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後來的那些歲月裏,我們轉戰貴州、雲南、最後作業到了川西高原。我們爬山涉水、風餐露宿、承受艱辛、但是也樂在其中。我們帶著行李,穿行在崇山峻嶺、森林荒野,我們戲稱這種作業方式為“打遊擊”。就像戰爭年代的遊擊戰一樣,其艱辛程度就可想而知了,好在我們的後勤工作還是有保障的;地方政府也很支持,老百姓雖然很窮,但還是很熱情地、盡力地幫助著我們。
那個時候我們剛剛走出大學校門,正值青春年華,風華正茂,我們一心所想的,是工作、是測繪事業;是一門心思想報效祖國。所以,雖然生活苦了一點、工作累了一點,還是無怨無悔的。我們可以算得上是樸實的一代、勤奮的一代、艱辛的一代了。盡管後來我們在高原上有過與狼群擦肩而過的曆險;也有過與“土匪”的遭遇;甚至於還經曆過冒著生命危險,騎馬隻身闖山穀中布滿亂石的激流的險境。可我們覺得那就是我們的生活,一種正常的生活,一種普普通通的生活。但是雖說當時那是一種很平凡、很不起眼的生活,現在迴想起來,仍然應該也是一種“輝煌”;因為我們是盡心盡力地去做了的。
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被卷進了那場所謂“史無前例”動蕩歲月。國家測繪局下馬了,其下屬的各個野外作業隊都被解散了。所有的技術人員和測繪工人,都分配到與測繪有關單位(包括還有迴鄉務農的工人)。剩下的少數知識分子,則是因為出身“低微”,沒有單位接收而無奈留下來的;直到一九七五年國家測繪局重新恢複,重建野外作業隊,我們整整做了八年的“逍遙派”。
認真說來,在這八年時間裏,我也不能算是徹底地“逍遙”;我不是還學了裁縫嗎。雖說是那也是“不得已而為之”的,但總算是學了一門“手藝”,還給那麽多的人做了衣裳,可以說是沒有虛度年華;也是“給世界增添了一點色彩”的。
人類社會的發展,得靠人類自己去探索、去實踐、去失敗、去認識、去創新、去總結、去進步。這個曆程從遠古開始,延續千萬年,是很殘酷的。不管是對於大自然的鬥爭也好,還是對於社會的動蕩也好,都是要付出鮮血甚至生命的代價的。這就是曆史,這就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曆史。千秋功過自有曆史學家去評說,作為處於不同時代的每一個人,則應順應時代的潮流,審時度勢、順其自然。這同樣是一種“認命”的問題,但“不服”應該是表現在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力,為社會的發展做出貢獻上;而不是消沉、怨恨、甚至於仇視。道路雖然曲折,但人類社會始終是要進步的,前途總是光明的。經曆了動蕩,我們應當更加成熟。
挨過了那算起來有點長,但迴頭一看也不算太長的八年,我們等來了國家測繪局的恢複和野外作業隊的重建;掛牌是“四川省測繪局第二測繪大隊”。當時我的心情是非常振奮的:一來是我的事業又迴來了,二來是蟄伏了那麽多年,我終於又有了用武之地,能用自己的一技之長去報效社會、報效國家了。
當時擺在我們麵前的嚴峻事實是:技術人員嚴重流失,所剩無幾;技術工人完全沒有。麵對新來的五十多名複轉軍人、一百多名招收的知識青年,想要在最短的時間內,迅速形成生產能力,是一項相當艱巨的任務。
按照“迅速形成生產能力”的方針,我們編寫教材、課堂教學、帶領實習。我們嘔心瀝血,恨不得把我們所有的技術,都傳授給年青人,讓他們盡快地接班,重新撐起測繪大旗。理論學習過了、實習作業過了,還是為了“迅速形成生產能力”,我們又采用了“邊生產、邊實習,結合生產進行學習”的辦法。一個老技術人員帶領一個學員小組,結合生產邊做邊學。一次,我帶領著一個學員小組,背著儀器扛著腳架,帶著生活用具,在作業地區轉了三天,為的是讓年青人體會一下“打遊擊”的作業生活。迴到駐地,受到了大隊領導的熱情歡迎,並被譽為是“發揚光榮傳統,言傳身教”的楷模。
就這樣,我們的辛勤投入,獲得了豐碩的成果。大隊的生產能力迅速地形成,我們培養出了一批新一代的測繪事業的接班人。多年以後,當四川省測繪局第二測繪大隊升級為重慶測繪院時,院級和處級的領導骨幹,就是他們中間的皎皎者。按照一位新中國成立前就從事測繪工作的資深前輩的話說:周文超對於川測二隊來說,是有功之臣。這又是我的曾經“輝煌”。
公元一九七九年,我被測繪局首批授予工程師頭銜,就是對我曾經“輝煌”的肯定。那一批同時被授予工程師頭銜的一共有四人:一位是分管生產、技術的付大隊長,一位是由軍委總參謀部測繪局來的老測繪技術人員,一位是技術檢查科科長,第四位就是我。我在一九八三年受傷以後,又經曆了八年艱辛的截癱人生,在一九九一年通過考核,取得了高級工程師證書。
那個時候我們剛剛走出大學校門,正值青春年華,風華正茂,我們一心所想的,是工作、是測繪事業;是一門心思想報效祖國。所以,雖然生活苦了一點、工作累了一點,還是無怨無悔的。我們可以算得上是樸實的一代、勤奮的一代、艱辛的一代了。盡管後來我們在高原上有過與狼群擦肩而過的曆險;也有過與“土匪”的遭遇;甚至於還經曆過冒著生命危險,騎馬隻身闖山穀中布滿亂石的激流的險境。可我們覺得那就是我們的生活,一種正常的生活,一種普普通通的生活。但是雖說當時那是一種很平凡、很不起眼的生活,現在迴想起來,仍然應該也是一種“輝煌”;因為我們是盡心盡力地去做了的。
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被卷進了那場所謂“史無前例”動蕩歲月。國家測繪局下馬了,其下屬的各個野外作業隊都被解散了。所有的技術人員和測繪工人,都分配到與測繪有關單位(包括還有迴鄉務農的工人)。剩下的少數知識分子,則是因為出身“低微”,沒有單位接收而無奈留下來的;直到一九七五年國家測繪局重新恢複,重建野外作業隊,我們整整做了八年的“逍遙派”。
認真說來,在這八年時間裏,我也不能算是徹底地“逍遙”;我不是還學了裁縫嗎。雖說是那也是“不得已而為之”的,但總算是學了一門“手藝”,還給那麽多的人做了衣裳,可以說是沒有虛度年華;也是“給世界增添了一點色彩”的。
人類社會的發展,得靠人類自己去探索、去實踐、去失敗、去認識、去創新、去總結、去進步。這個曆程從遠古開始,延續千萬年,是很殘酷的。不管是對於大自然的鬥爭也好,還是對於社會的動蕩也好,都是要付出鮮血甚至生命的代價的。這就是曆史,這就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曆史。千秋功過自有曆史學家去評說,作為處於不同時代的每一個人,則應順應時代的潮流,審時度勢、順其自然。這同樣是一種“認命”的問題,但“不服”應該是表現在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力,為社會的發展做出貢獻上;而不是消沉、怨恨、甚至於仇視。道路雖然曲折,但人類社會始終是要進步的,前途總是光明的。經曆了動蕩,我們應當更加成熟。
挨過了那算起來有點長,但迴頭一看也不算太長的八年,我們等來了國家測繪局的恢複和野外作業隊的重建;掛牌是“四川省測繪局第二測繪大隊”。當時我的心情是非常振奮的:一來是我的事業又迴來了,二來是蟄伏了那麽多年,我終於又有了用武之地,能用自己的一技之長去報效社會、報效國家了。
當時擺在我們麵前的嚴峻事實是:技術人員嚴重流失,所剩無幾;技術工人完全沒有。麵對新來的五十多名複轉軍人、一百多名招收的知識青年,想要在最短的時間內,迅速形成生產能力,是一項相當艱巨的任務。
按照“迅速形成生產能力”的方針,我們編寫教材、課堂教學、帶領實習。我們嘔心瀝血,恨不得把我們所有的技術,都傳授給年青人,讓他們盡快地接班,重新撐起測繪大旗。理論學習過了、實習作業過了,還是為了“迅速形成生產能力”,我們又采用了“邊生產、邊實習,結合生產進行學習”的辦法。一個老技術人員帶領一個學員小組,結合生產邊做邊學。一次,我帶領著一個學員小組,背著儀器扛著腳架,帶著生活用具,在作業地區轉了三天,為的是讓年青人體會一下“打遊擊”的作業生活。迴到駐地,受到了大隊領導的熱情歡迎,並被譽為是“發揚光榮傳統,言傳身教”的楷模。
就這樣,我們的辛勤投入,獲得了豐碩的成果。大隊的生產能力迅速地形成,我們培養出了一批新一代的測繪事業的接班人。多年以後,當四川省測繪局第二測繪大隊升級為重慶測繪院時,院級和處級的領導骨幹,就是他們中間的皎皎者。按照一位新中國成立前就從事測繪工作的資深前輩的話說:周文超對於川測二隊來說,是有功之臣。這又是我的曾經“輝煌”。
公元一九七九年,我被測繪局首批授予工程師頭銜,就是對我曾經“輝煌”的肯定。那一批同時被授予工程師頭銜的一共有四人:一位是分管生產、技術的付大隊長,一位是由軍委總參謀部測繪局來的老測繪技術人員,一位是技術檢查科科長,第四位就是我。我在一九八三年受傷以後,又經曆了八年艱辛的截癱人生,在一九九一年通過考核,取得了高級工程師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