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勞役天下千世萬世成空談
秦王嬴政王者天下的理念變為現實,他不想再稱王。(.mianhuatang.info好看的小說)稱什麽才好呢?他召集大臣集思廣益。丞相王綰,禦史大夫馮劫,廷尉李斯等提議說:“遠古的時候有三皇,後來有五帝,他們的功德如日月生輝,普照天下,流傳至今。如今,大王您統一了天下,平定了幾百年來諸侯割據,互相混戰,大肆殺戮的局麵,功大三皇,也超五帝,必定流傳千古。我們認為,稱您為秦皇最恰當。”嬴政聽後,沉默了一會說:“大家暢所欲言,都說得很好,拿我和三皇五帝比,還真說到我心坎上。我自己也認為論功德,確實大於三皇,超過五帝,那就取三皇的皇,五帝的帝,稱為皇帝。皇帝從我開始,我是第一代皇帝,叫始皇帝,以後我的子孫以世來論,二世,三世,四世,千世萬世,一直傳下去。四海之內,皆為王土,都歸皇帝管轄。周已亡,秦取代,永享天下太平,以後就稱我為秦始皇。”
名號已定,是像周樣繼續實行分封製,還是實行現時推行的郡縣製,在這個問題上大臣們有分歧,王綰主張把子弟功臣封為諸侯,便於管理天下。李斯則堅決反對,他說:“以前的長期混戰局麵,還不是分封諸侯王的緣故,看似與江山社稷,長治久安有利,實則遺患無窮,諸侯之間,先是親近,後來就會慢慢疏遠,利益的驅使不免發生矛盾,矛盾激化就會發生戰爭,變為仇敵。就會給社稷和人民帶來無窮的災難。郡縣製則能抑其弊端,實行中央集權,天下可劃分為三十六郡,郡以下設縣,每個郡由中央政府委派三人治理,即郡守,郡尉,和郡監。郡守是一郡的最高長官,總攬全盤,統管一郡要務。郡尉統領軍隊,管理治安,郡監執行監督檢查,下級官員對上級負責,他們對中央政府負責,都必須忠於職守,否則就要撤換。”秦始皇聽了很是滿意,於是決定就這麽辦。
秦始皇在中央政府也就是朝廷設置丞相,禦史大夫,太尉,廷尉,治粟內史等職務。丞相分左右,任命李斯為左丞相,王綰為右丞相,是皇帝的左右手,幫助皇帝處理一切政務。其他朝廷官員各司其職,都不世襲,定期從國家財政領取俸薪。國家政治體製既定。
隨後秦始皇下令,有私藏武器者,炒家治罪,把原來六國的兵器全部收繳運到鹹陽。都迴爐冶煉,鐵質的用於製造農具和工具,銅質的鑄成了十二個銅人和許多銅鍾,銅人稱為翁仲,高五丈,腳長六尺,每個重二十四萬斤,排列在皇宮前門兩側,象征著秦始皇滅亡六國統一中原的豐功偉績。
此時,商業已經非常發達,交換已成為人們獲得所需的必要手段,貨幣除金銀外,各國還用銅鑄造。有的像刀,有的像鏟,有方有圓,大小輕重不盡相同,秦始皇發布通令,各國的舊貨幣全部作廢,不準再上市流通,一律使用圓形方孔,每十個重一兩的銅錢。
各國的尺寸,升鬥,斤兩也不一樣,尺寸有長有短,升鬥有大有小,斤兩更是亂套,有的八兩一斤,有的一斤則十六兩。秦始皇通告天下,度量衡在哪裏都必須按規定一樣。一尺十寸,十尺一丈。一升糧食,十斤左右,一鬥十升。一斤十六兩。
由於車輛大小,做的尺寸都不一樣,道路有寬有窄,坑坑窪窪,高低不平,交通很不便利。秦始皇通令天下,各地在造車時,車軸上兩個輪子間的距離一律定為六尺。修築馳道,天下條條大路通鹹陽,路麵一律寬五十步,每步六尺,路兩邊每隔三丈栽一棵鬆柏。小路通大道,天下四通八達。
一切就緒,可文字還不統一,同一個字,一地一個寫法,形狀各異,筆畫有多有少。這就給文化交流形成障礙,他命李斯用小篆書寫,又整理成比小篆更便於書寫的字體,叫隸書。規定文字書寫必須和隸書一樣。
秦吞滅了中原六國,實現了統一。[.mianhuatang.info超多好看小說]那鬼方匈奴在李牧率軍重創以後,十幾年未敢再犯。年歲多了,年輕一代起來,初生牛犢不畏虎,就又向南方侵擾。中原無戰事,秦始皇命大將蒙恬率三十萬大軍殲擊匈奴,匈奴本無定所,到處遊蕩,大軍襲來,退向遠方,蒙恬命騎兵一直追趕到非常遙遠的地方。但匈奴似鬼魅,你退迴,他又飄來。
秦始皇命蒙恬把大軍,在原來擋匈奴有城牆的地方屯駐,有戰事就出擊,無戰事就連接原來的城牆,加固已有的城牆。
秦始皇進一步完善聯戶製度,五戶一組,十組一聯。互相幫助,互相監督,互受牽連,一人犯法,多人都受株連。怒在心中,口上不能言,更不能行動有所表現。秦律苛嚴,是不是就滿門抄斬。
北邊長城,秦始皇認為,為保子子孫孫免遭匈奴侵害,光連接加固還不夠,還要繼續修築。於是決定:“三丁抽一,五丁抽二。”也就是,在一組當中,十二歲以上,七十歲以下的男子,有三個抽一個,五個抽兩個,以聯戶編隊,夥食自供,前去修築長城。三年一輪換。一時間路多寬,人多寬,在北邊,西至嘉峪關,東至山海關,依山傍勢,拉開了萬裏戰線。參加修築長城的人員何止千萬!四麵八方,通往修築長城的路上,車馬奔騰,晝夜不息,川流不斷,以保障後勤供應。這樣輪了三輪,人員換了三換,凡是適齡男子,誰沒修過長城!一條橫貫東西,曲折綿延萬裏的長城修成了。
長城和鬼方隔開,北方有了安定的生活環境,秦皇天下有了安全感。安則思樂,這時,秦始皇動則文武百官前唿後擁,靜者成群的宮娥後妃隨鑾伴駕。秦始皇覺得,先王留下的宮殿太小了,如今他是皇帝,天下皆為皇土。應該重新修建一個浩大而華麗的宮殿。於是,他又征集徭役百萬,修建宮殿,在渭水東邊的上林苑中,建成阿房宮。
阿房宮東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高六丈,容人數萬。宮殿群從驪山北邊建起,折而向西,直通鹹陽,綿延三百餘裏。樓閣依山而築,把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完美結合,樓閣聳然矗立,緊密相連。樓閣都被相連曲折的寬寬地走廊圍繞著,渭水和樊水穿宮牆而過,樓閣雕梁畫棟,絢麗多姿。千殿萬幢構成一幅美麗的圖畫。長長地雕刻精致的木橋橫臥在水上,好像雲中遊龍。空中架木築成的複道,雕刻有各種飛禽走獸,色彩燦爛,形象生動逼真,千姿百態,栩栩如生。遠處看去,像一道雨過天晴出現的彩虹一樣光華耀眼,令人眼花繚亂。使人產生幻覺,猶如進了仙境一般。
建阿房宮用的木材伐淨了蜀郡所有的山,裝飾點綴用的稀世極品搜遍天下,阿房宮金碧輝煌,他挑選天下美女把他們按排在這些宮殿裏,伴他花天酒地,給他演奏聲樂歌舞,一日一變,肆意尋歡。
一天,來了一位方士,名叫徐福,對秦始皇說:“您雖盡享人間歡樂富貴,但不免有辭世的時候,現在您正值年富力強,也須早做打算,東海裏頭有三山,叫蓬萊,方丈,贏洲,那是神仙居住的地方,我想替尊皇到海裏找仙山,求神仙賜予仙丹,使您服用後長生不老,永在人間。”秦始皇因徐福的到來很是高興,對他甘冒風險,為己尋求長生不老丹的舉動大加讚賞,問他:“需要什麽條件?”徐福答:“隻須造幾隻大船,在各地選拔五百童男,五百童女,帶滿食品和淡水就可以了。”秦始皇愉快地答應,並下旨立即執行。
秦始皇求丹心切,分管大臣不久就一切準備就緒,船靠龍口碼頭,停在東海岸邊。為表誠心意切,秦始皇率文武百官,駕起車馬,浩浩蕩蕩巡遊到東海邊。送徐福他們出海的那天,海灘上熱鬧非凡,人們載歌載舞,盡情狂歡,不停地燃放鞭炮,紙香煙霧在天空盤旋,他對海遙拜,祈求神仙,賜予仙丹。
他登上芝罘刻石立碑留念,他來到琅邪,在琅邪台下,在石上刻字成篇,頌揚他的功德。他在海邊等了整整三個月,徐福還沒迴還,便率眾迴鹹陽。
他想仙丹難求,萬一逝世,死了也要像活著一樣,也享富貴,於是他決定在驪山修墓。他要照著上邊的樣子,修建地下宮殿。動用勞役七十萬,挖開驪山,掘到地河,連接地脈,從很遠的甘泉山采來石塊,建起像阿房宮一樣的宮殿,還有大大小小的樓閣橋塔,裏邊裝滿了奇珍異寶,宮娥美女活生生形態自然。修建有江河湖泊,還有一望無際的大海,陵墓就建在大海裏邊,酷似傳說中的仙山,想即使活著不能求得仙丹,死後也要做神仙。水用水銀代替,看去似江水滔滔,河流潺潺,湖水碧波蕩漾,海水波浪擊岸,無數精美的舟船撒落上邊,一樣行走,一樣揚帆。整個墓地,分為內城和外城,內城建好後,在頂上用巨石懸砌,從下往上看,真像蒼穹一般,用大塊的寶石鑲嵌在上邊,猶如滿天布滿了日月星辰,閃閃發光,照耀如同白晝一樣。地麵有山有水有人物,飛禽走獸隨處可見,車馬停靠路邊。車是豪華的真車,馬是金馬銀鞍。禁衛軍忠於職守,屯衛軍駐在內城外邊。陵墓裏邊,點起數不清的用人魚油做成的長明燈,永不熄滅。為了安全,防止後人盜墓,在內城邊緣,設置了許許多多的暗道機關,一觸即發,不是修墓人休想近前。修墓人沒有出來,留在裏邊。內城上邊,屯土如山,遍植蒼鬆翠柏,修陵園,建祠堂供世人朝拜,置人守護。
外城相距甚遠,設置有村落,市井,作坊,農田。工匠用泥土捏製燒成各種各樣,千姿萬態的人物原型放置在裏邊。周邊有軍隊保衛,還有部隊嚴陣以待,唿之欲出,聽令征戰。步兵威武雄壯,騎兵活龍活現,馬駿人強悍。人馬燒製彩繪而成,拿的是真刀真劍。遠處看,是真是假誰能分辨?
過了一年,秦始皇還想活著成神仙,就再一次去海邊,這一次他先去鄒嶧山,在山上刻石頌功。在這裏召集魯地的儒生,商討到泰山封禪,拜祭山川的事情。儒生們隻是咬文嚼字,反反複複議而不決,決而不斷,秦始皇甚是反感。
秦始皇率領文武百官,前唿後擁來到泰山,上的極頂,在天街上設壇祭拜,祭天祭地拜神仙,拜求東嶽仁聖大帝賜予他長壽的生命,又求泰山奶奶保佑江山穩固。七天後下山,在路上突遇暴風雨,風刮得天昏地暗,雨點大於銅錢,路邊有棵粗大的鬆柏樹,急忙跑到下邊,全憑鬆柏遮攔,風雨過後,身上焦幹。親寫碑帖留下,命人刻石立碑,封此樹為五大夫。
下了泰山,一路東進,他再次駕臨東海岸邊。麵對浩瀚的大海,盼徐福迴來望眼欲穿。
其實,徐福乘船滿載物品和五百童男童女,在海上漫無目的地漂泊,也不知過了多少個日日夜夜,來到一個海島上,這裏沒有人煙,有平原也有高山,高山上林木鑽天,平原是一馬平川。徐福好不喜歡,看來仙人難尋,求不到仙丹也難迴還。這裏條件美好,不如在此生息繁衍。於是,他們就在此島嶼住了下來,修築宮殿和宅院,徐福也學著秦始皇的樣子在島上成為天皇。
秦始皇一行在海邊等了多日,也沒等到徐福,隻得碾轉迴還。遇山拜山,遇景遊玩,刻石頌功留念。
一日來到博浪沙,忽然從荊棘叢中竄起一人,順手摔出一隻碩大的鐵錐,砸向秦始皇乘坐的車輦,連人帶車砸了個稀巴爛。一車挨一車,相距不遠,前車遭襲,就在後車眼前,輦中一人驚的唿喊。原來前麵幾車一樣裝扮,就是為了安全,後一輛車裏坐的正是秦始皇!侍衛反應過來,突襲的人早已逃之夭夭。原來這一切都是韓國貴族之後,張良所為。過後派人追捕,通令天下,懸賞捉拿,一無所獲。至此,秦始皇不敢走旱道,改走水路。逐向南渡過淮水,經衡山和南郡,溯長江進入洞庭湖。快到湘山祠的時候,遇上大風,船劇烈地搖拽,幾乎顛覆。秦始皇問左右:“湘君是什麽神?”博士迴答:“是堯的女兒,舜的妻子,死後被尊為神,在此享受人間煙火。”秦始皇聽了大怒,認為湘君蔑視自己,下令派人把湘山上的樹木砍了個精光。然後由武關進潛江,從漢水到渭水迴鹹陽。
自秦王滅六國後,秦始皇先後完成了萬裏長城,阿房宮,和驪山墓的修建,這三項浩大的工程可謂空前,非常壯觀。一天,秦始皇很是高興,在阿房宮裏舉行盛大宴會,表示慶祝,也嘉獎實施工程修建的有功人員。在宴會上,群臣和各大名家都紛紛舉觥,向秦始皇表示祝賀,為他歌功頌德。就在氣氛十分熱烈的時候,有個叫淳於越的儒學大師,卻大發言論,高唱反調,極力反對現行的中央集權的郡縣製,主張恢複古代的分封製,他這種倒行逆施的複辟思想,正是代表了很大一部分人的意識和利益,儒學大家們隨即附和,這就關係到政權的長治久安。當場,左丞相李斯,給這一思想的代表者淳於越,以迎頭痛擊和有力的駁斥。秦始皇很是掃興,宴會不歡而散。
第二天,秦始皇招來李斯,征求他的意見並教他處理此事,李斯說:“取得政權難,鞏固政權更難,這股反對勢力不可小覷,他們隨時都會搖唇鼓舌煽動,久之會出大亂。必須立即決斷,除保留醫藥,天文,地理,種植方麵的書外,其他書籍全部銷毀,統統燒掉。禁止私人講學和藏有禁書,違者在臉上刺字,坐牢,情節嚴重者炒家問斬。”秦始皇聽了表示同意,並昭示李斯立即執行。過了幾天,秦始皇招來眾儒,說是要他們參政國事,坐下不久,侍衛長官來報告:說是在驪山的山坳裏,有人發現大片的,綠油油快熟了得西瓜。這時正值寒冬臘月,儒生們聽到,都覺好奇,要求前去觀看。秦始皇愉快地答應。儒生們進了山坳,滿眼冰天雪地,哪有什麽西瓜?有人還在到處亂找,山上亂石砸下,直把眾儒生砸死深埋。
過了幾年,秦始皇漸覺身體不適,急盼仙丹,又一次試圖駕臨東洋大海邊,這一次輕舟熟路,決定從水路往返。這次沒帶文武百官,隻有左丞相李斯,小兒胡亥,宮廷總管趙高跟隨,精選衛士虎賁上千護衛。一行先從南路而去,在渭水上船,入漢水,在武關進長江順流而下,於九疑山望祀虞舜,經丹陽至錢塘,上會稽山祭祀大禹。遙望南海,立碑刻石歌功頌德。出長江口,沿東海岸一直北上,至琅琊到芝罘,在海上見一怪物隆起如山丘,命武士用強弩射殺,原來是個大魚,拖至岸邊,分割其肉,裝載滿倉,又分散給當地的漁民,漁民用魚骨當梁棒,魚鱗當瓦蓋起一座巨大的魚骨廟,用來祭祀龍王。
秦始皇在海邊天天麵海跪拜,隻不見徐福迴來,身體覺著愈來愈壞,看來盼仙丹,求長生無望,隻得迴轉。本想走北邊水路,逆黃河而上,逆水行舟太慢,改從旱路而返。在路不敢耽擱,一路速行,來到平原津,病已沉重,到了沙丘,已經無救。看著淒涼的場景,耶和華吟詩惜歎:“呂君心機非聖賢,千古一帝降世間。叱吒風雲挽狂瀾,胸若大海納百川。矢誌不移平戰亂,天下一統大無邊。癡心妄想傳萬世,政權顛覆頃刻間。”
秦始皇長生不老的幻想破滅了,太子扶蘇在外戍邊不在身邊,他瞪著悵惘的眼神不甘心地離開了人間。隨行的大臣除李斯外沒有幾個,來的都是些宦官,趙高的親信。趙高鼓動胡亥篡權,叫李斯另改詔書,李斯先是不肯,胡亥,趙高對其威逼利誘,不情願地參與了篡權。
李斯出身貧寒,原來是楚國上蔡人,聰明機變,年少就出來求官,但地位卑賤。他不甘心,便投奔荀況,拜他為師。荀況是儒學大師,但其思想在法儒之間。李斯向他學到了如何輔佐帝王和治理國家的知識,學業有成,經過認真地研究和分析,李斯決定離開楚國,到秦國去發展。臨分別的時候對荀況說:“多蒙老師教誨,如今天下大亂,亂世出英雄,機不可失,時不我待,我要即刻到秦國去,幫助秦王吞並六國,完成一統天下的大業。我的奮鬥目標是位極人臣,請老師拭目以待。一個人如果身處卑賤的地位,而無法力爭向上取得榮華富貴的話,和坐等吃到肉食的禽獸還有什麽區別,隻是徒有人的麵孔罷了。所以我認為,人最大的恥辱莫過於卑賤,最大的悲哀莫過於貧窮。”
李斯來到秦國,先是在呂不韋那裏當門客,替他編撰{呂氏春秋},很得呂不韋的重視。在呂不韋的推薦下,見到了秦王,他闡述自己的政見,顯示具有非凡的才幹,鼓動秦王吞並六國,一統天下。得到秦王的賞識,當上了長史,他抓住時機,積極為秦王出謀獻策,都被采用,取得秦王的信任,又被拜為客卿。就在指日高升的時候,秦國下了逐客令:無論大小官員,非秦國人,都必須離開秦國。李斯是楚國人,當然也在被逐之列。就要離別秦國了,他向呂不韋辭行,請他說情,沒用,隻得怏怏離開。
李斯走在路上,很不甘心,一時激情,拿起筆來,奮力疾書,博引旁證,氣勢縱橫,詞藻豐美,語言生動,一篇{諫逐客書}一氣闔成。秦王看了,不僅心動,收迴命令。李斯又得重用,被拜為廷尉。協助秦王,完成統一大業,健全國家政體,統一貨幣,車軌和度量衡。為秦始皇立下了不朽的功勳,被拜為丞相,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名利雙收,富貴滿堂。
秦始皇死了,死在巡遊的路上,遺詔就在自己手上,從各方麵衡量,撫蘇繼位都恰當。可胡亥就在身旁,趙高在旁磨拳擦掌,不答應立時就得把命喪!為了權勢,為了富貴,也為了一生的追求和理想,反正他們都是先皇的兒子,誰即位還不一樣。想到這裏,動筆把複蘇劃掉,填胡亥換上。又重抄了兩份,一份交給胡亥,一份留在自己手上。他遲疑的思想波動,趙高在一旁看在眼裏,記在心上。
天蒼蒼,地茫茫,一行人跟著秦始皇的遺體進了鹹陽。文武百官都聚擁在大殿上,李斯把遺詔交給趙高,趙高當眾宣讀。國不可一日無君,遵遺命,胡亥登基即位,是謂秦二世。
秦二世繼位後,一方麵曉諭百官各司其職,另一方麵昭告天下,始皇駕崩,胡亥二世繼位,普天之下為始皇帝致哀仨月。秦始皇的遺體裝在早就用巨大玉石製成的密封的棺材裏,裏邊放滿了稀世珍寶,灌滿水銀,用一種樹脂熬煉,塗在厚大的蓋板上邊,壓合封閉,渾然一體。
一切按排就緒,秦二世立即命趙高持詔,帶虎賁騎快馬去見撫蘇,撫蘇在蒙恬處監軍。蒙恬率三十萬大軍沿萬裏長城屯住戍邊。趙高見了撫蘇,告訴他始皇駕崩,撫蘇如五雷轟頂,暈倒在地,半晌蘇醒,痛哭不已。趙高宣讀詔書,命撫蘇,蒙恬接旨。二人跪下,隻聽趙高讀道:“撫蘇無能,早想偷窺皇位,和蒙恬在外屯兵,名為戍邊,實想據兵作亂,我之後胡亥繼位,撫蘇,蒙恬當斬。”二人聽完,都覺駭然,撫蘇賢德,哪想撰權,蒙恬世代忠良,豈能造反!這一定是陰謀謊言,別人杜撰!心中不服,臉現怒顏。趙高豈容分辨,偌大的屋內去了三人隻有虎賁,反抗就是造反,造反就會受到株連。趙高命二人自裁,扶蘇拔劍自刎,蒙恬服藥自盡。趙高又宣詔書,命王離接替蒙恬,執掌兵權。
撫蘇已死,再無忌憚,胡亥,趙高陰謀即成。秦律苛嚴,文武百官又不知內情,誰願造反。
七七四十九天後,秦始皇的靈柩安葬於地下宮殿的陵墓當中。封閉墓門,外邊灌上水銀,猶如置身大海。這都是他生前的設計安排,倘若活著不能求得仙丹,死後地脈和大海相通,自己要親自在大海中尋找仙山,以求起死迴生。他在昏迷中得知:“不應聽李斯之言,實行中央集權的郡縣製,封建消亡還得兩千餘年。”於是他雖死想生,兩千年後再臨人間。
秦王嬴政王者天下的理念變為現實,他不想再稱王。(.mianhuatang.info好看的小說)稱什麽才好呢?他召集大臣集思廣益。丞相王綰,禦史大夫馮劫,廷尉李斯等提議說:“遠古的時候有三皇,後來有五帝,他們的功德如日月生輝,普照天下,流傳至今。如今,大王您統一了天下,平定了幾百年來諸侯割據,互相混戰,大肆殺戮的局麵,功大三皇,也超五帝,必定流傳千古。我們認為,稱您為秦皇最恰當。”嬴政聽後,沉默了一會說:“大家暢所欲言,都說得很好,拿我和三皇五帝比,還真說到我心坎上。我自己也認為論功德,確實大於三皇,超過五帝,那就取三皇的皇,五帝的帝,稱為皇帝。皇帝從我開始,我是第一代皇帝,叫始皇帝,以後我的子孫以世來論,二世,三世,四世,千世萬世,一直傳下去。四海之內,皆為王土,都歸皇帝管轄。周已亡,秦取代,永享天下太平,以後就稱我為秦始皇。”
名號已定,是像周樣繼續實行分封製,還是實行現時推行的郡縣製,在這個問題上大臣們有分歧,王綰主張把子弟功臣封為諸侯,便於管理天下。李斯則堅決反對,他說:“以前的長期混戰局麵,還不是分封諸侯王的緣故,看似與江山社稷,長治久安有利,實則遺患無窮,諸侯之間,先是親近,後來就會慢慢疏遠,利益的驅使不免發生矛盾,矛盾激化就會發生戰爭,變為仇敵。就會給社稷和人民帶來無窮的災難。郡縣製則能抑其弊端,實行中央集權,天下可劃分為三十六郡,郡以下設縣,每個郡由中央政府委派三人治理,即郡守,郡尉,和郡監。郡守是一郡的最高長官,總攬全盤,統管一郡要務。郡尉統領軍隊,管理治安,郡監執行監督檢查,下級官員對上級負責,他們對中央政府負責,都必須忠於職守,否則就要撤換。”秦始皇聽了很是滿意,於是決定就這麽辦。
秦始皇在中央政府也就是朝廷設置丞相,禦史大夫,太尉,廷尉,治粟內史等職務。丞相分左右,任命李斯為左丞相,王綰為右丞相,是皇帝的左右手,幫助皇帝處理一切政務。其他朝廷官員各司其職,都不世襲,定期從國家財政領取俸薪。國家政治體製既定。
隨後秦始皇下令,有私藏武器者,炒家治罪,把原來六國的兵器全部收繳運到鹹陽。都迴爐冶煉,鐵質的用於製造農具和工具,銅質的鑄成了十二個銅人和許多銅鍾,銅人稱為翁仲,高五丈,腳長六尺,每個重二十四萬斤,排列在皇宮前門兩側,象征著秦始皇滅亡六國統一中原的豐功偉績。
此時,商業已經非常發達,交換已成為人們獲得所需的必要手段,貨幣除金銀外,各國還用銅鑄造。有的像刀,有的像鏟,有方有圓,大小輕重不盡相同,秦始皇發布通令,各國的舊貨幣全部作廢,不準再上市流通,一律使用圓形方孔,每十個重一兩的銅錢。
各國的尺寸,升鬥,斤兩也不一樣,尺寸有長有短,升鬥有大有小,斤兩更是亂套,有的八兩一斤,有的一斤則十六兩。秦始皇通告天下,度量衡在哪裏都必須按規定一樣。一尺十寸,十尺一丈。一升糧食,十斤左右,一鬥十升。一斤十六兩。
由於車輛大小,做的尺寸都不一樣,道路有寬有窄,坑坑窪窪,高低不平,交通很不便利。秦始皇通令天下,各地在造車時,車軸上兩個輪子間的距離一律定為六尺。修築馳道,天下條條大路通鹹陽,路麵一律寬五十步,每步六尺,路兩邊每隔三丈栽一棵鬆柏。小路通大道,天下四通八達。
一切就緒,可文字還不統一,同一個字,一地一個寫法,形狀各異,筆畫有多有少。這就給文化交流形成障礙,他命李斯用小篆書寫,又整理成比小篆更便於書寫的字體,叫隸書。規定文字書寫必須和隸書一樣。
秦吞滅了中原六國,實現了統一。[.mianhuatang.info超多好看小說]那鬼方匈奴在李牧率軍重創以後,十幾年未敢再犯。年歲多了,年輕一代起來,初生牛犢不畏虎,就又向南方侵擾。中原無戰事,秦始皇命大將蒙恬率三十萬大軍殲擊匈奴,匈奴本無定所,到處遊蕩,大軍襲來,退向遠方,蒙恬命騎兵一直追趕到非常遙遠的地方。但匈奴似鬼魅,你退迴,他又飄來。
秦始皇命蒙恬把大軍,在原來擋匈奴有城牆的地方屯駐,有戰事就出擊,無戰事就連接原來的城牆,加固已有的城牆。
秦始皇進一步完善聯戶製度,五戶一組,十組一聯。互相幫助,互相監督,互受牽連,一人犯法,多人都受株連。怒在心中,口上不能言,更不能行動有所表現。秦律苛嚴,是不是就滿門抄斬。
北邊長城,秦始皇認為,為保子子孫孫免遭匈奴侵害,光連接加固還不夠,還要繼續修築。於是決定:“三丁抽一,五丁抽二。”也就是,在一組當中,十二歲以上,七十歲以下的男子,有三個抽一個,五個抽兩個,以聯戶編隊,夥食自供,前去修築長城。三年一輪換。一時間路多寬,人多寬,在北邊,西至嘉峪關,東至山海關,依山傍勢,拉開了萬裏戰線。參加修築長城的人員何止千萬!四麵八方,通往修築長城的路上,車馬奔騰,晝夜不息,川流不斷,以保障後勤供應。這樣輪了三輪,人員換了三換,凡是適齡男子,誰沒修過長城!一條橫貫東西,曲折綿延萬裏的長城修成了。
長城和鬼方隔開,北方有了安定的生活環境,秦皇天下有了安全感。安則思樂,這時,秦始皇動則文武百官前唿後擁,靜者成群的宮娥後妃隨鑾伴駕。秦始皇覺得,先王留下的宮殿太小了,如今他是皇帝,天下皆為皇土。應該重新修建一個浩大而華麗的宮殿。於是,他又征集徭役百萬,修建宮殿,在渭水東邊的上林苑中,建成阿房宮。
阿房宮東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高六丈,容人數萬。宮殿群從驪山北邊建起,折而向西,直通鹹陽,綿延三百餘裏。樓閣依山而築,把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完美結合,樓閣聳然矗立,緊密相連。樓閣都被相連曲折的寬寬地走廊圍繞著,渭水和樊水穿宮牆而過,樓閣雕梁畫棟,絢麗多姿。千殿萬幢構成一幅美麗的圖畫。長長地雕刻精致的木橋橫臥在水上,好像雲中遊龍。空中架木築成的複道,雕刻有各種飛禽走獸,色彩燦爛,形象生動逼真,千姿百態,栩栩如生。遠處看去,像一道雨過天晴出現的彩虹一樣光華耀眼,令人眼花繚亂。使人產生幻覺,猶如進了仙境一般。
建阿房宮用的木材伐淨了蜀郡所有的山,裝飾點綴用的稀世極品搜遍天下,阿房宮金碧輝煌,他挑選天下美女把他們按排在這些宮殿裏,伴他花天酒地,給他演奏聲樂歌舞,一日一變,肆意尋歡。
一天,來了一位方士,名叫徐福,對秦始皇說:“您雖盡享人間歡樂富貴,但不免有辭世的時候,現在您正值年富力強,也須早做打算,東海裏頭有三山,叫蓬萊,方丈,贏洲,那是神仙居住的地方,我想替尊皇到海裏找仙山,求神仙賜予仙丹,使您服用後長生不老,永在人間。”秦始皇因徐福的到來很是高興,對他甘冒風險,為己尋求長生不老丹的舉動大加讚賞,問他:“需要什麽條件?”徐福答:“隻須造幾隻大船,在各地選拔五百童男,五百童女,帶滿食品和淡水就可以了。”秦始皇愉快地答應,並下旨立即執行。
秦始皇求丹心切,分管大臣不久就一切準備就緒,船靠龍口碼頭,停在東海岸邊。為表誠心意切,秦始皇率文武百官,駕起車馬,浩浩蕩蕩巡遊到東海邊。送徐福他們出海的那天,海灘上熱鬧非凡,人們載歌載舞,盡情狂歡,不停地燃放鞭炮,紙香煙霧在天空盤旋,他對海遙拜,祈求神仙,賜予仙丹。
他登上芝罘刻石立碑留念,他來到琅邪,在琅邪台下,在石上刻字成篇,頌揚他的功德。他在海邊等了整整三個月,徐福還沒迴還,便率眾迴鹹陽。
他想仙丹難求,萬一逝世,死了也要像活著一樣,也享富貴,於是他決定在驪山修墓。他要照著上邊的樣子,修建地下宮殿。動用勞役七十萬,挖開驪山,掘到地河,連接地脈,從很遠的甘泉山采來石塊,建起像阿房宮一樣的宮殿,還有大大小小的樓閣橋塔,裏邊裝滿了奇珍異寶,宮娥美女活生生形態自然。修建有江河湖泊,還有一望無際的大海,陵墓就建在大海裏邊,酷似傳說中的仙山,想即使活著不能求得仙丹,死後也要做神仙。水用水銀代替,看去似江水滔滔,河流潺潺,湖水碧波蕩漾,海水波浪擊岸,無數精美的舟船撒落上邊,一樣行走,一樣揚帆。整個墓地,分為內城和外城,內城建好後,在頂上用巨石懸砌,從下往上看,真像蒼穹一般,用大塊的寶石鑲嵌在上邊,猶如滿天布滿了日月星辰,閃閃發光,照耀如同白晝一樣。地麵有山有水有人物,飛禽走獸隨處可見,車馬停靠路邊。車是豪華的真車,馬是金馬銀鞍。禁衛軍忠於職守,屯衛軍駐在內城外邊。陵墓裏邊,點起數不清的用人魚油做成的長明燈,永不熄滅。為了安全,防止後人盜墓,在內城邊緣,設置了許許多多的暗道機關,一觸即發,不是修墓人休想近前。修墓人沒有出來,留在裏邊。內城上邊,屯土如山,遍植蒼鬆翠柏,修陵園,建祠堂供世人朝拜,置人守護。
外城相距甚遠,設置有村落,市井,作坊,農田。工匠用泥土捏製燒成各種各樣,千姿萬態的人物原型放置在裏邊。周邊有軍隊保衛,還有部隊嚴陣以待,唿之欲出,聽令征戰。步兵威武雄壯,騎兵活龍活現,馬駿人強悍。人馬燒製彩繪而成,拿的是真刀真劍。遠處看,是真是假誰能分辨?
過了一年,秦始皇還想活著成神仙,就再一次去海邊,這一次他先去鄒嶧山,在山上刻石頌功。在這裏召集魯地的儒生,商討到泰山封禪,拜祭山川的事情。儒生們隻是咬文嚼字,反反複複議而不決,決而不斷,秦始皇甚是反感。
秦始皇率領文武百官,前唿後擁來到泰山,上的極頂,在天街上設壇祭拜,祭天祭地拜神仙,拜求東嶽仁聖大帝賜予他長壽的生命,又求泰山奶奶保佑江山穩固。七天後下山,在路上突遇暴風雨,風刮得天昏地暗,雨點大於銅錢,路邊有棵粗大的鬆柏樹,急忙跑到下邊,全憑鬆柏遮攔,風雨過後,身上焦幹。親寫碑帖留下,命人刻石立碑,封此樹為五大夫。
下了泰山,一路東進,他再次駕臨東海岸邊。麵對浩瀚的大海,盼徐福迴來望眼欲穿。
其實,徐福乘船滿載物品和五百童男童女,在海上漫無目的地漂泊,也不知過了多少個日日夜夜,來到一個海島上,這裏沒有人煙,有平原也有高山,高山上林木鑽天,平原是一馬平川。徐福好不喜歡,看來仙人難尋,求不到仙丹也難迴還。這裏條件美好,不如在此生息繁衍。於是,他們就在此島嶼住了下來,修築宮殿和宅院,徐福也學著秦始皇的樣子在島上成為天皇。
秦始皇一行在海邊等了多日,也沒等到徐福,隻得碾轉迴還。遇山拜山,遇景遊玩,刻石頌功留念。
一日來到博浪沙,忽然從荊棘叢中竄起一人,順手摔出一隻碩大的鐵錐,砸向秦始皇乘坐的車輦,連人帶車砸了個稀巴爛。一車挨一車,相距不遠,前車遭襲,就在後車眼前,輦中一人驚的唿喊。原來前麵幾車一樣裝扮,就是為了安全,後一輛車裏坐的正是秦始皇!侍衛反應過來,突襲的人早已逃之夭夭。原來這一切都是韓國貴族之後,張良所為。過後派人追捕,通令天下,懸賞捉拿,一無所獲。至此,秦始皇不敢走旱道,改走水路。逐向南渡過淮水,經衡山和南郡,溯長江進入洞庭湖。快到湘山祠的時候,遇上大風,船劇烈地搖拽,幾乎顛覆。秦始皇問左右:“湘君是什麽神?”博士迴答:“是堯的女兒,舜的妻子,死後被尊為神,在此享受人間煙火。”秦始皇聽了大怒,認為湘君蔑視自己,下令派人把湘山上的樹木砍了個精光。然後由武關進潛江,從漢水到渭水迴鹹陽。
自秦王滅六國後,秦始皇先後完成了萬裏長城,阿房宮,和驪山墓的修建,這三項浩大的工程可謂空前,非常壯觀。一天,秦始皇很是高興,在阿房宮裏舉行盛大宴會,表示慶祝,也嘉獎實施工程修建的有功人員。在宴會上,群臣和各大名家都紛紛舉觥,向秦始皇表示祝賀,為他歌功頌德。就在氣氛十分熱烈的時候,有個叫淳於越的儒學大師,卻大發言論,高唱反調,極力反對現行的中央集權的郡縣製,主張恢複古代的分封製,他這種倒行逆施的複辟思想,正是代表了很大一部分人的意識和利益,儒學大家們隨即附和,這就關係到政權的長治久安。當場,左丞相李斯,給這一思想的代表者淳於越,以迎頭痛擊和有力的駁斥。秦始皇很是掃興,宴會不歡而散。
第二天,秦始皇招來李斯,征求他的意見並教他處理此事,李斯說:“取得政權難,鞏固政權更難,這股反對勢力不可小覷,他們隨時都會搖唇鼓舌煽動,久之會出大亂。必須立即決斷,除保留醫藥,天文,地理,種植方麵的書外,其他書籍全部銷毀,統統燒掉。禁止私人講學和藏有禁書,違者在臉上刺字,坐牢,情節嚴重者炒家問斬。”秦始皇聽了表示同意,並昭示李斯立即執行。過了幾天,秦始皇招來眾儒,說是要他們參政國事,坐下不久,侍衛長官來報告:說是在驪山的山坳裏,有人發現大片的,綠油油快熟了得西瓜。這時正值寒冬臘月,儒生們聽到,都覺好奇,要求前去觀看。秦始皇愉快地答應。儒生們進了山坳,滿眼冰天雪地,哪有什麽西瓜?有人還在到處亂找,山上亂石砸下,直把眾儒生砸死深埋。
過了幾年,秦始皇漸覺身體不適,急盼仙丹,又一次試圖駕臨東洋大海邊,這一次輕舟熟路,決定從水路往返。這次沒帶文武百官,隻有左丞相李斯,小兒胡亥,宮廷總管趙高跟隨,精選衛士虎賁上千護衛。一行先從南路而去,在渭水上船,入漢水,在武關進長江順流而下,於九疑山望祀虞舜,經丹陽至錢塘,上會稽山祭祀大禹。遙望南海,立碑刻石歌功頌德。出長江口,沿東海岸一直北上,至琅琊到芝罘,在海上見一怪物隆起如山丘,命武士用強弩射殺,原來是個大魚,拖至岸邊,分割其肉,裝載滿倉,又分散給當地的漁民,漁民用魚骨當梁棒,魚鱗當瓦蓋起一座巨大的魚骨廟,用來祭祀龍王。
秦始皇在海邊天天麵海跪拜,隻不見徐福迴來,身體覺著愈來愈壞,看來盼仙丹,求長生無望,隻得迴轉。本想走北邊水路,逆黃河而上,逆水行舟太慢,改從旱路而返。在路不敢耽擱,一路速行,來到平原津,病已沉重,到了沙丘,已經無救。看著淒涼的場景,耶和華吟詩惜歎:“呂君心機非聖賢,千古一帝降世間。叱吒風雲挽狂瀾,胸若大海納百川。矢誌不移平戰亂,天下一統大無邊。癡心妄想傳萬世,政權顛覆頃刻間。”
秦始皇長生不老的幻想破滅了,太子扶蘇在外戍邊不在身邊,他瞪著悵惘的眼神不甘心地離開了人間。隨行的大臣除李斯外沒有幾個,來的都是些宦官,趙高的親信。趙高鼓動胡亥篡權,叫李斯另改詔書,李斯先是不肯,胡亥,趙高對其威逼利誘,不情願地參與了篡權。
李斯出身貧寒,原來是楚國上蔡人,聰明機變,年少就出來求官,但地位卑賤。他不甘心,便投奔荀況,拜他為師。荀況是儒學大師,但其思想在法儒之間。李斯向他學到了如何輔佐帝王和治理國家的知識,學業有成,經過認真地研究和分析,李斯決定離開楚國,到秦國去發展。臨分別的時候對荀況說:“多蒙老師教誨,如今天下大亂,亂世出英雄,機不可失,時不我待,我要即刻到秦國去,幫助秦王吞並六國,完成一統天下的大業。我的奮鬥目標是位極人臣,請老師拭目以待。一個人如果身處卑賤的地位,而無法力爭向上取得榮華富貴的話,和坐等吃到肉食的禽獸還有什麽區別,隻是徒有人的麵孔罷了。所以我認為,人最大的恥辱莫過於卑賤,最大的悲哀莫過於貧窮。”
李斯來到秦國,先是在呂不韋那裏當門客,替他編撰{呂氏春秋},很得呂不韋的重視。在呂不韋的推薦下,見到了秦王,他闡述自己的政見,顯示具有非凡的才幹,鼓動秦王吞並六國,一統天下。得到秦王的賞識,當上了長史,他抓住時機,積極為秦王出謀獻策,都被采用,取得秦王的信任,又被拜為客卿。就在指日高升的時候,秦國下了逐客令:無論大小官員,非秦國人,都必須離開秦國。李斯是楚國人,當然也在被逐之列。就要離別秦國了,他向呂不韋辭行,請他說情,沒用,隻得怏怏離開。
李斯走在路上,很不甘心,一時激情,拿起筆來,奮力疾書,博引旁證,氣勢縱橫,詞藻豐美,語言生動,一篇{諫逐客書}一氣闔成。秦王看了,不僅心動,收迴命令。李斯又得重用,被拜為廷尉。協助秦王,完成統一大業,健全國家政體,統一貨幣,車軌和度量衡。為秦始皇立下了不朽的功勳,被拜為丞相,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名利雙收,富貴滿堂。
秦始皇死了,死在巡遊的路上,遺詔就在自己手上,從各方麵衡量,撫蘇繼位都恰當。可胡亥就在身旁,趙高在旁磨拳擦掌,不答應立時就得把命喪!為了權勢,為了富貴,也為了一生的追求和理想,反正他們都是先皇的兒子,誰即位還不一樣。想到這裏,動筆把複蘇劃掉,填胡亥換上。又重抄了兩份,一份交給胡亥,一份留在自己手上。他遲疑的思想波動,趙高在一旁看在眼裏,記在心上。
天蒼蒼,地茫茫,一行人跟著秦始皇的遺體進了鹹陽。文武百官都聚擁在大殿上,李斯把遺詔交給趙高,趙高當眾宣讀。國不可一日無君,遵遺命,胡亥登基即位,是謂秦二世。
秦二世繼位後,一方麵曉諭百官各司其職,另一方麵昭告天下,始皇駕崩,胡亥二世繼位,普天之下為始皇帝致哀仨月。秦始皇的遺體裝在早就用巨大玉石製成的密封的棺材裏,裏邊放滿了稀世珍寶,灌滿水銀,用一種樹脂熬煉,塗在厚大的蓋板上邊,壓合封閉,渾然一體。
一切按排就緒,秦二世立即命趙高持詔,帶虎賁騎快馬去見撫蘇,撫蘇在蒙恬處監軍。蒙恬率三十萬大軍沿萬裏長城屯住戍邊。趙高見了撫蘇,告訴他始皇駕崩,撫蘇如五雷轟頂,暈倒在地,半晌蘇醒,痛哭不已。趙高宣讀詔書,命撫蘇,蒙恬接旨。二人跪下,隻聽趙高讀道:“撫蘇無能,早想偷窺皇位,和蒙恬在外屯兵,名為戍邊,實想據兵作亂,我之後胡亥繼位,撫蘇,蒙恬當斬。”二人聽完,都覺駭然,撫蘇賢德,哪想撰權,蒙恬世代忠良,豈能造反!這一定是陰謀謊言,別人杜撰!心中不服,臉現怒顏。趙高豈容分辨,偌大的屋內去了三人隻有虎賁,反抗就是造反,造反就會受到株連。趙高命二人自裁,扶蘇拔劍自刎,蒙恬服藥自盡。趙高又宣詔書,命王離接替蒙恬,執掌兵權。
撫蘇已死,再無忌憚,胡亥,趙高陰謀即成。秦律苛嚴,文武百官又不知內情,誰願造反。
七七四十九天後,秦始皇的靈柩安葬於地下宮殿的陵墓當中。封閉墓門,外邊灌上水銀,猶如置身大海。這都是他生前的設計安排,倘若活著不能求得仙丹,死後地脈和大海相通,自己要親自在大海中尋找仙山,以求起死迴生。他在昏迷中得知:“不應聽李斯之言,實行中央集權的郡縣製,封建消亡還得兩千餘年。”於是他雖死想生,兩千年後再臨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