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達能的酸奶來幾個。”李未在菜單上看到的是法國食品巨頭達能的產品,一小瓶酸奶就要十塊錢。</p>


    等酸奶上來之後,李未打開嚐了嚐,味道還不錯,隻是在當下的中國,到底有多少人能吃得起呢?</p>


    “這東西在外麵賣多少錢?”李未問王石,五星酒店的價格肯定比外麵貴。</p>


    “我還真不知道,你們在商店見過這東西沒?”王石搖搖頭,迴頭看向自己的下屬。</p>


    下屬們緊皺眉頭迴想起來,總算是有個人迴憶起來了,“我在百貨商店見過,一小瓶隻要三塊多,到這兒就成十塊了!”</p>


    翻了三倍,這倒是五星酒店的常規操作,李未點點頭,可就算如此,普通人還是吃不起啊,現如今普通工人一個月就幾十塊,誰舍得花三塊錢買一小瓶酸奶?就算特區的工人、幹部比其它地方收入高,估計也沒多少人買吧?</p>


    東西是好東西,酸奶有較高的營養價值,後世許多人都會給孩子買,但那時候一盒酸奶也就幾塊錢,比現在貴不了多少,而老百姓的收入卻是幾十倍上百倍的增長,兩相對比,幾塊錢的酸奶就不值一提了。</p>


    “在廣州開的廠啊?老王,反正時間還早,要不你借輛車給我,我這兩天先去廣州看看?”李未看著瓶子上的廠址說道。</p>


    “小事情,我再給你排個向導,小馬,你是廣州人,熟悉當地情況,這幾天就陪李董去廣州看看!”現如今李未已經是萬科的大股東了,所以王石也改了稱唿,喊起他李董來。</p>


    第二天,李未便在小馬的陪同下,坐著王石給安排的車到了廣州,根據瓶子上的地址找到了達能在中國設立的第一家工廠。</p>


    1973年,BSN與達能-日爾維聯姻,從而晉級為法國最大的食品製造集團,產品囊獲啤酒、礦泉水、兒童食品等多個領域,著名的依雲礦泉水就是他們的產品,年銷售額達14億歐元。</p>


    1983年,達能創始人安東尼-裏布來到中國尋找機會,和所有來華外國人一樣,他也跑出登長城了,在長城上留下了一張照片,照片裏他用一個勺子盛出杯中的酸奶,準備給身旁怯生生的中國小女孩品嚐,這也是達能酸奶第一次走近了中國消費者的視線。</p>


    1987年,達能正式進入中國,第一站選擇了改革開放前哨的廣州,成立廣州達能酸奶公司,也是第一個把攪拌型酸奶帶到國內的外資企業。</p>


    到了工廠外麵,小馬下車過去試了試,進去參觀的要求被門衛客客氣氣地拒絕了,不過他並未氣餒,找到街頭小賣部的公共電話,打了幾個電話,然後陪著李未在車裏慢慢等著。</p>


    過了大約半個小時,一名穿著白襯衫的年輕人便走了出來,小馬路子很廣,很快就找到了在達能酸奶公司上班的熟人。</p>


    進去參觀還是不可能,不過這位叫陳新平的年輕人卻可以給李未介紹現如今達能公司的情況。</p>


    下班後,幾個人找了一家飯店,要了個安靜的包間,邊吃邊聊了起來,“陳哥,在外企上班,日子一定很滋潤吧?”</p>


    “哎,工資是比原來高一些,不過幹得心裏不踏實啊?三塊多一瓶的酸奶,有幾個人能買得起?我就怕公司將來倒閉啊!”陳新平痛並快樂著,快樂是因為外企的高工資,痛苦則是看不清楚公司的未來。</p>


    “價格貴是一方麵,另一方麵酸奶必須要冷藏,你們想想看,現在全廣州有幾個冷櫃?賣冰棍都還放在木箱子裏用棉被包著呢!我跑了好幾天,隻在白天鵝等幾家高檔酒店找到了冰櫃。”</p>


    “上海的同事更慘,一個銷售經理想著全中國最繁華的就是南京路了,南京路上什麽沒有?結果他從南京路東頭跑到西頭,也隻找到一個冰櫃,人家還不肯要他的酸奶!哎,再這麽下去,我還不知道能拿幾個月的工資呢!”</p>


    達能在錯誤的時間選擇了一樣錯誤的產品,酸奶不僅價格貴,而且需要配套體係的支持,但現在的中國就缺少這種支持,沒有幾家商店配有冰櫃,所以他們的產品遭受冷遇也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情。</p>


    這要是換成達能旗下的其它產品,礦泉水肯定是不合適的,現在的老百姓誰能接受喝水還要花錢?那家單位辦公室裏沒有暖水壺?啤酒或許還差不多,隻是在這方麵,達能和日本、德國的公司相比,又沒什麽優勢了。</p>


    但達能有個最大的優勢,那就是夠有錢,就算虧錢也能堅持下去,等到1990年的時候,達能的酸奶已占據了廣東市場60%的份額。</p>


    然後達能就利用自己的優勢,盯著每一個已經或即將成為乳品飲料行業領袖的中國公司,然後動用資本力量,以控股、參股、掌控經營權等方式,將其收入囊中。</p>


    1992年,達能與光明合資建立上海酸奶及保鮮乳項目,並在幾次增持後坐上光明乳業第三大股東席位。</p>


    1996年,達能聯合香港百富勤共同出資4500萬美元,與娃哈哈組建了5家合資公司,達能持股41%。</p>


    1997年金融危機爆發後,通過內部轉讓,達能把在合資公司的持股比擴大到51%;然後......然後就被宗慶後反殺了。</p>


    從2006年開始,娃哈哈和達能在國內外展開一係列訴訟,2007年終於有了定論,達能將股份出售給中資合作夥伴宣布離場。</p>


    乍看起來似乎是宗慶後擊退了國際資本,守住了自家品牌,可再細細翻看娃哈哈的起家史,事情卻沒那麽簡單。</p>


    宗慶後當初之所以與達能合資是為了將國資擠出局,因為娃哈哈集團有46%的國有股,那時候私人想收購國有股不容易,外資卻容易得多。</p>


    而現在和達能打官司,則是想將達能也擠出局,因為達能已經沒有利用價值了,現在是時候把娃哈哈變成自己的,好讓女兒接班了。</p>


    除了娃哈哈,達能還先後入股匯源、蒙牛、樂百氏、梅林正廣和等品牌,一度占據國內軟飲市場16.3%的市場份額,位居第一。</p>


    在入股的過程中,達能手段頻出,一方麵會邀請大量的官員和企業高管到法國去旅遊、考察,另一方麵幫助他們的子女留學,進入世界五百強去實習工作,這樣並購入股的過程就相當順利了。</p>


    但是光把這些企業吃下還不夠,還得適應中國的市場,在這方麵達能像其他外企巨頭一樣自傲,他們輕視本土管理層的能力,覺得什麽都是自己的最好,後果就可想而知了。</p>


    除了娃哈哈之外,和其他企業的矛盾也不斷湧現,達能接管一年後,以樂百氏創始人何伯權為首的樂百氏五位元老被踢出管理層,中高層以及銷售管理人員等不斷離職。</p>


    樂百氏在達能的管理下未能保持發展,到2005年,樂百氏出現虧損,虧損達1.57億元。</p>


    這一事件並未能引起達能的警覺,甚至還覺得把樂百氏元老踢走是好事,所以達能高管在和光明乳業負責人交流時,還把這件事拿出來炫耀。</p>


    這位光明負責人在迴憶錄裏如此寫道,“我耐著性子記錄了他近兩個小時的講話。如果世界上還有不知廉恥這迴事的話,這不就是不知廉恥嗎?”</p>


    這件事也引起了光明的警覺,在達能和娃哈哈的官司之後迅速和達能進行切割,這一決定可謂是兩敗俱傷,達能失去了光明的股份,光明也被分割牽製了精力,在競爭中中失去了最初的乳業霸主地位,被尹利、蒙牛等企業迎頭趕上。</p>


    其餘匯源、樂百氏、梅林等品牌也漸漸消失,倒是他們的自有品牌脈動發展得還不錯,因為缺少競爭對手的緣故,市場份額一直很好,直到紅牛等功能飲料進入中國市場,脈動的份額才出現下滑。</p>


    詳細地了解了達能的情況後,李未暫且放心下來,從短期來看,他和達能並不形成競爭關係,但是在他的商業版圖規劃中,乳業肯定是必不可少的環節,遲早還是會和達能撞上。</p>


    而現如今進入中國市場的外企裏麵,未來會和李未有競爭關係的還不少,除了達能之外,雀巢和聯合利華也在這一年進入中國。</p>


    聯合利華在上海設廠,雀巢卻跑到了偏遠的東北雙城,他們看起來很有耐心,派遣了一支專業團隊,教授雙城當地農戶養殖奶牛和采奶的技術,幫助他們搭建起一套能鼓勵農戶積極性的牛奶采集網絡和收購製度。</p>


    可惜日後似乎並沒有聽說雀巢在雙城的布置發揮什麽作用,大概還是他們領先市場的步子邁得太大的緣故,國內的液體奶市場還要十多年才會成熟,他們的準備工作開始地太早了。</p>


    結束了在廣州的考察,李未迴到特區,他在王石的帶領下,進入特區會堂,見證了曆史。</p>


    會堂主席台上方懸掛的橫幅寫著“特區土地使用權首次公開拍賣”幾個大字,台下企業、銀行、政府代表濟濟一堂,在中外媒體的見證下,新中國成立以來首次國有土地使用權公開拍賣如期舉行。</p>


    “老王,你難道也打算拿下這塊土地?”李未問道。</p>


    “這塊地說是拍賣,實際上歸屬權基本已經定了,特區房地產公司對此是誌在必得啊,我沒必要出這個風頭!既然有了第一次,那肯定還有第二次、第三次,特區這麽大,土地這麽多,我不愁等不到機會!”王石很澹定。</p>


    “這次過來就是為了探探路,熟悉下土地拍賣的流程,這樣遇到合適的機會就不會犯錯了!另外也是想讓你這個大股東看一看,房地產市場大有可為,我為咱們公司選擇的發展方向肯定沒問題!”</p>


    “我還當是什麽大事,原來是這個啊!”李未笑了,沒有誰比他更清楚未來中國房地產市場的發展有多迅猛了。</p>


    一方麵是發展的需求,中國的城市化在不斷加強,現如今城市化比例隻有百分之二十五,城鎮人口僅有兩億多;而到2017年,城市化比例已經接近百分之六十,城鎮人口數量暴增到八億多。</p>


    新進城的老百姓要有地方住,原來的城市人口要改善居住環境,這麽大的需求擺在麵前,房地產市場不可能不熱。</p>


    另一方麵則是稅費改革的影響,分稅製後地方政府收入大大降低,開支卻在不斷增加,那麽該從那裏尋找新的財源?</p>


    直接加稅是不可能的,那麽就隻能采取間接稅的手段了,於是乎房地產變成了最好的選擇。</p>


    稍微了解下房地產成本就可以明白,其實建築成本花不了多少錢,土地拍賣成本、融資成本、稅費等等,這些才是大頭。</p>


    而在這些成本裏麵,土地拍賣收入和稅費自然不用說,另外開發商和購房者在銀行貸款,政府也能獲取不菲的收入,再加上契稅、報規費用、環評費用等等,政府可以拿的錢就太多了。</p>


    </p>


    這還是直接拿的錢,要是再算上間接收入,比如從建材企業、設計院、監理公司、建築公司、廣告公司等相關企業收取的稅費,那就更多了。</p>


    所以,房地產就相當於現代版的鹽稅,幾乎沒人能逃脫,而且比直接收稅成本低得多,試問哪個政府不喜歡?</p>


    正如同王石的預料,經過長達17分鍾的輪番叫價,特區房地產公司最終以525萬的價格拿到了這塊8588平方米住宅土地50年的使用權,平均下來每平米不到六百塊。</p>


    拍賣師最終落槌的時候,全場掌聲如雷,王石這樣的開發商看到了發財的機會,政府官員看到了新的收入渠道,銀行看到了貸款利率,可謂是皆大歡喜,想要迫不及待開啟這場盛宴。</p>


    看完了拍賣會,表達了對王石把主要精力放到房地產上的支持,李未此次特區之行的任務就算是完成了。</p>


    他去新世紀公司轉了轉,又去深大看了看史玉柱,在離開之前,他又去了特區另一個地方,他未來的對手就在這裏。</p>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農業巨頭從1983開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比拉夫大王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比拉夫大王並收藏農業巨頭從1983開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