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癱人由於自身的特殊不足,很容易形成與世隔絕的孤獨狀況。那樣長此以往,則會造成身心的扭曲,極不利於截癱人的康複生存。截癱人應該想辦法衝破禁錮、溶入社會。當然,溶入社會采用借助於媒體的方法,是最簡單易行的。通過廣播電視,書報雜誌,截癱人很容易讓自己的思維跟社會合拍。但那樣做了,截癱人還是等於生活在孤島之上。截癱人必須走進社會,擴展與健全人的接觸與交流,去觀察社會、去感受社會,才能保持頭腦思維的敏捷;也才能保持身心的健康發展、有利於截癱人的康複生存。
截癱人要走進社會,必須克服兩個障礙:一是思想上的障礙、二是行動上的障礙。截癱人多有強烈的自卑感,愧於以自身殘疾麵對健全人。這首先需要截癱人自己樹立起自信心,勇於正視現實,敢於與健全人平等相處。其次是由於截癱人的行動極為不變,加上居住條件的限製,社會上“無障礙設施”的不完備,也會造成種種困難。對於自身條件的影響,截癱人應該積極想辦法加以克服。至於屬於社會的原因,則要想辦法向社會發出唿籲,隻能期待社會的進步來完善了。
我的家位於一幢舊式樓房的四層樓上,樓梯陡峭狹窄,連健全人上下都感到困難,更何況截癱人了。每逢我身體、精神狀況不錯,還得加上天氣很好,我就準備上街了。首先我讓護理到街上去請一位“力夫”,必須是身強體壯的那種(經過多次“考驗”,最後這個任務就長期固定在一個“大力士”身上了)。“力夫”和護理把我抬到床沿坐著,“力夫”把背貼過來,我的雙臂盡全力地圈住他的肩頸,他則用有力的雙手托住我的兩條大腿,我們兩人就合為一人了。這種搬運方式在很長一段時間裏,在運作環境狹窄的情況下,都用到它。隻是後來我做了膀胱造瘺手術,腹部裝了瘺管,背動不方便了,才改用類似“雙人抬馬”式的方式抬我。“力夫”一步一步地、穩穩地把我背下四樓,護理已經把收折輪椅搬下去,打開來等著我了。“力夫”用全力,倒退著把我穩當地放到輪椅上,這出行的關鍵動作,就算是完成了。迴家則采用相反的程序進行。在那裏居住的三年多時間裏,我每次出行都如法砲製。偶爾一時找不到那位“大力士”時,我的護理也能臨時充任。那樣就要麻煩多了:他先要把我弄到床上躺著,再把輪椅收折起來拿下樓打開放好,再上樓把我扶起來馱在背上,背下樓去,最後放到輪椅上。
我被推動著的輪椅載著,穿行在大街小巷,感受著社會的氣息。我觀賞、我購物、我討價還價、我享受服務……。除了有台階的地方我上不去,書架上較高處的書我拿不著,隔著櫃台觀看有點困難,人們接待我的時候總有點俯就的味道之外,我覺得我無異於健全人。唯一不足的是,讓別人推動著輪椅,總有點不能隨心所欲的感覺。無論是位置,無論是角度,無論是方向,總是有點不能完全盡如人意。這對於我這個完美主義者來說,就有點麻煩了。起初我總是不厭其煩地指揮調整著輪椅的位置,後來我也覺得那樣做太麻煩,但還是得要調整。不過調整的不是輪椅了,而是我自己的心態,自己的視角,自己的包容度。
截癱人隻要能走進社會,就會發現社會會以母親般的溫暖接納他,把他擁入懷抱。人們對我總是投來關切的目光;雖然我覺得那裏邊更多是同情,但心裏總是由衷地感到溫暖。偶爾一個小孩問他媽媽:“爺爺怎麽啦?”媽媽耐心地解釋道:“爺爺的腿腳不方便,你願意幫爺爺嗎?”小孩充滿稚氣,但很堅定地迴答;“我要幫助爺爺!”我想:當一個人以平和、友好的姿態與別人相處時,別人則會報以同樣的平和、友好。同樣,當一個截癱人以平和、友好的姿態進入社會,與社會相處時,社會則會報以同樣的平和、友好。
“需要幫忙嗎?”這是我常常聽到的關切。“謝謝,我還能行!”這是我真誠的迴答。當麵對一道坎,要上人行道時:“需要幫助嗎?”“謝謝,我還能行!”因為手動輪椅的設計,已經包含了在一個護理人員的操作下,登上一步台階的功能。“我們來抬你吧?”當麵對多步台階時,人們總是熱情地說。“謝謝,不用了!”我總是婉言謝絕。說實話,每每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我被人們連同輪椅一起抬起時,心裏總是很不自在的。其實截癱人隻要自己能獨自完成一件事時,是極不願意接受別人幫助的。所以說截癱人要走向社會,除了截癱人自己要克服心理障礙外,更重要的是社會必須給他們提供一條切實可行的“通道”(即無障礙設施)。
看電影是一種享受,一種視覺、一種聽覺、一種感情、一種精神上的享受。我自小就喜歡看電影,記得中學時代,每逢星期日進城,總是要一場接一場地,看它三四場電影才過癮。大學時期則是坐在小凳子上,在廣場上看超大銀幕的露天電影。而現在,當我被輪椅推進電影院,為了安全我不能停在中間走道,而隻能停在大廳兩側的通道上時。黑暗之中,麵對閃亮的銀幕,陶醉於美妙的音、影之中時。我飄浮於流動的時光通道之中,我又仿佛置身於年輕時代的我了……。
截癱人要走進社會,必須克服兩個障礙:一是思想上的障礙、二是行動上的障礙。截癱人多有強烈的自卑感,愧於以自身殘疾麵對健全人。這首先需要截癱人自己樹立起自信心,勇於正視現實,敢於與健全人平等相處。其次是由於截癱人的行動極為不變,加上居住條件的限製,社會上“無障礙設施”的不完備,也會造成種種困難。對於自身條件的影響,截癱人應該積極想辦法加以克服。至於屬於社會的原因,則要想辦法向社會發出唿籲,隻能期待社會的進步來完善了。
我的家位於一幢舊式樓房的四層樓上,樓梯陡峭狹窄,連健全人上下都感到困難,更何況截癱人了。每逢我身體、精神狀況不錯,還得加上天氣很好,我就準備上街了。首先我讓護理到街上去請一位“力夫”,必須是身強體壯的那種(經過多次“考驗”,最後這個任務就長期固定在一個“大力士”身上了)。“力夫”和護理把我抬到床沿坐著,“力夫”把背貼過來,我的雙臂盡全力地圈住他的肩頸,他則用有力的雙手托住我的兩條大腿,我們兩人就合為一人了。這種搬運方式在很長一段時間裏,在運作環境狹窄的情況下,都用到它。隻是後來我做了膀胱造瘺手術,腹部裝了瘺管,背動不方便了,才改用類似“雙人抬馬”式的方式抬我。“力夫”一步一步地、穩穩地把我背下四樓,護理已經把收折輪椅搬下去,打開來等著我了。“力夫”用全力,倒退著把我穩當地放到輪椅上,這出行的關鍵動作,就算是完成了。迴家則采用相反的程序進行。在那裏居住的三年多時間裏,我每次出行都如法砲製。偶爾一時找不到那位“大力士”時,我的護理也能臨時充任。那樣就要麻煩多了:他先要把我弄到床上躺著,再把輪椅收折起來拿下樓打開放好,再上樓把我扶起來馱在背上,背下樓去,最後放到輪椅上。
我被推動著的輪椅載著,穿行在大街小巷,感受著社會的氣息。我觀賞、我購物、我討價還價、我享受服務……。除了有台階的地方我上不去,書架上較高處的書我拿不著,隔著櫃台觀看有點困難,人們接待我的時候總有點俯就的味道之外,我覺得我無異於健全人。唯一不足的是,讓別人推動著輪椅,總有點不能隨心所欲的感覺。無論是位置,無論是角度,無論是方向,總是有點不能完全盡如人意。這對於我這個完美主義者來說,就有點麻煩了。起初我總是不厭其煩地指揮調整著輪椅的位置,後來我也覺得那樣做太麻煩,但還是得要調整。不過調整的不是輪椅了,而是我自己的心態,自己的視角,自己的包容度。
截癱人隻要能走進社會,就會發現社會會以母親般的溫暖接納他,把他擁入懷抱。人們對我總是投來關切的目光;雖然我覺得那裏邊更多是同情,但心裏總是由衷地感到溫暖。偶爾一個小孩問他媽媽:“爺爺怎麽啦?”媽媽耐心地解釋道:“爺爺的腿腳不方便,你願意幫爺爺嗎?”小孩充滿稚氣,但很堅定地迴答;“我要幫助爺爺!”我想:當一個人以平和、友好的姿態與別人相處時,別人則會報以同樣的平和、友好。同樣,當一個截癱人以平和、友好的姿態進入社會,與社會相處時,社會則會報以同樣的平和、友好。
“需要幫忙嗎?”這是我常常聽到的關切。“謝謝,我還能行!”這是我真誠的迴答。當麵對一道坎,要上人行道時:“需要幫助嗎?”“謝謝,我還能行!”因為手動輪椅的設計,已經包含了在一個護理人員的操作下,登上一步台階的功能。“我們來抬你吧?”當麵對多步台階時,人們總是熱情地說。“謝謝,不用了!”我總是婉言謝絕。說實話,每每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我被人們連同輪椅一起抬起時,心裏總是很不自在的。其實截癱人隻要自己能獨自完成一件事時,是極不願意接受別人幫助的。所以說截癱人要走向社會,除了截癱人自己要克服心理障礙外,更重要的是社會必須給他們提供一條切實可行的“通道”(即無障礙設施)。
看電影是一種享受,一種視覺、一種聽覺、一種感情、一種精神上的享受。我自小就喜歡看電影,記得中學時代,每逢星期日進城,總是要一場接一場地,看它三四場電影才過癮。大學時期則是坐在小凳子上,在廣場上看超大銀幕的露天電影。而現在,當我被輪椅推進電影院,為了安全我不能停在中間走道,而隻能停在大廳兩側的通道上時。黑暗之中,麵對閃亮的銀幕,陶醉於美妙的音、影之中時。我飄浮於流動的時光通道之中,我又仿佛置身於年輕時代的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