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一九八九年秋,受傷後的第五年,我告別了“牢籠”般的“空中樓閣”,搬進了新居。


    當時大隊為了改善職工的居住條件,在大院北部的坡下,桂花園路的街邊,修建了緊連著的一幢點式樓和一幢條式樓。點式樓共十二層、四十八戶,給一般職工居住;而條式樓計九層、三十六戶,分配給工程師和科級幹部居住。由於當時施工條件的限製,在我的記憶中,這兩幢大樓大概修建了三到四年才建成。


    大樓修建得很有意思,樓房的地基與街道之間,留有兩米來寬的街沿。由於受地形的限製,這兩米來寬的街沿沒有作為人行道,而是形成了一條狹長的空地。後來大隊在那裏種了一排刺桐樹,刺桐樹的生命力極強,沒過多久就綠樹成蔭了。保坎高出街麵大約也有兩米來高,而房屋距保坎邊又有兩米多寬,這就是說我客廳的大門外,無形之中就有了高出街麵兩米的大陽台,這陽台按我房屋的寬度來算,足足有七八米長。後來為安全,大隊修建了高約70來厘米的圍牆,這圍牆很特別,它是由花池組成的,麵對我客廳大門的圍牆上,還有一個魚池。十年過後,我又在我家的範圍內,用透明的陽光板搭起了風雨棚。加上那一排綠樹、那花池裏的石山花草、那魚池裏五彩繽紛的金魚,整個就是一個碩大的觀光陽台。那是我的一個既安全、又舒適、還心曠神冶的活動場所。


    我的套間是三室一廳,雖然它修建於八十年代末,但是與二十一世紀初的樓房相比,除了客廳偏小以外,其它結構和布局比較起來毫不遜色。為了我的方便,在修建時特地把我這套間所有的門,都加寬到80厘米(包括進衛生間、廚房的門,因為通常它們都被做得特窄)。還有就是鋼筋混凝土結構的房間,其保暖性能特好,再加上房屋背靠一壁保坎,能保證室內“冬暖夏涼”。而且由於鋼筋混凝土的地基很厚,所以室內並不潮濕。特別令我滿意的是,我的進出通道。其實我所說的大陽台,實際上是連接我們底樓四戶人家臨街的一條通道,它徑直通向大院的後門,由一段斜道連接到大街。這就是我的“無障礙設施”。這種開放式的、進出方便的住房,對截癱人來說,簡直就算是“天堂”;它起碼在“硬件”(也就是硬環境)配置上,讓我擺脫了環境條件對截癱人走向社會的約束。


    接下來要說說“軟件”(所謂軟環境)了。首先是我迴到了單位的大院,迴到了昔日的領導和同事們、大學時代的同學們之中,徹底地擺脫了“孤獨”。他們都能經常來看望我,和我聊天。就算是我獨自坐在“大陽台”上,我也不會感到孤獨。我能近距離地觀賞大街上川流不息的車輛,和來來往往的行人:從耄耋的老人到活潑跳躍的小孩、從沿街叫賣的小販到扛著棒棒的力夫、從年輕健壯的小夥子到穿著入時、打扮現代的姑娘。時間長了,彼此熟悉了,路人們還會和我打打招唿。再加上我隨時都可以坐著輪椅被推上街,可以說能像健全人一樣,很方便地融入社會、親近社會。我不需要再“享受”孤獨了。


    再看看周邊環境:我家背靠著的是有名的鵝嶺、浮圖關,那是市中區的肺葉——森林公園區域。整個森林綿延半壁山,其樹林高大茂密、空氣新鮮宜人。我家前麵距嘉陵江雖說有很大的高差(據經常到嘉陵江邊釣魚的人講,從我家門前下到江邊,也不過二十來分鍾),但也可以算作是麵臨嘉陵江吧。坐在陽台上遠眺,上遊可以看見源頭的高山,下遊可以看到江上的大橋。雖然後來修建了好些高樓,遮蔽了好些視野,但重慶必竟是座山城,還是很有開闊感。真可謂是背靠青山、麵臨江流。遺憾的我家的朝向是“坐南向北”,盛夏要一直看到太陽從嘉陵江上遊的遠山落下,好在我家門前的那一排刺桐樹,它那濃密的枝葉能為我遮陰。即便是烈日當空,我在綠蔭之下,還是能感到幽幽涼意。


    我坐在輪椅上,沿著桂花園路向東推行約5分鍾,便來到桂花園街道,那裏集聚有超市、菜市場、便民商店和飯店、火鍋店、小食店、文具店等等,相當於一個都市裏的集市。向東推行約10來分鍾,便是體育場和體育館。那裏場館設施齊備,而且綠樹成蔭。每天從早到晚,男女老少鍛煉的人們絡繹不絕。向東推行約20來分鍾,便可到達市急救中心(市四人民醫院),那是我日常看病的地方。向東推行約20多分鍾,便來到了市區的交通主幹道:中山三路、兩路口。兩路口是一個商業區,又是一個極為重要的交通樞紐。還有市勞動人民文化宮。市勞動人民文化宮是在建國初期修建的,大門門楣上的名稱,還是鄧小平親筆題寫的。若是坐在輪椅上往西,順著“之”字形公路向上推行,十來分鍾便可進入森林公園的腹地。在公路邊、樹林間我可以“停車坐愛”、極目遠望,大有更上一層樓之感。這就是我家的周邊環境。


    大田灣體育場、市勞動人民文化宮、市人民大禮堂(既後經闊建的人民廣場)是建國初期重慶市的三大著名建築。大田灣體育場和我還有一番情結:當初那裏隻是修建的一個簡易的足球場,看台還是用木棒捆綁搭建而成的。修建它的目的是因為有一個“西南軍區戰鬥隊”足球隊(當時是賀老總親自抓的)。與他們經常比賽的,則是重慶市工商界的一支足球隊,名叫“紅旗隊”,我們呢,則作為“球迷”為雙方助陣呐喊。後來為了擴建運動場,特地把我們二中搬遷到化龍橋(虎頭岩下,與紅岩村相臨),在我們學校的原址上,修建了體育館。為了記念賀老總在體育工作方麵的功勞,在體育館前麵的廣場上,還特地豎立了一座賀龍元帥和運動員在一起的群雕塑像。


    搬到了新居,我便開始了我截癱人生中,嶄新的生活……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截癱人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老禪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老禪並收藏截癱人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