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幼兒來到這個世界,在長輩的嗬護下他必須迅速地適應環境,遵循“適者生存”的法則學會生存的本領。幼兒到了三歲時,她的體力和智力都有了相當的發育,特別是智力的發育:她有了思維、有了記憶、能夠表達、能接受新奇……;總而言之就像是一棵幼苗,用它的“根”深而廣地紮進客觀環境的“土壤”,自然地尋求“機遇”、吸取“養分”、茁壯地成長。
三歲以後的小靈靈長大了、你可以和她交流了,“煩惱”和“樂趣”也就跟著“與日俱增”:你要防止因她的調皮而產生的“後果”,為避免發生“意外”而為她擔心,同時你也會享受到她的幼稚和笨拙在行為中表現出來的可笑、可樂和有趣。
發育到三歲孩子,幼兒教育就猶顯重要,我覺得應該送她去上幼兒園。對於幼兒的教育,由於境遇的不同和起關鍵作用的父母的思維的差異,每個家庭有每個家庭千差萬別的方式方法;幼兒的這種不同的“機遇”,也就是將來長大成人後,被造就為形形色色“人物”的最初的、基本的“溫床”。
當然幼兒園與幼兒園之間有很大的差異:有正規的條件較好的幼兒園,也有條件較差的簡陋的幼兒園;有“貴族式”的幼兒園,亦有僅僅是看管看管孩子的“貧民式”的幼兒園。但不管怎樣說,長輩們都應該盡自己的能力(包括經濟上、思想上和知識上等諸多方麵)給孩子們以“開闊的視野”、“拓展的空間”和“良好的機遇”;這是構建一個人知識結構和潛在價值的基礎。
小靈靈從幼兒園迴來,表現的確是一天一個樣,她會“呀呀”地唱兒歌給你聽,她會“笨拙”地“手舞足蹈”地跳舞給你看,還能唸童謠、做手工……,總而言之接受了幼兒園老師“規範”的啟迪教育,對孩子是大有裨益的。有了幼兒園,我也多了一份樂趣:偶爾在風和日麗的情況下,我也會“擠”在幼兒園大門前的人群中,等待著接小靈靈“放學”;或者是在“上課”的時候“溜進”園裏,看小朋友們的玩耍,攝一段錄像、拍幾張照片;往往這種參與讓我忘記了自己的年齡和病痛。
最令我難忘的是參與第四托兒所舉辦的第二屆藝術節。現代的教育從幼兒園到小學到中學,都講究個與家長“互動”,無論是家長會、運動會還是藝術節,都廣泛要求家長參加。為了參加藝術節,我們用彩色光亮紙精心設計製作了一套“時裝”;不對稱的下擺呈鋸齒狀的百褶裙、緊身小肚兜、膀圈加上鑲嵌著鮮花的環形圈冠,讓小靈靈穿戴著去參加比賽。我又為藝術節設計了我自認為我最得意的作品——第四托兒所第二屆藝術節的徽標;由s(四)、t(托)、r(二)、y(藝)四個拚音字母演繹的綠色幼苗、紅色太陽和粉色彩帶組成的圖案。
藝術節的那天下午,第四托兒所的“操場”上擠滿了幼兒和家長們,還有區教委的特邀嘉賓。經過熱鬧的演出和表演、經過“評委”的評議,小靈靈拿到了兩項大獎:服裝表演獎和藝術節徽標設計獎,為此小靈靈抱迴了兩隻碩大的絨毛玩具熊,抱著那兩隻玩具熊,小靈靈笑得合不攏嘴,我們“凱旋”而歸。自打小靈靈能獨自行走以來,凡是我們一塊上街、逛商場、逛公園,小靈靈總是站在我電動輪椅的踏板上,靠在我的懷裏“搭車”行進的,那天的電動輪椅上坐著一老一幼,還有兩隻大絨毛玩具熊,真是一路風光。
幼兒隻要你是真心地疼她、愛她,她就會迴報你以親近、信任和依戀。記得小靈靈還小的時候,我常坐在輪椅上照看躺在嬰兒床上的她,但有時我是躺在床上(比方午睡或是晚間靠在床上看電視)時,小靈靈的爸爸媽媽忙不過來,就幹脆把她放在我的身旁。時間一長也就養成了習慣,等到小靈靈長大了,常常是一大早拿著一本幼兒讀物,爬到我的床上來,纏著我要講給她聽,於是我們倆就沉浸在“童話世界”之中了。
幼兒的摹仿能力是非常強的,他們本能地像“海綿”一樣“吸取”一切,我也不知道是接受了我的影響呢,還是小靈靈自身的天賦,她從小就喜歡閱讀,(這一點還極其像我)。為了培養小靈靈的語言表達能力,我讓她去參加藝術語言班的學習;小靈靈對畫畫感興趣,就讓她去上繪畫班;據說練毛筆字能磨練性子,就讓她去學學書法;我覺得拉丁舞能塑造身段、提高一個人的氣質,就讓小靈靈去學跳拉丁舞……。
在培養幼兒的愛好上我是采取誘導的方式,因為在這方麵我有“教訓”的,為了培養我女兒的音樂愛好,我曾經武斷地“逼”她學過琴,其結果是沒有學成不說,常常是女兒非常委屈,我也頻添煩惱。我認為長輩應該是盡力為孩子們創造和提供有利於他們成長的環境,並循循善誘地幫助他們成長,而不要以自己的“藍本”去刻意“強求”。當然,好些技巧性的技能,比如鋼琴、小提琴之類的器樂,體操、跳水之類的運動和雜技之類的對身體有特殊要求的學習和訓練,是非得用“高壓”、“逼迫”的手段才能“出類拔萃”的;不過那雖然可能錯過一個“天才”,但對我來說卻是“雅而不願的”(沒有那種本事)。
和小靈靈相處時間長了,我可以享受到她那純真的童心。有一次我發病了,眩暈、嘔吐、血壓上升,我難受地躺在床上等待著急救。大家夥有的打急救電話去了、有的處理我嘔吐的穢物去了,可小靈靈“虔誠”地在床前陪伴著我。她不時地用小手拿著紙巾給我擦臉,還意外地端起茶壺喂我喝水,一時間一股暖流淹沒了我,我融入了一種不可言狀的、純真的溫情之中,那一刻我肯定忘記了所有病痛。
三歲以後的小靈靈長大了、你可以和她交流了,“煩惱”和“樂趣”也就跟著“與日俱增”:你要防止因她的調皮而產生的“後果”,為避免發生“意外”而為她擔心,同時你也會享受到她的幼稚和笨拙在行為中表現出來的可笑、可樂和有趣。
發育到三歲孩子,幼兒教育就猶顯重要,我覺得應該送她去上幼兒園。對於幼兒的教育,由於境遇的不同和起關鍵作用的父母的思維的差異,每個家庭有每個家庭千差萬別的方式方法;幼兒的這種不同的“機遇”,也就是將來長大成人後,被造就為形形色色“人物”的最初的、基本的“溫床”。
當然幼兒園與幼兒園之間有很大的差異:有正規的條件較好的幼兒園,也有條件較差的簡陋的幼兒園;有“貴族式”的幼兒園,亦有僅僅是看管看管孩子的“貧民式”的幼兒園。但不管怎樣說,長輩們都應該盡自己的能力(包括經濟上、思想上和知識上等諸多方麵)給孩子們以“開闊的視野”、“拓展的空間”和“良好的機遇”;這是構建一個人知識結構和潛在價值的基礎。
小靈靈從幼兒園迴來,表現的確是一天一個樣,她會“呀呀”地唱兒歌給你聽,她會“笨拙”地“手舞足蹈”地跳舞給你看,還能唸童謠、做手工……,總而言之接受了幼兒園老師“規範”的啟迪教育,對孩子是大有裨益的。有了幼兒園,我也多了一份樂趣:偶爾在風和日麗的情況下,我也會“擠”在幼兒園大門前的人群中,等待著接小靈靈“放學”;或者是在“上課”的時候“溜進”園裏,看小朋友們的玩耍,攝一段錄像、拍幾張照片;往往這種參與讓我忘記了自己的年齡和病痛。
最令我難忘的是參與第四托兒所舉辦的第二屆藝術節。現代的教育從幼兒園到小學到中學,都講究個與家長“互動”,無論是家長會、運動會還是藝術節,都廣泛要求家長參加。為了參加藝術節,我們用彩色光亮紙精心設計製作了一套“時裝”;不對稱的下擺呈鋸齒狀的百褶裙、緊身小肚兜、膀圈加上鑲嵌著鮮花的環形圈冠,讓小靈靈穿戴著去參加比賽。我又為藝術節設計了我自認為我最得意的作品——第四托兒所第二屆藝術節的徽標;由s(四)、t(托)、r(二)、y(藝)四個拚音字母演繹的綠色幼苗、紅色太陽和粉色彩帶組成的圖案。
藝術節的那天下午,第四托兒所的“操場”上擠滿了幼兒和家長們,還有區教委的特邀嘉賓。經過熱鬧的演出和表演、經過“評委”的評議,小靈靈拿到了兩項大獎:服裝表演獎和藝術節徽標設計獎,為此小靈靈抱迴了兩隻碩大的絨毛玩具熊,抱著那兩隻玩具熊,小靈靈笑得合不攏嘴,我們“凱旋”而歸。自打小靈靈能獨自行走以來,凡是我們一塊上街、逛商場、逛公園,小靈靈總是站在我電動輪椅的踏板上,靠在我的懷裏“搭車”行進的,那天的電動輪椅上坐著一老一幼,還有兩隻大絨毛玩具熊,真是一路風光。
幼兒隻要你是真心地疼她、愛她,她就會迴報你以親近、信任和依戀。記得小靈靈還小的時候,我常坐在輪椅上照看躺在嬰兒床上的她,但有時我是躺在床上(比方午睡或是晚間靠在床上看電視)時,小靈靈的爸爸媽媽忙不過來,就幹脆把她放在我的身旁。時間一長也就養成了習慣,等到小靈靈長大了,常常是一大早拿著一本幼兒讀物,爬到我的床上來,纏著我要講給她聽,於是我們倆就沉浸在“童話世界”之中了。
幼兒的摹仿能力是非常強的,他們本能地像“海綿”一樣“吸取”一切,我也不知道是接受了我的影響呢,還是小靈靈自身的天賦,她從小就喜歡閱讀,(這一點還極其像我)。為了培養小靈靈的語言表達能力,我讓她去參加藝術語言班的學習;小靈靈對畫畫感興趣,就讓她去上繪畫班;據說練毛筆字能磨練性子,就讓她去學學書法;我覺得拉丁舞能塑造身段、提高一個人的氣質,就讓小靈靈去學跳拉丁舞……。
在培養幼兒的愛好上我是采取誘導的方式,因為在這方麵我有“教訓”的,為了培養我女兒的音樂愛好,我曾經武斷地“逼”她學過琴,其結果是沒有學成不說,常常是女兒非常委屈,我也頻添煩惱。我認為長輩應該是盡力為孩子們創造和提供有利於他們成長的環境,並循循善誘地幫助他們成長,而不要以自己的“藍本”去刻意“強求”。當然,好些技巧性的技能,比如鋼琴、小提琴之類的器樂,體操、跳水之類的運動和雜技之類的對身體有特殊要求的學習和訓練,是非得用“高壓”、“逼迫”的手段才能“出類拔萃”的;不過那雖然可能錯過一個“天才”,但對我來說卻是“雅而不願的”(沒有那種本事)。
和小靈靈相處時間長了,我可以享受到她那純真的童心。有一次我發病了,眩暈、嘔吐、血壓上升,我難受地躺在床上等待著急救。大家夥有的打急救電話去了、有的處理我嘔吐的穢物去了,可小靈靈“虔誠”地在床前陪伴著我。她不時地用小手拿著紙巾給我擦臉,還意外地端起茶壺喂我喝水,一時間一股暖流淹沒了我,我融入了一種不可言狀的、純真的溫情之中,那一刻我肯定忘記了所有病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