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邊紅軍剛剛把軍隊從海參崴一線掉出去進攻,這邊日軍登陸部隊就趕到了,等收到這個情報,共青城裏的斯大林臉都綠了。不過眼下這架勢,除了氣憤地大聲咒罵,似乎什麽事也辦不了。


    全部聯合艦隊主力出手,別說區區一個海參崴,連夏威夷都擋不住啊!


    倒是華西列夫斯基的眉頭反而舒展開來:“托爾布欣同誌調得好,避免了更大的損失。”


    其他人一愣,隨即迴過味來:如果這幾萬兵力不調走,按斯大林同誌的脾氣肯定要下令嚴防死守,在如此兇猛的艦炮火力下,嚴防死守除了全體陣亡找不到第二條出路了。


    “現在該怎麽辦?”斯大林看著地圖上的態勢滿臉憂愁,“托爾布欣同誌的部隊進攻打不進去,符拉迪沃斯托克也保不住,紅軍……”


    “朱可夫同誌迴來了。”


    “康斯坦丁同誌,您知道目前的戰況發展了麽?”


    朱可夫點點頭,臉色凝重地說道:“我知道日本海軍正在對濱海地帶發起進攻。”


    “符拉迪沃斯托克可能保不住了,這次怎麽辦?繼續增兵麽?”斯大林自己也有點不確信起來。


    東俄一共有200萬軍隊+25萬內務部隊,一開始分配是西線90萬,中亞和新疆方向25萬,蒙古方向15萬,遠東70萬,再決定抽調後,遠東就會變成115萬(含蒙古),但朱可夫搖搖頭:“不能再抽調了,第一,西線也很重要,弗拉索夫的表態姑妄是真的,但他手下還有很多人,頭頂還有德國人,誰知道他們會怎麽想;第二,30萬軍隊都要一個半月才能調遣到位,再加30萬,根本就來不及;第三,遠東也沒有這樣的補給、裝備和物資支撐這麽多部隊。”


    “那你說現在應該怎麽辦?”斯大林怒道,“現在不是舉棋不定的時候,一旦日軍兩路夾擊,遠東局麵有徹底失控的可能。”


    “撤退!”


    “你!”斯大林剛要罵出口,後來想到什麽,換了個臉色道,“康斯坦丁同誌,您有什麽好的想法?”


    “撤退,收縮兵力,把日軍引出來打。”朱可夫大步流星地走到地圖前,指了指標誌日軍堡壘地帶的標識,“脫離這條防禦線後,日本賴以存在的防守體係就會削弱,那些列車炮也就不足為懼,更重要的是,撤退後如果日軍追擊,可以發揮我們的機動優勢。”


    華西列夫斯基點了點頭:從實戰來看,遠東軍的裝備尤其是坦克裝備還是超過關東軍的,托爾布欣總共可利用的坦克有1500多輛,無論數量還是性能,都壓倒了對麵的日軍——當然差距不會像諾門罕那時候這麽大。畢竟關東軍手裏的底牌也是t-34+謝爾曼的組合,比起t-44來當然隻差一些,不過虎式麵對is-2倒是性能、數量都處於雙重壓製,要不是這兩天日軍陸航還比較給力,再加上沒有空中壓製的日軍可以肆無忌憚地使用列車炮,才造成了托爾布欣的進攻乏力。


    “如果我們撤退,敵人不追擊呢?”


    “那就不是日本人了。”朱可夫笑笑,“當然,也可能真不追擊,那我們就可以去化解符拉迪沃斯托克的危險局麵。”


    這時候大家也顧不上計較勘察加的事了。


    正在這時,又有消息送上,說日本將於9月11日和重慶當局簽署協議,同時由日軍負責將國黨的部隊從西南海運至京津唐地區並扼守遼西走廊,眾人的心猛地往下沉,這樣一來就意味著如果要進攻,必須首先和國黨打仗,而這裏打仗就意味著長江全線開戰——等日本把軍艦賣給重慶一批,這事情就有問題了。


    “請康斯坦丁同誌全權指揮!調動一切資源、兵力,狠狠打擊侵略者……”斯大林想了想,“部隊征募從預備役中恢複一批,用於彌補前線損失。”


    從烏拉爾山以東撤退的紅軍當初是超過300萬的,再加上原本就在遠東的部隊,東俄按照規定裁兵了將近一半,但斯大林多留個心眼,這部分裁汰的軍隊以鐵路建設軍團、墾荒軍團、護廠赤衛隊等組建了一批,以不占用正式員額和資源的方式留了50萬預備役,而且實行軍事化管理——這都可以在緊急時刻擴充為正規軍。


    正當朱可夫緊鑼密鼓地命令托爾布欣撤退並調整布局時,堀悌吉正陪著明仁去參觀被打成一片廢墟的海參崴,看到工兵在炸毀各種各樣尚未完全潰爛的建築物,又把大量廢舊垃圾、鋼鐵往港口傾倒的行為,明仁忍不住嘀咕一句:“老師,這是很好的港口啊……真不要?”


    “不能要,也要不起……”堀悌吉指了指遠處,“別看這5萬登陸部隊如此勇猛,脫離了聯合艦隊和艦載機的艦炮護衛,他們不是紅軍鋼鐵洪流的對手。”


    明仁瞪大眼睛問道:“那關東軍?”


    “也可能不是對手……如果他們要追擊的話。”


    “那……您……”明仁愣住了,雖然堀悌吉一直在反對關東軍乘勝追擊,但從梅津美治郎等人的態度看起來,似乎並不以為然,而堀悌吉並沒有據理力爭,相反還有點無所謂的態度。


    “看不懂?”


    “是,請老師指教。”明仁老老實實低下腦袋接受熏陶。


    “關東軍有堅固的防線,有充分的物資補給和列車炮,防守是沒有問題的,可一旦脫離這些優勢,去主動進攻更有機動能力的紅軍,他們就免不了要吃苦頭……”堀悌吉笑笑,“這個苦頭必須要吃,否則就達不到削弱關東軍的目的,更達不到讓關東軍服從大本營、恪守條令的目的,殿下——不服從紀律的部隊是好部隊麽?”


    明仁疑惑地搖搖頭。


    “我們從夏威夷前線撤退的目的是什麽?”


    “為了避免對美戰爭長期化,為給帝國生存發展贏得寶貴時機。”


    “如果在遠東和俄國人達成膠著,豈不是剛剛脫離了一個泥潭又進入了另一個泥潭?如果這樣,我們為什麽不進攻中國呢?那不是看起來更弱?”堀悌吉解釋道,“這次出兵俄國目的不是為了消滅或占領俄國,而是要削弱布爾什維克的力量,避免在今後給帝國搗亂。這是根本性的戰略問題,如果本末倒置,那就不可救藥了。”


    “如果不肯聽呢?”


    “不肯聽?”堀悌吉笑笑,“事態會教育他們的,沒有聯合艦隊撐腰,這場戰事失敗不可避免。明知必敗而打,這樣的指揮官留著幹什麽?早點退役吧。”


    明仁愕然,隨即下意識地點頭。


    “這次戰役是兩個目標,第一敲打斯大林,讓他不要為所欲為,同時控製俄國的太平洋出海口;第二,適當給遠東紅軍放放血,維護滿洲的穩定。”堀悌吉笑笑,“然後才是順帶給關東軍解決一下軍功的事,如果本末倒置為了軍功去投入一場更加浩大的戰役,豈不是得不償失?”


    鬆田千秋插嘴道:“長官,既然這樣,您為什麽還急掉印度軍、中的部隊北上,又把從美國獲得的500多輛坦克全部運過來?按兵不動不是更好?”


    “這涉及到對俄國人的認知,我們追擊並失敗,被迫後退,俄國人一定會反追擊,然後關東軍將麵臨很大問題,這時候把印度軍、中的部隊和新裝備填補進去,就可以穩住防線!”堀悌吉笑笑,“海軍要這麽多謝爾曼坦克幹什麽?更好的坦克德國有的是,我完全可以全部淘汰換新的,豹式、虎2哪個不比謝爾曼出色?”


    第七十一章世界和平(26)


    “老師,那我們下一步怎麽做?”


    “去打蘇維埃港,把那個港口也破壞掉,然後讓部隊轉進滿洲,兩個港我一個也不要。”


    明仁心想:老師到底是老師,換了一般將領,誰敢說把剛打下的海參崴說放棄就放棄的?他似乎從中悟出了一些什麽。


    事態果然如堀悌吉推測的那樣:托爾布欣撤退後,梅津美治郎下令部隊進攻,一口氣深入俄國國境300多公裏,還向蒙古境內推進。但關東軍的好運到此也為此了,到9月下旬,從西線秘密調遣過來的紅軍已趕到了20萬,朱可夫利用這20萬預備隊加上托爾布欣手裏的25萬軍隊,一口氣在烏蘭烏德附近圍住關東軍3個軍約14萬人。


    經過9天戰鬥,這14萬人近乎被全殲,日軍還連帶損失了400多輛坦克和200多門火炮。紅軍也付出了近20萬的傷亡,不過後續又有15萬援軍抵達,這個缺口被很快補上了。


    然後紅軍以勢不可擋的局麵壓過來,再次衝擊到托爾布欣第一次衝擊的地方。丟掉14萬軍隊的關東軍這次不能再構築連綿不斷的防禦體係了,隻能各自為戰,在隨後10天的堡壘戰鬥中,紅軍突破了近一半堡壘體係,但卻被調遣過來的日軍援兵擋住了,朝鮮軍、中、印度軍三支援兵齊到,再加上關東軍的後續部隊,一共組成了30多萬堵路的部隊。


    從8月到10月,雙方連續交戰了近2個半月,堪稱第二次世界大戰最後一次大型戰役。


    第一階段,紅軍進攻,最初投入了45萬進攻兵力,自身損失7萬,隻殺傷日軍2萬,聯合艦隊猛攻海參崴,使得紅軍損失近10萬;


    第二階段,紅軍敗退,日軍進攻,梅津美治郎投入了40多萬兵力,除14萬在烏蘭烏德戰役中被全殲外,另外還在其他戰線損失了3萬多,紅軍總共損失了25萬餘,損失雖然大一些,但戰略態勢卻是勝利的。


    第三階段,紅軍恢複進攻,日軍苦苦維持,直到援兵抵達後再度將戰線拉迴到最初時段,日軍損失了5萬多人,紅軍損失了7萬多人。


    綜合而言,紅軍前後一共投入了125萬兵力,日軍前後投入110萬,坦克之比是2100:1600,飛機之比是4000:4700(包括聯合艦隊1000多架艦載機),火炮是3000多:2000多。


    損失紅軍將近42萬傷亡,日軍傷亡也超過了25萬,紅軍損失了1200輛坦克,2000架飛機,日軍損失了900輛坦克,1700架飛機。


    從場麵上來說,日軍似乎是勝利者,因為他們戰線基本維持在開戰前的情況,損失和傷亡也小於紅軍,再加上聯合艦隊還徹底摧毀了海參崴、蘇維埃港兩個重要地盤,似乎算得上勝利。


    但實際上日軍這場戰役打輸了。短短3個月就有25萬傷亡在歐洲大型戰役中是很常見的,但對日本陸軍來說是非常難以想象的,日本在中國戰場的傷亡一共也就不過50多萬——一個是持續3個月的戰役,一個是持續近10年的戰役,這樣的大型戰役多來幾次,日本根本就不用裁軍了,人數很快會達到標準。而且這次戰役如果不是聯合艦隊主力全部出動,不惜用大炮打蚊子的架勢為關東軍保駕護航,日軍輸得還要慘烈。


    梅津美治郎被憤怒的石原和東久邇宮稔彥王擼掉了職務,關東軍就地整改,從中國撤退的中,從印度壓縮迴來的部隊補入了關東軍,使得關東軍原本鐵板一塊的結構發生了變化。


    11月份,原中國派遣軍司令官岡村寧次被授予元帥稱號,並擔任關東軍司令官職務,標誌著這個重兵集團終於擺脫獨走的形象,開始了新的曆史進程。


    日俄雙方雖然都不甘心,但也無力再戰,雙方草草簽署了就地停火協議後算是告一段落。


    勘察加斯大林還是撈不迴來,且由於聯合艦隊最開始進攻勢頭太猛,連共青城都感受到了威脅,使得一部分機關調到了更北端,更遠離海岸線的雅庫茨克。


    雙方都沒有完成自己的目標,但堀悌吉的任務卻完成了:第一,占領勘察加;第二,摧毀海參崴和蘇維埃港;第三,削弱關東軍,唯一美中不足的是關東軍傷亡居然超過25萬,這大大超過了堀悌吉的心理預期,他原本以為最多是損失10-15萬即可了。


    霍夫曼一直在關注著遠東的戰況,對日俄開戰,他是舉雙手讚成的——多削弱一點好一點,但日本在戰役中暴露出來的問題以及斯大林居然從西線抽調30萬軍隊去遠東的局麵,還是讓他有了新的想法——烏拉爾一線的壓力依然不能放鬆。


    於是莫德爾就開始搞冬季演習——這迫使原本很不高興的斯大林坐下來思考,最終又從遠東抽調了15萬軍隊迴去,這樣一來,除建設兵團少了很多人員之外,中亞和新疆方向的紅軍力量被迫削弱到隻有10萬。


    不過大戰卻是停了下來,雙方再也沒有力氣打了。


    在7月份歐洲勝利紀念閱兵後,日本原本也想搞亞洲勝利紀念閱兵,不過因為涉及到交還夏威夷、與中國和平條約等一係列事件,一直拖到9月份也沒能進行,等到9月份聯合艦隊一占領勘察加半島,隨即日俄雙方在遠東大打出手,特別是關東軍傷筋動骨後,閱兵的重要意義似乎也就不存在了。而且大本營很清楚,與德國層出不窮的新兵器相比,日本是無論如何也湊不齊這些裝備的,有限的現代機甲裝備要麽是美國謝爾曼、要麽是德國貨,要麽是原廠件組裝的t-34,這東西怎麽拿得出手?


    再加上閱兵就要請裕仁出席,而鬆田千秋從上次落水又重新打撈上來的唱片中仔細揣摩了裕仁的講話,力勸不可。


    裕仁在講話中表麵很中規中矩,但實際上卻隱含了兩層含義:第一,交還夏威夷是堀悌吉等“忠貞之士”的勸說,他綜合權衡後予以接受——表麵上從諫如流,實際也可以反過來理解為推卸責任;第二,針對陸海軍可能不服從命令的行為,反複強調要“忠君愛國”——這話能說錯麽?當然不能,但鬆田千秋跟了堀悌吉這麽多年,又鬧過多次維新、天誅國賊,神經是一直緊繃的,故而認為這裏麵大有文章。


    堀悌吉聽後淡淡一笑,也不去糾結如何解決這問題,隻道:“既然如此,那就不必陸海軍大閱兵了,改為太子代帝參加閱艦式,由陛下為有功將領們授勳、授銜……”


    這同樣也是針鋒相對、憋得慌的一步棋,閱艦式是公開露麵的,要接受幾十萬官兵歡唿,而授勳、授銜儀式雖然高隆,卻是在皇宮內進行的——裕仁隻接觸得到參與儀式的高級將領而無法接觸基層——那些老奸巨猾的將軍和官僚豈是區區幾句“忠君愛國”就能說動的?


    東久邇宮稔彥王不知道其中發生了什麽,堀悌吉也不說,直到有一次催問了兩次,鬆田千秋把“唱片”的事一說,他也隻能歎息,一句話也說不出來——來硬的來軟的都不是對手,來明的來暗的也不是對手,讓他還能怎麽辦?他隻能裝糊塗了。


    於是明仁意氣風發出席了海軍閱艦式,並接受了“萬歲”的歡唿——身後的皇室典禮官們渾身上下一片冷汗,明仁自己卻坦然自若。


    而在皇宮裏,收到消息的裕仁憋著一肚子氣,卻隻能強顏歡笑地為將領們授銜或授勳。


    按照陸海軍一致意見,陸軍方麵各大佬,包括印度軍山下奉文、中岡村寧次、關東軍梅津美治郎和南方軍今村均一起被授予元帥軍銜,在中樞還有東久邇宮稔彥王和多田駿晉升元帥,本來東久邇宮稔彥王想把石原莞爾也掛上去,結果石原自己推辭了——因為他當大將還不到2年,再升實在有些太快。


    元帥名義大家都有了,待遇卻不一樣,山下奉文常駐印度,還是印度太上皇,不過印度軍會削減到40萬以內,同時堀悌吉和明仁到要印度,這是對他的有力牽製。


    中日停戰後,日本按期撤軍,岡村寧次的中編製撤銷——崇明島上日軍將屯駐3萬多兵力,陸海均有,稱“東海駐屯軍”,級別隻相當於軍,連方麵軍都夠不上,海南島駐軍與此類似,不過編入南方軍序列,岡村寧次本人和原中部分部隊要編入關東軍;打得很難看的梅津美治郎被擼掉了職務,帶著元帥頭銜出任軍事參議官——實際上是離開中樞;多田駿身體不適,已多次出現住院現象,於是他卸任陸相職務,也轉任軍事參議官,陸相由陸軍次官、大將軍銜的下村定接任,出任陸軍次官職務的居然輪到了小字輩武田攻——要不是武田攻的中將都是破格而來,這次據說還能趕上大將,功勞是實打實地——保衛皇居,護駕有功。


    海軍方麵:塚原被授予元帥,小澤因晉升大將時間不夠,所以元帥肯定撈不著,但小澤以下那一堆中將,包括柴崎惠次、草鹿龍之介、大西瀧治郎、角田、栗田、西村等中堅派全部晉升大將。


    從晉升比例來看,元帥雖然陸軍多,但晉升大將的海軍將領卻比陸軍多出一倍。陸軍對此也沒法說什麽,因為海軍功勞更實打實,沒有海軍頂在一線,陸軍還擋不住大幅度削弱後的俄國紅軍進攻。


    經曆完這些事件後,陸海軍高層對今後設想基本達成了一致:探討日俄戰役經驗總結,並研究如何在逐年削減軍費的前提下提高軍隊戰鬥力。


    第七十二章世界和平(27)


    日俄戰役不但使日本占領了勘察加半島、破壞了海參崴還蘇維埃兩個港口,使陸軍中樞重新恢複了對陸軍各軍鎮的控製,另外有大量官兵退役去享受分田,再加上最頑固的堡壘關東軍被打破——這件事上石原莞爾和堀悌吉是有默契的,雙方都認為關東軍獨立王國的狀態不可維持,也因此達成諒解,隻是萬沒想到損失居然如此之大,梅津美治郎倒黴就倒黴在損失太大這一條上。


    於是大本營終於可以心平氣和地坐下來談裁軍事宜,按照石原莞爾的設想:今後陸軍編製控製在印度軍40萬,南方軍30萬,朝鮮軍+關東軍60萬,本土軍20萬(含東海駐屯軍),總計150萬規模編成,同時各軍鎮師團實現2年一次輪換,防止長期駐紮引起的離心傾向。但對美國、德國開口時,要先聲明需要250萬,便於索取更多利益。


    裁軍前,外相穀正之卻麵色古怪地先通報了一個消息:“德國方麵發來照會,鑒於我們與俄國之間的戰事牽涉太廣,德國打算以聯合國的名義進行調停,並認為這是維護世界和平的必要舉措。”


    眾人紛紛搖頭,這事情整的——聯合國原本10月就要正式成立,同時又洽談裁軍,想作為世界和平的裏程碑舉措,結果日俄大打出手,成立被迫推遲到12月中旬,裁軍自然無從談起。不過日本打得不可開交不妨礙裁軍推進,美德經過多輪談判,在此之前兩家已就有關條件達成了基本一致意見,並通告了日本方麵。


    “美德裁軍條件已抄送至外務省,基本條款如下。”穀正之清了清嗓子,宣讀道,“第一,美國地麵部隊不超過200萬,空軍不超過100萬,海軍主力艦噸位不超過120萬噸;主力艦定義為超過1萬噸的作戰軍艦,不再區分航空母艦、巡洋艦、戰列艦……不對主炮口徑進行限製。當然,油輪、補給船、訓練船等非作戰軍艦不受限製。”


    眾人都點頭,主炮已沒有什麽用,日本自己的510mm口徑艦炮也已停止研發——再好的火炮也就打30公裏,如何擋得住200公裏的火箭?


    “第二,歐洲聯合部隊總兵力不超過200萬——陸海軍三軍自行分配,歐洲聯合艦隊主力艦噸位不超過100萬噸,同時英、法、德、意四大國在歐洲聯合艦隊以外還可以擁有100萬噸主力艦,具體比例由歐盟協商;德國地麵部隊不超過150萬人。


    第三,歐盟國家在加勒比海的總兵力不多於15萬,其中德國不多於5萬;


    第四,給日本的建議案……”


    眾人豎起耳朵,知道重頭戲來了。


    “日本海軍規模主力艦噸位不超過100萬噸,其餘武裝力量不超過200萬人。”


    大家平心靜氣地等待穀正之繼續說,卻見他雙手一攤,“完了。”


    這句話話音剛落,眾人就是一片詫異:就這兩條?


    “對,就這兩條,再多就顯得美德商量好了強加給我們,所以就隻有這兩條……”


    “200萬陸軍力量沒問題,實際上我們原定陸軍隻有150萬。”石原莞爾接口道,“海軍有沒有問題?”


    塚原點點頭:“有,問題很大。”


    東久邇宮稔彥王皺起眉頭:“認為給我們的噸位數偏少麽?”


    由於堀悌吉去了印度,參與裁軍事務是由伊藤整一主持操辦的,在塚原示意後,他站起來代替堀悌吉發言,隻見伊藤整一苦笑著搖搖頭:“恰恰相反,首相閣下,噸位不是給少了,而是給太多了。”


    “太多?”


    “根據海軍商定,2艘金剛級準備解體或出售,長門號擬改建為帝國海軍博物館,另外艦齡超過25年的巡洋艦全部退役或出售。”伊藤整一介紹道,“為顯示友好,準備把退役軍艦出售給中國、暹羅、伊朗、阿根廷等國家,目前金剛級沒有著落,輕重巡洋艦有一定市場,特別是中國方麵為全力控製長江航道,準備引入2艘萬噸級巡洋艦,伊朗為鞏固海峽優勢,也考慮買1-2艘重巡洋艦。”


    “這些巡洋艦都不要了?會不會影響海軍戰鬥力?”


    “不會,這些軍艦基本已長期服役且過時了,海軍一方麵要裁撤人員,另一方麵要準備造新的軍艦——德國已給出了思路,火箭化、綜合化。”伊藤整一道,“真正奠定海軍主要戰鬥力的還是航空母艦,目前帝國航空母艦過剩但護航、伴隨軍艦不足,我們準備大力新建融反潛、防空、護衛於一體的驅逐艦和輕巡洋艦,不過由於萬噸以下不受主力艦限製,所以不必討論。”


    眾人點點頭,這次的裁軍比起華盛頓海軍條約來說是大大寬鬆了——什麽火炮口徑、單艦噸位、類型全部不管,但對日本來說很要命,限製日本的是科技含量不足,總不能跳出去說限製新技術運用吧?這還不被人笑掉大牙?


    “海軍目前有18艘正規航母,總噸位大致為50萬噸,後續最多還能完成2艘,再多也沒用了,因為管不過來。然後還有3艘大和級準備保留10年,計20萬噸,剩餘萬噸級以上軍艦主要就是艦齡小的重巡洋艦和少數幾艘輕巡洋艦,但30萬噸缺口是無論如何填不滿的……”伊藤整一解釋道,“實際上,100萬噸不但比我們現在所擁有的主力艦數量還多,更大大超過將來的海軍發展期望,真按照這規模來建設那就不是裁軍,是擴軍!”


    “由於大和級10年後也要逐步逐步退役並封存,這20萬噸缺口也很難填補,白龍號在航行過程中發生了很多問題,上個月油庫油氣泄露,幸虧發現及時,否則就是一場大爆炸,上周動力艙出現問題,被迫在閱艦式後入廠修複,在這些問題弄清楚前,二號、三號艦均不能草率行事。”山本五十六補充道,“但美德情況卻不一樣,美國現在已服役的埃塞克斯級航母超過30艘,手裏還有不少新銳戰列艦,再加上船台上有蒙大拿級和其他輕巡洋艦,再加上美國肯定還要發展斜角化的大型航母,實際上是把這120萬噸用得滿滿當當。德艦雖沒達到規模要求,但要重新填補滿足空額比較容易,德國設計北海級及其後續改型大約有8艘,單艦噸位超過5萬噸,北海級可比白龍級成熟,這批軍艦將在今後幾年依次服役。”


    來之前陸海軍雙方曾經憤憤不平地認為美德當初原則給予日本的軍事待遇不對等,現在好了,比例還是不變,規模卻提上去了,以大大超過日本自己的預期方式提了上去,真想裁軍的日本到了這個比例前卻變成了擴軍——根本擴不動的那種擴軍。


    “這是個非常麻煩的信號……”石原莞爾道,“這樣一來,等於美德兩家撇開日本就可以達成軍備條約?”


    眾人心情一片沉重:美德把比例限製到對日本不利的地步,卻把規模提升到日本無法負擔的程度,說白了就是自己在玩“裁軍”和“限製”,對日本是搞軍備競賽——哪怕不限製日本任何配額,日本也玩不起這樣的軍備競賽。


    塚原歎了口氣:“這樣的裁軍對帝國來說是非常不利的,因為德國經濟體量相當於四分之三個美國,整個西歐加起來等於一個半美國,而日本經濟隻有美國的五分之一到六分之一,隻相當於德國的四分之一,我們要麽接受這個軍備比例,要麽接受人家不帶我們的節奏……除此之外,想不出辦法。”


    “可是,擴軍……”東久邇宮稔彥王沉默了,他記得堀悌吉走之前和他商定的第一條就是要裁軍:要把人頭砍下來,把經費減下來,同時又要保證強大的威懾力!


    “美德已達成了一致意見,要更改是不可能了……頂多再開個小口子——聯合國維和部隊設置的軍隊再發展部分兵力,根據美德協定,巴拿馬運河區由聯合國和平部隊入駐,美德人數一樣,英法意荷和日本分享有關比例。除此之外,聯合國還將保持10-15萬兵力,德國據說是裁撤下來的歐洲黨衛軍部隊,美國則是縮減下來的原ss亞美利加集團軍……帝國就麻煩了,本來就要依靠聯合國調停,還怎麽可能再參與維和?而且維和還是要攤銷軍費的。”穀正之苦笑,“就算聯合國承擔一半,還有一半也要各大國承擔,我們犯得著為這個虛名出錢養自己不能控製的部隊麽?”


    穀正之靈機一動:“作為主要大國,維和部隊帝國是不可能不派兵的,除巴拿馬方向要派兵外,在香港也可以派聯合國部隊,不過要以日德為主,其中帝國部隊要超過德國部隊。”


    眾人點點頭。


    “不過維和部隊有個要求,為便於溝通,從基層軍官開始要掌握英語或德語,而香港又是個重要的港口,巴拿馬也是運河區,鑒於這種情況,鄙人……”穀正之想了想,還是直接把話說出來,“建議派海軍部隊前往。”


    第七十三章世界和平(28)


    石原莞爾瞟了穀正之一眼,沒有生氣,隻臉色陰沉地微微點了點頭:會英語、港口都隻是一個外在因素,歸根到底還是外務省認為陸軍形象和紀律不夠好,總有胡作非為和獨走的事發生,因此寧可選擇靠譜些的海軍。可他也不想想,把財團殺得人頭滾滾的是哪些部隊?不過把海軍陸戰隊派出去當維和部隊也不錯,陸軍要裁員到150萬人,海軍還保留近10萬陸戰隊幹什麽,這太多了,裁員的話他說不出口,幹脆外派吧。


    山本五十六一愣,隨即明白兩人是什麽想法,便接茬道:“那就抽調3萬海軍陸戰隊代表帝國充當維和部隊,這3萬編製海軍就不恢複了,隻保持更替而已。”


    塚原也附和。


    海軍同意,陸軍不反對,這件事就這麽定了下來。


    東久邇宮稔彥王敲擊著桌子:“主力艦的事還是要多考慮考慮,當初20年前我記得你們說需要對美八成,底線是七成五,現在的噸位比例已超過八成。”


    穀正之補了一句:“德國方麵表示,如果日本嫌少,還可以適當靈活再加一點,比如以帝國、中國、暹羅等名義組建亞洲聯合艦隊,實際上他們能有什麽噸位,還不全是帝國說了算?這樣可以給予額外20萬噸噸位,不過有一個聯動條款,如果組建亞洲聯合艦隊,美國也可以組建北美聯合艦隊,噸位不超過20萬噸,其中美國最多隻能占一半。”


    眾人一片搖頭:表麵上按照這個邏輯,日本噸位可以擴充到120萬噸,美國可以達到130萬噸,比例幾乎接近。可問題是美國人很容易把130萬噸造出來,甚至加拿大人那10萬噸美國人也會幫著建,而日本就不行了,100萬噸都有困難,再擴大到120萬噸?非瘋了不可!


    東久邇宮稔彥王見眾人一片愁眉苦臉,隻好轉頭去問大藏省:“如果達到這個標準,需要多少海軍軍費?”


    “把目前所有軍費全部交給海軍大概差不多。”


    眾人倒吸一口冷氣:目前軍費已維持不住了,就算能維持也不可能全部交給海軍,等於這件事在財政上是無解的。


    伊藤整一補充道:“光這筆錢可能還不夠。首先,目前帝國隻有佐世保、吳兩個海軍工廠可以建造大型主力艦,舞鶴隻能造驅逐艦,船台非常有限,如果要按照噸位興建,必須先擴充船台、船塢;其次,艦艇開始走向電子化、火箭化、噴氣化,需要大量投資興建電探及其研究中心,火箭及其研究中心,噴氣機及其研究中心,這都耗資不菲;再次,目前艦隊中有17艘傳統的直通型航母,根據白龍號的使用情況和德國噴氣飛機上艦驗證,隻有斜角航母才能發揮效能,所有這些直通型航母需要改成斜角才符合下一代作戰需求,假設1艘新艦也不造,光把這17艘航母全部改造好,至少需要3年時間,耗資巨大;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帝國現有的萬噸級以上巡洋艦,除大澱、仁澱兩艦勉強符合新時期海軍建設要求,其他全是過時產物,不管艦齡滿不滿25年,都要逐步予以淘汰,100萬噸都填不滿,更迥論其他。”


    伊藤整一擔任海軍次官後,不但協助山本把海軍省的事務全部抓了起來,同時又因為兼任艦政本部長,所以造艦這一塊也完全洞察如悉。現在日本海軍最大的問題就是看著很龐大,其實麵臨新一輪技術革命,目前這些產物還能維持3-5年,5-8年後就落後,10年後完全不能用。所以才不惜把3艘不到10年艦齡的大和號再使用10年封存退役——換了以往小家子氣的日本,哪裏肯這麽幹?


    哪些退役、哪些改造、哪些新造,在海軍省其實已有很明確的想法了,這也是堀悌吉臨走前定下來的,隻有形成共識才能推動這件事落地。


    東久邇宮稔彥王歎息道:“軍費是一定要裁減下來的,全部軍費給海軍也是不可能的……而且,仁計劃還要單獨列預算呢,不走軍費走什麽?”


    眾人一片無語。


    半天後,石原莞爾道:“你們看這樣行不行,陸軍提議壓縮到150萬,換取美德在海軍上讓步?”


    穀正之搖搖頭:“這不可能,美德條約已經簽署了,柏林的信號是對帝國以建議和勸說為主,帝國可以不參加,隨便我們發展……如果我們不參加,則美國可以自行組建北美聯合艦隊,限製同前。”


    眾人的心猛地往下沉:現在局麵明擺著,真正希望裁軍的是日本——企圖將美德兵力尤其是噸位總數控製下來,現在計較比例完全沒有意義,連給你的噸位你都填不滿,再討論比例高低豈不是扯淡?


    “那海軍對軍備控製是什麽想法?”


    “長官臨走前希望主力艦保留在60萬噸左右,美國75萬噸,歐洲100萬噸,如果是50-60-90更好。現在看來不可能了。”


    確實不可能了,因為在日本打仗時,美德已簽署了條約,而且無論60還是75萬噸都是美國不可能接受的,美國光造好埃塞克斯級就有30條,甭管有沒有足夠的熟練飛行員,30艘埃塞克斯級進行兩洋部署也挺嚇人的,而且美國還有蒙大拿級,還有新開工的中途島級——為了維持國內的經濟,杜威也不能一下子就對軍隊刹車,必須保有慣性,這種速度對美國來說已算是嚴格控製了。


    更何況,日本非但沒有辦法和美德叫板,某種程度上還要依靠美德幫助:仁計劃需要的離心機要從德國進口,引進虎3、豹2坦克生產線和裝備要靠德國鬆口,發展下一代噴氣機要從德國想辦法,甚至於擴大工業的機床、鋼鐵、化工、電力等一係列技術裝備都要從歐美想辦法,日本在亞洲當然是獨樹一幟,可放在世界經濟板塊裏,從工業技術衡量那至少要到6名以外,且日本地盤發展很不平衡,大塊都是原始、半原始的農業經濟社會,比起德國的非洲領地實在好不了多少。印度某種意義上還是日本撿了個大便宜——比中國還發達些的地盤。


    商量半天,眾人得不出好辦法,唯一形成一致性意見的是陸軍規模差不多了,海軍人數也要控製一下,新時代主要拚裝備,拚人數的日子一去不複返了。


    東久邇宮稔彥王宣布散會:“給堀君發電報吧,諮詢他怎麽辦,他是國策顧問嘛,不能甩手不管的。”


    名義上堀悌吉已退出了中樞,專任國策顧問和太子之師,但誰都清楚,沒有這位拍板,重大決策是推進不下去的。


    次日一早堀悌吉的迴電就來了。


    “堀君怎麽說?”


    “建議帝國海軍自願把噸位限製在80萬噸,作為交換條件,歐洲聯合艦隊部署在亞洲的分艦隊和美國太平洋艦隊不能超過該數目,即亞洲分艦隊不超過20萬噸;美國太平洋艦隊不超過50萬噸。另外,5年之內日本除白龍級開工第二艘之外,其餘以中小型艦艇探索為主,主力艦以修繕、騰退、改造為主,關鍵時期,軍隊要忍耐。


    長官表示,5年之內,他還有辦法打贏中等規模的戰役,所以務必要保證仁計劃成功;5年之後,就是綜合國力比拚了,單純靠軍隊無濟於事,所以這5年應該是教育第一——發展科技;經濟第一——夯實基礎;民生第一——穩定社會;對外關係要以和平忍讓為主,對俄、對華、對美都要忍讓,不能再動不動喊打喊殺,軍隊要為帝國未來犧牲。作為交換,建議選舉暫停5年,大本營保留,增加各地方軍鎮與監國參與大本營事務名額,並派遣常駐代表,以大本營一致推行統治權。”


    所謂各地軍鎮增補,就是要把關東軍岡村寧次、印度總督山下奉文、南洋總督今村均、三個監國親王,一個監國太子補充進來,由原來的陸海軍一致,4巨頭一致變更為10-12人小範圍協商。所謂常駐代表,就是讓外圍能及時對中樞發表意見。


    至於選舉暫停,說明堀悌吉認為議會暫時沒有再開的必要——議員背後不是官僚集團就是財團,真正完全平民的幾乎微乎其微,他要等新的力量格局完善後再來選議員。


    換句話說,現行體製尤其是現行掌權者繼續維持五年。


    這點大家都說好:在場都是既得利益團體,陸海軍一致好日子過慣了,誰舍得把權力放出去?如果還能維持5年,那少點錢就少點錢,苦日子也是能過的嘛……隻要地位不變,稍微控製一下軍隊規模也可以接受,堀悌吉都沒意見,他們憑什麽不滿?再說150萬陸軍,80萬噸主力艦比戰前無論規模還是檔次都提升太多了,有啥不滿意呢?


    “我看可以。”石原莞爾第一個讚成,下村定也附和——他才剛當上陸軍大臣,還沒過癮呢。某種意義上裁軍也是好事情,正好把看得不順眼、指手畫腳、多嘴牢騷的其他派係全部整下去!


    山本五十六和塚原當然也同意,海軍內部有明確分工:堀悌吉負責國家戰略,山本五十六負責官場,與陸軍和皇室勾心鬥角;伊藤整一負責日常行政,主管預算、裁軍和造艦;塚原二四三負責海軍全麵部署與編製推演,大西瀧治郎負責抓好除軍艦外的新兵器發展,小澤治三郎負責新時代海軍戰術編成。這架構如果再維持5年,光堀悌吉的聲望,被堀悌吉抓在手裏的明仁就足以讓海軍主導的強勢地位還能繼續維持5年。


    至於5年後怎麽樣,堀悌吉電報裏不說,但大家當了這麽久的官僚,這點潛台詞是聽得出來的:如果經濟、社會都能維持,說明執政是成功的,再幹5年、10年又何妨?而且5年後明仁滿18歲了,想幹什麽不行?——這句話是鬆田千秋私下說的,沒人敢應聲,但大家都聽懂了。身為皇族的東久邇宮稔彥王自然也不例外,不過他隻能裝糊塗,誰叫鬆田千秋是堀悌吉常駐代表呢?


    唯一手足無措的大概就是裕仁:他還得再當5年橡皮圖章,說不定得當一輩子橡皮圖章,不過大家都商量好的事,是他一個人能反對的麽?


    走出會場時,所有人都很興奮,覺得大事不過如此,接著幹就好了,連東久邇宮稔彥王也變得輕鬆——歐美要擴軍管自己去擴,日本80萬噸,維持5年就夠了!


    至於誰當天皇他才懶得操心:明仁也是皇室血脈,又是裕仁唯一的兒子,早晚都是他的位置,早點換年輕人不好麽?哪怕宣仁、雍仁,不也是大正天皇的兒子,難道天皇裕仁做得,雍仁宣仁就做不得?沒這個道理嘛……萬世一係不破就好了。


    他甚至興高采烈地提議晚上去喝酒——戰爭勝利後還沒像模像樣地喝酒,唯獨堀悌吉不在,讓他有些遺憾。


    喝酒時,山本五概喝多了,對塚原道:“你們呐,總說我官僚,隻會弄權,你看看堀悌吉,他才叫官僚,一手5年不變,把人全拉到他這裏了,一手抓住儲君,比幕府還狠!”


    塚原笑笑:“山本君,你說的不錯,你和長官同期同學,連畢業排名都很接近,但為什麽和他走的路不一樣呢?”


    “是啊……為什麽呢?”


    “因為你沒有被打到穀底!”塚原也有點喝醉了,說話很直接,“等到了穀底,反彈就比較兇猛了,你辦事還有點瞻前顧後,存在賭博心理,有條條框框,長官那是對別人狠,對自己更狠,帶著大和號衝鋒,帶著皇太子去前線接受實戰洗禮,他眼裏已沒有條條框框了……所以,他是個維新派,能把天捅出個窟窿,而你隻是個對體製修修補補的裱糊匠,碰到大破大立你就躲開了。當然,我們連裱糊匠都不行,純粹隻能打仗……”


    伊藤整一沒有喝醉,神誌很清醒,聽著眼前這幾句話不由得想起了曾經的恩主伏見宮博恭王——這位是純粹的守舊派,論權術手段遠遠超過山本五十六,比起堀悌吉也不差,但因為走錯了路,被曆史大勢碾壓得粉身碎骨。


    說到底,一個人的命運當然要靠自我的不斷奮鬥,但也要考慮曆史進程……


    (本章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鐵十字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月影梧桐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月影梧桐並收藏鐵十字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