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膀胱造瘺”就是在下腹部開一個小洞,在腹壁建造一道瘺管直達膀胱,然後經由瘺管插入一根導尿管,隨時隨地地把膀胱裏的尿液排出。導尿管一般有兩種:充氣式的和開花瓣式的,其區別僅僅是導尿管在膀胱裏固定的方法不同而異;充氣式的導尿管在導尿管中還有一根細小的“氣管”,當導尿管插入膀胱後,通過“氣管”充氣使“氣管”前端的“氣囊”膨脹,以固定導尿管不至於從瘺管洞中滑出。而開花瓣式的則是直接在導尿管的前端就做有四個擴展開來超過導尿管徑粗細的“花瓣”,開花瓣式的導尿管的導入膀胱要費事一點,操作者必須一手持手術鉗,用手術鉗的前端頂住“花瓣”前端的連接點,另一手緊拽導尿管的後端,兩手反向使勁把“花瓣”拉伸,使其變得與導尿管同樣粗細而插進膀胱(我第一次見到開花瓣式的導尿管插入時的架式時,心裏真捏了一把汗),“花瓣”插入膀胱後“舒展開花”,就把導尿管固定在膀胱裏了。等到換管時,充氣式的導尿管隻須把氣囊裏的氣排出,就能輕鬆地把管拔出;而開花瓣式的導尿管的拔出則要費事一些,要用一點勁才能把它硬拔出來。
充氣式導尿管比較細,插入和抽出比較方便;而開花瓣式導尿管相對比較粗,插入和抽出比較費事,但是在使用上,我偏向於開花式導尿管。因為“膀胱造瘺”畢竟是把密封的膀胱便成了“開放式”,始終會帶來感染,再加上有“異物”插入膀胱,隨時都會造成膀胱“組織”、“粘膜”的脫落,即便是我使用的是口徑比較粗的開花瓣式的導尿管,也常有“堵管”的現象發生。在一般情況下,我用手抽插、聳動幾次導尿管便可讓“堵管”物排出;當“堵管”嚴重時就隻能用空針經導尿管先推進然後抽出生理鹽水的辦法來衝洗了。我覺得如果用充氣式導尿管的話,“堵管”現象將會相當嚴重,會給截癱人帶來更多的麻煩。手術後的前兩天就發生過讓人擔心的事:從我的膀胱裏排出了大量的、不明性狀的、暗紅色的、長條形結節狀“組織”“粘膜”似的東西,醫生們都大吃了一驚(惟恐是癌變組織),趕緊拿去做了活檢,結果沒有異常發現,大家才鬆了一口氣(事後我覺得那大概是長期因膀胱炎症而形成的贅生物吧)。
做了“膀胱造瘺”手術後,我的尿儲留問題解決了,腎積水也消除了,腎髒的大小和形態迅速恢複到正常狀態,腎皮質增厚到1厘米以上,並恢複了彈性,然而更令我欣慰的是肌酐迅速下降到180(接近正常水平的上限)。在後來的若幹年裏,我精心地嗬護著我的“膀胱瘺”,在前五年時間裏肌酐水平都維持在180—190之間,直到手術後的第七、八年才開始緩慢地上升,在我寫《截癱人》的時候,肌酐慢慢地升到了210,看來要保衛腎髒還任重而道遠。
無論如何“膀胱造瘺”是讓膀胱直接“對外開放”了,終歸成為了一個感染源,我也想到可能就是這個易於感染的原因,醫生們才沒有貿然向截癱人推薦。但是我又想:權衡從尿儲留、腎積水到危及腎功能的利弊出發,截癱人還是應該有條件地選擇做“膀胱造瘺”手術的。這個條件就是“膀胱造瘺”的術後護理。“膀胱造瘺”手術本身並不複雜,在附二院的泌外科,凡是要做與尿路有關的手術和治療的病人,都要先讓小便改道,做“膀胱造瘺”插一根管子到膀胱裏(隻要管子一抽出,瘺管就會自行愈合)。但是要長期保留“膀胱瘺管”,就有一個必須堅持的、繁瑣的、不能掉以輕心的護理工作。
“膀胱造瘺”的術後護理有三件事情報網要做:第一是“換管”;每隔一到一個半月要換一次導尿管,因為導尿管保存的時間過長,會因為尿垢的積累而滋生細菌、造成感染、誘發膀胱結石。這項技術性較強的工作我是請胡主任上門來為我操作的。
第二是“換藥”;瘺管的外口必須保持清潔,我是每隔一天清洗一次傷口,覆蓋上消毒紗布塊,再用膠布固定,這項工作是請社區醫院的醫生上門來做的。為了配合“換藥”,我必須做以下的準備工作:經過消了毒的小方紗布塊(折疊好了的五張一密封小包),在醫院可以開到。成圈的布膠布(紙膠布的強度差,經不起“折騰”)可以買到。消毒用的碘氟棉球我自己可以做。剩下的就是有點麻煩的“換藥”器械的消毒了,我購置了一套“換藥”工具,包括兩個換藥碗,一把不鏽鋼剪刀,兩支不鏽鋼鑷子,每次“換藥”前把它們放在消毒蒸鍋裏蒸40分鍾即可。其實“換藥”也可以由截癱人身邊的人來換,每次躺在床上“換藥”時,我都舉著那幾十年與我相伴的大圓鏡子觀察,整個“換藥”操作還是比較簡單的,關鍵是操作者要有“無菌”觀念,我想如果能支起一麵鏡子,騰出我的雙手來,沒準我自己也能給自己“換藥”。
第三就是“衝洗”。“膀胱造瘺”的導尿管不可能把膀胱裏的尿液完全“抽”淨,為了防止“存尿”滋生病菌,同時防止外部病菌的“入侵”而造成感染,還要經常“衝洗”膀胱。我的膀胱“衝洗”是這樣進行的,用消過毒的3的空針吸滿生理鹽水,通過導尿管把它推進膀胱裏,馬上又把它抽出來,如此反複操作,一瓶25的生理鹽水可以“衝洗”八次,這就完成了一次膀胱“衝洗”。剛做了“膀胱造瘺”手術那些年,我是每個一天“衝洗”一次,後來發現小便情況不太好,就改為每天“衝洗”了。
充氣式導尿管比較細,插入和抽出比較方便;而開花瓣式導尿管相對比較粗,插入和抽出比較費事,但是在使用上,我偏向於開花式導尿管。因為“膀胱造瘺”畢竟是把密封的膀胱便成了“開放式”,始終會帶來感染,再加上有“異物”插入膀胱,隨時都會造成膀胱“組織”、“粘膜”的脫落,即便是我使用的是口徑比較粗的開花瓣式的導尿管,也常有“堵管”的現象發生。在一般情況下,我用手抽插、聳動幾次導尿管便可讓“堵管”物排出;當“堵管”嚴重時就隻能用空針經導尿管先推進然後抽出生理鹽水的辦法來衝洗了。我覺得如果用充氣式導尿管的話,“堵管”現象將會相當嚴重,會給截癱人帶來更多的麻煩。手術後的前兩天就發生過讓人擔心的事:從我的膀胱裏排出了大量的、不明性狀的、暗紅色的、長條形結節狀“組織”“粘膜”似的東西,醫生們都大吃了一驚(惟恐是癌變組織),趕緊拿去做了活檢,結果沒有異常發現,大家才鬆了一口氣(事後我覺得那大概是長期因膀胱炎症而形成的贅生物吧)。
做了“膀胱造瘺”手術後,我的尿儲留問題解決了,腎積水也消除了,腎髒的大小和形態迅速恢複到正常狀態,腎皮質增厚到1厘米以上,並恢複了彈性,然而更令我欣慰的是肌酐迅速下降到180(接近正常水平的上限)。在後來的若幹年裏,我精心地嗬護著我的“膀胱瘺”,在前五年時間裏肌酐水平都維持在180—190之間,直到手術後的第七、八年才開始緩慢地上升,在我寫《截癱人》的時候,肌酐慢慢地升到了210,看來要保衛腎髒還任重而道遠。
無論如何“膀胱造瘺”是讓膀胱直接“對外開放”了,終歸成為了一個感染源,我也想到可能就是這個易於感染的原因,醫生們才沒有貿然向截癱人推薦。但是我又想:權衡從尿儲留、腎積水到危及腎功能的利弊出發,截癱人還是應該有條件地選擇做“膀胱造瘺”手術的。這個條件就是“膀胱造瘺”的術後護理。“膀胱造瘺”手術本身並不複雜,在附二院的泌外科,凡是要做與尿路有關的手術和治療的病人,都要先讓小便改道,做“膀胱造瘺”插一根管子到膀胱裏(隻要管子一抽出,瘺管就會自行愈合)。但是要長期保留“膀胱瘺管”,就有一個必須堅持的、繁瑣的、不能掉以輕心的護理工作。
“膀胱造瘺”的術後護理有三件事情報網要做:第一是“換管”;每隔一到一個半月要換一次導尿管,因為導尿管保存的時間過長,會因為尿垢的積累而滋生細菌、造成感染、誘發膀胱結石。這項技術性較強的工作我是請胡主任上門來為我操作的。
第二是“換藥”;瘺管的外口必須保持清潔,我是每隔一天清洗一次傷口,覆蓋上消毒紗布塊,再用膠布固定,這項工作是請社區醫院的醫生上門來做的。為了配合“換藥”,我必須做以下的準備工作:經過消了毒的小方紗布塊(折疊好了的五張一密封小包),在醫院可以開到。成圈的布膠布(紙膠布的強度差,經不起“折騰”)可以買到。消毒用的碘氟棉球我自己可以做。剩下的就是有點麻煩的“換藥”器械的消毒了,我購置了一套“換藥”工具,包括兩個換藥碗,一把不鏽鋼剪刀,兩支不鏽鋼鑷子,每次“換藥”前把它們放在消毒蒸鍋裏蒸40分鍾即可。其實“換藥”也可以由截癱人身邊的人來換,每次躺在床上“換藥”時,我都舉著那幾十年與我相伴的大圓鏡子觀察,整個“換藥”操作還是比較簡單的,關鍵是操作者要有“無菌”觀念,我想如果能支起一麵鏡子,騰出我的雙手來,沒準我自己也能給自己“換藥”。
第三就是“衝洗”。“膀胱造瘺”的導尿管不可能把膀胱裏的尿液完全“抽”淨,為了防止“存尿”滋生病菌,同時防止外部病菌的“入侵”而造成感染,還要經常“衝洗”膀胱。我的膀胱“衝洗”是這樣進行的,用消過毒的3的空針吸滿生理鹽水,通過導尿管把它推進膀胱裏,馬上又把它抽出來,如此反複操作,一瓶25的生理鹽水可以“衝洗”八次,這就完成了一次膀胱“衝洗”。剛做了“膀胱造瘺”手術那些年,我是每個一天“衝洗”一次,後來發現小便情況不太好,就改為每天“衝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