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去冬來,星轉鬥移,一眨眼又過了好幾個春夏,徐昌縣城起了變化。
先是運輸站門口賣藤椅和賣大小魚網的人越來越多了,並且,跟著便有賣熟食的,賣雞蛋的,賣土產的,還有零星賣故舊衣服的。這裏原不是市場,所以,開始的時候沒有市管會的人管它;又沒有店鋪,便沒有稅所的同誌來收稅。後來,來買東西的人逐漸多了起來,已不再僅是旅客,生意便越做越旺。賣藤椅的價平物美,多人喜歡,有時甚至能成批地遠銷省城,於是,有人索性在空地上搭起了簡單的竹棚,開始了風雨不改的日夜經營。後來,又有人從潮州帶來海上走私衣服等物品,生意十分走俏。在幾十年都要布票才能買到布的日子裏,一旦能買到廉價堅實的尼龍質衣服,山裏山外的人都來爭購。便又有人用尼龍薄冪搭起了簡單的臨時賣貨的亭子。接著便有副食百貨也陸續來爭位擺賣。一時,汽車運輸站門口的一條路變得十分熱鬧。再後來,這些竹棚和尼龍薄冪的亭子被公家拆了,改成磚砌瓦蓋的簡易鋪位。接著,工商所和稅所便派人來管理了。由此,“遊擊市場”便逐漸發展成為燈光鬧市。
同時,農村的集市貿易又恢複了,各行買賣逐漸多了起來,唯獨賣魚網的卻一下子衰落下去。原因是塘魚日漸見多,人們要吃魚很容易,已用不著那麽辛苦自己到河渠去網捕,於是便甚少人再來買魚網。但這些織魚網的人卻已不再犯愁。年輕的迅速改行,年紀大的也用不著再出來做生意,他們已可以在家裏養豬養雞搞自己的副業了。
原來,幾十年的倒行逆施惹來天怒人怨,不知那一年的什麽時候,天上掉下一顆隕石,地上又鬧了個大地震,死了許多人。周總理和“念念不忘階級鬥爭”的偉大領袖毛主席也逝世了。不久,風水輪轉,“共同貧困”的道路便跟著篡黨奪權,存心亂國殃民的“四人幫”的消亡走到了盡頭。人們賴於生存的耕種的田地終於又分給家庭承包了!那些年,先是大街上有許多人遊行,熱烈歡唿打倒“四人幫”,後來,主持全麵整頓恢複國民經濟的能人鄧小平就恢複了領導職位。跟著,“文化大革命就是好”的歌兒沒有人唱了,“農業學大寨”的牆標也被人塗上黃泥狗屎,生產隊的農民再也不用被這一個或那一個領導指揮著成天扛上鋤頭畚箕去南征北戰了。人們開始過上安定的日子。又過了些年,像土改那樣,農民喜氣洋洋,家家分到了土地。從此沒有了生產隊,被“走集體化道路”的金箍咒束縛了幾十年的貧困而饑餓的人們終於得到了徹底的解放。他們人人知道該怎麽樣去過日子,家家養了豬禽,地裏的活和家裏的副業立即同舉並進。於是,一年兩造,家家的糧食堆滿了穀倉,農村迅速就有了溫飽。
嶺上的老榆樹幹開始長出了新芽,昏沉了幾十年的中國大地終於開始蘇醒了。
不久,又有人開始在家裏織布,搞家庭工副業;陸續便有人辦起了布廠、碾米廠、編織工藝廠;還有人到城裏去開飯店和做其它生意。地裏產的豐富,集上物質又流通,人們要魚要肉吃香喝辣,這些幾十年來簡直比上天還要難的夢想,一下子都成了十分簡單而容易的現實。老百姓幹癟了幾十年的皮膚開始慢慢的潤澤了,人們的臉上便都有了紅光,有了笑容。
不久,大隊又變為鄉政府。看不到上麵三天兩頭派到大隊和生產隊來的工作組,也聽不到令人膽戰心驚的鑼鼓聲,更沒有成日喊打喊殺的一些人睜著血紅的眼睛去鬥爭另一些人。人們從此開始安居樂業。
災難的日子終於結束了。
又不久,縣城運輸站的旁邊建起了一座六層樓高的豪華大廈,名叫漢華酒家。據說,是縣農場辦的,總經理是農場的經理易誌良。開張的時候,雙層爆竹從六樓吊到地上,直爆了小半個時辰。大樓的第一、二層營業飲食,有小食粉麵,亦有時菜小炒;有大排檔,亦有雅座小房。三層以上住旅客。由於裝飾豪華,吃的東西新鮮而豐富,但價格便宜,於是,生意火爆。每天早午晚市,飲食部的生意不停,顧客絡繹不絕。相比之下,幾間國營的飯店和旅業便顯得冷冷清清。
原來,易誌良下放到農場之後,做了農場的會計。農場共有七八十個工人,管理著幾片山地,一個水庫和百多畝的水稻地。這個農場原是縣委機關的實驗農場。文化大革命開始後,按照造反職工要求,農場工人實行每天八小時工作製,有星期天,享受國營企業工人待遇,工資按工齡評級計算。由於農場的職工大都是縣機關幹部的家屬,勞動管理鬆散,而土地多,耕作便常常誤了農時,加上生產“吃大鍋飯”,故不但經濟效益低,而且,丟荒的現象也很嚴重。易誌雄任會計後不久,場長陳熾中患了脊椎病長期住院,生產便處於半癱瘓的狀態。部分農田糧食失收,農場的酒廠和米粉廠又因管理不善而虧本,職工的工資有時也發不出去。幾個到農場勞動改造的“走資派”落實政策離場之後,原由他們放養的六條壯牛也因分給職工輪養而餓死了三條,農場的公共財物又不斷散失。同時,外麵的農民又開始占用農場的一部分土地。一個偌大的農場正瀕臨解體。
待到外麵春潮湧動,農村開始搞分戶承包的家庭生產責任製時,農場也順應改革開放的形勢發展,實行承包製度。易誌良熱心致力於新體製的實驗,便與農場簽了五年的承包合同,做了農場的第一任經理。
於是,他開始了因地製宜的各項改革。
首先是精簡機構,停辦經營不善的農場酒廠、米粉廠和副食品加工廠,把農場的勞動力安排到生產的第一線,實行了定人定責的生產勞動。
接著健全專業隊伍,搞好基礎建設,發展多種經營。農場貸款買了一批山羊和奶牛,由幾個人組成了一個畜牧專業組,每天在山上放養;又把供應給職工的稻穀改為供應大米,把穀糠集中起來,飼養了一批肉豬;又成立了一個水庫漁業隊,專門負責割草養魚;又在山上養雞,還栽種了許多果樹。各個專業組隊都定了專門的管理責任,獎罰分明。
他又改革了農田的耕作管理,把一部分土地改種花生、玉米等經濟作物,由農場職工承包;一部分水稻田承包給附近社員耕作,並與當地的治保和公安打交道,要迴了被農民霸種了去的土地。由此,一百多畝土地的耕作既不失農時,又創造了效益。農場的七八十個職工各得其所,各善其力。
正是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幾造收成下來,情況便發生了變化。糧食、花生、玉米堆滿了倉;水庫裏魚肥蝦多;山上牛羊成群,雞叫鳥飛。農場發揮了地利人和的作用,以短養長,農林牧副漁全麵發展,每一個人,每一塊土地都創造了財富。經過兩年的整治,農場的借款還清了,職工的生活也迅速富足起來。
農場的產品豐裕後,產品便需要廣闊的銷售渠道。此時,農村的勞動力已得到解放,農村經濟已從以農業為主轉移到以工副業為主;青年農民從以務農為主轉移到出外打工、經商為主;農業內部從以糧食為主轉移向全麵發展。在“搞活經濟”,“讓一部分人先富裕起來”的政策下,城市改革開始全麵啟動,個體經濟允許發展並受到了保障。當城裏的燈光夜市熱鬧起來之後,易誌良便在運輸站的旁邊買地建了一座六層大廈,經營飲食和旅業。一方麵,發展飲食可以更好地解決農場農副產品的銷路,提高產品的價值;另方麵,隨著經濟的發展,來往人員增多,旅業必然興旺,亦有利於促進飲食業的發展。市場經濟起步,酒店從貸款買地建樓到開業,已完全是易誌良的個人行為。但由於他是農場的經理,便打著農場的牌子,所以,各項手續都很是順利。且工商管理和稅務部門對農場的情況都比較了解,在經營上都給予各項扶貧政策的方便和照顧。不過,酒店開業雖是打著農場的牌子,卻不能掛上農場的招牌。“漢華酒家”是易誌良叫母親陳蘭
英給起的店號。
酒店請了幾個烹飪能手,開張之後,果然生意興隆。農場的農林牧副漁各種產品在這裏得到了最大效益的發揮。魚蝦生猛,雞鴨野味,果菜新鮮,加上是自產自銷,價格相對便宜實惠,於是客似雲來,生意越做越旺,隻一年光景就把買地建樓的貸款還清了。
此時,易誌良已申請保留公職,下海經商,陳蘭英亦早已落實了政策,摘掉了“曆史反革命”的帽子。但她已過了退休的年齡,便辦了退休手續。經過農村的多年經曆,她對生產責任製也有較深刻的體會,所以對兒子承包農場和進行各項改革都很是理解和支持。改革開放初期,山城剛剛開始熱鬧起來,但街市仍是舊貌。漢華酒家是縣城第一座超過五層樓的建築,正是鶴立雞群,顯得生機勃勃,十分興旺。易誌良既要經營日益發展的生意,又要打理農場的事情,分身不暇,於是,陳蘭英便和女兒周芳芳一齊幫他管理農場。農場自實施專業生產責任製後,各項專業定了合同,超產歸己,獎罰分明,職工收入增加,日子自然過得無憂無慮。
一日,漢華酒家來了一批港澳同胞迴鄉觀光團人員入住,易誌良格外盛情招待。他知道港澳同胞有飲早茶的習慣,便每天都為他們專設豐盛的早點,又叮囑烹飪師傅盡量把菜肴搞得色香味俱全,又十分注意房間床褥的衛生清潔,天天換洗,使港澳同胞吃得香甜,住得舒服。幾天下來,甚得旅客歡心。一天晚上,團裏有一個五十多歲的客人來到經理室,操著生硬的普通話對易誌良說道:
“經理先生,十分感謝你這些天來的熱情款待。明天開始,觀光團各人自由活動兩天,我想找個人在城裏做向導,不知能否幫忙呢?”
“沒問題。”易誌良立即答應,“閣下不是本地人麽?”
“我是香港人,此次是陪團來參觀,並在縣城辦點事情。”客人說。
“城裏街道不多,不知你要到哪裏去呢?”易誌良問道。
“城北的高鋪街城隍廟巷。”客人拿出一張紙條讀道。
“城隍廟巷在城牆邊,近來正準備拆建呢!”易誌良告訴他。
“怪不得這些天我找不到人哩!”客人說。原來,這些天參觀迴來後,他都到城北去找過,但見一條空巷,卻又因語言不通,不敢貿然打聽。
“請問你要到城隍廟巷去找誰?我有個舅父在那裏,或許他會認識。”易誌良說。
“我要找的人住城隍廟巷的陳家大院,有六十多歲的年紀,名叫陳資民,解放前是信義布廠的總管。” 客人道。
“啊!”易誌良覺得疑惑,客人要找的人正是自己的舅父。但他在過去卻從來沒有聽舅父和母親說過,他們在香港有什麽親戚朋友,不覺便有些警覺地問道:“陳資民已退休在家,一個月前搬家了。閣下認識他麽?”
“實不相瞞,我不認識他。但我是受人所托,專程要來找到他的。謝謝你!” 正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客人感到十分高興。
第二天剛好是星期天,吃過早飯後,他帶著港客來到舅父家裏。這些年來,舅父家裏也有很大的變化。外祖父母已相繼去世,舅父母都已辦退休。房屋因改造舊城而首批被拆了,一家人暫時住在兒子的單位宿舍裏。舅父退休之後,最近又被單位聘請做供銷業務的參謀。雖是六十多歲的年紀,但卻身體壯健,精神奕奕。易誌良帶客人坐下之後,見過舅母及家中各人,便說明來意。
“請問閣下就是解放前信義布廠的總管陳資民先生麽?”港客熱情地握著舅父的手問道。
“在下正是陳資民。”舅父說。
“幸會!幸會!”港客十分高興。
“慚愧!素不相識,不知先生貴姓大名,有何見教?”舅父打量著來人,疑惑地問道。
港客立即神色莊重起來。隻見他從西裝裏麵的袋子裏掏出一個信封,再從信封裏麵拿出一張四寸照片,雙手把照片恭恭敬敬的遞給舅父,動情地說道:
“請問先生可認得此人否?”
舅父戴上眼鏡,便對照片慢慢地端詳起來。照片上的人穿著西裝,五六十歲的年紀,但豐神跌宕,氣宇端凝。豐隆的鼻子上戴著一副金絲眼鏡,眉目之間別有一種英爽之氣,令人覺得氣概非常。看著看著,他忽然“啊呀!”一聲,嘴巴張開著,結結巴巴地說道:
“這,這,這莫不是我那死去的妹夫周樹和麽?”
大家趕忙都走過來看這張照片。舅父似乎置身在幻覺之中,失神的站在那裏。忽然,他抓住客人的手,嘶啞著聲音激動地問道:
“這是說,難道周樹和他還、還活著麽?”
港客高興地笑著。他也不說話,隻從信封裏抽出一封信交給舅父。舅父此時已是滿眼淚花,他顫抖著雙手,把信拆開來讀道:
資民妻兄如見:
亡命一別,不覺就已過了三十三載,晃若隔世。弟飄泊在外,無時不在牽掛鄉梓妻小和親人。奈何故土幾十年動蕩,到處明爭暗鬥,殺機四伏,故不敢邁進雷池半步。今欣聞改革開放,政通人和,百業待舉,昔日金戈已化為玉帛,百姓安居樂業。思念之情,常令人內心激蕩不已。
昔者,土改時我被農會誣為暗藏武器的現行反革命分子,酷刑拷打,後農會會長指使打手半夜謀害我,幸得族人周金福冒死相救,倆人一齊逃到香港去。我父在港及印尼尚有多少生意根基,到港之後,感謝上帝的關顧,得同仁鼎力扶持,借寶地欣欣向榮之生機,乘世界商埠崛起之春風,經過幾十年的艱苦經營,生意得於不斷發展,終於可告慰我祖之先靈。然人在異鄉,心卻無時不在掛念故裏親人,夢縈神繞,想我妻小,故雖享受榮華富貴而我卻視若如浮雲也。我為人一生,誠德為本,卻因經商爭了點家產而被定為罪人,令幾十年有國不能投,有家不能迴,有誌不能報,嗚唿,為人至此,是至死亦不瞑目者也!往昔,我深恐自己的關係而徒增加妻小的災難,故此幾十年杳無音信。今幸遇國家撥亂反正,災難不再,中華民族從此走向繁榮昌盛,中華子孫亦能從此享受平等自由矣。遊子在外,相信不日亦可迴我故裏,見我親人,圓我幾十年破碎之夢願!
今托友人方善民先生尋覓你們。若天可憐見,方先生能找到你們,則請即將我家中及親戚各人情況詳細告知方先生,並最好附個近照給我。嶽父母大人,已是高壽,諒仍健安。愚婿幾十年未能侍奉,懇請恕罪!蘭英愛妻,晃眼已過六十花甲,未知身體是否安康。我幾十年有愧於她,乞望寬諒!漢華兄妹諒各已成家,幾十年我亦有負於他們,深覺不安!唯祈家中及各親人玉體健康!
願恩主降福你們!
紙不盡言,言不盡意!各種詳情,可詢及方先生。
恭祝各人福安!
樹和頓首
1985年10月9日
舅父讀完信後,放聲大哭,老淚縱橫。全家大小無不喜極而泣,易誌良更是激動萬分。不久,大家若從夢中醒來,老人揩幹眼淚,年輕人歡唿雀躍。一陣悲歡過後,陳資民緊握方先生的手,久久地說不出話來。正是,多少辛酸事,盡在無言中。方先生遂把他知道的各種情況詳細的向大家報告。
原來,解放前,周伯年在香港仍有信義布廠的老廠房和設備,專織線衫線衣,一直由港人方善民經營。方善民是周伯年在香港經商時的義子,周伯年曾有恩於他,為人極是忠誠。周樹和逃到香港之後,即任董事長。他利用多年經營的經驗和專長,很快就把布廠生意擴大,除織線衫線衣外又另設士林綿布車間和呢布車間,早期織出的信義布匹遠銷南洋。後來香港地方房地產業興起,他又投資房地產,又將信義布廠改造設備,引進西方先進技術,改織新潮產品,至七十年代末,他已在紡織及房地產企業界中成為香港頗有影響的人物了。
但他多年來一直獨身,直到國內文化大革命開始,迴鄉願望已是十分渺茫,才在友人攛掇之下再婚。太太陳美玲溫柔端莊,為人賢淑,生有兩個兒子,都已經先後上小學了。
周金福到香港後也在信義布廠做事,後來卻因患了不治之症逝世;周樹和意欲最近迴歸故裏,一者找迴父親骸骨厚葬,二者與家中親人團圓並探望親朋戚友。但他不知家人各種情況,便托方善民先生專程迴來打聽。
易誌良當天就到農場去把消息告訴了母親和妹妹。陳蘭英看過來信,淒然昏了過去。嚇得易誌良大聲唿喚,又用手指掐住她的人中,良久才見母親蘇醒過來。她醒來之後,躺在床上,手拿著書信和照片,哭了又笑,笑了又哭,最後竟就嚎啕痛哭起來!易誌良也不勸阻,任由母親大哭一場。這是大苦大悲後的大喜。多少年的壓抑,多少年的淒涼,多少年的苦難,就讓它們隨著這揪心的哭聲慢慢地消逝吧。他知道,此時母親的心裏是多麽激動和高興啊!陳蘭英大哭一場之後,又拿起書信,一次再次地閱讀。她一邊讀,又一邊流淚,直到眼淚再也流不出來。
這一封信使她茫茫然迴到了三十多年前的過去。她記得鎮反的時候,舅父曾經把一個不明不白的人交來的周樹和的一封遺書、一隻懷表和一支鋼筆轉給她,當時她就對此事滿腹狐疑。但在那個年代,隻有錯殺,沒有錯案;隻能蒙冤,不能申雪。她隻能信之為真。她把他的遺書和懷表鋼筆保存在一個小布袋裏,幾十年來睹物思人,以淚洗麵,一心以為亡人已在天上安息,卻沒想到今天竟又能在世上相見。
“常聽人說,舊社會把人變成鬼,新社會把鬼變成人。沒想到今天卻是新社會把人變成鬼,改革開放又把鬼變成人!”周芳芳看完了信,也淚流滿麵,感慨萬分。
“這莫不是在做夢麽?”陳蘭英自言自語的問道。
“媽媽,這不是做夢。兒女就在你眼前哩!”易誌良笑著說。
“兒子,你用力掐擰媽的肌肉,怎麽我總感覺是在夢中呢!”她還是不相信自己。
“這是夢一樣的現實啊!”易誌良大聲地說。
“媽媽,你不是說過父親有遺書的麽?拿出來看看吧!”周芳芳提醒母親。
於是,陳蘭英如夢初醒般的站起身來,走進房裏去把隨身的皮箱打開,取出了縫在一個布袋裏用牛皮紙包好的懷表、鋼筆和一張紙。這是用鋼筆寫在一張書信紙上的遺書。隻見紙已變成黃色,流暢而清秀的字跡卻仍然十分清晰。她顫聲讀了起來:
樹和遺書
母親大人並轉蘭英愛妻:
我不幸犯了“私藏武器”的大罪,據說民兵在我屋前的荷花池塘裏找到罪證,自忖必死!這也是為人罪孽所致。我死之後,請你們不用悲傷。所深憾者,我有生之時,未能報父母天高地厚的養育之恩,亦未盡為夫為父養兒育女之責。當我快成上帝的人子的時候,便隻覺得對不住你們。
主一定會救我脫離邪惡,接我安全地到天國去!
苦命母親,請蘭英多多看顧扶持。願上帝賜恩給你們!
來生再見!樹和絕筆。壬辰年十月
陳蘭英讀著讀著,辛酸的流水又滾滾流落下來。丈夫為人善良,信奉天主,死前仍心懷希望,不忘祈禱上帝。上帝終於救他脫離邪惡,使他安全地到了自由的世界。她不信神佛,但覺冥冥之中,卻竟有一種天力,是那樣的不可悖逆。她不禁也在胸前劃了幾個十字,口中不斷地念道:“多謝上帝!”
…… ……
兩個月後,一個晴朗的夏日,周樹和在幾個人的陪同下,終於迴到了闊別三十三年的家鄉。
徐昌城裏,漢華酒家懸燈結彩。酒家門口撐出了一塊鮮豔奪目的歡迎牌。牌子上用紅紙金字寫著:熱烈歡迎香港企業家周樹和先生迴鄉參觀!下署:徐昌縣僑聯。
原來,徐昌縣華僑聯誼會中早就有人打聽到周樹和是在港的知名富商,又知道他三十多年首次迴鄉探親,便有心做好統戰工作,以祈日後能聯絡感情,並得到投資支持,以促進家鄉建設。易誌良原不打算招搖,但既是僑聯部門出麵,自己又有雙重身份,也不便過分拂意,而隻能順水推舟,這樣也算是父親榮歸故裏了。周樹和迴來,見過妻兒子女親戚,流著熱淚一一握手。見兒子已是中年,生得一貌堂堂,高大魁梧,眉宇之間有著一股剛毅之氣,他心裏十分寬慰;又見女兒長著鶯蛋的臉兒,生得水靈漂亮,神韻豐采,極似當年她母親一般靚麗,他心裏也十分高興;但隻見陳蘭英已是步入老年,歲月的滄桑聚成了一條條皺紋,刻在她那昔日雪白嬌嫩的臉上,他心裏感到一陣悲苦,不禁雙手抱擁而泣。陳蘭英更是泣不成聲,雙肩抽搐。一時,大家都沉浸在劫後重逢的無言的極度歡樂之中。
不久,便有許多來拜訪的人士陸續到來。接風晚宴,除僑聯之外,工商局、外貿部門和經委也來了人,大家都道敬仰之心意,齊賀省親之怡情。席上頻頻舉杯,觥樽交錯。正是,昔日鬥爭逃亡有如喪家之犬,今日團結安定卻是座上貴賓。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周樹和一家的酸甜苦辛之變化,卻是參加接風的那些幹部同誌們所不知道的。
酒宴過後,送走客人,周樹和才有時間與妻子團聚。幾十年的生離死別,一下子竟成了過去,他們默默地相擁相視。陳蘭英熱淚盈眶,周樹和無限溫情。雖然彼此都年紀老了,但卻覺得心潮激蕩,他們感到生命的第二春正在開始。百般的恩愛,千般的思念,萬般的激情;百種痛苦,千種屈辱,萬種悲哀,盡在一夜的溫柔繾綣和款款細語之中終於得到了徹底的冰釋!
大地主周樹和迴鄉的消息很快便傳到嶺塘村,隻急壞了村書記劉古泉。因為,按照政府的華僑港澳政策,必須清退“土地改革”和“文化大革命”時分占他們的房屋,鄰村已經是這樣做了。周樹和一迴來,也許這件事情就得早日落實。雖說政府對應搬遷出僑房的農戶有些經濟補助,但若搬遷起來,丁點兒補助費卻遠遠不夠,大量的善後問題還得靠村裏去解決。而翻身隊有二十多戶社員,搬遷起來難度大,況且他們已把福源樓破壞得殘破不堪,屋背還搭了幾間平房。為此,他專門召開了一個會議來研究這個問題。
“政府的政策此一時彼一時,為什麽土改時分了他們的房屋,現在卻又要歸還給他們呢?”年輕幹部不解。
“其實,當時土改的政策也是不能分華僑房屋的;但後來複查補上一課,寧左勿右,又給分了。”年紀大的幹部說道。
“唉,鳩占鵲巢。沒幾年,好端端的福源樓就已變得像乞兒窩一般!”有人歎道。
“能不能要求周樹和不再要迴這房屋呢?” 有人提議。。
“未雨綢繆,這事情得走在前麵。若是他本人要退迴房屋,待縣區政府一批準,到時就沒有辦法了!”有人說。
“也許他有錢人家再不要這爛屋羅!”有人這樣說。
“不然,港澳華僑祖宗觀念強。我看,他非要迴不可。”有人道。
“我的意見,我們是否可以向他要點兒拆遷補助。他有錢人不計較,出點錢就像氈上去一毛哩!”一直沒有說話的村書記劉古泉說。
“對,我們踏前一步,以進為退!”這個意見得到大家附和。
事情就這麽定了。如果政府補助一點,周樹和再拿出一點,這件事情就好辦,或許大家還能從其中得到一些好處呢!於是,第二天,劉古泉便與村委管經濟的王金木一齊出縣城去專程探望周樹和。他們也不敢空著手去,拎了兩隻家養土雞,一籃雞蛋,像走親戚那樣來到漢華酒店,在前堂通報了姓名。剛好周芳芳在,便熱情的接待他們。
劉古泉入得漢華酒家來,踏上三樓,走
進豪華的客廳裏,坐在軟綿綿光鮮鮮的牛皮沙發上,抽著客廳裏放著的香噴噴的中華牌香煙,品著甘滑滑的毛尖茗茶,自有一番今非昔比的感受。他想,今天人家行十萬坐十萬,畢竟非我等窮人能做到的事。若是當日周樹和逃不出去,說不定就已經當作“現行反革命”被“叭”了羅!就即使僥幸活下來,他也不一定能捱過這些年來“階級鬥爭”的刀山火海!就即使又僥幸捱過了,若是沒有改革開放的政策,沒有平反冤假錯案,還是與馬和牛一般般,他也許還要繼續低頭做人哩!可見世道總是千變萬化的。他記起了解放生產隊的老貧農周隆昌有一次對他說的話:“世道始終是人家有本事的人強。孫悟空打七十二個筋鬥還是翻不過如來佛的掌心哩!”可不是麽,豬八戒做不了孫悟空,孫悟空也做不了如來佛。湯圓再黑也是湯圓,煤球再白也是煤球,這個世界日後該不會又再把湯圓當煤球一樣來糟蹋吧!
易誌良和周樹和有事出去了,一時迴不了來。劉古泉倆人抽過煙,喝過茶,又吃過兩碗鮮蝦水餃麵,時間已過晌午,不便再等下去打擾,便將來意告知周芳芳,並叫周芳芳代為轉達,他們第二天再來聽消息。
原來,周樹和今天卻跟易誌良一起去了嶺塘村。他們沒有到村裏,而是在村前的嶺坡地上尋找周伯年的墳墓。他清楚地記得當年父親的棺柩埋在嶺東邊的頂端,但卻找不到墓碑。那幾年,大隊的耕嶺隊把番薯種在墳地上,所有的墓碑都被砸了,大部分墳地都被挖棄,幸得頂端的幾個墳地因是紅砂硬土而保存下來。周樹和憑著記憶,終於找到父親墳地。他迴想當年有病在身的年邁父親,因經不住鬥爭大會驚嚇和民兵踢打,不幸慘死在台上的情景,不覺悲從心來,跪下去嚎啕痛哭。哭聲悲慟真切,隻哭得草木垂立,鳥雀驚飛。易誌良觸景傷情,亦不免百感交集,也跪在旁邊淒然流淚,低聲嗚咽。同來的人見了,無不被此真情所感動,淚流滿麵。
當天夜裏,周樹和召集妻兒子女來商量幾件事情。他滿腹心事地說道:
“我們能活到今天,享受合家團圓的天倫之樂,實上賴上帝恩顧,國家降福,下靠祖宗庇佑。故祖宗社稷恩澤不可忘,敬祖承德為第一大事。但幾十年滄桑,祖宗牌位已蕩然無存,魂飄天外,令人不勝慚愧!我此行欲完成幾件心事:第一、要修祖墳。找一個風水地方,重新把祖父的棺柩安葬,超度亡靈。第二、要收迴祖屋,修繕複原後供放祖先的神位,定時供奉祭祀。第三、誌良要認祖歸宗,從今以後,改返原來周漢華的姓名。隻不知這些事情可行與否,大家把意見說來聽聽。”
“福源樓已被糟蹋得破爛不堪。那些年,屋瓦刪了,樓板拆了,再窮的人家連地上的磚塊也挖去賣了,換成救命糧食,捱過了一年又一年。這個地方真叫人傷心啊!”陳蘭英十分傷感,話還未說完,眼淚卻已流下來了。
“福源樓救了不少窮人的命,聽說住在福源樓的人沒有一個被餓死的。我看,這也是我們祖宗的蔭德所在呢!現在的鄉親父老大家有飯吃了,我們就再積一次德,讓他們再搬遷一次,家家住上新居。這未嚐不是件好事!”周樹和說。
“按照政府的政策,僑屬的房子是完全可以收迴的,包括在城裏的河背一條街,現在是徐昌縣染織廠的廠址地方。但是,公家的事容易辦,社員農民能搬到哪裏去呢?”易誌良有所考慮。
“今天村裏的兩個幹部來過。他們帶來兩隻雞和一籃子雞蛋的禮物,說了許多好話。他們的意思,想要求由父親幫助出一點搬遷費哩!”周芳芳說。
“要村裏規劃個地方,我可以出錢買地和建屋,再發給每個住戶搬遷費。”周樹和道。
“這樣做皆大歡喜,社員和村都得到好處!”易誌良說。
“我們必須落實建好房子。除買地的錢外,其餘的都不能交給村幹部!”周芳芳提議。
“我的意見,芳芳負責在村裏買地和建好房子,漢華主要負責落實歸迴城裏的房屋,還要考慮下一步計劃。城裏的房產地契,幸得還在舅父家裏安妥地保管著,但要落實全部歸還,恐怕不是件容易的事情。這些物業落實之後,我們可以乘這個改革開放時機,為鄉梓多做點兒事情。”周樹和胸有成竹地說。在外麵幾十年經商,練就了他有一個靈活的高效的經濟頭腦。迴來幾天,他發現被封閉了幾十年的故土在改革開放中到處潛伏著勃勃生機。他到過城裏和城西的河背地方,觀看了過去信義布廠舊址,見那裏除了變得破舊一些外,並沒有多大的變化;他又觀察了燈光夜市,計算了這個市場的人流量;又參觀了農場,還順途到過城郊的一些農村。他在十分讚賞兒子周漢華的眼光和才能的同時,也看到了能促進徐昌縣經濟發展的更大的商機,心裏正構思著一個宏偉的計劃。
於是,這些事情就這麽決定了。周樹和在陳資民幫助下,找到老風水先生,在城西五裏外的神峰山上買了一塊墓地。此地麵東朝陽,嶺上鬆柏翠微,彩雲繽紛。周樹和擇日安葬了父親靈柩,完成了幾十年來的心願。同時,這一邊,在女兒芳芳主持下,嶺塘村規劃了嶺下的三畝多坡地給翻身樓的社員建房子。房子由縣建築公司承建,嶺塘村委監工。要求水泥框架,紅磚砌牆,一律兩層樓房,每戶六房兩廳並有新式衛生間,內有小庭院,院中又有手搖泵水的小井,樓上也有小曬穀坪。五個月便要完工。
五個月後,隻見五排樓房齊正正的屹立在坡地上。紅磚青瓦,灰地白牆,看上去如仙境般的美麗。工程經過驗收後由村委主持分房。按照原有入住的戶數計算,每戶一院,抽簽對號後,村委發給房產證。同時,原有每間住房又可得到500元的搬遷費。元旦那天,爆竹聲嘣嘣嘣的響個不停,大家歡天喜地的搬到新家去。正是:為活命昔日新屋變爛屋,得溫飽今天爛屋再更新。
打從中秋開始,福源樓按照原貌進行裝修:添瓦添磚,添樹桁瓦桷樓板;原來做公共食堂的上廳和中廳重新粉刷,木板更新,雕龍畫鳳,並在上廳安置祖宗神位;屋背的平房拆了,種上竹子,門口的池塘加築欄杆和亭子;四角炮樓和屋內外牆壁用紙漿石灰重新批蕩一次,門前亦砌了宮式圍牆,又在花園裏栽種一些花草樹木,搭起一些花架。先外後內,先上後下,花了兩個多月的時間,終於完成了全麵恢複工作。舊貌變新顏,富麗堂皇之中,又別具田園怡情。有詩為證:
綠樹蔭濃夏日長,樓台倒影入池塘;水晶簾動微風起,滿架薔薇分外香。
春節過年時,周樹和帶上兩個小兒子再迴家鄉來。周樹和的母親已故,姐妹也各帶著一家老少迴來了。初一那天早晨,神台上早已擺滿了祭祀的三牲,插著香燭。神龕上,供奉著二十世祖周伯年公的牌位。神龕兩旁貼著一副對聯:
奕世載德垂千古
宗衍福佑繼萬年
橫批:福澤源長
六點鍾,紙炮響過,所有周伯年宗下男女兒孫在周樹和帶領下,拿著香燭,從上廳左門魚貫而入,步至祖宗神龕前麵,行三跪三扣頭禮。禮畢,周樹和從神台上拿出一張黃紙來,跪著念道:
周氏徐昌邑嶺塘村二十一世子周樹和百拜二十世祖伯年公及曆代祖宗神靈:昔者,幾十載國運蹇滯,社會動蕩,人民挨饑,宗廟不保,祖宗神位亦被廢棄多年。不孝樹和輾轉異鄉,心常掛念,寢食不安!今幸逢盛世,得於迴歸故裏。現重修我祖宗神位,定時奉祀。祈我祖在天之靈乘春風,駕祥雲,福光重照故居,庇佑我周氏子孫伯年襲下,萬世福昌!
念畢,燒掉祭詞,拈香再拜。
易誌良接著也從神台上拿一張祭紙來,跪在神台前念道:
周氏徐昌邑嶺塘村二十二世子周漢華百拜二十世祖伯年公及曆代祖宗神靈:昔因生計,不肖孫曾忍辱負重,改名換姓,偷安虛度三十三載。今
欣逢盛世,萬物複蘇,百川歸流。現我認祖歸宗,願我祖恩佑!
念畢,燒掉祭紙,撚香再拜。
祭祀儀式簡單而隆重。由此,周樹和遂完成了多年的心頭大事。從買地建房搬遷群眾到修繕祖屋,曆時不及八個月,花費總共不過八十多萬元。
春節過後,周樹和不久將要攜子迴港。各親人也要陸續迴自己家裏,周樹和一一灑淚相別,並皆有財物饋贈。大妹周玉瓊在省城的一間大學工作,丈夫曾任過學院領導,文革時候因出身地主家庭,夫妻倆均受到衝擊。丈夫被誣為“走資派”,受盡磨折。文革後夫妻落實了政策,辦了離休的手續,享受著老幹部的待遇。兩個兒女亦安排了工作;二妹周玉碧仍在西北的一個城市居住,夫妻還未退休,但丈夫已從原領導崗位上退居二線。文革時候,因受高仕倫“叛國投敵”的事件牽連,造反派革委會曾把他們隔離審查和降職,後終因查無實據而得到平反。文革後,夫妻恢複職務,兒女都相繼考上大學;三妹出國去了,四妹跟著二媽迴到潮州的外婆家,中學畢業後上山下鄉當了農民,嫁給當地的一個生產隊長,落實知青政策後她迴城當工人,離了婚。這次她和二媽一齊迴家鄉來,因生活比較困難,受到周樹和的格外饋贈。至此,經曆了幾十年的浩劫,周伯年一家人口親戚,重新得到團聚。其樂也融融!
福源樓的西側,有一塊原是翻身生產隊的菜地,約有二百多平方。周樹和出錢買來建了兩層樓房。一屋兩棟,每棟共十二間房舍,南北各有一個廳廊。內用階磚鋪地,外用瓷磚貼牆,琉璃瓦屋簷,鋁合金鋼窗,極是堂皇華麗。建好之後,周樹和送給周金福家裏。周金福有兩個兒子,都已成家。大兒子鐵頭周漢宏在家駛拖拉機耕田,閑時就到槐嶺去運些煤來賣給社員,賺些錢來養家糊口。反擊右傾翻案風時被當作走資本主義道路搞長途運輸販賣而被抄了家,弄得一段時候狠是辛苦。今忽然得到周樹和的饋贈,無異一夜變成太公,兄弟兩家人喜不自禁。自此投資搞運輸,生活日漸富裕。
周樹和迴港之後,各樣事情安排妥當,便再迴鄉來籌謀大計。他此行專為發展徐昌縣的城市建設而來,有分教:周公妙計興鄉邑,要教舊城換新顏。
先是運輸站門口賣藤椅和賣大小魚網的人越來越多了,並且,跟著便有賣熟食的,賣雞蛋的,賣土產的,還有零星賣故舊衣服的。這裏原不是市場,所以,開始的時候沒有市管會的人管它;又沒有店鋪,便沒有稅所的同誌來收稅。後來,來買東西的人逐漸多了起來,已不再僅是旅客,生意便越做越旺。賣藤椅的價平物美,多人喜歡,有時甚至能成批地遠銷省城,於是,有人索性在空地上搭起了簡單的竹棚,開始了風雨不改的日夜經營。後來,又有人從潮州帶來海上走私衣服等物品,生意十分走俏。在幾十年都要布票才能買到布的日子裏,一旦能買到廉價堅實的尼龍質衣服,山裏山外的人都來爭購。便又有人用尼龍薄冪搭起了簡單的臨時賣貨的亭子。接著便有副食百貨也陸續來爭位擺賣。一時,汽車運輸站門口的一條路變得十分熱鬧。再後來,這些竹棚和尼龍薄冪的亭子被公家拆了,改成磚砌瓦蓋的簡易鋪位。接著,工商所和稅所便派人來管理了。由此,“遊擊市場”便逐漸發展成為燈光鬧市。
同時,農村的集市貿易又恢複了,各行買賣逐漸多了起來,唯獨賣魚網的卻一下子衰落下去。原因是塘魚日漸見多,人們要吃魚很容易,已用不著那麽辛苦自己到河渠去網捕,於是便甚少人再來買魚網。但這些織魚網的人卻已不再犯愁。年輕的迅速改行,年紀大的也用不著再出來做生意,他們已可以在家裏養豬養雞搞自己的副業了。
原來,幾十年的倒行逆施惹來天怒人怨,不知那一年的什麽時候,天上掉下一顆隕石,地上又鬧了個大地震,死了許多人。周總理和“念念不忘階級鬥爭”的偉大領袖毛主席也逝世了。不久,風水輪轉,“共同貧困”的道路便跟著篡黨奪權,存心亂國殃民的“四人幫”的消亡走到了盡頭。人們賴於生存的耕種的田地終於又分給家庭承包了!那些年,先是大街上有許多人遊行,熱烈歡唿打倒“四人幫”,後來,主持全麵整頓恢複國民經濟的能人鄧小平就恢複了領導職位。跟著,“文化大革命就是好”的歌兒沒有人唱了,“農業學大寨”的牆標也被人塗上黃泥狗屎,生產隊的農民再也不用被這一個或那一個領導指揮著成天扛上鋤頭畚箕去南征北戰了。人們開始過上安定的日子。又過了些年,像土改那樣,農民喜氣洋洋,家家分到了土地。從此沒有了生產隊,被“走集體化道路”的金箍咒束縛了幾十年的貧困而饑餓的人們終於得到了徹底的解放。他們人人知道該怎麽樣去過日子,家家養了豬禽,地裏的活和家裏的副業立即同舉並進。於是,一年兩造,家家的糧食堆滿了穀倉,農村迅速就有了溫飽。
嶺上的老榆樹幹開始長出了新芽,昏沉了幾十年的中國大地終於開始蘇醒了。
不久,又有人開始在家裏織布,搞家庭工副業;陸續便有人辦起了布廠、碾米廠、編織工藝廠;還有人到城裏去開飯店和做其它生意。地裏產的豐富,集上物質又流通,人們要魚要肉吃香喝辣,這些幾十年來簡直比上天還要難的夢想,一下子都成了十分簡單而容易的現實。老百姓幹癟了幾十年的皮膚開始慢慢的潤澤了,人們的臉上便都有了紅光,有了笑容。
不久,大隊又變為鄉政府。看不到上麵三天兩頭派到大隊和生產隊來的工作組,也聽不到令人膽戰心驚的鑼鼓聲,更沒有成日喊打喊殺的一些人睜著血紅的眼睛去鬥爭另一些人。人們從此開始安居樂業。
災難的日子終於結束了。
又不久,縣城運輸站的旁邊建起了一座六層樓高的豪華大廈,名叫漢華酒家。據說,是縣農場辦的,總經理是農場的經理易誌良。開張的時候,雙層爆竹從六樓吊到地上,直爆了小半個時辰。大樓的第一、二層營業飲食,有小食粉麵,亦有時菜小炒;有大排檔,亦有雅座小房。三層以上住旅客。由於裝飾豪華,吃的東西新鮮而豐富,但價格便宜,於是,生意火爆。每天早午晚市,飲食部的生意不停,顧客絡繹不絕。相比之下,幾間國營的飯店和旅業便顯得冷冷清清。
原來,易誌良下放到農場之後,做了農場的會計。農場共有七八十個工人,管理著幾片山地,一個水庫和百多畝的水稻地。這個農場原是縣委機關的實驗農場。文化大革命開始後,按照造反職工要求,農場工人實行每天八小時工作製,有星期天,享受國營企業工人待遇,工資按工齡評級計算。由於農場的職工大都是縣機關幹部的家屬,勞動管理鬆散,而土地多,耕作便常常誤了農時,加上生產“吃大鍋飯”,故不但經濟效益低,而且,丟荒的現象也很嚴重。易誌雄任會計後不久,場長陳熾中患了脊椎病長期住院,生產便處於半癱瘓的狀態。部分農田糧食失收,農場的酒廠和米粉廠又因管理不善而虧本,職工的工資有時也發不出去。幾個到農場勞動改造的“走資派”落實政策離場之後,原由他們放養的六條壯牛也因分給職工輪養而餓死了三條,農場的公共財物又不斷散失。同時,外麵的農民又開始占用農場的一部分土地。一個偌大的農場正瀕臨解體。
待到外麵春潮湧動,農村開始搞分戶承包的家庭生產責任製時,農場也順應改革開放的形勢發展,實行承包製度。易誌良熱心致力於新體製的實驗,便與農場簽了五年的承包合同,做了農場的第一任經理。
於是,他開始了因地製宜的各項改革。
首先是精簡機構,停辦經營不善的農場酒廠、米粉廠和副食品加工廠,把農場的勞動力安排到生產的第一線,實行了定人定責的生產勞動。
接著健全專業隊伍,搞好基礎建設,發展多種經營。農場貸款買了一批山羊和奶牛,由幾個人組成了一個畜牧專業組,每天在山上放養;又把供應給職工的稻穀改為供應大米,把穀糠集中起來,飼養了一批肉豬;又成立了一個水庫漁業隊,專門負責割草養魚;又在山上養雞,還栽種了許多果樹。各個專業組隊都定了專門的管理責任,獎罰分明。
他又改革了農田的耕作管理,把一部分土地改種花生、玉米等經濟作物,由農場職工承包;一部分水稻田承包給附近社員耕作,並與當地的治保和公安打交道,要迴了被農民霸種了去的土地。由此,一百多畝土地的耕作既不失農時,又創造了效益。農場的七八十個職工各得其所,各善其力。
正是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幾造收成下來,情況便發生了變化。糧食、花生、玉米堆滿了倉;水庫裏魚肥蝦多;山上牛羊成群,雞叫鳥飛。農場發揮了地利人和的作用,以短養長,農林牧副漁全麵發展,每一個人,每一塊土地都創造了財富。經過兩年的整治,農場的借款還清了,職工的生活也迅速富足起來。
農場的產品豐裕後,產品便需要廣闊的銷售渠道。此時,農村的勞動力已得到解放,農村經濟已從以農業為主轉移到以工副業為主;青年農民從以務農為主轉移到出外打工、經商為主;農業內部從以糧食為主轉移向全麵發展。在“搞活經濟”,“讓一部分人先富裕起來”的政策下,城市改革開始全麵啟動,個體經濟允許發展並受到了保障。當城裏的燈光夜市熱鬧起來之後,易誌良便在運輸站的旁邊買地建了一座六層大廈,經營飲食和旅業。一方麵,發展飲食可以更好地解決農場農副產品的銷路,提高產品的價值;另方麵,隨著經濟的發展,來往人員增多,旅業必然興旺,亦有利於促進飲食業的發展。市場經濟起步,酒店從貸款買地建樓到開業,已完全是易誌良的個人行為。但由於他是農場的經理,便打著農場的牌子,所以,各項手續都很是順利。且工商管理和稅務部門對農場的情況都比較了解,在經營上都給予各項扶貧政策的方便和照顧。不過,酒店開業雖是打著農場的牌子,卻不能掛上農場的招牌。“漢華酒家”是易誌良叫母親陳蘭
英給起的店號。
酒店請了幾個烹飪能手,開張之後,果然生意興隆。農場的農林牧副漁各種產品在這裏得到了最大效益的發揮。魚蝦生猛,雞鴨野味,果菜新鮮,加上是自產自銷,價格相對便宜實惠,於是客似雲來,生意越做越旺,隻一年光景就把買地建樓的貸款還清了。
此時,易誌良已申請保留公職,下海經商,陳蘭英亦早已落實了政策,摘掉了“曆史反革命”的帽子。但她已過了退休的年齡,便辦了退休手續。經過農村的多年經曆,她對生產責任製也有較深刻的體會,所以對兒子承包農場和進行各項改革都很是理解和支持。改革開放初期,山城剛剛開始熱鬧起來,但街市仍是舊貌。漢華酒家是縣城第一座超過五層樓的建築,正是鶴立雞群,顯得生機勃勃,十分興旺。易誌良既要經營日益發展的生意,又要打理農場的事情,分身不暇,於是,陳蘭英便和女兒周芳芳一齊幫他管理農場。農場自實施專業生產責任製後,各項專業定了合同,超產歸己,獎罰分明,職工收入增加,日子自然過得無憂無慮。
一日,漢華酒家來了一批港澳同胞迴鄉觀光團人員入住,易誌良格外盛情招待。他知道港澳同胞有飲早茶的習慣,便每天都為他們專設豐盛的早點,又叮囑烹飪師傅盡量把菜肴搞得色香味俱全,又十分注意房間床褥的衛生清潔,天天換洗,使港澳同胞吃得香甜,住得舒服。幾天下來,甚得旅客歡心。一天晚上,團裏有一個五十多歲的客人來到經理室,操著生硬的普通話對易誌良說道:
“經理先生,十分感謝你這些天來的熱情款待。明天開始,觀光團各人自由活動兩天,我想找個人在城裏做向導,不知能否幫忙呢?”
“沒問題。”易誌良立即答應,“閣下不是本地人麽?”
“我是香港人,此次是陪團來參觀,並在縣城辦點事情。”客人說。
“城裏街道不多,不知你要到哪裏去呢?”易誌良問道。
“城北的高鋪街城隍廟巷。”客人拿出一張紙條讀道。
“城隍廟巷在城牆邊,近來正準備拆建呢!”易誌良告訴他。
“怪不得這些天我找不到人哩!”客人說。原來,這些天參觀迴來後,他都到城北去找過,但見一條空巷,卻又因語言不通,不敢貿然打聽。
“請問你要到城隍廟巷去找誰?我有個舅父在那裏,或許他會認識。”易誌良說。
“我要找的人住城隍廟巷的陳家大院,有六十多歲的年紀,名叫陳資民,解放前是信義布廠的總管。” 客人道。
“啊!”易誌良覺得疑惑,客人要找的人正是自己的舅父。但他在過去卻從來沒有聽舅父和母親說過,他們在香港有什麽親戚朋友,不覺便有些警覺地問道:“陳資民已退休在家,一個月前搬家了。閣下認識他麽?”
“實不相瞞,我不認識他。但我是受人所托,專程要來找到他的。謝謝你!” 正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客人感到十分高興。
第二天剛好是星期天,吃過早飯後,他帶著港客來到舅父家裏。這些年來,舅父家裏也有很大的變化。外祖父母已相繼去世,舅父母都已辦退休。房屋因改造舊城而首批被拆了,一家人暫時住在兒子的單位宿舍裏。舅父退休之後,最近又被單位聘請做供銷業務的參謀。雖是六十多歲的年紀,但卻身體壯健,精神奕奕。易誌良帶客人坐下之後,見過舅母及家中各人,便說明來意。
“請問閣下就是解放前信義布廠的總管陳資民先生麽?”港客熱情地握著舅父的手問道。
“在下正是陳資民。”舅父說。
“幸會!幸會!”港客十分高興。
“慚愧!素不相識,不知先生貴姓大名,有何見教?”舅父打量著來人,疑惑地問道。
港客立即神色莊重起來。隻見他從西裝裏麵的袋子裏掏出一個信封,再從信封裏麵拿出一張四寸照片,雙手把照片恭恭敬敬的遞給舅父,動情地說道:
“請問先生可認得此人否?”
舅父戴上眼鏡,便對照片慢慢地端詳起來。照片上的人穿著西裝,五六十歲的年紀,但豐神跌宕,氣宇端凝。豐隆的鼻子上戴著一副金絲眼鏡,眉目之間別有一種英爽之氣,令人覺得氣概非常。看著看著,他忽然“啊呀!”一聲,嘴巴張開著,結結巴巴地說道:
“這,這,這莫不是我那死去的妹夫周樹和麽?”
大家趕忙都走過來看這張照片。舅父似乎置身在幻覺之中,失神的站在那裏。忽然,他抓住客人的手,嘶啞著聲音激動地問道:
“這是說,難道周樹和他還、還活著麽?”
港客高興地笑著。他也不說話,隻從信封裏抽出一封信交給舅父。舅父此時已是滿眼淚花,他顫抖著雙手,把信拆開來讀道:
資民妻兄如見:
亡命一別,不覺就已過了三十三載,晃若隔世。弟飄泊在外,無時不在牽掛鄉梓妻小和親人。奈何故土幾十年動蕩,到處明爭暗鬥,殺機四伏,故不敢邁進雷池半步。今欣聞改革開放,政通人和,百業待舉,昔日金戈已化為玉帛,百姓安居樂業。思念之情,常令人內心激蕩不已。
昔者,土改時我被農會誣為暗藏武器的現行反革命分子,酷刑拷打,後農會會長指使打手半夜謀害我,幸得族人周金福冒死相救,倆人一齊逃到香港去。我父在港及印尼尚有多少生意根基,到港之後,感謝上帝的關顧,得同仁鼎力扶持,借寶地欣欣向榮之生機,乘世界商埠崛起之春風,經過幾十年的艱苦經營,生意得於不斷發展,終於可告慰我祖之先靈。然人在異鄉,心卻無時不在掛念故裏親人,夢縈神繞,想我妻小,故雖享受榮華富貴而我卻視若如浮雲也。我為人一生,誠德為本,卻因經商爭了點家產而被定為罪人,令幾十年有國不能投,有家不能迴,有誌不能報,嗚唿,為人至此,是至死亦不瞑目者也!往昔,我深恐自己的關係而徒增加妻小的災難,故此幾十年杳無音信。今幸遇國家撥亂反正,災難不再,中華民族從此走向繁榮昌盛,中華子孫亦能從此享受平等自由矣。遊子在外,相信不日亦可迴我故裏,見我親人,圓我幾十年破碎之夢願!
今托友人方善民先生尋覓你們。若天可憐見,方先生能找到你們,則請即將我家中及親戚各人情況詳細告知方先生,並最好附個近照給我。嶽父母大人,已是高壽,諒仍健安。愚婿幾十年未能侍奉,懇請恕罪!蘭英愛妻,晃眼已過六十花甲,未知身體是否安康。我幾十年有愧於她,乞望寬諒!漢華兄妹諒各已成家,幾十年我亦有負於他們,深覺不安!唯祈家中及各親人玉體健康!
願恩主降福你們!
紙不盡言,言不盡意!各種詳情,可詢及方先生。
恭祝各人福安!
樹和頓首
1985年10月9日
舅父讀完信後,放聲大哭,老淚縱橫。全家大小無不喜極而泣,易誌良更是激動萬分。不久,大家若從夢中醒來,老人揩幹眼淚,年輕人歡唿雀躍。一陣悲歡過後,陳資民緊握方先生的手,久久地說不出話來。正是,多少辛酸事,盡在無言中。方先生遂把他知道的各種情況詳細的向大家報告。
原來,解放前,周伯年在香港仍有信義布廠的老廠房和設備,專織線衫線衣,一直由港人方善民經營。方善民是周伯年在香港經商時的義子,周伯年曾有恩於他,為人極是忠誠。周樹和逃到香港之後,即任董事長。他利用多年經營的經驗和專長,很快就把布廠生意擴大,除織線衫線衣外又另設士林綿布車間和呢布車間,早期織出的信義布匹遠銷南洋。後來香港地方房地產業興起,他又投資房地產,又將信義布廠改造設備,引進西方先進技術,改織新潮產品,至七十年代末,他已在紡織及房地產企業界中成為香港頗有影響的人物了。
但他多年來一直獨身,直到國內文化大革命開始,迴鄉願望已是十分渺茫,才在友人攛掇之下再婚。太太陳美玲溫柔端莊,為人賢淑,生有兩個兒子,都已經先後上小學了。
周金福到香港後也在信義布廠做事,後來卻因患了不治之症逝世;周樹和意欲最近迴歸故裏,一者找迴父親骸骨厚葬,二者與家中親人團圓並探望親朋戚友。但他不知家人各種情況,便托方善民先生專程迴來打聽。
易誌良當天就到農場去把消息告訴了母親和妹妹。陳蘭英看過來信,淒然昏了過去。嚇得易誌良大聲唿喚,又用手指掐住她的人中,良久才見母親蘇醒過來。她醒來之後,躺在床上,手拿著書信和照片,哭了又笑,笑了又哭,最後竟就嚎啕痛哭起來!易誌良也不勸阻,任由母親大哭一場。這是大苦大悲後的大喜。多少年的壓抑,多少年的淒涼,多少年的苦難,就讓它們隨著這揪心的哭聲慢慢地消逝吧。他知道,此時母親的心裏是多麽激動和高興啊!陳蘭英大哭一場之後,又拿起書信,一次再次地閱讀。她一邊讀,又一邊流淚,直到眼淚再也流不出來。
這一封信使她茫茫然迴到了三十多年前的過去。她記得鎮反的時候,舅父曾經把一個不明不白的人交來的周樹和的一封遺書、一隻懷表和一支鋼筆轉給她,當時她就對此事滿腹狐疑。但在那個年代,隻有錯殺,沒有錯案;隻能蒙冤,不能申雪。她隻能信之為真。她把他的遺書和懷表鋼筆保存在一個小布袋裏,幾十年來睹物思人,以淚洗麵,一心以為亡人已在天上安息,卻沒想到今天竟又能在世上相見。
“常聽人說,舊社會把人變成鬼,新社會把鬼變成人。沒想到今天卻是新社會把人變成鬼,改革開放又把鬼變成人!”周芳芳看完了信,也淚流滿麵,感慨萬分。
“這莫不是在做夢麽?”陳蘭英自言自語的問道。
“媽媽,這不是做夢。兒女就在你眼前哩!”易誌良笑著說。
“兒子,你用力掐擰媽的肌肉,怎麽我總感覺是在夢中呢!”她還是不相信自己。
“這是夢一樣的現實啊!”易誌良大聲地說。
“媽媽,你不是說過父親有遺書的麽?拿出來看看吧!”周芳芳提醒母親。
於是,陳蘭英如夢初醒般的站起身來,走進房裏去把隨身的皮箱打開,取出了縫在一個布袋裏用牛皮紙包好的懷表、鋼筆和一張紙。這是用鋼筆寫在一張書信紙上的遺書。隻見紙已變成黃色,流暢而清秀的字跡卻仍然十分清晰。她顫聲讀了起來:
樹和遺書
母親大人並轉蘭英愛妻:
我不幸犯了“私藏武器”的大罪,據說民兵在我屋前的荷花池塘裏找到罪證,自忖必死!這也是為人罪孽所致。我死之後,請你們不用悲傷。所深憾者,我有生之時,未能報父母天高地厚的養育之恩,亦未盡為夫為父養兒育女之責。當我快成上帝的人子的時候,便隻覺得對不住你們。
主一定會救我脫離邪惡,接我安全地到天國去!
苦命母親,請蘭英多多看顧扶持。願上帝賜恩給你們!
來生再見!樹和絕筆。壬辰年十月
陳蘭英讀著讀著,辛酸的流水又滾滾流落下來。丈夫為人善良,信奉天主,死前仍心懷希望,不忘祈禱上帝。上帝終於救他脫離邪惡,使他安全地到了自由的世界。她不信神佛,但覺冥冥之中,卻竟有一種天力,是那樣的不可悖逆。她不禁也在胸前劃了幾個十字,口中不斷地念道:“多謝上帝!”
…… ……
兩個月後,一個晴朗的夏日,周樹和在幾個人的陪同下,終於迴到了闊別三十三年的家鄉。
徐昌城裏,漢華酒家懸燈結彩。酒家門口撐出了一塊鮮豔奪目的歡迎牌。牌子上用紅紙金字寫著:熱烈歡迎香港企業家周樹和先生迴鄉參觀!下署:徐昌縣僑聯。
原來,徐昌縣華僑聯誼會中早就有人打聽到周樹和是在港的知名富商,又知道他三十多年首次迴鄉探親,便有心做好統戰工作,以祈日後能聯絡感情,並得到投資支持,以促進家鄉建設。易誌良原不打算招搖,但既是僑聯部門出麵,自己又有雙重身份,也不便過分拂意,而隻能順水推舟,這樣也算是父親榮歸故裏了。周樹和迴來,見過妻兒子女親戚,流著熱淚一一握手。見兒子已是中年,生得一貌堂堂,高大魁梧,眉宇之間有著一股剛毅之氣,他心裏十分寬慰;又見女兒長著鶯蛋的臉兒,生得水靈漂亮,神韻豐采,極似當年她母親一般靚麗,他心裏也十分高興;但隻見陳蘭英已是步入老年,歲月的滄桑聚成了一條條皺紋,刻在她那昔日雪白嬌嫩的臉上,他心裏感到一陣悲苦,不禁雙手抱擁而泣。陳蘭英更是泣不成聲,雙肩抽搐。一時,大家都沉浸在劫後重逢的無言的極度歡樂之中。
不久,便有許多來拜訪的人士陸續到來。接風晚宴,除僑聯之外,工商局、外貿部門和經委也來了人,大家都道敬仰之心意,齊賀省親之怡情。席上頻頻舉杯,觥樽交錯。正是,昔日鬥爭逃亡有如喪家之犬,今日團結安定卻是座上貴賓。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周樹和一家的酸甜苦辛之變化,卻是參加接風的那些幹部同誌們所不知道的。
酒宴過後,送走客人,周樹和才有時間與妻子團聚。幾十年的生離死別,一下子竟成了過去,他們默默地相擁相視。陳蘭英熱淚盈眶,周樹和無限溫情。雖然彼此都年紀老了,但卻覺得心潮激蕩,他們感到生命的第二春正在開始。百般的恩愛,千般的思念,萬般的激情;百種痛苦,千種屈辱,萬種悲哀,盡在一夜的溫柔繾綣和款款細語之中終於得到了徹底的冰釋!
大地主周樹和迴鄉的消息很快便傳到嶺塘村,隻急壞了村書記劉古泉。因為,按照政府的華僑港澳政策,必須清退“土地改革”和“文化大革命”時分占他們的房屋,鄰村已經是這樣做了。周樹和一迴來,也許這件事情就得早日落實。雖說政府對應搬遷出僑房的農戶有些經濟補助,但若搬遷起來,丁點兒補助費卻遠遠不夠,大量的善後問題還得靠村裏去解決。而翻身隊有二十多戶社員,搬遷起來難度大,況且他們已把福源樓破壞得殘破不堪,屋背還搭了幾間平房。為此,他專門召開了一個會議來研究這個問題。
“政府的政策此一時彼一時,為什麽土改時分了他們的房屋,現在卻又要歸還給他們呢?”年輕幹部不解。
“其實,當時土改的政策也是不能分華僑房屋的;但後來複查補上一課,寧左勿右,又給分了。”年紀大的幹部說道。
“唉,鳩占鵲巢。沒幾年,好端端的福源樓就已變得像乞兒窩一般!”有人歎道。
“能不能要求周樹和不再要迴這房屋呢?” 有人提議。。
“未雨綢繆,這事情得走在前麵。若是他本人要退迴房屋,待縣區政府一批準,到時就沒有辦法了!”有人說。
“也許他有錢人家再不要這爛屋羅!”有人這樣說。
“不然,港澳華僑祖宗觀念強。我看,他非要迴不可。”有人道。
“我的意見,我們是否可以向他要點兒拆遷補助。他有錢人不計較,出點錢就像氈上去一毛哩!”一直沒有說話的村書記劉古泉說。
“對,我們踏前一步,以進為退!”這個意見得到大家附和。
事情就這麽定了。如果政府補助一點,周樹和再拿出一點,這件事情就好辦,或許大家還能從其中得到一些好處呢!於是,第二天,劉古泉便與村委管經濟的王金木一齊出縣城去專程探望周樹和。他們也不敢空著手去,拎了兩隻家養土雞,一籃雞蛋,像走親戚那樣來到漢華酒店,在前堂通報了姓名。剛好周芳芳在,便熱情的接待他們。
劉古泉入得漢華酒家來,踏上三樓,走
進豪華的客廳裏,坐在軟綿綿光鮮鮮的牛皮沙發上,抽著客廳裏放著的香噴噴的中華牌香煙,品著甘滑滑的毛尖茗茶,自有一番今非昔比的感受。他想,今天人家行十萬坐十萬,畢竟非我等窮人能做到的事。若是當日周樹和逃不出去,說不定就已經當作“現行反革命”被“叭”了羅!就即使僥幸活下來,他也不一定能捱過這些年來“階級鬥爭”的刀山火海!就即使又僥幸捱過了,若是沒有改革開放的政策,沒有平反冤假錯案,還是與馬和牛一般般,他也許還要繼續低頭做人哩!可見世道總是千變萬化的。他記起了解放生產隊的老貧農周隆昌有一次對他說的話:“世道始終是人家有本事的人強。孫悟空打七十二個筋鬥還是翻不過如來佛的掌心哩!”可不是麽,豬八戒做不了孫悟空,孫悟空也做不了如來佛。湯圓再黑也是湯圓,煤球再白也是煤球,這個世界日後該不會又再把湯圓當煤球一樣來糟蹋吧!
易誌良和周樹和有事出去了,一時迴不了來。劉古泉倆人抽過煙,喝過茶,又吃過兩碗鮮蝦水餃麵,時間已過晌午,不便再等下去打擾,便將來意告知周芳芳,並叫周芳芳代為轉達,他們第二天再來聽消息。
原來,周樹和今天卻跟易誌良一起去了嶺塘村。他們沒有到村裏,而是在村前的嶺坡地上尋找周伯年的墳墓。他清楚地記得當年父親的棺柩埋在嶺東邊的頂端,但卻找不到墓碑。那幾年,大隊的耕嶺隊把番薯種在墳地上,所有的墓碑都被砸了,大部分墳地都被挖棄,幸得頂端的幾個墳地因是紅砂硬土而保存下來。周樹和憑著記憶,終於找到父親墳地。他迴想當年有病在身的年邁父親,因經不住鬥爭大會驚嚇和民兵踢打,不幸慘死在台上的情景,不覺悲從心來,跪下去嚎啕痛哭。哭聲悲慟真切,隻哭得草木垂立,鳥雀驚飛。易誌良觸景傷情,亦不免百感交集,也跪在旁邊淒然流淚,低聲嗚咽。同來的人見了,無不被此真情所感動,淚流滿麵。
當天夜裏,周樹和召集妻兒子女來商量幾件事情。他滿腹心事地說道:
“我們能活到今天,享受合家團圓的天倫之樂,實上賴上帝恩顧,國家降福,下靠祖宗庇佑。故祖宗社稷恩澤不可忘,敬祖承德為第一大事。但幾十年滄桑,祖宗牌位已蕩然無存,魂飄天外,令人不勝慚愧!我此行欲完成幾件心事:第一、要修祖墳。找一個風水地方,重新把祖父的棺柩安葬,超度亡靈。第二、要收迴祖屋,修繕複原後供放祖先的神位,定時供奉祭祀。第三、誌良要認祖歸宗,從今以後,改返原來周漢華的姓名。隻不知這些事情可行與否,大家把意見說來聽聽。”
“福源樓已被糟蹋得破爛不堪。那些年,屋瓦刪了,樓板拆了,再窮的人家連地上的磚塊也挖去賣了,換成救命糧食,捱過了一年又一年。這個地方真叫人傷心啊!”陳蘭英十分傷感,話還未說完,眼淚卻已流下來了。
“福源樓救了不少窮人的命,聽說住在福源樓的人沒有一個被餓死的。我看,這也是我們祖宗的蔭德所在呢!現在的鄉親父老大家有飯吃了,我們就再積一次德,讓他們再搬遷一次,家家住上新居。這未嚐不是件好事!”周樹和說。
“按照政府的政策,僑屬的房子是完全可以收迴的,包括在城裏的河背一條街,現在是徐昌縣染織廠的廠址地方。但是,公家的事容易辦,社員農民能搬到哪裏去呢?”易誌良有所考慮。
“今天村裏的兩個幹部來過。他們帶來兩隻雞和一籃子雞蛋的禮物,說了許多好話。他們的意思,想要求由父親幫助出一點搬遷費哩!”周芳芳說。
“要村裏規劃個地方,我可以出錢買地和建屋,再發給每個住戶搬遷費。”周樹和道。
“這樣做皆大歡喜,社員和村都得到好處!”易誌良說。
“我們必須落實建好房子。除買地的錢外,其餘的都不能交給村幹部!”周芳芳提議。
“我的意見,芳芳負責在村裏買地和建好房子,漢華主要負責落實歸迴城裏的房屋,還要考慮下一步計劃。城裏的房產地契,幸得還在舅父家裏安妥地保管著,但要落實全部歸還,恐怕不是件容易的事情。這些物業落實之後,我們可以乘這個改革開放時機,為鄉梓多做點兒事情。”周樹和胸有成竹地說。在外麵幾十年經商,練就了他有一個靈活的高效的經濟頭腦。迴來幾天,他發現被封閉了幾十年的故土在改革開放中到處潛伏著勃勃生機。他到過城裏和城西的河背地方,觀看了過去信義布廠舊址,見那裏除了變得破舊一些外,並沒有多大的變化;他又觀察了燈光夜市,計算了這個市場的人流量;又參觀了農場,還順途到過城郊的一些農村。他在十分讚賞兒子周漢華的眼光和才能的同時,也看到了能促進徐昌縣經濟發展的更大的商機,心裏正構思著一個宏偉的計劃。
於是,這些事情就這麽決定了。周樹和在陳資民幫助下,找到老風水先生,在城西五裏外的神峰山上買了一塊墓地。此地麵東朝陽,嶺上鬆柏翠微,彩雲繽紛。周樹和擇日安葬了父親靈柩,完成了幾十年來的心願。同時,這一邊,在女兒芳芳主持下,嶺塘村規劃了嶺下的三畝多坡地給翻身樓的社員建房子。房子由縣建築公司承建,嶺塘村委監工。要求水泥框架,紅磚砌牆,一律兩層樓房,每戶六房兩廳並有新式衛生間,內有小庭院,院中又有手搖泵水的小井,樓上也有小曬穀坪。五個月便要完工。
五個月後,隻見五排樓房齊正正的屹立在坡地上。紅磚青瓦,灰地白牆,看上去如仙境般的美麗。工程經過驗收後由村委主持分房。按照原有入住的戶數計算,每戶一院,抽簽對號後,村委發給房產證。同時,原有每間住房又可得到500元的搬遷費。元旦那天,爆竹聲嘣嘣嘣的響個不停,大家歡天喜地的搬到新家去。正是:為活命昔日新屋變爛屋,得溫飽今天爛屋再更新。
打從中秋開始,福源樓按照原貌進行裝修:添瓦添磚,添樹桁瓦桷樓板;原來做公共食堂的上廳和中廳重新粉刷,木板更新,雕龍畫鳳,並在上廳安置祖宗神位;屋背的平房拆了,種上竹子,門口的池塘加築欄杆和亭子;四角炮樓和屋內外牆壁用紙漿石灰重新批蕩一次,門前亦砌了宮式圍牆,又在花園裏栽種一些花草樹木,搭起一些花架。先外後內,先上後下,花了兩個多月的時間,終於完成了全麵恢複工作。舊貌變新顏,富麗堂皇之中,又別具田園怡情。有詩為證:
綠樹蔭濃夏日長,樓台倒影入池塘;水晶簾動微風起,滿架薔薇分外香。
春節過年時,周樹和帶上兩個小兒子再迴家鄉來。周樹和的母親已故,姐妹也各帶著一家老少迴來了。初一那天早晨,神台上早已擺滿了祭祀的三牲,插著香燭。神龕上,供奉著二十世祖周伯年公的牌位。神龕兩旁貼著一副對聯:
奕世載德垂千古
宗衍福佑繼萬年
橫批:福澤源長
六點鍾,紙炮響過,所有周伯年宗下男女兒孫在周樹和帶領下,拿著香燭,從上廳左門魚貫而入,步至祖宗神龕前麵,行三跪三扣頭禮。禮畢,周樹和從神台上拿出一張黃紙來,跪著念道:
周氏徐昌邑嶺塘村二十一世子周樹和百拜二十世祖伯年公及曆代祖宗神靈:昔者,幾十載國運蹇滯,社會動蕩,人民挨饑,宗廟不保,祖宗神位亦被廢棄多年。不孝樹和輾轉異鄉,心常掛念,寢食不安!今幸逢盛世,得於迴歸故裏。現重修我祖宗神位,定時奉祀。祈我祖在天之靈乘春風,駕祥雲,福光重照故居,庇佑我周氏子孫伯年襲下,萬世福昌!
念畢,燒掉祭詞,拈香再拜。
易誌良接著也從神台上拿一張祭紙來,跪在神台前念道:
周氏徐昌邑嶺塘村二十二世子周漢華百拜二十世祖伯年公及曆代祖宗神靈:昔因生計,不肖孫曾忍辱負重,改名換姓,偷安虛度三十三載。今
欣逢盛世,萬物複蘇,百川歸流。現我認祖歸宗,願我祖恩佑!
念畢,燒掉祭紙,撚香再拜。
祭祀儀式簡單而隆重。由此,周樹和遂完成了多年的心頭大事。從買地建房搬遷群眾到修繕祖屋,曆時不及八個月,花費總共不過八十多萬元。
春節過後,周樹和不久將要攜子迴港。各親人也要陸續迴自己家裏,周樹和一一灑淚相別,並皆有財物饋贈。大妹周玉瓊在省城的一間大學工作,丈夫曾任過學院領導,文革時候因出身地主家庭,夫妻倆均受到衝擊。丈夫被誣為“走資派”,受盡磨折。文革後夫妻落實了政策,辦了離休的手續,享受著老幹部的待遇。兩個兒女亦安排了工作;二妹周玉碧仍在西北的一個城市居住,夫妻還未退休,但丈夫已從原領導崗位上退居二線。文革時候,因受高仕倫“叛國投敵”的事件牽連,造反派革委會曾把他們隔離審查和降職,後終因查無實據而得到平反。文革後,夫妻恢複職務,兒女都相繼考上大學;三妹出國去了,四妹跟著二媽迴到潮州的外婆家,中學畢業後上山下鄉當了農民,嫁給當地的一個生產隊長,落實知青政策後她迴城當工人,離了婚。這次她和二媽一齊迴家鄉來,因生活比較困難,受到周樹和的格外饋贈。至此,經曆了幾十年的浩劫,周伯年一家人口親戚,重新得到團聚。其樂也融融!
福源樓的西側,有一塊原是翻身生產隊的菜地,約有二百多平方。周樹和出錢買來建了兩層樓房。一屋兩棟,每棟共十二間房舍,南北各有一個廳廊。內用階磚鋪地,外用瓷磚貼牆,琉璃瓦屋簷,鋁合金鋼窗,極是堂皇華麗。建好之後,周樹和送給周金福家裏。周金福有兩個兒子,都已成家。大兒子鐵頭周漢宏在家駛拖拉機耕田,閑時就到槐嶺去運些煤來賣給社員,賺些錢來養家糊口。反擊右傾翻案風時被當作走資本主義道路搞長途運輸販賣而被抄了家,弄得一段時候狠是辛苦。今忽然得到周樹和的饋贈,無異一夜變成太公,兄弟兩家人喜不自禁。自此投資搞運輸,生活日漸富裕。
周樹和迴港之後,各樣事情安排妥當,便再迴鄉來籌謀大計。他此行專為發展徐昌縣的城市建設而來,有分教:周公妙計興鄉邑,要教舊城換新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