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黑虎在山頭困守了兩天,士兵們非常疲倦。眼見的官兵重重包圍,無人不感到絕望。有一個小頭目,帶著是幾個兄弟,夜裏溜下山,投降了妙莊王。妙莊王不但赦免了他們,對要求迴家的還發給路費。小頭目非常感動,表示願意為妙莊王平息叛亂立功。妙莊王要小頭目潛迴山寨,裏應外合。小頭目迴山寨後,把自己在山下受到的待遇給大家講了,許多赤丘螺人都無心再戰。小頭目的活動引起了劉黑虎的注意。劉黑虎叫隨身侍從去逮捕小頭目,並以造謠生事,擾亂軍心的罪名把他處死。侍從剛要去抓小頭目,山上突然大亂,駱旦在白發老人的帶領下,出現在山頭。駱旦叫人四下點火,叛軍不知山上來了多少官兵,陣腳大亂;小頭目拉了幾個兄弟,趁機呐喊“官兵來了,快跑!”妙莊王見山頭火起,也帶著大隊人馬殺上山來。叛軍紛紛投降。
戰鬥結束後,打掃戰場,俘虜了近兩百人,單單不見了劉黑虎。妙莊王要官兵把樹林、山洞、草叢、石縫差不多都搜遍了,仍然沒有找到。妙莊王又找來劉黑虎的親信親自審問,也沒有問出所以然。妙莊王優待了所有俘虜,發給他們銀兩,要他們迴家老老實實種地,好好陪伴父母妻子。所有被釋放的叛軍將士,無人不感恩流涕。
從此,大規模的平叛鬥爭基本結束,興林國在涪江邊象磐石一樣站穩了腳跟。
雲峰山大捷後,赤丘螺人再也沒有拉起三十人以上的反抗隊伍。興林國的局勢漸漸平定下來。為了消除部落隔閡,加強種群團結,彼此融合,妙莊王采納寶應建議,把神鷹山帶來的人群與當地的赤丘螺人雜居,並且鼓勵他們通婚。妙莊王頒布詔令規定:凡娶赤丘螺人為妻的西北人,賞錢八百,國家幫助操辦婚典;凡把女嫁給赤丘螺人的,賞錢兩千,並資助妝奩。妙莊王還要求西北人學習赤丘螺人耕田種地,養蠶織麻;赤丘螺人也要學習西北人騎馬射箭,圍山狩獵。興林國出現了空前團結的繁榮景象。
平亂期間,妙莊王派國師妙玄負責修建王宮。王宮落成以後,妙莊王在王宮裏建了一個雖不十分氣派,卻也有相當規模的花園。一條小溪穿園而過,九曲迴環。根據地勢,園裏建了畫橋、水榭、歌樓、迴廊,確也十分別致。園裏雖然沒有什麽奇花異草,但春蘭秋菊,夏荷冬梅這些應時的花,一樣也不少。無論什麽時候,花園裏好花競開,好鳥相鳴,都是一片生機勃勃。
寶應十六歲和妙莊王結婚後,在神鷹山生活的十年裏,先後生下兩女一男。長公主叫妙顏,已經九歲;二公主叫妙音,已經七歲。老三是王位繼承人,叫妙雄,已經四歲。此後,神鷹山災害頻繁,國計艱難,民生凋敝,妙莊王和寶應又操持東遷事務,戎馬倥傯,居無定所,便沒有再生。這一天,晨霧散盡,陽光燦爛,寶應帶著兩個女兒和王子妙雄在花園裏賞花。其時正是仲夏時節,牡丹芍藥都開得十分熱烈。長公主妙顏摘下一朵牡丹插在鬢上,人與花相映,顯得格外精神。二公主妙音也摘了一朵,卻先給母親戴上,然後,才另摘一朵自個兒戴著。妙雄雖小,卻十分聰穎,衝著大姐,用手指刮著自己的臉。妙顏非常羞愧,取下頭上的花,扔了,另摘了一朵,給母親戴上。寶應見兒女們孝順,心裏高興。望著被妙顏扔到地上的花,心疼地說“花兒有什麽過錯,何苦與它鬥氣?”妙顏覺得補救的機會來了,上前對寶應行了一禮,說“謹遵母後教誨。”她重新拾起地上的花,戴在頭上。
母子們融融而樂。駱旦牽著一隻野鹿走進花園。孩子們一見駱旦,紛紛跑上前去,抱腿的抱腿,牽衣的牽衣,口裏“舅舅”“舅舅”喊個不停。由於兩家的特殊關係,公主和王子對駱旦的稱謂也有點特殊。一般時候或妙莊王在場的時候,他們稱駱旦為姑父;隻有母後在場的時候,就叫駱旦舅舅。妙莊王開初還以為是寶應教的,後來才知道是妙音的鬼點子,不禁讚歎道“二女兒就是聰明。”
妙顏要過繩子,牽著野鹿玩耍;駱旦抱起妙雄,舅甥倆格外親熱。寶應上前問道“哪裏來的這隻鹿,牽進園裏幹什麽?”駱旦連忙迴答“丞相昨日在臥龍山打獵,捕獲了這隻鹿,進獻給大王。大王叫牽進園裏殺了,讓王子和公主們喝鹿血,強壯身體。”寶應問“大王在做什麽?”駱旦說“他正在和丞相研究幾個官員的任命。大王說了,不要等他,他一會就來。”駱旦說著,放下妙雄,從妙顏手裏牽過鹿來,就要砍頭取血。那鹿卻突然掙脫,跑到寶應麵前跪下,眼裏還流出了兩行淚水。寶應一驚,看著野鹿,心裏想道“這鹿竟然有靈性?”她輕輕地拍了拍鹿,那鹿好象明白她的意思站了起來。寶應圍著鹿轉了兩圈,終於明白,這是一隻孕鹿。所懷小鹿大概有三個月了。母鹿雖不怕死,可憐體內小鹿,將會因為母親被殺,不能看到這個世界一眼,就要胎死腹中。
寶應對駱旦說道“先別殺它,等大王來了,再說。”駱旦說道“大王叫先殺了,讓王子和公主們喝血呢。”每當大王和王後的意見不合時,無論正確錯誤,駱旦總是無條件站在大王一邊。開初,寶應對此不理解,曾經責備駱旦不能明辨是非;駱旦盡管心裏委屈,也不辯解。後來寶應和西茅在一起,談到這事,西茅說“你是個聰明人,怎麽連這也不懂。你們姐弟,一個是王後,一個是將軍,如果駱旦附和你,豈不叫人生疑。”寶應才明白了弟弟的苦衷。以後,如果自己意見與妙莊王不合,駱旦偏向妙莊王,寶應也就見怪不怪了。
寶應見駱旦堅持要立即殺鹿,耐心地說道“好兄弟,你就聽我一迴,待大王來了再殺,讓大王也喝一口熱血。”駱旦盡管執拗,但眼前大王不在,寶應是王後,她的命令也不能違抗,隻能從命。王子與公主們對喝鹿血並不感興趣,反而喜歡活生生的動物,他們又牽著野鹿去園子裏玩耍去了。
一會兒,妙莊王進來,看見孩子們正牽著野鹿到處溜達,問駱旦道“怎麽還沒有宰殺?”駱旦白了寶應一眼,說“我正要宰殺,可是,王後出來阻攔,我怎敢抗命!”妙莊王便問寶應道“孩子們好長時間沒喝到鹿血了,你為什麽要阻攔呢?”寶應叫孩子們牽過鹿來,自己繞著鹿轉了三圈。妙莊王感到奇怪,也跟著轉了三圈。寶應問妙莊王可看出了什麽,妙莊王說“一隻鹿嘛,能看出什麽?”寶應說道“難道你沒有看出它是一隻母鹿?”妙莊王反問“難道這也需要你指點?”寶應又問“你可看出它有身孕?”妙莊王說道“丞相獻鹿時,我們就看過了,它懷裏的小鹿至少有三個月了。”寶應說道“那為什麽還要殺它呢?”妙莊王問道“怎麽。有什麽不妥嗎?”寶應說道“我們現在殺了一隻鹿,就等於殺了兩隻,甚至幾隻,我們得到的卻仍然隻有一隻鹿的血肉。這實在太不合算了。”妙莊王笑道“王後所考慮的也太長遠了。從古至今,我們都是這樣做的,好象也沒有人說我們不對。”
寶應站定,望著妙莊王,誠懇地說道“中原就有人說這不對。”妙莊王一怔,問“中原人是怎麽說的?”寶應說道“中原人說,不涸澤而漁,不焚林而獵;數罟不入魚池,斧斤以時入山林,才能夠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老百姓養生葬死無憾,國家能長盛不衰。”妙莊王說道“也就一隻鹿罷了,何必把它同民生國運聯係起來,危言聳聽。”寶應說道“大王是一國之君。大王帶頭,天下的人都會效仿。全國行動起來,就不是一隻兩隻鹿的事了。”妙莊王覺得寶應說得在理,陷入片刻沉思。寶應又趁熱打鐵,問“大王可看過那鹿的眼睛?”妙莊王問“有什麽可看的嗎?”說著,向那鹿走過去。那鹿好象通人性一樣,跪在妙莊王麵前,抬頭看著妙莊王。妙莊王心裏詫異,看見野鹿眼角好象有點點淚痕,脫口問道“它哭過?”寶應說道“怕它的子女因自己被殺而看不到世麵,死在腹中。”妙莊王雖然是一代英雄,但英雄也有一根柔腸,聽了寶應如此說法
,忙對駱旦說道“就依王後所言,把它放迴臥龍山去。”駱旦無奈,牽著鹿去了。臨行,還白了寶應一眼,咕嚕道“就你有一副糍粑心腸。”寶應也衝著駱旦傲然而笑。妙莊王見了,幽默地說“知道的人,曉得你們是親姐弟,不知道的人,還會說你們是仇人。”
當時,釋迦牟尼、正法明和女媧正駐足雲頭。他們把這一幕看得清清楚楚。原來,釋迦牟尼和正法明那日迴到靈山後,與西天諸佛加緊修煉大乘教法。不覺幾年過去,共得三十五部經籍。有道是,靈山數月,世上千年。釋迦牟尼找來正法明商議,要把這三十五部典籍盡快傳到東土,教化世人,覺悟眾生,引導生靈脫離苦海,去向西方極樂世界。釋迦牟尼原想在東土物色一個大善大德,大信大勇,大智大慧的人,把這三十五部經書傳授給他。正法明卻認為,這樣的人,恐難找到;即使找到了,也可能歪嘴和尚念錯經,出了差錯,糾正不容易。釋迦牟尼聽了,問道“你以為如何才好呢?”正法明再次提議“讓我轉世到東土去。”釋迦牟尼說道“你可知道,轉世以後,你將成為一個平平常常的人。要修成正果,重迴靈山,需要經曆多少劫難?”正法明說道“投生人間,重修正果以後,何必再迴靈山呢?既然人都可以成佛,那麽,是山都是靈山。”釋迦牟尼說“看來,你是下定決心了?”正法明說道“我早就下定決心了。”釋迦牟尼躊躇了一下,說“東土眾生是媧皇的後代,還是應當讓她知道才好。”正法明說道“理當如此。”於是,兩位佛祖駕起雲頭直奔昆侖山去。遠遠看見女媧在雲頭恭候,釋迦牟尼上前問道“媧皇怎麽知道我們今日會來?”女媧說道“往日在洞中打坐,都能出神入定;惟有今日左也不安,右也不寧。算出兩位佛祖蒞臨,敢不出門恭候?”三人一齊大笑。
女媧邀請兩位佛祖進元始洞坐定,侍女春蕊給三人各斟了一杯太上芙蓉液。這原是王母送的,女媧舍不得喝,還剩有一多半,此時拿了出來待客。釋迦牟尼向女媧說明了來意。女媧十分感動,表示無論如何,都要陪著兩位佛祖,到東土走上一遭。於是,三人離開元始洞,徑直東來。
到了興林國上空,釋迦牟尼按住雲頭,對兩人說道“這個地方,你們可還記得?”女媧說道“雖然快兩千年了,但這個地方是永遠不會忘記的。盤古曾經在這裏大戰廣海龍,放幹了海水。當年的滄海,如今已經變成了桑田。”正法明也喜歡上這個地方,頗動感情地說道“山上林木茂盛,林間鳶飛兔走,這裏真是生靈的樂園。”釋迦牟尼看出正法明的心思,說道“這裏山好水好,但不知人情如何。”女媧說道“我們何不下去看看,領略一下這方的風土人情。”正法明和釋迦牟尼都十分高興。三人正要落下雲頭,突然看見下遊十幾裏處,王宮後花園裏,一個年輕的將軍牽了一隻孕鹿要去宰殺,讓王子和公主喝鹿血,王後不答應,正在製止。三人又停了下來,站在空中,把園裏的事看了個清楚明白。正法明說道“這個國王,雖然殺氣太盛,但最終還是聽進了善言;這個王後倒不失為一代良母。愛自己的兒女,能夠擴大到愛一切生靈的兒女。善哉!”釋迦牟尼聽後,知道正法明已經選定寶應作自己的寄生之母,忙從袖裏取出一瓶忘事水,遞向正法明,說道“請喝了這瓶水,找你的娘親去。”正法明推開釋迦牟尼的手,笑道“天時尚早,何苦催行太急?”釋迦牟尼不解,問道“正法明莫非心生後悔,不願意去了?”正法明嚴肅地說道“我豈是那樣的人!一旦喝了這水,我們就隔了一個世界。有些事總還需再商量一下。”釋迦牟尼道“還有什麽事需要商量的?”正法明說道“我再請教一次,你以為我是變男的好呢,還是作女的好?”釋迦牟尼迴答“當然是男的好,來往自由,行動方便,有利於弘揚佛法。”正法明聽了,搖頭,說“女人占了總數一半,誰去救助她們?”女媧提醒正法明說“東土孔丘,人稱聖人,卻說了一句”惟小人與女子難養“的錯話。可憐東土女子,因了這句話,被深鎖閨中,受那些男人擺弄。你若變成女的,恐有許多不便。”正法明聽了,卻顯得更加堅決“既然如此,我更應該變作女身,若能救助占人口總數一半的女子脫離苦海,莫不是積了個天大的功德!”釋迦牟尼讚揚道“正法明的見識就是與眾不同。”女媧知道正法明將轉世成女身,心裏更加敬佩。
說話間,駱旦牽著野鹿從船山下經過。正法明說道“這是未來的姑父,不妨先見上一麵。”釋迦牟尼也說“我也正想求他施舍一點,可以同去。”他倆變成一高一矮,一瘦一胖的兩個化緣和尚,敲著木魚,迎著駱旦走去。女媧則站在船山上,觀察動靜。
駱旦牽著孕鹿,正行間,聽到木魚聲響,抬起頭來,看見一高一矮,一瘦一胖兩個和尚,便對和尚說道“你們化緣,可往下走,王後是個寬厚仁慈的人,一定會賞賜給你們一頓齋飯。”高而瘦的和尚是正法明變的,上前作揖後說道“施主讓我們去求王後,難道你就不能施舍我們一點什麽嗎?”駱旦說道“出門得急,身上未帶分文,實在慚愧。”矮而胖的和尚上前說道“施主身上總有點值錢的東西,施舍與我們,去換口齋飯。”駱旦渾身摸了一遍,既無金飾,也無玉佩,腰間惟有一劍,解了下來,雙手捧著,獻給矮而胖的和尚,說道“師父可拿這劍去換些銀兩。”矮而胖的和尚抽出寶劍,連聲喝道“好劍,好劍,怕值千金。”用手拭了一遍劍鋒,遞到高而瘦的和尚手裏。高而瘦的和尚也用手拭了一遍劍鋒,說道“將軍雖然大方,但你怎麽能夠無劍呢?況且,我們出家人化金化銀,化湯化飯,卻不化兇器的。將軍還是把劍收迴,你的心意,我們領了。”駱旦雖然堅持要送,和尚卻堅持說這是兇器,不能要。無奈,駱旦隻好脫下一雙靴子,送給和尚,自己光著腳向臥龍山走去。後人因此稱駱旦為赤腳將軍。
兩個和尚又問駱旦把鹿牽往什麽地方去。駱旦迴答說“這鹿是丞相在臥龍山捕獲的。因有身孕,大王叫我依舊趕往臥龍山放生。”高而瘦的和尚說道“善哉,救一命。實救兩命。國王和王後行善,讓將軍也跟著積了功德。”兩個和尚圍著母鹿轉了一圈。一個摸了摸鹿的頭,一個摸了摸鹿的尾,嘰裏咕嚕地說了些什麽,然後哈哈大笑,手敲著木魚離去。駱旦感到莫名其妙,見兩個和尚走遠了,才牽著鹿向臥龍山走去。
釋迦牟尼、正法明和女媧又迴到空中。釋迦牟尼說道“該說的都說了,連舅父都見過了,該去了吧。”正法明知道此去將到另外一個世界,難免有些留戀。他對釋迦牟尼說道“你今日怎麽總是催著我去,沒有半點留意?”釋迦牟尼說道“遲早都是要去的,留也終歸是留不住的,遲去不如早去。”女媧不便插話,隻在一邊微笑。一聲鍾聲傳來,正法明看見船山之尾有一座佛家寺院,笑著對釋迦牟尼說道“那是個什麽地方,我們不妨去看看。”釋迦牟尼知道那是一座寺院,是住持妙明從神鷹山遷來的,因此,當地螺人把它叫著北厥寺。後來人們看見寺頂常有白雀飛舞,因此也叫它白雀寺。住持妙明從眾,便把在神鷹山時叫的孔雀寺改名叫白雀寺了。釋迦牟尼見正法明此時有些留戀佛界,拿話激他道“剛才才在你舅父的劍上做了手腳,莫非你畏懼在人世的三災六難,還想在寺裏再做點手腳?”這句話很起作用,正法明不再堅持,伸手過去,向釋迦牟尼要那忘事水。
兩個佛祖和女媧站在雲間久了,興林國上空祥雲彌漫,紫氣氤氳。地上的人不知道是誰首先發現天上出現了百鳥朝鳳,群鳳朝陽的奇觀,一人駐足觀望,引來千百人駐足觀望。田野裏,種田的忘了耕耘;江河上,打魚的忘了收網;大路上,行人忘了走路;山坡上,百獸在樹林裏閃爍著好奇的眼睛。妙莊王其時正和寶應在下棋,見到這個奇觀後,手之舞之,腳之蹈之,把好好的一盤棋也弄亂了。妙莊王叫小黃門去請國師馬
上進宮,看這種天象主何吉兇。小黃門去到國師府,見尚玄正盤腿而坐,聚精會神地望著天空。小黃門連喊了幾聲,才把尚玄驚醒,慌忙領旨進宮。
正法明接過忘事水後,看著地麵人人駐足望著天空,問釋迦牟尼道“這些人在幹什麽?”釋迦牟尼迴答“天下蒼生正翹首盼望著你呢。”正法明聽了,不再猶豫,舉起忘事水,一飲而盡。釋迦牟尼用手一拂,正法明站立不穩,從雲間跌落下去。頃刻裏,天上彩雲爛漫,大地瑞氣繽紛。女媧見正法明化著一團白玉,拖著七色光輝去了,禁不住心潮澎湃,在雲間久久地肅立。
戰鬥結束後,打掃戰場,俘虜了近兩百人,單單不見了劉黑虎。妙莊王要官兵把樹林、山洞、草叢、石縫差不多都搜遍了,仍然沒有找到。妙莊王又找來劉黑虎的親信親自審問,也沒有問出所以然。妙莊王優待了所有俘虜,發給他們銀兩,要他們迴家老老實實種地,好好陪伴父母妻子。所有被釋放的叛軍將士,無人不感恩流涕。
從此,大規模的平叛鬥爭基本結束,興林國在涪江邊象磐石一樣站穩了腳跟。
雲峰山大捷後,赤丘螺人再也沒有拉起三十人以上的反抗隊伍。興林國的局勢漸漸平定下來。為了消除部落隔閡,加強種群團結,彼此融合,妙莊王采納寶應建議,把神鷹山帶來的人群與當地的赤丘螺人雜居,並且鼓勵他們通婚。妙莊王頒布詔令規定:凡娶赤丘螺人為妻的西北人,賞錢八百,國家幫助操辦婚典;凡把女嫁給赤丘螺人的,賞錢兩千,並資助妝奩。妙莊王還要求西北人學習赤丘螺人耕田種地,養蠶織麻;赤丘螺人也要學習西北人騎馬射箭,圍山狩獵。興林國出現了空前團結的繁榮景象。
平亂期間,妙莊王派國師妙玄負責修建王宮。王宮落成以後,妙莊王在王宮裏建了一個雖不十分氣派,卻也有相當規模的花園。一條小溪穿園而過,九曲迴環。根據地勢,園裏建了畫橋、水榭、歌樓、迴廊,確也十分別致。園裏雖然沒有什麽奇花異草,但春蘭秋菊,夏荷冬梅這些應時的花,一樣也不少。無論什麽時候,花園裏好花競開,好鳥相鳴,都是一片生機勃勃。
寶應十六歲和妙莊王結婚後,在神鷹山生活的十年裏,先後生下兩女一男。長公主叫妙顏,已經九歲;二公主叫妙音,已經七歲。老三是王位繼承人,叫妙雄,已經四歲。此後,神鷹山災害頻繁,國計艱難,民生凋敝,妙莊王和寶應又操持東遷事務,戎馬倥傯,居無定所,便沒有再生。這一天,晨霧散盡,陽光燦爛,寶應帶著兩個女兒和王子妙雄在花園裏賞花。其時正是仲夏時節,牡丹芍藥都開得十分熱烈。長公主妙顏摘下一朵牡丹插在鬢上,人與花相映,顯得格外精神。二公主妙音也摘了一朵,卻先給母親戴上,然後,才另摘一朵自個兒戴著。妙雄雖小,卻十分聰穎,衝著大姐,用手指刮著自己的臉。妙顏非常羞愧,取下頭上的花,扔了,另摘了一朵,給母親戴上。寶應見兒女們孝順,心裏高興。望著被妙顏扔到地上的花,心疼地說“花兒有什麽過錯,何苦與它鬥氣?”妙顏覺得補救的機會來了,上前對寶應行了一禮,說“謹遵母後教誨。”她重新拾起地上的花,戴在頭上。
母子們融融而樂。駱旦牽著一隻野鹿走進花園。孩子們一見駱旦,紛紛跑上前去,抱腿的抱腿,牽衣的牽衣,口裏“舅舅”“舅舅”喊個不停。由於兩家的特殊關係,公主和王子對駱旦的稱謂也有點特殊。一般時候或妙莊王在場的時候,他們稱駱旦為姑父;隻有母後在場的時候,就叫駱旦舅舅。妙莊王開初還以為是寶應教的,後來才知道是妙音的鬼點子,不禁讚歎道“二女兒就是聰明。”
妙顏要過繩子,牽著野鹿玩耍;駱旦抱起妙雄,舅甥倆格外親熱。寶應上前問道“哪裏來的這隻鹿,牽進園裏幹什麽?”駱旦連忙迴答“丞相昨日在臥龍山打獵,捕獲了這隻鹿,進獻給大王。大王叫牽進園裏殺了,讓王子和公主們喝鹿血,強壯身體。”寶應問“大王在做什麽?”駱旦說“他正在和丞相研究幾個官員的任命。大王說了,不要等他,他一會就來。”駱旦說著,放下妙雄,從妙顏手裏牽過鹿來,就要砍頭取血。那鹿卻突然掙脫,跑到寶應麵前跪下,眼裏還流出了兩行淚水。寶應一驚,看著野鹿,心裏想道“這鹿竟然有靈性?”她輕輕地拍了拍鹿,那鹿好象明白她的意思站了起來。寶應圍著鹿轉了兩圈,終於明白,這是一隻孕鹿。所懷小鹿大概有三個月了。母鹿雖不怕死,可憐體內小鹿,將會因為母親被殺,不能看到這個世界一眼,就要胎死腹中。
寶應對駱旦說道“先別殺它,等大王來了,再說。”駱旦說道“大王叫先殺了,讓王子和公主們喝血呢。”每當大王和王後的意見不合時,無論正確錯誤,駱旦總是無條件站在大王一邊。開初,寶應對此不理解,曾經責備駱旦不能明辨是非;駱旦盡管心裏委屈,也不辯解。後來寶應和西茅在一起,談到這事,西茅說“你是個聰明人,怎麽連這也不懂。你們姐弟,一個是王後,一個是將軍,如果駱旦附和你,豈不叫人生疑。”寶應才明白了弟弟的苦衷。以後,如果自己意見與妙莊王不合,駱旦偏向妙莊王,寶應也就見怪不怪了。
寶應見駱旦堅持要立即殺鹿,耐心地說道“好兄弟,你就聽我一迴,待大王來了再殺,讓大王也喝一口熱血。”駱旦盡管執拗,但眼前大王不在,寶應是王後,她的命令也不能違抗,隻能從命。王子與公主們對喝鹿血並不感興趣,反而喜歡活生生的動物,他們又牽著野鹿去園子裏玩耍去了。
一會兒,妙莊王進來,看見孩子們正牽著野鹿到處溜達,問駱旦道“怎麽還沒有宰殺?”駱旦白了寶應一眼,說“我正要宰殺,可是,王後出來阻攔,我怎敢抗命!”妙莊王便問寶應道“孩子們好長時間沒喝到鹿血了,你為什麽要阻攔呢?”寶應叫孩子們牽過鹿來,自己繞著鹿轉了三圈。妙莊王感到奇怪,也跟著轉了三圈。寶應問妙莊王可看出了什麽,妙莊王說“一隻鹿嘛,能看出什麽?”寶應說道“難道你沒有看出它是一隻母鹿?”妙莊王反問“難道這也需要你指點?”寶應又問“你可看出它有身孕?”妙莊王說道“丞相獻鹿時,我們就看過了,它懷裏的小鹿至少有三個月了。”寶應說道“那為什麽還要殺它呢?”妙莊王問道“怎麽。有什麽不妥嗎?”寶應說道“我們現在殺了一隻鹿,就等於殺了兩隻,甚至幾隻,我們得到的卻仍然隻有一隻鹿的血肉。這實在太不合算了。”妙莊王笑道“王後所考慮的也太長遠了。從古至今,我們都是這樣做的,好象也沒有人說我們不對。”
寶應站定,望著妙莊王,誠懇地說道“中原就有人說這不對。”妙莊王一怔,問“中原人是怎麽說的?”寶應說道“中原人說,不涸澤而漁,不焚林而獵;數罟不入魚池,斧斤以時入山林,才能夠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老百姓養生葬死無憾,國家能長盛不衰。”妙莊王說道“也就一隻鹿罷了,何必把它同民生國運聯係起來,危言聳聽。”寶應說道“大王是一國之君。大王帶頭,天下的人都會效仿。全國行動起來,就不是一隻兩隻鹿的事了。”妙莊王覺得寶應說得在理,陷入片刻沉思。寶應又趁熱打鐵,問“大王可看過那鹿的眼睛?”妙莊王問“有什麽可看的嗎?”說著,向那鹿走過去。那鹿好象通人性一樣,跪在妙莊王麵前,抬頭看著妙莊王。妙莊王心裏詫異,看見野鹿眼角好象有點點淚痕,脫口問道“它哭過?”寶應說道“怕它的子女因自己被殺而看不到世麵,死在腹中。”妙莊王雖然是一代英雄,但英雄也有一根柔腸,聽了寶應如此說法
,忙對駱旦說道“就依王後所言,把它放迴臥龍山去。”駱旦無奈,牽著鹿去了。臨行,還白了寶應一眼,咕嚕道“就你有一副糍粑心腸。”寶應也衝著駱旦傲然而笑。妙莊王見了,幽默地說“知道的人,曉得你們是親姐弟,不知道的人,還會說你們是仇人。”
當時,釋迦牟尼、正法明和女媧正駐足雲頭。他們把這一幕看得清清楚楚。原來,釋迦牟尼和正法明那日迴到靈山後,與西天諸佛加緊修煉大乘教法。不覺幾年過去,共得三十五部經籍。有道是,靈山數月,世上千年。釋迦牟尼找來正法明商議,要把這三十五部典籍盡快傳到東土,教化世人,覺悟眾生,引導生靈脫離苦海,去向西方極樂世界。釋迦牟尼原想在東土物色一個大善大德,大信大勇,大智大慧的人,把這三十五部經書傳授給他。正法明卻認為,這樣的人,恐難找到;即使找到了,也可能歪嘴和尚念錯經,出了差錯,糾正不容易。釋迦牟尼聽了,問道“你以為如何才好呢?”正法明再次提議“讓我轉世到東土去。”釋迦牟尼說道“你可知道,轉世以後,你將成為一個平平常常的人。要修成正果,重迴靈山,需要經曆多少劫難?”正法明說道“投生人間,重修正果以後,何必再迴靈山呢?既然人都可以成佛,那麽,是山都是靈山。”釋迦牟尼說“看來,你是下定決心了?”正法明說道“我早就下定決心了。”釋迦牟尼躊躇了一下,說“東土眾生是媧皇的後代,還是應當讓她知道才好。”正法明說道“理當如此。”於是,兩位佛祖駕起雲頭直奔昆侖山去。遠遠看見女媧在雲頭恭候,釋迦牟尼上前問道“媧皇怎麽知道我們今日會來?”女媧說道“往日在洞中打坐,都能出神入定;惟有今日左也不安,右也不寧。算出兩位佛祖蒞臨,敢不出門恭候?”三人一齊大笑。
女媧邀請兩位佛祖進元始洞坐定,侍女春蕊給三人各斟了一杯太上芙蓉液。這原是王母送的,女媧舍不得喝,還剩有一多半,此時拿了出來待客。釋迦牟尼向女媧說明了來意。女媧十分感動,表示無論如何,都要陪著兩位佛祖,到東土走上一遭。於是,三人離開元始洞,徑直東來。
到了興林國上空,釋迦牟尼按住雲頭,對兩人說道“這個地方,你們可還記得?”女媧說道“雖然快兩千年了,但這個地方是永遠不會忘記的。盤古曾經在這裏大戰廣海龍,放幹了海水。當年的滄海,如今已經變成了桑田。”正法明也喜歡上這個地方,頗動感情地說道“山上林木茂盛,林間鳶飛兔走,這裏真是生靈的樂園。”釋迦牟尼看出正法明的心思,說道“這裏山好水好,但不知人情如何。”女媧說道“我們何不下去看看,領略一下這方的風土人情。”正法明和釋迦牟尼都十分高興。三人正要落下雲頭,突然看見下遊十幾裏處,王宮後花園裏,一個年輕的將軍牽了一隻孕鹿要去宰殺,讓王子和公主喝鹿血,王後不答應,正在製止。三人又停了下來,站在空中,把園裏的事看了個清楚明白。正法明說道“這個國王,雖然殺氣太盛,但最終還是聽進了善言;這個王後倒不失為一代良母。愛自己的兒女,能夠擴大到愛一切生靈的兒女。善哉!”釋迦牟尼聽後,知道正法明已經選定寶應作自己的寄生之母,忙從袖裏取出一瓶忘事水,遞向正法明,說道“請喝了這瓶水,找你的娘親去。”正法明推開釋迦牟尼的手,笑道“天時尚早,何苦催行太急?”釋迦牟尼不解,問道“正法明莫非心生後悔,不願意去了?”正法明嚴肅地說道“我豈是那樣的人!一旦喝了這水,我們就隔了一個世界。有些事總還需再商量一下。”釋迦牟尼道“還有什麽事需要商量的?”正法明說道“我再請教一次,你以為我是變男的好呢,還是作女的好?”釋迦牟尼迴答“當然是男的好,來往自由,行動方便,有利於弘揚佛法。”正法明聽了,搖頭,說“女人占了總數一半,誰去救助她們?”女媧提醒正法明說“東土孔丘,人稱聖人,卻說了一句”惟小人與女子難養“的錯話。可憐東土女子,因了這句話,被深鎖閨中,受那些男人擺弄。你若變成女的,恐有許多不便。”正法明聽了,卻顯得更加堅決“既然如此,我更應該變作女身,若能救助占人口總數一半的女子脫離苦海,莫不是積了個天大的功德!”釋迦牟尼讚揚道“正法明的見識就是與眾不同。”女媧知道正法明將轉世成女身,心裏更加敬佩。
說話間,駱旦牽著野鹿從船山下經過。正法明說道“這是未來的姑父,不妨先見上一麵。”釋迦牟尼也說“我也正想求他施舍一點,可以同去。”他倆變成一高一矮,一瘦一胖的兩個化緣和尚,敲著木魚,迎著駱旦走去。女媧則站在船山上,觀察動靜。
駱旦牽著孕鹿,正行間,聽到木魚聲響,抬起頭來,看見一高一矮,一瘦一胖兩個和尚,便對和尚說道“你們化緣,可往下走,王後是個寬厚仁慈的人,一定會賞賜給你們一頓齋飯。”高而瘦的和尚是正法明變的,上前作揖後說道“施主讓我們去求王後,難道你就不能施舍我們一點什麽嗎?”駱旦說道“出門得急,身上未帶分文,實在慚愧。”矮而胖的和尚上前說道“施主身上總有點值錢的東西,施舍與我們,去換口齋飯。”駱旦渾身摸了一遍,既無金飾,也無玉佩,腰間惟有一劍,解了下來,雙手捧著,獻給矮而胖的和尚,說道“師父可拿這劍去換些銀兩。”矮而胖的和尚抽出寶劍,連聲喝道“好劍,好劍,怕值千金。”用手拭了一遍劍鋒,遞到高而瘦的和尚手裏。高而瘦的和尚也用手拭了一遍劍鋒,說道“將軍雖然大方,但你怎麽能夠無劍呢?況且,我們出家人化金化銀,化湯化飯,卻不化兇器的。將軍還是把劍收迴,你的心意,我們領了。”駱旦雖然堅持要送,和尚卻堅持說這是兇器,不能要。無奈,駱旦隻好脫下一雙靴子,送給和尚,自己光著腳向臥龍山走去。後人因此稱駱旦為赤腳將軍。
兩個和尚又問駱旦把鹿牽往什麽地方去。駱旦迴答說“這鹿是丞相在臥龍山捕獲的。因有身孕,大王叫我依舊趕往臥龍山放生。”高而瘦的和尚說道“善哉,救一命。實救兩命。國王和王後行善,讓將軍也跟著積了功德。”兩個和尚圍著母鹿轉了一圈。一個摸了摸鹿的頭,一個摸了摸鹿的尾,嘰裏咕嚕地說了些什麽,然後哈哈大笑,手敲著木魚離去。駱旦感到莫名其妙,見兩個和尚走遠了,才牽著鹿向臥龍山走去。
釋迦牟尼、正法明和女媧又迴到空中。釋迦牟尼說道“該說的都說了,連舅父都見過了,該去了吧。”正法明知道此去將到另外一個世界,難免有些留戀。他對釋迦牟尼說道“你今日怎麽總是催著我去,沒有半點留意?”釋迦牟尼說道“遲早都是要去的,留也終歸是留不住的,遲去不如早去。”女媧不便插話,隻在一邊微笑。一聲鍾聲傳來,正法明看見船山之尾有一座佛家寺院,笑著對釋迦牟尼說道“那是個什麽地方,我們不妨去看看。”釋迦牟尼知道那是一座寺院,是住持妙明從神鷹山遷來的,因此,當地螺人把它叫著北厥寺。後來人們看見寺頂常有白雀飛舞,因此也叫它白雀寺。住持妙明從眾,便把在神鷹山時叫的孔雀寺改名叫白雀寺了。釋迦牟尼見正法明此時有些留戀佛界,拿話激他道“剛才才在你舅父的劍上做了手腳,莫非你畏懼在人世的三災六難,還想在寺裏再做點手腳?”這句話很起作用,正法明不再堅持,伸手過去,向釋迦牟尼要那忘事水。
兩個佛祖和女媧站在雲間久了,興林國上空祥雲彌漫,紫氣氤氳。地上的人不知道是誰首先發現天上出現了百鳥朝鳳,群鳳朝陽的奇觀,一人駐足觀望,引來千百人駐足觀望。田野裏,種田的忘了耕耘;江河上,打魚的忘了收網;大路上,行人忘了走路;山坡上,百獸在樹林裏閃爍著好奇的眼睛。妙莊王其時正和寶應在下棋,見到這個奇觀後,手之舞之,腳之蹈之,把好好的一盤棋也弄亂了。妙莊王叫小黃門去請國師馬
上進宮,看這種天象主何吉兇。小黃門去到國師府,見尚玄正盤腿而坐,聚精會神地望著天空。小黃門連喊了幾聲,才把尚玄驚醒,慌忙領旨進宮。
正法明接過忘事水後,看著地麵人人駐足望著天空,問釋迦牟尼道“這些人在幹什麽?”釋迦牟尼迴答“天下蒼生正翹首盼望著你呢。”正法明聽了,不再猶豫,舉起忘事水,一飲而盡。釋迦牟尼用手一拂,正法明站立不穩,從雲間跌落下去。頃刻裏,天上彩雲爛漫,大地瑞氣繽紛。女媧見正法明化著一團白玉,拖著七色光輝去了,禁不住心潮澎湃,在雲間久久地肅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