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來該說我經曆過的“三輪”車了。三輪車直到現在還在各地廣為使用,除了初時隻靠人力運行的腳蹬三輪車外,發展到今天有了機動的(靠汽油發動)、還有電動的三輪車。三輪車以它的穩定性和靈活性,維護著它在交通工具中不衰的地位(好些殘疾人用車就是三輪的)。我接觸三輪車最多的是在武漢唸大學的時候,後來走南闖北出差,在各個地方都有機會乘坐三輪車;然而給我印象最深的是我使用過的殘疾人用的三輪車。
那是我受傷經醫院搶救出院以後,住到了大隊的大禮堂裏養病時,大隊給我配的一輛那種肢殘人常用的、用搖柄操作行進的三輪車;不過這輛三輪車裝配有電瓶,所以它除了能用雙手搖動手柄行進外,我還可以用左手掌握方向,右手掌握下方的一根類似汽車的操縱杆:朝前推是接通電源並能無級加速、向後拉則是刹車,進行機動行進。開始的時候為了康複鍛煉,我隻是在空曠的大禮堂裏吃力的搖動手柄驅車前進,但有時是因為累了,或者是想放鬆放鬆,亦或操縱著電瓶,歡快地繞著大禮堂轉圈。遺憾的是它沒有“倒擋”,我一直戲稱它是一輛預示我在截癱人生路上,隻能前進而不能後退的“永向前”。
那段日子因為大禮堂是建在車庫的樓上,電動三輪車太重,不可能抬下樓去讓我上街,慶幸的是沒過多久我便被轉移到了幹休所進行康複治療,幹休所的衛生所隻有七八步台階,能很方便地抬車、抬人,讓我“走”出“病房”進入社會。從那以後,我便深刻地認識到對於截癱人來說,代步的交通工具是何等的重要。遺憾的是那部三輪車雖說重倒是不算什麽問題,但是它的車身太長,再加上沒有“倒擋”,進商場一類的公共建築非常困難(這是它的致命弱點),因而漸漸地就“失寵“了;特別是我離開幹休所搬迴家後,由於地處市中心,上街用不著遠行,我一般就用手動輪椅讓人推著“走”了(從四樓上下搬抬也方便)。由此看來對於截癱人來說,四輪的交通工具才是他們的親密“伴侶”。
說到四輪的交通工具,自然就是汽車了,汽車是曆史最悠久、使用最廣泛的交通工具了,而且前途無量。對於每個人來說接觸得最多的,也是最容易接受的交通工具當屬汽車,但是在不同的環境、乘坐不同類型的汽車,則不是一般人能有的“福氣”了。
我有乘坐貨車從廣西南寧到雲南昆明,再從昆明到重慶長途跋涉的經曆,也有從成都出發躺在滿滿一車行李堆上,克服著“高山反應”直上川西高原的經曆。乘坐越野吉普車更是“家常”,起初是前蘇聯的“嘎斯-69”,後來是“北京吉普”(我就是乘坐“北京吉普”出的車禍)。在野外作業時為了方便,還曾經搭乘過各種拖拉機,包括手扶式拖拉機(手扶式拖拉機應該算作是“三輪”一類的)。
至於行車環境嘛,我經經曆過各種等級的正規公路、鄉村土路、機耕道、甚至“無路”(隨意開行)。經曆過蜿蜒崎嶇、狹窄不平、掛在懸崖峭壁上的“路”;還有過吉普車在水渠兩壁上行進,並且要過“渡槽”的冒險行徑(這一切就是測繪野外作業的風險所在)。最終與我相伴的則是輪椅。
手動輪椅和電動輪椅是我離不開的親密“伴侶”、我的“坐騎”、我行為的“歸宿”,在家我用手動的,外出則用電動的。但是為了擴大我的活動範圍、能讓我更“自由”地融入社會,我多麽期盼有能讓輪椅直接上下的汽車啊。
接下來要說多輪的交通工具了,說到多輪的交通工具,那就是火車、地鐵和輕軌車了。地鐵我還沒有乘坐過,輕軌車我上下很困難(沒有無障礙設施),火車嘛我健全時有過乘坐的經曆,我不喜歡它那狹窄沉悶的空間、臃長乏味的旅程、甚至討厭它那單調的、永無止境的經過鐵軌連接處的跳動聲;受傷後又乘坐過一次火車,同樣是上下躺都相當困難(乘坐過一次就再不想乘坐第二次了)。
說完有輪的交通工具,該說無輪的了,無輪的交通工具就是輪船。早年在重慶有輪渡,在武漢求學時也乘坐過輪渡,然而給我印象最深的還是長江上往返於重慶武漢之間的輪船,我認為乘坐輪船是出行的最佳選擇。就像是新疆西藏因為我受傷沒能去成一樣,我想乘坐海輪的願望也未能實現,但並不會減淡我對乘坐輪船出行的“親睞”。
在野外作業時,我還曾經搭乘過汽車輪渡,搭乘過各類大小木船、竹筏,以及邊遠地區那種靠自己拉動纜索擺渡的木船。記得有一次在貴州,我們小組“搬家”,連同行李“輜重”一大幫人好不容易下到一千多米的深穀,可是沒有“船老大”的渡船竟在河對岸,麵對沒有退路而且時間也不允許的情況,小夥子們隻有脫光了衣褲,冒著危險遊過湍急的溪流,去把船撐過來自己擺渡,真可謂是“驚心動魄”的“背水一戰”。
除了車船之外,還有一種類似的交通工具,那就是“橋”,一般的“橋”就不去說它了,說點我所經曆過的比較特殊的“橋”。在邊遠地區野外作業,很容易遇到的“橋”就是“索橋”,“索橋”之王當屬四川瀘定的鐵索橋,我親自去體驗過。它那巨大的鐵鏈給人一種相當堅毅的感覺,當年紅軍長征時,十八勇士冒著槍林彈雨,攀著沒有橋麵板的光光的鐵鏈,硬是殺了過去,真謂可歌可泣。而更多的“索橋”則是以鐵纜為索,鋪以木板,晃晃悠悠地,膽小的人望而生畏(亦有用竹纜為索的)。
除了“索橋”之外,還有一種架設方便但用起來讓人膽怯的“橋”,那就是“溜索”。“溜索”就是在一根鐵的或者是竹的纜繩上,套上一接楠竹筒,筒中係有一根繩子,捆在過“橋”者的腰間,過“橋”者同時用雙手抱住竹筒,順勢“溜”過河去的一種“橋”。我僅僅是在萬般無奈的情況下,硬著頭皮渡過一次“溜索”。
說起來人生旅途確實步履維艱,健全人尚且如此,截癱人則是更加艱難。在交通工具發達的今天,交通事故則屢見不鮮,這是人類在與大自然的鬥爭中作出的犧牲:有死亡,而更多的則是傷殘,這是全人類都必須正視的,但“路”終歸還是得要“行走”下去的。
那是我受傷經醫院搶救出院以後,住到了大隊的大禮堂裏養病時,大隊給我配的一輛那種肢殘人常用的、用搖柄操作行進的三輪車;不過這輛三輪車裝配有電瓶,所以它除了能用雙手搖動手柄行進外,我還可以用左手掌握方向,右手掌握下方的一根類似汽車的操縱杆:朝前推是接通電源並能無級加速、向後拉則是刹車,進行機動行進。開始的時候為了康複鍛煉,我隻是在空曠的大禮堂裏吃力的搖動手柄驅車前進,但有時是因為累了,或者是想放鬆放鬆,亦或操縱著電瓶,歡快地繞著大禮堂轉圈。遺憾的是它沒有“倒擋”,我一直戲稱它是一輛預示我在截癱人生路上,隻能前進而不能後退的“永向前”。
那段日子因為大禮堂是建在車庫的樓上,電動三輪車太重,不可能抬下樓去讓我上街,慶幸的是沒過多久我便被轉移到了幹休所進行康複治療,幹休所的衛生所隻有七八步台階,能很方便地抬車、抬人,讓我“走”出“病房”進入社會。從那以後,我便深刻地認識到對於截癱人來說,代步的交通工具是何等的重要。遺憾的是那部三輪車雖說重倒是不算什麽問題,但是它的車身太長,再加上沒有“倒擋”,進商場一類的公共建築非常困難(這是它的致命弱點),因而漸漸地就“失寵“了;特別是我離開幹休所搬迴家後,由於地處市中心,上街用不著遠行,我一般就用手動輪椅讓人推著“走”了(從四樓上下搬抬也方便)。由此看來對於截癱人來說,四輪的交通工具才是他們的親密“伴侶”。
說到四輪的交通工具,自然就是汽車了,汽車是曆史最悠久、使用最廣泛的交通工具了,而且前途無量。對於每個人來說接觸得最多的,也是最容易接受的交通工具當屬汽車,但是在不同的環境、乘坐不同類型的汽車,則不是一般人能有的“福氣”了。
我有乘坐貨車從廣西南寧到雲南昆明,再從昆明到重慶長途跋涉的經曆,也有從成都出發躺在滿滿一車行李堆上,克服著“高山反應”直上川西高原的經曆。乘坐越野吉普車更是“家常”,起初是前蘇聯的“嘎斯-69”,後來是“北京吉普”(我就是乘坐“北京吉普”出的車禍)。在野外作業時為了方便,還曾經搭乘過各種拖拉機,包括手扶式拖拉機(手扶式拖拉機應該算作是“三輪”一類的)。
至於行車環境嘛,我經經曆過各種等級的正規公路、鄉村土路、機耕道、甚至“無路”(隨意開行)。經曆過蜿蜒崎嶇、狹窄不平、掛在懸崖峭壁上的“路”;還有過吉普車在水渠兩壁上行進,並且要過“渡槽”的冒險行徑(這一切就是測繪野外作業的風險所在)。最終與我相伴的則是輪椅。
手動輪椅和電動輪椅是我離不開的親密“伴侶”、我的“坐騎”、我行為的“歸宿”,在家我用手動的,外出則用電動的。但是為了擴大我的活動範圍、能讓我更“自由”地融入社會,我多麽期盼有能讓輪椅直接上下的汽車啊。
接下來要說多輪的交通工具了,說到多輪的交通工具,那就是火車、地鐵和輕軌車了。地鐵我還沒有乘坐過,輕軌車我上下很困難(沒有無障礙設施),火車嘛我健全時有過乘坐的經曆,我不喜歡它那狹窄沉悶的空間、臃長乏味的旅程、甚至討厭它那單調的、永無止境的經過鐵軌連接處的跳動聲;受傷後又乘坐過一次火車,同樣是上下躺都相當困難(乘坐過一次就再不想乘坐第二次了)。
說完有輪的交通工具,該說無輪的了,無輪的交通工具就是輪船。早年在重慶有輪渡,在武漢求學時也乘坐過輪渡,然而給我印象最深的還是長江上往返於重慶武漢之間的輪船,我認為乘坐輪船是出行的最佳選擇。就像是新疆西藏因為我受傷沒能去成一樣,我想乘坐海輪的願望也未能實現,但並不會減淡我對乘坐輪船出行的“親睞”。
在野外作業時,我還曾經搭乘過汽車輪渡,搭乘過各類大小木船、竹筏,以及邊遠地區那種靠自己拉動纜索擺渡的木船。記得有一次在貴州,我們小組“搬家”,連同行李“輜重”一大幫人好不容易下到一千多米的深穀,可是沒有“船老大”的渡船竟在河對岸,麵對沒有退路而且時間也不允許的情況,小夥子們隻有脫光了衣褲,冒著危險遊過湍急的溪流,去把船撐過來自己擺渡,真可謂是“驚心動魄”的“背水一戰”。
除了車船之外,還有一種類似的交通工具,那就是“橋”,一般的“橋”就不去說它了,說點我所經曆過的比較特殊的“橋”。在邊遠地區野外作業,很容易遇到的“橋”就是“索橋”,“索橋”之王當屬四川瀘定的鐵索橋,我親自去體驗過。它那巨大的鐵鏈給人一種相當堅毅的感覺,當年紅軍長征時,十八勇士冒著槍林彈雨,攀著沒有橋麵板的光光的鐵鏈,硬是殺了過去,真謂可歌可泣。而更多的“索橋”則是以鐵纜為索,鋪以木板,晃晃悠悠地,膽小的人望而生畏(亦有用竹纜為索的)。
除了“索橋”之外,還有一種架設方便但用起來讓人膽怯的“橋”,那就是“溜索”。“溜索”就是在一根鐵的或者是竹的纜繩上,套上一接楠竹筒,筒中係有一根繩子,捆在過“橋”者的腰間,過“橋”者同時用雙手抱住竹筒,順勢“溜”過河去的一種“橋”。我僅僅是在萬般無奈的情況下,硬著頭皮渡過一次“溜索”。
說起來人生旅途確實步履維艱,健全人尚且如此,截癱人則是更加艱難。在交通工具發達的今天,交通事故則屢見不鮮,這是人類在與大自然的鬥爭中作出的犧牲:有死亡,而更多的則是傷殘,這是全人類都必須正視的,但“路”終歸還是得要“行走”下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