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大人所言甚是,小王等皆深以為然。”
“陳大人說得好啊,社稷之要首在君權之固也。”
“確是此理,小王等別無異議。”
……
明知道陳子明這麽句問話裏包藏著“禍心”,奈何人在屋簷下,卻又哪能容得諸王不低頭的,盡管都不願表態,可一待陳子明炯然的目光掃了過來,諸王也自不得不違心地附和上一番,當然了,表態歸表態,各自心裏頭究竟作何想法麽,怕是隻有他們自己才清楚了的。
“諸位王爺能有此等認識便是好事一樁,如此一來,於變革之道也就能取得共識了,這麽說罷,我朝之所以州刺使造反之事不斷,皆因各州治權過大之故也,今,既欲固君權,自是須得從根子上削弱地方自治之權也,對此,陳某苦思數年,終得一策,謂之劃省而治。”
陳子明要的隻是諸王的表態,至於他們心中到底作何想法麽,他卻是根本不介意,左右如今局麵已盡在掌握之中,陳子明自是樂得慢慢跟諸王周旋了去。
“劃省而治?這……”
“小王等不明,還請陳大人指點迷津則個。”
“是啊,究竟何為劃省而治來著?”
……
見得陳子明又是說一半留一半地吊人胃口,諸王心中都不免有些犯嘀咕,奈何形勢比人強,不滿歸不滿,追問的熱切終歸還是須得表現出來的,若不然,萬一要是惹惱了陳子明,那後果怕不是那麽好承受的。
“諸位王爺莫急,且容下官細細道來,這麽說罷,劃省便是依山形地勢將舉國之地劃成二十八省,每省設巡撫一職,統管省內軍政;另有布政使一職,為其副,管民政;再有安撫使一職,管刑名;禦史台之各省監察禦史派駐省府,督導諸官,再有軍區將軍一職,統管軍事,軍政、民政各自獨立,以上諸職皆有上本直奏之權,彼此製衡監督,以確保省務不致淪於一人之手,省下不設州,改稱府,一府之長為知府,下有縣,大體按原各州所轄劃分,另有上縣改為直轄州,設知州一人,銜比知府低一級,各府設守備營,以綏靖地方,省有駐軍,由軍區將軍指揮,歸朝廷直轄,無詔令不得擅動,以上種種便是劃省而治之核心所在,諸位王爺對此有甚看法,且就請暢所欲言好了。”
諸王既是紛紛出言追問根底,陳子明也就沒再賣甚關子,這便將劃省而治的綱要娓娓道了出來,當即便令諸王全都為之眼神狂閃不已,很顯然,諸王大多想到了一事——若是真劃省而治,哪怕能撈到巡撫之職位,可就權勢而論,其實還真不如眼下的刺使來得權重,很顯然,這所謂的劃省而治,於朝廷而論,或許有利集權,可對於諸王來說,卻是弊遠大於利的,若不是剛有著霍、韓二王被拿下的前車之鑒在,隻怕諸王早就全都跳起來高唱反調了的。
死寂,一派的死寂,諸王盡管不曾出言反對,可也無人願意在此事上表示支持,此無他,諸王這麽些年來,在各自的封地上可是享受慣了的,要剝奪他們的權力與享受,簡直跟殺了他們沒啥兩樣,不滿乃是必然之事,隻是眼下風頭不對,諸王除了選擇保持緘默之外,還真就沒甚旁的法子好想了的。
“此法不錯,環環相扣,彼此監督,確是有利朝廷掌控地方,大善!”
一派死寂中,又是李道宗頭一個站出來表明了支持的態度——李道宗在此前確是曾受李恪之委托,要他全力支持陳子明,但這並不是李道宗表態的根本原因之所在,真正讓他做出此表態的是因其確實看出了這等政體的妙處與合理性。
“陳大人,小王有一疑問,不知當講不當講?”
李道宗這麽一表態,可就將諸王全都擠到了牆角上,當真是表態也不是,不表態也不是,彼此麵麵相覷了好一陣子之後,這才由著諸王中排序最長的徐康王李元禮(唐高祖第十子)出頭探問了一句道。
“徐康王有話隻管直說,下官聽著便是了。”
陳子明早就料到這幫王爺不會那麽輕易地便肯讓出手中的權利,也自做好了軟硬兩手準備——能曉之以理,那就以理服人,若是諸王真要逆流而動,那就隻能以強硬手段將頑固者碾成齏粉了,左右已拿下了兩位王爺,陳子明倒是無所謂再多拿下幾位的,當然了,能不動用鐵腕手段,陳子明也自不願妄動無名。
“陳大人先前所言之劃省而治,小王聽著也覺得有些道理,隻是不知朝廷又將如何安置我輩,還請陳大人為我等指點迷津則個。”
陳子明今日又是大閱兵,又是拿霍、韓二王的人頭祭旗,擺明了就是要將劃省而治一事推行到底了的,在這等強權下,李元禮自知憑著在場這麽些王爺怕是根本無力阻攔,與其被當成下一個祭旗的對象,還不如全力以赴地為自身謀些利益來得強。
“十哥所問,正是小弟之所想,我等兢業為政大半生,朝廷應不致毫無體恤罷?”
“陳大人,您就給小王等說說罷。”
“就是,就是,我等為天子牧守一方多年,沒個功勞也有苦勞罷。”
……
在涉及到自身利益時,哪怕是販夫走卒都會起拚死之心,就更別說這幫位份尊貴的王爺了,誰都不想將手中的權力毫無條件地交出來,哄亂鬧騰也就屬題中應有之義了的。
“徐康王問得好,諸位王爺中,不少人是從武德年間便為天子牧守一方的,勞苦功高啊,陛下乃聖明之君也,又豈會不知,政體雖革新,諸位王爺之功卻是不能或忘,今,陛下有意在京設一機構,專一管理天家事務,名曰:宗人府,但凡是天家子弟,無論是親王還是未封之皇子,一體都歸宗人府節製,另,聖上體恤諸位王爺之不易,不忍諸位王爺再在外地操勞,特延請諸位王爺一體入朝聽政,攜手共建我大唐之社稷江山,想來以諸位王爺之忠心,應不致有甚異議罷。”
這都已到了圖窮匕見之時,陳子明也自沒甚遲疑,語調淡然地便將對諸王的安排一口氣道得個分明無比,赫然是要將諸王手中的權力徹底抹個幹淨徹底了去。
“……”
陳子明此言一出,諸王當即便全都傻了眼,這哪是啥體恤來著,完全就是在行削藩之舉措,所謂的入朝聽政議政不過是說著好聽罷了,比之在地方上的自由與權勢而論,簡直就是一天一地的差別,真要是就這麽答應了下來,顯然不是諸王之所願,可問題是如今大家夥都已被圈在了籠子裏,不答應的話,又不免擔心會落到霍、韓二王之下場,進退兩難之下,觀禮台上自也就不免再度冷場了去。
“諸位王爺都是明事理之人,當知社稷穩則宗室穩,社稷有亂,宗室怕也自難安,為一己之私欲而置社稷於危境實非君子所應為也,於下官看來,諸位王爺當不會是這等樣人罷?”
大局在握之下,陳子明又豈會怕了諸王的沉默以對,根本不給諸王喘息的餘地,麵色肅然地便步步緊逼了一把。
“陳大人說得好,本王在此表個態,即日起,本王便入宗人府,至於江夏一地之吏治,還請陳大人代稟陛下,盡早著官員前去接任為宜。”
李道宗一向持身極正,也自不甚戀權,在明知大勢所趨的情況下,他自是不會去幹螳臂當車的蠢事,又是頭一個站出來表了態。
“陳大人,小王等離開治所之際,都不曾將手頭之政務交待下去,如今既是要入朝,可否容小王等先迴治所料理一番,待得理順了吏治之後,再來京候命可成?”
大多數王爺在自家封地裏都是霸道慣了的,盡管不致於作出甚欺男霸女的勾當,可仗勢欺人的事兒卻當真少不到哪去,如今若是就這麽滯留在京師,自不免擔心會被秋後算賬了去,彼此間飛快地交換了下眼神之後,又是李元禮出麵提出了個要求。
“十哥說得是,我等來得倉促,本以為幾日後便可迴任的,不少事都隻做到一半,如今若是沒個交待,那州中豈不是得亂了套了。”
“陳大人放心,小王等也就是迴去交割一下政務,隻需幾日時間而已,完事後,自當緊著趕迴京師。”
“善始方能善終麽,竊以為十哥所言大善!”
……
有了李元禮的帶頭,眾王爺們立馬便都來了精神,七嘴八舌地便哄鬧了起來,聲音噪雜得有若菜市場一般。
“諸位王爺過慮了,政務之事確是不能耽擱了去,然,若是諸位王爺有所牽掛,大可與接任者交待一番也就是了,放心好了,朝廷早有計劃,相關職缺早已安排好了人手,斷誤不了事的,諸位王爺就不必掛懷了。”
開啥玩笑,好不容易才設法將這幫家夥從封地騙了來,若是再讓他們迴去,不鬧出一大堆的兵變之事才怪了,陳子明可不是那麽好蒙的,又哪可能同意諸王之請求,簡簡單單的幾句話便堵死了諸王再迴封地之可能……
“陳大人說得好啊,社稷之要首在君權之固也。”
“確是此理,小王等別無異議。”
……
明知道陳子明這麽句問話裏包藏著“禍心”,奈何人在屋簷下,卻又哪能容得諸王不低頭的,盡管都不願表態,可一待陳子明炯然的目光掃了過來,諸王也自不得不違心地附和上一番,當然了,表態歸表態,各自心裏頭究竟作何想法麽,怕是隻有他們自己才清楚了的。
“諸位王爺能有此等認識便是好事一樁,如此一來,於變革之道也就能取得共識了,這麽說罷,我朝之所以州刺使造反之事不斷,皆因各州治權過大之故也,今,既欲固君權,自是須得從根子上削弱地方自治之權也,對此,陳某苦思數年,終得一策,謂之劃省而治。”
陳子明要的隻是諸王的表態,至於他們心中到底作何想法麽,他卻是根本不介意,左右如今局麵已盡在掌握之中,陳子明自是樂得慢慢跟諸王周旋了去。
“劃省而治?這……”
“小王等不明,還請陳大人指點迷津則個。”
“是啊,究竟何為劃省而治來著?”
……
見得陳子明又是說一半留一半地吊人胃口,諸王心中都不免有些犯嘀咕,奈何形勢比人強,不滿歸不滿,追問的熱切終歸還是須得表現出來的,若不然,萬一要是惹惱了陳子明,那後果怕不是那麽好承受的。
“諸位王爺莫急,且容下官細細道來,這麽說罷,劃省便是依山形地勢將舉國之地劃成二十八省,每省設巡撫一職,統管省內軍政;另有布政使一職,為其副,管民政;再有安撫使一職,管刑名;禦史台之各省監察禦史派駐省府,督導諸官,再有軍區將軍一職,統管軍事,軍政、民政各自獨立,以上諸職皆有上本直奏之權,彼此製衡監督,以確保省務不致淪於一人之手,省下不設州,改稱府,一府之長為知府,下有縣,大體按原各州所轄劃分,另有上縣改為直轄州,設知州一人,銜比知府低一級,各府設守備營,以綏靖地方,省有駐軍,由軍區將軍指揮,歸朝廷直轄,無詔令不得擅動,以上種種便是劃省而治之核心所在,諸位王爺對此有甚看法,且就請暢所欲言好了。”
諸王既是紛紛出言追問根底,陳子明也就沒再賣甚關子,這便將劃省而治的綱要娓娓道了出來,當即便令諸王全都為之眼神狂閃不已,很顯然,諸王大多想到了一事——若是真劃省而治,哪怕能撈到巡撫之職位,可就權勢而論,其實還真不如眼下的刺使來得權重,很顯然,這所謂的劃省而治,於朝廷而論,或許有利集權,可對於諸王來說,卻是弊遠大於利的,若不是剛有著霍、韓二王被拿下的前車之鑒在,隻怕諸王早就全都跳起來高唱反調了的。
死寂,一派的死寂,諸王盡管不曾出言反對,可也無人願意在此事上表示支持,此無他,諸王這麽些年來,在各自的封地上可是享受慣了的,要剝奪他們的權力與享受,簡直跟殺了他們沒啥兩樣,不滿乃是必然之事,隻是眼下風頭不對,諸王除了選擇保持緘默之外,還真就沒甚旁的法子好想了的。
“此法不錯,環環相扣,彼此監督,確是有利朝廷掌控地方,大善!”
一派死寂中,又是李道宗頭一個站出來表明了支持的態度——李道宗在此前確是曾受李恪之委托,要他全力支持陳子明,但這並不是李道宗表態的根本原因之所在,真正讓他做出此表態的是因其確實看出了這等政體的妙處與合理性。
“陳大人,小王有一疑問,不知當講不當講?”
李道宗這麽一表態,可就將諸王全都擠到了牆角上,當真是表態也不是,不表態也不是,彼此麵麵相覷了好一陣子之後,這才由著諸王中排序最長的徐康王李元禮(唐高祖第十子)出頭探問了一句道。
“徐康王有話隻管直說,下官聽著便是了。”
陳子明早就料到這幫王爺不會那麽輕易地便肯讓出手中的權利,也自做好了軟硬兩手準備——能曉之以理,那就以理服人,若是諸王真要逆流而動,那就隻能以強硬手段將頑固者碾成齏粉了,左右已拿下了兩位王爺,陳子明倒是無所謂再多拿下幾位的,當然了,能不動用鐵腕手段,陳子明也自不願妄動無名。
“陳大人先前所言之劃省而治,小王聽著也覺得有些道理,隻是不知朝廷又將如何安置我輩,還請陳大人為我等指點迷津則個。”
陳子明今日又是大閱兵,又是拿霍、韓二王的人頭祭旗,擺明了就是要將劃省而治一事推行到底了的,在這等強權下,李元禮自知憑著在場這麽些王爺怕是根本無力阻攔,與其被當成下一個祭旗的對象,還不如全力以赴地為自身謀些利益來得強。
“十哥所問,正是小弟之所想,我等兢業為政大半生,朝廷應不致毫無體恤罷?”
“陳大人,您就給小王等說說罷。”
“就是,就是,我等為天子牧守一方多年,沒個功勞也有苦勞罷。”
……
在涉及到自身利益時,哪怕是販夫走卒都會起拚死之心,就更別說這幫位份尊貴的王爺了,誰都不想將手中的權力毫無條件地交出來,哄亂鬧騰也就屬題中應有之義了的。
“徐康王問得好,諸位王爺中,不少人是從武德年間便為天子牧守一方的,勞苦功高啊,陛下乃聖明之君也,又豈會不知,政體雖革新,諸位王爺之功卻是不能或忘,今,陛下有意在京設一機構,專一管理天家事務,名曰:宗人府,但凡是天家子弟,無論是親王還是未封之皇子,一體都歸宗人府節製,另,聖上體恤諸位王爺之不易,不忍諸位王爺再在外地操勞,特延請諸位王爺一體入朝聽政,攜手共建我大唐之社稷江山,想來以諸位王爺之忠心,應不致有甚異議罷。”
這都已到了圖窮匕見之時,陳子明也自沒甚遲疑,語調淡然地便將對諸王的安排一口氣道得個分明無比,赫然是要將諸王手中的權力徹底抹個幹淨徹底了去。
“……”
陳子明此言一出,諸王當即便全都傻了眼,這哪是啥體恤來著,完全就是在行削藩之舉措,所謂的入朝聽政議政不過是說著好聽罷了,比之在地方上的自由與權勢而論,簡直就是一天一地的差別,真要是就這麽答應了下來,顯然不是諸王之所願,可問題是如今大家夥都已被圈在了籠子裏,不答應的話,又不免擔心會落到霍、韓二王之下場,進退兩難之下,觀禮台上自也就不免再度冷場了去。
“諸位王爺都是明事理之人,當知社稷穩則宗室穩,社稷有亂,宗室怕也自難安,為一己之私欲而置社稷於危境實非君子所應為也,於下官看來,諸位王爺當不會是這等樣人罷?”
大局在握之下,陳子明又豈會怕了諸王的沉默以對,根本不給諸王喘息的餘地,麵色肅然地便步步緊逼了一把。
“陳大人說得好,本王在此表個態,即日起,本王便入宗人府,至於江夏一地之吏治,還請陳大人代稟陛下,盡早著官員前去接任為宜。”
李道宗一向持身極正,也自不甚戀權,在明知大勢所趨的情況下,他自是不會去幹螳臂當車的蠢事,又是頭一個站出來表了態。
“陳大人,小王等離開治所之際,都不曾將手頭之政務交待下去,如今既是要入朝,可否容小王等先迴治所料理一番,待得理順了吏治之後,再來京候命可成?”
大多數王爺在自家封地裏都是霸道慣了的,盡管不致於作出甚欺男霸女的勾當,可仗勢欺人的事兒卻當真少不到哪去,如今若是就這麽滯留在京師,自不免擔心會被秋後算賬了去,彼此間飛快地交換了下眼神之後,又是李元禮出麵提出了個要求。
“十哥說得是,我等來得倉促,本以為幾日後便可迴任的,不少事都隻做到一半,如今若是沒個交待,那州中豈不是得亂了套了。”
“陳大人放心,小王等也就是迴去交割一下政務,隻需幾日時間而已,完事後,自當緊著趕迴京師。”
“善始方能善終麽,竊以為十哥所言大善!”
……
有了李元禮的帶頭,眾王爺們立馬便都來了精神,七嘴八舌地便哄鬧了起來,聲音噪雜得有若菜市場一般。
“諸位王爺過慮了,政務之事確是不能耽擱了去,然,若是諸位王爺有所牽掛,大可與接任者交待一番也就是了,放心好了,朝廷早有計劃,相關職缺早已安排好了人手,斷誤不了事的,諸位王爺就不必掛懷了。”
開啥玩笑,好不容易才設法將這幫家夥從封地騙了來,若是再讓他們迴去,不鬧出一大堆的兵變之事才怪了,陳子明可不是那麽好蒙的,又哪可能同意諸王之請求,簡簡單單的幾句話便堵死了諸王再迴封地之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