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每每坐在門前的大陽台上,總能聽到街對麵的小樓裏,傳出陣陣悠揚的二胡聲。起初還沒太注意,日久便漸漸品出點味道來:一是演奏者的弓法頗具功力,二是音準和節奏掌握得不錯,三是有一把好二胡;再根據所演奏的曲目,我可以推斷演奏者應該屬於“動亂年代”的“知青”一代,肯定還是在“文藝宣傳隊”裏練出來的。
對麵的小樓的底層原先開的是早已退出了曆史舞台的糧店,現在一個門麵是一家廣告公司有業務時才工作的“車間”,中間門麵是一家專供出租車司機午餐的“快餐店”,左邊是一家是白天休息、晚上“營業”的洗車鋪,樓上則是居住戶。在多數情況下,對麵小樓都是關門閉戶的,所以在很長一段時間裏我雖能“聆聽”到二胡聲,卻很難判斷它源自何處。後來朋友們告訴我,說是卷簾門裏“快餐店”的老板娘在拉,我這才“捕捉”到音樂的“源頭”。
經朋友們的介紹,老板娘帶著二胡來到我家,畢竟是久經“舞台”的人了,舉手投足之間透出陣陣文藝氣息,她的演奏把我帶到了四十年前。其實在我眾多的樂器愛好中,最嫻熟的還要算是二胡,看著她的演奏,我也情不自禁地拿過二胡來想舞弄了兩把:結果是運弓倒還馬馬虎虎,琴弓也能自如地穿過輪椅扶手的空隙運行,隻是麻木不靈的左手讓我十分“沮喪”;肩臂的酸痛不說,加上抬手困難“把位”把握不準,更要命的是指尖缺乏“觸感”,沒“舞弄”幾下最終不能“駕馭”,也就敗下陣來。
但這次接觸激發了我的音樂“靈性”,截癱這麽多年來,我主要的文藝活動隻是聽聽音樂、是唱卡拉ok,至於樂器嘛也僅僅是有了小淩靈後,陪她玩過電子琴;可這次我的“樂性”大發了,決定要弄個樂器來玩玩。女兒建議我彈功能強大的電子琴,可我覺得電子琴雖然對各種樂器的“模擬”能力很強,但我始終覺得它有點“不倫不類”,我決定買一台我認為相對來說“操作”比較簡單、而且是“純”民族音樂的樂器——揚琴。
記得四十年前我為測繪大隊組建樂隊時,一台好的揚琴才值500元,而現在(形狀、樣式完全沒有變化)得花上2500元才能搬迴家。架上琴一試,才發覺我完全脫離了截癱的現實,太“自不量力”了:首先一關就是“調弦”(校音),由於腰部無力,我幾乎是“趴”在琴上,左手撥(弦)、右手擰(“弦軸”)、嘴吹(定音哨)、耳聽(弦音準確與否),一共有143根琴弦,難在又是初次校音,根根琴弦如此這般,其艱難程度可想而知。無奈之下我隻得求助於人,我托朋友花了50元錢,請來了一位樂隊的揚琴演奏者,他很快就幫我搞定了,然而這位“老師”除了“校音”之外,卻給了我意外的收獲,他讓我知道了現代有一種電子校音器,不用你費力地用耳朵去聽,它的指針就可以明確地告訴你弦音偏高、偏低或音準。
揚琴的音校準了,那算是“大功告成”(受氣溫和濕度的影響,還得要經常校音),但是彈奏起來由於腰直不起,我得依靠在輪椅的扶手上;由於手臂抬起來費力,我還得時時把“手肘”依托在扶手上,以緩解不適,這樣一來原本彈奏揚琴很熟練的我,也隻能是“重車熟徑”了,這完全是我當初沒有想到的。由於左右手的差異很大(左手比右手傷得嚴重得多),“單打”還聽不出什麽,“輪打”左手就明顯地跟不上了。沒有什麽好的辦法,隻有刻苦地練了;反正也隻是自娛自樂,又不登台表演。
慢慢地隨著練習時間的“投入”,特別是我細心地尋找、摸索維持身體平衡和雙手發力的“訣竅”,逐漸彈起揚琴來也就像那麽迴事了,我把我記憶中所有的曲目都搬出來彈奏,當然主要是彈奏民族樂曲(揚琴彈奏民樂就好似一幅水墨畫卷,聲情並茂猶如珠落玉盤),也不時彈彈鋼琴曲什麽的,不過好些曲目都記不清楚了,有時費好大勁也想不全,於是就隻能馬馬虎虎將就地“過”了。獨自彈奏不過癮,我就打開音響,消除歌聲、接上上“麥克”,用揚琴來“演唱”卡拉ok(有樂隊伴奏的揚琴獨奏),那倒也是一種非常過癮的“樂”趣。
用揚琴演唱卡拉ok還有一個麻煩,那就是“調性”的問題。揚琴的設計思想是運用它弦位的排列、加上變音槽升降半音來迅速轉調的,因此它能演奏各種“調性”的樂曲。我沒有那麽多的時間和精力去熟悉各種“調性”的演奏,隻能用一些常用的“調性”:比如c調、d調、f調、g調之類。遇到一些生僻的,特別像降調和升調的歌曲,我就發揮影碟機的升降調功能,把曲調向c、d、f、g調靠近,實在變不過來,就隻能放棄了。
盡管我是相當艱難地在那裏彈奏揚琴,可是每當美妙的音樂彈響時,我將進入一種忘我的境界,刹時間我的身心都隨著音樂而飄蕩、而升華,忘了現實、忘了病痛、忘了一切一切的煩惱……可是堅持不了幾分鍾,多則十來分鍾,雙手的無力和肩臂的酸痛立刻把我拉迴到殘酷的現實之中。稍事休息等我緩過氣來,我又奮起進入“忘我”的境界。就這樣進入“忘我”、又迴到“現實”,如此反反複複,亦是一種“非常”的“樂趣。”
對麵的小樓的底層原先開的是早已退出了曆史舞台的糧店,現在一個門麵是一家廣告公司有業務時才工作的“車間”,中間門麵是一家專供出租車司機午餐的“快餐店”,左邊是一家是白天休息、晚上“營業”的洗車鋪,樓上則是居住戶。在多數情況下,對麵小樓都是關門閉戶的,所以在很長一段時間裏我雖能“聆聽”到二胡聲,卻很難判斷它源自何處。後來朋友們告訴我,說是卷簾門裏“快餐店”的老板娘在拉,我這才“捕捉”到音樂的“源頭”。
經朋友們的介紹,老板娘帶著二胡來到我家,畢竟是久經“舞台”的人了,舉手投足之間透出陣陣文藝氣息,她的演奏把我帶到了四十年前。其實在我眾多的樂器愛好中,最嫻熟的還要算是二胡,看著她的演奏,我也情不自禁地拿過二胡來想舞弄了兩把:結果是運弓倒還馬馬虎虎,琴弓也能自如地穿過輪椅扶手的空隙運行,隻是麻木不靈的左手讓我十分“沮喪”;肩臂的酸痛不說,加上抬手困難“把位”把握不準,更要命的是指尖缺乏“觸感”,沒“舞弄”幾下最終不能“駕馭”,也就敗下陣來。
但這次接觸激發了我的音樂“靈性”,截癱這麽多年來,我主要的文藝活動隻是聽聽音樂、是唱卡拉ok,至於樂器嘛也僅僅是有了小淩靈後,陪她玩過電子琴;可這次我的“樂性”大發了,決定要弄個樂器來玩玩。女兒建議我彈功能強大的電子琴,可我覺得電子琴雖然對各種樂器的“模擬”能力很強,但我始終覺得它有點“不倫不類”,我決定買一台我認為相對來說“操作”比較簡單、而且是“純”民族音樂的樂器——揚琴。
記得四十年前我為測繪大隊組建樂隊時,一台好的揚琴才值500元,而現在(形狀、樣式完全沒有變化)得花上2500元才能搬迴家。架上琴一試,才發覺我完全脫離了截癱的現實,太“自不量力”了:首先一關就是“調弦”(校音),由於腰部無力,我幾乎是“趴”在琴上,左手撥(弦)、右手擰(“弦軸”)、嘴吹(定音哨)、耳聽(弦音準確與否),一共有143根琴弦,難在又是初次校音,根根琴弦如此這般,其艱難程度可想而知。無奈之下我隻得求助於人,我托朋友花了50元錢,請來了一位樂隊的揚琴演奏者,他很快就幫我搞定了,然而這位“老師”除了“校音”之外,卻給了我意外的收獲,他讓我知道了現代有一種電子校音器,不用你費力地用耳朵去聽,它的指針就可以明確地告訴你弦音偏高、偏低或音準。
揚琴的音校準了,那算是“大功告成”(受氣溫和濕度的影響,還得要經常校音),但是彈奏起來由於腰直不起,我得依靠在輪椅的扶手上;由於手臂抬起來費力,我還得時時把“手肘”依托在扶手上,以緩解不適,這樣一來原本彈奏揚琴很熟練的我,也隻能是“重車熟徑”了,這完全是我當初沒有想到的。由於左右手的差異很大(左手比右手傷得嚴重得多),“單打”還聽不出什麽,“輪打”左手就明顯地跟不上了。沒有什麽好的辦法,隻有刻苦地練了;反正也隻是自娛自樂,又不登台表演。
慢慢地隨著練習時間的“投入”,特別是我細心地尋找、摸索維持身體平衡和雙手發力的“訣竅”,逐漸彈起揚琴來也就像那麽迴事了,我把我記憶中所有的曲目都搬出來彈奏,當然主要是彈奏民族樂曲(揚琴彈奏民樂就好似一幅水墨畫卷,聲情並茂猶如珠落玉盤),也不時彈彈鋼琴曲什麽的,不過好些曲目都記不清楚了,有時費好大勁也想不全,於是就隻能馬馬虎虎將就地“過”了。獨自彈奏不過癮,我就打開音響,消除歌聲、接上上“麥克”,用揚琴來“演唱”卡拉ok(有樂隊伴奏的揚琴獨奏),那倒也是一種非常過癮的“樂”趣。
用揚琴演唱卡拉ok還有一個麻煩,那就是“調性”的問題。揚琴的設計思想是運用它弦位的排列、加上變音槽升降半音來迅速轉調的,因此它能演奏各種“調性”的樂曲。我沒有那麽多的時間和精力去熟悉各種“調性”的演奏,隻能用一些常用的“調性”:比如c調、d調、f調、g調之類。遇到一些生僻的,特別像降調和升調的歌曲,我就發揮影碟機的升降調功能,把曲調向c、d、f、g調靠近,實在變不過來,就隻能放棄了。
盡管我是相當艱難地在那裏彈奏揚琴,可是每當美妙的音樂彈響時,我將進入一種忘我的境界,刹時間我的身心都隨著音樂而飄蕩、而升華,忘了現實、忘了病痛、忘了一切一切的煩惱……可是堅持不了幾分鍾,多則十來分鍾,雙手的無力和肩臂的酸痛立刻把我拉迴到殘酷的現實之中。稍事休息等我緩過氣來,我又奮起進入“忘我”的境界。就這樣進入“忘我”、又迴到“現實”,如此反反複複,亦是一種“非常”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