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覺得幼兒的成長過程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即從出生到三歲的嬰幼兒階段、三到七歲的幼兒園教育階段和七歲以後的學校生活階段。可以說每個階段都有每個階段的“煩惱”,相對而言在嬰幼兒階段多是“事務性”的“煩惱”,而隨著幼兒的成長,慢慢地就會轉向“精神性”的“煩惱”。
嬰幼兒還在繈褓中時,你得要全力照顧他的吃、喝、拉、撒,由於他不能告訴你他想要的一切,所以必須通過你細致的觀察,來弄清他的需求。這遠不同於對生活不能自理的截癱人的照顧,雖然同樣是不能自理,但截癱人有語言功能,能陳述他的“不適”、提出他的“要求”,還能積極配合護理他的人,嬰幼兒則完全不能。
我對小靈靈的照顧也隻能是一般的“看管”:比方用奶瓶喂喂奶和水,換換尿布什麽的,還有就是隨時隨地觀察她的狀況,了解她的需求,逗她樂樂之類,偶爾也想抱抱她,可堅持不了多長時間;僅僅這些“事務性”的“煩惱”,就在很大程度上給了截癱人那孤寂的生活以實實在在的“充實”。因為這是對於生命的嗬護,因為這是人類同情和撫育幼小的天性,所以必須把這些“煩惱”看著是一種責任、一種義務,那麽你才可能變這些“煩惱”為“樂趣”。
看著小靈靈一天一個樣地變化、成長,就像是一朵鮮花似的緩緩開放,她不由自主地會產生了作一種吸引力,吸引我去親近她、吸引我去關心她,與其說是我去陪伴她,倒不如說是她在陪伴我,這種因果關係的牽扯一時間也分不清楚。但是正是因為這種自覺不自覺的參與,極大地豐富了我的截癱生活,給了我很多的樂趣。
小靈靈一天一天地成長,她能坐了、能爬了、慢慢地還能扶著站立了,我們把嬰兒床的床板降到最低,任由她穿著紙尿褲在“圈”裏隨意“施展”:有她喜、怒、哀、樂,有她“千姿百態”的相伴,真教人“心曠神怡”。特別是當遠遠的打開電視機,播放幼兒音樂、幼兒歌舞和動畫片時,小靈靈可高興了,她會“笨拙”地扶著欄杆,對音樂和動畫產生極大的興趣,她叫著、笑著、頓著腳,或是和著音樂扭動身體,一時間可樂翻了天。從此我的碟片庫裏就多了很多與幼兒有關的音樂、歌舞和動畫碟片。
當小靈靈能使用“學步車”的時候,她會“駕”著“學步車”踏遍屋內的每一個角落,滿到處亂“跑”,用她那好奇的小手把能及的地方的東西,翻得“亂七八糟”。這還算是好的,當小靈靈能獨立行動後,那才會給人帶來不少的“精神煩惱”:她調皮地登上椅子、爬上桌子,大人們擔心死了,她卻高興地手舞足蹈。
幼兒都有好奇心,好奇正是幼兒認識世界、激活思維、構建知識本能的手段。凡是她能見到的、能觸摸到的,小靈靈都要去試試:抽屜和櫃門都給你打開,翻得亂七八糟的想看個究竟;一般來說幼兒對按鈕都特別感興趣,電視、影碟機的按鈕一會兒給你開、一會兒給你關的,令你防不勝防。電腦的鍵盤,更是辟裏啪啦地給你亂敲一氣,我那電動輪椅上帶圓球的操縱杆,更是飽受她的搖晃。
遇到這種情況大人一定要有足夠的耐心,你要用敘述、解釋、開導的話語說給她聽,幼兒一時間肯定是聽不懂的,但是較長時間的循循善誘,幼兒終歸會慢慢理解,老年人常說的“對幼兒要打胡亂說三年”,就是這個意思。這是幼兒“好奇—實踐—理解”的一種學習過程,同時這也是啟發、訓練幼兒語言功能的重要環節。
但是幼兒的好奇也會帶來很多麻煩甚至不幸。一次小靈靈的媽媽用過了“紅花油”(一種用於跌打損傷的外用搽劑),她也意識到必須要防止小靈靈拿到它,便把“紅花油”藏在雜物櫃的上層,沒想到她的一舉一動早已被小靈靈好奇地注意到了,她覺得那花花綠綠的小瓶子裏一定裝有好吃的“飲料”,媽媽把它藏起來一定是不想讓她喝。於是趁大家不注意,她偷偷搬來凳子站了上去,打開櫃門拿到了那瓶“飲料”,並毫不猶豫地喝了一口,其結果是可想而知的。
小靈靈的哭叫驚動了大家,趕緊讓她漱口吧,不能解決問題,估計是她吞了一口下去,不知是灼傷了食道還是胃,趕緊送兒童醫院去洗胃才算了了那次“風險”(還好,可能是“紅花油”的味道實在難喝,小靈靈隻嚐了一小口,沒有造成更嚴重的後果)。
過三歲生日我給她買了一輛三輪車,小靈靈高高興的在屋內屋外騎來騎去,有一天大人們稍一疏忽,她竟把車騎出大門外去了,一下子連人帶車摔到了一米多高坎下的排水溝裏,可把大家嚇壞了,可她除了嚎啕大哭外,居然一點也沒有傷著。由此看來與嬰幼兒相處的“煩惱”可見一斑。
所以說未成年人必須置於成年人嚴格的“監護”之下,所謂“監護”就是“監督”和“保護”兩層意思兼而有之,這是萬萬不可大意的責任和義務。也隻有把對嬰幼兒的撫育看作是人類繁衍的一種責任、是一種對於社會所應盡的義務,在充分理解幼兒發育和成長特點的基礎之上,才能在與嬰幼兒的相處中,把所謂的“煩惱”變為“樂趣”。
嬰幼兒還在繈褓中時,你得要全力照顧他的吃、喝、拉、撒,由於他不能告訴你他想要的一切,所以必須通過你細致的觀察,來弄清他的需求。這遠不同於對生活不能自理的截癱人的照顧,雖然同樣是不能自理,但截癱人有語言功能,能陳述他的“不適”、提出他的“要求”,還能積極配合護理他的人,嬰幼兒則完全不能。
我對小靈靈的照顧也隻能是一般的“看管”:比方用奶瓶喂喂奶和水,換換尿布什麽的,還有就是隨時隨地觀察她的狀況,了解她的需求,逗她樂樂之類,偶爾也想抱抱她,可堅持不了多長時間;僅僅這些“事務性”的“煩惱”,就在很大程度上給了截癱人那孤寂的生活以實實在在的“充實”。因為這是對於生命的嗬護,因為這是人類同情和撫育幼小的天性,所以必須把這些“煩惱”看著是一種責任、一種義務,那麽你才可能變這些“煩惱”為“樂趣”。
看著小靈靈一天一個樣地變化、成長,就像是一朵鮮花似的緩緩開放,她不由自主地會產生了作一種吸引力,吸引我去親近她、吸引我去關心她,與其說是我去陪伴她,倒不如說是她在陪伴我,這種因果關係的牽扯一時間也分不清楚。但是正是因為這種自覺不自覺的參與,極大地豐富了我的截癱生活,給了我很多的樂趣。
小靈靈一天一天地成長,她能坐了、能爬了、慢慢地還能扶著站立了,我們把嬰兒床的床板降到最低,任由她穿著紙尿褲在“圈”裏隨意“施展”:有她喜、怒、哀、樂,有她“千姿百態”的相伴,真教人“心曠神怡”。特別是當遠遠的打開電視機,播放幼兒音樂、幼兒歌舞和動畫片時,小靈靈可高興了,她會“笨拙”地扶著欄杆,對音樂和動畫產生極大的興趣,她叫著、笑著、頓著腳,或是和著音樂扭動身體,一時間可樂翻了天。從此我的碟片庫裏就多了很多與幼兒有關的音樂、歌舞和動畫碟片。
當小靈靈能使用“學步車”的時候,她會“駕”著“學步車”踏遍屋內的每一個角落,滿到處亂“跑”,用她那好奇的小手把能及的地方的東西,翻得“亂七八糟”。這還算是好的,當小靈靈能獨立行動後,那才會給人帶來不少的“精神煩惱”:她調皮地登上椅子、爬上桌子,大人們擔心死了,她卻高興地手舞足蹈。
幼兒都有好奇心,好奇正是幼兒認識世界、激活思維、構建知識本能的手段。凡是她能見到的、能觸摸到的,小靈靈都要去試試:抽屜和櫃門都給你打開,翻得亂七八糟的想看個究竟;一般來說幼兒對按鈕都特別感興趣,電視、影碟機的按鈕一會兒給你開、一會兒給你關的,令你防不勝防。電腦的鍵盤,更是辟裏啪啦地給你亂敲一氣,我那電動輪椅上帶圓球的操縱杆,更是飽受她的搖晃。
遇到這種情況大人一定要有足夠的耐心,你要用敘述、解釋、開導的話語說給她聽,幼兒一時間肯定是聽不懂的,但是較長時間的循循善誘,幼兒終歸會慢慢理解,老年人常說的“對幼兒要打胡亂說三年”,就是這個意思。這是幼兒“好奇—實踐—理解”的一種學習過程,同時這也是啟發、訓練幼兒語言功能的重要環節。
但是幼兒的好奇也會帶來很多麻煩甚至不幸。一次小靈靈的媽媽用過了“紅花油”(一種用於跌打損傷的外用搽劑),她也意識到必須要防止小靈靈拿到它,便把“紅花油”藏在雜物櫃的上層,沒想到她的一舉一動早已被小靈靈好奇地注意到了,她覺得那花花綠綠的小瓶子裏一定裝有好吃的“飲料”,媽媽把它藏起來一定是不想讓她喝。於是趁大家不注意,她偷偷搬來凳子站了上去,打開櫃門拿到了那瓶“飲料”,並毫不猶豫地喝了一口,其結果是可想而知的。
小靈靈的哭叫驚動了大家,趕緊讓她漱口吧,不能解決問題,估計是她吞了一口下去,不知是灼傷了食道還是胃,趕緊送兒童醫院去洗胃才算了了那次“風險”(還好,可能是“紅花油”的味道實在難喝,小靈靈隻嚐了一小口,沒有造成更嚴重的後果)。
過三歲生日我給她買了一輛三輪車,小靈靈高高興的在屋內屋外騎來騎去,有一天大人們稍一疏忽,她竟把車騎出大門外去了,一下子連人帶車摔到了一米多高坎下的排水溝裏,可把大家嚇壞了,可她除了嚎啕大哭外,居然一點也沒有傷著。由此看來與嬰幼兒相處的“煩惱”可見一斑。
所以說未成年人必須置於成年人嚴格的“監護”之下,所謂“監護”就是“監督”和“保護”兩層意思兼而有之,這是萬萬不可大意的責任和義務。也隻有把對嬰幼兒的撫育看作是人類繁衍的一種責任、是一種對於社會所應盡的義務,在充分理解幼兒發育和成長特點的基礎之上,才能在與嬰幼兒的相處中,把所謂的“煩惱”變為“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