,對妙莊王說道:“父王,我見白雀不自由,把它放了!”妙莊王頓時氣得胡子上翹,瞪圓了眼睛,舉起手掌向妙善打去。寶應知道妙莊王的手很重,在戰場上,往往一掌能擊斃一個敵人,忙驚唿著:“大王,不要生氣!”拚命向前撲去,可是,已經遲了,妙莊王一掌打在妙善臉上,妙善一聲不吭,倒在地上。
10
妙莊王失手一掌把妙善打倒的地,寶應連忙抱起妙善。妙善鼻裏口裏來血,昏迷不醒。
寶應心痛欲絕,忘記了君臣之禮,衝著妙莊王喊叫:“惡虎不吃兒,你比虎還惡嗬!”妙莊王此時見妙善昏迷不醒,生命垂危,也很後悔,沒有計較寶應的指責,隻是喃喃呐呐地自我辯解:“白雀,我的白雀……”
寶應本是極有修養的人,她很快意識到了自己的衝動,努力克製著自己,沒有讓胸中的怒火繼續燃燒。她望著妙莊王悲涼地說:“大王,難道我們的女兒還比不上你的白雀嗎?”妙莊王知道自己失言,便沉默著,不再說話。
瑞雲端了一盆熱水來,要給妙善洗臉上的血汙。寶應對瑞雲說:“我來洗,你快去把古太醫請來。”妙莊王如夢初醒,嚷道:“對,對,快請古太醫。”
瑞雲剛出門,機靈的小黃門早已把古太醫找來了。
古太醫在宮裏年齡最大,資力最深,技藝最精,最長於對傷筋動骨的醫治。他仔細給妙善檢查了一遍後,坐在椅子上,閉在眼,一言不發。寶應看著心急,輕聲問古太醫:“
要緊嗎?”古太醫仿佛沒有聽見,麵無表情。寶應又提高了一點嗓門,問道:“要緊嗎?”古太醫仿佛自言自語,說:“大王一生征戰,出手便重。”寶應聽了,心情更加沉重,妙莊王著急地問:“有救嗎?”
“難。”古太醫從牙齒縫裏擠出了一個字。
妙莊王一把抓著古太醫的頸口,將古太醫從椅子上提了起來,吼道:“你必須治好她!聽著,你與她,要麽都活,要麽都死!”
寶應上前解開妙莊王的手,責備說:“咋這樣說話呢?”她安慰古太醫說:“別怕,大王是氣糊塗了。大膽地治,治不好,也不怪你。”
古太醫連忙磕頭,說:“大王饒命,公主年幼,實在經受不住大王那一巴掌。腦骨可能破了,如果裏麵淤血,生命難保。”
寶應忙問:“可有藥治?”古太醫想了一下,說:“人世是沒有的了。仙方到是聽說過一個,但是,誰也沒有見過。”
寶應忙喚古太醫起來坐著說話。寶應問道:“有什麽仙方,趕快說來,我們或許能有辦法。”
古太醫說道:“西邊八百裏,雪山中有一座彌羅山。山上生長著千年雪蓮。如能采一朵作君藥,再取梵音山的木靈芝作臣藥,地榆甘草分別作佐使,或者可救。”
寶應說道:“這地榆甘草極易尋找;梵音山隻在涪江對岸,也應不難,隻這千年雪蓮如何能夠找得到?”
妙莊王聽了,對著侍衛吼道:“快給我備下汗血馬!”寶應驚問:“大王要去哪裏?”妙莊王胸中湧起一股英雄之氣,豪邁地說道:“我去彌羅山尋找千年雪蓮。”
寶應哪肯答應。她對妙莊王說道:“你是一國之君,豈能隨意出國奔走?”妙莊王說道:“為救女兒性命,贖我之罪,也顧不了那麽多了。朝中之事,你可與丞相商量著辦理。”寶應依舊不答應。她要妙莊王冷靜下來,想一個完全之策。
恰在這時,駱旦為較場比武,選拔賢能進宮向妙莊王請示。聽說妙莊王要去彌羅山尋找千年雪蓮,便自告奮勇,願意為大王走上一遭。寶應也覺得可以,妙莊王便答應了。妙莊王把自己的汗血馬交到駱旦手裏。上路時,古太醫叮囑道:“將軍此去,一定要在七天裏返迴。七天裏能見千年雪蓮,公主有救;如果超過七天,我就無能為力了。”駱旦感到事情急迫,在馬屁股上給了一鞭,汗血馬飛也似的奔跑出了王城。
汗血馬日行千裏。駱旦縱馬奔馳,當天晚上就到了雪山腳下。舉眼望去,月光下,千峰如劍,寒氣逼人。奔走了一天,他感覺疲勞,想找個地方休息一夜,打聽清楚彌羅山的位置,明天再進山摘取千年雪蓮。
雪山之顛,白雪皚皚,銀光閃閃;雪山之腳,溪水淙淙,草木森森。駱旦牽著馬,順著一條小溪走去。他想,有水便有人家。
耳邊傳來絲竹之音。駱旦既感到振奮,又感到詫異:在這深山深地,誰人這樣高雅?他順著聲音走去,山口出現一個莊園,燈光閃閃。琴聲就是從莊園裏流出來的。月夜帶給他的孤單和淒清一掃而空。他心裏熱乎乎的。
駱旦走近莊園,一手牽馬,一手輕輕地敲門。琴聲停了,好象有人在說話。一會兒,門開了,麵前出現兩個丫鬟:一個渾身穿黑,一個周身皆赤。穿黑衣的舉燭照了照駱旦,問道:“客人有什麽事?”
駱旦把自己從興林國來,要到彌羅山去,尋找千年雪蓮,救外甥女兒性命的事告訴了兩個丫鬟,請求在莊園裏寄住一宿。兩個丫鬟相互看了一眼,客氣地說道:“客人可稍候,容我們問過主人,再來迴你的話。”說完,關上門進去了。
駱旦隻好站在莊園前,默默地等候。
頃刻,莊園裏燈火通明,大門打開了。兩個丫鬟一人手裏舉著一支巨燭,恭恭敬敬地站在門邊,說道:“客官,我家主人有請。”
駱旦牽馬進門,汗血馬突然振鬣長嘶。兩個丫鬟嚇了一跳,發出驚唿。駱旦迴頭拍了拍汗血馬,汗血馬安靜下來。
走到大堂前,樓上一個少婦伸出頭來,說道:“青兒,把馬栓到馬廄裏後,帶客人到客堂說話。”穿黑衣的答應著,帶駱旦栓好馬後,再領他進了一間寬敞明亮,布置講究的房間裏,對駱旦說道:“客人稍候,我家主人馬上就來。”說罷,獨自去了。
駱旦已經意識到了剛才樓上那位少婦就是這家主人,感到住也不是,去也不是。住呢,莊園裏好像沒有男主人,實在有太多的不方便;去呢,此地人煙稀疏,何處去寄此一宿?再說,人家已經好意留下自己,卻要去別處投宿,實在也難開口。他權衡不出利弊,決定待見過主人後再打算。
女主人來到了客堂。駱旦見她年輕貌美,心裏更加忐忑。女主人卻很熱情,她叫丫鬟給駱旦上茶。駱旦剛才在小溪裏飲過清水,接過茶來,雖然連聲道謝,卻放在一邊,沒有沾唇。
寒暄過後,駱旦知道女主人叫玄英。丈夫三個月前運了一批藥材到蜀國都城去了,至今沒有迴來。提到藥材,駱旦想到了千年雪蓮,於是向玄英打聽。玄英吃驚地說:“彌羅山到是不遠,隻在西北八十裏處。千年雪蓮也聽說過,但那是雪山聖姆的寶物,她派了幾個神通廣大的徒弟看護,一般人豈能輕易得到?不消說你到不了,就是到了山前,那雪蓮生長在萬丈雪壁之上,鳥飛不到,你也沒法摘取。以前也有一些人生出非分之想,進山摘取,都是有去無歸,白搭上性命。客人還是知難而退,自愛為好。”
駱旦沉思片刻,毅然說道:“食君之祿,忠君之事。大丈夫作事,豈能半途而廢?即使是粉身碎骨,我也隻能認了。”玄英肅然起敬,大聲喊道:“紅兒,快上酒來,給客人洗塵。”駱旦正欲拒絕,穿紅衣的丫鬟早已應聲擺上了酒菜。
駱旦婉言拒絕,說自己進莊園前已經吃過自備的烙餅,肚子正飽著。玄英說道:“既然肚子飽著,菜就不吃了,這酒你總得喝上一點吧?”
駱旦說道:“我不會喝酒。”
這自然瞞不了玄英。她舉起酒杯道:“這就是假話了,哪有將軍不會喝酒的?”
駱旦自然會喝酒,不過,這次獨身遠行,為了防止誤事,他曾在妙莊王和寶應麵前保證往返途中,滴酒不沾。他隻好如實告訴了玄英。
玄英道:“你在這裏飲酒,他們怎能知道?”
駱旦正言說道:“為人當正直,豈能當麵一套,背後一套呢?”
玄英感歎道:“真是一個至誠至信的人。我那夫君如能跟得上你半點,也就是妾身之幸了。”
駱旦聽到玄英把自己和她的夫君相比,不覺臉紅。
玄英道:“客人既不肯小飲,以洗風塵,我為客人彈奏一曲,以解旅途之乏,如何?”說罷,也不待駱旦迴話,坐到窗前,紅兒忙取過鳳尾琴。玄英輕輕一撥,悠揚的琴聲從弦上如春雪消融般地流淌下來。
玄英先彈了一曲,駱旦從未聽過。感覺裏象風拂楊柳,日出晴空,春水盈懷,鴛鴦臥波。繼而,曲調一轉,琴聲如怨如訴,青兒和紅兒輕啟玉喉,和聲而唱: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糾兮,勞心悄兮。
月出皓兮,佼人懰兮,舒憂受兮,勞心慅兮。
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夭紹兮,勞心慘兮。
琴聲悠揚,歌喉婉轉。駱旦感歎道:“此乃仙樂,聞所未聞!”
玄英示意兩個丫鬟退下,自己也入內換了一身睡衣,再相見時,體如三春楊柳,迎風拂麵,麵似五月荷花,出水照人;駱旦大驚,說:“夜也深了,我請求告退。”
玄英羞澀地說道:“夫君一去,三月不迴。小女子空樓度過一春。將軍千裏來此,不就是和小女子有緣嗎?還望將軍憐香惜玉,與我共度良宵。”
駱旦連忙拒絕:“不可,我自有婦,你自有夫,請君自愛。”
玄英笑盈盈地說道:“人生
天地間,難得幾風流。孤男怨女相逢,又何必有那麽些講究呢?”
駱旦仍然堅拒:“今宵雖得風流,明日萬人唾罵,實難從命。”
玄英依舊笑道:“世界上有幾個正人君子?柳下惠坐懷不亂是無稽之談,秋胡陌上戲妻不是空穴來風。何況這男女之情,能使多少英雄春風得意,你又何必固守成規,拒人笑臉,讓人生流下幾多遺憾呢?”
駱旦怕糾纏下去,沒有好結果,便起身告辭:“多謝美意,我實在不能從命,請就此告辭。”玄英道:“你要到哪裏去?”駱旦道:“此地不留人,自有留人處,我另投宿去。”宣英道:“我自好意留你,你自窮酸——如今,隻怕你哪裏也不能去了。”
駱旦四下一望,房門已經緊鎖,便拔出劍來說道:“漫道是一座莊園,就是擺下九宮十八陣,又能把我怎麽樣?”
玄英也拔出劍來,冷笑道:“你道我是何人?實話告訴你,我是雪山聖姆的弟子,奉命在此擺下酒色二陣,守護千年雪蓮。從來那些想染指雪蓮的,莫不在此敗下陣去,枉送了性命。你如果識相,從哪裏來,還迴哪裏去,不然,即使過得了我這一關,也隻能是多活一夜。”
駱旦躊躇著。麵對一個女子,他不想先動手。玄英以為他已迴心轉意,輕搖蓮步,走上前來,嫵媚一笑,顯得更是風情萬種。她輕輕地挽住駱旦的手臂說道:“你我萍水相逢,何必劍拔弩張。與君生而有今夕,死也無遺憾了。”
玄英見駱旦仍未迴話,把身子緊貼著駱旦。駱旦感受到了強烈的女人氣息。孤男寡女,猶如幹柴烈火,駱旦有些把持不住。突然,妙善奄奄待斃的麵容在眼前沙過,西茅又仿佛正指著自己的鼻子臭罵。他感覺到背脊骨上有一股寒氣流過,猛然醒悟,一摔手,推開了玄英。
玄英被推倒在地。駱旦正擔心她會斷臂傷腿,正心懷歉意時,玄英早已躍起,衝著駱旦說道:“既然你無情,休怪我無義。”舉劍向駱旦砍來。駱旦閃身躲過。玄英轉身又是一劍,直把駱旦逼到牆角。駱旦見玄英劍法古怪,不敢輕敵,舉劍還擊。兩劍相擊,玄英的劍竟莫名其妙地被駱旦的劍砍成兩截。玄英吃了一驚,狠狠地說道:“算你英雄,過得了我這一關,未必能過得了師兄那一關。”說畢,開窗跳了出去,消失在茫茫月色裏。
駱旦也不去追趕。夜深人倦,他實在想美美地睡上一覺。他仔細查看了一遍房間,沒有發現可疑的地方。為了防止意外,他沒有上床,手持寶劍,在門角蹲了一夜。
一覺醒來,太陽已經升起。駱旦發現自己正依著一處山崖。昨夜的莊園蕩然無存。想起玄英的話,駱旦知道已經和雪山聖姆派出的守護神交上了手,暗自慶幸憑借一身正氣,破了玄英的酒色二陣。他囑咐自己,今後千萬要多加小心,切不可因貪欲和怯懦誤了大事。
耳邊傳來汗血馬的嘶叫聲,駱旦循聲望去,汗血馬係在小溪邊的一棵麻柳樹下。駱旦過去解下馬,溜達了一遍,沒有發現什麽異樣,才騎著馬,鑽進山穀,向著彌羅山急馳。
山裏有山,溝裏套溝。駱旦奔馳了大約一個時辰,前麵出現一個路口。兩條山穀夾著兩條山溪嘩嘩流來。道路口,有一棵大樹,上麵刻著路標。駱旦上前看見:一個箭頭向右,箭頭下寫著“生入福摩”;一個箭頭向左,箭頭下寫著“死到彌羅”。原來,向右能到福摩園,傳說那裏是神仙居住的地方,花繁草茂,日月明麗。向左就到了生長有千年雪蓮,但有惡魔嚴密防守的彌羅山。駱旦想,雪山聖姆不知用這種方法嚇退了多少英雄。他冷笑了一下,毅然打馬向左馳去。
山路越來越陡峭,即使是汗血馬也行走艱難。駱旦下馬,牽著馬走了一段路,前麵出現一座石門,溪水從石門裏潺潺流出。一幅對聯赫然在目:喪魂是非地,喋血生死場。
駱旦依舊冷笑,牽著馬,大步走進門去。門後突然閃出一個大漢,身長五丈四尺,腰壯十五圍,兩隻眼睛象青蛙一樣鼓起,一手拿著一個約有百十斤重的鐵錘。他雙腳叉開,攔著去路,衝在駱旦吼道:“找死嗬!”
駱旦吃了一驚,世上哪見過如此巨人!但是,既然來了,怎能後退?他仰著頭,問大漢道:“你是什麽人,為什麽攔著我?”大漢說道:“我是雪山聖姆帳前的守山大神,你要盜取千年雪蓮,需要好好掂量一下,可贏得了我手中的鐵錘,不要白送了性命。”駱旦聽說,慌忙施禮,說道:“我是興林國人,千裏來此,隻是為了求取一支雪蓮救公主性命,還望大神包涵。”大漢道:“少羅嗦,吃我一錘。”邊說邊揮動右臂打將下來。駱旦連忙跳到一邊躲過。耳邊一聲巨響,一塊房間大小的巨石早被大錘打得粉碎。駱旦自是心驚,尚未來得及站穩身子,大神的左錘又跟了上來。駱旦連忙後跳了三丈多遠,大神的錘恰好落在身前,把地上打出半人多深的巨坑。
駱旦知道一場惡戰再所難免,與其坐而待斃,不如奮起一搏,即使是死,也要轟轟烈烈,留下英雄氣概。便抽出寶劍,與大神對恃著。
大神兩錘落空,也暗自詫異,說道:“從來沒有人能夠躲過我一錘,你這小子,還真有兩下。難怪昨夜裏,小師妹會敗在你手上。”他一步一步逼了上來,直把駱旦逼到山崖,眼見駱旦再無退路,才高高舉起鐵錘向駱旦打來。駱旦別無選擇,隻好硬著頭皮,奮起還擊。錘與劍在空中相擊,閃過一道電光,發出天崩地裂的聲響,駱旦以為此番休矣,隻能是魂魄迴到興林過去。誰知巨響之後,大神的銅錘已被剖成兩瓣。
駱旦暗自吃驚。他不知道這是怎麽迴事。他怕大神繼續攻擊,連忙跳到山溪對岸,持劍戒備。大神見右錘被駱旦砍破,悵然歎息說:“主人告訴我,有人能躲過我兩錘者,便可放他過去。我今逞強,已經多打了一錘,還被你把錘砍破,這是天意要讓你過去。你請去吧。”說罷,突然消失了。
駱旦走進石門,眼前別有洞天。巍峨的彌羅山,壁立千尺。駱旦抬頭望去,果見萬丈峭壁之上,盛開著幾朵雪蓮。駱旦犯愁了:四下無路,怎麽上山?鳥飛難到,人又有什麽奈何?
駱旦在絕壁下徘徊著。四下裏寒冷淒清,不僅沒有人影,甚至沒有一隻飛鳥,死一般地寂靜。他後悔這次出門未帶弓箭。如果帶著弓箭,或許能夠射落一朵。正思忖著,手中的寶劍映著皚皚白雪閃閃發光。他突發奇想,能不能拋出手裏的劍,削落一朵下來?他便舉起手中的劍,大聲說道:“天地神靈共鑒,妙善公主如果性命有救,我飛劍出去,能削落一朵雪蓮,迴複君命。”說罷,拚盡全力,向著絕絕壁上的雪蓮,拋擲出手中的劍。說來就是神奇,那劍徑直向上,不偏不倚,恰好削得一朵雪蓮落地。駱旦自己也十分驚奇。他跪在地上,磕了三個響頭,說道:“多謝神靈幫助!”
駱旦正欲起身,山頭突然出現一個老婦,白發披肩,紫麵如銅。老婦身前,一邊站著玄英,一邊站著大神。老婦朗聲說道:“駱旦,看在佛祖分上,就送你一朵雪蓮,快救妙善去吧。”駱旦想,這一定是雪山聖姆了,便又向著聖姆磕了三個響頭,口裏說道:“多謝聖姆成全。”再抬頭看時,聖姆已經不知去向。
返迴路上,駱旦小心把雪蓮放入懷裏,視如自己的生命。不過,他一直弄不明白,此事為何與佛祖有關。原來,幾番用劍,所向披靡。都因駱旦的劍經過佛祖擦拭,威力無比。雪山聖母也知道這劍的來曆,便讓了一朵雪蓮給他。
駱旦騎著汗血馬飛奔迴國,大道上揚起一路風塵。
幾天後,妙莊王和寶應發現妙善與別的孩子不大一樣。別的孩子生下後,隻會哭,要過上一段時間才會笑;妙善卻隻能笑,不會哭。他們不禁心頭憂慮,怕孩子得了什麽病。妙莊王找來宮裏的幾個太醫給妙善會診以後,有的說有病,有的說沒病。說有病的又說不出究竟是什麽病,不敢下藥;說沒病的,也說不出個所以然。妙莊望隻好張榜招賢:有能治好妙善的病者,賞金五百。告示雖然貼滿了王城,但半個月過去,沒有一人揭榜。
轉眼到了妙善滿月的日子。寶應對妙莊王說道:“國家剛剛遷到這裏,百廢待興。大臣們多不富裕,老百姓更是生計維艱。這滿月的慶賀就不舉行了。”妙莊王說道:“好,好,你和我想到一塊去了。不止是不喝滿月酒,明年的周歲紀念也一並不舉行。”文武百官和全國百姓聽了,都說國王仁德,王後賢明。丞相慕容能還抓住這件事大肆宣傳,說當今國王堪比堯舜。
但是,妙善滿月這天還是有人進宮祝賀。這人不是別人,是妙莊王的妹妹,寶應王後的弟媳,大將軍駱旦的夫人——西茅。西茅本在宮中長大,進宮就是迴娘家。宮中侍衛誰不認識,誰敢阻攔?聽說西茅帶著駱漢進宮,寶應連忙起身迎接。姐妹倆相見,親熱得沒完。西茅嚷著要見侄女兒。寶應讓奶媽把妙善抱給西茅。西茅見了一個勁兒地說道:“好漂亮嗬,跟你媽媽一樣,比仙女還漂亮;好會笑嗬,比彌勒佛還會笑,哪個見了都喜歡。”寶應則把駱漢拉了過來,摟在懷裏,心兒肝兒地疼著。
西茅逗著妙善,妙善始終對西茅笑著。西茅心裏疼愛,迴頭對寶應說道:“王嫂,我保證這孩子沒病,你放心好了。”寶應說出自己的憂慮:“別的孩子都會哭,她不會,就會笑。”西茅說道:“她該笑呀。別的孩子生在窮苦之家,一生將要受苦受難,當然要哭;她是什麽人?是公主。父親是一國之君王,母親是王後,當然該笑。”寶應笑道:“那麽,當年你生下來的時候,也隻會笑,不會哭了?”西茅不禁失笑,說道:“我當然也笑,笑比哭好嗬!”她見駱漢正在寶應懷裏,又找到了話題:“就拿我這兒子說吧,手臂比別人長一點,也有人說不正常,有病——有什麽病嗬,手臂長總比手臂短好,打架都占便宜。”
駱漢是駱旦和西茅在神鷹山所生。駱漢生得濃眉大眼,臂粗腰圓,宛如寺院裏的羅漢。夫妻倆十分歡喜,故取名駱漢,以諧其音。美中不足的是駱漢長臂過膝,背地裏有人議論說駱漢四肢不成比例,象山林裏的猴子。天下沒有不愛兒女的父母。西茅聽了,睜圓杏眼,嚷道:“臂長有什麽不好?臂長好抓東西!”有人問她抓什麽呀,她雙手按在腰間,說:“抓金抓銀,抓官轉權——想抓什麽,就抓什麽。”大家隻好恭維:“是嗬,令郎生得不凡,將來肯定大有作為。”
瑞雲進來報告,白雀寺住持妙明禪師來了。西茅立刻停止了笑,反問瑞雲道:“姑姑來了?”寶應馬上吩咐:“快請!”瑞雲出去,帶著妙明進來,也不待寶應吩咐,忙著去給禪師設座,西茅早把自己的座位讓了出來,請姑姑坐下。瑞雲便給西茅另設了一座。
這妙明住持雖然是白雀寺的住持,卻是妙莊王和西茅的親姑姑。年紀也比妙莊王長十多歲。早年,妙莊王的祖父妙威王曾答應波衣王子的求婚,把妙明許配給了波衣王子。後來,興林國和波衣之間的關係惡化,爆發了大規模的戰爭。其時,妙威王已經亡故,妙莊王的父親妙武王還是打算如約把妙明送到波衣去,想不到妙明卻受了刺激,看破紅塵,遁入空門,落發當了比丘尼。妙武王死後,妙莊王登基,妙明已經成了孔雀寺的住持。興林國從神鷹山遷到涪江邊,妙明也隨之把孔雀寺建在了船山上。當地人習慣上把這座寺院叫著“北厥寺”。妙明性情通達隨和。一天清晨,她見成群的白雀在寺院屋頂翔集,便諧其音,把孔雀寺改名為白雀寺。妙明既然是妙莊王的姑姑,寺院裏的一切需求都由妙莊王囑托丞相慕容能在國庫裏支付,因此,白雀寺事實上是興林國的皇家寺院。妙明進出王宮裏自然也十分方便。
妙明落座後,寶應問道:"姑姑今日怎麽想起來看我們?"妙明說道:“侄孫女已經一個月了,尚未謀麵,我來看看侄孫女兒。”西茅當即把嘴翹起說道:“姑姑自出家以後,幾曾動過凡心?一年裏,她涉入紅塵是有次數的,心裏哪裏有我們?”妙明說道:“阿彌陀佛,賢侄女不要生氣,這不是連你也看見了嗎?”西茅說道:“那也不過是遇緣罷了。”妙明說道:“世上萬事中,唯緣難求,有緣就是大善——其實呢,我早就料定你此時此刻定然在這裏。”西茅立即高興起來:“真的嗎?你怎麽會知道我在這裏?”妙明說道:“今天是侄孫女滿月之期,你會不來?”西茅學著妙明剛才的神情,說道:“阿彌陀佛,姑姑真是個活菩薩!”她的滑稽表演,把大家都惹笑了。
妙明要抱妙善,西茅連忙送上。妙明接了過去,抱在懷裏。早在妙明進屋時,妙善的眼睛就盯著妙明身上的佛衣和手裏的拂塵。妙明走到哪裏,妙善的眼睛就轉到哪裏。當妙明伸出一雙手要抱她時,妙善在西茅懷裏揚著手,瞪著腳,向著妙明撲去。妙明接過妙善。妙明笑,妙善也笑;妙明作出和妙善說話的樣子,妙善高興得手舞腳蹈。看到妙善的一雙眼珠象菩提珠子,又明又亮,眉宇間流露出智慧與慈祥,妙明不禁讚揚道:“阿彌陀佛,前世不知是那路菩薩,今生到紅塵受苦受難來了。”佛家認為,人生下地,就是來受苦受難的。寶應和西茅知道姑姑是佛門中人,說的佛門中話,也不見怪。誰知原本不會哭的妙善卻蠕動著嘴唇,大哭起來。妙明大驚,輕輕拍打著妙善,讓她撲在自己懷裏。
寶應見妙善哭了,開始一驚,接著轉喜,再接下去,又稍顯憂慮。西茅卻很痛快,衝著寶應直嚷:“你不是成天擔心孩子不會哭嗎,現在怎麽樣,,你還憂慮什麽呢?”她走到妙明跟前,輕輕地拍著妙善道:“要哭就哭個夠,哭出個樣子來,看你母後心疼不。”那妙善好象聽懂了西茅的話,哭得更加響亮了。寶應早沉不住氣,起身要把孩子從妙明懷裏抱迴去。
妙善是正法明轉世。雖然轉世前喝過忘事水,要把前世的一切忘得幹幹淨淨,但到底是前世的如來,這世的觀音,骨血秉性沒法改變。生下來以後,王宮裏的一切都使她感到新鮮,她便以微笑看著這個陌生的世界。妙明進來以後,她看到妙明身上的佛衣,手中的拂塵,生出一種如見親人的感覺;及至聽了妙明那句久違的佛門子弟語言,既感到親切,又生出一種滄桑,就忍不住大哭起來。寶應此時要把孩子從妙明懷裏抱迴去,妙善的小手卻緊緊地抓著妙明。寶應一伸手,妙善就大哭。寶應不忍心,隻好把手收迴。妙明輕輕地拍著妙善對寶應說道:“你別性急,就讓我多抱一會兒吧。”西茅說道:“姑姑是佛,抱過的孩子多福,待會兒你也得抱抱駱漢,才公平。”
妙善在妙明懷裏睡著了。寶應抱過孩子轉身交給奶媽,叫她抱迴寢宮,侍侯著孩子睡覺。西茅則慫恿駱漢過去讓姑祖母抱。駱漢看了看姑祖母,見姑祖母微笑著伸出雙手,一躍而起,正好落在妙明懷裏。眾人大笑。駱漢奪下妙明手裏的拂塵,在妙明頭上臉上不停地掃著。寶應的眼淚都笑出來了,說:“男孩子,就是野。”西茅怕妙明年紀大了,禁受不住駱漢折騰,忙叫駱漢下來。駱漢正玩得興頭
上,不肯下來。妙明說,“就讓我把他多抱一會吧。”寶應笑著對西茅說道:“駱漢該多福了吧?”西茅心裏樂滋滋的。
中午,寶應留妙明在宮裏用齋飯。駱漢吃得很香。西茅很詫異:“這孩子在家裏很挑食,今天卻吃這麽多,到底是王宮裏的飯香。”寶應卻說:“孩子都這樣,隔鍋香。”西茅覺得有理,也不再說什麽,隻一個勁地要駱漢多吃些,再多吃些。午飯後,寶應叫過自己的轎夫把妙明送迴了白雀寺。
太陽升起又落下,月亮落下又升起。日複一日,年複一年,轉瞬五年過去了。五歲的妙善,眉清目秀,容貌端莊,滿宮的人都說她很有氣質。寶應見女兒溫柔敦厚、天資穎悟,心裏喜愛。她常在妙莊王麵前提起妙善。妙莊王對天降聖人之說還記憶猶新,經常歎氣說:“可惜她是個女子。”
妙善不吃葷腥,這也讓妙莊王不太喜歡她。妙莊王所帶的部落原本是在馬背上生活慣了的。部落裏的人,無論男女都喜歡大塊吃肉,大碗喝酒。即使象妙明那樣的人,未出家前,也一樣吃肉喝酒,隻是在出家以後,才按照佛家戒律,戒酒戒肉的。妙善卻生下來就不食葷腥。妙莊王常想,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涪江邊,百穀豐茂,妙善因此就厭食酒肉,喜歡百穀吧?但是,當地的土人也常食肉類,這又該作何解釋呢?
妙善不吃葷腥,寶應埋怨開葷那天依從了妙莊王,沒有給妙善成功開葷。原來,按照神鷹山的風俗,吃奶的孩子滿百天時都要讓他嚐嚐牛羊肉的味道。那天,寶應親自叫人烹調了一碗羹,用小勺給妙善喂。妙善大哭,雙手亂舞,一下把寶應手裏的勺子打掉了。奶媽說孩子剛奶過。寶應說:“少喂點,就一勺。”正好妙莊王進來,看見每當寶應手裏的勺子深向妙善時,妙善就大哭,雙手也亂舞,多次打落寶應手裏的勺子。他看著妙善痛苦,心裏不忍,便說道:“算了,算了,以後再說吧。”因此,妙善沒有成功開葷。
隔奶後,妙善最喜歡吃麥餅、米飯,喝玉米粥,從不吃葷腥。開始,妙莊王和寶應還遷就著她,時間久了,難免生出許多顧忌。妙莊王想,長期不食葷腥,今後定然體質很差。妙善三歲那年生日,寶應特意吩咐禦膳房烹調了好幾分牛羊肉,外加一隻熊掌,準備好好給妙善慶賀生日。妙莊王親自挾了一塊羊肉,要妙善吃下。妙善不吃。妙莊王瞪著眼,沉默著。寶應一邊鼓勵著:“這羊肉可香呢,你把它吃下吧。”妙善見父王生氣,母後作急,隻好噙著淚把父王挾的那塊羊肉吃下。妙莊王和寶應都很高興,正要開口誇獎妙善,卻見女兒下席在一邊嘔吐。妙莊王和寶應都十分著急,奶媽忙端來一個盆子盛著妙善所吐之物。妙善嘔吐了好一陣,直吐得眼青麵白。妙莊王忙喚來醫生給妙善診治。醫生說,著了涼,忌食葷腥。
類似的情況,以後還多次發生。無論什麽時候,妙莊王和寶應隻要逼著妙善吃了葷腥,妙善就會嘔吐的臉青麵白。寶應暗裏想著自己在懷上妙善時,也不吃肉食,而孩子一旦生下來後,自己又大塊吃肉,大碗喝酒,心裏未免生疑,感慨地說:“難道這孩子是佛祖轉世?”妙莊王聽了老大不滿意:“佛祖會轉世?佛祖轉世成一個女子幹什麽?”寶應也覺得自己的想法荒謬:“是嗬,佛祖能轉世成女子?”
妙善除了不食葷腥外,還天性慈悲。平常,看見那些蜂呀,蝶呀,鳥呀,總是特別喜愛。在禦花園裏,有時那些蜂呀,蝶呀,甚至鳥兒誤把她當成花枝,停歇在她的頭上,肩上,為了不打擾它們,她經常一動不動,任它們棲息。王子妙雄經常來禦花園裏捕鳥。妙善常要妙雄把那些捕到的鳥兒放了,否則,就不依不饒。以後,隻要禦花園裏有妙善的身影,妙雄就不去捕鳥。
一天,妙善在禦花園裏看見兩隊黑螞蟻在拚死相搏,傷亡慘重。妙善急了,想分開兩隊螞蟻,可是怎麽也分不開。她留心觀察,發現兩隊螞蟻原來在爭奪一塊蔗皮,忙去禦膳房要來一塊麵餅,放在地上。兩隊螞蟻見有那麽多食物,便停止了戰爭,各自搬運著麵餅迴巢去了。妙善見一場惡戰以後,留下許多螞蟻屍體,心裏難過,就在花園裏挖了一個小坑,埋葬了那些戰死的螞蟻。大家都說妙善天性善良,妙莊王卻搖頭:“哪裏象我的女兒!我在戰場上殺敵如割草,她卻憐惜螻蟻的生命。”
妙善五歲這年夏天,當地有一個叫鵠蒼的神漢,善馴鳥。他把一對白雀馴養得比鸚鵡還能人雲亦雲。鵠蒼把這對白雀獻給丞相慕容能。鵠蒼說:“祝丞相福壽康寧。”話音剛落,白雀也說:“祝丞相福壽康寧。”慕容能大喜,說:“這樣神奇?”畫眉也說:“這樣神奇。”慕容能拿出千金買這對畫眉。鵠蒼卻說:“不願得金,隻願意送給丞相。”慕容能高高興興地收下了白雀,封鵠蒼擔任兩河鎮守使,鵠蒼高高興興上任去了。慕容能把這對白雀獻給妙莊王,口稱“大王萬歲”,那對白雀也跟著喊“大王萬歲”。妙莊王想,從古到金,未聽說畫眉白雀能如人言的。他想測試一下白雀的本領,便順口說道:“天降祥瑞。”那白雀也說:“天降祥瑞。”妙莊王又說:“國泰民安”,白雀也說:“國泰民安。”妙莊王龍顏大悅,重賞了慕容能。他叫人給白雀作了一個金絲籠,經常提著,變著法兒讓白雀說話。
一天,妙莊王和丞相慕容能去江東視察,把白雀交給寶應代管。寶應倦了,到花園散步時,把白雀籠子掛在寢宮窗上。妙善到母後寢宮問安,聽見白雀在說:“苦嗬,苦嗬!”妙善心裏不忍,便打開籠子,把白雀放了。白雀出籠後,撲楞著翅膀,並不飛走。妙善看見白雀的翅膀都用金線紮著,便又替白雀解了金線。兩隻白雀繞著妙善飛了一圈。妙善說:“去吧,去吧!”兩隻白雀好象聽懂了妙善的話,撲撲地飛走了。
妙善放走白雀,寶應恰好從花園裏迴來看見,大驚,說:“你怎麽敢放走你父王心愛的白雀?”妙善說道;“它們關在籠子裏多苦嗬!”寶應道:“鳥兒又不是人,知道什麽苦不苦?”妙善迴答:“魚愛水,鳥愛天。各種生靈如果沒有了自由,就象人被關進了牢房一樣,都會感到痛苦的。”寶應說;“你還強。你父王知道了,不知會怎樣呢!”恰好妙莊王迴宮,聽見寶應的話,問道:“發生了什麽事?”寶應原想把這件事攬在自己頭上,不曾想讓妙莊王撞見了,不知所措,妙善勇敢地站了上前,對妙莊王說道:“父王,我見白雀不自由,把它放了!”妙莊王頓時氣得胡子上翹,瞪圓了眼睛,舉起手掌向妙善打去。寶應知道妙莊王的手很重,在戰場上,往往一掌能擊斃一個敵人,忙驚唿著:“大王,不要生氣!”拚命向前撲去,可是,已經遲了,妙莊王一掌打在妙善臉上,妙善一聲不吭,倒在地上。
10
妙莊王失手一掌把妙善打倒的地,寶應連忙抱起妙善。妙善鼻裏口裏來血,昏迷不醒。
寶應心痛欲絕,忘記了君臣之禮,衝著妙莊王喊叫:“惡虎不吃兒,你比虎還惡嗬!”妙莊王此時見妙善昏迷不醒,生命垂危,也很後悔,沒有計較寶應的指責,隻是喃喃呐呐地自我辯解:“白雀,我的白雀……”
寶應本是極有修養的人,她很快意識到了自己的衝動,努力克製著自己,沒有讓胸中的怒火繼續燃燒。她望著妙莊王悲涼地說:“大王,難道我們的女兒還比不上你的白雀嗎?”妙莊王知道自己失言,便沉默著,不再說話。
瑞雲端了一盆熱水來,要給妙善洗臉上的血汙。寶應對瑞雲說:“我來洗,你快去把古太醫請來。”妙莊王如夢初醒,嚷道:“對,對,快請古太醫。”
瑞雲剛出門,機靈的小黃門早已把古太醫找來了。
古太醫在宮裏年齡最大,資力最深,技藝最精,最長於對傷筋動骨的醫治。他仔細給妙善檢查了一遍後,坐在椅子上,閉在眼,一言不發。寶應看著心急,輕聲問古太醫:“
要緊嗎?”古太醫仿佛沒有聽見,麵無表情。寶應又提高了一點嗓門,問道:“要緊嗎?”古太醫仿佛自言自語,說:“大王一生征戰,出手便重。”寶應聽了,心情更加沉重,妙莊王著急地問:“有救嗎?”
“難。”古太醫從牙齒縫裏擠出了一個字。
妙莊王一把抓著古太醫的頸口,將古太醫從椅子上提了起來,吼道:“你必須治好她!聽著,你與她,要麽都活,要麽都死!”
寶應上前解開妙莊王的手,責備說:“咋這樣說話呢?”她安慰古太醫說:“別怕,大王是氣糊塗了。大膽地治,治不好,也不怪你。”
古太醫連忙磕頭,說:“大王饒命,公主年幼,實在經受不住大王那一巴掌。腦骨可能破了,如果裏麵淤血,生命難保。”
寶應忙問:“可有藥治?”古太醫想了一下,說:“人世是沒有的了。仙方到是聽說過一個,但是,誰也沒有見過。”
寶應忙喚古太醫起來坐著說話。寶應問道:“有什麽仙方,趕快說來,我們或許能有辦法。”
古太醫說道:“西邊八百裏,雪山中有一座彌羅山。山上生長著千年雪蓮。如能采一朵作君藥,再取梵音山的木靈芝作臣藥,地榆甘草分別作佐使,或者可救。”
寶應說道:“這地榆甘草極易尋找;梵音山隻在涪江對岸,也應不難,隻這千年雪蓮如何能夠找得到?”
妙莊王聽了,對著侍衛吼道:“快給我備下汗血馬!”寶應驚問:“大王要去哪裏?”妙莊王胸中湧起一股英雄之氣,豪邁地說道:“我去彌羅山尋找千年雪蓮。”
寶應哪肯答應。她對妙莊王說道:“你是一國之君,豈能隨意出國奔走?”妙莊王說道:“為救女兒性命,贖我之罪,也顧不了那麽多了。朝中之事,你可與丞相商量著辦理。”寶應依舊不答應。她要妙莊王冷靜下來,想一個完全之策。
恰在這時,駱旦為較場比武,選拔賢能進宮向妙莊王請示。聽說妙莊王要去彌羅山尋找千年雪蓮,便自告奮勇,願意為大王走上一遭。寶應也覺得可以,妙莊王便答應了。妙莊王把自己的汗血馬交到駱旦手裏。上路時,古太醫叮囑道:“將軍此去,一定要在七天裏返迴。七天裏能見千年雪蓮,公主有救;如果超過七天,我就無能為力了。”駱旦感到事情急迫,在馬屁股上給了一鞭,汗血馬飛也似的奔跑出了王城。
汗血馬日行千裏。駱旦縱馬奔馳,當天晚上就到了雪山腳下。舉眼望去,月光下,千峰如劍,寒氣逼人。奔走了一天,他感覺疲勞,想找個地方休息一夜,打聽清楚彌羅山的位置,明天再進山摘取千年雪蓮。
雪山之顛,白雪皚皚,銀光閃閃;雪山之腳,溪水淙淙,草木森森。駱旦牽著馬,順著一條小溪走去。他想,有水便有人家。
耳邊傳來絲竹之音。駱旦既感到振奮,又感到詫異:在這深山深地,誰人這樣高雅?他順著聲音走去,山口出現一個莊園,燈光閃閃。琴聲就是從莊園裏流出來的。月夜帶給他的孤單和淒清一掃而空。他心裏熱乎乎的。
駱旦走近莊園,一手牽馬,一手輕輕地敲門。琴聲停了,好象有人在說話。一會兒,門開了,麵前出現兩個丫鬟:一個渾身穿黑,一個周身皆赤。穿黑衣的舉燭照了照駱旦,問道:“客人有什麽事?”
駱旦把自己從興林國來,要到彌羅山去,尋找千年雪蓮,救外甥女兒性命的事告訴了兩個丫鬟,請求在莊園裏寄住一宿。兩個丫鬟相互看了一眼,客氣地說道:“客人可稍候,容我們問過主人,再來迴你的話。”說完,關上門進去了。
駱旦隻好站在莊園前,默默地等候。
頃刻,莊園裏燈火通明,大門打開了。兩個丫鬟一人手裏舉著一支巨燭,恭恭敬敬地站在門邊,說道:“客官,我家主人有請。”
駱旦牽馬進門,汗血馬突然振鬣長嘶。兩個丫鬟嚇了一跳,發出驚唿。駱旦迴頭拍了拍汗血馬,汗血馬安靜下來。
走到大堂前,樓上一個少婦伸出頭來,說道:“青兒,把馬栓到馬廄裏後,帶客人到客堂說話。”穿黑衣的答應著,帶駱旦栓好馬後,再領他進了一間寬敞明亮,布置講究的房間裏,對駱旦說道:“客人稍候,我家主人馬上就來。”說罷,獨自去了。
駱旦已經意識到了剛才樓上那位少婦就是這家主人,感到住也不是,去也不是。住呢,莊園裏好像沒有男主人,實在有太多的不方便;去呢,此地人煙稀疏,何處去寄此一宿?再說,人家已經好意留下自己,卻要去別處投宿,實在也難開口。他權衡不出利弊,決定待見過主人後再打算。
女主人來到了客堂。駱旦見她年輕貌美,心裏更加忐忑。女主人卻很熱情,她叫丫鬟給駱旦上茶。駱旦剛才在小溪裏飲過清水,接過茶來,雖然連聲道謝,卻放在一邊,沒有沾唇。
寒暄過後,駱旦知道女主人叫玄英。丈夫三個月前運了一批藥材到蜀國都城去了,至今沒有迴來。提到藥材,駱旦想到了千年雪蓮,於是向玄英打聽。玄英吃驚地說:“彌羅山到是不遠,隻在西北八十裏處。千年雪蓮也聽說過,但那是雪山聖姆的寶物,她派了幾個神通廣大的徒弟看護,一般人豈能輕易得到?不消說你到不了,就是到了山前,那雪蓮生長在萬丈雪壁之上,鳥飛不到,你也沒法摘取。以前也有一些人生出非分之想,進山摘取,都是有去無歸,白搭上性命。客人還是知難而退,自愛為好。”
駱旦沉思片刻,毅然說道:“食君之祿,忠君之事。大丈夫作事,豈能半途而廢?即使是粉身碎骨,我也隻能認了。”玄英肅然起敬,大聲喊道:“紅兒,快上酒來,給客人洗塵。”駱旦正欲拒絕,穿紅衣的丫鬟早已應聲擺上了酒菜。
駱旦婉言拒絕,說自己進莊園前已經吃過自備的烙餅,肚子正飽著。玄英說道:“既然肚子飽著,菜就不吃了,這酒你總得喝上一點吧?”
駱旦說道:“我不會喝酒。”
這自然瞞不了玄英。她舉起酒杯道:“這就是假話了,哪有將軍不會喝酒的?”
駱旦自然會喝酒,不過,這次獨身遠行,為了防止誤事,他曾在妙莊王和寶應麵前保證往返途中,滴酒不沾。他隻好如實告訴了玄英。
玄英道:“你在這裏飲酒,他們怎能知道?”
駱旦正言說道:“為人當正直,豈能當麵一套,背後一套呢?”
玄英感歎道:“真是一個至誠至信的人。我那夫君如能跟得上你半點,也就是妾身之幸了。”
駱旦聽到玄英把自己和她的夫君相比,不覺臉紅。
玄英道:“客人既不肯小飲,以洗風塵,我為客人彈奏一曲,以解旅途之乏,如何?”說罷,也不待駱旦迴話,坐到窗前,紅兒忙取過鳳尾琴。玄英輕輕一撥,悠揚的琴聲從弦上如春雪消融般地流淌下來。
玄英先彈了一曲,駱旦從未聽過。感覺裏象風拂楊柳,日出晴空,春水盈懷,鴛鴦臥波。繼而,曲調一轉,琴聲如怨如訴,青兒和紅兒輕啟玉喉,和聲而唱: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糾兮,勞心悄兮。
月出皓兮,佼人懰兮,舒憂受兮,勞心慅兮。
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夭紹兮,勞心慘兮。
琴聲悠揚,歌喉婉轉。駱旦感歎道:“此乃仙樂,聞所未聞!”
玄英示意兩個丫鬟退下,自己也入內換了一身睡衣,再相見時,體如三春楊柳,迎風拂麵,麵似五月荷花,出水照人;駱旦大驚,說:“夜也深了,我請求告退。”
玄英羞澀地說道:“夫君一去,三月不迴。小女子空樓度過一春。將軍千裏來此,不就是和小女子有緣嗎?還望將軍憐香惜玉,與我共度良宵。”
駱旦連忙拒絕:“不可,我自有婦,你自有夫,請君自愛。”
玄英笑盈盈地說道:“人生
天地間,難得幾風流。孤男怨女相逢,又何必有那麽些講究呢?”
駱旦仍然堅拒:“今宵雖得風流,明日萬人唾罵,實難從命。”
玄英依舊笑道:“世界上有幾個正人君子?柳下惠坐懷不亂是無稽之談,秋胡陌上戲妻不是空穴來風。何況這男女之情,能使多少英雄春風得意,你又何必固守成規,拒人笑臉,讓人生流下幾多遺憾呢?”
駱旦怕糾纏下去,沒有好結果,便起身告辭:“多謝美意,我實在不能從命,請就此告辭。”玄英道:“你要到哪裏去?”駱旦道:“此地不留人,自有留人處,我另投宿去。”宣英道:“我自好意留你,你自窮酸——如今,隻怕你哪裏也不能去了。”
駱旦四下一望,房門已經緊鎖,便拔出劍來說道:“漫道是一座莊園,就是擺下九宮十八陣,又能把我怎麽樣?”
玄英也拔出劍來,冷笑道:“你道我是何人?實話告訴你,我是雪山聖姆的弟子,奉命在此擺下酒色二陣,守護千年雪蓮。從來那些想染指雪蓮的,莫不在此敗下陣去,枉送了性命。你如果識相,從哪裏來,還迴哪裏去,不然,即使過得了我這一關,也隻能是多活一夜。”
駱旦躊躇著。麵對一個女子,他不想先動手。玄英以為他已迴心轉意,輕搖蓮步,走上前來,嫵媚一笑,顯得更是風情萬種。她輕輕地挽住駱旦的手臂說道:“你我萍水相逢,何必劍拔弩張。與君生而有今夕,死也無遺憾了。”
玄英見駱旦仍未迴話,把身子緊貼著駱旦。駱旦感受到了強烈的女人氣息。孤男寡女,猶如幹柴烈火,駱旦有些把持不住。突然,妙善奄奄待斃的麵容在眼前沙過,西茅又仿佛正指著自己的鼻子臭罵。他感覺到背脊骨上有一股寒氣流過,猛然醒悟,一摔手,推開了玄英。
玄英被推倒在地。駱旦正擔心她會斷臂傷腿,正心懷歉意時,玄英早已躍起,衝著駱旦說道:“既然你無情,休怪我無義。”舉劍向駱旦砍來。駱旦閃身躲過。玄英轉身又是一劍,直把駱旦逼到牆角。駱旦見玄英劍法古怪,不敢輕敵,舉劍還擊。兩劍相擊,玄英的劍竟莫名其妙地被駱旦的劍砍成兩截。玄英吃了一驚,狠狠地說道:“算你英雄,過得了我這一關,未必能過得了師兄那一關。”說畢,開窗跳了出去,消失在茫茫月色裏。
駱旦也不去追趕。夜深人倦,他實在想美美地睡上一覺。他仔細查看了一遍房間,沒有發現可疑的地方。為了防止意外,他沒有上床,手持寶劍,在門角蹲了一夜。
一覺醒來,太陽已經升起。駱旦發現自己正依著一處山崖。昨夜的莊園蕩然無存。想起玄英的話,駱旦知道已經和雪山聖姆派出的守護神交上了手,暗自慶幸憑借一身正氣,破了玄英的酒色二陣。他囑咐自己,今後千萬要多加小心,切不可因貪欲和怯懦誤了大事。
耳邊傳來汗血馬的嘶叫聲,駱旦循聲望去,汗血馬係在小溪邊的一棵麻柳樹下。駱旦過去解下馬,溜達了一遍,沒有發現什麽異樣,才騎著馬,鑽進山穀,向著彌羅山急馳。
山裏有山,溝裏套溝。駱旦奔馳了大約一個時辰,前麵出現一個路口。兩條山穀夾著兩條山溪嘩嘩流來。道路口,有一棵大樹,上麵刻著路標。駱旦上前看見:一個箭頭向右,箭頭下寫著“生入福摩”;一個箭頭向左,箭頭下寫著“死到彌羅”。原來,向右能到福摩園,傳說那裏是神仙居住的地方,花繁草茂,日月明麗。向左就到了生長有千年雪蓮,但有惡魔嚴密防守的彌羅山。駱旦想,雪山聖姆不知用這種方法嚇退了多少英雄。他冷笑了一下,毅然打馬向左馳去。
山路越來越陡峭,即使是汗血馬也行走艱難。駱旦下馬,牽著馬走了一段路,前麵出現一座石門,溪水從石門裏潺潺流出。一幅對聯赫然在目:喪魂是非地,喋血生死場。
駱旦依舊冷笑,牽著馬,大步走進門去。門後突然閃出一個大漢,身長五丈四尺,腰壯十五圍,兩隻眼睛象青蛙一樣鼓起,一手拿著一個約有百十斤重的鐵錘。他雙腳叉開,攔著去路,衝在駱旦吼道:“找死嗬!”
駱旦吃了一驚,世上哪見過如此巨人!但是,既然來了,怎能後退?他仰著頭,問大漢道:“你是什麽人,為什麽攔著我?”大漢說道:“我是雪山聖姆帳前的守山大神,你要盜取千年雪蓮,需要好好掂量一下,可贏得了我手中的鐵錘,不要白送了性命。”駱旦聽說,慌忙施禮,說道:“我是興林國人,千裏來此,隻是為了求取一支雪蓮救公主性命,還望大神包涵。”大漢道:“少羅嗦,吃我一錘。”邊說邊揮動右臂打將下來。駱旦連忙跳到一邊躲過。耳邊一聲巨響,一塊房間大小的巨石早被大錘打得粉碎。駱旦自是心驚,尚未來得及站穩身子,大神的左錘又跟了上來。駱旦連忙後跳了三丈多遠,大神的錘恰好落在身前,把地上打出半人多深的巨坑。
駱旦知道一場惡戰再所難免,與其坐而待斃,不如奮起一搏,即使是死,也要轟轟烈烈,留下英雄氣概。便抽出寶劍,與大神對恃著。
大神兩錘落空,也暗自詫異,說道:“從來沒有人能夠躲過我一錘,你這小子,還真有兩下。難怪昨夜裏,小師妹會敗在你手上。”他一步一步逼了上來,直把駱旦逼到山崖,眼見駱旦再無退路,才高高舉起鐵錘向駱旦打來。駱旦別無選擇,隻好硬著頭皮,奮起還擊。錘與劍在空中相擊,閃過一道電光,發出天崩地裂的聲響,駱旦以為此番休矣,隻能是魂魄迴到興林過去。誰知巨響之後,大神的銅錘已被剖成兩瓣。
駱旦暗自吃驚。他不知道這是怎麽迴事。他怕大神繼續攻擊,連忙跳到山溪對岸,持劍戒備。大神見右錘被駱旦砍破,悵然歎息說:“主人告訴我,有人能躲過我兩錘者,便可放他過去。我今逞強,已經多打了一錘,還被你把錘砍破,這是天意要讓你過去。你請去吧。”說罷,突然消失了。
駱旦走進石門,眼前別有洞天。巍峨的彌羅山,壁立千尺。駱旦抬頭望去,果見萬丈峭壁之上,盛開著幾朵雪蓮。駱旦犯愁了:四下無路,怎麽上山?鳥飛難到,人又有什麽奈何?
駱旦在絕壁下徘徊著。四下裏寒冷淒清,不僅沒有人影,甚至沒有一隻飛鳥,死一般地寂靜。他後悔這次出門未帶弓箭。如果帶著弓箭,或許能夠射落一朵。正思忖著,手中的寶劍映著皚皚白雪閃閃發光。他突發奇想,能不能拋出手裏的劍,削落一朵下來?他便舉起手中的劍,大聲說道:“天地神靈共鑒,妙善公主如果性命有救,我飛劍出去,能削落一朵雪蓮,迴複君命。”說罷,拚盡全力,向著絕絕壁上的雪蓮,拋擲出手中的劍。說來就是神奇,那劍徑直向上,不偏不倚,恰好削得一朵雪蓮落地。駱旦自己也十分驚奇。他跪在地上,磕了三個響頭,說道:“多謝神靈幫助!”
駱旦正欲起身,山頭突然出現一個老婦,白發披肩,紫麵如銅。老婦身前,一邊站著玄英,一邊站著大神。老婦朗聲說道:“駱旦,看在佛祖分上,就送你一朵雪蓮,快救妙善去吧。”駱旦想,這一定是雪山聖姆了,便又向著聖姆磕了三個響頭,口裏說道:“多謝聖姆成全。”再抬頭看時,聖姆已經不知去向。
返迴路上,駱旦小心把雪蓮放入懷裏,視如自己的生命。不過,他一直弄不明白,此事為何與佛祖有關。原來,幾番用劍,所向披靡。都因駱旦的劍經過佛祖擦拭,威力無比。雪山聖母也知道這劍的來曆,便讓了一朵雪蓮給他。
駱旦騎著汗血馬飛奔迴國,大道上揚起一路風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