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9章通向鐵幕之路()
一滴豆大的淚珠緩緩地從溫斯頓·丘吉爾的眼睛中滑落,他很想把眼前那份關於《加拿大和軸心集團停戰協議》的文本草案撕得粉碎,可他卻又不敢,因為這已是加拿大方麵絞盡腦汁、使出渾身解數之後所能爭取到的最優惠的條件了,法國、英國、美國各條路子都走了,均表示愛莫能助。
法國認為加拿大在戰爭中一貫緊跟美國、緊跟英國,最先投入戰爭——早在波蘭戰役爆發後,加拿大就和英國眉來眼去送物資、送船舶,最後退出戰爭——美國停戰之後,加拿大與軸心理論上還處於戰爭狀態,而且態度不好;
英國內部的態度是分裂的,一部分認為加拿大在戰爭中對於母國的支援並不多,想法還介入了很不光彩的政變和劫持計劃;另一部分則認為加拿大雖然和本土關係不錯,但由於實力的緣故與美國勾勾搭搭,拚命都想獨立,頗有朝三暮四的節奏;隻有很少部分人認為加拿大是今後大不列顛全麵複興的基礎——可他們既不敢宣傳英加合並,也無法讓英國和加拿大實現超越意義上的合作,隻能幹瞪眼著急。
美國的態度是耐人尋味的,首先包括杜威在內的三任總統都對英國人一個勁往加拿大伸手表示厭倦,其次他們並不希望任何歐洲勢力通過加拿大介入北美事務,不過現實地緣關係也占據了上風,美國不可能把加拿大推遠,即便雙方再看不習慣,也得好聲好氣在一個屋簷下避雨。
而加拿大現在也是有苦說不出,本來是打算看美共在美國內部鬧革命的好戲,順便還想能不能從山姆大叔身上刮點油水下來,誰知道畫風一轉,美共居然殺入了加拿大,還從五大湖區一直長征到溫尼伯,將加拿大腹地攪合得七零八落不說,還打死打傷不少加拿大官兵,整體傷亡將近海外戰役損失的三分之一。
換而言之,加拿大打了5年仗,整體軍隊傷亡總數不過25萬,而美共這麽前前後後一鬧騰再加美國總統衛隊最後時刻見人就殺的瘋狂——才不管你加拿大人還是美共,居然損失了近8萬人馬,這近乎把丘吉爾的臉都抽腫了,向美國表示抗議時,杜勒斯隻淡淡地說:你們部署了這麽多部隊都攔不住,怪誰?
更可怕的是德國的態度,裏賓特洛甫對加拿大人遮遮掩掩、吞吞吐吐的態度極為不滿,認為比美國人差遠了,他多次發出警告:如果加拿大拒不停戰,德國就要用原子彈給加拿大人民上課了——現在紐芬蘭已完全被德國占領,上麵無論是轟炸機還是火箭,都有足夠能力把原子彈送到渥太華或溫哥華,而且現在德國原子彈的當量已提高到10萬噸以上,一顆就足夠保證毀滅一個城市。
外麵沒人幫忙,內部又根本打不過,再加上杜威和美國風向轉向“反布爾什維克”,即便丘吉爾這樣神經再堅韌的政府首腦也繃不住了,特別是戴高樂解散“自由法國”並毅然返迴法國後,他的心中更是悲涼,看著這些條款,他仿佛看到了自己的窮途末路。
第一條:加拿大向軸心集團賠款450億美元,計150億桶德克薩斯標準原油,分15年償清;
第二條:加拿大承認紐芬蘭為大不列顛固有領土;
第三條:加拿大宣布自由獨立並進行民主選舉,不允許任何形式的英加合並或聯邦、邦聯製度,不允許擁戴同一個國家元首,加拿大與大不列顛今後在法理上是完全獨立、對等的國家;
第四條:即日起大不列顛流亡政府解散,喬治六世自除封號;
第五條:加拿大國防力量不允許超過10萬人,不允許裝備超過1萬噸的軍艦;
第六條:加拿大在軸心各盟國監督下交出多餘裝備和1萬噸以上的軍艦;
第七條:加拿大在歐洲各國的投資、債務與歐洲各國對加拿大的投資與債務一律相互抵消——實際上加拿大對外投資多,購買英國債券多,這一條明顯吃虧;
第八條:加拿大承諾加入共同防禦布爾什維克國際組織,加拿大解散,今後該黨或類似政黨不允許重建;
第九條:活躍在加拿大境內的歐洲各國流亡政府一律解散,人員由加拿大當局遣送迴國,除非其母國同意,否則不允許逗留加拿大;
第十條:戰爭期間因躲避戰火而進入加拿大的民眾得自由選擇其國籍和居住地,加拿大當局不得阻撓——說白了就是當時大量逃到加拿大的英國闊佬可以迴家了;
第十一條:不承認加拿大與歐洲各國間的雙重國籍,任何人隻能擇一而從;
……
明眼人都清楚,這份條約明顯比德國對美國的條約苛刻得多,雖然賠償數字比美國少得多,看考慮加拿大可憐的經濟規模,其實負擔一樣沉重,更要命的是那150億桶石油,幾乎把現在加拿大所有境內發現的油礦全抵償出去也不夠——雖然霍夫曼知道加拿大石油是很豐富的。
加拿大人敢拒絕麽?
不敢!因為加拿大現在軍隊已基本七零八落了,保存最完好的4個英國師因為一道本土的命令,也發生了動搖——他們與其他人不同,他們是單槍匹馬來北美服役的,所有親人家庭都在英倫三島本土,沒想到最終留在了美國,現在如果能迴國,他們一定會毫不猶豫迴歸。
而德國與美國的問題解決之後,在中美洲還有將近30萬軍隊,在紐芬蘭有一個陸戰旅,還有強大的德國艦隊——別看法國、意大利的艦隊已經歸還,英國人的船還被霍夫曼扣著呢,再加上德國新服役的軸心級不斷完工,現在單是德國一家的海軍力量都足夠把加拿大輪個死去活來了,更別提還有火箭這種威力武器。
而德國也不是開玩笑,為凸顯自己的肌肉,在6月份談判陷入僵局時,特意宣布往紐芬蘭增派3個陸戰旅,還讓隆美爾乘坐提爾匹茨號在紐芬蘭港口登陸亮相,誰都知道隆美爾元帥是第三帝國首席登陸戰專家,大大小小登陸戰打了無數次,幾乎每戰必勝,這是在嚴重警告加拿大人:再不服軟我就動手了啊!
在這樣的內外交困之下,加拿大還有什麽好掙紮的?
裏賓特洛甫把話說得很明白:元首不是沒給過丘吉爾機會,甚至邀請他共治歐洲,既然對方拒接,那就隻能接受這種結果了!
(本章完)
一滴豆大的淚珠緩緩地從溫斯頓·丘吉爾的眼睛中滑落,他很想把眼前那份關於《加拿大和軸心集團停戰協議》的文本草案撕得粉碎,可他卻又不敢,因為這已是加拿大方麵絞盡腦汁、使出渾身解數之後所能爭取到的最優惠的條件了,法國、英國、美國各條路子都走了,均表示愛莫能助。
法國認為加拿大在戰爭中一貫緊跟美國、緊跟英國,最先投入戰爭——早在波蘭戰役爆發後,加拿大就和英國眉來眼去送物資、送船舶,最後退出戰爭——美國停戰之後,加拿大與軸心理論上還處於戰爭狀態,而且態度不好;
英國內部的態度是分裂的,一部分認為加拿大在戰爭中對於母國的支援並不多,想法還介入了很不光彩的政變和劫持計劃;另一部分則認為加拿大雖然和本土關係不錯,但由於實力的緣故與美國勾勾搭搭,拚命都想獨立,頗有朝三暮四的節奏;隻有很少部分人認為加拿大是今後大不列顛全麵複興的基礎——可他們既不敢宣傳英加合並,也無法讓英國和加拿大實現超越意義上的合作,隻能幹瞪眼著急。
美國的態度是耐人尋味的,首先包括杜威在內的三任總統都對英國人一個勁往加拿大伸手表示厭倦,其次他們並不希望任何歐洲勢力通過加拿大介入北美事務,不過現實地緣關係也占據了上風,美國不可能把加拿大推遠,即便雙方再看不習慣,也得好聲好氣在一個屋簷下避雨。
而加拿大現在也是有苦說不出,本來是打算看美共在美國內部鬧革命的好戲,順便還想能不能從山姆大叔身上刮點油水下來,誰知道畫風一轉,美共居然殺入了加拿大,還從五大湖區一直長征到溫尼伯,將加拿大腹地攪合得七零八落不說,還打死打傷不少加拿大官兵,整體傷亡將近海外戰役損失的三分之一。
換而言之,加拿大打了5年仗,整體軍隊傷亡總數不過25萬,而美共這麽前前後後一鬧騰再加美國總統衛隊最後時刻見人就殺的瘋狂——才不管你加拿大人還是美共,居然損失了近8萬人馬,這近乎把丘吉爾的臉都抽腫了,向美國表示抗議時,杜勒斯隻淡淡地說:你們部署了這麽多部隊都攔不住,怪誰?
更可怕的是德國的態度,裏賓特洛甫對加拿大人遮遮掩掩、吞吞吐吐的態度極為不滿,認為比美國人差遠了,他多次發出警告:如果加拿大拒不停戰,德國就要用原子彈給加拿大人民上課了——現在紐芬蘭已完全被德國占領,上麵無論是轟炸機還是火箭,都有足夠能力把原子彈送到渥太華或溫哥華,而且現在德國原子彈的當量已提高到10萬噸以上,一顆就足夠保證毀滅一個城市。
外麵沒人幫忙,內部又根本打不過,再加上杜威和美國風向轉向“反布爾什維克”,即便丘吉爾這樣神經再堅韌的政府首腦也繃不住了,特別是戴高樂解散“自由法國”並毅然返迴法國後,他的心中更是悲涼,看著這些條款,他仿佛看到了自己的窮途末路。
第一條:加拿大向軸心集團賠款450億美元,計150億桶德克薩斯標準原油,分15年償清;
第二條:加拿大承認紐芬蘭為大不列顛固有領土;
第三條:加拿大宣布自由獨立並進行民主選舉,不允許任何形式的英加合並或聯邦、邦聯製度,不允許擁戴同一個國家元首,加拿大與大不列顛今後在法理上是完全獨立、對等的國家;
第四條:即日起大不列顛流亡政府解散,喬治六世自除封號;
第五條:加拿大國防力量不允許超過10萬人,不允許裝備超過1萬噸的軍艦;
第六條:加拿大在軸心各盟國監督下交出多餘裝備和1萬噸以上的軍艦;
第七條:加拿大在歐洲各國的投資、債務與歐洲各國對加拿大的投資與債務一律相互抵消——實際上加拿大對外投資多,購買英國債券多,這一條明顯吃虧;
第八條:加拿大承諾加入共同防禦布爾什維克國際組織,加拿大解散,今後該黨或類似政黨不允許重建;
第九條:活躍在加拿大境內的歐洲各國流亡政府一律解散,人員由加拿大當局遣送迴國,除非其母國同意,否則不允許逗留加拿大;
第十條:戰爭期間因躲避戰火而進入加拿大的民眾得自由選擇其國籍和居住地,加拿大當局不得阻撓——說白了就是當時大量逃到加拿大的英國闊佬可以迴家了;
第十一條:不承認加拿大與歐洲各國間的雙重國籍,任何人隻能擇一而從;
……
明眼人都清楚,這份條約明顯比德國對美國的條約苛刻得多,雖然賠償數字比美國少得多,看考慮加拿大可憐的經濟規模,其實負擔一樣沉重,更要命的是那150億桶石油,幾乎把現在加拿大所有境內發現的油礦全抵償出去也不夠——雖然霍夫曼知道加拿大石油是很豐富的。
加拿大人敢拒絕麽?
不敢!因為加拿大現在軍隊已基本七零八落了,保存最完好的4個英國師因為一道本土的命令,也發生了動搖——他們與其他人不同,他們是單槍匹馬來北美服役的,所有親人家庭都在英倫三島本土,沒想到最終留在了美國,現在如果能迴國,他們一定會毫不猶豫迴歸。
而德國與美國的問題解決之後,在中美洲還有將近30萬軍隊,在紐芬蘭有一個陸戰旅,還有強大的德國艦隊——別看法國、意大利的艦隊已經歸還,英國人的船還被霍夫曼扣著呢,再加上德國新服役的軸心級不斷完工,現在單是德國一家的海軍力量都足夠把加拿大輪個死去活來了,更別提還有火箭這種威力武器。
而德國也不是開玩笑,為凸顯自己的肌肉,在6月份談判陷入僵局時,特意宣布往紐芬蘭增派3個陸戰旅,還讓隆美爾乘坐提爾匹茨號在紐芬蘭港口登陸亮相,誰都知道隆美爾元帥是第三帝國首席登陸戰專家,大大小小登陸戰打了無數次,幾乎每戰必勝,這是在嚴重警告加拿大人:再不服軟我就動手了啊!
在這樣的內外交困之下,加拿大還有什麽好掙紮的?
裏賓特洛甫把話說得很明白:元首不是沒給過丘吉爾機會,甚至邀請他共治歐洲,既然對方拒接,那就隻能接受這種結果了!
(本章完)