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念初中就開始配戴眼鏡,大概也是戴眼鏡的時間長了,習以為常的關係,我總覺得我戴眼鏡很“帥”。雖然我的個頭高大,但戴上一付眼鏡,不僅給人一種“睿智”感,還能盡顯幾分“儒雅”(自信便是瀟灑)。雖說我看書有不分場合、不論時間、不管光線和姿態如何的“怪癖”,可奇怪的是在截癱前的三十多年,我配戴的眼鏡度數隻由當初的二百多度,發展到四百多度;而截癱後我的視力明顯地快速下降。
記得當時截癱後,我就發現左眼的視場中,有一“滴”淡淡的霧“斑”,我曾經把它與頸髓受傷聯係過,可因為它幾乎沒有影響到我的生活,我也就把它忽略了。截癱二十多年後,我覺得視力下降得特別厲害,左眼視場中的霧狀影像也開始影響到了我的視力了,在這種情況下,我不得不去請教醫生。我覺得如果要讓我選擇的話,我寧肯截癱而不願意失明,因為生活在黑暗之中遠比行動不便更“可怕”,凡是我見過的醫生都一致告訴我說:“白內障”。對於我提出的左眼中的霧狀影像是什麽,醫生們說左眼的白內障嚴重,已經無法觀察眼底了,言外之意非得馬上做白內障手術不可。
對於眼睛做手術,我是非常謹慎的,我深知如果截癱人再加上“盲”,其境遇會更加“悲慘”。我擔心的焦點還在於據稱白內障手術後,病人不能用力,特別是俯身用力,那樣會令眼壓升高而危及傷口的愈合。而我的情況一是上下床要用雙手使勁,二是大便時要俯身擠壓腹部、把手用力地“探”到身後去“摳”大便;這兩者都有悖於“術後不能使勁”。經過與醫生的反複協商,我還是決定“冒險”地去做左眼的白內障手術。
小劉為了圓他駕車從博茨瓦納到北京,一路宣傳“奧運”的“夢”,雙眼都做了白內障手術,他還告訴我說手術的過程很快,他僅默唸了五百數就完成了,這給了我莫大的鼓舞。為了避免上車下車搬抬時我的用力可能造成不必要的意外,我是乘坐電動輪椅去醫院的。
手術中遇到了一點點麻煩,那是因為我受傷後頭麵部特別敏感,形成了一種“恐閉症”:平日我俯身洗頭時,一旦連續過急的水流“淹沒”了我的麵部,我馬上就會“窒息”;進入“核磁共振”倉就像是進入了“墳墓”一樣“恐怖”。當隻露出眼部的白內障手術巾“捂”住了我的口鼻時,我的感受就可想而知了,無奈之下醫生隻得“違規”操作,把我的口鼻暴露在外。
手術的進行並不像小劉說的那麽“快”,我差不多“捱”了二十來分鍾才下手術台。手術後我隻能用沒有遮蓋住的右眼觀看,小心謹慎地駕駛電動輪椅迴到家裏,後來也並非如早先預料的那樣發生什麽“意外”,那段時間我小心翼翼地“用力”(上下床和大便)、不左側臥,總算“平安”地度過了術後恢複期。
白內障手術是成功了,但令我憂心的左眼視場中的霧狀影像卻絲毫沒有減弱,我又到三醫大去做了oct檢查,最終確診為我先前也想過的“視網膜中心病變”,因此在某種意義上講,我的白內障手術是白做了。
術後我左眼的視力應該恢複正常,但看東西時隻有躲開霧狀雲翳才能看清楚,典型的表現是:在黑暗中我正視一個小亮點是看不見的,而當我把視線移開時,小亮點就在視場邊清楚地出現了,就像是眼睛的“盲點”移到了視場的中央似的(視網膜中心病變)。檢查視力時,我必須避開“雲霧”、透過“間隙”才能看清楚大小不等的“e”。所以從理論上說我左眼的視力是恢複了,但實際上隻是局部能看清楚,而對整體視場來說則是“模糊”的。
這樣一來就麻煩了,我又有點怕右眼的白內障手術做了不理想,那麽上升到了700度的右眼,與視力“正常”但視場“模糊”的左眼如何“配合”就成了一道“難題”。0度的左眼和700度的右眼是不能同時看的,無奈之下我隻能給左眼配戴200度的鏡片,左眼配戴700度。然而再加上“人工晶體”的色溫與正常眼睛不一(人工晶體偏藍),膸得花時間和精力來調整、適應,為此我配了三付眼鏡:一付是用電腦時用的,一付是日常在家包括看電視時用的,再有一付則是外出時用的。
對我來說眼睛的重要性不亞於腎贓,手術一年後我應約迴到八院眼科複查,接待我的是一位漂亮的女主任,那天下午病人很少,再加上醫生很敬業,她給我作了仔細的檢查後,我們談了很多,而且談得很細。醫生說病因很可能和我受傷有關,但時過多年也說不清楚了,要醫治的話隻有通過造影確診,再以手術治療雲雲。
我覺得我已經沒有再做眼部手術的勇氣了,右眼的白內障也隻能是拖一天算一天,非到萬不得已我是不會再走做手術那條路的,醫生給了我一些“維護”的常識,又開了一寫藥物,還建議我常去檢查。臨別時看到處方簽上和她一樣漂亮的字,讓我大吃一驚;因為在現代漢字的書寫早已經被荒廢了,看看那些所謂名人、明星的簽字(又還喜歡到處簽),真是“慘不忍睹”,眼前這位女性的書寫,著實讓我眼前一亮,一股清新頓時注入心脾……
記得當時截癱後,我就發現左眼的視場中,有一“滴”淡淡的霧“斑”,我曾經把它與頸髓受傷聯係過,可因為它幾乎沒有影響到我的生活,我也就把它忽略了。截癱二十多年後,我覺得視力下降得特別厲害,左眼視場中的霧狀影像也開始影響到了我的視力了,在這種情況下,我不得不去請教醫生。我覺得如果要讓我選擇的話,我寧肯截癱而不願意失明,因為生活在黑暗之中遠比行動不便更“可怕”,凡是我見過的醫生都一致告訴我說:“白內障”。對於我提出的左眼中的霧狀影像是什麽,醫生們說左眼的白內障嚴重,已經無法觀察眼底了,言外之意非得馬上做白內障手術不可。
對於眼睛做手術,我是非常謹慎的,我深知如果截癱人再加上“盲”,其境遇會更加“悲慘”。我擔心的焦點還在於據稱白內障手術後,病人不能用力,特別是俯身用力,那樣會令眼壓升高而危及傷口的愈合。而我的情況一是上下床要用雙手使勁,二是大便時要俯身擠壓腹部、把手用力地“探”到身後去“摳”大便;這兩者都有悖於“術後不能使勁”。經過與醫生的反複協商,我還是決定“冒險”地去做左眼的白內障手術。
小劉為了圓他駕車從博茨瓦納到北京,一路宣傳“奧運”的“夢”,雙眼都做了白內障手術,他還告訴我說手術的過程很快,他僅默唸了五百數就完成了,這給了我莫大的鼓舞。為了避免上車下車搬抬時我的用力可能造成不必要的意外,我是乘坐電動輪椅去醫院的。
手術中遇到了一點點麻煩,那是因為我受傷後頭麵部特別敏感,形成了一種“恐閉症”:平日我俯身洗頭時,一旦連續過急的水流“淹沒”了我的麵部,我馬上就會“窒息”;進入“核磁共振”倉就像是進入了“墳墓”一樣“恐怖”。當隻露出眼部的白內障手術巾“捂”住了我的口鼻時,我的感受就可想而知了,無奈之下醫生隻得“違規”操作,把我的口鼻暴露在外。
手術的進行並不像小劉說的那麽“快”,我差不多“捱”了二十來分鍾才下手術台。手術後我隻能用沒有遮蓋住的右眼觀看,小心謹慎地駕駛電動輪椅迴到家裏,後來也並非如早先預料的那樣發生什麽“意外”,那段時間我小心翼翼地“用力”(上下床和大便)、不左側臥,總算“平安”地度過了術後恢複期。
白內障手術是成功了,但令我憂心的左眼視場中的霧狀影像卻絲毫沒有減弱,我又到三醫大去做了oct檢查,最終確診為我先前也想過的“視網膜中心病變”,因此在某種意義上講,我的白內障手術是白做了。
術後我左眼的視力應該恢複正常,但看東西時隻有躲開霧狀雲翳才能看清楚,典型的表現是:在黑暗中我正視一個小亮點是看不見的,而當我把視線移開時,小亮點就在視場邊清楚地出現了,就像是眼睛的“盲點”移到了視場的中央似的(視網膜中心病變)。檢查視力時,我必須避開“雲霧”、透過“間隙”才能看清楚大小不等的“e”。所以從理論上說我左眼的視力是恢複了,但實際上隻是局部能看清楚,而對整體視場來說則是“模糊”的。
這樣一來就麻煩了,我又有點怕右眼的白內障手術做了不理想,那麽上升到了700度的右眼,與視力“正常”但視場“模糊”的左眼如何“配合”就成了一道“難題”。0度的左眼和700度的右眼是不能同時看的,無奈之下我隻能給左眼配戴200度的鏡片,左眼配戴700度。然而再加上“人工晶體”的色溫與正常眼睛不一(人工晶體偏藍),膸得花時間和精力來調整、適應,為此我配了三付眼鏡:一付是用電腦時用的,一付是日常在家包括看電視時用的,再有一付則是外出時用的。
對我來說眼睛的重要性不亞於腎贓,手術一年後我應約迴到八院眼科複查,接待我的是一位漂亮的女主任,那天下午病人很少,再加上醫生很敬業,她給我作了仔細的檢查後,我們談了很多,而且談得很細。醫生說病因很可能和我受傷有關,但時過多年也說不清楚了,要醫治的話隻有通過造影確診,再以手術治療雲雲。
我覺得我已經沒有再做眼部手術的勇氣了,右眼的白內障也隻能是拖一天算一天,非到萬不得已我是不會再走做手術那條路的,醫生給了我一些“維護”的常識,又開了一寫藥物,還建議我常去檢查。臨別時看到處方簽上和她一樣漂亮的字,讓我大吃一驚;因為在現代漢字的書寫早已經被荒廢了,看看那些所謂名人、明星的簽字(又還喜歡到處簽),真是“慘不忍睹”,眼前這位女性的書寫,著實讓我眼前一亮,一股清新頓時注入心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