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不韋謀算子楚千古一帝統江山
子楚在趙國,不為人重視,秦國拿他可有可無,因他的母親夏姬不受安國君寵愛。而他在安國君二十多個兒子裏居中。趙國對他,因是人質,隻要跑不了,餓不死也就是了。出入沒有車馬,吃飯難見魚肉,一付落難窮困潦倒的樣子。
各國連年混戰,卻促進了商業的發展,一些商人從暫時穩定的國家,穩定的地區,收集廉價的、生活必需的一些耐用品,運到遭受戰火洗禮的國家和地區去賣,低買高賣,賺取高額差價,有時也能得到暴利。由於商人使物資流通,和產生調節的作用,很受各國和人們的歡迎。在經商中,許多商人積累起可觀的財富,左右起政治風雲,憑著商人具有的、向鷹一樣犀利的目光,雄厚地財力,揮撒千金,成為有名的政治家,呂不韋就是其中的一個。
邯鄲平穩後,呂不韋帶了大量的布帛綢緞來到趙國。在邯鄲遇到了子楚,見他那鬱悶恨不得誌的樣子,呂不韋主動和他交談,談話中,他看出子楚早晚非池中之物,一旦迴到秦國,必定有所作為,認為“奇貨可居”。如果和他交往,在他困難,舉步維艱的時候幫助他,日後必定得到意想不到的好處,說不定一本萬利。於是,呂不韋對子楚說:“我能大子之門。”子楚不以為意,漫不經心地說:“你還是大自己的門吧!”呂不韋說:“我的門待您的門大了而後大。”子楚頓時明白,原來他是要借我的門麵,來光大自己的門戶。便苦笑了一下對呂不韋說:“你看我現在的處境,何時才能有出頭之日?”呂不韋說:“依我看,公子離出頭之日不遠了。秦王已經老邁,安國君快要繼位,即位後就要立太子。安國君最寵幸華陽夫人,華陽夫人就是未來的王後。可華陽夫人無子,那立誰呢?你的母親夏姬又不受寵,而你在你們二十八個弟兄中又居中,所以就要先行努力,不然的話,到那時一切都晚了。”聽了呂不韋的一席話,子楚心裏酸痛,苦笑著對呂不韋說:“這些事我不是沒想過,隻是覺得很渺茫,你想:正因為在兄弟們中居中,可有可無,所以一直在外做人質,似乎已被秦國王族所拋棄,那些在秦王和太子身邊的弟兄,他們朝夕相處,王孫們都有一定的實力,他們都在絞盡腦汁地想方設法,明爭暗鬥,企圖搶奪下一個太子之位,哪裏會輪到我呢?我現在的處境你清楚,是要財沒財,要人沒人,窺太子之位,那不是白日做夢。”呂不韋笑說:“太子之位,凡是王子,都可居之,你雖在外,也具備做太子的先天條件。世間事,不可思議,凡事都相生相克,不斷轉化,好事可能變成壞事,壞事可能變為好事。優勢能使人驕橫,弱勢能使人謙恭。你們那些在秦王和太子身邊的弟兄,為了以後的太子之位鬧得不亦樂乎,互相中傷,互相攻擊,互相貶低,秦王和安國君正在為以後誰當太子發愁。這一切都是因華陽夫人無子的緣故。但安國君實在太寵幸她了,至於以後讓誰當太子,還得她說了算。到目前,你們那些弟兄因各種原因她都沒看中。因此,你在外未必不是好事,而你的母親夏姬,因為非常不受寵,死心塌地依附於華陽夫人,我認為,從現實看來,你的不利因素少,而有利因素多。隻要敢想,並付出一定的努力,我們的目的一定會實現。”子楚又問:“那該怎麽辦呢?”呂不韋說:“不韋雖貧,但還拿得起千金,我想拿五百金給你結交、網絡天下賢士,再拿五百金到秦國,給你活動疏通關係。尤其是要打動華陽夫人的心,這樣則大事可成。”子楚被呂不韋真心誠意地幫助所感動,當即表示:“若能成功,日後我得到天下,願和君平分。”於是,兩人就這樣定了。
呂不韋拿出五百金給子楚,置辦車馬,裝飾門廳,廣交天下客。他又在邯鄲找到一個美貌如花,能歌善舞的女子,以重金收買,帶迴寓所,使其受孕後獻給子楚。子楚對呂不韋深信不疑,並不問此女來曆,也被他的美貌材質所吸引,正式納為夫人。在此之前,子楚整日在貧困惶恐中度日,並無心親近女色,如今得此絕色女子為妻,那真是久旱逢甘露,如饑似渴,傾心相愛,如膠似漆。打心底對呂不韋萬分感激。
呂不韋在趙國把子楚一切安排就緒,又拿出五百金搜集奇物珍玩,帶著去秦國。到了秦國,他結交權貴,揮金似土,出手闊綽,很得人心。在宮中權臣的引薦下見到了華陽夫人,獻上禮品,華陽夫人看到這些稀奇古怪的玩意,覺得很是可愛,十分歡欣,對呂不韋大加讚賞,誇獎他善解人意,很會辦事。受到華陽夫人的稱讚,呂不韋甚為得意,興奮地對華陽夫人說:“這些小東西能使夫人喜愛滿意,我很是欣慰,這些物飾雖然珍貴,並非奇寶,如果夫人不嫌棄的話,我就把一個大活寶奉獻給您。”華陽夫人滿心歡喜地笑著說:“說那裏話,您送的東西都很稱我心,高興還來不及呢?怎麽會嫌棄!活寶乃寶中極品,說來聽聽,隻怕我接受不起。”於是,呂不韋慢慢地說起來。他先是向夫人介紹子楚在趙國的情況,告訴她,子楚現已長大成人。後來直接對華陽夫人說:“子楚十分賢德,且遠見卓識,很有才智,天下賢士都願意和他結交,對您充滿了深厚的感情,時常對人說:子楚以夫人為天。日夜思念太子和夫人。”華陽夫人興致勃勃地聽著呂不韋說話,表情裏對子楚充滿了好感,也恍然大悟。愉快地對呂不韋說:“這就是你要送給我的活寶?”呂不韋答:“是的夫人。一個人在得誌的時候,就要考慮後來,未雨稠繆,也就是要早作打算和安排。俗話說:‘以色事人者,色衰而愛馳。’夫人快要步入中年,但現在還豐腴飽滿,甚得寵幸,可惜無子。因此,安國君的眾多兒子,都想爭當太子,這時候,您如果不物色一個即賢德睿智,又忠孝與您的確定下太子的人選,等到安國君繼位,移寵別人,你說了不算,再立太子的時候那就晚了。在這個時候,子楚正是我送給您的一個大活寶。可子楚認為,自己又不是長子,母親又很不受寵,所以不敢有此妄想。如果您把子楚確定為未來的太子,他會永遠忠孝於您。這樣,夫君活著受此尊榮,去世,自己所立的太子兒子繼承王位,便更為尊貴,機不可失,失則後悔,何樂而不為?”華陽夫人完全被呂布韋的話所打動,認為非常有理。
一天,安國君和華陽夫人,在花園裏的魚池旁觀花賞魚,在安國君興致正濃的時候,華陽夫人提起了以後的太子人選問題,並把子楚推薦給他。安國君正為以後誰當太子傷腦筋,眾多兒子在他看來都不理想,如今聽說子楚德才兼備,滿心歡喜,愉快地答應。過後又刻玉符給華陽夫人,把子楚確定為後來的太子。
呂不韋西行秦國,完成了使命,達到了目的,迴到趙國。子楚自從得到呂不韋的資助,手裏有了金錢,也確實結交了不少天下的異人賢士,夫人已經生產,產下一個虎頭虎腦的男孩,取名叫贏政。呂不韋把確定太子的事告訴了子楚,子楚隻是千恩萬謝,再三承諾,他日若能繼承王位,一定和不韋君共享。
呂不韋給子楚策劃,為了確保已經取得的成果和子楚的安全,必須神不知,鬼不覺地突然迴到安國君和華陽夫人身邊。為了不聲張和掩人耳目,暫且把夫人和贏政留在趙國,由許多門客照料,量來無事,比隨行更為安全。於是,在一個大霧彌漫的早晨,呂不韋把子楚和部分門客打扮成商人,駕上車馬,帶上物品,混出邯鄲城。一行人未露絲毫破綻和行蹤,人不離鞍,馬不卸轅,日夜兼程,飛馳鹹陽。深入秦地,才放緩悠蕩,一群商人,一色的商人模樣,世人都不在意,順利地到達鹹陽。
到了鹹陽,車馬直奔太子府,輕車熟路,太子府上下都認得呂不韋,無須通報,一行人徑直來到華陽夫人的寢宮。停下車馬,脫下行頭,穿上各自的服飾。呂不韋著意把子楚打扮了一番,領著他來拜見華陽夫人。來得正是時候,安國君也在這裏,呂不韋上前搭話,子楚早已跪在地下向父親和夫人請安。安國君和華陽夫人看到子楚長得一表人才,舉止大方,頻頻有禮,親切地叫他坐在一邊,子楚侃侃而談,敘說離別之情和往事,縱論天下大事和國政。安國君和華陽夫人聽著不覺喜從心裏生,愛從情海來,對子楚都感到非常滿意。吩咐給子楚收拾上好房間,讓他在太子府住了下來,並安排呂不韋陪伴子楚身邊,請他輔佐並時時教導。又在離太子府不遠的地方建招賢館,以安置前來投奔子楚的天下賢士。由此,子楚的名聲日盛。
過了幾年,秦昭襄王死去,安國君繼位,稱秦孝文王,華陽夫人為王後,子楚為太子。
一年後,秦孝文王便去世,子楚繼位,叫秦莊襄王,呂不韋當上了秦國的丞相,被封為文信侯,食邑有十萬戶,在河南雒陽。呂不韋位高權重,秦國的一切政務都依靠它處理。他沒有忘記在趙國的母子二人,時刻惦念在心,由於他安排得十分妥當,上下又有許多人幫忙,母子二人生活得非常安康。莊襄、不韋政權已經穩定,便派出使者,來到趙國麵見趙王,要求把贏政母子二人接迴。趙國畏懼秦國,又見當年的子楚成了秦王,隻得做順水人情,派出將軍領兵護送,奇珍異寶裝載滿車,借機以討好秦國。母子二人安全到達鹹陽,幾年不見,莊襄王是朝思暮想,迎到十裏之外,同車迴宮,喜悅之情不勝言表,在車裏和夫人緊緊擁抱,看贏政已是頑童長得老高,打心裏喜歡的不得了。第二天一早,就召集群臣宣布夫人為王後,奉華陽為王太後,贏政為太子。
三年後,莊襄王得了重病,彌留之際,把一切都拜托呂不韋,把贏政叫到跟前對他說:“唯父之所以能在秦國稱王,全靠不韋君的功勞。我雖旨在富國強兵,完成統一六國大業,但生死皆由命等不及了,隻是你還年少,不韋君就是你的依靠。以後你要稱其為仲父,也就是和唯父在世一樣,時刻聽從他的教導。”說完就咽氣了。
在呂不韋的安排下,贏政祭天地神靈,列祖列宗,行大禮繼承王位。贏政年少,還須聽從仲父相國呂不韋的教導。至此,呂不韋煞費苦心,投機鑽營的目的完全達到。他政權在握,他要為兒子開創一個嶄新的,好的局麵。他鞏固了政權,銳意改革,加強軍隊建設,注重軍事訓練,幾年後,秦國政治穩定,軍事力量更為強大,形成了一支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無堅不摧的精銳隊伍。他廣攬人才,用重金招募天下異人奇士,以為己用,有食客三千,家僮上萬。他號召文人墨客對他歌功頌德,盛讚他的偉績,編篡成“呂氏春秋”。莊王去世後,贏政的母親正當青春年華,本來是呂不韋的人,這時恃無忌憚,時時詔呂不韋進宮私通。秦王贏政日漸長大,而太後淫不止,呂不韋怕人言可畏,壞了大事,便找了一個叫嫪毐的人,裝扮成宦者,獻給太後。並約定,為了各自的安全,也為了兒子的王霸大業,前程命運,千萬不能走漏半點風聲,以後各守清規,不再私通。
秦王贏政十五歲了,提出親政。這些年,呂不韋傾心經營國政,全是為了贏政。贏政提出要求,呂不韋當然答應。隻是心裏覺得有點若有所失的感覺,也覺得贏政還有點太年輕。但想來自己的一切努力,還不都是為了他。政權遲早是要交給他的,看贏政真有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之像,小小年紀,自有主張,決事果斷,習文練武,已成自然,文才武略,早非等閑。神魄氣質,令人畏寒。想到此處,毛骨悚然。畢竟當年是欺騙,也是瞞著子楚辦。雖是親子,既不敢說出,也難兩全。自己掌握政權,政兒有點壓抑感,他一年大一年,與其因此事鬧翻,不如早早交出政權。於是,呂不韋選黃道吉日,召集群臣,莊重地把政權移交給贏政。
贏政親理朝政,雖小小年紀,便顯示出獨有的王者風範。他那深謀遠慮,勢必一統天下的雄心壯誌,令人生畏;他那條裏分明,切合實際,序而不亂的治國之道令人折服;他實行的更加富國強兵的政策深得人心。他注重興修水利,先後修建完成了都江堰和鄭國渠,使成都平原成為天下糧倉。秦域大都成為富庶之地。
幾年過去了,秦王政已經長大,為了維護秦王的尊嚴,有人向他告發太後**,嫪毐沒騸。幾年來嫪毐深得太後喜愛,太後正當生育年齡,自然地生下二子,嫪毐也在太後的極權下參與國政,太後對他言聽計從。許多天下人士想到秦國做官,都投到嫪毐門下,成為嫪毐的舍人,家僮也有數千。嫪毐恃無顧忌,整天打著如意算盤,等兒子長大,接替贏政政權。
對嫪毐秦王政早有覺察,一個宦官,竟有如此大的門麵,唿風喚雨,左右朝政,心裏早已不滿。但因自己還小,也吝惜母子之情,礙於太後的麵子,一直未有破穿。如今聽說詳情,豈能容忍,立即命武士把嫪毐下獄,逼他招供齷齪之事。嫪毐依仗太後,毫不懼怕,要求麵見秦王政。得到允許,在秦王政麵前,慢條斯理,理直氣壯地說:“丞相在前我在後,這都是你母後和丞相的安排,你能做的秦王,我們的孩子乃你的弟弟,日後也能在秦國稱王。”他這荒淫無恥的謬論,刺疼了贏政的自尊心,身世之謎隻有母後知道,今天從他口中說出那還得了!不容他有絲毫狡辯,也決不允許有任何別人知道,立刻命武士把嫪毐處以極刑。隨後帶領武士來到太**邸,太後正和兩個小兒子嬉戲玩耍,見贏政氣勢洶洶而來,嚇了一跳,在兒子的威嚴麵前,囁嚅著問:“你,你要幹麽?”贏政怒聲說:“你看你幹的好事!”不由分說,命武士把兩個小孩抓住舉了起來。太後猛然醒悟,急忙跪在地下為兩個小兒子求饒,贏政哪管這些,躲在一邊,暴喝一聲:“給我摔!”那些武士力大無窮,幾下便把兩個小孩摔得稀糊糨爛。太後在地下哭得死去活來,贏政也不理她,又下令封閉宮邸,隻留少量侍女在太後身邊。供需也隻在宮門外收繳,任何人不得入宮門一步。
嫪毐被夷滅九族,舍人有的被充軍,有的被流放到偏遠山區。此事牽扯到呂不韋,豈能脫掉幹係。贏政自思:“嫪毐說的話也著實叫人驚懼,一旦傳開,後患無窮,非亂不行,管他是真是假,無需問太後證實,仲父是絕不能留。存心而想,自己無論氣質和長相都和仲父很像。難免別人在私下議論,但怕禍亂,不敢點破,也未傳播。但以後卻很難說。想除掉仲父以絕後患,卻毫無理由,可能還會生出事端,仲父位居相位許多年,勢力龐大,多少英雄豪傑,異人奇士都親近他。且與情與理與心也不忍!仲父輔助先王功可蓋世,對自己言傳身教愛護有加,治理朝政,既鞏固了政權,也使秦國更加強大。仲父苦心十分明了,取得政權不易,延續政權更難。我一定遵循您的教導,實現您的願望,一統天下,天下歸我,我擁天下。世世代代據之,從我開始。”秦王政思慮再三決定,免去呂不韋的丞相職務,到食邑雒陽去頤養天年。
秦王政解決了王朝和王室存在的一些問題,他那果斷,狠辣,殘暴的作為使秦人震懾。通令全國,誰敢非議王室,必滅九族,鄰裏都受株連。這一措施,使人人箴口不言,無人再敢閑談,鞏固了贏政政權。
縱觀大勢,秦王政認為,統一天下的條件已經成熟。便向全國發出通告,一切為了統一戰爭,除孩童和年老不能行動者除外,都要支援前線,並實行聯戶製度,互相監督。這樣全國發動,保證了後勤供應,又有一支強大的無堅不摧的軍隊,在秦王政的統一領導和指揮下,一場浩大的規模空前的統一戰爭就開始了。
這場統一戰爭是社會發展的必然,幾百年的戰亂,給人們帶來深重的災難,背井離鄉,妻離子散,流離失所,寢食難安,到處都有戰火,哪國都兵荒馬亂。社會動蕩人遭殃,硝煙升起招魂幡。人心思定祈求天,天遣贏政並中原。
秦王政廣泛征求大臣和幕僚們的意見,對各國情況作了認真的分析,王綰,李斯等大臣都暢所欲言,幕僚們都各抒己見,在集思廣議的基礎上,秦王政製定了“集中力量,選擇弱點,各個擊破,先滅韓,再及兩翼,最後滅齊,完成統一”的戰略方針。
韓國緊鄰秦國,像一把劍直插中原,夾在各國中間。實施中間突破,有利於大部隊作戰。韓國在六國中又比較弱小,多次遭受秦軍洗劫,像一隻身受重傷的鹿,始終沒有恢複元氣。在如狼似虎的秦軍麵前,全無抗拒之力,隻有掙紮的份兒。秦國大軍勢無阻擋,向海嘯一樣沒多久就把韓國吞掉。俘虜了韓王安,韓國滅亡了。秦國把它置為穎川郡。
在這之前,趙國發生了大地震,遭受了極大的災荒,秦王乘機派大將王翦率軍攻趙,趙國以李牧,司馬尚領兵迎敵。李牧是抗擊匈奴的名將,曾以智勇雙全聞名於世,威震邊塞。在秦趙燕三國的西北方,廣闊的草原上,有許多個遊牧部落,這些部落大多以射獵為生,放牧次之,小孩從小就生長在馬背上,先由大人帶著,稍微長大一點就獨自騎馬,人離不開馬,馬到哪,人到哪,天天練習騎馬,擊技,射箭,拚殺。他們沒有固定的住所,到處遊蕩,來去如風,人如鬼魅,忽而三五成夥,一會成群結隊,時而在高原馳騁,悠忽又來到邊郡,搶奪是他們的本能,這些人沒有憎惡廉恥之分,好鬥成性。人們稱這些人來自鬼方,又叫獫狁,有三個國靠近高原的邊郡飽受其害,但也拿他沒法。他們不斷壯大,集結就是部隊,分散就是遊民,在單於的組織領導下,形成了一個強悍的民族匈奴。
為了防禦匈奴的侵擾,秦趙燕三國在邊境修築長城,屯駐大量的部隊,以抗擊匈奴。李牧的軍隊就在趙國的北部邊境代郡,和雁門郡一帶。他關心士卒,愛護百姓,隻是養兵,練兵,不允許部隊和匈奴正麵交鋒。趙國在武靈王時,曾經訓練出一支強大的騎兵隊伍,多立奇功。長平之戰後喪失蹤影,李牧要使他的軍隊,再現趙國當年騎兵的雄風。他從實戰要求嚴格訓練部隊,經常改善生活,以提高將士體質。有計劃的放出牛羊作為釣餌,麻痹敵人,見到匈奴侵擾,趙軍隻是躲藏並不還擊,幾年過來,匈奴認為趙軍將士都膽小如鼠,不值一擊,搶劫的時候明目張膽,全不把趙軍放在心上。匈奴的膽大包天,肆意妄為的胡行,激起了趙軍將士的極大憤慨,也激勵了刻苦練兵的熱潮。李牧看時機已到,命令打開城門,百姓把所有牛羊都驅趕到田野上,匈奴看到漫山遍野都是牛羊,自然地毫無顧忌的掠搶。先來的引來後到的,像蜜蜂一樣越聚越多,單於也來了,他率領大軍進了邊塞。這時,四麵八方響起號角,李牧率領兩萬多騎兵風湧包抄而至,匈奴潰逃,李牧率軍隨後趕殺,深入匈奴境內,殲滅匈奴十幾萬人,自此,匈奴不敢再犯。
這次秦軍攻打趙國,誌在必勝。不想趙國調李牧和司馬尚拒敵,邊郡多肥草牛羊,李牧的軍隊兵強馬壯,戰鬥力強,秦軍連吃敗仗,重要將領也多有死傷。麵對趙國這支強大的有生力量,又加李牧指揮得當,往來衝殺秦軍難以阻擋,秦軍被迫固步堅守。大將王翦想出辦法,派人用重金收買了趙國寵臣郭開,郭開散布流言並對趙王說;“李牧和司馬尚要謀反。”趙王問:“何以見得。”郭開子虛烏有,何患無詞,信口開河,胡說八道,輕易地就把趙王騙了。趙王聽信了讒言,決定由郭開,趙蔥,顏聚三人前去接替李牧、司馬尚統帥趙軍。李牧衷心為趙,憤然申辯。慷慨陳詞說:“想我李牧,光明磊落,忠心報國,愛護將士,體恤黎民,鎮守邊郡,衝鋒陷陣,殲滅匈奴,何止千軍,匈奴喪膽,邊境得安,如今秦又來犯,我帥將士,浴血奮戰,秦軍連敗,重創哀鳴,使出反間計,離間我與大王關係,我何時造反?我是在拚命殺敵!事實定會澄清,大王自會明了,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因這純粹是遭人陷害,所以,這王命我不能接受!”拒不交出兵權。來的三人早有預謀,帶來許多武士,管你什麽申辯?誰聽你胡言亂談!喝令武士蜂擁而上,李牧慘遭殺害。趙軍軍心渙散,為李牧被殺而悲哀失去鬥誌。王翦趁機發起進攻,大獲全勝,隨後攻下邯鄲,俘虜了趙王遷,趙國就這樣滅亡了。
滅趙後,秦國大軍繼續北上攻打燕國,燕國麵臨危亡。燕國的太子丹在秦國做人質,知道秦王政一統天下的決心,看著秦已滅韓趙二國,自己的燕國正在經受著存亡的威脅,便不顧一切偷偷地跑迴燕國。怎樣才能抵禦秦國的吞並,他的師傅鞠武向他建議聯合齊、楚、魏共同抗秦。但太子丹心裏自有主張。他在秦國親眼看到秦軍確實兵強馬壯,訓練有素,戰鬥力特強。聯合幾國力量,以硬碰硬,猶如以卵擊石,挽救不了滅亡的下場。他認為,六國遭殃,全怨秦王,一心獨霸,王者天下。擒賊先擒王,打蛇砸七寸,以前的人太笨,和秦國不能硬拚,我要尋找俠之大者,伺機接近秦王,把他降服或刺殺。這樣,豈不強於百萬雄兵動刀槍。
太子丹用心努力尋找俠之大者,不惜重金尋遍天下,還真叫他找到一個曠世遊俠。此人叫荊軻,自幼隨異人學藝,練就超人的本領,武功已臻化境!且俠心義肝,扶困濟危,除暴安良,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荊軻見了太子丹,兩人把酒問青天,屈膝長談,縱論人間,頗有同感。如今秦王兇殘,想滅六國,大肆殺戮,統一中原,王者天下。荊軻本來俠義,為人赴湯蹈火在所不惜,兩人越談越投機,同床共眠,一塊入席,出入同車,一樣穿衣。太子丹為找到理想的人選而高興,荊軻為遇知己而興奮,兩人誌同道合。
過了些日子,前方傳來消息,秦軍攻燕緊急,太子丹對荊軻說:“看來隻有你能擔當大任,完成使命,拯救天下蒼生。”荊軻豪情滿懷,爽快答應。為確保萬無一失,兩人周密策劃,把荊軻打扮為燕國求和的使者,帶上秦國早已垂涎的,燕國最肥沃的土地督亢的地圖,長兵器不好帶,就把魚腸寶劍用毒藥煨好,此寶劍因能藏於魚腹而得名。把寶劍裹在地圖的最裏邊,考慮這樣還不行,還怕不能使秦王接見。秦國有個大將叫樊於期,在攻打趙國時部下被李牧的軍隊殲滅,隻身逃到燕國,秦王惱恨,懸賞通緝,以正國法。荊軻找到他,向他說明,前去刺殺秦王,就怕見不上麵。樊於期對荊軻說:“您想刺殺暴君,為天下人除害,真乃俠之大者,如用的著我樊於期,就是頭顱也奉上。”荊軻笑說:“將軍大義,更激勵堅定了我的信心,要想見到秦王,還真需要您的首級。”樊於期聽了毫不遲疑地拔出寶劍自刎,荊軻取了首級。太子丹又給荊軻找了一個助手,叫秦舞陽,年紀輕輕才十三歲,但天生邪力,力大無窮,膽量過人,勇敵百人。一切準備就緒,荊軻,秦舞陽立即出發去鹹陽。太子丹對荊軻充滿了信任和期望,一直送到易水邊,臨別,荊軻悲壯地給大家唱道:“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複還。”
此時,耶和華感歎:“荊軻啊荊軻!你不該去。俠之大者怎能和王者天下相比,此間相差何止十萬八千裏。王者天下,必須以殺止殺,以戰爭取得和平,隻有天下歸一,一統天下,才能有長久的太平。俠之大者隻是被人利用,憑非凡的本領,一股豪氣,為某些人或部分人服務。人類社會發展的大趨勢,聚而必合,合而必分,分而必亂,亂而必治,治而必統,萬源歸宗,九九歸一,才能消弭戰爭。”
前方出現了秦都鹹陽城的場景,荊軻的馬車在秦王宮前停了下來,荊軻和秦舞陽跳下車,從王宮大門望裏看,真是威嚴,秦舞陽有點膽寒,荊軻暗示秦舞陽鎮定。荊軻把使者公文交給守門官傳遞,等了老大會,守門官方才出來,對荊軻說:“請燕國使者入宮進殿,進獻禮品,秦王接見。”
荊軻整了整服飾,他知道秦王宮的道道大門,都有夾層,裏麵放滿了磁石,磁石吸力極強,哪怕是微小的兇器也難帶入。荊軻武功已臻化境,他暗自凝神聚氣,運起神功,雙手捧定裹著魚腸劍的地圖,命秦舞陽抱好盛著樊於期頭顱的木匣,跟在後邊,慢慢地進了王宮,向大殿走去。
秦舞陽到底太年輕了,哪見過這等陣勢,斜眼觀看,隻見兩邊整齊地排列著高大,雄壯,威武,腰懸佩劍,手中持戟或大刀的武士。一個個威嚴的麵孔,冰冷的表情,不看則已,一看心裏害怕,越怕不由自主地兩眼隻是斜睨兩邊,秦舞陽感覺進了閻羅殿,神情恍惚,一個個武士仿佛都變成了牛頭馬麵,他憋得喘不開氣,心就要跳出來,離大殿還有一小段路程,在他看來非常遙遠,因為他的兩條腿不聽使喚,邁不動,越是往前越緊張,抱著木匣的兩隻手毖毖發抖,精神崩潰,腿發軟,跪倒在地。武士驚唿:“使者這是為何?”荊軻聽到唿聲,迴過頭來,看到秦舞陽那熊樣,顯得非常無奈。秦王在殿內看見,急差旁侍官查看,侍官下殿,問荊軻:“怎麽會這樣?”荊軻冷靜地迴答:“小孩子家,見大王如此威嚴,這是必然。”侍官打開木盒,見裏邊隻有人頭,也就放心。秦王命侍官把木盒放在荊軻捧著的地圖上麵,叫荊軻一人上殿。荊軻隻得自己上的殿來,到了秦王麵前,放下地圖和木盒,隨手打開木盒,秦王看見果然是叛將樊於期的人頭,對荊軻很是讚賞,讚揚燕國為秦國除去叛將。荊軻又展開地圖,地圖卷著,裏麵好像有軸,荊軻慢慢地拉動,秦王細細地觀看,看到最後,突然露出了一把精光閃閃的短劍,驚得秦王猛地往後一跳,說時遲,那時快,荊軻順手抓住短劍的把手,閃電般向秦王刺去。秦王自然反應,躲避刺擊,揮起袍袖擊向荊軻,一股淩厲的罡風劈空襲來,荊軻不敢怠慢,飛身閃開,疾伸左手,把袍袖一把拽住,又一劍刺來,直插心窩,秦王向後急撤,內功本能發出,袍袖逐被掙斷,彈射而起,落於銅柱之側,情急之下,慌忙繞殿上的大銅柱而走,荊軻緊隨其後,一前一後繞柱飛轉,秦王本佩有太阿寶劍,急切裏也難抽出。秦律很嚴,殿下武士沒有秦王召喚,不準近前。殿裏殿外幹瞪眼。侍者本想幫忙,手無寸鐵難上前。侍醫急中生智,拿起藥袋向荊軻扔去,荊軻不知是何物,劈空一掌,把藥袋震碎,撒得滿天粉塵。荊軻略一遲疑,秦王急跨左腿,右手把太阿寶劍已經掣出。此劍比普通寶劍長一尺八寸,乃劍中之王,削鐵如泥,兩人相距甚近,秦王電光火石般把劍掃出,荊軻急忙跳起,還是慢了一點,左腿已被削掉,落地站立不穩,倒在血泊之中。隨手把手裏的短劍擲向秦王,秦王一閃而過,短劍深深插入銅柱上,隻露劍把。秦王趕上前,連劈帶刺七八劍,把荊軻解得七零八落,結果了性命。大殿外邊的秦舞陽早被武士剁為肉醬。
圖窮匕首見,荊軻刺秦王失敗了,也激怒了秦王。秦王政命令王翦向燕國大舉進攻。秦軍將士知道太子丹妄圖刺殺秦王,人人憤怒,為王道都奮勇拚殺,在易水西大敗燕軍。隨後攻入燕都薊,燕人殺太子丹向秦王謝罪,免遭殺戮,燕王喜遷都遼東。
接著,秦王又派王翦的兒子王賁率十萬大軍攻打魏國,魏軍節節敗退,望風而逃,秦軍隨後追擊,一直趕到魏都大梁。秦軍迅速地把大梁包圍,發起攻勢,攻了多次,大梁城如銅牆鐵壁,巋然不動,秦軍造了萬架雲梯,將士都奮勇登城,但魏軍在城上居高臨下,箭矢如雨,有的則搬起大石,從上砸下,秦軍傷亡很大。王賁認為硬攻不是辦法,他考察了大梁的地理環境,抽出部分軍隊,引來黃河,鴻溝的水灌進大梁城,大梁城內水愈來愈深,慢慢地淹過了膝蓋,房屋泡塌了,糧食黴爛了,遇上刮風下雨的日子實在難熬,人們躲到高處,擠滿城牆,水還繼續上漲,三個多月過去了,水深已經超過臀部。城牆就要衝垮,困在城裏的人們實在堅持不下去了,一片混亂的局麵,在形勢的逼迫下,隻得開城投降。秦軍並沒有放過魏王,王賁下令把魏王殺掉。
魏國滅亡了,秦國繼續滅楚。秦王召集蒙恬,王翦,王賁,李信等大將問:“現在我們要滅掉楚國,各位將軍考慮,需要多少兵力才行?”大家報數不一,王翦最多,李信最少。王翦說至少六十萬才行,李信年輕,心高氣傲,沒把楚國放在眼裏,胸有成竹,很自信地對秦王說:“隻需二十萬足夠。”秦王聽了大喜,對眾將說:“李信年輕氣盛,有魄力也有氣概。軍隊就需要這樣的統帥。王將軍到底老了,人老氣衰,連膽子也小了,殺雞何許動用宰牛刀。”於是決定,李信為主帥,蒙恬副職,統帥二十萬大軍攻楚。王翦則告老還鄉。
秦軍順利地進入楚境,李信兵分兩路。自率一軍攻平輿,而叫蒙恬率另一軍取寢城。首戰告捷,秦軍往前推進,李信折兵向東,和蒙恬匯合。楚國派項燕領兵抵禦秦軍,項燕在秦軍麵前設下屏障,築起堅固的壁壘,擋住了秦軍前進。秦軍在陣前搦戰,楚軍隻是堅守不出。李信心急,心想:“前麵有勁敵防禦,看來一時也難以取勝,何不避實擊虛,繞道而行,先取邊邑,再包抄夾擊中間。”於是,撤出正麵,向兩翼進攻。在秦軍運動的時候,項燕先派出騎兵衝擊,再以步兵隨後掩殺,秦軍顧此失彼。在廣闊的戰場上,李信悔恨,招是好招,就是兵力太少。麵對集中起來的楚國精銳部隊,毫無優勢可言,隻有被動挨打。楚將項燕命令楚軍一段段,一塊塊把秦軍分割包圍,力求全殲。李信,蒙恬隻得率領敗軍突出重圍,往後撤退。
秦王政聽說李信攻楚失敗,損兵折將,十分奧腦,悔不當初,輕用李信。想來自己有不可推卸的責任,犯了驕兵必敗的錯誤,以致產生了輕敵的思想。吃薑還是老地辣,王翦將軍在戰場,摸爬滾打幾十年,具有豐富的經驗,知己知彼,宏觀微觀,一目了然。說得沒錯,看來,要攻滅楚國,所用軍隊,還真得不能少於六十萬。想到王翦,秦王政決定,還得請他迴來領兵。於是,他乘上馬車,帶上隨從和禮品,親自到頻陽王翦家中向他道歉。愧疚地對王翦說:“由於沒聽將軍的話,致使我軍慘敗,楚軍乘勝反擊,形勢非常危急,還望將軍海量,不計前嫌,以大局為重,重返前線,率軍作戰,滅楚解難。”王翦被秦王的謙恭,自律,唯賢是用的精神所感動,但堅持說:“大王若想用我,非用兵六十萬不可。”秦王愉快地答應:“就依你!”
秦王調集六十萬精兵交給王翦,要他火速趕到前線,並親自送行到灞上。
王翦率軍疾進,不日趕到前線,接替李信成為秦軍主帥。他命令部隊,原地堅守,休息待命,養精儲銳。楚國見秦國調來這麽多兵馬,也把全國的軍事力量調來和秦軍對抗。項燕仍為主帥,兩軍對峙。都深溝高壘,堅壁固守,以待戰機。
王翦命火頭軍把夥食搞好,讓軍士吃好喝足。閑著沒事,都自發地互相切磋武藝,開展各種比賽活動。王翦派人到楚營散布:秦軍遠道攻來,楚軍利在迎頭痛擊,如今形成對恃的局麵,時間愈長愈是對秦軍有利,等秦軍站穩了腳跟,鞏固了地盤,到那時,楚軍必敗無疑。
楚王聽到流言,認為主帥項燕貽誤了戰機,派人譴責。並命項燕急速向秦軍發起進攻,多次攻擊,秦軍隻是堅守陣地,並不出擊。項燕無奈,便把精銳部隊從正麵悄悄調出,向後撤退,想迂迴側擊,實施突破夾擊。王翦早已料到楚軍會用這招,一天後,王翦命令秦軍奮勇出擊,秦軍將士早已急得難耐,聽到命令,爆發出極強的戰鬥力,以摧枯拉朽之勢攻破楚軍防線,風雲般向前追趕撤走的楚軍,在鄲縣兩軍決戰,項燕戰死沙場,楚軍失去主帥,全麵崩潰。秦軍乘勝掩殺,攻破了都城郢,俘虜了楚王負芻,很快消滅了楚軍殘餘,楚國就滅亡了。秦國將其置為郡縣。
至此,強大六國已被秦滅掉其五,隻剩下齊國。還有遼東,那裏有燕王喜的新建都城。滅楚後,秦軍稍事休整,秦王政又命令王賁率軍遠征遼東。
燕王喜見秦軍攻來,組織力量負隅頑抗,螳臂擋車,豈能阻擋,隻得再往北敗逃。李信將功贖罪,率數千精兵在後猛追,一路斬殺無數,在遼東的衍水河上,生擒燕王喜,燕國徹底滅亡了。
遼東平定之後,王賁統率大軍揮師南下,繼續滅齊。
齊國離秦國最遠,又有燕趙魏韓夾在中間,在齊王建即位後的四十多年裏,未有發生戰事,國家平安。由於秦國一直施行當年張儀製定的遠交近攻的策略,這些年齊秦兩國一直交好,齊國中很多大臣都接受過秦國的賄賂。早已成為秦國的人,許多客卿都來自秦國。由於沒有戰事,齊王建從不注重訓練兵馬,在其它五國被殲滅的過程中,他也從不過問,視而不見,聽而不聞。
秦國成功地用外交手段麻痹、腐蝕、軟化了齊國君臣,使其毫無鬥誌,軍備廢弛,戰鬥力喪失貽盡。大軍壓境,齊王建沒了主張。親秦的慫恿他盡快臣服秦王,否則國滅人亡。燕趙魏楚韓五國滅亡後,有許多貴族和官吏逃到齊國,受他們的影響,有人向齊王建提出:“齊國方圓數千裏,人煙稠密,能組織軍隊幾百萬。再者人才濟濟,天下不服秦國的奇人異士都集中在這裏,隻要一聲召喚,大家必定眾誌成城,奮起抗秦。齊國一旦發動,留戀過去,剛剛蒙受亡國知恥的人們就會相應,到那時,各國都急於收複故地,秦國必難收拾局麵,秦王政權也會被推翻。那樣,齊國即免滅亡,又會雄霸天下。”
齊王建猶豫不決,舉棋不定。王賁率秦國大軍一路南下,如入無人之境,未遇抵抗,風馳電掣般已把齊國都城臨淄拿下,包圍了王宮。王賁不想再有無謂的犧牲,圍而不攻。派人進宮對齊王建說:“你如果自動投降,秦王答應給你封地五百裏。”這樣,齊王建很高興地就率眾投降了。秦國讓齊王建遷到共邑,把他放逐到鬆柏林中,活活餓死。秦國沒費吹灰之力,又滅了齊國,實現了一統天下,天下統一。
秦王政滅了六國,完成了統一,早已名存實亡的周天子王朝終結了,至此,剛好整整八百零八年。應了文王馱太公之數。
子楚在趙國,不為人重視,秦國拿他可有可無,因他的母親夏姬不受安國君寵愛。而他在安國君二十多個兒子裏居中。趙國對他,因是人質,隻要跑不了,餓不死也就是了。出入沒有車馬,吃飯難見魚肉,一付落難窮困潦倒的樣子。
各國連年混戰,卻促進了商業的發展,一些商人從暫時穩定的國家,穩定的地區,收集廉價的、生活必需的一些耐用品,運到遭受戰火洗禮的國家和地區去賣,低買高賣,賺取高額差價,有時也能得到暴利。由於商人使物資流通,和產生調節的作用,很受各國和人們的歡迎。在經商中,許多商人積累起可觀的財富,左右起政治風雲,憑著商人具有的、向鷹一樣犀利的目光,雄厚地財力,揮撒千金,成為有名的政治家,呂不韋就是其中的一個。
邯鄲平穩後,呂不韋帶了大量的布帛綢緞來到趙國。在邯鄲遇到了子楚,見他那鬱悶恨不得誌的樣子,呂不韋主動和他交談,談話中,他看出子楚早晚非池中之物,一旦迴到秦國,必定有所作為,認為“奇貨可居”。如果和他交往,在他困難,舉步維艱的時候幫助他,日後必定得到意想不到的好處,說不定一本萬利。於是,呂不韋對子楚說:“我能大子之門。”子楚不以為意,漫不經心地說:“你還是大自己的門吧!”呂不韋說:“我的門待您的門大了而後大。”子楚頓時明白,原來他是要借我的門麵,來光大自己的門戶。便苦笑了一下對呂不韋說:“你看我現在的處境,何時才能有出頭之日?”呂不韋說:“依我看,公子離出頭之日不遠了。秦王已經老邁,安國君快要繼位,即位後就要立太子。安國君最寵幸華陽夫人,華陽夫人就是未來的王後。可華陽夫人無子,那立誰呢?你的母親夏姬又不受寵,而你在你們二十八個弟兄中又居中,所以就要先行努力,不然的話,到那時一切都晚了。”聽了呂不韋的一席話,子楚心裏酸痛,苦笑著對呂不韋說:“這些事我不是沒想過,隻是覺得很渺茫,你想:正因為在兄弟們中居中,可有可無,所以一直在外做人質,似乎已被秦國王族所拋棄,那些在秦王和太子身邊的弟兄,他們朝夕相處,王孫們都有一定的實力,他們都在絞盡腦汁地想方設法,明爭暗鬥,企圖搶奪下一個太子之位,哪裏會輪到我呢?我現在的處境你清楚,是要財沒財,要人沒人,窺太子之位,那不是白日做夢。”呂不韋笑說:“太子之位,凡是王子,都可居之,你雖在外,也具備做太子的先天條件。世間事,不可思議,凡事都相生相克,不斷轉化,好事可能變成壞事,壞事可能變為好事。優勢能使人驕橫,弱勢能使人謙恭。你們那些在秦王和太子身邊的弟兄,為了以後的太子之位鬧得不亦樂乎,互相中傷,互相攻擊,互相貶低,秦王和安國君正在為以後誰當太子發愁。這一切都是因華陽夫人無子的緣故。但安國君實在太寵幸她了,至於以後讓誰當太子,還得她說了算。到目前,你們那些弟兄因各種原因她都沒看中。因此,你在外未必不是好事,而你的母親夏姬,因為非常不受寵,死心塌地依附於華陽夫人,我認為,從現實看來,你的不利因素少,而有利因素多。隻要敢想,並付出一定的努力,我們的目的一定會實現。”子楚又問:“那該怎麽辦呢?”呂不韋說:“不韋雖貧,但還拿得起千金,我想拿五百金給你結交、網絡天下賢士,再拿五百金到秦國,給你活動疏通關係。尤其是要打動華陽夫人的心,這樣則大事可成。”子楚被呂不韋真心誠意地幫助所感動,當即表示:“若能成功,日後我得到天下,願和君平分。”於是,兩人就這樣定了。
呂不韋拿出五百金給子楚,置辦車馬,裝飾門廳,廣交天下客。他又在邯鄲找到一個美貌如花,能歌善舞的女子,以重金收買,帶迴寓所,使其受孕後獻給子楚。子楚對呂不韋深信不疑,並不問此女來曆,也被他的美貌材質所吸引,正式納為夫人。在此之前,子楚整日在貧困惶恐中度日,並無心親近女色,如今得此絕色女子為妻,那真是久旱逢甘露,如饑似渴,傾心相愛,如膠似漆。打心底對呂不韋萬分感激。
呂不韋在趙國把子楚一切安排就緒,又拿出五百金搜集奇物珍玩,帶著去秦國。到了秦國,他結交權貴,揮金似土,出手闊綽,很得人心。在宮中權臣的引薦下見到了華陽夫人,獻上禮品,華陽夫人看到這些稀奇古怪的玩意,覺得很是可愛,十分歡欣,對呂不韋大加讚賞,誇獎他善解人意,很會辦事。受到華陽夫人的稱讚,呂不韋甚為得意,興奮地對華陽夫人說:“這些小東西能使夫人喜愛滿意,我很是欣慰,這些物飾雖然珍貴,並非奇寶,如果夫人不嫌棄的話,我就把一個大活寶奉獻給您。”華陽夫人滿心歡喜地笑著說:“說那裏話,您送的東西都很稱我心,高興還來不及呢?怎麽會嫌棄!活寶乃寶中極品,說來聽聽,隻怕我接受不起。”於是,呂不韋慢慢地說起來。他先是向夫人介紹子楚在趙國的情況,告訴她,子楚現已長大成人。後來直接對華陽夫人說:“子楚十分賢德,且遠見卓識,很有才智,天下賢士都願意和他結交,對您充滿了深厚的感情,時常對人說:子楚以夫人為天。日夜思念太子和夫人。”華陽夫人興致勃勃地聽著呂不韋說話,表情裏對子楚充滿了好感,也恍然大悟。愉快地對呂不韋說:“這就是你要送給我的活寶?”呂不韋答:“是的夫人。一個人在得誌的時候,就要考慮後來,未雨稠繆,也就是要早作打算和安排。俗話說:‘以色事人者,色衰而愛馳。’夫人快要步入中年,但現在還豐腴飽滿,甚得寵幸,可惜無子。因此,安國君的眾多兒子,都想爭當太子,這時候,您如果不物色一個即賢德睿智,又忠孝與您的確定下太子的人選,等到安國君繼位,移寵別人,你說了不算,再立太子的時候那就晚了。在這個時候,子楚正是我送給您的一個大活寶。可子楚認為,自己又不是長子,母親又很不受寵,所以不敢有此妄想。如果您把子楚確定為未來的太子,他會永遠忠孝於您。這樣,夫君活著受此尊榮,去世,自己所立的太子兒子繼承王位,便更為尊貴,機不可失,失則後悔,何樂而不為?”華陽夫人完全被呂布韋的話所打動,認為非常有理。
一天,安國君和華陽夫人,在花園裏的魚池旁觀花賞魚,在安國君興致正濃的時候,華陽夫人提起了以後的太子人選問題,並把子楚推薦給他。安國君正為以後誰當太子傷腦筋,眾多兒子在他看來都不理想,如今聽說子楚德才兼備,滿心歡喜,愉快地答應。過後又刻玉符給華陽夫人,把子楚確定為後來的太子。
呂不韋西行秦國,完成了使命,達到了目的,迴到趙國。子楚自從得到呂不韋的資助,手裏有了金錢,也確實結交了不少天下的異人賢士,夫人已經生產,產下一個虎頭虎腦的男孩,取名叫贏政。呂不韋把確定太子的事告訴了子楚,子楚隻是千恩萬謝,再三承諾,他日若能繼承王位,一定和不韋君共享。
呂不韋給子楚策劃,為了確保已經取得的成果和子楚的安全,必須神不知,鬼不覺地突然迴到安國君和華陽夫人身邊。為了不聲張和掩人耳目,暫且把夫人和贏政留在趙國,由許多門客照料,量來無事,比隨行更為安全。於是,在一個大霧彌漫的早晨,呂不韋把子楚和部分門客打扮成商人,駕上車馬,帶上物品,混出邯鄲城。一行人未露絲毫破綻和行蹤,人不離鞍,馬不卸轅,日夜兼程,飛馳鹹陽。深入秦地,才放緩悠蕩,一群商人,一色的商人模樣,世人都不在意,順利地到達鹹陽。
到了鹹陽,車馬直奔太子府,輕車熟路,太子府上下都認得呂不韋,無須通報,一行人徑直來到華陽夫人的寢宮。停下車馬,脫下行頭,穿上各自的服飾。呂不韋著意把子楚打扮了一番,領著他來拜見華陽夫人。來得正是時候,安國君也在這裏,呂不韋上前搭話,子楚早已跪在地下向父親和夫人請安。安國君和華陽夫人看到子楚長得一表人才,舉止大方,頻頻有禮,親切地叫他坐在一邊,子楚侃侃而談,敘說離別之情和往事,縱論天下大事和國政。安國君和華陽夫人聽著不覺喜從心裏生,愛從情海來,對子楚都感到非常滿意。吩咐給子楚收拾上好房間,讓他在太子府住了下來,並安排呂不韋陪伴子楚身邊,請他輔佐並時時教導。又在離太子府不遠的地方建招賢館,以安置前來投奔子楚的天下賢士。由此,子楚的名聲日盛。
過了幾年,秦昭襄王死去,安國君繼位,稱秦孝文王,華陽夫人為王後,子楚為太子。
一年後,秦孝文王便去世,子楚繼位,叫秦莊襄王,呂不韋當上了秦國的丞相,被封為文信侯,食邑有十萬戶,在河南雒陽。呂不韋位高權重,秦國的一切政務都依靠它處理。他沒有忘記在趙國的母子二人,時刻惦念在心,由於他安排得十分妥當,上下又有許多人幫忙,母子二人生活得非常安康。莊襄、不韋政權已經穩定,便派出使者,來到趙國麵見趙王,要求把贏政母子二人接迴。趙國畏懼秦國,又見當年的子楚成了秦王,隻得做順水人情,派出將軍領兵護送,奇珍異寶裝載滿車,借機以討好秦國。母子二人安全到達鹹陽,幾年不見,莊襄王是朝思暮想,迎到十裏之外,同車迴宮,喜悅之情不勝言表,在車裏和夫人緊緊擁抱,看贏政已是頑童長得老高,打心裏喜歡的不得了。第二天一早,就召集群臣宣布夫人為王後,奉華陽為王太後,贏政為太子。
三年後,莊襄王得了重病,彌留之際,把一切都拜托呂不韋,把贏政叫到跟前對他說:“唯父之所以能在秦國稱王,全靠不韋君的功勞。我雖旨在富國強兵,完成統一六國大業,但生死皆由命等不及了,隻是你還年少,不韋君就是你的依靠。以後你要稱其為仲父,也就是和唯父在世一樣,時刻聽從他的教導。”說完就咽氣了。
在呂不韋的安排下,贏政祭天地神靈,列祖列宗,行大禮繼承王位。贏政年少,還須聽從仲父相國呂不韋的教導。至此,呂不韋煞費苦心,投機鑽營的目的完全達到。他政權在握,他要為兒子開創一個嶄新的,好的局麵。他鞏固了政權,銳意改革,加強軍隊建設,注重軍事訓練,幾年後,秦國政治穩定,軍事力量更為強大,形成了一支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無堅不摧的精銳隊伍。他廣攬人才,用重金招募天下異人奇士,以為己用,有食客三千,家僮上萬。他號召文人墨客對他歌功頌德,盛讚他的偉績,編篡成“呂氏春秋”。莊王去世後,贏政的母親正當青春年華,本來是呂不韋的人,這時恃無忌憚,時時詔呂不韋進宮私通。秦王贏政日漸長大,而太後淫不止,呂不韋怕人言可畏,壞了大事,便找了一個叫嫪毐的人,裝扮成宦者,獻給太後。並約定,為了各自的安全,也為了兒子的王霸大業,前程命運,千萬不能走漏半點風聲,以後各守清規,不再私通。
秦王贏政十五歲了,提出親政。這些年,呂不韋傾心經營國政,全是為了贏政。贏政提出要求,呂不韋當然答應。隻是心裏覺得有點若有所失的感覺,也覺得贏政還有點太年輕。但想來自己的一切努力,還不都是為了他。政權遲早是要交給他的,看贏政真有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之像,小小年紀,自有主張,決事果斷,習文練武,已成自然,文才武略,早非等閑。神魄氣質,令人畏寒。想到此處,毛骨悚然。畢竟當年是欺騙,也是瞞著子楚辦。雖是親子,既不敢說出,也難兩全。自己掌握政權,政兒有點壓抑感,他一年大一年,與其因此事鬧翻,不如早早交出政權。於是,呂不韋選黃道吉日,召集群臣,莊重地把政權移交給贏政。
贏政親理朝政,雖小小年紀,便顯示出獨有的王者風範。他那深謀遠慮,勢必一統天下的雄心壯誌,令人生畏;他那條裏分明,切合實際,序而不亂的治國之道令人折服;他實行的更加富國強兵的政策深得人心。他注重興修水利,先後修建完成了都江堰和鄭國渠,使成都平原成為天下糧倉。秦域大都成為富庶之地。
幾年過去了,秦王政已經長大,為了維護秦王的尊嚴,有人向他告發太後**,嫪毐沒騸。幾年來嫪毐深得太後喜愛,太後正當生育年齡,自然地生下二子,嫪毐也在太後的極權下參與國政,太後對他言聽計從。許多天下人士想到秦國做官,都投到嫪毐門下,成為嫪毐的舍人,家僮也有數千。嫪毐恃無顧忌,整天打著如意算盤,等兒子長大,接替贏政政權。
對嫪毐秦王政早有覺察,一個宦官,竟有如此大的門麵,唿風喚雨,左右朝政,心裏早已不滿。但因自己還小,也吝惜母子之情,礙於太後的麵子,一直未有破穿。如今聽說詳情,豈能容忍,立即命武士把嫪毐下獄,逼他招供齷齪之事。嫪毐依仗太後,毫不懼怕,要求麵見秦王政。得到允許,在秦王政麵前,慢條斯理,理直氣壯地說:“丞相在前我在後,這都是你母後和丞相的安排,你能做的秦王,我們的孩子乃你的弟弟,日後也能在秦國稱王。”他這荒淫無恥的謬論,刺疼了贏政的自尊心,身世之謎隻有母後知道,今天從他口中說出那還得了!不容他有絲毫狡辯,也決不允許有任何別人知道,立刻命武士把嫪毐處以極刑。隨後帶領武士來到太**邸,太後正和兩個小兒子嬉戲玩耍,見贏政氣勢洶洶而來,嚇了一跳,在兒子的威嚴麵前,囁嚅著問:“你,你要幹麽?”贏政怒聲說:“你看你幹的好事!”不由分說,命武士把兩個小孩抓住舉了起來。太後猛然醒悟,急忙跪在地下為兩個小兒子求饒,贏政哪管這些,躲在一邊,暴喝一聲:“給我摔!”那些武士力大無窮,幾下便把兩個小孩摔得稀糊糨爛。太後在地下哭得死去活來,贏政也不理她,又下令封閉宮邸,隻留少量侍女在太後身邊。供需也隻在宮門外收繳,任何人不得入宮門一步。
嫪毐被夷滅九族,舍人有的被充軍,有的被流放到偏遠山區。此事牽扯到呂不韋,豈能脫掉幹係。贏政自思:“嫪毐說的話也著實叫人驚懼,一旦傳開,後患無窮,非亂不行,管他是真是假,無需問太後證實,仲父是絕不能留。存心而想,自己無論氣質和長相都和仲父很像。難免別人在私下議論,但怕禍亂,不敢點破,也未傳播。但以後卻很難說。想除掉仲父以絕後患,卻毫無理由,可能還會生出事端,仲父位居相位許多年,勢力龐大,多少英雄豪傑,異人奇士都親近他。且與情與理與心也不忍!仲父輔助先王功可蓋世,對自己言傳身教愛護有加,治理朝政,既鞏固了政權,也使秦國更加強大。仲父苦心十分明了,取得政權不易,延續政權更難。我一定遵循您的教導,實現您的願望,一統天下,天下歸我,我擁天下。世世代代據之,從我開始。”秦王政思慮再三決定,免去呂不韋的丞相職務,到食邑雒陽去頤養天年。
秦王政解決了王朝和王室存在的一些問題,他那果斷,狠辣,殘暴的作為使秦人震懾。通令全國,誰敢非議王室,必滅九族,鄰裏都受株連。這一措施,使人人箴口不言,無人再敢閑談,鞏固了贏政政權。
縱觀大勢,秦王政認為,統一天下的條件已經成熟。便向全國發出通告,一切為了統一戰爭,除孩童和年老不能行動者除外,都要支援前線,並實行聯戶製度,互相監督。這樣全國發動,保證了後勤供應,又有一支強大的無堅不摧的軍隊,在秦王政的統一領導和指揮下,一場浩大的規模空前的統一戰爭就開始了。
這場統一戰爭是社會發展的必然,幾百年的戰亂,給人們帶來深重的災難,背井離鄉,妻離子散,流離失所,寢食難安,到處都有戰火,哪國都兵荒馬亂。社會動蕩人遭殃,硝煙升起招魂幡。人心思定祈求天,天遣贏政並中原。
秦王政廣泛征求大臣和幕僚們的意見,對各國情況作了認真的分析,王綰,李斯等大臣都暢所欲言,幕僚們都各抒己見,在集思廣議的基礎上,秦王政製定了“集中力量,選擇弱點,各個擊破,先滅韓,再及兩翼,最後滅齊,完成統一”的戰略方針。
韓國緊鄰秦國,像一把劍直插中原,夾在各國中間。實施中間突破,有利於大部隊作戰。韓國在六國中又比較弱小,多次遭受秦軍洗劫,像一隻身受重傷的鹿,始終沒有恢複元氣。在如狼似虎的秦軍麵前,全無抗拒之力,隻有掙紮的份兒。秦國大軍勢無阻擋,向海嘯一樣沒多久就把韓國吞掉。俘虜了韓王安,韓國滅亡了。秦國把它置為穎川郡。
在這之前,趙國發生了大地震,遭受了極大的災荒,秦王乘機派大將王翦率軍攻趙,趙國以李牧,司馬尚領兵迎敵。李牧是抗擊匈奴的名將,曾以智勇雙全聞名於世,威震邊塞。在秦趙燕三國的西北方,廣闊的草原上,有許多個遊牧部落,這些部落大多以射獵為生,放牧次之,小孩從小就生長在馬背上,先由大人帶著,稍微長大一點就獨自騎馬,人離不開馬,馬到哪,人到哪,天天練習騎馬,擊技,射箭,拚殺。他們沒有固定的住所,到處遊蕩,來去如風,人如鬼魅,忽而三五成夥,一會成群結隊,時而在高原馳騁,悠忽又來到邊郡,搶奪是他們的本能,這些人沒有憎惡廉恥之分,好鬥成性。人們稱這些人來自鬼方,又叫獫狁,有三個國靠近高原的邊郡飽受其害,但也拿他沒法。他們不斷壯大,集結就是部隊,分散就是遊民,在單於的組織領導下,形成了一個強悍的民族匈奴。
為了防禦匈奴的侵擾,秦趙燕三國在邊境修築長城,屯駐大量的部隊,以抗擊匈奴。李牧的軍隊就在趙國的北部邊境代郡,和雁門郡一帶。他關心士卒,愛護百姓,隻是養兵,練兵,不允許部隊和匈奴正麵交鋒。趙國在武靈王時,曾經訓練出一支強大的騎兵隊伍,多立奇功。長平之戰後喪失蹤影,李牧要使他的軍隊,再現趙國當年騎兵的雄風。他從實戰要求嚴格訓練部隊,經常改善生活,以提高將士體質。有計劃的放出牛羊作為釣餌,麻痹敵人,見到匈奴侵擾,趙軍隻是躲藏並不還擊,幾年過來,匈奴認為趙軍將士都膽小如鼠,不值一擊,搶劫的時候明目張膽,全不把趙軍放在心上。匈奴的膽大包天,肆意妄為的胡行,激起了趙軍將士的極大憤慨,也激勵了刻苦練兵的熱潮。李牧看時機已到,命令打開城門,百姓把所有牛羊都驅趕到田野上,匈奴看到漫山遍野都是牛羊,自然地毫無顧忌的掠搶。先來的引來後到的,像蜜蜂一樣越聚越多,單於也來了,他率領大軍進了邊塞。這時,四麵八方響起號角,李牧率領兩萬多騎兵風湧包抄而至,匈奴潰逃,李牧率軍隨後趕殺,深入匈奴境內,殲滅匈奴十幾萬人,自此,匈奴不敢再犯。
這次秦軍攻打趙國,誌在必勝。不想趙國調李牧和司馬尚拒敵,邊郡多肥草牛羊,李牧的軍隊兵強馬壯,戰鬥力強,秦軍連吃敗仗,重要將領也多有死傷。麵對趙國這支強大的有生力量,又加李牧指揮得當,往來衝殺秦軍難以阻擋,秦軍被迫固步堅守。大將王翦想出辦法,派人用重金收買了趙國寵臣郭開,郭開散布流言並對趙王說;“李牧和司馬尚要謀反。”趙王問:“何以見得。”郭開子虛烏有,何患無詞,信口開河,胡說八道,輕易地就把趙王騙了。趙王聽信了讒言,決定由郭開,趙蔥,顏聚三人前去接替李牧、司馬尚統帥趙軍。李牧衷心為趙,憤然申辯。慷慨陳詞說:“想我李牧,光明磊落,忠心報國,愛護將士,體恤黎民,鎮守邊郡,衝鋒陷陣,殲滅匈奴,何止千軍,匈奴喪膽,邊境得安,如今秦又來犯,我帥將士,浴血奮戰,秦軍連敗,重創哀鳴,使出反間計,離間我與大王關係,我何時造反?我是在拚命殺敵!事實定會澄清,大王自會明了,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因這純粹是遭人陷害,所以,這王命我不能接受!”拒不交出兵權。來的三人早有預謀,帶來許多武士,管你什麽申辯?誰聽你胡言亂談!喝令武士蜂擁而上,李牧慘遭殺害。趙軍軍心渙散,為李牧被殺而悲哀失去鬥誌。王翦趁機發起進攻,大獲全勝,隨後攻下邯鄲,俘虜了趙王遷,趙國就這樣滅亡了。
滅趙後,秦國大軍繼續北上攻打燕國,燕國麵臨危亡。燕國的太子丹在秦國做人質,知道秦王政一統天下的決心,看著秦已滅韓趙二國,自己的燕國正在經受著存亡的威脅,便不顧一切偷偷地跑迴燕國。怎樣才能抵禦秦國的吞並,他的師傅鞠武向他建議聯合齊、楚、魏共同抗秦。但太子丹心裏自有主張。他在秦國親眼看到秦軍確實兵強馬壯,訓練有素,戰鬥力特強。聯合幾國力量,以硬碰硬,猶如以卵擊石,挽救不了滅亡的下場。他認為,六國遭殃,全怨秦王,一心獨霸,王者天下。擒賊先擒王,打蛇砸七寸,以前的人太笨,和秦國不能硬拚,我要尋找俠之大者,伺機接近秦王,把他降服或刺殺。這樣,豈不強於百萬雄兵動刀槍。
太子丹用心努力尋找俠之大者,不惜重金尋遍天下,還真叫他找到一個曠世遊俠。此人叫荊軻,自幼隨異人學藝,練就超人的本領,武功已臻化境!且俠心義肝,扶困濟危,除暴安良,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荊軻見了太子丹,兩人把酒問青天,屈膝長談,縱論人間,頗有同感。如今秦王兇殘,想滅六國,大肆殺戮,統一中原,王者天下。荊軻本來俠義,為人赴湯蹈火在所不惜,兩人越談越投機,同床共眠,一塊入席,出入同車,一樣穿衣。太子丹為找到理想的人選而高興,荊軻為遇知己而興奮,兩人誌同道合。
過了些日子,前方傳來消息,秦軍攻燕緊急,太子丹對荊軻說:“看來隻有你能擔當大任,完成使命,拯救天下蒼生。”荊軻豪情滿懷,爽快答應。為確保萬無一失,兩人周密策劃,把荊軻打扮為燕國求和的使者,帶上秦國早已垂涎的,燕國最肥沃的土地督亢的地圖,長兵器不好帶,就把魚腸寶劍用毒藥煨好,此寶劍因能藏於魚腹而得名。把寶劍裹在地圖的最裏邊,考慮這樣還不行,還怕不能使秦王接見。秦國有個大將叫樊於期,在攻打趙國時部下被李牧的軍隊殲滅,隻身逃到燕國,秦王惱恨,懸賞通緝,以正國法。荊軻找到他,向他說明,前去刺殺秦王,就怕見不上麵。樊於期對荊軻說:“您想刺殺暴君,為天下人除害,真乃俠之大者,如用的著我樊於期,就是頭顱也奉上。”荊軻笑說:“將軍大義,更激勵堅定了我的信心,要想見到秦王,還真需要您的首級。”樊於期聽了毫不遲疑地拔出寶劍自刎,荊軻取了首級。太子丹又給荊軻找了一個助手,叫秦舞陽,年紀輕輕才十三歲,但天生邪力,力大無窮,膽量過人,勇敵百人。一切準備就緒,荊軻,秦舞陽立即出發去鹹陽。太子丹對荊軻充滿了信任和期望,一直送到易水邊,臨別,荊軻悲壯地給大家唱道:“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複還。”
此時,耶和華感歎:“荊軻啊荊軻!你不該去。俠之大者怎能和王者天下相比,此間相差何止十萬八千裏。王者天下,必須以殺止殺,以戰爭取得和平,隻有天下歸一,一統天下,才能有長久的太平。俠之大者隻是被人利用,憑非凡的本領,一股豪氣,為某些人或部分人服務。人類社會發展的大趨勢,聚而必合,合而必分,分而必亂,亂而必治,治而必統,萬源歸宗,九九歸一,才能消弭戰爭。”
前方出現了秦都鹹陽城的場景,荊軻的馬車在秦王宮前停了下來,荊軻和秦舞陽跳下車,從王宮大門望裏看,真是威嚴,秦舞陽有點膽寒,荊軻暗示秦舞陽鎮定。荊軻把使者公文交給守門官傳遞,等了老大會,守門官方才出來,對荊軻說:“請燕國使者入宮進殿,進獻禮品,秦王接見。”
荊軻整了整服飾,他知道秦王宮的道道大門,都有夾層,裏麵放滿了磁石,磁石吸力極強,哪怕是微小的兇器也難帶入。荊軻武功已臻化境,他暗自凝神聚氣,運起神功,雙手捧定裹著魚腸劍的地圖,命秦舞陽抱好盛著樊於期頭顱的木匣,跟在後邊,慢慢地進了王宮,向大殿走去。
秦舞陽到底太年輕了,哪見過這等陣勢,斜眼觀看,隻見兩邊整齊地排列著高大,雄壯,威武,腰懸佩劍,手中持戟或大刀的武士。一個個威嚴的麵孔,冰冷的表情,不看則已,一看心裏害怕,越怕不由自主地兩眼隻是斜睨兩邊,秦舞陽感覺進了閻羅殿,神情恍惚,一個個武士仿佛都變成了牛頭馬麵,他憋得喘不開氣,心就要跳出來,離大殿還有一小段路程,在他看來非常遙遠,因為他的兩條腿不聽使喚,邁不動,越是往前越緊張,抱著木匣的兩隻手毖毖發抖,精神崩潰,腿發軟,跪倒在地。武士驚唿:“使者這是為何?”荊軻聽到唿聲,迴過頭來,看到秦舞陽那熊樣,顯得非常無奈。秦王在殿內看見,急差旁侍官查看,侍官下殿,問荊軻:“怎麽會這樣?”荊軻冷靜地迴答:“小孩子家,見大王如此威嚴,這是必然。”侍官打開木盒,見裏邊隻有人頭,也就放心。秦王命侍官把木盒放在荊軻捧著的地圖上麵,叫荊軻一人上殿。荊軻隻得自己上的殿來,到了秦王麵前,放下地圖和木盒,隨手打開木盒,秦王看見果然是叛將樊於期的人頭,對荊軻很是讚賞,讚揚燕國為秦國除去叛將。荊軻又展開地圖,地圖卷著,裏麵好像有軸,荊軻慢慢地拉動,秦王細細地觀看,看到最後,突然露出了一把精光閃閃的短劍,驚得秦王猛地往後一跳,說時遲,那時快,荊軻順手抓住短劍的把手,閃電般向秦王刺去。秦王自然反應,躲避刺擊,揮起袍袖擊向荊軻,一股淩厲的罡風劈空襲來,荊軻不敢怠慢,飛身閃開,疾伸左手,把袍袖一把拽住,又一劍刺來,直插心窩,秦王向後急撤,內功本能發出,袍袖逐被掙斷,彈射而起,落於銅柱之側,情急之下,慌忙繞殿上的大銅柱而走,荊軻緊隨其後,一前一後繞柱飛轉,秦王本佩有太阿寶劍,急切裏也難抽出。秦律很嚴,殿下武士沒有秦王召喚,不準近前。殿裏殿外幹瞪眼。侍者本想幫忙,手無寸鐵難上前。侍醫急中生智,拿起藥袋向荊軻扔去,荊軻不知是何物,劈空一掌,把藥袋震碎,撒得滿天粉塵。荊軻略一遲疑,秦王急跨左腿,右手把太阿寶劍已經掣出。此劍比普通寶劍長一尺八寸,乃劍中之王,削鐵如泥,兩人相距甚近,秦王電光火石般把劍掃出,荊軻急忙跳起,還是慢了一點,左腿已被削掉,落地站立不穩,倒在血泊之中。隨手把手裏的短劍擲向秦王,秦王一閃而過,短劍深深插入銅柱上,隻露劍把。秦王趕上前,連劈帶刺七八劍,把荊軻解得七零八落,結果了性命。大殿外邊的秦舞陽早被武士剁為肉醬。
圖窮匕首見,荊軻刺秦王失敗了,也激怒了秦王。秦王政命令王翦向燕國大舉進攻。秦軍將士知道太子丹妄圖刺殺秦王,人人憤怒,為王道都奮勇拚殺,在易水西大敗燕軍。隨後攻入燕都薊,燕人殺太子丹向秦王謝罪,免遭殺戮,燕王喜遷都遼東。
接著,秦王又派王翦的兒子王賁率十萬大軍攻打魏國,魏軍節節敗退,望風而逃,秦軍隨後追擊,一直趕到魏都大梁。秦軍迅速地把大梁包圍,發起攻勢,攻了多次,大梁城如銅牆鐵壁,巋然不動,秦軍造了萬架雲梯,將士都奮勇登城,但魏軍在城上居高臨下,箭矢如雨,有的則搬起大石,從上砸下,秦軍傷亡很大。王賁認為硬攻不是辦法,他考察了大梁的地理環境,抽出部分軍隊,引來黃河,鴻溝的水灌進大梁城,大梁城內水愈來愈深,慢慢地淹過了膝蓋,房屋泡塌了,糧食黴爛了,遇上刮風下雨的日子實在難熬,人們躲到高處,擠滿城牆,水還繼續上漲,三個多月過去了,水深已經超過臀部。城牆就要衝垮,困在城裏的人們實在堅持不下去了,一片混亂的局麵,在形勢的逼迫下,隻得開城投降。秦軍並沒有放過魏王,王賁下令把魏王殺掉。
魏國滅亡了,秦國繼續滅楚。秦王召集蒙恬,王翦,王賁,李信等大將問:“現在我們要滅掉楚國,各位將軍考慮,需要多少兵力才行?”大家報數不一,王翦最多,李信最少。王翦說至少六十萬才行,李信年輕,心高氣傲,沒把楚國放在眼裏,胸有成竹,很自信地對秦王說:“隻需二十萬足夠。”秦王聽了大喜,對眾將說:“李信年輕氣盛,有魄力也有氣概。軍隊就需要這樣的統帥。王將軍到底老了,人老氣衰,連膽子也小了,殺雞何許動用宰牛刀。”於是決定,李信為主帥,蒙恬副職,統帥二十萬大軍攻楚。王翦則告老還鄉。
秦軍順利地進入楚境,李信兵分兩路。自率一軍攻平輿,而叫蒙恬率另一軍取寢城。首戰告捷,秦軍往前推進,李信折兵向東,和蒙恬匯合。楚國派項燕領兵抵禦秦軍,項燕在秦軍麵前設下屏障,築起堅固的壁壘,擋住了秦軍前進。秦軍在陣前搦戰,楚軍隻是堅守不出。李信心急,心想:“前麵有勁敵防禦,看來一時也難以取勝,何不避實擊虛,繞道而行,先取邊邑,再包抄夾擊中間。”於是,撤出正麵,向兩翼進攻。在秦軍運動的時候,項燕先派出騎兵衝擊,再以步兵隨後掩殺,秦軍顧此失彼。在廣闊的戰場上,李信悔恨,招是好招,就是兵力太少。麵對集中起來的楚國精銳部隊,毫無優勢可言,隻有被動挨打。楚將項燕命令楚軍一段段,一塊塊把秦軍分割包圍,力求全殲。李信,蒙恬隻得率領敗軍突出重圍,往後撤退。
秦王政聽說李信攻楚失敗,損兵折將,十分奧腦,悔不當初,輕用李信。想來自己有不可推卸的責任,犯了驕兵必敗的錯誤,以致產生了輕敵的思想。吃薑還是老地辣,王翦將軍在戰場,摸爬滾打幾十年,具有豐富的經驗,知己知彼,宏觀微觀,一目了然。說得沒錯,看來,要攻滅楚國,所用軍隊,還真得不能少於六十萬。想到王翦,秦王政決定,還得請他迴來領兵。於是,他乘上馬車,帶上隨從和禮品,親自到頻陽王翦家中向他道歉。愧疚地對王翦說:“由於沒聽將軍的話,致使我軍慘敗,楚軍乘勝反擊,形勢非常危急,還望將軍海量,不計前嫌,以大局為重,重返前線,率軍作戰,滅楚解難。”王翦被秦王的謙恭,自律,唯賢是用的精神所感動,但堅持說:“大王若想用我,非用兵六十萬不可。”秦王愉快地答應:“就依你!”
秦王調集六十萬精兵交給王翦,要他火速趕到前線,並親自送行到灞上。
王翦率軍疾進,不日趕到前線,接替李信成為秦軍主帥。他命令部隊,原地堅守,休息待命,養精儲銳。楚國見秦國調來這麽多兵馬,也把全國的軍事力量調來和秦軍對抗。項燕仍為主帥,兩軍對峙。都深溝高壘,堅壁固守,以待戰機。
王翦命火頭軍把夥食搞好,讓軍士吃好喝足。閑著沒事,都自發地互相切磋武藝,開展各種比賽活動。王翦派人到楚營散布:秦軍遠道攻來,楚軍利在迎頭痛擊,如今形成對恃的局麵,時間愈長愈是對秦軍有利,等秦軍站穩了腳跟,鞏固了地盤,到那時,楚軍必敗無疑。
楚王聽到流言,認為主帥項燕貽誤了戰機,派人譴責。並命項燕急速向秦軍發起進攻,多次攻擊,秦軍隻是堅守陣地,並不出擊。項燕無奈,便把精銳部隊從正麵悄悄調出,向後撤退,想迂迴側擊,實施突破夾擊。王翦早已料到楚軍會用這招,一天後,王翦命令秦軍奮勇出擊,秦軍將士早已急得難耐,聽到命令,爆發出極強的戰鬥力,以摧枯拉朽之勢攻破楚軍防線,風雲般向前追趕撤走的楚軍,在鄲縣兩軍決戰,項燕戰死沙場,楚軍失去主帥,全麵崩潰。秦軍乘勝掩殺,攻破了都城郢,俘虜了楚王負芻,很快消滅了楚軍殘餘,楚國就滅亡了。秦國將其置為郡縣。
至此,強大六國已被秦滅掉其五,隻剩下齊國。還有遼東,那裏有燕王喜的新建都城。滅楚後,秦軍稍事休整,秦王政又命令王賁率軍遠征遼東。
燕王喜見秦軍攻來,組織力量負隅頑抗,螳臂擋車,豈能阻擋,隻得再往北敗逃。李信將功贖罪,率數千精兵在後猛追,一路斬殺無數,在遼東的衍水河上,生擒燕王喜,燕國徹底滅亡了。
遼東平定之後,王賁統率大軍揮師南下,繼續滅齊。
齊國離秦國最遠,又有燕趙魏韓夾在中間,在齊王建即位後的四十多年裏,未有發生戰事,國家平安。由於秦國一直施行當年張儀製定的遠交近攻的策略,這些年齊秦兩國一直交好,齊國中很多大臣都接受過秦國的賄賂。早已成為秦國的人,許多客卿都來自秦國。由於沒有戰事,齊王建從不注重訓練兵馬,在其它五國被殲滅的過程中,他也從不過問,視而不見,聽而不聞。
秦國成功地用外交手段麻痹、腐蝕、軟化了齊國君臣,使其毫無鬥誌,軍備廢弛,戰鬥力喪失貽盡。大軍壓境,齊王建沒了主張。親秦的慫恿他盡快臣服秦王,否則國滅人亡。燕趙魏楚韓五國滅亡後,有許多貴族和官吏逃到齊國,受他們的影響,有人向齊王建提出:“齊國方圓數千裏,人煙稠密,能組織軍隊幾百萬。再者人才濟濟,天下不服秦國的奇人異士都集中在這裏,隻要一聲召喚,大家必定眾誌成城,奮起抗秦。齊國一旦發動,留戀過去,剛剛蒙受亡國知恥的人們就會相應,到那時,各國都急於收複故地,秦國必難收拾局麵,秦王政權也會被推翻。那樣,齊國即免滅亡,又會雄霸天下。”
齊王建猶豫不決,舉棋不定。王賁率秦國大軍一路南下,如入無人之境,未遇抵抗,風馳電掣般已把齊國都城臨淄拿下,包圍了王宮。王賁不想再有無謂的犧牲,圍而不攻。派人進宮對齊王建說:“你如果自動投降,秦王答應給你封地五百裏。”這樣,齊王建很高興地就率眾投降了。秦國讓齊王建遷到共邑,把他放逐到鬆柏林中,活活餓死。秦國沒費吹灰之力,又滅了齊國,實現了一統天下,天下統一。
秦王政滅了六國,完成了統一,早已名存實亡的周天子王朝終結了,至此,剛好整整八百零八年。應了文王馱太公之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