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情影視看了幾年,原本就沒有“性”趣的我,慢慢地不說是感到“作嘔”,也有些“胃部不適”了,特別是麵對那些“一級”片(所謂“一級”片就是原始地展示性愛,是黃片中最“猛”的一類)。偶爾帶點“色”的,即是根據劇情發展的需要,安排一點女性裸露的鏡頭,倒不失為一種美的享受(那是屬於“三級”片了)。
“改邪歸正”後我的興趣轉向了影視大片。作為截癱人可能是由於情感上的障礙,我不喜歡看言情之類的戲,特別是後來風行的“韓劇”。我愛好的是“戰爭”、“`科幻”、“冒險”,還有“警匪”、“偵破”和“反腐”一類的影視片。二十多年來,從放像機、錄像機到影碟機,從錄像帶到vcd再到dvd,從電視收看最後到網上欣賞,我是跟著時代的步伐在前進。
話又說迴來,雖然是受了“戒”,就像我所說的那樣:“衝動”沒有了,但“意識”尚存,所以在欣賞文藝作品的時候,還是跳不出“君子好色”的“怪圈”;而演員們和導演們為了出名,為了票房,為了迎合“市場”,自然而然地就要打“色”這張牌。
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有一部叫“情人”的二三十年代懷舊的法國影片,其中的男主角是粱家輝,寫的是三十來歲的富家子弟,與法籍女學生之間情人關係的悲劇。女主角是由年僅十五歲的簡-瑪奇扮演,她為這部影片作出了全裸出演性愛的巨大的“犧牲”,並因此而出了名。導演用昏暗的光線和朦朧的鏡頭給影片的懷舊憑添了幾分悲涼的美。
無獨有偶,時隔十七年後的“生死朗讀”卻“反過來”描寫了在二戰後的德國,一個三十來歲的女人和一個十五歲男生之間的一段愛情。女主角因文盲而卷入納粹,在集中營裏犯過罪而最終被審判,又羞於文盲“隱私”的暴露而拒絕為自己辯護,寧願為贖罪而自絕的悲劇。作者以獨特的視角去描寫“二戰”和“納粹”這個題材,女主角溫斯來特表演得非常樸素、真實,盡管她的形體並不算“標準”,可她的性愛鏡頭仍然很“美”。因為這個角色,溫斯來特獲得了81屆奧斯卡金像獎的“最佳女主角”。
與“情人”同時的“本能”,導演保羅-範霍文把大片的以“色”招攬生意的商業性推向了高峰(居然還用了影帝道格拉斯的全裸鏡頭),赤裸裸地宣揚人類“性”和“暴力”的“本能”。可是十幾年後他的“黑皮書”雖然也用了“色”,我覺得於“本能”相比,範霍文的執導思想有了“理性”的上升。“黑皮書”(被稱為歐洲版的“色戒”)的鏡頭是因“色”而“美”,而不是像“本能”那樣因“色”而“淫”。
人類社會的發展往往是會經由“走”到“盡頭”,通過“碰壁”、“吃塹”、“總結”再“修正”路子的自我教育,可能又要迴到“從前”的“循環”;但這種“循環”永遠是“螺旋式”地向上的(固執地走“老路”、或逆“潮流”而行是注定要失敗的)。
這裏不得不提的是一位曾經獲得過“奧斯卡”獎的華裔大導演導的那部大片。按照東西方的文化差異,我們導演導的影片,在用“色”上都很含蓄,一般不會去刻意渲染。雖然近年來好些大導演出於“票房”的考慮,演員們為了出名也熱衷於“獻身”,但還是囿於“含蓄”的尺度之內;這也正是東方美的魅力所在。舉一個小小的例子:比方“非誠勿擾”影片的開始,“範偉的秘書”的出場,導演巧妙地用鏡頭展示的腰、臀曲線款款嫋嫋的蕩漾,就是一種讓觀眾“賞心悅目”的含蓄的“色”。
可是企圖以露骨的性愛鏡頭來演繹東方的故事,甚至有追隨西方已經擯棄了、或更有過之之嫌的表現手段,來抬高“票房”,我覺得作為一位資深的名導,這是一種“退步”,是一種為“技窮”的“求助”。當然要導什麽、演什麽屬於個人的自由,但是要宣揚什麽就有個社會容忍度的問題;因為那是在教育人,特別是未成年人。
好些女演員是靠“色”而出名的,倒也無可非議,因為那畢竟也是一種“謀生”的手段(我覺得談不上什麽為“藝術”而“獻身”),“色情”片的導演和演員隻不過是相互利用,以謀取各自“利益”為目的而已。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意識也在發生著變化,在網絡這個人類自己和相互教育的平台上,充斥、泛濫著“色情”:文字的、圖片的、視頻的,乃至偷拍、暴露隱私等等,諸如“豔照門”之類的現實。我覺得這也不能說是“世風日下”,因為在這裏用“上”或“下”都是無法準確界定的,即便是“性服務”、“性工作者”都“冠冕堂皇”了,也隻能說是“世風變遷”。
人類是有思維能力的“高等動物”,他們要發展、要享受、要鬥爭、要保持尊嚴,要隨時隨地地“驅使”和“修正”社會意識,進行“好”與“惡”的選擇和取舍。“世世輪徊”雖說是人類不可能在意識形態、生活方式方麵重新迴到“原始”,但骨子裏“原始”的陰影永遠是“揮之不去”的。
所以我們說“君子好色”應“飲之有度”,就好比飲酒,小酌酣暢,切忌貪杯。狂飲大醉不僅傷自己的身心,更會傷及他人的身心。要振奮於“色”,而不要沉溺於“色”、貪戀於“色”、墮落於“色”,更不能“栽”在“色”上;這應該是為人之道。
“改邪歸正”後我的興趣轉向了影視大片。作為截癱人可能是由於情感上的障礙,我不喜歡看言情之類的戲,特別是後來風行的“韓劇”。我愛好的是“戰爭”、“`科幻”、“冒險”,還有“警匪”、“偵破”和“反腐”一類的影視片。二十多年來,從放像機、錄像機到影碟機,從錄像帶到vcd再到dvd,從電視收看最後到網上欣賞,我是跟著時代的步伐在前進。
話又說迴來,雖然是受了“戒”,就像我所說的那樣:“衝動”沒有了,但“意識”尚存,所以在欣賞文藝作品的時候,還是跳不出“君子好色”的“怪圈”;而演員們和導演們為了出名,為了票房,為了迎合“市場”,自然而然地就要打“色”這張牌。
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有一部叫“情人”的二三十年代懷舊的法國影片,其中的男主角是粱家輝,寫的是三十來歲的富家子弟,與法籍女學生之間情人關係的悲劇。女主角是由年僅十五歲的簡-瑪奇扮演,她為這部影片作出了全裸出演性愛的巨大的“犧牲”,並因此而出了名。導演用昏暗的光線和朦朧的鏡頭給影片的懷舊憑添了幾分悲涼的美。
無獨有偶,時隔十七年後的“生死朗讀”卻“反過來”描寫了在二戰後的德國,一個三十來歲的女人和一個十五歲男生之間的一段愛情。女主角因文盲而卷入納粹,在集中營裏犯過罪而最終被審判,又羞於文盲“隱私”的暴露而拒絕為自己辯護,寧願為贖罪而自絕的悲劇。作者以獨特的視角去描寫“二戰”和“納粹”這個題材,女主角溫斯來特表演得非常樸素、真實,盡管她的形體並不算“標準”,可她的性愛鏡頭仍然很“美”。因為這個角色,溫斯來特獲得了81屆奧斯卡金像獎的“最佳女主角”。
與“情人”同時的“本能”,導演保羅-範霍文把大片的以“色”招攬生意的商業性推向了高峰(居然還用了影帝道格拉斯的全裸鏡頭),赤裸裸地宣揚人類“性”和“暴力”的“本能”。可是十幾年後他的“黑皮書”雖然也用了“色”,我覺得於“本能”相比,範霍文的執導思想有了“理性”的上升。“黑皮書”(被稱為歐洲版的“色戒”)的鏡頭是因“色”而“美”,而不是像“本能”那樣因“色”而“淫”。
人類社會的發展往往是會經由“走”到“盡頭”,通過“碰壁”、“吃塹”、“總結”再“修正”路子的自我教育,可能又要迴到“從前”的“循環”;但這種“循環”永遠是“螺旋式”地向上的(固執地走“老路”、或逆“潮流”而行是注定要失敗的)。
這裏不得不提的是一位曾經獲得過“奧斯卡”獎的華裔大導演導的那部大片。按照東西方的文化差異,我們導演導的影片,在用“色”上都很含蓄,一般不會去刻意渲染。雖然近年來好些大導演出於“票房”的考慮,演員們為了出名也熱衷於“獻身”,但還是囿於“含蓄”的尺度之內;這也正是東方美的魅力所在。舉一個小小的例子:比方“非誠勿擾”影片的開始,“範偉的秘書”的出場,導演巧妙地用鏡頭展示的腰、臀曲線款款嫋嫋的蕩漾,就是一種讓觀眾“賞心悅目”的含蓄的“色”。
可是企圖以露骨的性愛鏡頭來演繹東方的故事,甚至有追隨西方已經擯棄了、或更有過之之嫌的表現手段,來抬高“票房”,我覺得作為一位資深的名導,這是一種“退步”,是一種為“技窮”的“求助”。當然要導什麽、演什麽屬於個人的自由,但是要宣揚什麽就有個社會容忍度的問題;因為那是在教育人,特別是未成年人。
好些女演員是靠“色”而出名的,倒也無可非議,因為那畢竟也是一種“謀生”的手段(我覺得談不上什麽為“藝術”而“獻身”),“色情”片的導演和演員隻不過是相互利用,以謀取各自“利益”為目的而已。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意識也在發生著變化,在網絡這個人類自己和相互教育的平台上,充斥、泛濫著“色情”:文字的、圖片的、視頻的,乃至偷拍、暴露隱私等等,諸如“豔照門”之類的現實。我覺得這也不能說是“世風日下”,因為在這裏用“上”或“下”都是無法準確界定的,即便是“性服務”、“性工作者”都“冠冕堂皇”了,也隻能說是“世風變遷”。
人類是有思維能力的“高等動物”,他們要發展、要享受、要鬥爭、要保持尊嚴,要隨時隨地地“驅使”和“修正”社會意識,進行“好”與“惡”的選擇和取舍。“世世輪徊”雖說是人類不可能在意識形態、生活方式方麵重新迴到“原始”,但骨子裏“原始”的陰影永遠是“揮之不去”的。
所以我們說“君子好色”應“飲之有度”,就好比飲酒,小酌酣暢,切忌貪杯。狂飲大醉不僅傷自己的身心,更會傷及他人的身心。要振奮於“色”,而不要沉溺於“色”、貪戀於“色”、墮落於“色”,更不能“栽”在“色”上;這應該是為人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