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小就酷愛文藝,後來人們常說我的姓名“文超”、“文超”,就有文藝上超群的意思。高中畢業時,我們最崇拜的班主任老師,在給我的評語中,羅列了大量的優點和弱勢;其中就有一句:“你是文藝上的巨人”。在這方麵,我自己認為雖然也有天賦的因素,然而更多的則是不斷地、迅速地、大量地積累。
最初我是從喜歡唱歌開始的,還特別喜好吹口哨,以至於我的口哨後來居然練到了爐火純青的程度:我不僅能吹出曲調,連吸氣也同樣能發出音響。所以,當我用口哨吹曲調時,音樂是連續地從我口中飄出的,而沒有一絲換氣的痕跡。口哨——這是一件廉價的、方便的、可隨身攜帶的樂器(按現代的說法可稱為“音響”),我隨時隨地可以吹奏它。
在閑暇無聊時,我吹口哨。在寂寞無事時,我吹口哨。在獨自工作時,我吹口哨。甚至在瀏覽閱讀時,我也吹口哨。當然這隻是一種自我陶醉、獨自欣賞而已。等到古今中外的歌曲和樂曲都吹遍了,我就步入了隨心所欲、自由發揮的境界了。那時侯,我隻要定了一個節奏,設置了一種意境;無論是二拍子、三拍子、四拍子,無論是華爾滋、狐步還是探戈,樂聲就會在沒有任何樂譜的情況下,即興地、下意識地、然而卻是連貫地、優美地吹奏出來。常常有人問我,你到底吹的是什麽曲子?我迴答說:我也不知道。你要是讓我再重複一遍,也隻能是大體相似,而不可能完全一樣了。
高三那年,我出任了一年我們中學的合唱團長。我想當時首先是我的歌唱得好,又有一定的樂理知識,還能舞動雙臂指揮指揮什麽的。再加上是高年級同學,個頭又有點高大,這一切構成了我的優勢。我們二中的合唱團,在全市可是出了名的。我們演唱的大合唱“我們的山歌唱不完”,可是唱響了全市各個文藝匯演的舞台。然而較係統地、較認真地、學習和研究音樂,還是從大學時代開始的。
在大學那五年,我練過一年時間的小提琴,後來小提琴被別人偷走了,我又沒有錢再買一把,因此就被迫中斷了。後來又參加過校銅管樂隊,練過一段時間的短號。為了參加學校的文藝會演,我給我們大班寫過大合唱曲,並指揮演唱。然而最重要的還是我係統地攻讀了“現代樂器學”。記得有一位國際音樂家說過這麽一句話,大意是:一個作曲家,如果對他所寫樂譜的音響效果心中沒有數的話,那他肯定是一個糟糕的作曲家。為此,我必須熟悉交響樂團中各項樂器的性能:它的音域、它的演奏技巧、它的表現能力、它聲響的特點和它與其他樂器的融合與對比等等。同時,我還讀了不少古典音樂大師的樂譜。
說到這,人們會誤認為我是在上音樂學院。其實人世間有很多陰差陽錯,無法與之抗爭的人們,無耐地把它稱作為“命運”。按說我這麽樣喜歡文藝,倒是應該走文藝的道路的。記得大一過後的那個暑假,我迴家路經成都,那裏有我年幼時的兩位摯友。一個在省人藝演話劇,一個在省音樂學院攻讀古箏。他倆極力攛掇我去省音樂學院,選擇作曲指揮專業,當時我也很動心。可是最終因為家裏的竭力反對,沒有成為現實。
經過這麽多年,我悟出了一個道哩:那就是決定一個人的人生道路,是有很多因素的。有自身的努力,也有外界的機遇。然而工作,僅僅是社會的分工而已,而愛好則是個人的財富。人們在實踐中不斷地學習、積累,構建自身的素質。不拘某項,而竭力全麵,那是自己的財富。它反映一個人的睿智、能力。如果他能審時度勢,並能準確地把握自己,給自己的社會實踐以準確的定位,那麽通過他不懈的努力,是能得到成功的,他當然可以自豪地說不枉此生。
為了享受歌劇“卡門”選曲“鬥牛士之歌”,每個周末,我們幾個要好的中學同學,都邀約前往市中區的百貨大樓。那時侯的音響櫃台可真寬容,他們允許顧客一遍又一遍地試聽唱片,而並不強求你購買。為了欣賞一場芭蕾舞、聆聽一場交響樂、一場音樂會,我集攢我的另花錢,甚至於不顧來迴步行、深夜趕迴學校。我如饑似渴地、象海棉似的廣泛吸取,不放過任何文字、聲音、畫麵和圖像。
我年青時代有一個夢想,那就是盼望有一天能親自指揮一個交響樂團,演奏自己作曲的交響樂。然而盡管我也寫過樂曲和聲樂作品,也親自指揮過合唱和樂隊。我的宏偉抱負,至今也沒能實現(大概今生都無望了)。這又應驗了一句老話,大意是:關鍵不在乎於結果,而重在過程和參與。我積極地參與了,我為之而奮鬥了,盡管沒有達到目的,最終得到的評價也不過是“愛好廣泛、多才多藝”而已。但我仍心滿意足、於誌不悔。
我對音樂的酷好,後來居然達到了如此境界:每當我陶醉在音樂之中時,(特別是後來我搬進了新居,鋼筋水泥的建築,結構很好。加上較好的功放和音響,音樂效果極佳。)我的意識、我的整個心身都溶解於迴蕩、混響的樂音之中。我隨之而起伏、我隨之而飄逸,我隨她恢弘、我隨她柔情、我隨她跳動、我隨她流淌。我醉了、我睡了、我化了、我與樂音融為一體。我的靈魂升華了,升華到了一種寧靜、一種祥和、一種激昂、一種柔美的境界……。
我說過,如果讓我在樂音中死去,我將隻有向往,我將不會有任何痛苦。
最初我是從喜歡唱歌開始的,還特別喜好吹口哨,以至於我的口哨後來居然練到了爐火純青的程度:我不僅能吹出曲調,連吸氣也同樣能發出音響。所以,當我用口哨吹曲調時,音樂是連續地從我口中飄出的,而沒有一絲換氣的痕跡。口哨——這是一件廉價的、方便的、可隨身攜帶的樂器(按現代的說法可稱為“音響”),我隨時隨地可以吹奏它。
在閑暇無聊時,我吹口哨。在寂寞無事時,我吹口哨。在獨自工作時,我吹口哨。甚至在瀏覽閱讀時,我也吹口哨。當然這隻是一種自我陶醉、獨自欣賞而已。等到古今中外的歌曲和樂曲都吹遍了,我就步入了隨心所欲、自由發揮的境界了。那時侯,我隻要定了一個節奏,設置了一種意境;無論是二拍子、三拍子、四拍子,無論是華爾滋、狐步還是探戈,樂聲就會在沒有任何樂譜的情況下,即興地、下意識地、然而卻是連貫地、優美地吹奏出來。常常有人問我,你到底吹的是什麽曲子?我迴答說:我也不知道。你要是讓我再重複一遍,也隻能是大體相似,而不可能完全一樣了。
高三那年,我出任了一年我們中學的合唱團長。我想當時首先是我的歌唱得好,又有一定的樂理知識,還能舞動雙臂指揮指揮什麽的。再加上是高年級同學,個頭又有點高大,這一切構成了我的優勢。我們二中的合唱團,在全市可是出了名的。我們演唱的大合唱“我們的山歌唱不完”,可是唱響了全市各個文藝匯演的舞台。然而較係統地、較認真地、學習和研究音樂,還是從大學時代開始的。
在大學那五年,我練過一年時間的小提琴,後來小提琴被別人偷走了,我又沒有錢再買一把,因此就被迫中斷了。後來又參加過校銅管樂隊,練過一段時間的短號。為了參加學校的文藝會演,我給我們大班寫過大合唱曲,並指揮演唱。然而最重要的還是我係統地攻讀了“現代樂器學”。記得有一位國際音樂家說過這麽一句話,大意是:一個作曲家,如果對他所寫樂譜的音響效果心中沒有數的話,那他肯定是一個糟糕的作曲家。為此,我必須熟悉交響樂團中各項樂器的性能:它的音域、它的演奏技巧、它的表現能力、它聲響的特點和它與其他樂器的融合與對比等等。同時,我還讀了不少古典音樂大師的樂譜。
說到這,人們會誤認為我是在上音樂學院。其實人世間有很多陰差陽錯,無法與之抗爭的人們,無耐地把它稱作為“命運”。按說我這麽樣喜歡文藝,倒是應該走文藝的道路的。記得大一過後的那個暑假,我迴家路經成都,那裏有我年幼時的兩位摯友。一個在省人藝演話劇,一個在省音樂學院攻讀古箏。他倆極力攛掇我去省音樂學院,選擇作曲指揮專業,當時我也很動心。可是最終因為家裏的竭力反對,沒有成為現實。
經過這麽多年,我悟出了一個道哩:那就是決定一個人的人生道路,是有很多因素的。有自身的努力,也有外界的機遇。然而工作,僅僅是社會的分工而已,而愛好則是個人的財富。人們在實踐中不斷地學習、積累,構建自身的素質。不拘某項,而竭力全麵,那是自己的財富。它反映一個人的睿智、能力。如果他能審時度勢,並能準確地把握自己,給自己的社會實踐以準確的定位,那麽通過他不懈的努力,是能得到成功的,他當然可以自豪地說不枉此生。
為了享受歌劇“卡門”選曲“鬥牛士之歌”,每個周末,我們幾個要好的中學同學,都邀約前往市中區的百貨大樓。那時侯的音響櫃台可真寬容,他們允許顧客一遍又一遍地試聽唱片,而並不強求你購買。為了欣賞一場芭蕾舞、聆聽一場交響樂、一場音樂會,我集攢我的另花錢,甚至於不顧來迴步行、深夜趕迴學校。我如饑似渴地、象海棉似的廣泛吸取,不放過任何文字、聲音、畫麵和圖像。
我年青時代有一個夢想,那就是盼望有一天能親自指揮一個交響樂團,演奏自己作曲的交響樂。然而盡管我也寫過樂曲和聲樂作品,也親自指揮過合唱和樂隊。我的宏偉抱負,至今也沒能實現(大概今生都無望了)。這又應驗了一句老話,大意是:關鍵不在乎於結果,而重在過程和參與。我積極地參與了,我為之而奮鬥了,盡管沒有達到目的,最終得到的評價也不過是“愛好廣泛、多才多藝”而已。但我仍心滿意足、於誌不悔。
我對音樂的酷好,後來居然達到了如此境界:每當我陶醉在音樂之中時,(特別是後來我搬進了新居,鋼筋水泥的建築,結構很好。加上較好的功放和音響,音樂效果極佳。)我的意識、我的整個心身都溶解於迴蕩、混響的樂音之中。我隨之而起伏、我隨之而飄逸,我隨她恢弘、我隨她柔情、我隨她跳動、我隨她流淌。我醉了、我睡了、我化了、我與樂音融為一體。我的靈魂升華了,升華到了一種寧靜、一種祥和、一種激昂、一種柔美的境界……。
我說過,如果讓我在樂音中死去,我將隻有向往,我將不會有任何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