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暖花開,陽光明媚,今年春節的天氣實在是太好了。直讓本不想出門的人,都被誘惑了。尤其是我,也迫不及待地“走”出“封閉”,想去市中心熱鬧熱鬧。
我駕駛著電動輪椅,來到了輕軌李子壩車站。輕軌是相當現代化的交通工具,早在它還在規化的時侯,我就對它抱有極高的期望,期望能給我一條實在,方便的“路”,讓我能便利地走向社會。可等到它建成時,卻令我大失所望,原因是這麽現代化的公用建築,竟然沒有完善的“無障礙設施”。
李子壩輕軌車站的設計者,倒是還有一點人性化意識,在車站內側的公路邊,設計了一條輪椅斜道。可人行道的阻擋,使它成為了擺設。當初通車時,我曾通過輕軌熱線,諮詢過有關“無障礙設施”的問題,得到的迴答是:由於是八十年代的設計,加上山城地形特殊,考濾不周,還待進一步完善。但他們明確表態:隻要我去乘坐,車站的工作人員,一定會幫助我的。
來到站內,工作人員安排我到首節車箱的前右位置,那裏有“輪椅專用位”。車箱的設計倒非常人性化,“輪椅專用位”除了有殘疾人的專用標識外,還設有用以固定輪椅的纜繩。坐在那裏我在想,輪椅乘坐者肯定是不能自己來到這個位置,隻能是被人抬上來的,這倒頗有幾分諷刺意味。
車箱寬敞明亮,車行輕快平穩,一會兒就來到了較場口車站。我之所以選擇較場口站下車,雖然它也隻有自動扶梯,而沒有直升電梯,但它的b出口的自動扶梯能直達街麵。我被工作人員護衛著,乘自動扶梯好不容易出了車站,可要下到街麵還有台階。我分析要嘛是設計時,標高沒有計算好,要嘛就是沒有采購到合適尺寸的自動扶梯。沒辦法,還得讓別人把我抬下去。其實我真不願意讓別人來抬我,因為我的體重足有一百七八,加上電動輪椅,一共有三百多斤,四個大漢抬起來都非常吃力。
在我還沒有來得及離開車站時,又有一位老人被輪椅推來了。看來她僅僅是行動不便而已。但是為了乘坐這輕軌列車,你看出動了那麽多親人。要人扶她下去,還得有人抬輪椅......
這就是一條“路”,一條殘疾人走向社會必由之路。這趟輕軌之旅,雖說是磕磕碰碰、障礙起伏,但也還算得上是一條“通道”。麵對大多數公用設施門前的一大坡台階,或者是雖然有些公用設施有無障礙通道,但輪椅卻上不了人行道那種普遍存在的現實,殘疾人甚至老、弱、病者,隻能是望“階”興歎了。
“漫步”中央商務區,我最喜歡去的地方是李嘉誠先生投資修建的“大都會廣場”,它的人性化建築,可算得是殘疾人的“天堂”了。它沒有台階,它有寬敞便利的直升電梯,平整的通道,甚至廁所都能方便輪椅進出。它集休閑、購物、娛樂、餐飲之大全,特別是我還能輕鬆便利地進入電影院看電影。說到看演出,因為我酷愛文藝,那對我來說是一種奢望。剛受傷那些年,劇院還保持著傳統的寬敞、沒有台階的“太平門”通道;也就是現在的所謂“安全通道”、“緊急通道”之類,我可以方便地進入劇院。而現在,差不多改建和新建的影劇院,為了增加效益,“安全通道”都建得很狹窄,而且都有台階。記得離我家最近的勞動人民文化宮電影院,是我經常去看電影的地方。後來影劇院要改建了,我曾致信宮領導,請求至少保留一條“無障礙通道”,以便於老、弱、病、殘行動不便群體,能方便地亨受文藝熏陶。可人微言輕,改建後的現代演出廳,我就沒法進去了。
除了“大都會廣場”外,中央商務區也有好些公用設施,設置有無障礙通道,比如“重百大樓”。我還光顧過“重百大樓”江北店,它門前有一大坡台階,可人家特意在側麵,修建了一條斜道,以便輪椅能自由地進入商場。可“新世記”江北商場雖然門前隻有兩三步台階,但我駕著電動輪椅圍繞它轉了一圈,也沒找到一處地方,能讓我進入商場。“美美百貨”門前也有三五步台階,它的設計者、建築者人性化的在側方也是修建了一條斜道的。輕軌交通的現狀就不用去說了,我曾試圖乘坐它迴家。但李子壩車站的外側是在六層大樓上,據說留有一條直升電梯的位置,但還沒安裝。所以我是被人抬下兩層樓,抬著穿過軌道,再抬上兩層樓,由車站內側出站。其辛苦程度可想而知。其實要給公用設施配置“無障礙通道”,是一件用不著特別花費,僅僅是在工程建築過程中順便就能做到的;關鍵在於工程的設計者、建築者和經營者要具有人性化精神,要有真心幫助殘疾人這類行動極為不便的弱勢群體的意識。
再拿盲道來說,人行道上是修建了不少。但是隻要你看看那彎曲迂迴的所謂盲道,它猶如“八卦陣”、又猶如“迷宮”。看著它忽悠著盲人在那裏轉來轉去,你對盲人的憐憫,便會油然而生。它不僅斷斷續續,甚至於還可能把你引向危險:比方引向人行橫道(沒有配套的引導盲人過街的設備),引向台階,甚至我還見過盲道突然中斷在1米左右的坎前。這種僅僅是為盲道的盲道與其讓它存在,倒不如不建。
交通工具沒法享受,那就隻能駕著輪椅在大街上行駛了。人行道上不去,就隻能在行人護攔外與汽車並行了。街道又窄,汽車的速度又快,與風馳電掣的它並行,特別是彎道處,它冷不丁地闖出來,真叫人心驚肉跳。可有什麽辦法呢,我不是不想在人行道上行駛,隻是沒有殘疾人專用“缺口”,我上不了人行道。
為了向社會唿籲,我曾經給市長寫過信,也給報紙寫過文章,企盼能喚起社會的同情,可依然還是人微言輕。不過現在聽說“奧體中心”建有“無障礙通道”,輪椅觀眾能上到每一層看台時,我內心由衷地發出一陣歡唿:“這是社會進步的表現。”
我期望著今後建築和正在建築的公用設施,更寄希望於輕軌一號線、三號線、四號線、五號線.....,希望它們不再重滔“無障礙設施”不完全的轍,特別是像兩路口交通輸樞紐工程那種,地鐵、輕軌交叉的立體地下建築,更要有現代化的氣魄。既然殘疾是人類在與大自然的鬥爭中,所付出的代價。那麽社會乃至全人類,都應該不僅僅是在物質上和精神上,給殘疾人指出一條“路”、開創一條“路”。更應該為了讓殘疾人走向社會,與健全人平等相處、平等競爭,提供一條實實在在、方便可行的“路”。這乃是全社會的義務。
我駕駛著電動輪椅,來到了輕軌李子壩車站。輕軌是相當現代化的交通工具,早在它還在規化的時侯,我就對它抱有極高的期望,期望能給我一條實在,方便的“路”,讓我能便利地走向社會。可等到它建成時,卻令我大失所望,原因是這麽現代化的公用建築,竟然沒有完善的“無障礙設施”。
李子壩輕軌車站的設計者,倒是還有一點人性化意識,在車站內側的公路邊,設計了一條輪椅斜道。可人行道的阻擋,使它成為了擺設。當初通車時,我曾通過輕軌熱線,諮詢過有關“無障礙設施”的問題,得到的迴答是:由於是八十年代的設計,加上山城地形特殊,考濾不周,還待進一步完善。但他們明確表態:隻要我去乘坐,車站的工作人員,一定會幫助我的。
來到站內,工作人員安排我到首節車箱的前右位置,那裏有“輪椅專用位”。車箱的設計倒非常人性化,“輪椅專用位”除了有殘疾人的專用標識外,還設有用以固定輪椅的纜繩。坐在那裏我在想,輪椅乘坐者肯定是不能自己來到這個位置,隻能是被人抬上來的,這倒頗有幾分諷刺意味。
車箱寬敞明亮,車行輕快平穩,一會兒就來到了較場口車站。我之所以選擇較場口站下車,雖然它也隻有自動扶梯,而沒有直升電梯,但它的b出口的自動扶梯能直達街麵。我被工作人員護衛著,乘自動扶梯好不容易出了車站,可要下到街麵還有台階。我分析要嘛是設計時,標高沒有計算好,要嘛就是沒有采購到合適尺寸的自動扶梯。沒辦法,還得讓別人把我抬下去。其實我真不願意讓別人來抬我,因為我的體重足有一百七八,加上電動輪椅,一共有三百多斤,四個大漢抬起來都非常吃力。
在我還沒有來得及離開車站時,又有一位老人被輪椅推來了。看來她僅僅是行動不便而已。但是為了乘坐這輕軌列車,你看出動了那麽多親人。要人扶她下去,還得有人抬輪椅......
這就是一條“路”,一條殘疾人走向社會必由之路。這趟輕軌之旅,雖說是磕磕碰碰、障礙起伏,但也還算得上是一條“通道”。麵對大多數公用設施門前的一大坡台階,或者是雖然有些公用設施有無障礙通道,但輪椅卻上不了人行道那種普遍存在的現實,殘疾人甚至老、弱、病者,隻能是望“階”興歎了。
“漫步”中央商務區,我最喜歡去的地方是李嘉誠先生投資修建的“大都會廣場”,它的人性化建築,可算得是殘疾人的“天堂”了。它沒有台階,它有寬敞便利的直升電梯,平整的通道,甚至廁所都能方便輪椅進出。它集休閑、購物、娛樂、餐飲之大全,特別是我還能輕鬆便利地進入電影院看電影。說到看演出,因為我酷愛文藝,那對我來說是一種奢望。剛受傷那些年,劇院還保持著傳統的寬敞、沒有台階的“太平門”通道;也就是現在的所謂“安全通道”、“緊急通道”之類,我可以方便地進入劇院。而現在,差不多改建和新建的影劇院,為了增加效益,“安全通道”都建得很狹窄,而且都有台階。記得離我家最近的勞動人民文化宮電影院,是我經常去看電影的地方。後來影劇院要改建了,我曾致信宮領導,請求至少保留一條“無障礙通道”,以便於老、弱、病、殘行動不便群體,能方便地亨受文藝熏陶。可人微言輕,改建後的現代演出廳,我就沒法進去了。
除了“大都會廣場”外,中央商務區也有好些公用設施,設置有無障礙通道,比如“重百大樓”。我還光顧過“重百大樓”江北店,它門前有一大坡台階,可人家特意在側麵,修建了一條斜道,以便輪椅能自由地進入商場。可“新世記”江北商場雖然門前隻有兩三步台階,但我駕著電動輪椅圍繞它轉了一圈,也沒找到一處地方,能讓我進入商場。“美美百貨”門前也有三五步台階,它的設計者、建築者人性化的在側方也是修建了一條斜道的。輕軌交通的現狀就不用去說了,我曾試圖乘坐它迴家。但李子壩車站的外側是在六層大樓上,據說留有一條直升電梯的位置,但還沒安裝。所以我是被人抬下兩層樓,抬著穿過軌道,再抬上兩層樓,由車站內側出站。其辛苦程度可想而知。其實要給公用設施配置“無障礙通道”,是一件用不著特別花費,僅僅是在工程建築過程中順便就能做到的;關鍵在於工程的設計者、建築者和經營者要具有人性化精神,要有真心幫助殘疾人這類行動極為不便的弱勢群體的意識。
再拿盲道來說,人行道上是修建了不少。但是隻要你看看那彎曲迂迴的所謂盲道,它猶如“八卦陣”、又猶如“迷宮”。看著它忽悠著盲人在那裏轉來轉去,你對盲人的憐憫,便會油然而生。它不僅斷斷續續,甚至於還可能把你引向危險:比方引向人行橫道(沒有配套的引導盲人過街的設備),引向台階,甚至我還見過盲道突然中斷在1米左右的坎前。這種僅僅是為盲道的盲道與其讓它存在,倒不如不建。
交通工具沒法享受,那就隻能駕著輪椅在大街上行駛了。人行道上不去,就隻能在行人護攔外與汽車並行了。街道又窄,汽車的速度又快,與風馳電掣的它並行,特別是彎道處,它冷不丁地闖出來,真叫人心驚肉跳。可有什麽辦法呢,我不是不想在人行道上行駛,隻是沒有殘疾人專用“缺口”,我上不了人行道。
為了向社會唿籲,我曾經給市長寫過信,也給報紙寫過文章,企盼能喚起社會的同情,可依然還是人微言輕。不過現在聽說“奧體中心”建有“無障礙通道”,輪椅觀眾能上到每一層看台時,我內心由衷地發出一陣歡唿:“這是社會進步的表現。”
我期望著今後建築和正在建築的公用設施,更寄希望於輕軌一號線、三號線、四號線、五號線.....,希望它們不再重滔“無障礙設施”不完全的轍,特別是像兩路口交通輸樞紐工程那種,地鐵、輕軌交叉的立體地下建築,更要有現代化的氣魄。既然殘疾是人類在與大自然的鬥爭中,所付出的代價。那麽社會乃至全人類,都應該不僅僅是在物質上和精神上,給殘疾人指出一條“路”、開創一條“路”。更應該為了讓殘疾人走向社會,與健全人平等相處、平等競爭,提供一條實實在在、方便可行的“路”。這乃是全社會的義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