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癱人有一個很大的弱點,那就是由於植物神經係統受損的緣故,不光是截癱部位沒有了冷暖溫覺。更為嚴重的是,因為不能出汗,整個人的體溫不能調節。特別是氣溫炎熱的時侯,體內的熱量散發不出去,感覺就像是在發燒似的,相當難受。所以打從我受傷開始,就配備了空調。
我的家看上去到是滿寬敞、氣派的,可終歸是舊時的建築,大有弊病存在。由於年久失修,首先是木質地板和屋梁嚴重變形:屋梁彎曲、地板凹凸不平。牆壁剝落、天花板下塌。然而對於我來說,最要命的還是整個房間的密封性能不足。再加上整個建築類似四合院,雖然建築的中間有上下通風的天井,但前後通風就不佳了。何況屋頂蓋的是那種老式的片瓦,隔熱功能極差。冬季還好一些,到了夏季,下午和晚間,房間裏簡直像是蒸籠。
我受傷以前,每逢盛夏時節,下午一下班迴到家裏,首先要做的事就是把屋內的地板、家具、門窗全灑上一層水。然後把電扇開到最快檔,一陣猛吹,以求達到降溫的目的。即便是這樣,把涼席墊在地板上,打著赤膊睡覺,也是大汗淋漓、徹夜難眠。在那種環境裏,空調對我來說,要想把室溫降合適的程度,就顯得很無奈了。
“熱”對我來說,是一個嚴酷的現實。首先是氣溫高了,我自身不能調節體溫,體內就像有一團火似的,體溫還會上升。因為熱,我睡不好覺、休息不好。因為熱,我吃不下飯,成天隻想喝水(而且是越冷越好),營養跟不上。因為熱,雖說是大部分身體出不了汗,但表皮溫度升高,容易受壓迫而產生褥瘡……。
由於我隻有頭麵、頸肩和兩臂有知覺,所以涼快也隻能通過它們,才能感受得到。因此,我必須想方設法,經由殘存的部分身軀的感覺,來“享受”涼意。人們常見我在夏日用濕毛巾,擦拭這些部位,目的是以散熱來求得涼快。無論春夏秋冬,我的手掌都是熱唿唿的,冬季倒讓人覺得溫暖,可夏天則讓人感覺火燙。我不得不老是把手掌貼在冰涼的物件上:比如我床邊的大鏡子、鐵的床架、輪椅的扶手鐵架、滾動輪椅的鐵圈、甚至於盛冷開水的飲水壺等等。坐著的時候,則經常是把雙臂浸泡在一大盆冷水中;還不停地喝大量的涼水,夏季我最偏好的飲食,是冷稀飯加鹹菜。隻有這樣,才能免勉強平息我體內的炙熱。當然,有時候這也僅僅是一種心理的暗示,一種意識的安撫而已。
炎熱到了非常嚴重的時候,大隊為了給我降溫,還專門給我送來了冰磚。那個時候,大隊雇了一名“棒棒”(力夫),每天從冰廠挑兩大塊冰磚上樓來,放在房間中間的一個大洗衣盆裏。冰磚緩緩地融化,倒也能管七、八個小時……。啊,那些艱難的日子啊……
……那天正值小組搬遷去另一個作業區的日子,可天公不作美,偏偏下起了雨來。我們緊緊地裹在雨衣裏,冰冷的雨打在臉上,又從鼻尖滴下。那可是六、七月時節,雖然還穿著棉衣,可刺骨的冷還是直鑽心窩。我在馬背上搖晃著,心裏不知道在想些什麽。是冷?是雨?是作業計劃?還是技術措施?是凜冽的寒風?還是溫暖的被窩?……。好在昨天我已經把搬遷的路線,牢牢地印在了腦海裏,不然今天怎麽才能打開地圖和航攝相片?
我們穿行在大山、森林和河穀之中,周圍的世界是一片死一樣的沉靜,隻有馬踢和犛牛蹄踩著石塊和淌水的聲音,和牲口們不時噴出的團團喘息聲,在空中徊蕩。耐不住寂寞,“通司”和“馱工”開口了。我們這兩位“通司”和“馱工”很有意思,“通司”一騎上馬,就口中唸唸有詞,據說是唸頌經文,他居然可以不停地唸頌,堅持一整天。“馱工”就更有意思了,他騎在馬上就唱山歌。沒有曲譜、沒有歌詞,全憑他自己即興自由發揮。我非常佩服藏民天賦的嗓音,它一下子可以像雲雀一樣跨越幾個八度,直衝雲宵。一下子又猛然像鷹一樣,直撲下來,墮入低音穀。那個時候可沒有心思采風,現在想起來,還真有些後悔。
我們的隊伍一行,人啊、馬啊、犛牛啊、輜重啊,浩浩蕩蕩地翻山越嶺,穿過穀地,終於來到了我們新的駐地;那是一片四麵環山、森林密布的河穀草地。雨,不知道什麽時侯已經停了,但整個草地卻是一片水汪汪的。沒有辦法,我們隻好砍來大量同樣是濕淥淥的灌木枝條,在草地上厚厚地鋪墊了一層。然後支起帳篷,打開行李。為了取暖、驅趕野獸、同時又為了做飯,我們扛來了十來根一尺口徑的枯樹,在一圈帳篷的中間,架起了一大堆篝火。這篝火一直燃燒了十多天,直到我們搬家為止。我們喝著熱湯、吃著熱飯、依偎在溫暖的被窩裏。一天的寒風冷雨,全都被驅散,心中升騰起陣陣暖意。
第二天,雨過天晴,太陽曬得人暖洋洋的。我們便撩起帳篷,翻開被褥,讓它曬個夠、讓它曬個透。新的作業區的工作開始了……
我的家看上去到是滿寬敞、氣派的,可終歸是舊時的建築,大有弊病存在。由於年久失修,首先是木質地板和屋梁嚴重變形:屋梁彎曲、地板凹凸不平。牆壁剝落、天花板下塌。然而對於我來說,最要命的還是整個房間的密封性能不足。再加上整個建築類似四合院,雖然建築的中間有上下通風的天井,但前後通風就不佳了。何況屋頂蓋的是那種老式的片瓦,隔熱功能極差。冬季還好一些,到了夏季,下午和晚間,房間裏簡直像是蒸籠。
我受傷以前,每逢盛夏時節,下午一下班迴到家裏,首先要做的事就是把屋內的地板、家具、門窗全灑上一層水。然後把電扇開到最快檔,一陣猛吹,以求達到降溫的目的。即便是這樣,把涼席墊在地板上,打著赤膊睡覺,也是大汗淋漓、徹夜難眠。在那種環境裏,空調對我來說,要想把室溫降合適的程度,就顯得很無奈了。
“熱”對我來說,是一個嚴酷的現實。首先是氣溫高了,我自身不能調節體溫,體內就像有一團火似的,體溫還會上升。因為熱,我睡不好覺、休息不好。因為熱,我吃不下飯,成天隻想喝水(而且是越冷越好),營養跟不上。因為熱,雖說是大部分身體出不了汗,但表皮溫度升高,容易受壓迫而產生褥瘡……。
由於我隻有頭麵、頸肩和兩臂有知覺,所以涼快也隻能通過它們,才能感受得到。因此,我必須想方設法,經由殘存的部分身軀的感覺,來“享受”涼意。人們常見我在夏日用濕毛巾,擦拭這些部位,目的是以散熱來求得涼快。無論春夏秋冬,我的手掌都是熱唿唿的,冬季倒讓人覺得溫暖,可夏天則讓人感覺火燙。我不得不老是把手掌貼在冰涼的物件上:比如我床邊的大鏡子、鐵的床架、輪椅的扶手鐵架、滾動輪椅的鐵圈、甚至於盛冷開水的飲水壺等等。坐著的時候,則經常是把雙臂浸泡在一大盆冷水中;還不停地喝大量的涼水,夏季我最偏好的飲食,是冷稀飯加鹹菜。隻有這樣,才能免勉強平息我體內的炙熱。當然,有時候這也僅僅是一種心理的暗示,一種意識的安撫而已。
炎熱到了非常嚴重的時候,大隊為了給我降溫,還專門給我送來了冰磚。那個時候,大隊雇了一名“棒棒”(力夫),每天從冰廠挑兩大塊冰磚上樓來,放在房間中間的一個大洗衣盆裏。冰磚緩緩地融化,倒也能管七、八個小時……。啊,那些艱難的日子啊……
……那天正值小組搬遷去另一個作業區的日子,可天公不作美,偏偏下起了雨來。我們緊緊地裹在雨衣裏,冰冷的雨打在臉上,又從鼻尖滴下。那可是六、七月時節,雖然還穿著棉衣,可刺骨的冷還是直鑽心窩。我在馬背上搖晃著,心裏不知道在想些什麽。是冷?是雨?是作業計劃?還是技術措施?是凜冽的寒風?還是溫暖的被窩?……。好在昨天我已經把搬遷的路線,牢牢地印在了腦海裏,不然今天怎麽才能打開地圖和航攝相片?
我們穿行在大山、森林和河穀之中,周圍的世界是一片死一樣的沉靜,隻有馬踢和犛牛蹄踩著石塊和淌水的聲音,和牲口們不時噴出的團團喘息聲,在空中徊蕩。耐不住寂寞,“通司”和“馱工”開口了。我們這兩位“通司”和“馱工”很有意思,“通司”一騎上馬,就口中唸唸有詞,據說是唸頌經文,他居然可以不停地唸頌,堅持一整天。“馱工”就更有意思了,他騎在馬上就唱山歌。沒有曲譜、沒有歌詞,全憑他自己即興自由發揮。我非常佩服藏民天賦的嗓音,它一下子可以像雲雀一樣跨越幾個八度,直衝雲宵。一下子又猛然像鷹一樣,直撲下來,墮入低音穀。那個時候可沒有心思采風,現在想起來,還真有些後悔。
我們的隊伍一行,人啊、馬啊、犛牛啊、輜重啊,浩浩蕩蕩地翻山越嶺,穿過穀地,終於來到了我們新的駐地;那是一片四麵環山、森林密布的河穀草地。雨,不知道什麽時侯已經停了,但整個草地卻是一片水汪汪的。沒有辦法,我們隻好砍來大量同樣是濕淥淥的灌木枝條,在草地上厚厚地鋪墊了一層。然後支起帳篷,打開行李。為了取暖、驅趕野獸、同時又為了做飯,我們扛來了十來根一尺口徑的枯樹,在一圈帳篷的中間,架起了一大堆篝火。這篝火一直燃燒了十多天,直到我們搬家為止。我們喝著熱湯、吃著熱飯、依偎在溫暖的被窩裏。一天的寒風冷雨,全都被驅散,心中升騰起陣陣暖意。
第二天,雨過天晴,太陽曬得人暖洋洋的。我們便撩起帳篷,翻開被褥,讓它曬個夠、讓它曬個透。新的作業區的工作開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